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沒有時間、地點、世緣的障礙和限制

印光大師

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穿衣吃飯,一切時,一切處,皆好念佛。隨忙隨閒,不離彌陀名號;順境逆境,不忘往生西方。

是說我們念佛,沒有時間、地點、世緣的障礙和限制。念佛法門,百利而無一忌,沒有忌諱,任何時間都可以念,任何處所都可以念。

上衛生間,還有不乾淨的地方,或者身體裸露、沒穿戴整齊,都可以念。

只是印光大師說:在這些場合,默念比較相宜,如果出聲念,與儀式不合,並不是不能念佛。

有的人說:“我念佛成習慣了,自己在家里洗澡就開始念出來了,是不是得罪了?”

也沒得罪!

有人說:“上衛生間,正大小解,能不能念佛?”

可以念佛!

貴陽有一位蓮友,年紀大了,上衛生間大便,使力氣,結果腦溢血,血管崩裂,在衛生間人就昏迷了。如果說衛生間不能念佛,他如果平時也沒念過佛,那只有讓他墮落了。好在他平時都是專修念佛的,他昏迷過去以後,一天多,醒來開口第一句就是念阿彌陀佛,就告訴人家說:剛才他已經到淨土了,很莊嚴,很殊勝。

在任何場合都可以念,也都應該念。本來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污穢的,我們這個世界就是穢土,不是到了清淨的地方再念。只是以人情來體諒,我們會找相對乾淨的地方來布置佛堂,會穿戴整齊莊嚴,這是表達凡夫分上的恭敬,但不要因外在的形式要求,反而障礙了我們念佛。

念佛是以相續為要,“語默動靜”都可以念。
(來源:《印光大師精要法語講記》)


 

先明白念佛的目的,你就知道如何念佛

蓮池大師

怎麼念佛

以淨土念佛法門為歸,以「持名」為中心,「持名念佛之功最為往生淨土之要」。「大藏經,所詮者不過戒、定、慧而已」,而一心念佛,即是戒、定、慧。因為戒乃防非為義,若能一心念佛,諸惡不敢入,即戒也。定乃除散為義,若一心念佛,心不異緣,即定也。慧乃明照為義,若觀佛聲音,字字分明,亦觀能念所念,皆不可得,即慧也。念佛一路,即是入理妙門,圓契五宗,弘該諸教,精微莫測,廣大無窮。因此,不論男女老少、貴賤賢愚,都要念佛。

若人富貴,受用現成,正好念佛;若人貧窮,家小累少,正好念佛;若人有子,宗祀得托,正好念佛:若人無子,孤身自由,正好念佛;若人子孝,它受供養,正好念佛;若人子逆,免生恩愛,正好念佛;若人無病,趁身康健,正好念佛:若人有病,切近無常,正好念佛;若人年老,光景無多,正好念佛;若人年少,精神清利,正好念佛;若人處閑,心無事擾,正好念佛;若人處忙,忙裡偷閑,正好念佛;若人出家,逍遙物外,正好念佛;若人在家,知是火宅,正好念佛;若人聰明,通曉淨土,正好念佛;若人愚魯,別無所能,正好念佛:若人看經,經是佛說,正好念佛;若人參禪,禪是佛心,正好念佛:若人悟道,悟須佛證,正好念佛。普勸諸人,火急念佛,九晶往生,花開見佛。

不同人不同要求

極閑人要盡心盡力念佛,每日念幾千聲,乃至幾萬聲;半忙閑人要忙時治事,閑時念佛,每日念幾百聲,乃至幾千聲:極忙人要忙裡偷閑念佛,每日晨早十念,乃至日間或念幾百聲。

淨土念佛的方法

念佛有四種:持名念、觀像念、觀想念、實相念。四種念佛方法中,以持名念佛(即專念南無阿彌陀佛)最為簡便,同時功德也最廣大。持名念佛又有三種:一是高聲念:二是默念;三是金剛念,即綿綿密密,聲在唇齒之間。

無論採用什麼方法念佛,共同的要求是專心一志。念從心,心思憶而不忘,故名曰念。真正的念佛是念從心起,心裡不斷思佛憶佛,永不遺忘,這才叫念。如果「口誦佛名,心游千里」,這是「讀佛」而非「念佛」。佛教一般都教導人們不要「執著」,但祩宏大師認為不能一概而論,障道之著不可有,進道之著不可無,念佛就必須達到執著的程度,這是進道之著。

