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多瓦格西說,你要一直流轉輪迴,或要斷除輪迴,現在你有自主權!

當你把握住自主權的時候,厭離此生,去修持真實的佛法,人生才有真正的價值。

否則,那就很難了……。

---大寶法王噶瑪巴《2012百段引導文》


大多時候,我們不知幸福的定義。

宗薩欽哲

毫無疑問,佛法的究竟目標就是獲得解脫。佛法的每一個技巧和方法,如果不能給你帶來世間的幸福,起碼也保證不會給你帶來痛苦。大多數時候,我們甚至不知道幸福的定義。但是如果我們分析一下就會發現,廣義來講,幸福和控制有著如此之大的關係。

當我們的生活在掌控之中,我們就認為自己是幸福的;當我們需要依賴其他人或事的時候,比如說財務上或者感情上,我們總是感覺好像受制於那個人或那個條件。感覺自己需要依賴某個人,這本質上讓我們覺得對自己,或自己的生活沒有控制權,這往往不是一種幸福的處境。

健康問題和壓力有很大關係,特別是在現代生活中。我們怎樣處理壓力呢?薰衣草精油可能會有一點點幫助,可到頭來還是要歸結為我們有多少控制。換句話說,大多數時候我們盲目地、毫無理由地希望得到我們想要的結果,因此注定在得不到時感到失望和壓力。

但當一個人有控制時,他或她可能會有一個希望,但同時也有另一個想法在心裡說「這可能不會發生」,這種覺知讓一個人有所準備,能夠去接受和他希望的所相反的事情。佛法中最基本的那些技巧,使我們能夠思維慈悲心並了悟真理,應該可以讓我們獲得一些對自己的控制。我認為,我們找不到任何比佛法更能夠讓我們幸福、富有和健康的方法了。


初學淨土法門從哪兒入手

宏海法師

問:法師,對於初學者,尤其是想修淨土的人請您給一些建議。

宏海法師答:學佛講「解行並進」。「解」的過程,就是我們對佛法不管是從名相詞彙上或者義理上熏習的過程。這個熏習的過程,就是慢慢了解的過程,最好再配合著你有一些「行」的體驗,當這種體驗慢慢積累得有點兒感受的時候,再返回來聞思法義,你會感覺這個風光是不一樣的。這跟我們先教條地學習一些佛教知識,然後再模仿牽強地去找那個感受,它是不一樣的。並進肯定比一瘸一拐走得好,所以我建議大家真正想發心學佛,初入門時不管多少都需要安排一些定課。

我們也不要想、也不敢說一口吃成個胖子,特別是剛開始的時候發心很勇猛,甚至想要去閱藏,恨不得一下子把釋迦牟尼佛三藏十二部所有的教法,所有的經典都得瞭然於心,這種心態其實是挺危險的,也是不現實的。真正能夠通達三藏教典的三藏法師,在我們這個時代的根器來講,幾乎是不可能的。不要說我了,包括很多的大法師自己也說,佛說的經典裡面,有些他連名字都沒有聽過的。所以從這點來講,我們能夠抉擇一些適合自己的,契合當下時代環境的,能夠最好、最簡單、最快得利的一個法門長期專修才是一個明智之舉。

如果大家能夠以「淨土為歸」的話,那我們該怎麼學呢?一定是從「信願行」入手。相信有阿彌陀佛、相信有極樂世界;相信此國太苦、彼國極樂,願意往生;老老實實持名念佛,執持名號。這就是淨土化繁為簡最精練的修學訣竅,就這三樣。你只管念,但是你念,一定是建立在信願之上。

具體來講,從解門上一定是一門深入。最好能夠把淨土五經一論及淨土宗祖師大德的著作熟讀,來建立淨宗正信正見,如是方可獲得真實利益,不致走錯路頭。等到你對淨土的信心已經很堅固了,念佛行持上也有了功夫了,這時候你可根據個人情況旁涉其他大乘經典,以廣見聞。

當然對於淨土經典和論著的學習,一定也要立足於對淨土法門的修學。也就是說,我們求生極樂世界的本位,要怎麼樣成功?因為學了要致用的,學這麼多經典,怎麼學?能不能學對?確實學習佛法、學習佛教的義理,是需要悟性的,它跟知識也沒多大關係。那我們學修淨土用功方法體現在哪裡呢?諸佛諸祖從中總結出來千古不變的鐵案,唯一的修學原則就是——「信、願、行」三資糧。

對於初學淨土者,最最主要就是以培養堅固信願為要務。信有事信與理信二種。「信」《佛說阿彌陀經》中:「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從事上信這「二有法門」,相信有佛有淨土,這也叫仰信。

我們在學習《阿彌陀經》這部經典時,就會發現,最後講到的四個菩薩很有意思 。文殊師利菩薩,文殊師利菩薩他是大智慧,才能承擔淨土門,它就是表「信」的;第二個菩薩是阿逸多菩薩,翻譯過來就是彌勒菩薩,將來發願當來下生,就是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以後,在龍華三會樹下成佛,那麼他就表的是「願」的。最後是乾陀訶提菩薩(即不休息菩薩)和常精進菩薩,這兩人作為同修道友,他們有一個特色是精進不懈怠,可以為了度一個眾生,生生世世隨行六道,不生疲厭心地去度化,那就是表大「行」的呀,一心不亂之行。所以說,《阿彌陀經》裡面四位菩薩當機者,就是表「信願行」的。

《無量壽經》裡面,它的核心內容除了法藏比丘在因地,以及後面的「五惡五痛五燒」給我們陳述得特別到位,中間最主要的是什麼?是四十八願。這部經典的第十八願是核心眼目,「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第一句話是「至心信樂」,表的「信」;「欲生我國」表的是「願」;「乃至十念」完全表的是「行」。所以說這部經還是表的「信願行」。

