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自身的壽命、受用,或者自己貪著的他人等等,每一剎那都在壞滅,所擁有的時間極為短暫,彼此都是無常,為何要互相貪著,有甚麼好處嗎?

過去累積許多惡業流轉惡道幾千世,也沒有機會見到原本貪愛的人。

此世又貪著他人,造作許多惡業,往後既見不到所愛的人,還要因為貪著看似短暫的安樂,繼續招感千百世的痛苦嗎?

況且,此世也會見不到所愛的人,心裏就悶悶不樂,如此,不可能平穩進入三摩地。

即使見了面,也不會滿足,仍然像以前一樣,永遠因得不到所愛而痛苦。

~達賴喇嘛


一行禪師:當下是我們唯一擁有的一刻

如果我們花許多的時間擔憂昨日發生過的事,以及明天將會發生的事,我們是不可能享受人生的.我們為明天擔憂,因為我們恐懼,如果我們一直在恐懼,就無法珍惜自已的生命,感受到當下的喜悅。

我們永遠都在追尋更好的東西,更能讓我們快樂的條件,我們逃避眼前正在發生的事而總想找到讓我們更穩定,更安全的事物.我們害怕自己會失業,失去財物,失去心愛的人,所以一直在等待那個美麗時刻的來臨--未來的某一刻.到了那個時刻,所有的事才能稱我們的心,如我們的願。

但是我們只能活在當下,佛陀說過:「當下是我們唯一擁有的一刻,在當下這一刻快樂地生活,是可以辦到的事.」

你快樂的程度,往往取決於你的心自由到什麼程度.這裡所謂的自由,並不是政治上的自由,而是指從懊悔、恐懼、焦慮和哀傷之中解脫出來。


證嚴法師:有什麼值得生起欲愛之念

有一天,佛陀在鹿野苑,對圍繞身邊的五百位弟子說:無數劫之前,有一位辟支佛,長得非常莊嚴,眼目澄清如水,身上發出栴檀香,殊勝無比……

有一天,辟支佛去拜訪一位長者,長者不在家,長者之女代為接待。長者女看到辟支佛如此的莊嚴,內心生起強烈的愛慕,就現出妖嬌美態,並且輕聲柔語地勸辟支佛放棄辛苦的修行生活,與她一起享受榮華富貴。

辟支佛絲毫不為所動,知道長者女被他色身所迷,所以挖出一眼送給長者女,長者女驚嚇不已!辟支佛說:「我的眼睛裡都是血水,我的身體也一樣不淨!世間一切物質,沒有一樣是清淨、真實而永久的,有什麼東西值得生起欲愛之念?」聰慧的長者女聞言,內心頓感慚愧,向辟支佛禮拜求懺悔。

佛陀說完這個故事後,叮嚀弟子們,要時時念無常,降伏內心的慾念。心無愛慾,就不會造作染污的緣,平日務須隨時端正心念,不可偏差。


索達吉堪布:從三方面破除對異性的貪慾

一、破貪口水:

糞便與口涎,悉從飲食生,

何故貪口液,不樂臭糞便?

有些人喜愛異性的口水。其實糞便與口水都是由飲食消化產生的,你為何單單貪愛口水,卻不貪愛臭糞便呢?

貪心強烈的人,在與所愛的人擁抱接吻時,對她的口水也會生起貪執,毫無厭嫌,很多文章中這樣寫,人們的行為也這樣做。其實這是一種迷惑顛倒的執著,若以智慧來詳加觀察,女人排出來的糞便,與口水同樣來自於飲食,女人吃飯喝水以後,能消化吸收的部分變成血液、肌肉、口水,而不能被吸收的變成大小便等。既然如此,對之一貪一惡是不合理的,畢竟它們的因都是飲食,沒有這個因的話,口水和糞便都不會產生。

比如有些人生病了,不能吃飯、喝東西,那他一定會口乾舌燥,大小便減少。所以口水和糞便依靠飲食而來,在身體中都存留了一段時間,那為什麼口水與糞便排出來時,貪心最嚴重的男人,也不會對女人的糞便生起貪執而吸吮呢?

對於這一點,我們先要從理論上明白,然後再在山裡、寺院等寂靜處,進行長期的串習,若能如此,心會逐漸恢復原狀,不會對女人盲目地貪執。麥彭仁波切也說過:「非常愚笨且貪心強烈的人,於女人的口水如同甘露一樣享用。」他老人家通過不同的教言,呵斥了某些人的不良行為。

因此,如果喜歡女人的口水,那也應該喜歡她的大小便,而事實上,縱然是再迷人的美女,也沒聽說過有人貪著她的糞便。既然二者的來源相同,人們對它們的態度截然不同,這完全是長期的顛倒執著所致,假如通達了心的本性,明白了身體的本質,則不會有這樣的妄執。

現在人真的特別可憐,不要說通達心性本具的自然光明,這是比較深奧的境界,眼睛看不見,手也摸不著,沒有殊勝竅訣不可能證悟,但即使是從小到現在的身體,他也認識不了,對自己或者對他人,始終不斷地貪執。不但是在家人的貪慾難以對治,出家人也有這種障礙,所以,很多上師通過不同手段來教誡弟子,以認識女人的身體不淨。

蘇東坡的妹妹蘇小妹,長得非常漂亮,有一次她去佛印禪師的寺院裡,五百個修行人都動了心。(公案雖是這麼說的,但五百個人全部動心應該不會吧,可能只有一部分人對她生貪心。不然,五百個人的業力各不相同,就算是最美的女人,也會有人認為很難看、很討厭。)佛印禪師告訴蘇小妹:「你真可憐啊,讓五百個修行人動了心,來世要一一做他們的妻子償還。」蘇小妹非常害怕,忙問禪師有什麼辦法挽回。禪師讓她吊死在禪堂門口,方能免去自己所造之業。