念佛人,至於開目閉目而觀在前,攝心散心而念恆一,不舉自舉,不疑自疑, 皆著也。念佛的人要做到至心作觀,無論開目閉目都見到相好莊嚴;無論攝心散心,念佛從不間斷,不舉念而自念,不懷疑而自疑,這就達到執著的程度了。這樣, 就能不覺不知,忽入三昧。

有些人念佛不專一:彼今之念佛者,名為專修,實則不然,他們為了增壽命,便誦藥師經:為了解罪愆,就拜梁皇懺;為了救濟危難,則持消災咒:為了求智慧,便念觀音文,而把「向所念佛,束之高閣」。這實際上是對念佛「二三其心,莫肯信服」,這樣的人要往生淨土就難了。

念佛與讀經是相輔相成的

有些修淨土法門的人,只貴把一句佛號直念下去,而對佛教經典不屑一顧。 「佛經不可不讀。」 「予一生崇尚念佛,然勤勤懇懇勸人看教。何以故,念佛之說,何以來乎?非金口所宣,明載簡冊,今日眾生,何由而知十萬億剎之外有阿彌陀也。」所以,一切有能力讀經的淨土信徒都要同時研讀經教,只有這樣,才能把修淨土放在更自覺的基礎上。

不主張信徒燒身燃臂求生淨土

唐代僧人智欽、專習禪業,又禮念萬五千佛名,乃至百遍。後於柳州阿育王塔前燃一臂求生淨土。大乘佛經中雖然常常有燒身燃臂禮佛之記載,但求西方者,當學欽公之習禪禮佛,不必效其燃臂。若能用燃臂之精虔勇猛,以治其惡習,則所燃亦多矣。

念佛的目的

念佛法門,人知為亡歿之歸宿,而不知生存之利益……據實而論,求生淨土本為成佛度生,既非圖身後之樂,復何計身前之利與否哉!」念佛不僅對來世有大利益,對現世也有大利益。從更深層上說,念佛是為了「成佛度生」,既不是圖來世之樂,也不是為了身前的利益。


印光大師:行住坐臥念佛有哪些注意事項?

念佛人靜坐也須念佛。行住坐臥都可念。行時聲默隨意,臥時宜心中默念,不宜出聲,坐時切不可掐珠,掐珠則神不能定,久則受病。臥時亦然。念時必須心口耳字字句句,歷歷明明,心自不散,常存正念。不可提神過甚,以致心火上炎。睡時念,宜心中默念。洗澡,或抽解,或至不潔之處,心中默念,亦是一樣有功德。

又念時必須心口耳字字句句,歷歷明明。念得清楚,聽得清楚,心自不散。又須心常存正念,不使一切貪嗔癡種種不正之念稍生。若偶生起,即以佛念制令消滅。(《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三第145頁 復朱智貞居士書二)

念佛時,眼皮須垂下,不可提神過甚,以致心火上炎。或有頭頂發癢發痛等毛病,必須調停適中。大聲念,不可過於致力,以防受病。掐珠念,能防懈怠,靜坐時,切不可掐,掐則指動而心不能定,久必受病。(《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26頁 誡吾鄉初發心學佛者書)

念佛人靜坐也須念佛,非外道只靜坐而已。念佛行住坐臥都可念。行時聲默隨意,臥時宜心中默念,不宜出聲,坐時切不可掐珠,掐珠則神不能定,久則受病。臥時亦然。(《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四第312頁 復孫藝民居士書)

此外一任行住坐臥,並做一切事,除作文算賬之用心事外,余做一切事,均好念。睡時念,宜心中默念。若衣冠整齊,手口洗漱了,出聲念也好,默念、小聲念均好。若睡下,或初起,衣冠尚未整齊,或洗澡,或抽解,或至不潔之處,心中默念,亦是一樣有功德。若出聲念,於儀式不合。譬如小兒念母,一日之中,無時不想念其母也。縱睡眠洗澡抽解之時,豈能令心中完全忘卻念佛之事?既記得無礙,則心中默念亦無礙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四第365頁 復寧德晉居士書六)


