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外道和佛教的差別:如果從廣的角度來講,外道和佛教的見解、修法、行為都不一樣,最後獲得的結果也有很大差別。

但最關鍵的差別,就是皈依三寶的稱為佛教,不願皈依三寶並具有其他信仰的稱為外道。

來源:(《慧燈之光一》·三個差別)---慈誠羅珠堪布


什麼是外道?詞典說:

1.佛教徒稱本教以外的宗教及其思想為外道。

2.泛指不合於正道的論說﹑法則等。

3.歪門邪道搞不正當的活動。 

那麼,我們再看看世尊怎麼說:外道經書無真實語。法應憍慢貢高自大。何以故。是事不為厭離。不為寂滅。不為得道。不為涅槃。是人毀壞信等善根故。於一切處不信有功德。如不男人於諸人中皆謂如己。 

外道以世間法論,並非一無是處。沒學佛前,這些書我也常看。有些師兄認為,某些外道書籍是善書,此論不但落入了世間之論,更是被其善的招牌而搞得迷惑顛倒,分不清楚方向,分不清楚真假;正如世尊所說的「把太監與正常男人比作了一樣的人」。 

作為佛子,我們可以對同修或者未學佛者稱頌,讚歎,宣揚乃至助印,流布外道教義嗎?可以不必要分清楚什麼是外道嗎?

我們還是先看看世尊怎麼說:是故菩薩所以勤求十二部經。菩薩何故勤求佛法。欲令眾生生信心故。是故求於因論。為知諸過罪故。為破外道惡邪論故。

世尊又言:應勤摧伏外道邪論。不令異見損眾生故。

有些同修,打著「普度眾生,眾善奉行」的旗號來稱頌,讚歎,宣揚外道之善(有些甚至於乾脆不承認有外道之說)。試問,世間外道一切法中,有什麼善能夠有五戒,十善更圓滿,更究竟的?如果有,我看我們也就無須持五戒,修十善了。人往高處走嘛。作為佛子,連什麼是外道都不分清楚,怎麼能夠破斥外道邪見?不分外道,能分正邪嗎?外道邪論尚需我們來摧伏,來破斥,又怎麼能夠稱頌,讚歎,宣揚乃至於助印流布?只有弘揚佛法,破斥外道邪見,不讓眾生受到外道邪見的毒害,這才真正是普度眾生,眾善奉行的真實體現。 

關於「應機」之說,有人說,這些是給一些鈍根人的應機之說。這種說法也是不對的。不管學生的接受能力強還是弱,老師都應該教給它純正的教法。就好比一個天資不高的學生跟老師學英語,是不是因為這個學生不是太聰明老師就不教給他純正的英語而是教一些河南式英語或著四川式英語呢?佛說八萬四千法門正是對應種種不同的根基,難道還不夠用嗎? 

現在,也有一些法師和寺廟在宣揚,流布外道書籍,所以有些師兄就認為這些法師和寺廟能做的,自己就一定能做;法師和寺廟流布的外道書籍就一定是對的。殊不知自己就已經落入了迷信,迷信於某位法師;殊不知自己就已經忘記了自己的根本老師——釋迦牟尼佛。

天天念在嘴裡的「依教奉行」怎麼就落不到實處?

天天念在嘴裡的「依法不依人」怎麼就落不到實處?


佛教與外道最重要、最關鍵的差別就是:佛教是皈依三寶的,外道是不皈依三寶的。

所以,想學佛首先就必須皈依三寶。

佛教並不要求所有的眾生都皈依三寶,但如果要學佛、要修佛法,就要皈依三寶,不皈依三寶就是在門外、道外,就不能稱之為佛教徒。

「慧燈之光一:三個差別」---慈誠羅珠堪布


淨空法師:什麼叫外道?

什麼叫外道?這個要認識清楚。佛教以外,其他宗教都是外道,你這個說法,意思太窄小了。佛在經上給我們說明外道的定義,是心外求法,就叫做外道。所以佛法稱之為內學,換一句話說,與心性相應的叫內學;凡是與心性不相應的,都叫外道。佛門以外的外道,大家容易看出,佛門裏面的外道,你就不容易覺察到了,我們佛家叫門內外。其他人門內外,說老實話,與我們不相干,就怕自己是個門內外。

自己還以為學得不錯,其實呢?其實是外道。怎麼學佛學變成外道呢?你心外求法。你認為一切法都是能跟所對立的。我能求,外頭的法是我所求,你就變成外道。事實真相是什麼?所有一切法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離開心性沒有一法可得,你才不是外道,你是真正明白人。所以這一句,我們要仔細把它看清楚,決定不能含糊籠統的念過。明心見性的人,所有一切外道邪論,到他這個地方都起不了作用,他不會理會的。內心裏面完全與心性相應,外道邪論自然就摧伏。

(華嚴經行願品海雲比丘章(第十集)1997/5 臺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12-14-10) 


佛法的修學是由內而外,先端正其心

淨界法師

我們在修行當中,有發心、修行、證果。發心就是成佛的親因緣,就是種子,就是你對未來的規劃如何。我們淨土宗兩個規劃:第一個求生淨土;第二個圓成佛道。短期目標求生淨土,長期目標圓成佛道。這就種下一個成佛的種子。那麼由這個種子,慢慢地經過我們的調伏跟引導,懺悔業障,積集資糧,環境的滋潤,最後有一個真實的果實出現。所以我們慢慢會發覺佛法跟外道有所不同。

你們看,佛弟子做慈善事業,外道也做慈善事業,為什麼結果不同?諸位要知道,因為佛法是先調整內心。佛法所有的修學是由內而外,先端正其心,做心理建設,然後才有資格去修善法。你內心有安住力、調伏力、引導力,安住空性發菩提心,調伏愛取,導歸淨土。

你的心態是先做好心理建設再去修善,這樣修的善叫作波羅蜜,到彼岸。外道或者慈善家沒有做心理建設就去修善,這純粹叫作善法,帶業的善法。因為他在修善的時候夾雜著煩惱,所以得果報的時候帶業,這兩個果報不一樣。一個是清淨的福報,一個是帶有業力的福報。

也就是說,先做好心理準備很重要,理觀這一塊很重要。你看我們前面的理觀講得很慢,因為這個心理建設太重要了!不能有任何差錯!到了事修,你懈怠一點,走得慢一點亂不了,至少你這個跑道是對了,修行上路了。你上了高速公路,三不五時跑去休息站休息一下,喝杯咖啡也沒關係,因為起碼你已經上路了,我們放心了嘛。修行最怕你沒有上路,還在原地打轉,就很糟糕了!你認不清路頭,這樣弄到最後,學佛跟學外道沒什麼差別。

佛法是先有覺悟才有行動的。有心理建設,才叫作稱性起修,才有後面的行動。是先有道前基礎,然後再往後蓋房子的。所以修的善法,才有資格叫波羅蜜。憑什麼我們佛弟子修的佈施叫作波羅蜜,外道叫作善業?憑什麼?因為我們內心有安住力、調伏力、引導力,我們有佛陀清淨的傳承教授,怎麼樣去操作內心的世界,我們有正確的方法,外道缺乏這一塊。當然我們也隨喜他的善法。