蘇小妹還是深信因果,據說無奈之下,只好吊死在禪堂門口的一棵樹上,禪師叫大家九天之內不要把尸體取下來。過了九天,在烈日的曝曬下,蘇小妹的尸體開始腐爛,不斷流下黃水膿血,臭不可聞,一群群蒼蠅圍著團團飛。五百個修行人見昔日所貪愛的美女,身體如此肮髒噁心,每個人都向她的尸體吐了一口唾沫,以此斷絕了當五百人妻子的惡緣。

以前有一次,霍西曲恰堪布的寺院裡,很多出家人在外面集聚,好像搞什麼娛樂活動。上師坐在法座上時,來了一位藏族姑娘,聽說長得非常不錯,好多僧人一直盯著看,上師給她摸頂加持,也加持了很長很長時間。她下去以後,曲恰堪布就說:「你們感覺怎麼樣?一直盯著她,有什麼可貪的?……」當時也開示了一些教言。

所以,不管是藏地漢地,人們特別貪執的對境就是俊男美女,這種貪心很容易生起,生起之後,一下子平息也很困難。但是懂道理的人,第一剎那生起貪念,(有些老年人也會這樣,看見一個年輕人時:「啊,這個人多好看哪!」也許眼睛都看不清楚,但還是想看到美色。)第二剎那馬上會用正知正念攝持:「沒有什麼可貪的,她身體全部是不淨物,只不過表面上會打扮而已。」若能做到這一點,尤其是出家人,則不會因此而毀壞戒律。

《涅槃經》云:「一切女人,皆是眾惡之所住處。」《寶積經.菩薩藏會》亦云:「所言婦者,名加重擔。何以故?能使眾生,負於重擔。」曾經也有個相聲說,婦女的力量很強,從文字上也看得出來,所謂的「婦」,是一個女人能推倒一座山,她們還是很厲害的。

當今社會上有很多貪官,將財產、精力、時間全部用在女人身上。盡管佛陀在經典中經常宣講女人的過失,但從另一個角度而言,男人的過失似乎更大。自古以來,一兩個女人根本不能滿足男人的貪心,歷代的國王皇帝,哪個不是嬪妃成群,這個有三千女人,那個有三萬女人……而一些女皇、女教主,雖然身為凡夫人,難免也有貪心,可是她們有多少個男人?現在女貪污分子為某某男人花了多少錢,這方面的公案還是比較少。

因此,作為男眾應該明白,盡管大乘經典中一再地呵斥女眾,讓我們了解女身不淨,但另一方面也要知道佛陀為什麼這樣呵斥,原因就是男眾不管是生理上還是慾望上,始終有些不共的過失。

二、破貪所觸:

嗜欲者不貪,柔軟木棉枕,

謂無女體臭。彼誠迷穢垢。

如果說:「我對女人的口水不是特別貪執,但我喜歡擁抱她、撫摸她,她身體的柔軟光滑,能給我帶來很大的快樂。」這也是不合理的,如果你非要貪執光滑柔軟的東西,那不如貪著柔軟的木棉枕。高級賓館的靠墊或枕頭非常舒服,它們比女人的身體更加清淨。

他們反駁道:「木棉枕雖然很舒服,但沒有女人身上的味道,女身有些不共的味道,所以我貪執她。」那你不是貪執所觸,而是貪執味道,這也是不合理的。作者在《智慧品》中說:「彼等誠虛偽,如垢謂淨等。」你這樣的想法,完全是把不清淨看作清淨,痛苦看作快樂,純屬顛倒迷亂的分別念。

當然,有些人身上確實也有俱生的香味,如六世嘉瓦喇嘛倉央嘉措,傳記中說他不管到哪裡,身上都會散發出芳香。有個修行人曾在他面前呆過一段時間,比較熟悉這種味道,後來他離開了,自己住在寂靜的山裡。有一次,他忽然又聞到這種香氣,猜測嘉瓦喇嘛必定也在附近。經過一番找尋之後,終於發現了他老人家。據說這是一種清淨的戒律香,可是關於六世嘉瓦的生平,有些智者也有不同的分析方法。

還有「香香公主」,你們很多人應該知道,她身上的俱生香味,連蜜峰蝴蝶都能引來,圍著她翩翩飛舞。當然,這也有一些誇張的成分。

有個居士曾給我打電話說:「我現在非常非常痛苦,我的丈夫有其他女人?」我問:「你怎麼看得出來?」「嗚——他衣服上有其他女人的味道,身上有其他女人的頭髮。」「是不是啊?」「那肯定不是他的味兒,應該是別人的,而且這個頭髮也是細細的、長長的、紅紅的。」後來我只好說:「你再三地觀察一下吧,我也沒辦法,我不懂這些。你好好修行,多念一些觀音心咒。」但這樣說也解決不了她的痛苦,這些人如果沒有調心的方法,往往會非常苦惱,此處也說了,就像豬狗貪執不淨糞一樣,這是一種顛倒執著。但是按照世間人的傳統,他們可能無法了解,認為異性的身體很乾淨。實際上去觀察的話,身體完全是不淨的,不值得貪執!

迷劣欲者言:棉枕雖滑柔,

難成鴛鴦眠。於彼反生嗔。

不管是在家人、出家人,若整天沉溺於貪瞋癡當中,不希求真理智慧,不願做對今生來世有意義的事情,這些人真的非常可憐,我們應從不同的角度來呵斥。世間上的很多人事業不成功、修行不成功,主要源於貪心相當強烈,因為整天都是貪執,已經擋住了前進的道路,只能給自己帶來種種違緣。因此我們要遵循高僧大德們的教言,當自己生起貪慾時,應採取一些手段懲罰自己,知道它是不好的事情,這樣,相續中的貪慾也容易斷除。

此頌中,癡迷愚笨的具貪者這樣說道:「木棉枕雖然光滑柔軟,可它畢竟是無情物,放在床上的話,不能與之作不淨行,難以交合成鴛鴦美眠,不能滿足我的貪慾。所以這些無情物對我來講無濟於事。」甚至貪慾強烈的人,因得不到所愛的人,會討厭憎恨木棉枕。