在《觀無量壽經》裡邊我們可以了解到,韋提希夫人跟頻婆娑羅王他們平常也會請佛陀王宮裡來應供,有時候六齋日還受個八關齋戒等等,這些善法修行他們也會隨緣做。可是直到後來他的家庭發生戲劇化的悲劇,人世間最慘莫過於殺父殺母,韋提希夫人當時已經絕望了!可是不把她逼到絕路上來,她發不起來厭離心,不想求生極樂世界,這也是願力的一種襯托,所以在這種心境下才致使她發願「願生無憂惱處,不聞惡聲,不見惡人」。學過《觀無量壽經》後你就知道這部經典把厭離娑婆發願往生的思想發揮到極致。

《念佛圓通章》唯說「憶佛念佛,都攝六根」,就是表念阿彌陀佛這一個單純甚深之「行」的。包括《觀無量壽經》裡面講了十六妙觀和淨業三福,就是非常有操作性,讓你去具體實施的行門,都是表「行」的。

具體「行」門的話,雖然這三部經典裡面都講到,也有十六妙觀,也有三輩往生,可是最後落腳處,《阿彌陀經》裡邊只講執持名號。《無量壽經》的宗旨是一向專念,「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在《觀無量壽佛》裡面,後來的註釋講到說「觀雖十六,言佛便周」,就是雖然有十六種觀法,最後念一句阿彌陀佛全部具足了,還是持名妙行。所以我們修淨土法門每日堅持念佛號這是必須的功課。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製定一個數量要求,越多越好,以數量求質量,不可自瞞自欺。

對於上班族的中青年人來說,時間上實在不允許你安排定課,你在早晚固定的時間把心調到最清淨最虔誠地狀態,最保底最保底你早晚用慈雲懺主傳的十念法。一呼一吸為一念,隨著自己的肺活量,既不拉長也不憋短,每一念也可以是數遍佛號,乃至只能念一聲亦可,或六字或四字,念滿十念即可。剩下的時間隨自己的因緣散念,不管是正心打坐攝心,或是上、下班途中,哪怕是在做飯的時候等等這些時候,只要不影響工作或安全,你都可以持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你也不要管它打不打妄想,打妄想也繼續念,初期的很長一段時間都是要從數量當中慢慢念出功夫來。因為我們修淨土主要的功夫是從信願上入手,要生真信切願,還要常常地聞思淨土的經典,當你越來越能感受到阿彌陀佛為我們所發的那些大願,慢慢你內心的信願生起來,念佛號的感覺也會越來越不一樣,心也不容易散了。

那麼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每天做完了功課一定記得迴向,把今天的功課能夠迴向給法界一切眾生,同生西方淨土中,同證無上菩提,這樣的話就是簡潔莊嚴,比較圓滿。

最後還想強調一下的就是,不能光說我做了多少功課,還要保證功課的質量。功課的質量取決於你的心,你的心是否「誠」,虔誠的誠,不是沉重的沉,好多人越做功課越沉重,覺得遙遙無期或者懷疑有沒有效果。所有的弊病都出在我們的心不夠誠。印祖給我們開示做功課時「但須懇切至誠,不可潦草粗率。」

很多時候潦草粗率是我們做功課的一種常態吧,馬上要上班了,早飯還沒來得及做,或者洗漱地超了時了,哪記得說早上要先上香,念十念,很多時候是粗率的呀,而且一旦進入到潦草粗率中,他會越來越潦草,走著走著,最後就走的沒邊沒沿兒了,這個至誠懇切的心,就跟到三九天的水一樣,即刻就凍上了。你心誠的話就不要說專修做功課了,隨意在哪裡行走,只要把這個心念提起來當下就是道場,當下就可以做功課,念念都在精進勇猛,所以在這個心態上還需要常常的調整。


學佛到底有什麼好處,爲什麼要學佛?

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很快,人們面對來自方方面面的壓力,普遍感覺身心疲憊,雖然有豐富的物質條件,但卻無法彌補內心的空虛;有很多娛樂方式可以消遣,但內心卻總是浮躁不安,很多人都有心理問題,亞健康已是司空見慣。如果想恢復清淨和安詳,獲得自在與安樂,那麼學習佛法就是最好的方式。學佛、修行,就是爲了讓人生越來越好、越來越快樂,直至徹底消除一切煩惱、痛苦。

佛不是神靈,不是主宰人命運的上帝,佛是覺悟的聖者,覺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止息了一切煩惱,生命達到了至善圓滿的境界的聖人。他把自己所領悟到的一切及修證的方法與他人分享,即是佛法,人人通過這條路皆可成佛。

成佛不是爲了得永生,而是要令自己的人格完善到極致,心胸寬廣到極致,到達這一境界時,已經完全泯滅自他的分別,能夠任運無間地利益衆生。儒家講人要立志成聖成賢,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與佛教講要成佛利益衆生,有相通之處,都是通過自我人格的修治、完善來促成更多人的幸福。

修行的最終目的是徹底解決一切痛苦,達成毫無瑕疵的快樂,並且推己及人,幫助一切衆生都離苦得樂。雖然人人都有佛性,本自具足,但是被煩惱、妄想、執著所覆蔽,所以要通過修行來顯露出這種佛性。其實世間的一切行業也都是爲了離苦得樂,只是由於不了解正確的規律,採用了不適當的方法。學佛、修行,是爲了讓自己解除一切煩惱,成就如同佛陀一般的慈悲與智慧,能夠去幫助別人也達成這一目標。

佛教追求的是慈悲與智慧的圓滿,但這圓滿並不是向外求得的,而是向自己內心深處開發。佛法是心法,學佛就是學修心,要讓貪婪的心變得慷慨,讓嗔恨的心變得慈悲,讓愚癡的心變得智慧,讓驕慢的心變得謙遜,讓軟弱的心變得堅強,讓狹窄的心變得廣大。

佛法博大精深,八萬四千法門對應八萬四千煩惱,這是佛法偉大之處。佛法如雨,不論大樹小草,都能得到滋潤;還像大海,不論鯨魚蝦米,都能暢遊。天資深者得其深,天資淺者得其淺,不論什麼人,只要肯按照佛法去做,都能受益。同時,《法華經》上說:「治世語言,資生業等,皆順正法。」佛法圓融無礙,不與社會生活相衝突,而是可以相互促進,這也是佛法的可貴之處。

自己學佛十多年,比較了解,也真正得到受益,佛法確實是最究竟、最圓滿的,無論什麼人學習,都可以從中受益。這不是故意讚美佛教,而是經過比較,得出的客觀理性的結論。越是有知識有能力的人,越願意去研究,這是真正科學的精神——對於真理不懈地追求。而很多人其實並不了解佛教,而只是人云亦云,聽別人說佛教迷信,不加考證就說迷信,其實這才是真迷信——迷迷糊糊就信了別人的話。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經過親身實踐,才能體會到佛法的好處,要想讓自己的生命更加有意義,那就來親自了解並實踐吧!


