close

讓你安心的四個方法

觀音寺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接受」。遇到苦難與無法解決的事時,首先不排斥,要冷靜,給自己分析的時間。如果不能做到接受二字,就很難去正視問題。

第二,是「正視現實」。當你覺得焦慮時,要反問:焦慮的原因是什麼?遇到任何事情,如果能面對它、正視它,問題往往解決起來就容易一半。

再者,要「懷抱信心」。覺得無路可走,不敢往前走,也不想往前走的心態非常危險,會把自己帶入絕境。如果把心態調整一下,相信天無絕人之路,相信今天能過,明天也一定能過去。永遠對未來懷抱信心與希望,這樣,我們的人生就會隨著我們的心態發生改變。

最後,要「和自己和解」。我們不僅要試著理解事情發生的可能原因,最重要的就是和自己的心和解。不必煩惱,不必憂慮,一切都是最正常不過的人生狀態。

因緣起而生,因緣壞而滅。萬事萬物都脫不開這個規律,任何事物都不能長久不滅。懂得了這個道理,也就不會過於執著世間的虛妄不實,人生自然會更加豁達開朗。


阿姜查尊者:當心碰到外塵時,才是真正修行的開始

當你發現一切事物都是不完美時你會想要出離,心會變得無動於衷並會尋求出離之道。出離心是來自於發現事物的本質,如實知道事物和愛恨的本質,無動於衷,指我們不再執著,從執著中出離,以平靜的心觀察,可以去除執著,這種平靜是修行所致。

大多數人仍然不知道禪修的要點,他們認為行禪、坐禪和聽佛法的開示就是修行,這些只是外在形式。當心碰到外塵時,才是真正修行的開始,這是修行之所在,此時,有感官的接觸當人們說一些我們不喜歡的事時,我們會生氣;如果他們說我們喜歡的事,我們就高興,這就是修行的地方。我們如何修行呢?

如果我們只是跑來跑去,想追逐快樂,遠離痛苦,如果這樣修行,即使到了老死,我們仍然無法瞭解法,這是沒有用的。當苦樂生起時,我們如何用佛法來解脫痛苦煩惱?這是修行的要點。

通常人們碰到不如意的事情,他們會不開心,例如,有人會說:「不要打擾我,不要打擾我!為什麼責備我?」這是自我封閉的人。這正是修行之所在:當人們批評我們時我們應該反省他們說的是實話嗎?我們應該敞開胸懷和想想他們說的內容,或許言之有理或許我們有該責備的地方,他們可能是對的,通常我們會立刻的生氣。如果有人指出我們的缺點,我們應該努力改正、改進,這是聰明人修行的方式。

混亂的地方才正是讓我們平靜下來的地方,當我們以智慧觀察混亂的外境時,心會平靜下來。有些人不能接受批評,他們自大、傲慢,他們會替自己辯護,如果你是一位教師,有時你的學生或許會告訴你不知道的事,因為你是老師,你聽不下去,這不是正確的心態。

佛陀在世時,有一位弟子非常聰慧。有一次,當佛陀在說法時,佛陀問這位弟子:「舍利弗,你相信這個嗎?」舍利弗尊者回答說:「我還沒有完全相信。」佛陀讚許他的回答:「非常好,舍利弗,你是有智慧的人,有智慧的人不輕信,在相信或不相信。」

之前,他會敞開心懷去傾聽,然後仔細思量那件事情的真相。佛陀為為人師者做了很好的典範,舍利弗的話是真的,他只說他的真實感受。有些人認為,說你不相信老師說的話好像是,在質疑老師的權威,他們會害怕,不敢這樣說,他們會讚同老師的說法,這是世人的行為模式,然而佛陀不會生氣。

佛陀說:「你無須為那些不是錯誤的事或惡事感到羞恥。如果你不相信,就說:你不相信,這是對的。」在這裡,佛陀的行為是為人師表的典範。

有時,你甚至可以從小孩子身上學到一些事情,不要盲目地相信權威。

無論是站是坐或是在不同的地方走動,你總是可以觀察週遭的事物,我們以自然的方式,以色、聲、香、味等感受或想法來接觸所有事物,聰慧的人會去思考。真正修行時,我們不再關心任何外境。


身心五條繩,越執越緊縛

財色名食睡,身心五條繩,越貪越難解,越執越緊縛。

一念放下時,五繩頓然斷,無拘也無束,自在隨自心!

