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宣化上人:西遊記與封神榜

《西遊記》與《封神榜》

師父,聽你講了《白蛇傳》的故事,我覺得非常有道理。對法海老和尚的歪曲醜化,就是對佛法的攻擊,對許仙和白娘子人畜相戀的同情和讚美,實際上也是末法時期的顛倒行為。我們佛弟子有責任通過書籍和各種傳媒工具把被顛倒了的,再糾正過來。我現在還有幾個問題請教師父:

《西遊記》是一部歷代大眾喜歡看的歷史尼乾,被編成電視劇之後更受大眾歡迎。但是,我從小時候看這出戲就覺得唐僧太窩囊了,觀音菩薩怎麼會叫孫悟空拜他為師?而且還教給唐僧一個緊箍咒,專治懲惡揚善的孫大聖?唐僧什麼本事也沒有,能教給徒弟什麼呀!這個故事從佛教的觀點應該怎麼理解呢?

妙法老和尚答:「我覺得一個懂得佛法的人,應當這樣理解《西遊記》:唐僧原來講的是自己修自己的小乘佛法,不能成就無上菩提。所以觀世音菩薩化現成一個老和尚,指點唐僧去西方拜見佛祖,求取大乘經典。西天取經的路實際上就是唐僧自度度人的修行之路。而修行之路不是平坦的,充滿了艱難險阻。

「唐僧的三個追隨者,實際上集中體現了眾生『貪、瞋、癡』三種惡習。豬八戒代表貪欲重的人,貪財、貪色、貪名、貪利、貪喫、貪睡……所以給他取名八戒,意思是衹有守戒才能熄滅貪欲,衹有守戒才能獲得智慧,所以叫悟能。孫悟空代表那些有本事,有能力但脾氣大的人。取名悟空,就是告訴這些人要知道一切無常,萬法皆空的道理。而沙悟淨是指那些生性憨厚的『老實人』,因為不明白佛法,造下了殺生喫肉的罪業(他曾在流沙河喫人為生),取名悟淨是要他修淨行,要想出離三界必須慈悲不殺。而身為師父的唐僧,四大皆空,不被財色名利所吸引,在生死存亡之際視死如歸,寧向西方一步死,不向東土一步生。他在悟空破殺戒不聽教誨的時候念緊箍咒,意味著用戒律來約束他,令他改邪歸正。

「唐僧不會騰雲駕霧,不會變化,只知一心念佛,表明修行的目的不是為了有神通。你看神通廣大的孫猴子,在妖怪的神通大於他的時候,不是也束手無策嗎?然而邪不壓正的,在一心念佛的唐僧有生命危險時,觀世音菩薩一定會逢凶化吉,助唐僧遇難呈祥。再說,那些猴子對付不了的妖怪,多是哪位聖人的侍者或坐騎之類跑下來作怪的,這應當理解成菩薩、僊人為幫助唐僧早證聖果,有意製造的障礙。「一切是考驗,看你怎麼辦」,唐僧在生死悠關的時候,從來都沒有怪過觀世音菩薩讓他取經啊!

「孫悟空一個筋頭十萬八千里,卻出不了如來佛的手心。如果佛想把大乘經典交給唐僧那還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或者由孫悟空去取不就省事了嗎?所以,這部《西遊記》是告訴我們修行的艱難。在每一個學佛團體裏,都會有各種各樣的人在求佛道。佛教的團體就是個大熔爐,兼收並蓄。佛法是至剛的,無堅不摧;佛法是至柔的,無往不利。衹要大家稟持修行的正念,就可共圖大業。所以在經歷了千難萬險之後,師徒四人終於拜見了佛祖。然而在去藏經閣取經書時又遇到了障礙,這實際上是說衹要未成佛,就會有無明,也是說衹有捨,才有得。

「歸來途中,所有佛經都掉進了水裏,最後只剩下「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佛在《金剛經》裏也曾說過『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同時也是說到了末法的後期,從《楞嚴經》開始,所有經書的文字都會逐漸消失,最後只剩下「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