圖滇悲桑格西開示:學佛有什麼好處?

請問悲桑老師:學佛有什麼好處?

我們都要快樂,快樂又分為由身體得到的快樂,以及由內心得到的快樂。身體要舒服,心也要快樂,身心兩方面的快樂我們都需要。如果只追求身體的快樂,財物等外在順緣就算再圓滿,如果心不快樂,這樣的人其實不會覺得自己快樂。如果他不想誠實面對,他會說自己很快樂;但如果誠實,他會承認自己並不快樂。

學佛的第一個好處是可以讓你這輩子更快樂。既然快樂有兩種,所以快樂與否,並不完全由外在世界決定,它其實與你內在的想法密切相關。在兩種不快樂中,心的不快樂都是煩惱製造的,學佛可以削弱煩惱的力量,讓你更快樂寧靜。再者,「不傷害他人」是佛法很重要的教誡,由於學佛而減少傷害他人的行為,也對整個社會帶來很多益處。

因為學習了佛法,壞的心漸漸減少,好的心受到培養而漸漸增長。善良的心是一切快樂的根源,它不但能讓自己快樂,也讓別人快樂。如果有一天,這個世界的善良變弱、消失了,這個世界將會變成魔鬼的世界。沒有人願意對別人伸出援手;大家為了自己的事,可以完全無視於他人的存在與需要;各行各業的人,包括醫生、商人沒有絲毫利他的心,這樣一來,世界將變得可怕到無法想像。

學佛的第二個好處是可以預約來生的快樂。學習佛法、懂得業果的道理後,若能實踐該做的、停止不該做的,不但可以預防來生墮入惡趣受苦,而且來生會處在更好的狀態、擁有好的身體、獲得許多安樂。上述這些好處,乍聽之下或許覺得疑惑,但是,前後世與業果的道理,都是可以運用理智確立的事實,所以,學佛可以使來生變得更好,並不是毫無根據的迷信之言。

學佛的第三個好處是可以獲得永恆穩定的快樂。為了快樂,我們已努力了很久,雖然想盡各種辦法消除痛苦,但「從此幸福快樂」永遠都只是夢想,從未成真。在這一生活著的時光裡,我們不斷遇到各種苦難,而且這種情況一直重覆上演,不是只這輩子如此,前輩子、前前輩子,一直以來都是如此。要設法終止苦難的循環,就要徹底消除一切苦。學佛可以幫你達到這個目的,獲得永恆穩定的快樂。

學佛的第四個好處是可以成佛。如果你不只希望自己永遠快樂,同時也希望完全具備讓別人也永遠快樂的能力,那就必須成佛。

學佛還有第五個好處嗎?沒有了!哈哈。因為一旦成佛,無論自利與利他都完全究竟圓滿,所以也就舉不出更超越的好處了。

…2011.9.25


淨界法師:給初學者的建議

我個人是這樣想的:如果你是一個初學者,你最好把淨土的東西先學一學,學個三年再來看其他的。

如果你是一個初學者,我不建議你看太多東西,因為你的根本法寶要先建立起來。佛教的法門真的是各有各的方向,各有各的路頭,真的,每一個所緣境都不一樣,過程不一樣。

所以我會建議對初學者加以保護,少看其他的東西,先把對淨土的皈依的建立起來。好,你可能花三年或者五年,你對阿彌陀佛的佛號,對淨土的功德一心歸命了,這個時候我會建議你,你要慢慢學習其他東西,充實你的養分,你可以廣學。

在不影響你一心歸命的情況之下,你慢慢學習天台的止觀、唯識的止觀,他們的操作各有各的好處,對你調伏煩惱很有幫助的,你一用就馬上知道,這個方法非常好的,但是你調伏以後,它不會影響你對佛號的皈依,你會對佛號更皈依了。

所以初學者要專。這個就跟種樹的道理一樣,先種起來,再求它的茂盛。初學者你學太雜,我不認為這樣是好的,不好!因為你不知道自己該走哪條路了,太多選擇了。

但是你對佛號已經建立信仰的,你還閉門造車,那你就吃虧了。佛陀講那麼多東西,對你會有很多幫助,你不要去拒絕佛陀開的藥。只要對你往生有幫助的,你都可以拿來用。「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道理是一個,就看你的次第。

所以你看蕅益大師,他提出了專修和圓修。專修適合初學者。你對阿彌陀佛信心具足了,你這個佛號操作已經到一定的水平了,你可以廣學。適當地學習怎麼調伏自己,怎麼引導自己,怎麼跟自己溝通,你這個佛號會念得更好,這就是助行,這樣變成正助二行就是圓修了。

初學佛者應該如何學修?


修行要先問自己安住了沒有

淨界法師

修行第一件事情不是趕快去修行,不是!