這裡作者沒有直接遮破對方觀點,但在甲操傑的註疏中以及印度一些論師的講義裡面,都對此作了簡單的回答:愚人認為與女人交合能滿足貪慾,完全是一種顛倒執著,因為這種快樂始終不存在。

為什麼呢?首先女人的身體不清淨,上上下下去觀察,找不到一個清淨的地方,故不可能從她們身上得到安樂;其二,若依靠女身來滿足貪慾,也許會有瞬間的樂受,但這是不究竟的,不會像涅槃那樣永恆不變。因此,這些都是顛倒分別,儒教也說:「萬惡婬為首。」道教強調女人是紅顏禍水。

當然,任何宗教和世間理論的分析,根本不如我們佛教,對今生來世的諸多細節,佛教中分析得最為透徹。大家應該認識到,女色是世間的枷鎖、世間的重患,《訶欲經》中也說:「女色者,世間之重患,凡夫因之至死不免。」可是從歷史上看,真正能戰勝女色的高僧大德、世間名人比較少,很多人遇到這樣的違緣時,不得不在其面前伏首稱臣。

我們作為凡夫人,沒有貪心是不可能的,但在面對某些對境時,自己應該有基本的原則。以前常聽人說舊社會笑貧不笑娼,現在的新社會是多麼多麼美好,但有時候看來,現代人根本不如古人的道德,由於西方文化的大量衝擊,很多糟粕紛紛來到我們國土,以致人們的貪慾越來越可怕,尤其是一些腐敗分子,貪心真的是永無止境。

湖北省天門市原市委書記,在任職期間,不但長期包養情婦,而且嫖妓成性,無論到何地出差,都公開指使身邊人員「到街上轉轉,有好的就帶回來」。從1989—2001年,他竟與除妻子之外的107個女人有染。現在的社會表面上看來繁榮昌盛,人們安居樂業,但有些人有了錢的話,根本不知道女身不淨,再加上自己沒有道德觀念,經常把錢花在不合理的地方,尋求刺激以滿足慾望。

重慶市委原宣傳部部長,也長期在外面尋花問柳,但他選女人的要求很高(一要大學本科畢業,二要漂亮,三要沒結婚——原註),不像有些領導那樣,不管老少,不分美丑(江蘇省原建設廳廳長,在外面的女人,不管老少,不分美丑,不顧身份,既有公務員,還有賣婬女——原註),正如佛陀在經典中所說:有些於老者生貪心,有些對少者生貪心。所以現在人的貪慾不斷增長,某些行為實在駭人聽聞。

我們作為修行人,尤其是學習《入行論》的道友們,經常要祈禱上師三寶,盡量克制自己的貪慾,做任何事情都要符合世間的正軌,否則,人心越來越可怕,行為越來越糟糕,最後這個世界將變成什麼樣,大家應該非常清楚。

若謂厭不淨,肌腱系骨架,

肉泥粉飾女,何以擁入懷?

如果說,你厭惡不清淨的糞便等物,那么女身哪有乾淨的地方,你為何要緊緊擁入懷中呢?

貪慾強烈的人認為,女人身體非常乾淨,將之擁入懷抱,是人生的一種快樂。其實如果詳細觀察,這也沒有任何意義。大家都知道,人身的框架是三百多塊骨頭,骨頭之間由肌腱像繩索一樣相連,框架中間是五臟六腑,外面則飾以肌肉、皮膚、毛髮等,就像以鋼筋為骨,水泥沙石的混凝土敷在外面一樣,細細看來,人身的整個結構,無一不是不淨物,不管外表有沒有裝飾,都不值得我們貪戀。

對貪執的破析,佛教的道理相當有力量,不然,就算你整天分析,也不一定找得到答案。有些人以前也上過解剖課,對人體還是有一點了解,因為人體的肮髒不堪,甚至到了中午時,自己連飯都吃不下。但是他根本沒有想到,別人的身體是那樣,自己的身體又是怎麼樣?人的身體如此噁心,到底值不值得貪著?

很多人非常喜歡打扮,七八十歲的人也不甘落後。有個老太太特別愛打扮,看起來是個虔誠的佛教徒,但每年接觸她的時候,她就開始虛報年齡,第一年說是43歲,第二年成了41歲。可能她說妄語自己都忘了,去年報了多少也不記得。今年我都覺得奇怪,過了一年以後,她怎麼又年輕了兩歲?但從皺紋來看,雖然臉上被各種藥抹得看不清楚,一看到手的話,完全能推出她的真實年齡。現在很多女人為了拴住丈夫的心,整天挖空心思去打扮,希望自己的美色不退,其實無常誰也阻擋不了,這樣白費力氣,真的沒有意義。而年輕人也是為了得到別人的讚美,全力以赴將財產全部用在這上面。

當然,佛菩薩也經常化現為女人來度化眾生,此處所講的並不包括這些。漢地曾發生過一個家喻戶曉的魚籃觀音公案:唐朝時觀音菩薩為了度化某邊地的人們,化身為一絕色女子,在街上賣魚。當地年輕人都對她生起極大的貪心,一一向她求成家。(我也說不來求什麼,很多專用名詞我不會用,望大家諒解。這方面,你們可能比較專業。)那女子說:「若有人能一日內背誦《普門品》,我便嫁給此人。」

第二日居然有多人能背。(不像這裡的有些道友,背書背到中間就忘了,什麼都想不起來,而他們在貪心的驅使下,為了到達自己的目標,背得相當好。)大家互不相讓,賣魚女又說:「三日之內,如果能背誦《金剛經》,此人可允婚嫁。」三日之後,又有數人能誦此經。那位女子再答應以七日為期,能背《法華經》者,作為擇婚對像。