有人問禪師:您不吃肉、不喝酒、不抽煙,也不近女色,那人生還有什麼意思呢?

禪師笑笑,反問道:「難道人生只有這些才有意思嗎?」

我們這個世界稱為欲界,就是充滿了無窮無盡的慾望。這些慾望可以歸納為五種:財、色、名、食、睡。生活在欲界的每個人,無不沉溺在對五欲的強烈希求中。

當然,我們很會玩文字遊戲,把這些慾望用漂亮的文字包裝起來,事業、愛情、功名、舌尖上的中國等等。然而究其本質,不過是種種貪慾而已。這些貪慾就像繩索一樣,捆綁住我們的身心,讓人五蘊熾盛,不得解脫。正如佛經所說:「五欲如逆風舉火,風吹焚自身」。

財欲的繩索:對財富的欲求,使得「拜金主義」成為時尚。古人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可是現在很多人卻取財無道,不惜突破律法和道德的底線,迷失在金錢的黑洞中。

色慾的繩索:男男女女以色相誘,以色相逐,更有網絡媒體推波助瀾,以種種情色圖文博取點擊率,助長人們心中的色慾,不得清淨。

名欲的繩索:對名譽地位的追求,往往也和利慾相關聯,有了名就會有利。有些網絡雷人為了出名,不惜自我作踐、惡意炒作,已經完全失去自尊和自覺。如此惡俗之名,要來何益?

食慾的繩索:「一切有情皆依食住」,食物是眾生維持生命的必要條件,但如過於貪求飲食的美味,以「吃貨」自居,那就會成為一種貪執。在寺廟中,出家人持過午不食戒,併稱進食為「藥食」:治療飢餓之病的藥物,以此提醒自己不要貪戀飲食,一心修道。我們需要問問自己:真的需要吃得那麼多那麼好嗎?過於貪求美食,不但對健康無益,更會折損人的福報。

睡欲的繩索:人一生三分之一的時間都是在睡眠中度過的。從修行的角度而言,人並不需要很多的睡眠時間,每天清晨即起,身體的陽氣能充分激發,一天都能保持心智的清明。反之,如果貪戀睡眠,只會越睡越困,成天無精打采。

因為這些貪執,我們成為慾望的奴隸而不自知,一生勞碌忙苦,都是為了滿足一時的慾望。我們的心情也因慾望而喜,因慾望而悲,心心念念,無不都在造業!

更可怕的是,慾望是沒有辦法完全滿足的。得一求百,得百求萬。當一個慾望得到滿足的時候,我們很快就會感到空虛,然後就想追求更多的慾望以填補內心的空虛感。如此循環往覆,在不斷為慾望而追逐的過程中,我們徒然浪費了寶貴的生命,耽誤了修行的工夫。

「知幻即離,離幻即覺」。既然看到了慾望的空虛,那就應當放下對慾望的執著。當我們能夠對五欲「斷捨離」之時,就能獲得內心的清淨,並且體會到內心本有的富足和喜悅。

不貪五欲,不著六塵,念念自覺,時時清淨,行起來!


大安法師:念佛為何能對身心起作用

問:念佛對身心確實能起作用,這如何從理體上解釋呢?

大安法師答:念佛對我們身體的健康、智慧的開發乃至臨命終時,心不貪戀,意不顛倒,隨佛往生等,古往今來的事例,不勝枚舉。然如何解釋這些現象呢?