印光大師:此十念記數念佛,行住坐臥,皆無不宜

至於念佛,心難歸一,當攝心切念,自能歸一。攝心之法,莫先於至誠懇切;心不至誠,欲攝莫由。既至誠已,猶未純一,當攝耳諦聽。無論出聲默念,皆須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默念雖不動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清清楚楚,如是攝心,妄念自息矣。

如或猶涌妄波,即用十念記數,則全心力量,施於一聲佛號;雖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攝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宏淨土者,尚未談及,以人根尚利,不須如此,便能歸一故耳。光以心難制伏,方識此法之妙。蓋屢試屢驗,非率爾臆說,願與天下後世鈍根者共之,令萬修萬人去耳。

所謂十念記數者,當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若十句直記為難,或分為兩氣,則從一至五,從六至十。若又費力,當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三氣念。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處著腳,一心不亂,久當自得耳。

須知此之十念,與晨朝十念,攝妄則同,用功大異。晨朝十念,盡一口氣為一念,不論佛數多少;此以一句佛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則可,若二十、三十,則傷氣成病。此則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從一至十,從一至十,縱日念數萬,皆如是記。不但去妄,最能養神。隨快隨慢,了無滯礙;從朝至暮,無不相宜。較彼掐珠記數者,利益天殊。彼則身勞而神動,此則身逸而心安。

但作事時,或難記數,則懇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復攝心記數;則憧憧[1]往來者,朋從[2]於專注一境之佛號中矣。大勢至謂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3],斯為第一。利根則不須論,若吾輩之鈍根,舍此十念記數之法,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大難大難。

又須知此攝心念佛之法,乃即[4]淺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議法。但當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見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茲中喪,不能究竟親獲實益,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時。若靜坐養神,由手動故,神不能安,久則受病。此十念記數,行住坐臥,皆無不宜。[(正)復高邵麟書四](《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線裝書局,2014年版)

註:

[1]憧憧:往來不絕貌。《易•鹹》:“憧憧往來,朋從爾思。”

[2]朋從:同類相從。

[3]三摩地:亦三昧之別名,此雲正定,亦云正受。正定者,心安住於佛號中,不復外馳之謂。正受者,心所納受,唯佛號功德之境緣,一切境緣皆不可得也。(《印光法師文鈔續編卷上•復楊煒章居士書》)

[4]即:和融,不二,不離之義,如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是也。(《佛學大辭典》)


行住坐臥都要不忘念佛

大安法師 

朝暮於佛前禮拜持誦,隨自身閑忙,立一課程。此外,則行,住,坐,臥,及做不用心的事,均好念。睡時當默念,不宜出聲。宜只念阿彌陀佛四字,以免字多難念。若衣冠不整齊,或洗澡,抽解,或至不潔淨處,均須默念。默念功德一樣,出聲於儀式不合。無論大聲念,小聲念,金剛念,(有聲,而旁人不聞。)心中默念。均須心裡念得清清楚楚,口裡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聽得清清楚楚。如此,則心不外馳,妄想漸息,佛念漸純,功德最大。

一個念佛行人除了定課之外,行、住、坐、臥,以及做不用心的事情時,都應盡量念佛。

「行、住、坐、臥」,即行走的時候,立住的時候,靜坐的時候,甚至是睡眠的時候。不用心做事的時候,不用心——比如你做的是簡單的體力活:掃地、做飯,這時都可以念佛。一方面念佛是修行,另一方面念佛還能幫助我們把事情做好。

那睡的時候就要默念,不要出聲念,臥時出聲一則傷氣,二則不恭敬。當你躺下來的時候,就不要念六字,可默念四字——阿彌陀佛,因為字多了怕難念。

現在很多人,由於生存壓力很大,想的事情太多,常常睡眠睡不好,失眠。其實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就是最好的安眠藥。

如果睡眠之前念一段時間佛號,再躺下來,和著佛號睡去,就容易進入睡眠狀態,能提高睡眠質量。就不需要去天天吃安眠藥了,安眠藥有很大的副作用,容易讓人產生藥物依賴,狀況會越來越不好,惡性循環。

除了躺臥時默念佛號,當衣冠不整的時候也要默念。衣冠不整就是指穿褲衩、背心什麼的。此外,洗澡的時候,上廁所的時候,乃至於到不潔淨處——不潔淨處就是那些污泥、爛坑之類的地方,這時候都要心裡默念佛號。