佛法與外道的區別在哪

界詮法師

第十五條:【若佛子。自佛弟子及外道人。六親。一切善知識。應一一教受持大乘經律。應教解義理。使發菩提心。】(梵網經菩薩戒·佛說十重四十八輕戒)

那麼這條戒,我們看,自佛弟子,這指的是內眾;外道是外眾;六親指的是俗眷;一切善知識指是法侶,修道人。

應一一教受持大乘經律,這指的是教法,教他的教法,簡單的說教義;應教解義理,教他理法,不但聽聞,要明白它的道理。初學的基本上只是聽聽文而已,真正明白理的比較少,明白理少。使發菩提心,下面是叫作行法,教法、理法、行法,十發趣(發心)。

下面叫果法,所證的果位,就教、理、行、果,我們次第這麼排,這佛教的根本次第是如是。要教人家怎麼明白,那叫教法;明白它的義理;如何去修行?發菩提心就要去修行嘛;然後呢,要讓人家修得這個果位,十住、十行、十迴向。(十發心)。十長養心。十金剛心。這叫三十心;三十心中。一一解其次第法用。次第法用,就是這個從教法一直到果法,它的次第過程,一一皆應明瞭。就是懂得如何是修行,行菩薩道、成佛——不是稀裡糊塗就成佛了,也不是世間人所理解的那樣,做做慈善啦,去哪個地方去建個希望學校呀,搭個橋啊,給人家一些大米啊,幾桶油啊,幾床棉被啊,那就叫作行菩薩道。

如果說你不明白這個道理,只是做善業而已,那只能算是善業,甚至是有漏的善業,將來呢,當個大資本家,有錢的很,搞不好是這個樣子。你這只能當個大富翁,再好一點,升天,享天福而已,你未必是出世間的善法。

出世間的善法必須是無漏的善法——什麼叫無漏的善法呢?必須有般若無漏的智慧,你才能夠導引去修無漏的果報——你不明白這個道理,你只是做這個而已,世間善人。也有所謂的「善知識」啊,他的見解也好啊。

你不深入佛法,甚至覺得他們講得都很有道理啊——現在在市場上流行的那些光盤磁帶,教育家、哲學家、慈善家,他講的很有道理,甚至我們一聽,說這法師們講法還不如他講得好,有這麼個感覺。

那麼就導引居士,說整個社會上,誰誰誰,他講的磁帶講得好得很啊,你們要多聽。那就專門搞什麼呢?搞《弟子規》,一天到晚就在那背《弟子規》,行《弟子規》,覺得這個最好的善法啦,最圓滿的教法啦——那就是起顛倒見。那是人天法,人天果報,不是引導你出世的善法。你以為你學學弟子規,你就能夠出世間嗎?你只是叫世間的好人。

當然佛法也講說呢,從人做起,五乘教法嘛,先從人天乘修,人天乘要修三皈五戒十善,它過程是這樣——佛在《法華經》不是講嗎,那是方便說,不是究竟說啊:那化城只是暫時三百里,到那裡還有二百里呢。你不要認為說,那我就住化城了……那個善知識不是告訴他嗎,「你們要想住在這裡,你就住在這裡啊,那裡什麼吃喝啊都有,那裡的KTV都有,玩完了以後呢」……那善知識說,歇過了,繼續往前走。

就是現在很多的法師出來講法,都會引導人們信世間法,這很顛倒的事情,那是以欲勾牽啦!你不能只停留在那裡啊,那就把方便當真實了——佛的方便教法,你把它當真實了:只是受五戒,守五戒十善就夠了……「持五戒就夠了,不要去受什麼八戒啊,十戒、具足戒啊,菩薩戒都不用受了」……做不到不著急,能做得到這些,還要發菩薩行,還要發菩提心。我們最終是成佛的,要導引這樣。

所以現在很多做慈善的人啦,福鼎也有很多做慈善的,他從來都不聽佛法,他說你們就會講,我們是實際去幹的,他會反而這樣說。「我們直接去做了,行菩薩道做了」……他不知道菩薩道是什麼。

菩薩是無數方便,先行佈施,佈施有財施、法施、無畏施——財施放前面:「眾生需要,我給你好處」——目的幹嘛呢,讓你來聽法。這是菩薩的動機在那,不是只是執著那個物質的享受就完了。很多出家人現在也這樣樂此不疲的去做慈善,到處去建慈善,那是點綴一下,那不是根本目的。

當然我們也需要去做——現在佛教到了這種程度了,世人都說,你們和尚就幹嘛呢,一天到晚就是沒事幹,就吃別人的,然後呢,沒什麼事情——然後我們也是不得以出來做一做。

但是說,如果懂得菩薩道這個道理呢,去做,也不妨,這可以做。把修菩薩道的根本精神放棄了,只是做那個事情去了,「這個學校,希望小學是我建的」,然後就安他自己的名字,安他那學校的名字,「界詮小學」……我看你要死了,變個蟲趴在那個牆上,麻煩了。

這不得以去做一下,讓世人說,我們也在做,我們不是不做,我們也做發慈悲心啊,救災啊,都要去做——我們有這麼一個理念,憐愍眾生,眾生苦,憐愍。但是它不是究竟的,究竟的必須要令眾生究竟解脫,眾生才可以得度生死。得度生死,他才能夠究竟解脫。你必須要給他教法,要明白這個道理。

所以這裡都理行果告訴他,而不是說我去做做這些事情、雜事,我就能夠成菩薩、成佛了,沒那麼簡單,必須要明白這個世間法、出世間法的一個差別應該在哪裡。

出家人也有顛倒見,怎麼叫顛倒見呢?他說,耶酥啊,默罕默德啊,這些都是菩薩呀,他們都了不得啊:南無聖母瑪利亞……有這樣的。他說,孔子啊,老子啊,這些都是聖人,聖人沒有錯。他什麼樣的聖人?他是世間的聖人,不是出世間的聖人;默罕默德一手拿古蘭經,一手拿刀——你信不信?信,給你古蘭經;不信,就一刀。所以說他們永遠是聖戰,天天打仗。我們說不可理喻,為什麼會這樣呢?聖戰,替真主打,這樣子。這就叫外道啊,他們是這樣。

那麼基督教、天主教耶酥好不好啊?上帝救世人啦,他們也講博愛,可是他那個博愛有條件的,我們後面要講到。佛教講的慈悲是生緣慈、法緣慈、無緣慈;可是他們所謂博愛——信我者得救,不信我者,甚至靈魂到最後都把你處理掉。你說這叫什麼博愛嘛。

佛教從來沒有說要把你靈魂處理掉,靈魂你也處理不掉;也沒有說,一闡提的人你就應該墮在地獄裡面。佛說一闡提值得悲愍啦,一但他聞到佛法,也能夠得度生死。基督教說,你不信我,信外道教,怎麼樣?等上帝就來審判你。

所以基督教就常常希望——來了個災難,他說,啊,末日來了啊,上帝要來審判你們來啦,趕緊信啊,不信就來不及了……他就常常這麼一種論調,那很多人就信他。「啊,2012年末日來了,要諾亞方舟啊,這世界就要完蛋了,上帝就來拯救這個世界了,處理你們這些出家人,把你們的靈魂都給燒掉——這叫有慈悲嗎?這是教主嗎?