這確實不可思議。從不可思議層面來說,這是我們心性之不可思議,持名功德利益不可思議,以及彌陀大願加被不可思議所致。

從可思議層面來看,亦可說出點道理。須知,諸法的狀況與我們的心念相關。生活中的順逆境遇、身心狀態、人際關係、生存環境等,都是由我們念頭變現出來的。不好的念頭變現出的是不好的境界,好的念頭就變現好的境界。如同做夢,全心即夢,全夢即心。要改善夢境,就得改善心念。

念佛具有淨化念頭的功力,這句名號具足著阿彌陀佛全體的功德,當我們執持名號時,轉化念頭力量強大。名具萬德,名召萬德,全攝佛功能為自功德。所以念佛是善中之善,福中之福。由於從本源上淨化了念頭,因而由念頭所顯現的身心狀況、人際關係和事業等等,都會向好的方面轉化。

放生迴向也是這樣,放生是培植慈悲心的,我們生起了慈悲心,正報和依報就會大為改善。

所以信願念佛、戒殺放生,饒益他人,更是利益自己;利益來生,更能利益當生。願諸同仁深信毋疑。


大安法師:念佛不能一心,當作何方便

有問:「念佛不能一心,當作何方便?」

菩薩曰:「汝但息想定慮,徐徐念去。要使聲合乎心,心隨乎聲。念久自得諸念澄清,心境絕照,證入念佛三昧。然平日必須多念,從千至萬,心無間斷,則根器最易成熟。若強之使一,終不一也。」時達本於座下,忽戄然念數聲。菩薩曰:「如是如是。」—— 《西方確指》

息想定慮,心聲相隨。這是教怎麼樣做念佛的功夫。念佛的時候,要把「想」,就是妄想思慮,妄想思慮就是第六識分別的妄想、第七識的思慮執著,要把它放下。念佛的時候,念佛的心和聲音要互動,要相隨。

有人就問,念佛不能得一心,「我念佛很難一心,很難清淨,不知道有什麼方便的方法,能夠讓我念佛得一心?」

針對這個問題,覺明妙行菩薩就開示:你要念佛,就要「息想定慮」,放下萬緣,一念單提。你在念佛的時候,內心當中要把這些事務性的東西全都放下,也不要去接電話,也不要想其它的東西,也不要去…… 如果你是做公司領導,好像心裡覺得「我在念佛,放不下」,但你要知道,沒有你,地球照樣轉。你把一切放下,心很安詳地徐徐念去。

徐徐,代表心聲很安詳、很平穩的念這句佛號,綿綿密密,不要念得那麼躁妄,不要念得那麼激情。要使音聲跟我們的心產生一種互動的格局,就是這個音聲發出來,當下這個心就在這裡,你能聽得清楚。這句佛號是從心裡出來的,由口裡發出聲音,再從耳根把聲音聽進去,也就是念清楚、聽清楚,這就是心和聲音相隨在一起。如果不相隨在一起,你聽不清楚,說明你的心跑了。

你的心和聲相隨,念久了,自然你的妄想雜念就越來越少。這句佛號像清水珠,使我們的雜念、妄想、染念漸漸地澄清,能念的心、所念的境界就孤明歷歷了。然後,能念的心、所念的佛號都打成一片了,就能契入到念佛三昧,能所一如。

到念佛三昧,也就是不移跬步,金地湧四色金蓮,當下就是極樂世界的境界,阿彌陀佛處處說法,蓮華朵朵綻放。所以念佛三昧的境界,還是要平時必須多念,多念佛號,多多益善。

所以,你每天能夠念幾萬聲佛號,就是好現象。從幾千到幾萬,心念與佛號不間斷,我們的身心,修道的根器就容易成熟。成熟是什麼意思?就是熏習。我們見聞覺知這個外界的世間,都是污染的,所以它熏習給我們內心也是污染的。

這句佛號是清淨的,是佛的境界,是真如,所以這句佛號你提起來,是真如熏無明,真如熏無明,無明就會在這個真如光明當中慢慢地稀薄,所以我們的身心,就能夠香光莊嚴。以佛號的功德來熏習我們業識的心,也能夠趨向佛號的功德。所以,這件事情是功夫的問題。

