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和尚的禪機—在提起與放下之間
大家都知道,布袋和尚,是彌勒菩薩的應世
還是禪宗開悟的高人,傅大士也是
根據《布袋和尚傳》(《禪藏21》):
----------------------------------------------
有一日,保福禪師,問布袋和尚:『如何是佛法大意』?
布袋和尚,放下布袋,叉手而立
保福禪師又問:『只是如此,還是更有向上事呢』?
布袋和尚背負著布袋而去
----------------------------------------------
這是非常有道理的喔,凡夫眾生每天都背負著布袋而不自覺
欲望是我們的布袋、色身的煩惱是我們的布袋
貪求是我們的布袋、憎愛是我們的布袋
分別心是我們的布袋
家庭、國家、社會、親眷、朋友,都是布袋
布袋就是掛礙
《心經》云:『心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
所以修行,要萬緣放下,這念心要一念不生、頓歇狂心
叉手當胸,表示「即心即佛」
這就是佛法大意,《楞嚴經》云:『性淨明心,本周法界,不從人得』
所以這太有道理了
然而,保福禪師又問:『還是更有向上事呢』?
為什麼這樣問呢?
萬緣放下,住在解脫無為之中,對眾生有什麼利益呢?
佛法精神只是這樣嗎?
嗯,不是的,所以又要『提起布袋』
在禪宗《十牛圖》當中,第十個圖,就好像是彌勒菩薩呢
稱為『入廛垂手』,入到塵勞市井中,救度眾生
將布袋提起,這就是真實的佛法!
此時,家庭、國家、社會、親眷、朋友,都不再是掛礙,而是菩提
「煩惱即是菩提」,因為已經具有『無住心』的智慧了
家庭是道場、國家是道場、社會是道場
舉足下足,無有不是道場
所謂:『實際理地,放下布袋,不受一塵
萬行門中,提起布袋,不捨一法』
這也是,布袋和尚所示現真正的佛法大意
《十牛圖第十圖》
露胸跣足入廛來
抹土圖灰笑滿腮
不用神仙真秘訣
直教枯木放花開
----------------------------------------------
彌勒佛
中國北京古剎潭拓寺中,山門之后就是宏偉的天王殿,這里有一副膾炙人口的楹聯,聞名遐爾。
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
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
平淡而見奇趣,淺近而具哲理楹聯表達的人生態度實有超凡入聖意味。
慈悲無敵
殿內供奉一尊胖大和尚,袒胸露腹,箕踞而坐,大肚子滾圓突出,最為醒目,他手掐串
珠,笑口常開,這就是人們十方熟悉的大肚彌勒佛。
彌勒佛,俗稱布袋和尚,或稱彌勒菩薩,也稱彌勒,彌勒是梵文的音譯意思,是親切、慈愛的,是小乘所共同承認的,他的兩樣特性是慈悲與無敵。他掌管佛教會的擴張并且負責
保護佛教徒,更領導佛教走上最后的勝利,他是位個子很矮,身體肥胖,一身是肉,滿臉笑容的佛。
彌勒,這是他的姓,名叫阿逸多,按佛教說法,他現在還是個菩薩,將來必定成佛(即未來佛),他是釋迦牟尼的既定接班人,地位極高,他與中國五代時的布袋和尚并無瓜葛。
布袋和尚
彌勒佛為什么叫做「布袋和尚] 呢?