佛教沒有這樣子,悲愍一切眾生,救度一切眾生。所以說作為一個弘法者,你這個一講話講不好,就會引導眾生產生錯誤的知見——建個佛堂呢,叫教堂。教堂本來也對,他也叫什麼什麼教堂,給它改名什麼寺院,那個幾大宗教和合起來,然後拿錢支持他們發展……這是不允許的,導引眾生墮入邪見,永遠失去善根,失去度化的機會和因緣。

你想想看看這有多大的罪過?他們壯大了嘛。他們壯大了,就拉的信徒多,基督教都很會弘揚啊,他那種精神,他以為說那他就是菩薩精神嘛。那魔王是不是菩薩精神嘛,魔王也想壯大隊伍啊,所有人進入魔王魔窟裡面去,你說他是不是精神?你也鼓勵他?

我們通常說了,現在宗教大團結,不能說人家不好。團結是,我們尊重是沒有錯,但是根本的理義上不能搞亂了,我們要令一切眾生,進入、悟入佛之知見,這是根本的教義。

我們互相團結,互相尊重,說你們也好,挺好,一切宗教嘛,引人入善嘛。但是佛教所謂的善,無為善、有為善、人天善,這不同的。要明白這麼一個道理。乃至世間的善人,我們也應該讚歎,但是不是究竟的教法,應該明白這樣的道理,就不會搞錯亂了。

界詮法師《梵網菩薩戒經》


佛法與外道

聖嚴法師

外道的意思可有兩種,一是心外求道,稱為外道,這和佛法向心內求道,稱為內學,是相對的名詞;另一種是佛法之外的一切宗教哲學,稱為外道。
  
在佛陀時代,這個名詞並不含有褒貶的意思,只是把佛法與外道的界限分清。本來,一切法都是佛法,佛說:「眾生是諸佛心內的眾生。」所以不應該有內外之分,釋迦世尊也沒有針對著外道作指責和批評,並且允許學了佛的人,仍可對外道做供養。
  
不過,對於剛剛學佛或正在學佛的人,如果內外不分,那就無法成就佛道,也無法體驗一切法都是佛法,甚至學了外道法,轉過來毀謗佛法、破壞佛法。所以,到了部派佛教時代,以及印度大乘各宗諸大論師時代,「破外道」這個名詞,即成為諸部論書的主要重心之一。
  
最近美國西岸的中國人社會裡,由於新移民的不斷湧到,國內各種五花八門的宗教,也都到了美國西岸,這是好現象,使各種不同因緣的人,能夠接觸到各種不同需要的信仰。但是,也有教內的人士,為此情形擔心,認為外道猖獗,佛法便會因此而遭到破壞。其實,外道破壞佛教,自古皆然,外道形形色色、起起滅滅,從來沒有成為大事。正統的佛法,雖然常常有遭受威脅及滅亡的危機,但到今天,還是堂堂正正地流傳於世界,因為有各種文字的三藏教典,保留著佛法的原義。
  
以佛法的立場看,外道可以分為四類:1.佛法外的外道。2.附佛法的外道。3.學佛法的外道。4.破佛法的外道。
  
所謂佛法外的外道,他們無視於佛法的存在,或者是不知道佛法是什麼,只是傳播他們的信仰和思想。
  
所謂附佛法外道,他們自有神鬼的信仰和靈驗的受用,但是,沒有理論的基礎,沒有思想的依據和歷史的根源,必須假藉佛法,作為他們的靠山。因此,他們也誦佛經、看佛書、用佛學的名詞,然而他們的信仰,跟佛教所傳述的佛法相悖。
  
根本佛教是重視因果和因緣的無神論及非唯物論。違背因果論,就變成了唯物的無神論,也會變成投機取巧的僥倖論,如果不相信因緣,就變成了常見的唯神論。附佛法外道,不論它叫作什麼,都是違背這兩個原則的,只是利用神鬼的力量,暫時解決一些現實的問題,以吸引廣大群眾的信仰和崇拜,而不是從戒定慧的修持,達到增進福慧的目的,以心理的淨化來解除煩惱的束縛,故這不是真正的佛法。
  
附佛法的外道,另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們的創始人,自稱教主,自稱活佛或自稱上師,自稱神佛的化身或代言人;他們沒有歷史的傳承背景,而是得之於偶然的神鬼之感應、神鬼之附身和乩壇之降神;他們宣稱得到了密法、大法或無上法,並以神應無方、速疾成就、消災、增福壽、長智慧為號召,也真的有些效驗。他們不是正統的密宗,也非中國的道教,當然更不是佛教。雖然他們也引用佛經,乃至於服飾形相和佛教的僧侶相同,也不過是以魚目混珠的神道教,仍屬於民間信仰的同一個層次。當然,雖然是魚目,許多的人以為那就是珍珠,可是魚目和珍珠本身的價值,是不會因此而改變的。
  
所謂學佛法外道,是指修學佛法而不知佛法的根本原則,譬如說「三印法」,就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的佛法三原則,他們並沒有通達,只求個人的現世利益、後世福慧,乃至求悟、求解脫和求涅槃,都是落於有為的層次。若依佛法的根本思想:諸佛皆以無為法而證涅槃,有修有證、有求有得,都是有為的層次。這可以說是引人入佛的初階,並非究竟的第一義諦。
  
所謂破佛法外道,是指已有其他宗教或哲學思想的背景,或者曾經學了佛法未能深入,又去接受其他宗教和哲學思想的人,他們研究佛法乃至修行佛法,目的在於取佛法之長,補他們自家之不足,以他們自家之長,來捏造佛法之短,再以他們所認為的佛法之短,曉諸大眾,以達到破壞佛法的目的。下焉者,訴之於情緒化的指責;上焉者,通過論理的方式,來證明佛法之荒謬,和對於人世之無益。
  
外道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認識誰是外道,所以會把外道當成佛法,把佛法當成外道。今天的佛教徒,不必畏懼外道之猖獗,若能把握佛法的原則,不顯異惑眾,不為顯異惑眾的現象和事實所動,腳踏實地努力於戒定慧三學的增上,縱然正法的慧命,已危若懸絲,我們還是盡到了續佛慧命的責任,也獲得了學佛的實益。

(一九八六年七月十五日《人生》三五期)


《華嚴經》「如是回向。以此善根。令一切眾生悉得諸佛無盡法門。分別解說諸佛法門。摧滅一切外道邪論。令辭理窮屈。」

《大方便佛報恩經》「是故菩薩所以勤求十二部經。菩薩何故勤求佛法。欲令眾生生信心故。是故求於因論。為知諸過罪故。為破外道惡邪論故。」

《佛說弘道廣顯三昧經》 制持魔力與怒意毀壞外道眾邪類 。

《佛說法集經》舍於摧滅外道之心亦不共住。....是名菩薩摩訶薩於十種舍心皆不共住。

《佛藏經》外道經書無真實語。法應憍慢貢高自大。何以故。是事不為厭離。不為寂滅。不為得道。不為涅槃。是人毀壞信等善根故。於一切處不信有功德。如不男人於諸人中皆謂如己


大乘菩薩如何對待外道典籍

1、「若於世俗外道典籍而不遠離。我則說為斗諍根本是佛法難。」《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