默念功德和出聲念一樣,但如果是在這種時候、這些場合,你出聲念佛反而不恭敬,於儀式不合,因為任何儀式的表達都是表達恭敬的。

念佛可隨各人的好樂,可以大聲念佛,當你覺得很昏沉的時候可以大聲一點念,或者追頂念。還有小聲念,金剛念(金剛念就是音聲在嘴唇旁邊,雖然有聲音,但是旁邊人聽不到,就是你自己能聽到),還有心中默念。

雖然有種種不同的念法,但共同點是都要做到「三清」,就是心裡這個念頭出來你要清清楚楚;口裡發出的聲音得要清清楚楚;耳朵把這聲音聽進去也是清清楚楚。

這能念的心和所念佛號的音聲要產生相依的關係,不能說口裡念著佛號,心裡打妄想,念出的聲音聽不到,那樣念佛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如果能做到「三清」,那你當下這一念心就不會向外跑到五欲六塵裡面去了。六根不跟六塵產生關係,六識就會不產生,妄想雜念,就慢慢止息;妄念止息了,佛號在這裡不斷地念、不斷地念,就慢慢純熟了。

那佛號念得純熟之後,能引發我們如來藏的多生多劫的善業種子,開顯無量光壽的性德,那樣功德就無量無邊了。


淨土法門:行住坐臥都要念佛,不要讓佛號斷掉

我們對於這個理論與方法深信不疑,從今而後,一心一意系念,系念就是我們一般講掛念,心裡頭有牽掛,掛念。什麼都不掛念,就掛念阿彌陀佛,就掛念著西方極樂世界,這就行,這個念頭好,比什麼念頭都好。這一句佛號務必要句句分明,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或者是六個字、四個字,總要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要念念相繼,就是一句接著一句,不要讓佛號斷掉。「行住坐臥,唯此一念」,這一句同修們要好好的記住,行是走路,住是站在那個地方,走著也好、站著也好、坐著也好,躺在床上也好,都要念。所以有人來問,我們臥房不干淨,可不可以念佛?你看看,臥不到臥房裡臥,到哪裡去臥去?但是諸位同修要記住,如果躺在床上,心裡念不要出聲。為什麼不出聲?躺在床上出聲傷氣,傷身體,沒有別的原因。你在房間裡面站著念、坐著念可以出聲念;睡在床上的時候默念,心裡頭念,不要出聲,這是養生之道。什麼地方都可以念,洗手間裡也可以念,不能斷掉。洗手間裡面去念也是不出聲,心裡面默念,其他的地方都可以出聲念,不出聲念都可以。這個法門修學的確是方便,沒有任何形式上的拘束。

唯此一念,更無二念,二念就是妄想。不念佛一定就打妄想,這就是為什麼叫你一天到晚這一句佛號不要中斷,是防止你打妄想。也許有同修說了,我不打妄想,我沒有妄想,我也不念佛,行不行?我再告訴諸位,還是不行,為什麼不行?不打妄想的時候就是無明,妄想要把它念掉,無明也要念掉,道理在此地。假如妄想、無明都沒有了,你這個佛號就可念可不念。我們曉得,不但我們凡夫妄想、無明具足的,就是連二乘、權教菩薩,妄想、無明都還沒有斷得干淨;換句話說,這一句佛號在他們還是二六時中念念相續,何況我們凡夫!這個事實真相總要搞清楚,我們才會認真精進努力的去念。

「即以一念而除眾念」,從這裡就能夠看到效果。有些同修來跟我講,我不念佛的時候,心裡面妄念還少,這一念佛妄想就多了,愈念愈多,嚇得他都不敢念了。這是什麼回事情?實在講你的妄想不是念佛才念多的,你本來就那麼多。本來那麼多,沒有念佛,所以你沒有覺察到,沒有發現。原來就這麼多妄想,沒發現,現在一念佛,念佛要把念頭歸一,這才發現原來有這麼多的妄念。這是個好現象,發現了。發現之後,我們要把這麼多妄想把它斷掉,用什麼方法斷掉?全部的精神集中起來念這一句佛號。雖然念佛妄念還是起來,不要去理會妄念,就是不管它。妄念跟佛號可以同時起,我們的心只注意佛號,不理會妄念,這就是降伏妄念的方法,降伏妄念的秘訣。