念佛也要談功夫。功夫是我們水滴石穿的產物,要日積月累,要在每一聲佛號的累積當中來談功夫,這就是信願行「行」門裡面的科目。

你在念佛的時候,開始不要說「我一定要得一心」,你想求一心的念頭,也是一個妄念,你都不要去求。你求一心,最終得不到一心。

所以,你念佛得要做功夫,叫水到渠成,只問耕耘,不問收穫。只抓住你當下這一念,在這個佛號當中,心和聲相依,念清楚,聽清楚,數量念得越多越好。你就做這個耕耘的工作,慢慢的就心越來越清淨,慢慢的就有功夫成片。

有一段時間,佛號念得非常清淨的情況,得到一定程度上的輕安法喜。如果再擴大,在功夫當中,我們自性清淨心的力量非常巨大,就像大勢至菩薩一樣。什麼叫大勢至菩薩?就是通過執持名號,把我們的心打開,內心有大的勢力。這種大勢力就能穿破見惑、思惑、塵沙惑、無明惑,直接到達西方極樂世界,面見阿彌陀佛——就是自性天真佛。這是心性的大勢力所導致的,而不是勉強去求的。

這段開示完了之後,當時達本就在座下,忽然「戄然」就是很震驚,很振作地念了幾句,好像晴天霹靂似的念出了這幾句佛號,這幾句佛號是他至誠懇切、感激的心,念出來的。菩薩給他一個認可「如是如是」,你這種念佛很好。

所以,念佛要貫注我們全身的力量,不是昏昏沉沉、泛泛悠悠、有氣無力地念,要集中我們全部的心力去念,才有感應的力量。


帶有妄想的佛號,是否也算淨土資糧

淨界法師

問:如果說身口意念佛號,但都不能打住妄想,這樣帶有妄想的佛號,是否也算在積集求生淨土的資糧?

淨界法師答:因為我們要繼承過去,既繼承過去的善根,也繼承過去的顛倒妄想,就是好壞都要繼承。當然你的善根起作用時,妄想也不會閑著,它肯定來跟你擾亂,所以帶有妄想的佛號,是每一個凡夫所要面對的。

但是這個地方有兩種不同:如果你在念佛時,心是住在妄想來念佛,那就糟糕了!就是說,我們每一個人的佛號都夾帶妄想,但是關鍵在於住跟不住。你住在妄想來憶念佛號,就很難積集往生的力量,因為你的本質是妄想。你安住佛號來面對妄想,這是往生的資糧。你是不隨妄轉,還是跟隨妄轉,就差在這裡。

我們都經歷過很多次的生命,曾經在五欲六塵裡打了很多顛倒妄想,也曾經在佛堂裡積集很多善根。我們今天能夠在一起修行,一定有某種程度的共業,大家水平都差不多,現在就是看誰能夠善用自己的善根。

就是說,你的條件跟我的條件差不多,我的條件跟你的一樣,也差不多,因為生長在同一個時代,水平差不多,但是成敗在哪裡呢?有些人能夠把妄想閃過去,就是不要碰,不要隨它轉,我們不可能不打妄想,這點很重要!因為我們打妄想,所以我們才會流轉,這個很正常,但是你不能住在妄想。無住的方法我們後面會講到,就是安住空性,安住現前一念心性。你只要住在妄想念佛,佛號就完全沒有力量了,佛號就變成不增長業了。我們沒有要求大家斷妄想,其實也斷不了,你不能跟它硬幹,但是要能夠不隨妄轉。

所以,到底念佛是在成就來生的福報,還是在積集往生的資糧,關鍵就是看你是住在佛號,還是住在妄想。反正兩個都會現前,你面臨選擇。你願意安住佛號,妄想得不到你的加持,它就慢慢慢慢地羸弱。你每次念佛的時候,嘴巴念佛,心中打妄想,你就住在妄想,就把妄想養得又肥又重,這個佛號變成不增長業。就是你要取捨,所以智慧的判斷很重要。


