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學佛成佛的人不多,學佛學成魔的人太多了
《華嚴經》上說,如果離開菩提心修一切善法皆屬魔業,那不是菩薩業,是魔業。這就說明菩提心重要,菩提心是個覺悟的心。前面已經講了菩薩業,實在講,沒有再說菩提心的必要,為什麼要特別把菩提心墊後?特別強調覺、迷的重要,所謂一念覺,就與佛菩薩相應,一念不覺就與魔相應。
自古以來,學佛的人最後變成魔,這個事情太多了,學佛成佛的人不多,學佛學成魔的人太多了。難怪世尊在《楞嚴經》後面用大篇幅的經文,《楞嚴經》總共有十卷,第九卷的後半近第十卷,總有一卷半的經文,佛給我們說五十種陰魔。五十種是五十種類,每一類裡面那不曉得有多少?都是學佛最後變成魔。他為什麼變成魔?忘失菩提心,把菩提心給忘了。所以《華嚴》才說,忘失菩提心修一切善法,這一切善法就是佛法,這種人也很難得,完全是依教修行,雖然依教修行,就是菩提心忘掉了。依教修行為什麼還會忘掉菩提心?這個問題最好不要問,想想自己你就明白了。我們自己今天也很難得,也在這裡依教奉行,問問自己有沒有菩提心?這個答案不就是現成的嗎?真的,不在別人,就在自己這邊。
為什麼會忘失菩提心?一個是對宇宙人生的真相沒有看破,一個是煩惱、習氣沒有放下。看不破、放不下,哪來的菩提心?菩提心的確不容易,菩提心一發,真的發出來,你就不是凡夫,你就是菩薩,而且不是普通菩薩,是《華嚴經》上的初住菩薩。初住菩薩叫發心住,你們想想,發心住這個名詞是什麼意思?他菩提心發了之後,他就住在菩提心,就是此地講「不離菩提心」。離了菩提心,他還住什麼?他就不能叫住;住就是不離,他住在菩提心上。所以菩提心一發,他就是圓教初住菩薩,不但六道超越了,十法界也超越了。由此可知,我們有沒有發菩提心?我們也發了,從哪裡發?嘴皮上發的,心裡面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口頭上發的菩提心不管用。這一句在「行願品」裡面非常重要。
我們能不能真正發起菩提心?給諸位說,很難,太難了。實在講,難在我們對於事理的真相,一直到現在還是很模糊。你說經典讀了這麼多,聽了這麼多年,實在講是似懂非懂。說你不懂,你好像也懂的滿多;說你懂,你確實沒有入境界。為什麼聽了會似懂非懂?聽了沒有照做,所以你懂得那些全是屬於皮毛的常識,我們中國俗話講道聽塗說,聽別人這麼講的。讀佛經,聽釋迦牟尼佛這麼講的,聽諸菩薩這麼講的,自己沒見到,所以是屬於叫記問之學,與自己不相干。許多的學人犯了這個毛病,自己不知道,辛苦一輩子都不能成就,這是非常可惜。我們總得要搞清楚、總得要搞明白。聽佛菩薩說了之後,我們自己要把它證得,一定要親證。怎麼個證法?就是要把它做到,做到就證得。譬如就以此地這幾句來說,如說修行供養,我們有沒有遵照佛的教誨去修行?經念得再多,你念了十萬遍、念了二十萬遍,如果不能解義,如果不能修行,修行就是照做,不能把經典的教訓用在自己日常生活當中,那就是沒有修行,經念得再多都沒用處。
佛法,大家要記住,佛法要行,不要說,說是空口說白話,一定要把它做到。做到之後,經裡面所講的義理你就體會到了,一定是在生活實踐當中體會佛講的真實義。你能體會到那就叫證。證入有淺有深,淺深是怎麼回事情?是你做到的功夫不一樣。你做的功夫淺,你體悟的就淺,你做的功夫深,你所體悟的也深。我們講不離菩提心,菩提心一發,就是初住菩薩,從初住到如來地,佛在經上給我們講了有四十二個位次。前面四十一個位次是菩薩位,最後一個位次是果位,成佛了,總共四十二個位次。四十二個位次都是證,就是說證入淺深不一樣,十住菩薩證得淺,十地菩薩證得深。諸位要搞清楚,所謂證就是在生活當中的體驗。生活當中,對於宇宙人生的道理、真相,愈來愈清楚、愈來愈明白,都要靠覺心。所以,不覺決定不行。覺心是真心,菩提心是真心,不是妄心。妄心裡面有妄想分別執著,這是妄心;離妄想分別執著,這個心就是真心、就是菩提心。佛在經上常說,阿羅漢、辟支佛沒有發菩提心。阿羅漢、辟支佛都算是正覺,無上正等正覺他們得到正覺,佛說他們沒有發菩提心。由此可知,發菩提心的標准就是正等正覺,正等正覺是發菩提心了,正覺的人都沒有發菩提心。
