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般人常有這樣的疑惑:學佛是為了自在解脫,那麼為什麼要受戒、做種種功課,讓自己這麼辛苦呢?其實,這當中有很深的含意。

修行的目標在於提升自己的生命品質至十全十美的地步,為此必須淨化我們的生命因素。由於人有怠惰貪懶、好逸惡勞的習氣,心念易隨五欲六塵搖擺紛飛,故須約束身心,不使之流於放逸馳盪,方能進行淨化的工程。古人云:「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人在嚴格的訓練中才能成長,在安逸的環境中則易腐化。是故,修行過程中的苦,可以鞭策自己,不斷的往上超越!

然而,我們應該要瞭解:在接受磨練與訓練的時候,必須要用如遊戲般自在的心去面對,這樣來修行才不會覺得很哀怨。舉例來說:球員打球和小孩打球的感覺完全不同,為什麼呢?因為球員往往將打球視為一種工作,強調競爭,重視分數,容易患得患失,即使拿了奧運金牌,也只是瞬間的喜悅榮耀,又得開始加緊訓練、儲備戰力,以面對下一次的硬仗。小孩則將打球視為一種好玩的遊戲,一上球場,歡歡喜喜的,球還沒投出去,他們就開始笑了,投歪了、暴投了都無所謂,沒有誰輸誰贏的問題,只有活潑的生命力在躍動飛揚!因此,球員打球會很辛苦,小孩打球就很快樂,也不覺疲累。可是我們會發現:小孩的球賽並不好看,因為沒有受過嚴格的體能與球技訓練。如果球員能熱愛打球,在練球時完全投入,在開始比賽時以玩遊戲的心來克盡全力,而不重視輸贏得失,則不但球賽很有看頭,球員即使輸了也會像小孩一樣歡喜自在!

同樣的,我們若是能熱愛修行,將之當成一種很好玩的遊戲,就能歡天喜地的接受種種磨練,而沒有成敗的觀念,就不會修得很辛苦了。若將修行當做是一種工作的話,就會有目標、企圖心與得失心,所以到後來可能連人性都被扭曲而不自知。其實,修行原本就是遊戲。遊戲裡沒有輸贏,沒有計較心、競爭心,在這樣的狀況下,我們的行門會很自在的走,也會去思考這樣修對不對,功夫也會一直提升,到某個程度時自然就能成就。因此,要能以佛法為娛樂。

所以,修行中的苦是要成就我們的道業,因此對於所有的指責壓力都要帶著感恩的心,然後將心境給予純化、轉化、淨化,在熱愛真理的前提下來接受最嚴格的訓練。正如悉達多太子踰城出家後,在恆河流域行腳六年,也曾實行當時全印度最嚴苛的苦行呢!這苦行六年在實質上的意義,即是象徵每一位渴求真理的慕道者,願意為了真理鍥而不捨、奮鬥不懈;而其展現出的風範則是在修學的過程中,能以遊戲歡喜的心來對自我不斷的試鍊與超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