念念貪瞋癡,還有功德和護法神嗎

寬見法師

問:阿彌陀佛。弟子最近看了悟達國師的故事,有個疑問。都說我們普通修行人要多積功累德,多做善事或者皈依三寶受五戒十善等就有護法神保佑。而悟達國師修行了十世,因為一念慢心,功德林沒了,護法神走了,那我們普通人就算念再多佛咒,可是念念貪瞋癡,何以談得上有功德和護法神?弟子搞不清其中的關係,祈請師父開示。

寬見法師答:如果功德林沒了、護法神走了,那悟達國師怎麼會有迦諾迦尊者的加持?讀書要會讀。學生讀書,老師對學生要求越嚴,說明老師越看重他。平時吊兒郎當的,也不求上進的,老師搭理他嗎?他自己都不求上進老師搭理他也沒用。

你做得越好對你要求就越嚴格,為什麼?給你機會呀。你做得不好,自個兒懈怠,破罐子破摔,自己都不對自己負責,誰搭理你呢?一說就跳,誰搭理你呢?有很多人就怕老師對他嚴,你以為老師對你嚴不累呀?老師對你嚴不得花時間和力氣?

你越想求上進就會給你越多的考試,這是必然的。你要想爬喜馬拉雅山、登珠穆朗瑪峰,你就要克服更多的困難;你要想學更多的知識,要想當博士,你就得克服更多的困難;你要想更加地優秀,就得付出更多的努力。一天到晚想玩就玩、想吃就吃、想喝就喝、想睡就睡、想幹嘛就幹嘛,誰不會呀!

玉不琢不成器,百煉才能成金,不降魔不成佛呀。你看哪個好器不得琢呀?我們被琢一下就不幹了,所以就成不了器。朽木不可雕也,一雕就垮掉了,所以就不雕它了,任其自生自滅。

講個故事給大家聽。有一位出家人,他很用功修行,有一天來到一個蓮花池旁邊,看見蓮花好美、好香,就吸了一口。這時花神出現了,把他訓斥一頓說:「出家人怎麼這麼貪心,為什麼偷我的花香?」

「好慚愧!我錯了!修行不得力,眼睛著色、鼻子著香起了貪心,我知錯了,下次改正!」

過了一會兒,來了一個酒鬼,「啊!好漂亮!」然後就把蓮花都拔斷了,搞得亂七八糟,就走掉了,花神也沒有出現。這位修行人看見後有點納悶,就來到蓮花池邊請教花神:「花神啊,我嗅一下花香您就出來批評我,那個酒鬼把你的蓮花池都快拆掉了,你怎麼都不出來說啊?」

花神說:「他是個酒鬼跟他計較什麼呀,你是修行人,是要成佛的呀,你跟他的目的不一樣。你想當個棟樑、當個人才,當然對你要求要高了!」就是這個道理呀。

我們想成才還不能有生命危險,還不能考試?!你看哪個學校不考試?你不考試怎麼進步啊?沒有考試你不就天天在家睡大覺?一考試就開始學習了。宣化上人講:「一切是考試。」當出現你不喜歡的人、不喜歡的境界那就是考試,就看你過不過。

要相信因果,要正確地看待。玄奘法師如果不去西行取經,在家裡舒舒服服的,哪會有危險呢?所以他是玄奘法師。我們敢去西行取經嗎?不敢,我們不就成我們了嘛。沒有危險,安全,所以我們就是普通人是啊。

所以越是修行人他遇到的考試會越多。而且,真正的修行人會歡喜接受考試,他們就喜歡這種有考試的生活,沒有考試那生活是多麼的無趣。


不要把人生切成對立的世界

淨界法師

這唯識的概念是這樣,唯識學呀,它的態度是這樣,它不直接從第七意識下手,它從第六意識下手。它的方法很不錯,因為你挑戰第七意識,你不見得是它的對手,但是第六意識很好控制。就是說:你不向外攀緣,不要加以分別,第七意識就動不了,它的概念是這樣子。第七意識的執著要第六意識給它一個很好的環境,它必須要攀緣它、分別它,它才有辦法執著的。