「其實我的這種解釋,是在以正糾誤,不得已而為之。因為《西遊記》和《封神榜》本來就是佛道相爭,互為攻擊的產物。近代中國禪宗泰鬥虛雲老和尚曾講述了這兩部書的來歷:

『當年北京白雲寺白雲和尚講《道德經》,很多道士跑來聽後都作了和尚,長春觀的道士就不願意了。以後打官司,朝廷為化解矛盾,令長春觀改名為長春寺,白雲寺更名為白雲觀。道士們並不服氣,寫了一部《西遊記》小說罵佛教。看《西遊記》的人要瞭解這一歷史背景,就能看出它的真相。最厲害的是小說中描寫唐僧取經回到通天河,全部佛經泡水後文字都沒有了,只留下「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這就是影射玄奘法師所翻譯的佛經全部是假的。可惜的是世人誤信《西遊記》,卻把真正記載史實的《西域記》埋沒了。

針對《西遊記》創作的小說《封神榜》是和尚罵道士的。從這個觀點看它,就看出處處都是罵道士的。比如說道士修仙必有劫數,要挨刀刃。看這兩部小說。如果不明白它的佛道相罵的關係,便會認假為真。所以看書要明是非,辨邪正。』」(請參閱《虛雲老和尚方便開示》)

以上是妙法老和尚對《西遊記》的解釋。他還建議我們熟讀《楞嚴經》,就可以具備擇法眼,多讀大德高僧的著作就能開啟自己的智慧。


心戒法師:實際《西游記》本身就是一本成佛的過程

實際《西游記》本身就是一本成佛的過程,學佛的過程,你看一看,為啥叫“孫悟空”啊?為啥叫“唐三藏”啊?我們想想:三藏是寶藏,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三藏,都有寶藏,智德圓滿,只是你沒露出來而已。說要想取得三藏真經,你得有個徒弟,徒弟誰啊?悟空。你別天天這兒尋思那兒尋思的。悟空不是一個真實的人,悟空就是一切都是緣起緣滅,都是假象。你悟空了以後,你不執著這種有,你就能取得寶藏,你就能取得真經,大徒弟孫悟空。 二徒弟“豬八戒”,你得持好八關齋戒,你連八關齋戒都持不好,你想取得真經不可能,戒律得執持。第三個徒弟“沙僧”,沙僧表示行門,也就是,心出身不出,你要想真正取得真經,想成就,你得心出家。

【每日一語】人生就是這樣,和陽光的人在一起,心裡就不會晦暗;和快樂的人在一起,嘴角就常帶微笑;和進取的人在一起,行動就不會落後;和大方的人在一起,處事就不小氣;和睿智的人在一起,遇事就不迷茫;和聰明的人在一起,做事就變機敏。借人之智,完善自己;學最好的別人,做最好的自己。 “身在塵世,心在極樂;身在塵世了舊業,心在淨土蓮花中。”你這樣的修行才能成就。

所以人們現在對這個還弄不懂,那些妖魔鬼怪,你看九九八十一難。那我們修行過程中這些磨難就多了,不是八十一難哪,處處誘惑力就是妖魔鬼怪; 貪、嗔、癡、慢就是妖魔鬼怪;七情六欲就是妖魔鬼怪;鈔票、情,這些都是妖魔鬼怪;沒事電視也是妖魔鬼怪。你不好好聞思修,看看電視你就已經被妖魔鬼怪攝受了。我打九三年學佛,你問問趙居士,你問問家鄉居士,我從來不看電視,我也不看那些,我也不被它所攝,我有時間就吃苦了業,我哪有時間看那些個呀!