2、「吾般涅槃去世已,於後正法滅盡時。比丘樂於外典籍,彼便譭謗我勝法。」《月燈三昧經》

3、「以何義故名為菩薩。能常覺悟眾生心故。如是菩薩雖知外典。自不受持亦不教人。如是菩薩不名人天非五道攝。是名修行無障礙道。」

4、「菩薩摩訶薩具足三事,則得名為法財長者:一者、心不甘樂外道典籍,二者、心不貪著生死之樂,三者、常樂供養佛、法、僧寶。」

5、「眾生若發菩提心已,樂受外術及其典籍,持諷誦讀,即以此法教化眾生,為自身命殺害他命」。

6、「實義菩薩者……常樂修磨利智慧刀,雖習外典,為破邪見、出勝邪見,善知方便調伏眾生」。

7、「若於外法生於貪心,尋能觀察貪之過咎。」

8、「眾生若聞十二部經。乃於外典生於厭賤。」《優婆塞戒經》

9、「雲何是善能遮止魔業。謂若菩薩於一切處。常離惡知識亦不至惡國。復不親近修習外道典籍是為菩薩善能遮止魔業。」《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

10、「若比丘說法雜外道義,有善比丘勤求道者,應從坐去」。 《佛藏經》

11、 「菩薩有佛經藏不能勤學,乃更勤學外道俗典,犯重垢罪。」《優婆塞五戒威儀經》

12、「佛子,菩薩若舍大乘經律,言非佛說,因而受持二乘經典,或者外道邪見典籍,犯輕垢罪」、「若舍三寶,反學二乘外道俗典、雜論書籍,為斷佛性障道因緣,而非修行菩薩道法。若故做者,犯輕垢罪。」、「若別請僧屬外道法,不符聖道。」、「心中常生大乘善信,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悉是已成之佛,發菩提心唸唸不退。若生一念趨外道心,犯輕垢罪。」《梵網經菩薩戒本》

13,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現有佛教於佛教中未精研究,於異道論及諸外論精勤修學;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無違犯者:若上聰敏,若能速受,若經久時能不忘失,若於其義能思能達,若於佛教如理觀察成就俱行無動覺者,於日日中常以二分修學佛語一分學外;則無違犯。——摘自瑜伽師地論

若諸菩薩安住淨戒律儀,越菩薩法於異道論及諸外論研求善巧,深心寶玩愛樂味著,非如辛藥而習近之,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摘自瑜伽師地論。

看看佛陀在許多經中對如何對待外道的開示:

佛告舍利弗,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常為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法華經•方便品第二》

悉能破壞一切惡趣,悉能遠離一切惡友,悉能制伏一切外道,悉能解脫一切煩惱。如獅子王,摧伏群獸。堪受一切眾生供養。——《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如是回向。以此善根。令一切眾生悉得諸佛無盡法門。分別解說諸佛法門。摧滅一切外道邪論。令辭理窮屈。——《華嚴經•金剛幢菩薩十回向品》

讀誦世典不敬佛經。如是等惡現於世時。如來為欲滅是諸惡令得遠離邪命利養。如來則為演說是經。若是經典秘密之藏滅不現時。當知。爾時佛法則滅。——《大般涅槃經》

外道虛妄說,皆是世俗論,以邪見因果,無正見立論。  ——《楞枷經》

若菩薩不讀不誦如來正經。讀誦世典文頌書疏者得罪。不犯者。若為論議破於邪見。若二分佛經一分外書。何以故。為知外典是虛妄法。佛法真實故。——《菩薩善戒經》

眾生若聞十二部經。乃於外典生於厭賤。 ——《優婆塞戒經》

以何義故名為菩薩。能常覺悟眾生心故。如是菩薩雖知外典。自不受持亦不教人。如是菩薩不名人天非五道攝。是名修行無障礙道。——《優婆塞戒經》

若歸法已。寧捨身命終不依於外道典籍。——《優婆塞戒經》

吾般涅槃去世已,於後正法滅盡時。比丘樂於外典籍,彼便譭謗我勝法。——《月燈三昧經》

如是之人,不復貪著世樂,不好外道經書、手藝,亦復不善親近其人、及諸惡者。」——《法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

雲何是善能遮止魔業。謂若菩薩於一切處。常離惡知識亦不至惡國。復不親近修習外道典籍是為菩薩善能遮止魔業。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

若於世俗外道典籍而不遠離。我則說為斗諍根本是佛法難。——《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

我不說信他教者為好持戒。——《發覺淨心經》

好樂外典是沙門垢。——《大寶積經》

讀外經典路伽耶毗。文辭嚴飾所親近者。但增世利不益法利。迦葉。是為菩薩有四非善知識非善等侶。 ——《大寶積經》

導師無畏力,於波羅奈國,轉清淨法輪,摧破諸外道。——《大寶積經》

雲何名菩薩摩訶薩親近處?菩薩摩訶薩不親近國王、王子、大臣、官長,不親近諸外道、梵志(志求梵天之法)、尼犍子(六大外道之一)等,及造世俗文筆、讚詠外書,及路伽耶陀(外道名,惡論,世論。)。——《法華經•十四品》

惡世中比丘,邪智心諂曲,未得謂為得,我慢心充滿。或有阿練若,納衣在空閒,自謂行真道,輕賤人間者。貪著利養故,與白衣說法,為世所恭敬、如六通羅漢。是人懷噁心,常念世俗事,假名阿練若,好出我等過,而作如是言,此諸比丘等,為貪利養故、說外道論議,自作此經典,誑惑世間人,為求名聞故。分別於是經,常在大眾中、欲毀我等故,向國王大臣、婆羅門居士、及余比丘眾,誹謗說我惡,謂是邪見人、說外道論議。——《法華經•勸持品第十三》

舍利弗,若有比丘著外經義,是人為舍微妙佛法。誦持外道語言為大眾說,但作野干吼,舍利弗,如是惡人名為朽壞沙門,何以故?是外道義非佛法故。舍利弗,著外道法比丘,不應自稱是佛弟子,何以故,沙門釋子不說尼犍子語,於大眾中但說佛語。 ——《佛藏經•卷3》

舍利弗,當來比丘好讀外經,當說法時莊校文辭令眾歡樂,惡魔爾時助惑眾人障礙善法。若有貪著音聲語言巧飾文辭,若復有人好讀外道經者,魔皆迷惑令心安隱。若有比丘修佛法者令生疑惑,咸使眾人不復供養。——《佛藏經》

或有比丘若二若三已讀佛經,便使令求外道經法,先自看者贊言善好,是諸人等,為魔所惑覆障慧眼。深貪利養看諸外書,猶如群盲為誑所欺,皆使令墮深坑而死。 ——《佛藏經》

舍利弗,諸生盲人即是比丘,舍佛無上道求外道經書。誑人是惡魔,深坑是邪道。舍利弗,如群盲人舍所得物,欲詣大施而墮深坑。我諸弟子亦復如是,舍粗衣食而逐大施求好供養,以世利故失大智慧,而墮深坑阿鼻地獄。——《佛藏經》

若以葉紙書似正法及外道論,或先已書,授彼信解眾生手中,或勸他與,當知有罪。菩薩唯應勸彼棄捨手中異論,或令書寫諸佛聖教,或自欲知彼不堅實,不應開示。

再看看印光大師的開示:

現今各地外道甚多,彼均以煉丹運氣,求成仙升天為極則事。既皈依佛法,切不可又兼修彼法,邪正夾雜,正亦成邪。——印光大師

汝最初學之周天大道,不但不是佛法,且不是老子之法。試觀老子道德經雲,吾有大患,為吾有身。外道皆以長生不老,及成大羅神仙為事。若成大羅神仙,則便於玉帝座下稱臣,謂為榮無以加。不知玉帝尚在六道中,況於玉帝座下稱臣之人乎。——印光大師

既發心皈依,須依佛法修持。凡外道之煉丹運氣等法,當屏棄之。若猶依彼外道之法修習,則成佛教罪人。 ——印光大師

知佛法人,不談道經。何以故,以道經是求人天福報之法,非了生脫死之法。——印光大師

皈依佛法,不可又皈依邪魔外道。——印光大師

除佛法外,所有各門,皆是邪教。何但清淨門乎。 ——印光大師

今既皈依佛法,不可又做以前之外道工夫。——印光大師


區分佛教和外道的五種方法

作者:索達吉堪布 來自:摘自《入行論釋‧善說海》講記 

無垢光尊者在《如意寶藏論》中說,佛教和外道有五種區分方法:

一、皈依。佛教皈依的是佛、法、僧三寶,而外道皈依的是遍入天、大自在天、上帝等。這次我去甘肅看見很多回教道場,裡面有星星和月亮的標誌,象徵他們希望獲得這些果位。古代論著中也有太陽派、月亮派等外道,他們暫時皈依這些,但這些並不能讓人了脫生死。所以皈依三寶是基礎,我們以後區分佛教和外道時,首先要以皈依來分。

二、見解。見解有暫時和究竟之分,佛教的暫時見解就是四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有漏皆苦、涅槃寂滅,最究竟的見解,是遠離四邊八戲的大空性。而外道根本沒有這種殊勝的見解,雖然有些竅訣暫時可以壓制煩惱、痛苦,但無法從根本上斷除。

三、修行。佛教有三十七道品的修行方法,可依之次第修持大悲空性。而外道只能暫時修持制止分別念的禪定,並沒有如是殊勝的修法。

四、行為。佛教是遠離貪嗔痴以及損害眾生的行為,而外道經常損害眾生,也不能脫離貪嗔痴的行為。

五、果位。佛教是聲聞緣覺、菩薩、佛陀三解脫,而外道沒有如是的解脫,只能流轉於輪迴當中。

佛教和外道之間的差別,其他論典和竅訣中也有不同說法,但無垢光尊者的教言非常關鍵,大家應該牢牢記住。

佛教徒的皈依、見、修、行、果,與外道是怎麼區分的?大家要常以之來衡量自己,看自己到底是不是一個佛教徒。


外道和佛教的差別

「慧燈之光一:三個差別」---慈誠羅珠堪布

佛教與外道的最主要差別在於是否皈依三寶。

從廣的角度來講,外道和佛教的見解、修法、行為都不一樣,最後獲得的結果也有很大差別。但最關鍵的差別,就是皈依三寶的稱為佛教,不願皈依三寶並具有其他信仰的 稱為外道。

外道雖然也講了一些空性,但是,他們講不出緣起性空的空性。他們所講的空性,只是一些很粗大的空性,不是顯空無別的空性。比如說:有些外道也說,現在我們眼睛看到的、耳朵聽見的那些東西是如幻如夢的。但是他們講的大部分空性,都是不承認現象的單空,這既非龍樹菩薩所講的單空,也非無著菩薩 等所講的明空無別的空性。他們的空性就是根本不存在的東西,如同人的頭上沒有角之類的空性,佛教並不認為這是真正意義上的空性。外道講的空性就是這麼簡單。(這是釋迦牟尼佛住世時那些外道的見解。)

後來某些外道侵入印度,那爛陀寺和戒香寺等佛教最重要的基地被破壞,有些佛教的教證、理證逐漸被一些外道吸收利用,所以,現在的外道經典里也摻雜了很多佛教的內容。但無論如何,迄今為止,沒有一個外道能夠抉擇人無我以上的空性。

所以想要學佛,必須要皈依三寶!


外道與佛教的差別

佛教既古老又神秘,既深邃又實用,初被佛教吸引的人,往往不知從何入手一窺佛教精要。為此,本平台從慈誠羅珠堪布的開示中,擷取了三篇系列文章,分別是《外道與佛教的差別》《世間法與出世間法的差別》和《大乘與小乘的差別》,幫助大家走近和認識佛教。今天,在我們的周圍分布著佛教和其他各種宗教,它們看起來有相似之處,但實質卻大為不同,如果不掌握它們之間的關鍵不同點,很容易誤信,差之毫厘,結果卻失之千里。

什麼是外道?

外道或者外教,指除了佛教以外的宗教。外道並不是一個貶義詞,只是一個不同的角度。比如說,從基督教或者印度教的角度來講,佛教是外道;從佛教的角度來講,除了佛教以外的宗教都是外道。

作為一個佛教徒,想學佛的話,首先要知道什麼是佛教,什麼是非佛教。

在我們這個年代,有很多所謂的修行,它類似於佛教,但不是佛教。比如民間的很多傳說和風俗習慣,這些並不是佛教,可是我們很多人把它當做佛教;還有一些外道的東西,實際上也不是佛教,但是我們沒有能力去辨別它們。

很多想學佛、想走解脫道的人,因為找不到一條正確的路,最後就學到外道或者是其他的民間迷信,這樣非常可惜。所以我們首先要分清楚內道和外道,或者說內教和外教。

分清了內道和外道以後,我們就可以找到正確的佛法,也就是正法,這點特別地重要。

佛教與外道最關鍵的差別

從廣義的角度來講,外道和佛教的見解、修法、行為都不一樣,最後獲得的結果也有很大差別。但最關鍵的差別,就是皈依三寶的稱為佛教,不願皈依三寶並具有其他信仰的稱為外道。

外道雖然也講了一些空性,但是,他們講不出緣起性空的空性。他們所講的空性,只是一些很粗大的空性,不是顯空無別的空性。比如說,有些外道也說,現在我們眼睛看到的、耳朵聽見的那些東西是如幻如夢的。但是,他們講的大部分空性,都是不承認現象的單空,這既非龍樹菩薩等所講的單空,也非無著菩薩等所講的明空無別的空性。他們的空性就是根本不存在的東西,如同人的頭上沒有角之類的空性,佛教並不認為這是真正意義上的空性。外道講的空性就是這麼簡單。

這是正規的外道,也就是釋迦牟尼佛住世時那些外道的見解。後來伊斯蘭教侵入印度,那爛陀寺和木扎莫西拉(戒香寺)等佛教最重要的基地被毀壞,有些佛教的教證、理證逐漸被一些外道吸收利用,所以,現在的外道經典里也摻雜了很多佛教的東西。但無論如何,迄今為止,沒有一個外道能夠抉擇人無我以上的空性。

總之,佛教與外道最重要、最關鍵的差別就是:佛教是皈依三寶的,外道是不皈依三寶的。

所以,想學佛首先就必須皈依三寶。佛教並不要求所有的眾生都皈依三寶;但如果要學佛、要修佛法,就要皈依三寶,不皈依三寶就是在門外、道外,就不能稱為佛教徒。

佛教與古老宗教的關鍵不同點

在兩千五百多年前,釋迦牟尼佛出世轉法輪的時候,當時印度就有很多的宗派,有九十五種外道,三百多種不同的派別。很多佛經裡面都描述了這些外道的人生觀、世界觀,以及他們修行的方法和對生活的要求等,那時候這些都叫做外教。那麼這些外教和佛教主要的不同是什麼呢?就是這些古老的宗教,它們都承認有一個自我的存在。