舉一個例子,這是唯識學常用的例子。說有一個媽媽她生了兩個兒子,那麼當然這個媽媽對小兒子是比較寵愛的。有一天這個媽媽她經過老大的房間,看他讀書的時候,看了一眼,就發覺老大在看書的時候,在書桌上睡著了,手上拿一本書,她就:唉呀,嘆一口氣搖搖頭就走了;那麼經過老二的房間的時候,她看她的老二,也在書桌上睡著了,也拿一本書,她很高興點點頭也走了。

然後,晚上她先生回來就問說:哎,今天兩個兄弟用功情況怎麼樣?這個媽媽說:這個老大實在是沒善根。怎麼?他一拿到書本就打瞌睡,他不拿書本沒准還不會打瞌睡,一拿書本就打瞌睡,你看這個人。這個老二呢?老二不簡單,了不起,他打瞌睡的時候還拿著書本,連打瞌睡都捨不得把書本放下。

這個媽媽對兩個兒子做出了不同的名言分別:一個是懈怠的,一個是精進。其實她看到一個同樣的相狀,但是她把這個相狀切成對立的,一個是她喜歡的,一個是她不喜歡的。

這就是為什麼會把第七意識請出來後續,它已經動了第六意識的攀緣和分別,我們合理的推論,她一定會產生執著,未來一定啓動生死的業力了。所以我們第六意識你不能配合第七意識的節奏。第七意識的恆審思量是我們很難改變的,但至少你第六意識不能為它做這些的佈局呀。

所以最高明的是不攀緣,但這個很難。第一念就把執著給切斷,我們不能要求一開始就不攀緣,因為攀緣心是我們的本性。我們看到什麼東西都會很好奇:哦,這是怎麼回事?那是怎麼回事?但是你起碼你攀緣到影像的時候,你先做到不要分別它,不要把人生切成對立的世界,你要永遠知道人生沒有好壞,把今生過了就算了,隨緣消舊業就可以了。

這就是說,我們在今生走過以後,你不能在心中留下塵埃,每一個塵埃都是生死的業力。

好,也就是說,我們不能夠斷攀緣,那至少你斷分別,不要產生太多的名言分別。當然也不是說所有事都不分別了,但是如果你發覺有些事情,它在你的心中經常出現,而且每一次的出現,都會擾亂你的心思,可能讓你特別討厭或者特別歡喜,那麼這一條路你就要切斷了,這一定是一個強因,你已經產生執著了。這一條路一定有地雷呀!

諸位,我再講一次,你不是所有的名言都要把這個道路給切斷,如果你發覺有一種分別,你經常會出現,數數現行,深生好樂,這個念頭一起來的時候,會深深的觸動你的念頭,讓你喜歡它,讓你深惡的討厭它,這個道路你要切斷,這個分別你要切斷,你不能再觸動它,這個一定是一個輪回的力量。

你先斷那些已經形成執著的,就是言語道斷嘛!你只要把第六意識的分別切斷了,第七意識就沒辦法執著了——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第七意識的執著要第六意識幫它鋪道路,就是你的名言分別。

 

臨命終,如果你不清楚你心中的地雷,你佛號念得再好都沒有用

 

外在的因緣,你最好不碰,輕輕走過就好

 

兩個指標,測試你會不會往生極樂世界

 

當佛號現前的時候,你的心就開始收攝!

 

我們遇境逢緣,第一件事情是先修空觀!

 

沒有平時的正念,絕無臨終的正念,99%的人臨命終都是在一種躁動的環境

 

沒有「願」來作導引,念佛也是往生不了!往生淨土的願力是需要去栽培的!

 

沒有完成的誓願,應該要怎麼辦比較正確?

 

往事不堪回首!生命只有一個結果,那就是沒有結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煉心 的頭像
    菩提煉心

    菩提煉心曼陀羅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