第一個,你不得自在,因為你沒辦法操之在我。你的感受、想法是從什麼地方來?那是過去的業力顯現的。你順境的時候,內心是安定的;你逆境現前的時候,你心是躁動的。所以你看有些人他學佛很久,他的心還是一樣起起伏伏,他就是永遠找不到一個家,雖修善業,心不安住啊!為什麼呢?因為他住在自己的感受、住在自己的想法。

所以為什麼我們臨命終的時候,弄到自己很多的罣礙跟恐怖?臨命終的時候「一切諸根悉皆敗壞」。我們內心當中的感受、今生所累積的想法,全部破壞的時候,我們受不了,因為我們平常跟它緊緊地咬在一起。突然間,我們今生所依止的受想行識要被破壞的時候,我們內心當中就感到很大的恐怖、很大的痛苦,這就是一個人臨終起顛倒的主要原因。因為我們平常就已經把自己弄得心有千千結,打不開了。

感受跟想法沒有錯,因為我們是繼承過去生的業力,繼承過去生的想法。所以佛陀告訴我們,你不是去滅除感受跟想法,因為你也做不到。你說,我從現在開始,我不要有任何感受,也不要有任何想法,這個是強人所難!我們會繼續地有感想、感受,會繼續地打妄想。但是我們可以做到無住,可以把心帶回家!你觀察它是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它只是一個過去生的因緣,一個碰撞產生的假相。

大乘佛法面對過去,它沒有叫你肯定,也沒叫你否定,它告訴你無住,你必須要把心帶回家,你才能夠得到自在。如果你想得到臨命終的自在,其實這個跟念佛多少沒有太大的關係,跟你心中的智慧是有關係的。你平常的時候就要注意,你面對你的感受想法的時候,你要慢慢、慢慢跟它保持距離——不隨妄轉,你才能夠得到自在。所以這個生滅心第一個過失,就是臨終不得自在,當然你平常就不自在,所以臨終也不自在。

第二個,你修學不得圓滿。正如阿難尊者在本經的感嘆:身雖出家,心不入道。我也是很努力地拜佛、誦經、持咒,但是我總是對出世的聖道進不去。為什麼呢?要知道聖道的功德是不生不滅的!我們用一種生滅的心,沒辦法去契合不生滅的功德。所以如果你堅持一定要注重你的感受、注意你的想法,即便你今生努力地修學佛法,你還是不得自在,您的功德不得圓滿。

改變我們的心態這個是非常重要的!修行第一件事情不是趕快去修行,不是!你問你自己安住了沒有。你的心態沒有調整好,你怎麼修都不對。正如本經說的,你因地的時候就是拿沙去煮,你煮出來的叫熱沙,你不可能變成飯。所以要找到一個解脫的因地,你的第一個因地沒有找到,你後面全部都錯了,你第一步走錯,後面全部都錯。你一定是要把米找到了,你才能煮出飯來。

——摘自《楞嚴經修學法要》


從經驗得來的東西,99%是錯的!

淨界法師

說有一類眾生,他本身宿世的善根栽培減少,這個人善根少是什麼意思啊?諸位知道什麼叫善根少?如果你學佛法,你經常不看經典,只喜歡做慈善事業,只喜歡拜佛,你就變成善根少,你變成鈍根菩薩!就是你的智慧--判斷力很薄弱。我們所有的智慧來源,只有從經典上--聞、思、修,佛法的智慧,沒有一個是可以從生命中去得來的,沒有!

我們生命經驗得來的東西,百分之九十九全部是錯的,因為你的生命經驗都是從感受來嘛,感受的刺激,產生想象,想象以後,產生執著,你怎麼可能產生智慧呢?如果你生命經驗可以產生智慧,佛陀不要出世了,我們也不可能一次一次在生命當中轉,轉這麼久還轉不出去。

你看經典,佛陀的智慧都是跟我們思考模式相反的,表示我們的生命給我們的經驗的訊息,百分之九十九都是錯的,大部分都是錯的。所以我們必須要看經典,才知道什麼是生命的真相。

所以善根微小,就是這個人,他有兩種情況:第一個不喜歡讀經典;第二個讀了以後,也不想思惟。這個人他怎麼辦呢?他沒有智慧引導,只好跟著感覺走了,是吧?「誒,我感覺很好,我看到這個衣服很漂亮,就去買了,因為為什麼?因為感覺好」--完全由感覺來主導你呀,這個人叫「善根減少」。


修行是有道路的,剛開始你最好遵守道路

淨界法師

我講實在話,修行是有道路的,剛開始你最好遵守道路。如果你是初學者的話,你乖乖地把佛陀的文字背下來,理解清楚。理觀的時候——「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你剛開始不要自作主張,自己創造一個文字,你最好不要。

我說實在話,初學者你沒有資格寫偈頌。很多初學者寫了偈頌說:「師父!你看這是我的心得。」我丟到垃圾筒裡面去。你一個初學者你寫什麼偈頌,對不對?祖師的偈頌多了去,你就把它背下來就好了。你寫的偈頌會比祖師好嗎?

老實一點!「欲知山上路,須問過來人」,歷代的祖師已經開了很多的道路。如果你跟蕅益大師有緣,你就背他的偈頌;你跟印光大師有緣,他有很多的開示法語,你把那個法語基本的文字背下來,他那個法語一定會形成一條道路的,它會引導你的。

這條道路,你順著他的文字去思考,它就會把你帶到空性去;你順著他的文字去思考,它會把你帶到假觀的調伏跟引導去。你都不要去費心,不要自作主張,人不要自作聰明,你把祖師已經安排好的道路拿過來,你就依教起觀。為什麼叫天台教觀綱宗?依教起觀嘛。你要先學習教法,要不然你怎麼觀呢?

所以你只要是根據祖師的教法,這叫「觀」,你自己創造一套叫「打妄想」,簡單講就是這麼回事。因為你沒有人印證,你說:我想我打坐以後——「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是不是?那你要開悟,你真的有心得,講出個偈頌,也可以;但你要沒有心得,你講這個就是戲論妄想。所以說我們剛開始,就老老實實地把祖師的偈頌背下來。

當然你要先學習,這個偈頌是怎麼的思考模式。然後你就順著文字下去思考,依教起觀,文以載道。慢慢慢慢你每次觀,觀久了以後那個道,那個文字裡面的相就會釋放道理出來。然後那個文字相,你第一次讀,喔!「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可能沒有感覺,但是你不要放棄,不斷地思惟,慢慢慢慢你會發覺這個文字相它會釋放一種光明,欸!你就有點味道,喔,這句話有意思,有意思!從文字般若轉成觀照般若,它會在你心中會慢慢出現光明。