我們學佛,一定要弄懂,學佛應該學些什麼?你如果真正的懂得了,學佛抓住根本修。那你每一天都在積功累德,每一天都在消災免難,每一天都在消除業障,你這叫真學佛。 可是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有的時候起心動念還是不夠,特別我們發的這個心,有時候發的不正。就拿送往生的這件事來說,按正常講,送往生絕不是看人情,絕不是看私情。說誰誰對我不錯,我去參加,誰誰我認識,我得好好幫助別人念,將來我好有別人幫我念。你這樣的發心都是屬於輪回之心,你所助念任嘛功德沒有,因為你是以輪回心念的,必須得真正發菩提心哪!我們天天喊著行菩薩道,菩薩道,我們想想:菩薩道沒有私情。我們看一看,觀世音菩薩無緣大悲。如果你在私情上,起心動念在私情上所修學的佛法,你肯定跟諸佛相應不了,你消不了災。 所以說我們助念的時候,給一切亡者不是給這一個人,給一切亡者啊,你發這樣的願去助念,願一切亡者都消除業障,都能發出真心,皈依三寶。願他們聽到我們念佛號這個聲,都能消除業障,都能和我們一起共同念佛,同生極樂。


宣化上人:無欲魔無法

有脾氣,這個無明很重的,這都是魔的眷屬。

你要用擇法眼來觀察,也用妙觀察智來觀察這種境界的問題。你觀察,不要執著到這個上,說我觀察觀察。這種妙觀察智就像個鏡子,和大圓鏡智差不多的。不過大圓鏡智是不動不搖的,就現出來一切的諸法實相。妙觀察智是用一種觀察的力量,才能夠知道清楚。那麼你能用客觀的態度,就不落這一種偏見。你認識這種境界,就不被它轉。

弟子:我有一個問題,孫悟空是從石頭裏頭生出來的。為什麼那石頭會生出這隻猴子?是因為這石頭經過幾萬年的日月精華以後,就會有這種現象發生?像孫悟空這種情形,是不是跟經文上講的是一樣?就是日月薄蝕精氣,然後這些什麼金玉芝草,麟鳳龜鶴吸取這些精氣,變成這些魔。像孫悟空這種情形,從書本上看,他好像還有一點善根,知道生死輪迴是很痛苦,所以他經過八百年之後,就跑去求道,學各種法術,後來又變成佛教的護法。

像孫悟空這還是好的例子,可是這裏說,這些什麼精靈鬼怪,他們年老的時候就變成魔。那是什麼情形之下,他們老了會變成魔?因為在這種情形下,魔好像是流氓似的,就做不好的事。我想是不是有的不會變成魔,有的會變成魔?因為有的是好的,有的不是好的。

上人:孫悟空這只是魔的一份子,類似這個情形是很多的。孫悟空也就是大約在想陰上修行有問題了,所以就變成一隻猴子,鑽天入地。這正是《楞嚴經》說的,魔的一個代表者。至於其餘的魔,當然他做魔做夠了,也就會皈依三寶。在什麼時候他能一念迴光返照,覺悟了,他還不失為一個佛的弟子。他若不覺悟,就是魔。這魔就是他越老,年頭越多,神通越大。他若年輕,就沒有那麼大的力量,沒有那麼大的神通。越老那,力量、神通都不可思議了,所以叫魔。這個魔比鬼更厲害,魔鬼、魔鬼,這鬼是會變魔的。

你們聽沒聽過以前那個如意魔女?那是周朝的一個鬼,她不守規矩,就被雷給劈了。雷劈了她,但是沒有完全把她消滅了;所以她聚精會神地又聚會到一起,就修行成一個魔,各處去要人的命。為什麼魔要人的命呢?就是因為要增加自己的勢力和眷屬的勢力。每逢這個魔魔死一個人,其餘的魔就來恭賀他說:「你真有本事!」就像我們做官的陞官似的,就那樣子。因為魔多殺一個人,就增加一種勢力,這個鬼的勢力也聽魔招呼的。

如意魔女以後遇到我,也皈依三寶了,這也是魔皈依佛的一個例證。這個世間一切的事情都很微妙不可思議的。在這個經上,只是說一少部分,要是詳細說,每一陰的魔,就有千千萬萬那麼多,有種種的不同。所以舉出這一樣,大家也可以觸類旁通,就不要生那種貪求愛心了;沒有欲念了,什麼魔也不怕。你要是沒有貪欲了,什麼魔都沒有辦法你。魔就是看見你門開了,他就會進來;你總是門不開,他就不會進來。