我們念到這一句,怎麼辦?若依經論的講法,《觀經》上講菩提心,說了三個。「至誠心」,至誠是真誠到了極處,這是真心的本體,菩提心的本體。又說「深心、回向發願心」,這兩種是菩提心的作用,有體必有用。至誠心起作用,對自己叫做深心,對人對事對物叫回向發願心。《大乘起信論》裡面跟我們講的菩提心,也講了三個,第一個是「直心」,第二個也是「深心」,第三個是「大悲心」。我們把經、論合起來看,意思就很明顯。直心就是至誠心,至誠心就是直心,誠到極處!我們學佛要想在這一生當中成就,什麼成就?我們今天的成就是念佛往生淨土。諸位要知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要沒有菩提心不能往生;縱然你做到一向專念,你也不能往生。佛在經上把往生的條件跟我們講得很清楚,你看《無量壽經.三輩往生》,條件都一樣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發菩提心是四十八願的第十九願,一向專念是第十八願。你發菩提心,沒有一向專念,也不能往生;有一向專念,沒有發菩提心,還是不能往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從下下品到上上品都要符合這個標准,這才說明菩提心的重要,凡是往生的人都發菩提心。
也許有人會生起疑惑,有不少念佛往生的人,他生前不認識字,也沒有念過經、也沒有聽過講,他就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他怎麼會往生?沒聽說他發菩提心。其實他是真正發了菩提心,你問他,你發了菩提心嗎?他不知道什麼叫菩提心,他真發了。他發了什麼心?蕅益大師在《要解》上講得好,他厭離娑婆,對於娑婆世界沒有一絲毫的留戀,一心一意就是想求生極樂世界,就是想見阿彌陀佛,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你們想想,有沒有道理?無上菩提心,真覺悟了,六道輪回、十法界是假的,不是真的。假的,他要離開,西方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一心去取西方極樂世界,這是覺悟了。蕅益大師說得好。
深心是好善好德,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至善,沒有比這個更善的,他喜歡這個事情。娑婆世界人間天上的福報,他也不希罕,他也不再把它放在心上,完全沒有牽掛,這是捨離。所以你問他什麼叫菩提心,他說不出來、他不懂,而事實上,他的心跟無上菩提心完全相應。這種人對待一切眾生,一切時一切處只要遇到人,他都笑咪咪的,「阿彌陀佛,念佛好」。這就是發願回向心,這就是《起信論》裡面講的大悲心,他的確不捨一個眾生。看到人,他跟你合掌,阿彌陀佛,念佛好;看到畜生,他也跟你講,念佛,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你看他的心多真誠、多慈悲,念念願一切眾生同生淨土。