佛法的文字跟世間的文字不一樣。所以你修理觀,就是先把祖師的話背下來,來做你內心的引導。等到你融會貫通了,熟悉了,你可能就不需要祖師引導。但是你初學者,最好乖一點。


淨界法師:開始學佛就要明白學習佛法的方向

賢首國師他晚年的時候,在他的傳記上說,說他晚年的時候他讀《四書》廢寢忘食。我們一般人看《四書》,那是「五乘格之,僅屬人天」,那個克己復禮的功夫就是人天而已。但是賢首國師他能夠從研真窮妄當中處處地往心性會的時候,那這個就是一個圓頓法門,圓人受法,無法不圓。

就是說,我們剛開始能夠把這個重點抓住,那麼你學習一切法都是佛法。從這個現前一念心性當中去研真窮妄,到最後你自然左右逢源。你能夠抓住這個根本,那麼一切法都可以從這個地方去融通的。故愈博而愈約,否則愈博愈無頭緒,去道亦愈遠矣。我們能夠掌握這個心性的修持的功夫,你經論看得越多,你這個修行越能夠有一個會歸處。

你看《華嚴經》、《法華經》、《楞嚴經》,雖然無量無邊的法門,但是呢沒關係,「開方便門,示真實相」,每一個方便法門都是一個明確的指歸,要你幹什麼呢?就是要你研真窮妄,當然,由不同的角度切入。假設你不掌握這樣一個根本的修行內涵,「愈博愈無頭緒,去道亦愈遠矣」。你看,唯識對法相起執著,中觀對空起執著,你會覺得佛法是種種的矛盾,去道亦愈遠。

這個地方倒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念。智者大師講觀心法門,他這個「教觀」,智者大師講這個「教」講得非常的廣泛詳細,五時八教。他講完五時八教以後,他強調觀心,觀察現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就是你把這廣泛的五時八教的內涵要會歸到一念心性。

如果我們剛開始學習佛法,不能從心性上去研真窮妄,你只是在做學術研究,你在佛法當中學久了以後,你很容易退失你的信心,很容易退失信心。就是這個佛法它是兩個方向,第一個是向內安住,另一個是向外攀緣。

如果你一開始就沒有把方向弄正確,修學佛法只是在名相上分別,跟人家爭高下,你會發現佛法裡面很多矛盾;那麼如果你能夠一開始就能夠往心地上去會,你會發覺佛法有無量無邊的方便,這個是兩個不同的方向。

所以蕅益大師他老的慈悲啊,就告訴你:什麼叫作「學」?他明確地指出學的方向、學習佛法的方向——「研真窮妄名之爲學」,這是一個根本。這是講到修行的一個根本、一個重點。

這第二段呢把古代的修行人跟現代的修行人做了比較。先看古代的修行人:古人發心出家,必矢志參學。由痛念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古代的人發心出家以後,他立定志向要好好地參學,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

爲什麼他會有這樣的志向呢?這當中跟他的發心有關,因爲他有三件的覺悟,第一個、痛念生死事大,他如實地觀察到三惡道的痛苦,這件事情是大事情,觀察生死的過患。生死事大,講到生死的過患,其實在佛法當中它強調是生,生的過患。我們一般人害怕死亡,佛法是認爲死亡是不可以避免的,死亡也不可怕,它只是一個正常的、自然的現象。但是佛法很害怕生,很害怕受生。

我看《尊者阿加曼傳》,尊者阿加曼他有一個晚上在大樹下打坐,一念的相應慧,證得阿羅漢果。證阿羅漢果以後,諸天讚嘆:世界上又出現了一個佛陀的聖弟子,降很多的曼陀羅花。

那麼那個時候,尊者阿加曼描述他的心情:

第一個,他掉下眼淚。這個阿羅漢爲什麼掉眼淚呢?他說,他看到他無量劫的生死的痛苦,他今生這一個剎那結束了,他非常地感動。因爲他看到了他每一次的輪迴當中、每一次的受生、每一次的生命的開始到結束都累積很多的痛苦,每一次的受生都很多痛苦。那麼對於「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我的無量劫的生死的痛苦今生終於結束了,內心當中一種感嘆,一種感恩的心情。

第二個,他說,對佛陀真實地感恩。佛陀說的四聖諦是如此地真實,是真實地可以證到的。他說他願意從現在開始盡未來際不斷地頂禮佛陀。所以說呢,生死事大,關鍵在這個生。因爲我們在三界裡面,每一次的受生,就夾雜著老病死、各式各樣的痛苦在裡面,生是過患。生死事大,是對治我們對來世安樂的期待。

第三個、無常迅速,這個是對治我們對今生安樂的貪求。今生是暫時的因緣,很快就過去了。我們不應該爲過去的福報所障礙,因爲今生的福報一下子就過去,我們馬上要面對來生。應該有一個遠見——無常迅速。

第四、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這個是告訴我們要精進。這個是這樣子啊,如果我們只是看到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我們會理解到流轉是痛苦的。但是呢我們會有一個懈怠的心,說反正離開流轉也不急著今生,來生也可以做,再來生也可以做,就會有一個因循怠惰的心情。

但這個地方蕅益大師說,「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換句話說呢,我們不把握今生,你在流轉當中你遲早還是要把這個生死解決,遲早,沒有一個人能夠幫助我們解脫生死。

換句話說,調伏煩惱、修學聖道是很困難,但是你遲早要做的,你今生不做、來生要做,來生不做、以後要做,而你拖得越久,這個過程當中,你每一次的流轉只有增加痛苦、增加墮落的因緣、增加更多的變數。那麼既然這件事情是你自己遲早要做的,是不可以取代的,那麼你倒不如就今生做個了斷。

這句話就是這個意思,就是你真正能夠把握的不是來生,是今生。來生是一個不可知的變數。

所以,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就是說,當你真正覺悟生死事大、無常迅速的時候,你應該要知道,這個生死的事情是今生要解決的,不能期待來生。那麼這三個點是都有關係的。