到底什麼是自我呢?很多外道也講,我們的肉體、精神、心靈這些都是虛幻不實的、無常的;佛教也講我們的肉體、心靈,以及外在的世界都是無常的、虛幻的。從這個角度講,佛教和外道也有一些相同的地方。但最關鍵的是,這些外道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它們都認為,雖然我們所看到的、所接觸到的這些東西都是虛幻的,但有一個東西不是虛幻的,是實實在在存在的東西,這就是自我。

佛教認為,這些外教是沒有辦法解脫的。為什麼呢?因為他們自己創建了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自我,然後去執著這個自我,這個執著是沒有辦法推翻的,所以就永遠不能證悟全面的、圓滿的無我空性。哪怕是一個很小的執著,如果沒有被推翻、斷除的話,那麼它一定會導致煩惱。因為這個執著就是無明、愚昧,它沒有被斷除的話,嗔恨心、貪心、傲慢、嫉妒等這些負面情緒、煩惱就一定會隨之而來。外道沒有打破這個執著,沒有放下這一點,所以沒有辦法獲得永久的解脫。

但是,佛教並不否定外道的教義中也有積極的一面。比如說,他們勸人向善,也有不殺、不盜等戒律;雖然沒有辦法獲得最終的解脫,但是在輪迴當中,他們暫時可以不墮地獄、餓鬼,或者可以投生到人道、天人道,這個可以做得到。

所以,有我和無我是外道和佛教很大的一個區別。

佛教與現代宗教的兩大區別

世界上一些影響力比較大的宗教,它們跟佛教有什麼不一樣呢?不同之處就在於,這些宗教基本上都不講緣起性空。比如說像基督教等,它們第一不講緣起,第二不講性空,這兩點跟佛教有很大的區別。

第一,為什麼其他宗教不講緣起?緣起到底是什麼呢?

緣起是佛教特有的一個觀點,佛教認為萬事萬物都是以它自己的因緣產生的:大自然、人、還有我們的心靈,所有這些的變化、自然規律、法則……都是由它們各自的因緣決定的,有因有緣就有果,沒有因緣的時候就沒有果。所以,萬事萬物都是在因緣當中產生的,除了這些因緣以外沒有造物主,也沒有一個主宰這個世界的萬能神。這個世界、宇宙、太陽系、地球、大自然的所有的變化,跟任何一個鬼神都沒有關係,也不是由造物主來決定的。那麼是誰來決定呢?就是由它自身的因緣來決定。

所以,無論是輪迴還是解脫,佛教都講因緣不講鬼神。佛教從來不求助於鬼神的力量,也不需要造物主和萬能神,而是依靠自我訓練不斷地提升自己的心靈,或者說是生命的級別,最終成功地斷除自己所有的煩惱之後,人就證悟成佛了,這就是佛教的觀點。所以在這方面,佛教和其他宗教有很大的不同。

第二,性空是什麼?性空或者空性都是一個意思。現在很多宗教基本上都不怎麼講空性,但空性對佛教來說,是一個非常核心的、關鍵的教義。

空性是什麼意思?它是不是否定我們今天的一切,否定我們看得見、摸得著的這些東西呢?不是的,它沒有否定這些現象,這些現象是存在的。那否定什麼呢?它否定的是這些現象的真實性。

比如我們做夢的時候,任何一個人都不會去否定夢裡面的這些現象,因為我們的的確確做夢了,晚上夢見了什麼什麼,這是一個無法否定的事實。如果這個不否定,那否定的是什麼呢?就是雖然做夢了,夢裡面也見到了這些東西,但它們是虛幻的,不是真實存在的東西。它沒有真實性,只有一種現象,這個現象實際上就是一種幻覺。也就是說,雖然沒有否定夢裡的現象,但是否定了它的真實性。

簡單地說,佛教的空性也是如此。我們今天的善惡因果或者是一切現象,佛教都沒有否定,否定的是什麼呢?否定的是它的真實性。佛教告訴我們,這些都是虛幻的,不是真實的東西,這就叫做空性。

那麼佛教為什麼要告訴我們空性呢?就是因為我們所有的煩惱,都是我們把這些東西當真以後產生的。如果要把煩惱徹底放下,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的話,那我們必須要知道這一切都是虛幻不實的,這樣我們才能夠放得下。否則的話,我們既沒有辦法放下,也沒有辦法證悟。所以,為了讓我們能夠順利地、成功地斷除這些煩惱,佛教就告訴我們,這些都是虛幻的、空性的。

緣起和性空是佛教所特有的觀點,除了佛教以外,其他宗教都沒有,這是佛教和其他宗教最大的區別。

註:本文根據慈誠羅珠堪布相關開示編輯整理

素材來源:

《慧燈之光(一)》:《三個差別》

慧燈之光禪修班微信平台:《「外道」非貶義 辨別很重要》《佛教與外道(上)與古老宗教的核心差別》《佛教與外道(下)與現代宗教的兩大區別》


佛教和外道的差別·皈依·見·修·行·果

無垢光尊者在《如意寶藏論》中說,佛教和外道有五種區分方法:

選自《入菩薩行論》索達吉堪布講解

一、 皈依。佛教皈依的是佛、法、僧三寶。

而外道皈依的是遍入天、大自在天、上帝等。這些並不能讓人了脫生死。

所以皈依三寶是基礎,我們以後區分佛教和外道時,首先要以皈依來分。

二、見解。見解有暫時和究竟之分,佛教的暫時見解就是四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有漏皆苦、涅槃寂滅,最究竟的見解,

是遠離四邊八戲的大空性。

而外道根本沒有這種殊勝的見解,雖然有些竅訣暫時可以壓製煩惱、痛苦,但無法從根本上斷除。

三、修行。佛教有三十七道品的修行方法,可依之次第修持大悲空性。而外道只能暫時修持制止分別念的禪定,並沒有如是殊勝的修法。

四、行為。佛教是遠離貪嗔痴以及損害眾生的行為,而外道經常損害眾生,也不能脫離貪嗔痴的行為。

五、果位。佛教是聲聞緣覺、菩薩、佛陀三解脫,而外道沒有如是的解脫,只能流轉於輪迴當中。

《大圓滿前行引導文·普賢上師言教》

華智仁波切著

索達吉堪布譯

一、皈依佛之後,就不能再頂禮所謂輪迴中的世間天神,也就是說,不能把那些自己還沒有擺脫輪迴痛苦的自在天、遍入天等外道天尊,以及地方神、土地神等世間大力鬼神作為後世的皈依處,而對他們頂禮供養等。

二、皈依法以後,必須斷除惱害眾生之事,盡己所能防微杜漸,努力做到連夢中也不損害眾生。

三、皈依僧之後,不可以與外道為友,也就是不能與不信仰佛教及導師佛陀的外道種姓共同交往。在藏地雖然沒有真正的外道,但侮辱詈罵上師、詆毀褻瀆正法,以及誹謗密宗甚深法門的人也與外道相同,絕不能和他們親密接觸,友好往來。