中國廟宇供奉的大肚彌勒,并非是佛教三世佛中的未來佛彌勒,而是個實實在在的中國人,他就是布袋和尚──契此。
五代後梁時,浙江奉化出了個怪和尚,法名契此,契此身材矮胖,肚子奇大,加之言語無常,四處坐臥,常用竹棍挑著一個大口布袋在鬧市中化緣。他能預報天氣,為人說禍福也稱靈驗,因而名噪一時,人們就叫他為「布袋和尚」。
梁貞元三年,契此圓寂時端坐在岳林寺一塊盤石上,說偈語道:
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
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
由此可見彌勒佛時常以各種身份,顯靈在人間,但人們卻毫不知情。可謂生之不俗,死亦不凡。言訖,溘然而逝。人們這才悟到,原來這位胖大和尚就是彌勒佛的化身。以后人們便按照他的模樣塑成了中國式的大肚彌勒佛供奉在廟宇中。
這位「冒牌] 的彌勒佛,千百年來取代了佛教中正統的彌勒佛而名揚四海,婦孺皆知。而佛教中真正的彌勒倒鮮為人知。「正統]的彌勒造像,身著菩薩裝常戴天冠,又稱天冠彌勒。
在台灣地區以彌勒佛為主神的寺廟,僅有四處,但許多寺廟卻配祀著彌勒佛,民間以 正月初一 為彌勒佛的誕辰。
彌勒化身的布袋和尚
【大紀元2月11日 訊】明州奉化縣布袋和尚,是彌勒菩薩化身,他的一付尊容並不大好看,所幸他笑口常開,倒也沒有人討厭他。他最大的特徵是肚皮很大,他的行為也是佯狂作態,瘋瘋顛顛的出語無定。住宿的地方是隨遇而安,就地便臥,看樣子他決不會犯「臥高廣大床」佛戒。
他的隨身法寶是一個禪杖和一個布袋,他的布袋可以稱為「百寶乾坤袋」,凡是供身之具,全部財產家當,都貯在袋中,這裡邊究竟裝了些什麼?恐怕連他自己也不清楚。到了街市聚落村莊裡,見到人家吃東西,就伸手求乞,醴鹽魚俎之類的食物,不較葷素,他接到手中,先咬一口,再分一半放進寶袋之內。假使袋中之物多了,就招引小朋友們,找一塊空地坐下來,把袋子倒下,讓小孩子搶了吃,他在一旁看了呵呵的傻笑。因此一般小孩子都喜歡他,和他一起玩。
有一次大雪天,他臥在雪地裡一夜,不但沒有凍死,並且雪不沾身,因此人們對他感到奇異起來。他向人家化緣,把化來的貨品再售出去,將得到的錢去救濟貧苦的人。總之,他自己是不存分文的。
他示人吉凶很靈驗,天如果要下雨,也就穿上濕草鞋,在路上急驟行走,表示大雨快來似的。如果是到亢陽不雨,他就拖曳高齒的木屐,跑到橋上,豎膝而臥。日子久了,當地的農民都以他的行動為氣象台,看他的舉動就知道天氣有什麼變化。
和尚有一次北上途中,遇見宰牛的屠夫,為其說法道:「一切畜生是造業人的果報,你如今造業殺生,貪財無道,何不為其贖救活命,你知道因果可畏嗎?」又為之說偈道:
殺牛之人號羅剎,殺他自殺誰驚怕!
刀山斧斫暨鍪前,何劫何時時解脫?
和尚有一次接受農夫的供養以後,為其說法開示道: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有一次,布袋和尚深夜獨坐橋上,忽然有一肖小,探頭窺看,而對他有所圖謀的舉動,和尚朝他咧嘴一笑道:「我是窮和尚,沒有銀錢的呀!你也不要妄起貪心,要知道貪財奪利的人,無端造罪,要遭輪迴之報。」並慨嘆的說偈勸道:
由貪淪墮世波中,捨卻貪嗔禮大雄;
直截凡情無所得,圓明寂照汝心中。
一日和尚在街市鬧區中,看見那些攘往熙來的人群,無非是為名為利而忙,慨然的說偈道:
趣利求名空自忙,利名二字陷人坑;
心急返照娘生面,一片靈心是覺皇。
有一位福建 籍的陳 居士,請問布袋和尚道:「和尚何姓何年所生?今年生臘幾何?」和尚答道:「你莫道我姓李, 二月八日 生,我這布袋與虛空齊年。」居士又說:「和尚此去,若有人問就這麼對,不可墮他人是非!」和尚以偈語答道:
是非憎愛世偏多,仔細思量奈我何?