那麼有這樣一個覺悟以後呢,所以三登九上,百城煙水,不憚其勞,念念了當大事。所以古人他們願意參訪善知識。「三登九上」,這個「三登九上」是講雪峯禪師,雪峯禪師剛開始他不明白佛法的內涵,他三登投子山,投東西的投,三登投子山去參訪大同禪師,「九上」是九上洞山去參訪洞山良介禪師;「百城煙水」是講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經過一百一十一個城鎮的煙水,這些人家。

那麼他們爲什麼能夠經過這樣的辛勞呢?因爲「念念了當大事」,認爲這件事情是大事情。無量劫當中曠劫魘魔,無量劫當中好不容易得到人身,好不容易遇到佛法的住世,在無量當中出現一分的光明,這件事情要把握。

所以,豈肯著相計名,尋行數墨,附葉攀枝,以徒資口耳哉。他們怎麼願意去只是做一些名相的分別、做一些附葉攀枝的事情,只是把佛法當作口耳、當學術研究、當作茶餘飯後的一個談論的話題而已。

換句話說,古人他能夠體驗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所以他掌握了一個修行的方向,就是要研真窮妄,他掌握這個方向了。那麼怎麼研真、怎麼窮妄,這個就是他們所要參訪的目標。

註:節選自淨界法師《靈峯宗論導讀》08


達真堪布:初學佛者應該如何學修?

答:現在學佛人有幾種情況,要看自己屬於哪一種。有的人只想求世間的福報,那你就種一點善根,做一般的善事,積一點福報就可以了。有的人把佛法當成一種學問來研究,那你就看一看,聽一聽就可以了;但是這只能增長知識,不能得到智慧。還有一種人想解脫,想成佛。

想解脫,想成佛,就要靠實修實證,按傳承,按儀軌,按次第,按上師、善知識的要求學修,最後才能達到目的。否則是不可能的,解脫成佛沒有那麼容易。

佛法的真實意義就是解脫、成佛。在任何情況下,永遠不起煩惱,沒有痛苦,這叫解脫。成佛是福慧圓滿——福報圓滿,智慧圓滿,生活圓滿,心靈圓滿。成佛是在解脫的基礎上,不但沒有煩惱痛苦,還一切圓滿。

修行強調次第,強調基礎。我們現在修淨土,也強調基礎。沒有前行的基礎,是不可能成就的。修淨土也要先修出離心,先發菩提心。有出離心的基礎,有菩提心的攝持,再念佛號,這樣才能成就。《阿彌陀經》、《無量壽經》,都講“發菩提心,一心念佛”。發菩提心是前提條件,然後再專心念佛。你沒有放下貪念,沒有放下自我,心怎麼能靜下來呢?清淨、平等、自在、隨緣、念佛,你能做到嗎?這是不可能做到的。


淨空法師

我這一生非常幸運,所遇老師均用古老方法教學。最初學佛是拜方東美先生,他先問我以前學過哲學嗎?看過哲學書籍嗎?我說都沒有。

他叫我到他家裏上課,當初想不出為什麼,後來才明白,以前我是一張白紙,並未受到污染,只能向他一人學,不能上學校,這樣的老師可遇而不可求。

後來向章嘉大師學,他住在青田街八號,也叫我到他家學,同方東美先生一樣。

章大師圓寂後乃親近李炳南老師,在李老師座下不是個別上課,但他對我約法三章:一、只可聽他一人講,不可聽其他人說法。二、看任何書須經他核准。三、以前所學一概作廢,從頭學起,聽他一人指導。此三條件如不接受,可聽便。來者不拒,去者不留。

如我今天也用這個方法,學生馬上就走了,可能還說你有什麼了不起,善知識多的很。李老師給我五年時間,我自動要求延長學習五年,完全根據他的指導,不違背他的原則。


淨界法師:檢查自己的內心是自力還是他力的三種方法

我們這樣子講好了,不管是自力也好、他力也好,其實整個佛法的核心價值,最重要的價值應該是正念力,就是你那個觀照力,但是因為你觀照的不同,就影響到你到底是走自力還是走他力。

諸位也可以檢查一下你內心的世界,你就知道你現在生命的一個方向。就是說你現在遇到一個重大的逆境,順境不算,你遇到了逆境的刺激,不管是身體的病痛,或者是人事的障礙,你回光返照一下你內心的世界,你是用什麼方式來對治的?如果說我遇到了逆境,我提起的方式是修我空觀、法空觀,觀察這些內在的身心、外在的人事,都是如夢如幻的,它都是因緣生,它的本性是畢竟空寂的,然後你就在空寂當中安住,度過你的暴風雨,那這樣子的結果,你是以空性來對治所有的煩惱,你的結果當然是不受後有──你不是修淨土法門。你在整個逆境的過程當中,都沒有提起佛號,也沒有想到淨土的極樂世界,那你現在的情況絕對不可能到淨土去。你心靈的靈動,就代表你未來生命的徵兆。

第二個、你遇到了逆境,你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不管外在怎麼紛紛擾擾,我就專心的安住在佛號,我相信他會保護我,我相信我安住在佛號,一切事情一定會變得更美好,結果也度過了暴風雨,因為因緣法是生滅,他也度過去了,這個人肯定到淨土去。

第三種人禪淨雙修,他遇到逆境的時候先提起空觀,觀察這是如夢如幻畢竟空的,然後再把佛號提起來,真空妙有,這種人也是到淨土去。

所以你可以檢查一下你現在的情況,就是說心為業主,你的心靈現在到底是往哪一個方向在走動?你可以遇到逆境的時候觀察一下,你就知道你到底是走自力法門,還是走他力法門,就很清楚了。


淨界法師:遇到不如意事,一定要這樣思惟。

我過去在佛學院做執事,帶了一批新生,這當中有一個居士來佛學院讀書。當然一個居士剛剛來到佛學院,心思粗重這難免的。他做香燈的時候,就把大殿內一個很漂亮的碧綠色大理石做的香爐打破了,破成好幾塊了。(哈哈)同學很緊張,就把我叫了去。我一看,內心當中也是非常不高興:這個香爐好端端的怎麼會打破在地上呢?但那個時候我就說:你把這個香爐拿起來,用強力膠粘一粘再放上去。為什麼呢?那個時候我想:這個香爐已經打破了,我不管做什麼事都無濟於事。