……一旦放棄了皈依三寶,那麼即使修持何等高深莫測的大法也不能列入佛教徒的行列中,如阿底峽尊者說:“內外道以皈依別。”

儘管在外道中也有依靠禁忌惡業、觀修本尊、修持風脈等而獲得共同成就的,但是因為他們不知道皈依三寶,結果與解脫道也就有千里之遙,致使永遠不能從輪迴中解脫出來。

阿底峽尊者對於浩瀚如海的顯密正法無所不知、無所不見,可是他老人家考慮到對於初學者來說首先必須將重點放在皈依上,於是在所有的法會當中,唯一宣講皈依,由此而被人們稱為“皈依班智達”。

……正如經中說:“何人皈依佛,彼為真居士,何時亦不能,皈依其它尊;皈依於正法,遠離惱害心;皈依聖僧眾,不應交外道……”

 慈誠羅珠仁波切在《藏傳佛教簡介》中說:
順帶介紹一下苯教。很多居士認為,苯教也是佛教。其實,苯教本身不屬於佛教,是藏地的一種原始宗教。

苯教可不可以學呢?當然可以。每個人的根基不一,信仰不同,只要你願意,學任何一種宗教都可以,這一點佛陀也不排斥,更何況是我們呢!但不能把苯教當作佛教來學,這是錯誤的。如同儒教、道教不是佛教一樣,苯教也不是佛教。

雖然苯教寺廟的某些上師、僧人也在修學佛教,包括大圓滿等法,但這是他個人的事情,不能代表該教派的本質。這一點大家一定要分清楚。
有些苯教的上師會說:「苯教和佛教是一樣的,你學哪一個都可以。」實際上,苯教和佛教有一個非常關鍵的不同之處,就是它沒有皈依佛教的三寶。苯教如果皈依佛教的三寶,那就是佛教,否則就不是。如果能通達分辨的標準,問題也就很簡單了。

據歷史記載:像漢地的道教一樣,在佛法還沒有傳到西藏之前,苯教就已經存在了。蓮花生大師來到西藏以後,其中一部分人皈依了佛教,另一部分人仍然保持原有的信仰,這就是如今苯教的源頭。

既然苯教不是佛教,那麼苯教能解脫嗎?也許會有他們自己所說的解脫,但絕不會有佛教所講的究竟解脫。如是因感如是果,因果不會錯亂。除非是前一輩的苯教上師修持佛法,證悟後將修法傳播下來,因為他的修證是從佛法而來,故而他證悟的成就會有佛教的境界。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   精進波羅蜜多品

 舍利子。若於世俗外道典籍而不遠離。我則說為■諍根本是佛法難。

《優婆塞戒經受戒品》

 若歸佛已。寧捨身命終不依於自在天等。若歸法已。寧捨身命終不依於外道典籍。若歸僧已。寧捨身命終不依於外道邪眾。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第四》

 謂若菩薩於一切處。常離惡知識亦不至惡國。復不親近修習外道典籍。於一切處而常遠離世間利養供給等事。及余煩惱等障菩提道者而悉除遣。即起對治破壞之法。是為菩薩善能遮止魔業。

《優婆塞戒經》

北涼中印度三藏法師 曇無讖 譯

名義菩薩品第八
  善生言:"世尊,如佛所說,菩薩二種,一者、假名菩薩,二者、實義菩薩。雲何名為假名菩薩?"
  "善男子,眾生若發菩提心已,樂受外術,及其典籍,持諷誦讀,即以此法,教化眾生。為自身命,殺害他命。不樂修悲,樂於生死,常造諸業,受生死樂,無有信心。於三寶所,生疑網心。……是名假名菩薩。"

《大方廣如來秘密藏經》

 佛言。迦葉。如汝所言。
若有眾生起念如來思憶如來觀緣如來。
是等一切悉皆當得涅盤果證。大德迦葉。白言。世尊。
如我解知佛所說義。寧於如來起不善業。
非於外道邪見者所施作供養。何以故。
若如來所起不善業當有悔心。究竟必得至於涅盤。
隨外道見當墮地獄餓鬼畜生。
佛言。迦葉。如汝所言。迦葉。
設有人天罵赤栴檀。以手打搥速撩棄地。迦葉。於意雲何。
如是人者有何等香。迦葉白言。
而是人者有栴檀香。如是迦葉。
若有眾生眼見耳聞及口宣說於如來者。當知是人有解脫香。

迦葉。有人執把於糞污已。
以諸伎樂一切眾華而供養之。如是人者有何等香。迦葉白言。世尊。
是人唯有糞穢臭惡。

如是迦葉。其有親近恭敬供養諸外道者。當知是人亦復如是。

《大乘修行菩薩行門諸經要集》卷中

大唐至相寺沙門釋智嚴譯

復次世尊。若修行菩薩。習學世間外道疏論。捨棄大乘深義。讚揚外道所說。若見有人明閑外論。樂說聽聞稱美為德。是時會中有諸天眾。心樂聽聞大乘法故。來赴道場。既聞所說外道疏論。心生懊惱而還本宮。發如是言。此善男子今已滅法如來善教。如是修行菩薩於法棟梁。何故翻教世間外論。樂戲論故。

棄舍大乘。何以故。諸佛如來為甚深法故。成等正覺。不因世俗外道戲論。成就菩提。世尊。是等修行菩薩。學說外道種種言論。而乃覆藏如來佛法。如是之人於佛法化成等正覺專行斷滅。世尊。此是修行菩薩第九障覆蓋甚深佛法讚揚外道戲論魔鉤。

印光大師的開示:

三歸者(歸、亦作皈、皈字從白從反、取其反染成淨之義、),一歸依佛。二歸依法。三歸依僧。
歸者歸投。依者依託。如人墮海,忽有船來,即便趣向,是歸投義。上船安坐,是依託義。生死為海,三寶為船。眾生歸依,即登彼岸。

既歸依佛,以佛為師。從今日起,乃至命終,不得歸依天魔外道,邪鬼邪神。既歸依法,以法為師。從今日起,乃至命終,不得歸依外道典籍。

(法、即佛經、及修行種種法門、典籍即經書也、)既皈依僧,以僧為師。從於今日,至命終時,不得皈依外道徒眾。
(增廣·卷四·為在家弟子略說三皈五戒十善義·P908)

若已皈依三寶,仍信仰外道,尊奉邪魔鬼神,雖日日念佛修持,亦難得真實利益。以邪正不分,決無了生死之希望,其各凜諸。

(“皈”、“歸”二字通。)
(三編·卷四·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P1247)

根讓上師對內道與外道概念的開示:

阿彌陀佛!很高興給我們的佛弟子們講一些有關佛法上的真理,今天主要講的內容是皈依和發心。首先我們要知道,所有的人類,一部分是有信仰的,一部分是沒有信仰的,據聯合國2000年的統計報告,世界人口大約有62億左右,有宗教信仰的為48.7億人,占世界人口總數的78.5%。其中,信仰基督教的有20.5億人,占世界人口總數的33%;

信仰伊斯蘭教的有12.4億人,占世界人口總數的20%;信仰印度教的有8.4億人,占世界人口總數的13.5%;信仰佛教的有3.7億人,占世界人口總數的5.9%。而沒有信仰的人為13.3億,占世界人口總數的21.5%。