所以我們看到許多這些老阿公、老阿婆,他們念佛往生,你仔細觀察,那真的具足圓滿的菩提心,成就絕非偶然。我們跟他相比差遠了,確實不如他。他一心念佛,我們雖然念佛,心裡面有許多牽掛。出家人還牽掛興隆道場、弘法利生,這是不是菩提心?不是菩提心。若是著了弘法利生的相,著了興隆道場的相,也是忘失菩提心。你修一切善業,弘法利生是善業,興隆道場是善業,你心裡頭有妄想分別執著沒有斷,你做這些善業,《華嚴經》上講盡屬魔事,你所做的是魔事,不是佛事。將來你到哪裡去?你當大魔王,因為你的福報太大。魔是怎麼成就的?煩惱成就的,你煩惱沒有斷,憂慮、牽掛沒斷。弘法利生、興隆道場這個事可不可以做?可以做,菩薩也做,佛也做。佛菩薩做跟凡夫做,不一樣在哪裡?佛菩薩是作而無作,無作而作,雖然興隆道場,雖然弘法利生,心中若無其事。佛在《金剛經》上教給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興隆道場、弘法利生是生心,生心要無住才行。無住簡單講,心裡頭若無其事,干干淨淨,絕對不以為我要興隆道場,你有個「我要興隆道場」,你著了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你全都著了。著了四相就是魔,離四相就是佛菩薩,覺、迷的樣子就在此地。覺悟,覺悟是什麼樣子?迷,迷是什麼樣子?菩薩事業是什麼樣子?魔王事業是什麼樣子?在這個地方就能辨別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換句話說,佛菩薩的心永遠清淨的,永遠是一塵不染。塵是塵勞,事情一樣做,比別人做得還多、做得還細、做得還圓滿,心裡頭若無其事。魔業的相?他也做,也勤奮努力在做,他心裡頭著相。所以我們要明了,著相是魔業,離相是菩薩業;著相就是凡心,離相就是菩提心。真正會用功的人,要在這個地方下手。菩提心才能成就菩薩的事業,才能夠圓成佛道。
...為什麼佛在《華嚴經》上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業,盡屬魔業」?我們現在明白了,我們心裡面沒有離開貪欲、沒有離開瞋恚、沒有離開愚癡、沒有離開傲慢、沒有離開嫉妒。還有這個念頭在裡面,修學大乘佛法,剛才我們說了,興隆道場、弘法利生,這些事業都叫做魔業,將來你修成了,都變成魔王;沒修成功,也是魔子魔孫、魔王眷屬,搞這個去了。這也叫我們覺醒,為什麼四弘誓願先要叫你斷煩惱,再叫你學法門?煩惱斷了學法門,是菩薩業;煩惱沒有斷廣學法門,是魔業,這不是很清楚嗎?才知道斷煩惱重要,煩惱不斷就是魔,《楞嚴經》後面五十種陰魔,魔的根在哪裡?煩惱。煩惱從哪裡生的?從五陰生的,色受想行識。每一條裡面佛說了十種,一共五十種,五十種陰魔,陰就是五陰,色受想行識。所以學佛,沒有成得了佛、沒有能往生,全變成魔王,非常可怕。
「速疾成佛」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一生當中決定往生不退成佛。這個事情不假,真的。就在這些年,我們看到不少往生極樂世界的人,那是真的往生,決定不是假的,預知時至,講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最近這幾年,我們看到不少,聽到不少。剛才我還聽到這邊一個同修告訴我,台中蓮社那邊,最近有個兩歲的小朋友往生,預知時至,告訴他媽媽,兩天之後我就要走了。他媽媽問他,今天算不算?他說算,到第二天他就往生了。他媽媽還問他,你到哪裡去?他說我到觀世音菩薩旁邊蓮花那裡,清楚明白,真的就走了。所以同修們真正要記住,我們要作佛、要作菩薩,萬萬不要作妖魔鬼怪,那個不得了。妖魔鬼怪雖然享大福報,福報享完了都墮阿鼻地獄,墮地獄的罪太苦了,墮地獄的時間太長了。
今天我們得人身、聞佛法,這是關鍵,我們自己能夠掌握,我們要成佛,還是要作魔,就在我們自己一念取捨。你一念覺、一念正,就是佛菩薩;一念邪、一念惡,就墮落在魔道。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 (第六十集) 1996/4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