這樣念久了,你的注意力,你的精神、注意力注意佛號,久而久之,這個佛號念念分明,妄念就愈來愈少,功夫就進步了。所以不要怕,不要怕我愈念妄念愈多,嚇得不敢念,那是大錯特錯,就是因為妄念多才要念佛。昏沉多,昏沉是頭腦不清楚,糊裡糊塗的,這就是無明很重,精神提不起來,要念佛。所以,念佛不但能夠消除妄念,還能夠破除無明,精神能夠振奮起來。因為對於念佛的理論沒有完全通達明了,我們這樣念佛叫事持。實在上講,用事持而成功的,念到一心不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非常之多,這就是你真正相信。

其次「理持,聞說念佛法門,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深信不疑」,這個相應是理。我們在這個經上,前面跟諸位同修說過,過去講《無量壽經》也講過,你能夠聽得懂,好!聽懂了怎麼樣?疑惑斷除了,不會懷疑。聽不懂也沒關系,只要我相信,不懷疑,事持一樣成功。這個地方的相應,簡單的說,念佛的心,這個心就是佛,佛就是心。所以,古德跟我們說,我們能念的這個心是始覺,所念的這一句阿彌陀佛佛號是本覺,念佛的時候是始覺合本覺,這就相應。不但與西方世界教主阿彌陀佛心心相應,乃至於與十法界依正莊嚴,統統都相呼應,這是理。對於這個道理,這個道理的確是很難懂,你要是「深信不疑,一心持念,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有些句子是《楞嚴經》上的,前面也跟諸位講過了。

一心一意的稱念,念佛的時候專心,專心就是都攝六根。通常古德教給我們攝心的方法,這一句佛號從心裡面生出來,心裡面生起,口裡面念出來,耳朵再聽進去,這就是都攝六根;換句話說,全心全意都在這一句佛號上。這樣淨念相繼,這個淨念就是不夾雜,夾雜就不淨了,相繼就是不間斷;不夾雜、不間斷,深信不疑,你念佛決定成功。

阿彌陀經要解研習報告  (第十集)  1991  新加坡  檔名:01-008-0010


一切時,一切處,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不令間斷。

以佛號取代妄想、惡念、煩惱,這樣做就對了。

每一句佛號都具足阿彌陀佛的無量功德,聲聲念佛,聲聲得利益; 念念佛號,念念契入佛性,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沒事多念佛, 多念佛沒事》祝福大家念佛必定成佛!

南無阿彌陀佛!


蓮池大師:一切境緣,正好念佛

《彌陀經》言:若人念佛,臨命終時,必生彼國。

又《觀經》言:念佛之人,生彼國者,蓮分九品。蓋此念佛法門,不論男女僧俗,不論貴賤賢愚,但一心不亂,隨其功行大小,九品往生。故知世間無有一人不堪念佛。

若人富貴,受用現成,正好念佛; 若人貧窮,家小累少,正好念佛。

若人有子,宗祀得托,正好念佛; 若人無子,孤身自由,正好念佛。

若人子孝,安受供養,正好念佛; 若人子逆,免生恩愛,正好念佛。

若人無病,趁身康健,正好念佛; 若人有病,切近無常,正好念佛。

若人年老,光景無多,正好念佛; 若人年少,精神清利,正好念佛。

若人處閒,心無事擾,正好念佛; 若人處忙,忙裡偷閒,正好念佛。

若人出家,逍遙物外,正好念佛; 若人在家,知是火宅,正好念佛。

若人聰明,通曉淨土,正好念佛; 若人愚魯,別無所能,正好念佛。

若人持律,律是佛制,正好念佛; 若人看經,經是佛說,正好念佛。

若人參禪,禪是佛心,正好念佛; 若人悟道,悟須佛證,正好念佛。

普勸諸人,火急念佛。九品往生, 花開見佛。見佛聞法,究竟成佛。

始知自心,本來是佛。

錄自 《雲棲法匯》

 

念佛-1.jpg

「南無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

念佛沒有時間、地點、世緣的障礙和限制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煉心 的頭像
    菩提煉心

    菩提煉心曼陀羅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