最後只有一位姓馬的青年,七日內熟誦了《法華經》,(他記性還是不一般哪,)娶到了賣魚的絕色佳人。在迎娶那天,新娘子猝然逝去,身體迅速腐爛。馬郎悲痛之餘,只好將妻子斂棺埋葬。數日後來了一位梵僧,告訴馬郎說:「你妻子並非凡人,而是觀音大士示現,不信的話,你可開棺驗視。」開棺之後,馬郎大吃一驚,見棺內只有一副黃金鎖子骨。梵僧遂以錫杖挑之,騰空而去。自此以後,當地人都對佛法深信不疑。

在藏傳佛教中,諸空行母現為女身的也非常多,但對凡夫人而言,誰是空行母,誰是「地行母」,誰是觀音菩薩的化現?恐怕也不一定能發現。但不管怎麼樣,作為初學者,一定要盡量斷除淫慾。

從前,有個人對蓮池大師說:「弟子看了您的《戒殺文》後,就一直守持長齋,唯有色心熾盛,不能滅除,乞請法師方便教誨,使我對色慾的厭棄心,猶如對殺生一樣。」蓮池大師答云:「殺生是苦事,生厭較易;色慾是樂事,生厭較難。今有一喻,殺生猶如當面將毒藥置於劣食中,而色慾則是暗地將毒藥放在美味裡,對此,智者理當三思。」

作為凡夫人,對異性的貪愛根深蒂固,不管是出家在家,要徹底斷除非常困難,但如果一直貪執不舍,對解脫必定大有障礙。佛陀在《妙法蓮華經》中說:「諸婬女等,謹勿親近。」對女人的身體,有智慧的人千萬不要親近,否則自心被貪慾左右,修行將會一敗塗地。

我出去與在家居士接觸時,那些貪心較少、有滿足感的人,家庭很和合,修行也很成功。而有些人的貪心非常強烈,給自己帶來了無盡的麻煩。所以龍猛菩薩對修行人,尤其是出家人再三要求:「寧以赤鐵宛轉眼中,不以散心邪視女色。」用赤鐵插入眼睛裡,最多隻是一輩子痛苦,而以貪心來邪視女色,將會帶來生生世世的災禍。作為守戒律的人,須將這一教言銘刻於心,在護戒的過程中,務必要依止正知正念!

汝自多不淨,日用恆經歷,

豈貪不得足,猶圖他垢囊?

你自己身體的不淨物已經夠多了,而且時刻都要伴著這個臭皮囊,下完課後要帶它回家,用一些東西餵飽它,晚上還要用被子蓋好,從小到大整天為它所拖累,難道這些髒東西還不夠你享受嗎?為何還要貪圖其他女人的臭皮囊呢?

以前有個乞丐非常貧窮,吃不飽穿不暖,日子過得非常苦,但他似乎嫌窮得不夠,又娶了一個乞丐老婆。周圍的人都嘲笑他:「自己都快餓死了,還娶個乞丐女人,是不是要找個墊棺材的東西啊!」同樣,我們身體的上上下下,由三十六種不淨物組成,如果還嫌不足,又要尋找她人的屎尿袋子相伴,臭上加臭,這種行為真是難以理喻。龍猛菩薩說,世人對自己和他人的身體拚命貪著,如同豬狗喜歡屎尿、嘔吐物一樣,非常愚癡可憐。

無始以來,我們的貪心串習得如是頑固,假如再不去觀察它、制止它,永遠都不可能出離輪迴。現在有些人發心出家,誓要斷除一切貪執,這種行為非常殊勝。有些人即使沒有這個機會,也要經常聞思《中觀寶鬘論》、《中觀四百論》(第三品)。《中觀四百論》主要是運用理證來宣講,《中觀寶鬘論》則是以教言性的竅訣進行闡述。另外,《訶欲經》、《楞嚴經》等有關經典中,對這方面也有細緻的剖析,大家通過學習之後,應該會得到不同程度的利益。

藏傳佛教中有一種說法,出家人剛開始守戒特別困難,等到聽了《入行論》和一些戒律之後,思想上完全有改變,守戒律一點也不難。因為,如果認為女人很好,其價值在自己心目中越來越高,貪心肯定難以克制,但若認識到她沒什麼可貪的,她是非常肮髒的東西,那就不會貪執了。

我們欲界的男男女女,貪心可能特別強烈,尤其當今社會中,貪執色慾似乎已成為一種勢不可擋的潮流。在此大環境的影響下,在家人應該規範自己,隨時用正知正念來攝持,千萬不要做非法和不如法的行為,否則,一方面自己會受到良心的譴責,另一方面,修行也將受到極大的危害!

三、破貪身肉:

昨天說了,有些人認為:「我不喜歡木棉枕,因為它不是女人的身體,我對女人的細皮嫩肉才有興趣,不喜歡擁抱那些無情物。」這種說法也不合理,怎麼不合理呢?

若謂喜彼肉,欲觀並摸觸,

則汝何不欲,無心尸肉軀?

如果有些人不喜歡木棉枕,只貪愛異性的身體,對於這種身體,不僅想接觸、擁抱、撫摸,而且要經常看到,哪怕短短地看一眼也心滿意足。假如暫時沒見到所愛的人,自己就實在受不了,這完全是一種愛別離苦。所以感情的確是一種執著,但這種執著不是那麼容易斷掉的,應該從方方面面來剖析。

作者在分析這種觀點時說:你一定要搞清楚,你所貪執的對境,無非是骨肉組成,如果你喜歡女人的細嫩肌膚,所以要看到並撫摸,那你為什麼不貪求那已離開神識、躺在尸陀林或棺材裡的無心尸肉呢?