我有兩個選擇:第一個、讓事情更好;第二個、讓事情更糟糕。只有這兩種選擇而已,沒有其它的選擇。今天我發脾氣,只會讓這個因緣變得更錯綜複雜。今天這個東西會打破,不是他打破的,我們要這樣思惟;不要說你打破的,那這不是他生嗎?「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這個香爐什麼時候會破,它有它的因緣。

今天這件事情果報已經出現了,我今天發脾氣,可能這個居士會因為自責而住不下去了,這就障礙了他的善根,我又造了一個罪業了。本來香爐打破已經很遺憾了,現在如果又出現另外一個遺憾的事情!所以我們今天要想想看:我們今天遇到事情就發脾氣,其實你發脾氣只有讓事情更糟糕。你回憶你今生過去當中所做的經驗,你有哪一件事情因為發脾氣變得更好?我看沒有,絕對沒有。

所以我們發脾氣,對自己、對眾生都沒有一點好處。所以我們今天遇到事情不如意,一定要思惟:這個背後一定有它的業力,不是誰去主宰這件事情,不是上帝、也不是他做的、也不是你做的、也不是誰做的,是因緣的力量促使這個境界出現。過去的因緣不是我們能夠控制的,重要的是我現在怎麼去面對這個因緣。你可以讓這件事情變得更好,心平氣和的,隨緣消舊業,事情過了就算了,不要再繼續的錯下去。或者你願意發脾氣,讓事情搞得更複雜,讓這個惡因緣相續下去。

所以我們說菩薩為什麼要有正知見?你光是有菩提心、有一股的衝動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你對生命的觀察不夠透徹,你就是障礙重重,你的菩提心很快就會失掉。所以蕅益大師告訴我們:我們應該要知道一件事情的出現一定有它的業力,我們應該去面對承當,乃至於化解這個業力,不要再繼續造罪業。所以第一個、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當然這是比較消極的一個面對。


皆仁法師:初學佛法的人,應該從什麼地方開始入手?

今天收到留言,有人提問說:「法師,我初學佛法,還沒有機緣依止師父修學,應該從什麼地方開始入手?」

的確,這個問題是初學佛法者都會遇到的。有緣能夠學習佛法,這是一件好事。那修學佛法應該從什麼地方開始入手呢?

個人的建議,可以從三方面入手:

哪三方面呢?

這三方面就是信、願、行。

那具體應該怎麼理解呢?

一、信

修學佛法,無信不立。首先,先要了解什麼是佛?什麼是法?什麼是僧?知道佛法僧的功德所在,那信心就會慢慢確立。

要如何培養信心呢?

古代培養信心的條件很多,而在現代,想要培養堅固的信心,卻不太容易。但是現代有一個好處,就是經典易得。

所以,個人的建議是廣讀佛典,尤其是佛菩薩和高僧大德的傳記,看看他們是如何用生命來實踐佛法的,再結合自己平時待人接物的實踐,一點點在平常日用中積累信心。

二、願

其實,每個有緣接觸佛法而且生起淨信的人,一如《金剛經》中所說:「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都是奮鬥了多生累劫才成就了今生習學佛法的福報。

所以說發願是很重要的。

在學習佛法的時候,好好觀察自己是爲什麼而修學佛法?

是爲了成佛利益衆生而學佛?還是只是爲了一些皮毛表象的東西而學佛?是偶遇人生的挫折而產生逃避的想法而學佛?還是覺得世間太過混亂,想要在這混亂的世間找到人生真相才學佛?

好好審視自己的內心,找出最根源的地方,再好好發願。從發願開始的那一剎那,就開始走上了修行之路。

《楞嚴經》中說:「因地不真,果遭迂曲」,所以在初修學的時候所發的願,很重要,一定要審慎對待。

而在佛經中所說的釋迦牟尼佛的五百大願、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文殊菩薩的十大願、普賢菩薩的十大願、觀音菩薩的十二大願等,大家感興趣的話,可以多學習。

三、行

在信和願確立之後,就涉及到行的問題。

這也是提問者最想要了解的部分。

那應該怎麼行呢?

首先需要強調的是:修行,不在於一些表象的東西,不在於你每天念了多少經,念了多少佛,拜了多少佛?而在於你在念經、念佛、拜佛的時候,是否心與佛相應?是否放下了其他的雜念,專心地去修行?而不只是爲了完成功課而去做功課,然後以此作爲向別人炫耀的資本。

修行,是藉佛經、佛號和佛像讓你的心與佛相應的橋樑,而它的最後作用,是讓你把佛法落實到生活中,而不是佛法是佛法,生活是生活,那樣學佛多年,依舊故我,又有何益?

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而對應現在的人的根基的法門,以念經、念佛菩薩名號或持咒、拜佛居多。

那就這三種行大致說明一下:

1、念經

其用意不僅僅是讓我們知道佛經中所宣說的道理,而在讀誦的過程也是受持佛意的過程,通過每個字、每個音,在讀誦的過程中與佛心相應,感受佛陀的慈悲和佛法的智慧。

所以,對於初學者而言,一開始不必貪多,每天念一部與自己投緣的經典,或《金剛經》、或《藥師經》、或者《阿彌陀經》、或《普門品》等都可以。念誦的時候,端正心意,恭敬地去念誦,對於一字一音都了了分明,日久功深,箇中的妙處自能體會。

2、念佛菩薩名號和持咒

說到念佛菩薩名號,有些人就感到很糾結,因爲看了佛經之後,見每位佛菩薩的名號都如此殊勝,那到底念哪一位好呢?