為什麼魔生到天上去,因為他修了很多福報。經上說「天魔」,不要以為那個天魔就是在天上,他可以到天上去,但他不一定常常在天上。那麼人間這一切的有神通的魔,都可以做為天魔。天上的魔如果需要他們去,吶喊助威,隨時他們都可以去的。他們生到天上,不單有欲念,而且根本這個脾氣是最大,剛強得不得了;就是因為有一種好勇鬥狠,所以就做魔了。他若沒有好勇鬥狠,沒有脾氣了,那就是佛的眷屬了。有脾氣,這個無明很重的,這都是魔的眷屬。

至於他們將來受什麼果報,那是很遠很遠的一個事情,這不可以考究的。他們有的遇到這個神通大的,如果他們太不聽教化,可以把他們摧毀沒有了,化為和虛空一樣。那麼有的沒有經過摧碎,他做的惡多了,他不改過,還是那麼背覺合塵,還是那麼迷,當然將來他也有他的果報,他的果報也是很辛苦的。或者去做狐貍啊,做黃鼠狼啊,都墮落到畜生道去,這都是魔的精靈,他做這一種的東西。或者變蛇啊,或者變老鼠啊,或者做種種奇奇怪怪的畜生,這都是那種魔裏魔氣的東西變的。所以你們若看見很惡的眾生,好像老虎啊,這都有一點魔的力量在那兒幫助牠,所以牠才有那麼大本事。


宣化上人:為什麼人不拜唐僧玄奘大師,反而拜孫悟空?又真有孫悟空嗎?

問:為什麼人不拜唐僧玄奘大師,反而拜孫悟空?又真有孫悟空嗎?

答:因為孫悟空有金箍棒,會翻筋斗,上天入地無所不能,所以人人愛。孫悟空、豬八戒、沙僧等是真有其人,只是他們是無形的精靈,是幫助和護持唐僧去西天取經的。

他們並不是凡夫的肉眼可見,他們沒有凡夫的實體,而是一股靈性。

而玄奘大師,是個腳踏實地的修行人,他不會翻筋斗,也不會大鬧天宮,只會收斂鋒芒,真修實行,憑著“堅、誠、恆”三個字,一心去取經,利益眾生,因而感動孫悟空等前來護持。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根本不需要丟掉煩惱

《西遊記》裡的齊天大聖孫悟空本領很大,可以一個觔斗翻出十萬八千里。他跟如來佛打賭可以輕易地翻出如來佛的掌心,結果根本跑不出去。

這個故事的寓意是:眾生再怎麼翻也無法跳脫五蘊—— 色、受、想、行、識,在五蘊中做的任何事,最後還是要自己承擔。

不論你拋下了什麼問題,到頭來不但還是得自己處理,也困擾了別人。

因此,我們有了煩惱根本不需要丟,但要坦然面對,小心處理就行了。

有人對我說:「師父,我的業障很重,煩惱很多,請你幫我念念咒,我的業障、煩惱就沒有了。」

我說:「自己的業障要自己承擔。如果我念念咒就消了你的業障,不就把你的業障變成我的了嗎?」

所以,有了問題、困難,不要把它當成問題、困難,就會沒事的。如果一定要把它當成問題或困難而排斥它,反而使自己更困擾。

煩惱是虛妄的,是從內心生起的,是外在引起的。

沒有煩惱即是智慧,沒有黑暗即是光明。

------- 擷取引用從 【法鼓山】粉絲團


各種修法,都以「繫念」為法則。

南懷瑾先生

每一觀開始,釋迦牟尼佛都教我們要「繫念一處」,或者「繫念住意」。要「繫念」,把心念拴住,讓心念專一。 為什麼要「繫念」?你們都看過西遊記吧?那只孫猴子就象徵我們第六意識的心念。一個筋鬥雲就翻過了十萬八千里;一會上天,一會兒下地;打了龍宮,又大鬧天宮。我們的心念不正是如此?剛剛才想著「肚子餓了」,馬上又想到「美國的太空梭」……總而言之,是上窮碧落下黃泉,亂七八糟,沒有什麼不想的。好討厭啊!打起坐來,它就搗蛋。你要靜,他偏動,真是麻煩!