比如你所貪愛的人剛死不久,如果天氣不太熱,十來天之內,身體的肢分會完好無損,禿鷲還沒有吃掉,也沒有被火燒成灰或者做水葬。既然你喜歡她的皮肉,想要撫摸、接觸,那現在為什麼不去擁抱她呢?躺在棺材裡的身體,以前不一定能經常得到,現在她也比較有空,沒有事情做,那你應該把棺材做大一點,跟她一起躺在裡面,同時要記得在棺壁上鑿一個縫,以方便自己透氣。這樣的生活多麼愜意,既沒有人干擾,也不會有人跟你爭,機緣如此殊勝,你為何不好好把握,在棺材裡抱著她享受呢?然而那個時候,很多人不要說看著她、擁抱她,連靠近都不願意。

有些人的愛人死了以後,剛開始抱著尸體痛哭失聲,但一會兒就放下來了,根本不願意永遠抱著,原因是什麼呢?就是自己的貪心在作怪。若真正用智慧來觀察,不管是活著的身體、死了的身體,除了皮膚、血肉、骨架、五臟六腑及糞尿等以外,裡裡外外找不到一處乾淨的地方,你到底在貪執什麼呢?

阿羅漢蓮花色比丘尼,曾於追求自己的少年前,以神通節節肢解她那美麗的身體,可是除了三十六種不淨物外,她身體沒有任何精華可言。我們現在雖然沒有神通,但也可以借助X光、CT等科學儀器,通過從裡到外的觀察,不管是美人還是丑人,身體都沒有可貪的地方。

但是,眾生由於無始以來的串習,顛倒執著自他的身體為乾淨、美麗,用很多虛假的語言衝擊自己的大腦,始終認為對方真的好看。其實懂得這些道理之後,所謂的貪執在對境上並不存在,正因為不存在,所以男女感情是不可靠的。

月稱論師講過一個故事:以前有對夫妻,開始時感情不錯,一些男人找他妻子調笑時,她立即回到丈夫身邊,說自己很討厭那些人,以後他們再來的話,自己會立刻喊叫,讓丈夫速來解圍。但日子稍久,她與那些男人勾搭上了,並跟他們發生了關係。自此以後,她經常花言巧語地欺騙丈夫,偷偷出去與別人鬼混。後來她丈夫發現了,想起她以前所說的話,明白所謂的感情極其虛偽,由此生起極大厭離心。

現在的世間中,不管是東方人、西方人,最初對自己的伴侶抱有很大希望,希望將一生的幸福建立在對方身上,但因為每個人的業力不同,再加上愛的本體根本不存在,所以往往是大失所望。要知道,如果愛是真實存在,那它永遠也不會退失。《釋量論·成量品》中說,比如你喜歡漂亮的異性,這種漂亮如果在本質上存在,那不可能隨因緣而改變,任何一個人看見他,都會產生貪心。而實際上,不要說別人,就算是自己,可能也會今天愛他,明天恨他,對他的感情反覆無常,無數人的經驗足以證明這一點。

因此在分析的過程中,大家應該好好思維,無始以來,我們的貪愛之心非常可怕,有時候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想什麼。這是一種虛無縹緲的執著,但能通達這點的人極為罕見,除了具有修證的智者以外,大多數人都是隨著各種迷戀一直在追。

現在的那些明星歌星,很多人哪怕看一眼,也覺得特別幸福,若能接觸他的手,可能永遠也忘不了,覺得自己已獲得了「圓滿正等覺果位」。這些追星族特別瘋狂,所作所為也非常可憐,然而,這種可憐在我們身上也很容易發現——不該貪愛的,偏偏執著不放;值得追求的解脫妙法,卻興趣索然。大家若能從道理上認識到這一點,修行才會逐漸走上正軌。

有些人說:「尸體沒有生命力,死完以後誰去貪執?我喜歡的是有心的身體。」對此論調,下面也進行破析:

所欲婦女心,無從觀與觸,

可觸非心識,空擁何所為?

前面已經分析過,你喜歡的不應該是身體,否則,剛死不久的尸體與生前無有兩樣,放在棺材裡對之敷酒、化妝,因為長時間沒到外面「打工」,尸體可能更漂亮白皙,但你根本不會對之生貪,既然如此,那你所喜歡的,肯定是她的心。但是所謂的心,你看不見,也摸不著,如《彌勒請問經》云:「心者無形無色無住,猶如虛空。」《華嚴經》也講過:「心不在內外,心亦無所有。」這樣一來,身體也不是,心也不是,除此二者以外,你貪戀的究竟是什麼呢?除了石頭、木頭、瓶子,你想擁抱接事物絕對不可能存在。

通過這種分析,我們應該知道,所謂的美色虛幻不實,如夢幻泡影,統統是分別念的妄計執著。世間人所喜歡的,沒有任何實義,反而依靠這些分別念,給今生來世造了很多惡業。龍猛菩薩說過:「佛說世上圓滿事,難信如同木鱉果。」世間上的一切,看起來像木鱉果一樣鮮艷欲滴,但吃後方知是毒藥,如果不斷地享用、不斷地追求,自相續一定會毀壞的。

所以,若用智慧來觀察,人們生貪愛的對境,除了身體和心是不存在的,既然身體你不喜歡看、不喜歡摸,那肯定是心,可是心沒有顏色、形狀、來源、住處,縱然你有通天的本領,也不可能見到、摸到。除非具有他心通的人,知道心是怎麼樣的,但這並不是我們所貪的對境,不可能依靠這種心來滿足慾望。如此一來,自己也完全了知:貪心沒有絲毫實質。

不管是在家人、出家人,現在最可怕的就是貪心,很多人因為貪心,家庭不和合、生活不快樂,被貪心束縛而沒有自由。所以我們應該通過寂天菩薩的殊勝竅訣來以理觀察,這樣的道理,任何智者也沒辦法推翻,即使你在不信佛教的人面前,也可以問他:「你是不是喜歡女人?如果是的話,你喜歡她的身體還是她的心?」假如他說喜歡「身體」,那為什麼不喜歡尸陀林的尸體?他若改口說喜歡「具有心的身體」,那麼身體和心是別別他體的,不喜歡身體剛才已經承認了,現在你是不是喜歡她的心?