其實不必糾結,佛佛道同,無論念哪一位佛菩薩的名號,其最終也是與佛菩薩相應,與佛菩薩感應道交,所以,念哪一位都是一樣的。

重要的是,你的信是否真實生起了,是否真的相信佛菩薩的功德力。而這一念誠摯的信心,才是你與佛菩薩之間的橋樑,才能把你帶往解脫的彼岸。

關於持咒也是一樣的,咒,一般說的是咒陀羅尼,陀羅尼意爲總持,能持能遮,以名持善法不使散,持惡法不使起之力用。也就是說能總一切法,持無量義。如《佛地論》中說:「陀羅尼者,增上念慧,能總任持無量佛法,令不忘失。」

所以,持咒,也不在於你持哪一個咒,而在於你持咒的心能否與佛菩薩的願力相應。

而在你糾結哪一位佛菩薩名號更爲殊勝,哪一個咒語效果更好的時候,你已經離佛越來越遠了。

持念佛菩薩名號和咒語的一個要點就是:具足信心,一念專誠。

3、拜佛

說到拜佛,很多人心裡也許會過不去那個坎,認爲那些只是泥塑木雕,爲什麼要拜?

其實,外表看那只是泥塑木雕,但是內在,它是在表法,是表示佛菩薩的功德所聚。如果能夠低下自己高傲的頭,拋去我慢之心,見識到自己在宇宙中的渺小,這時,內心的智慧才會真正生起。

所以,拜佛,不是因爲佛菩薩需要人們去恭敬他們,而是我們需要藉這樣的一個緣去調服我們的慢心,去找尋一個殊勝對境來懺悔我們百千劫以來所造下的罪障。

佛菩薩不需要我們的禮拜來彰顯他們的功德,真正需要籍此禮拜來積累功德的,恰恰是我們,我們需要以此來培植大量的福德資糧以利我們更好地修行。

所以,當你的頭磕下去的瞬間,你的慢心減退,你的真正智慧才會慢慢生起。

以上就是對於「初學佛法的人,應該從什麼地方開始入手」的幾點建議,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佛法像藥,不能亂吃,,網上學佛,有三點要特別注意!

現在這個時代,資訊泛濫,想要什麼資料,上網一搜應有盡有。學佛也是一樣,想讀什麼經典,聽什麼開示,看什麼視頻,都能找到。海量的信息,爲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有一些問題需要注意。

第一個問題就是要有選擇。因爲信息多,難免會魚龍混雜,有一些不當的知見,充斥其中,這就需要有一雙慧眼,能夠分辨出哪些是正法,哪些是邪說。這個對於初學者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初學的人會覺得誰講的好像都有道理,很容易先入爲主,盲目聽從。有一個相對把握的辦法,就是多看公認善知識的開示,像虛雲大師、印光大師等,這樣就能夠端正知見,自己就有了辨別的能力,而不會誤入歧途。

第二點要契機要明白自己的根器情況,自己的發心是什麼,自己的層次在哪裡,自己有哪些煩惱,這些都要清楚,然後對症治療,有針對性地學習,不能盲目亂學。就像學誠法師講的,「佛法像是心靈的藥,如何服用一定要有正確的方法……戒定慧的種種功德是調整人心的補品,是心靈的營養;而對治煩惱的方法—八萬四千法門對治八萬四千煩惱、修行用功的方法等等,都是給心靈世界消毒、排毒的。……調伏煩惱就是要對症下藥,法不對機就會白白耽誤甚至出問題。」

第三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把道理落到實處,用來轉化自己的身口意。如果覺得經典都看過了,開示也都聽過了,一點也不覺得新鮮,更生不起法喜,對自己沒有什麼觸動,這就需要特別反省了,這是法不入心的表現,必須加以對治,否則就很難進步了。佛法的道理理解起來不是很難,難的是落實,是用來改變自己的生命,學會一點就要照做一點,這樣才真正有效,學而不用,等於沒學。

用藥物來比喻,第一是要找到真藥,第二要對症下藥,第三要吃到肚子裡,這樣才能真正治病。


大安法師:初學者如何辨別邪師

問: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作為佛法初學者當以何種標準來抉擇當今教內的各種言論說法呢?

大安法師答:末法時期,學佛者貴在建立正信正見。判斷是非邪正的標準唯有聖言量與祖師的原則立場。對淨業學人來說,要熟稔淨宗五經一論與中國淨宗祖師的著述。以讀誦、抄寫、禮拜與研習等方式,使之淪肌浹髓,將佛言祖語轉換為自己的知見,以此作為判別邪正之參照坐標。依法不依人,切勿意氣感情用事,切勿盲從瞎拜,搞成現代造神運動。

以古為師,就淨宗而言,曇鸞、善導、永明、蓮池、蕅益、徹悟、印光等祖師著述所指的方向,決定能令吾人從生死此岸穩達極樂彼岸。另外,應養成讀書慎思的習慣,雖然讀古人著述,比較吃力,先難而後獲。曾為滄海難復水,曾游聖人之門難為言,做祖師大德的私淑弟子,以阿彌陀佛為大導師,千穩萬當。

 

學佛後,非做定課不可嗎?在家學佛者如何定早晚課

章嘉大師給我的嚴厲警告

為何要修地藏法門?不只是消業培福得利益!

你是專修、雜修還是圓修?除了念佛,需不需要持咒或其他經典呢?

佛弟子的早晚課,應該怎麼安排?

把握自己在家修行的特點,絕不能是在家人做出家事!

真正的修行者是「水滴式」的修行,「暴風雨式」的很難持久!

行住坐臥都可念佛!最好不要坐著念經,跪著念經能消除業障!

千萬不要躺著看經、念咒!因果可畏!

你念佛時會頭暈嗎?

駁斥謬論--某時間地點不能念《地藏經》或其他經咒,看完恍然大悟!

可不可以就一句佛號念到底?契機很重要!

大勢至菩薩教消業障最快的十念法,用零散的時間來修系緣念佛法

關注靈性!每天念經,是保持靈性不失!

念佛必須得定量定時!初學念佛不可散念,必須計數

如果你來生真的要解脫,請好好地在家裡面待著修行!

驚歎三世怨,福報的陷阱

懺悔要在活著的時候才有用

懺悔後,從八個方面證明你的業障減輕了

對淨土宗人的三個勉勵

初機學佛必備基本知見

學佛第一要知見正

淨宗入門

arrow
arrow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