不過話說回來,唐僧取經主要還就靠這只猴子護駕,才大功告成呢。他雖然不聽話,調皮搗蛋,可是既能收妖又能降魔,本事大得很噢!我們這第六意識的心念也是一樣,雖然它一會兒東一會兒西的亂想一通,可是你們看,什麼電影、電視、電子、電腦,乃至於人造衛星、太空梭等等,不都是它想出來的?要成佛作祖,得道證果,關鍵也還是在它。

你們都知道這只孫猴子又叫「孫悟空」,為什麼叫他「孫悟空」?《西遊記》可不是哄小孩的故事書喔!現在告訴你們,這是一本哄大人的書,因為大人們都沒看懂,都以為它是神怪故事。其實它是一本道書,許多修行道理都藏在故事裡,連他們的名字都不是隨便叫的。

你看,「悟空」就是悟了空性,道理上明心見性了,然後還要老老實實修持,所以孫「悟空」又叫孫「行者」,乖乖的隨著唐僧,一步一步的往西天行去。路途的坎坷自然不在話下,但是最要命的是他那難改的猴性,也就是所謂的「余習難除」,一發脾氣,就不幹了,跑回老家去,和猴子猴孫們吃喝玩樂,好不快活!

碰到這麼一個神通廣大,又猴性難馴的齊天大聖,怎麼辦?哈!沒關係,有「緊箍咒」,咒子一念,老孫就只好乖乖的又回到唐僧身邊,繼續這段千辛萬苦的道路。這就是觀世音菩薩的「繫念法」,用「緊箍咒」把猴子拴住。現在這本禪秘要法的「繫念法」,是用「白骨觀」把我們的「心猿」拴住。

不論淨土宗也好,天台宗也好,什麼禪宗、密宗的,及至於華嚴宗,也都各有他的特殊修法,很少有人知道,在座諸大菩薩當然也不例外,這些都不再多說,總而言之,各宗各派的各種修法都是以「繫念」為基本法則。


一誠長老:心清淨了,智慧就來了

大家知道《西遊記》裡面的孫悟空,他法力高強,一個觔斗能翻十萬八千里。我跟你們說,雖然是一本小說,但是《西遊記》裡頭其實有很深的佛法的道理,孫悟空的這個觔斗就是妄念的象徵,在佛的眼裡,人心就像一隻猴子一樣,到處攀援,隨便生一個妄念,就有十萬八千里那麼遠。

妄念一多,智慧就少了。為什麼這麼說呢?如果一個人的心時時刻刻被各種各樣的事情佔據著,想東想西,或者手裡在忙這件事,心裡又牽掛著另一件事,永遠沒有空下來、停下來的時候,那他怎麼會有時間去開發自己內心的智慧?宋人的詩裡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是很有哲理的。心被外在的現實迷得太深,當然看不清現實的真面目,看不透現實世界,那就不用說有智慧了。

常有人問:「佛和眾生有什麼差別?」哪裡有什麼差別,佛就是眾生,眾生就是佛。眾生穿衣吃飯,佛也穿衣吃飯;大家每天都去工作,佛也工作嘛。釋迦牟尼佛天天講經說法,一天講八個小時,一年到頭不休息,難道不是工作麼。不同的地方在於:大家穿衣吃飯會挑剔,會在好壞、貴賤、粗細上有分別之心,佛卻有什麼吃什麼,有什麼穿什麼,他安住於當下,沒有講究,一切都歡喜;眾生工作時,心裡會有對工作報酬的不滿,對功名利祿的貪求,而佛講經時就專心講經,內心沒有雜念,因為他完全是出於一顆慈悲心去做事。

《六祖壇經》中說:「自性迷則是眾生,自性覺則是佛。」可見眾生和佛的差別只在於心:佛的心是清淨的,廣大虛空,包容一切;終生的心呢,像一面佈滿灰塵的鏡子,什麼都照不出來。他們看不透這個世界,也看不清自我,所以活得渾渾噩噩,沒有智慧。