通過這種分析,對方再怎麼聰明、有超勝的智慧,恐怕也無法回答,最後他自己也知道:「我以前認為世間情愛是存在的,因此一直迷戀著,現在終於發現,這只不過是自己的分別執著而已。」


晉美彭措:男女之間的貪著

世間上的痛苦和快樂都是由於自己的業力所造成,尤其痛苦的根本就是貪瞋癡等三毒煩惱,如龍猛菩薩所說:"貪瞋癡及彼,所生業不善;不善感諸苦,惡趣亦如是。"那麼遠離煩惱所招感的果報與前恰恰相反,實際上就是快樂。在我們所造的業中攙雜有貪瞋癡成份的都是惡業,斷除貪瞋癡以後都變成善業。此竅訣的中心內容就是說明貪瞋癡是一切禍害的根源,如果真正斷除了貪瞋癡,暫時和究竟的安樂都能得到,因此斷除貪瞋癡對於凡夫來說,實在是至關重要。

廣義的貪心是指對輪迴中色聲香味觸等一切諸法的貪執。前面已經屢次指出,不管是有情世界中的帝釋天或轉輪王等,或是器世間的三千大千世界都是無常的本性,因此輪迴中諸法都為痛苦和無常所攝,我們對輪迴中一切盛事、妙欲等都不能生起貪心。

在傳統說法中,所謂的貪心是指青年男女對異性所生的貪染心。其實這也不一定都是青春少年,不少已是風燭殘年的老人也會生起貪染心,特別是早年熏習比較嚴重的老人,其貪心也像烈火一樣熾盛,藏族有一種說法叫:"雖然已經老態龍鍾,但他還是喜歡美麗的姑娘。"但是,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的身體,都不值得依賴,都是空性,都屬於痛苦和無常,是不清淨的法,所以沒有任何值得可貪的。

男人與女人之間互相吸引貪著,這貪慾是一切禍害的根本,雖然大家都明白這個道理,但並沒有進行認真縝密的思維。假如一個出家人還俗成為在家人,就會喪失現有的自由和快樂,他就不由自主地為飲食等生活各個層面去感受無窮無盡的痛苦。實際上,正是貪心這個魔束縛了三界中的一切眾生,而使之無法獲得解脫。因此,誰離不開貪心,他實際上就已被痛苦的鐐銬束縛了,這種人永遠也不會擁有安樂靜謐的生活。

無論是希求往生極樂世界還是獲得阿羅漢的果位,有世俗貪心的人是不可能靠近,更不能達到這種目標。貪心熾盛的人,完全無法憶及極樂世界的功德,比如一個年青的男人正苦戀著一個女人,這時死魔突然來到其面前,他根本不會觀想、祈禱阿彌陀佛,而是一直貪戀著女友,在此癡迷不舍的心態中死亡、趨入中陰、然後轉世。雖然已經隔世,但在貪執心的束縛與驅使之下,那麼他的來世就很有可能會變成是女友身上的小蟲,重來這個苦難世界感受無量的痛苦,這種人已經失去了往生極樂世界的機會,因果絲毫不爽。

貪心也是一種顛倒的心態,只要作詳細的觀察,人的身體實際上是一切不淨物的來源,它經常產生和排泄的都是一些肮髒污穢的物質。如果身體每天生產美食、甘露等潔淨的事物,我們也還可以貪著,但是人身上的九竅流出的東西全都不潔淨,不論是頭上的垢屑、口中的唾液、面上的鼻涕,還是身上的汗垢以及肛門流下的污穢糞便,並無一絲能夠分析為清淨,所以人的身體本來就像是一個不淨物的濾器。人的身體也是由血、肉、腸、骨、髓、鼻涕、口水和大小便等三十六種不淨物組成,如果裡裡外外詳詳細細加以觀察,除了不淨物以外,再無清淨可愛之處,根本不值得擁抱、親近。

男人和女人,不論穿著的衣服如何華麗,如藏人穿的是氆氌或羊羔皮,並以珊瑚、松耳石等寶貝作裝飾,並在臉孔上塗脂抹粉,這樣外表看起來雖然好看,但如果其身體被戳一個洞,那洞中流出的物質就能把她全身的衣服都污染;又如把一個人的內臟掏出來,那麼旁邊所有人的妙衣都會被搞髒,如果以一個人的不淨糞染污了清淨的衣服,作為正常人誰也不願意再穿,所以每個人的身體都同樣污穢不淨。由此,你們認真想一想,對人的身體有何可貪可喜的呢?不管是對男人還是女人的身體,真正要做詳細的觀察,確實沒有什麼值得為之貪戀。

如果我們特別喜歡異性的容貌,就像從前一個婆羅門女對某男子生起了不可抑止的貪心,結果這貪心致使她瀕臨死亡。眾多經典中講,一般女人的貪心比較強烈,但男人的貪心有時也不可想像,他們之中也可分為上中下三等,如釋迦牟尼佛曾講過他的眷屬當中難陀的貪心比較深重。

譬如有些女眾,看到一個長得比較可以的男人,就無法自控地欣賞他的一舉一動,如果你特別喜歡他的臉孔,那將他的鼻子割掉後,你也應對其餘部分生起貪喜心,但這時你為何不再貪愛他臉上的其他部分?如果他的臉真有那麼好看,那麼割下鼻子、耳朵後,你也就不再喜歡看到他,甚至一想他就會噁心、嘔吐。這時,對身體的其它部分你為什麼就不貪了呢?