當然,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在成長過程中,接觸到的文化和教育不同,他的思想觀念、做人的標準,對人對事的看法都不一樣,所以,有的有信仰,有的沒有信仰。而那些沒有信仰的,基本上就是信仰自己,不管是做人也好、做事也好,只相信自己的看法,處處自以為是。而那些有信仰的,依各人所在的地域文化、思想教育背景不同,又有不同的宗教信仰。

從古至今,在這個世界上,出現過很多這樣那樣的宗教,除了前面講的四大宗教以外,還有錫克教、猶太教、地方原始部落宗教以及新產生的宗教,再加上各種主義與哲學信仰,可謂繁複多樣。比如2500多年前,我們的佛陀住世時,僅僅一個印度,都有成百上千個不同的信仰。就我們所在的中國,也有很多不同的信仰、不同的宗教。

可是,儘管有這麼多的宗教和信仰,今天要講的是我們信仰的佛教,也就是,信仰我們最偉大、最尊貴的佛陀——本師釋迦牟尼佛。

外道與內道的區別

作為佛弟子,我們首先要知道,外道與內道的區別,這個很重要。

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的宗教和信仰,我們把佛教以外的信仰都稱為外道,而把佛教稱為內道。需要注意的是,這並不是說外道不好,只有內道才是好的,不是基於這樣一個分別心來作的劃分,而是因為幾千年來,這個世界上出現的宗教和信仰太多,而且新的信仰、新的宗教層出不窮,為了分清楚佛教與其他宗教內在特質的不同,所以才作了這樣的鑒別。

我們信仰的是佛教,首先應該知道這個區別在哪裡,然後再去皈依,發菩提心,去信仰佛教,那就很好了。總之,信仰是非常慎重的事情,尤其是信仰佛教這樣的人生大事,絕對不能當做兒戲,否則,既騙了佛陀又騙了眾生,更騙了自己。因此,信佛之前要分清外道與內道的區別。

絕對不是我們講到佛法的時候,就要給人增加一種分別念,自贊毀他,讓大家相互攻擊。佛教最講平等與和諧,這樣的事情,我們作為一個佛教徒,絕對不會去做的,所以我在這裡首先強調這個問題。


那麼,所謂的信仰是什麼呢?

又從何而來呢?人類的生活有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信仰講的是精神層面。當人來到這個世界以後,不管是信仰外道,還是信仰內道,甚或沒有信仰,都會有自己的精神信念,這種信念由何而來呢?人人與生俱來就有一種分別念,首先就是你、我、他這樣的概念,有了自他的分別,就有了個人的欲求,而且隨著成長一天比一天增盛,對自己的生活也好,對自己的工作也好,一切都沒有一個滿足的心,所謂欲壑難填。

有的人拼命地追求物質上的生活,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來滿足自己的慾望;有的人拼命去追求精神上的寄託,來充實自己的這種需求。當今社會大部分人追求的都是物質上的滿足,可是到最後,縱然你成效斐然、腰纏萬貫又怎麼樣呢?追求到的再多,我們的心也總不會滿足!所以,信仰從信念而生,所有宗教都是由此而建立的。

同時,我們現在講到,無論是有信仰的還是沒有信仰的,無論是外道還是內道,通過什麼樣的方式來滿足自己,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每個信仰都有一套自己的方法。首先講外道,他們有自己的見解和修行方法,並以這些來規範自己的行為,通過修煉得到一個相應的果位,從而獲得自我滿足與完善。

比如說今天的基督教、伊斯蘭教、印度教等等,他們都有自己的這樣一套方法,詳細的這裡就不講了。同樣,我們今天要講的是內道——佛教,也有自己的一套見、修、行、果的方法,通過修煉達到真實究竟的本際。

實際上,佛法中講到,不管是物質上的追求也好,還是精神上的追求也好,它的本質與究竟超越了精神和物質的層面,本來就是圓滿具足的,勿需另求滿足,這就是智慧與空性結合的境界,那是我們佛教要達成的終極真理,但是今天還沒有到講這個的時候,以後將逐步介紹。

由於眾生的根器、意樂、煩惱不同,所以佛陀慈悲地應機施教,根據不同的根器,對應眾生無量的煩惱,宣說了不同的法,這就有了八萬四千法門,無論你修哪一個法,都可以成就。但是總的來講,我們藏地尊為第二尊佛的鄔金蓮花生大師,他把所有的佛法歸納為九乘次第,即:聲聞、緣覺、菩薩三乘為招引出離外三乘,事、行、瑜伽三乘為苦行明覺內三乘,瑪哈、阿努、阿底三乘為隨轉方便密三乘。

小乘包括聲聞和緣覺,大乘有顯宗和密宗之分,顯宗就是菩薩乘,而密宗包括事部、行部、瑜伽部外密三部,以及生起次第、圓滿次第、大圓滿無上密法內密三部。而且,聲聞、緣覺乘有他各自的見、修、行、果,菩薩乘同樣如此,乃至密宗的外密和內密,都有各自不盡相同的見地和修行方法。

正是由於次第不同的原因,見解深度也有差別,所以修行方法上也有所區別,由此導致所獲得的果位相對來講也有所區別。那麼,這個區別是什麼呢?

修學小乘佛法得到的果位是羅漢果;而修學大乘佛法,無論是大乘顯宗還是密宗,在所證的空性方面沒有區別,故所得到的果位也沒有區別,其果位就是法身佛,但是,能證的智慧與方便,顯密還是有差別的。

以上講了內道大小顯密的次第,及在見、修、行、果方面的大致差別。那麼,內道與外道的區別是什麼呢?首先,見解方面就有很大的區別,其次,修行的方法也有區別,由此得到的果位就完全不一樣。

儘管內道與外道有許許多多的不同,但總體來講,最根本的區別在於皈依。

一方面,我們佛教講緣起性空,而有些外道也講空性,包括現代科學,也涉及到一些空性觀念,比如,現代科學認為:“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組成的,而原子又由原子核與電子組成,原子核又由質子和中子組成,質子中子又是由更小的基本粒子組成的,正是這些基本粒子架構了宏觀世界的物質萬象”,這種觀念就比較接近小乘的法空觀。

再進一步,現代理論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早就斷言:“所謂物質、世界、時間和空間,只不過是人類的幻覺。”

這種觀念就更加接近大乘佛法的空性思想了。另一方面,我們佛教提倡廣大平等的慈悲心,有些外道也同樣提倡慈悲心,比如,怎樣累積自己的福報資糧,怎樣寬恕他人、善待他人、做對社會有用的人等等。儘管很多地方也有這些共同點,可是,內道與外道最根本的區別就是皈依!

皈依了佛、法、僧三寶,就可以稱為內道信徒,可以算信仰佛教。當然,更詳細的或者對佛教徒更高一點的要求,也就是信仰並遵循四法印真理,那就是真正的佛教徒了。如果你不接受四法印的真理,那隻能算一個相似的佛教徒,而非真正的佛教徒。當然,關於皈依,除了四法印的道理以外,還有其他更深入的內涵,我們將在後面慢慢地講到。

佛教和外道的差別  摘自《慧燈之光一》

 

外道也是誦經拜神,或做善事,這與佛教有何不同?

 

附佛外道的特質與禍害

 

何謂附佛外道?不要提倡日本本願法門

 

多少學佛的人,變成外道,他自己都不知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煉心 的頭像
    菩提煉心

    菩提煉心曼陀羅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