在江西佛學院時,和尚常常跟學生講:「要時時提起當下一念清淨心。」什麼叫清淨心?息念除妄,一念不生,就是清淨心。簡單來講,就是去掉多餘的胡思亂想,專心致志,一心一意活在當下。我們不管做什麼事,哪怕只是吃飯、睡覺這樣的事,都可以專注地去做,努力地去把它做好。有些人吃飯時雖然沒有在做別的事,但是他腦子裡思緒紛亂,滿心焦慮,食不知味,這個就不叫專注,因為他的心不清淨。

吃飯時好好吃飯,睡覺時好好睡覺,心裡清淨,誰能給你煩惱,什麼東西能迷惑你?這個道理很早以前就有人講過。唐代有一位大珠慧海禪師,修為很高深,別人問他怎麼用功,他張口就答:「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別人就不明白了,說你這就叫用功?誰不是餓了吃飯,困了睡覺?修行要是這樣容易,那豈不是人人可以得道成佛了。大珠慧海禪師說:「我跟他們不一樣!一般人吃飯時不好好吃飯,有種種思量;睡覺時不好好睡覺,有千般妄想。」

吃飯時不乖乖吃飯,睡覺時不老實睡覺,這就是心裡不清淨,瞎折騰。不管在做什麼,專注於每一個當下,少一點思慮和攀援,少一點算計和追求,你的心就可以像水一樣沉澱雜質,回到澄靜透明的境界,心靜,腦子就好用了,智慧自然現前。

大家可能都有這樣的體驗:在煩惱、焦躁的時候怎麼也處理不好的事情,一旦冷靜下來,思緒澄明,可能很容易就處理好了;糾結很久,怎麼也想不通的問題,某一天出去散步,看到一朵花開放,或一片黃葉飄落,心中空無一物的瞬間,很可能立刻就想通了,一下子就從痛苦中解脫出來。這就是清淨帶來的智慧。

有智慧不是說你能賺來多少錢,換來多大的名聲,地位比別人高多少等,而是說你有安頓身心、把控人生的力量。這個世界上有一些人,很有才華,很有能力,他們知道怎樣獲得財富、名利、地位,知道怎樣讓自己過上優裕的生活,可是他們沒有真正的智慧,不懂得怎樣獲得高質量的人生。他們往往被困在忙碌、攀比、貪婪之中,隔絕了健康、快樂、幸福,吃不好,睡不好,連一杯茶都品不出味道。

當下的人尤其容易陷進無事忙的境地裡,所以更需要清淨的智慧。大家在被腳不沾地的忙碌、揮之不去的煩惱追著跑時,不妨試著靜坐一下。在安靜的狀態下,把思緒理順,分門別類,然後把沒有必要的想法,強求不來的妄念,不適合自己的欲求通通放下,為你的心騰出空間,這樣幸福、自在、安寧才進得來。

 

無念的力量!當你把心帶回家的時候,心在哪裡?

 

觀音菩薩和妖怪

 

簡介仙道與精怪眾生

 

龍王、龍族眾生揭秘

 

凡是邪師,都有魔怪附體--著魔的可怕:百子毒蛇

 

既然有護法神為何還會著魔?

 

不管是神通還是算命,都不能違背了因果

 

神通廣大並不代表是得道聖人

 

鬼神附體不是佛門神通--正神不附體,附體非正神

 

 

關於仙鬼靈等附體的開示集錄--神明引導學佛是真的嗎?

 

一念嗔心,大悲水變滾水--勿使咒水變滾水,願將火焰化红蓮

 

網路、電視是魔王道場

 

《白蛇傳》當事人今世結為夫妻,輪迴讓人震驚又唏噓...

 

被廣欽老和尚放生的水族,轉世為人來報恩的真實故事

 

能否找仙家看病看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煉心 的頭像
    菩提煉心

    菩提煉心曼陀羅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