同樣,女性不淨的身體,男性對之也生起貪心。如果是真正的五部空行母,其身體中自然散發俱生的妙香,而世上平凡的女人卻只能不斷地在身體上塗抹香水,可是某些貪心比較大的人嗅到女人身上塗敷的妙香時,也會油然生起貪心。如果你真正喜歡妙香,那你應該去享受大商場中陳設的各種高級香脂。你為什麼只對女人身上所塗抹的妙香會生起特殊的歡喜心呢?實際上幾百個女人坐在一起也是臭哄哄的。

男性與女性之間喜歡互相注視,但如果你經常喜歡欣賞異性的容貌,覺得他的臉是那麼好看,那我們可以把他臉上那層比較細薄的皮膚削開,這時皮膚沒有過後,那你還喜歡看嗎?同樣,如果你喜歡他的身體,那把他身體外面的皮膚削開,再把他裡面的內臟掏出來,這時再看看你到底貪的是什麼地方。

如果把外面皮膚削完過後,再把這個血肉模糊的身體放在你面前,那你這時只會是感到非常恐懼,根本就不會生起貪心。既然如此,我們現在知道你是對異性外表這層如蓮花花瓣般非常細薄的皮膚生起了貪心,因為對整個身體的內內外外進行了觀察,除了不淨物與薄皮以外,就再也沒有別的了。如上分析,既然你對那些沒有任何意義的對境生起貪心,確實是很不值得,是一種顛倒和愚癡。

如果男人對自己的女朋友生起了歡喜心,或者就像那些結了婚的人一樣,自己有了一點兒財產時,就會為自己的妻子購入眾多珊瑚等珠寶首飾,他害怕若不滿足妻子的貪慾,她就會投入別人的懷抱。所以有些人為了使女朋友生起歡喜心,會為她當牛做馬,但他們這樣辛辛苦苦根本就不值得,因為實際上他所喜歡的這個女人,除了外表和裝飾等微塵組成外,就再也沒有什麼值得為之貪戀。

貪慾心的本性是始終無法得到滿足,越享受欲樂越會增上貪心,猶如乾柴烈火。從未經歷過男女間貪慾的人,雖然心中會有貪慾,還不會嚴重到不可抑制的程度,但如果享受一次貪慾後,就會越來越希求繼續享受,結果不斷地增長貪心,始終沒有滿足的時候。

有些人很天真地認為,自己只享受一次貪慾就足夠了,但這樣斷絕貪慾無疑是異想天開,如同飲用鹽水只會越喝越口渴,越享受貪慾越增上,永遠也無法滿足。

假如在世間上享受貪慾會得到滿足,那在我們一生中也曾享受過數以千次的各種妙欲,在這個無始無終的輪迴中,我們也享受過無數次的妙欲,可以確切肯定並不存在一個不曾享受過的貪慾。以前享受過了但今日我們的貪慾還在不斷增長,並沒有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減輕,故我們應該依靠佛教的對治法來加以斷除。

六道眾生中除了地獄眾生外,其它的眾生如傍生和人等都有不淨行,即使那些渺小的動物也同樣追求貪慾,但慾壑難填,看到它們也是非常可憐!所以無論有情轉生到三界中的哪一個地方,愈享受世間貪慾,將來愈無法滿足,對此我們應該依靠有效的對治法來斷除之。

其實我們認真去觀察貪慾時,男歡女愛乃至於世間上最誘人的妙欲都是有為法,是無常的性質,無有任何意義。即使一生之中都沉浸在不淨行之中,也無法得到滿足,最後得到的苦果卻需要多生累劫去承受,這種誘人的貪慾除了把眾生引入三惡趣外,對往生也沒有任何的助益,依賴貪心,不但所得的安樂甚少而短暫,而且今生和來世獲得的痛苦眾多又漫長。比如拉馬車的牲口,它為了在路邊吃一撮草,卻遭受到不斷地鞭撻。所得的利益只有一口草那麼少,但自已卻感受巨大的恐怖與痛苦。得利少,苦更多,世間貪慾就是如此。

享受世間妙欲猶如服食甜蜜的毒藥,享受時異常甜美可口,但吞下肚後卻會喪失寶貴的生命,結果與當初的期望恰恰是相反的。只要已經享受過任何一種貪慾的快樂,其業力一定會與之形影不離,這種痛苦的果報縱經千百劫也必定會成熟。貪慾實際是一切痛苦的根本。

我們在世間享受如白馬過隙一樣短暫的快樂,但痛苦卻是遙遙無期。比如兩個出家人觸犯了婬戒,他們當時所獲得的區區安樂不足掛齒,但將來遭受的痛苦卻是無窮無盡。他們不但違犯了別解脫戒而且毀壞了密乘戒,即違越了密乘十四根本戒中的第五條根本戒。

我們貪著世間的妙欲,就如野獸貪著琵琶的妙音時被獵人趁機射殺,同樣只要貪著世間妙欲則會危在旦夕之間。我們所貪愛的色聲香味觸等妙欲,實際上是把我們引入地獄的因。如果我們能無誤通達各種痛苦的果報,如親見地獄閻羅卒執持利器追殺那些罪業眾生後,那我們就不會再去造惡業,也絕對不敢再對異性生起貪戀之心。

痛苦的果報一直如影隨形地緊跟著我們,但我們卻仍然恍惚迷離,不知警惕,因此世間人是愚不可及、非常的可憐。無始以來,正是貪心把六道眾生束縛在輪迴中無法得到解脫,因此我們現在若不運用殊勝的智慧來對治貪慾,那麼將來也會感受無有休止的痛苦。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貪慾具有令人不寒而慄的過患,同時也對世間上貪慾粗重的眾生生起無比的悲心。我們也應該這樣觀想:凡夫為了享受這短暫的安樂,其代價卻是三惡趣的痛苦,心坎深處自然對他們生起強烈的悲心。我在一個作明佛母的讚歌中曾這樣唱到,業力深重的人將非常珍貴的戒律也換成一剎那的婬樂,這種人真是可憐!