寬卻肚皮常忍耐,放開笑口暗消磨。
若逢知己須依分,縱遇冤家也共和;
若能了此心頭事,自然證得六波羅。
陳居士問:「和尚有法號否?」和尚以偈答道:
我有一布袋,虛空無掛礙,
打開遍十方,入時觀自在。
再問:「和尚的行李呢?」和尚說偈答道:
一砵千家飯,孤身萬里遊;
青目睹人少,問路白雲頭。
陳居士道:「弟子愚魯,請求和尚開示,如何才能見佛性?」和尚答道:
只個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靈物;
縱橫妙用可憐生,一切不如心真實。
居士再問:「和尚此去,是住宿寺院中,還是住於俗家?」和尚答道:
我有三寶堂,裡空無邊相;
不高亦不低,無遮亦無障;
學者體不如,求者難得樣;
智者解安排,千古無一匠;
四門四果生,十方盡供養。
居士聞聽開示後,合掌禮謝道:「願和尚留此齋宿,寥表弟子一點敬意。」當夜和尚書偈於其門曰:
吾有一軀佛,世人皆不識;
不塑亦不裝,不雕亦不刻。
無一塊泥土,無一點彩色;
工畫畫不成,賊偷偷不得。
體相本自然,清淨常皎潔;
雖然是一軀,分身千百億。
布和尚在浙江四明山時,與 蔣宗霸 居士兩人相處甚歡,出處飲食,時相往來,和尚教他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以此為每天日課,勸念不休,當時的人都稱他為摩訶居士。
有一天,他陪和尚在長汀溪中洗澡,和尚要摩訶居士為他揩背,忽見和尚背有四目,炯然放光,摩訶居士大為驚異,於是作禮道:「和尚佛也!」和尚當時嚴誡不得向人言。對蔣摩訶說:「我與你相聚同遊了三、四年,可以說有大因緣,我不久將去,你不要為此而憂。」不多日,又親至摩訶家中對摩訶說:「你要不要富貴?」
摩訶居士道:「富貴何能長遠?但願子孫長遠就好了。」和尚拿出布袋一隻,袋內裝了無數小袋子,並一箱一繩,授與摩訶道:「我以此物為汝紀念,乃汝後代事也。」摩訶居士收下來,也不知是什麼意思。過了兩天和尚又來對 蔣 居士說:「汝解吾意否?」摩訶答道:「弟子不解。」和尚說:「我欲令汝子孫,如我袋中遺物也。這意思就是說:您的子孫長遠下去,一代一代的,如我送你無數小袋一樣。」
布袋和尚,在貞明二年丙子 三月三日 對大眾笑著說:「明年的今天,我取彌勒果供養大眾。」果然於第二年丁醜 三月三日 ,在岳林寺的廊下,跏趺磐石上而逝。大眾這才知道他去年所說之言。
當和尚在世的時候,四明的亭長不信佛法,又以和尚顛瘋作態而不事事,他看見就加以垢辱,並且把他唯一的布袋,奪下放火燒掉!可是隔明天看到他仍存著布袋,來去如舊。如此三次奪燒布袋,可是三次仍然復舊。因此亭長甚為驚異,不敢再燒了。
聽了和尚圓寂,亭長自備棺木,厚殮以贖過去垢辱之罪,但眾多人卻抬不動棺木。另有一姓 童的 居士,他平素很敬重布袋和尚,所以另以棺換之,此時抬棺木者少,而抬之輕若毛羽,觀者稱奇,遂為其建塔於封山之原。
福建莆田縣令 王仁照 居士,在江南天興寺遇見布袋和尚,後來在福州官捨又看到和尚,見面時和尚從懷中取出一封圓書,交給王縣令道:「我如七天不來,你就把它拆開來看。」仁煦依言,過了七天,未見其來,就如約拆開來看時,只有四句偈語:
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
時時示世人,世人俱不識。
至此大家才知道,瘋顛作態的布袋和尚,就是彌勒菩薩化身。
布袋和尚寂滅後十年,浙江的大帥派一官差,因事使蜀,回到棧道的地方,卻會見了布袋和尚,和尚對其差官說:「四明蔣摩訶者,你回去見到時,告訴他要他多保重自己,以待相見。」那時蔣摩訶已經在高山峻嶺上,自築茅庵而居,畜一黃犬自衛。每逢食米盡時,就系百錢於黃犬頸上,出來東吳糴米,往來二十里,從不有誤。蜀使回來將布袋和尚之話,告訴了蔣摩訶,摩訶說:「我已知之。」隨時設齋邀請親友,齋後沐浴趺坐而逝。
彌勒又名慈氏,他修的慈心三昧以慈悲為懷,忍讓為先,所以彌勒化身的布袋和尚,終年笑口當開,你罵他不回言,打他不還手,實行他慈心三昧的忍耐偈。
彌勒菩薩的忍耐偈:
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
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涕唾在臉上,隨他自乾了;
我也省力氣,他也少煩惱。
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
若知這消息,何愁道不了。
因為他大肚包容,所以人人見到他都皆大歡喜,直到今天,如果你有滿腹心思,一肚皮煩惱,只要走進佛寺大門,看到笑佛彌勒的樣子,就會使你減少很多煩惱。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