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攝法—增進人際關係的方法

佛教有四種度化眾生的方法,稱為「四攝法」,也就是以四種方法來攝受眾生。四攝法是增進人際關係的方法,是為人立身處事的準則,《華嚴經》云:「若能成就四攝法,則與眾生無限利」,菩薩隨化度生,須善解種種方便,故先以四攝法攝受眾生,比方說我佈施給你,讓你產生好感;我對你讚美,讓你歡喜和我相處;我給你種種利行,給你方便;我以同理心與你相處,得到你的信任,如此就容易讓你得度了。關於「四攝法」,說明如下:

第一、佈施,法施重於財施:佈施,不光是指錢財、物質、醫藥的財施,還有法施,也就是知識道理的教導、方法技術的傳授,或是講說佛法勉勵怯弱者,讓他們身心健全,能憑自己的能力自給自足、自立自強,甚至有能力幫助他人。財施,只能解決一時的困難,因為物質錢財會有用完的一天,如果是傳授技術、講述佛法的佈施,才是用之不盡的寶藏,才是根治貧困、救濟殘弱最徹底的方法,所以法施重於財施。

第二、愛語,法語重於軟語:「愛語」並不是說一些諂媚、奉承、虛偽、言不及義的語言,而是要講說佛法讓他人受用。例如,讓你瞭解慈悲、向你解說戒行、告訴你如何忍辱,使眾生心安而明義理,讓你生生世世受用不盡。《禮記》說:「安定辭,安民哉。」「安定辭」就是離妄語、兩舌、綺語、惡口,而說真實的語言、安慰曉喻的語言、歡喜慶祝的語言、善巧柔順的語言,使對方充滿信心與歡喜。藉由愛語與眾生結善緣,再進一步使其歡喜接受佛法,信受奉行,成就普度眾生的目的。

第三、利行,法利重於俗利:世俗上的方便利行有限,佛法上的利益之行無限。例如幫忙照顧小孩、幫忙提重物、聽人訴苦、走路時禮讓行人、坐車時讓位給老幼婦孺、協助盲者過馬路等,這些都是有限的利他之行。佛法上的利行是捨棄自利,以人飢己飢、人溺己溺、冤親平等的大慈悲心利益一切眾生,使眾生歡喜信受佛法,如佛陀的「捨身飼虎,割肉餵鷹」,都是難行能行的利他之行。

第四、同事,法同重於人同:我們常聽人說,我們是同鄉、同事、同學、同宗,這些的相同,只是「人同」,都是有限的;法同則是指見解上的相同,而且能隨緣隨眾,就如觀世音菩薩,「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也就是說,對軍人講政治、對老師講教育、對商人講經濟、對學生講未來學。不但是對各種領域、各個階層的人,講說他們熟悉的話題、語言,還能站在對方的立場設想,能與對方感同身受,如此才能親近眾生同其苦樂,增加彼此的瞭解和信任。

「四攝法」不限於用在度化眾生之上;社會上,不論那個部門,那個階層的人,能懂得善用「四攝法」,必能於中得到良好的人際關係,並於其中獲得自他的利益。「四攝法」有下面四點:

第一、佈施,法施重於財施;

第二、愛語,法語重於軟語;

第三、利行,法利重於俗利;

第四、同事,法同重於人同。


四攝法【布施攝、愛語攝、利行攝、同事攝】 

華嚴經云:「若得善攝眾生智,則能成就四攝法。若能成就四攝法,則與眾生無限利。」 

菩薩隨化度生,須善解種種方便,故先以四攝法,攝受眾生,並效法觀音菩薩的大悲、文殊菩薩的大智、地藏菩薩的大願,及普賢菩薩的大行,以此菩薩願行,積極教化、接引眾生,趨向佛道。

如是廣行四攝法,在利他當中完成自利,必能圓成無上菩提道。

一、布施攝

布施分為財施、法施及無畏施。 

財施:以種種錢財、物質或生命,施予一切眾生。 

法施:為人宣說世間善法或出世間法,令眾生解脫煩惱,生善淨之心,出離苦海。 

無畏施:免除眾生之怖畏,令其無懼、安心、歡喜。 

菩薩隨順因緣而行布施,若須財,則行財布施﹔若樂法,則行法布施﹔若心懷怖畏,便予以無畏施。此三種布施法可交互運用,普攝群迷,令諸眾生,遠離憂惱,趣證菩提。 

二、愛語攝

愛語即是溫和柔軟、歡喜讚歎的話語。諺云:「好言一句三冬暖。」菩薩依眾生之根性,善言慰喻,使其充滿信心與歡喜,藉由愛語與眾生結善緣,再進一步使其歡喜接受佛法,信受奉行,成就普度眾生的目的。

三、利行攝

菩薩以身口意三業之善行,利益眾生,使其歡喜信受佛法,即是利行攝。故凡利益眾生之事,無不盡力而為,以人飢己飢、人溺己溺、冤親平等的大慈悲心,積極修利他之行,得到眾生之尊敬與信賴,使其信樂佛法。

四、同事攝

普度眾生,不僅要修布施、愛語、利行三種方便法門,更進一步須和光同塵,與其同行,隨其所樂,行同事攝。所謂「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以大慈悲、大願心與大智慧,與眾生同行所好之事,以此方便因緣循循善誘,令其同霑法益,趣入道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煉心 的頭像
    菩提煉心

    菩提煉心曼陀羅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