清淨戒律是一切功德寶藏的根源,是一切暫時與究竟解脫之基,是無以倫比的裝飾,以這樣莊嚴飾品的戒寶來換取暫短的欲樂,如人買櫝還珠一樣可憐。本學院近八千人戒律非常清淨,但如果男女僧眾互相破戒了,這是造了近五無間罪。這種不可救藥的人真是天見猶憐,我們應該對他們生起悲心,千方百計去饒益他們。可是,令人感到哀傷的是,包括我在內的所有管家,也無法饒益他們,若他真正已經把戒失毀了,那麼在今生中我們也無法挽救這種人。

假如他仍可以與僧眾共住,或許今生還有一絲希望,但相對他而言,破戒後就再沒有權力享受僧眾的財物,也不能再使用經堂,在經堂中跨上一步也不允許,因為破戒之人繼續享受僧眾的財物,來生會感受無量的痛苦,因此我們開除這種人也實在是迫不得已。釋迦牟尼佛的教典中指出,破了戒的人必須擯除。

這些不守戒律的出家人一旦被開除後,自然會到社會上營謀世間法而造惡業,看起來這種人的墮落也是一種必然,非常可憐!本師釋迦牟尼佛和大悲觀世音菩薩對這種人並非不發大悲心,並不是不願意攝受,他們雖然可憐,但對他們也是沒有什麼辦法救度。

這種破戒者必須離開道場,不能染污僧團,當他離開僧眾時,此情此景對我個人來說感到特別心痛,為此我曾經多次給管家們咐囑過,如果要開除破戒的人時,最好不要讓我知道,否則我會特別傷心難過。因為雖然這些破戒的出家人依止了我,但我也無法饒益他,沒有使浪子回頭,內心裡非常痛苦。

墮入五無間地獄的眾生,其罪業在一剎那一剎那地損減,過了一段時間後,罪業自然會越來越輕。但是有些貪慾強烈而破了戒律的人,他的罪業卻是日見增長,所以在這裡造惡業的人,還不如墮五無間地獄好。

尤其男女眾之間的戒律作為一切戒律的根本,我們應該用出世間殊勝的智慧來對治貪心,本著強烈的大悲心來對待那些已犯戒的可憐眾生。如在藥師佛的十二大願中,專門有一個大願就是願這些破戒的眾生不要墮入惡趣,宗喀巴大師也曾如是發願。

希望漢藏居士也要持守清淨的戒律,即必須要守持圓滿的居士戒。居士不要對出家人的修學和戒律造成損害與不良的影響,否則來世在地獄中遭受劇苦時,已經追悔莫及。依靠對治貪心的智慧和對貪心者生起的大悲心,能夠斷除一切貪慾,圓滿世間的一切功德。

如果在一瓶清涼的甘露中放進一點點不淨糞,由此甘露也即刻變成令人作嘔的不淨物,那麼再也無人問津了。同理,如果一個人心中隱藏著極猛烈的貪慾,則終其一生也無享受快樂的機會。麥彭仁波切在其它教言中講:"如果一個人的內心世界已經被女人所控制,別人也會時時傳揚他的過失,自心也不可能轉移到善法方面來。"

如果有人已經通達煩惱的本性,他就可以依靠如理如法的對治來斷除煩惱獲得解脫。這裡所謂的對治,也就是在勝義中一切煩惱猶如虛空,遠離一切戲論,在名言(世俗)中,煩惱如幻如夢,顯現而無有自性。明瞭以上道理之後,此人便是證悟了煩惱的對治法。如是我們恆時修持煩惱的違品,則煩惱會自然滅盡。

若對外境與自身執著為端嚴美妙,就會生起劇烈的貪心。比如以為女人的身體嬌媚可愛,這種非理作意再三生起後,相續中的貪心就會像大海中的波浪一樣重重無盡,不可抑制。在此世間,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大多仰慕異性的姿容,但當我們用智慧去觀察時,則不管是自認為多麼殊妙的外境,其實都並無任何可愛的地方。

我們所貪執的人身,本來是大便小便、膿血、鼻涕以及各種小蟲等不淨物構成,對於這一點,我們可以現量見到。一旦我們親見這些不淨物排泄出體外時,都不會產生起愉悅的心情。實際上人的身體就是一個裝滿各種污穢不淨物的肉皮口袋,既然當我們見到一塊普通糞便時也不會產生暢快感覺,那我們怎麼會對充滿一大堆不淨糞的身體生起貪染之心呢?

對於你所貪愛的人,假如他身體的一部分殘缺以後,你是否還會像原來一樣喜歡他呢?如你所貪執的這個男人或女人的鼻子沒有了,或者是眼睛、耳朵沒有了,我們看見他都是不會生歡喜心的,至於由各種不淨物聚合成為一體的這個人身,我們為什麼還對它產生歡喜心呢?根本就不存在產生歡心的對境。

其實我們所貪執的人身也是由各種體細胞聚集而成的,比如你所貪著的某人的大眼睛,實際上也就是由晶狀體、捷狀肌、角膜等物質所組成的,如此分析之後,人身中也就不存在歡喜心的對境了。

在此我們再回過頭來分析一下能貪執的心,如一個男人愛上某女人而結為夫妻,開始時認為她青春美麗,不可方物,但過一段時間後,他就不再情意看到自己的妻子,當初他非常貪愛的妻子現在已經毫無吸引人之處,於是他又開始追求別的女人了。實際上以前他所鍾愛的女人,與今天他所討厭的妻子同為一人,根本就無有任何差別。

因此有貪心的這種人,就如瘋子,那狂亂的分別念就像是風中的綿絮一樣飄忽不定,今天追求甲,明天喜歡乙,以前他喜歡的美人,後來他會認為過於平凡。假如美麗的本性真實存在,那麼你的心情為何前後有如此巨大的變化?不應有任何變化。以前所喜歡的人也應該永遠喜歡,並且你所喜歡的人應該得到全人類的一致認同。但事實並非如此,如某女以為某男的眼睛勾魂攝魄,非常迷人,但另外的女人對此並不表示欣賞。

在我們房頂上的一些小鳥的貪心強烈,它們也經常像人一樣舍棄舊友結交新朋。但在我們看來,這些小鳥並不美麗,在形相上它們彼此之間也並沒有任何差別。我們人也是同樣的道理,比如對於同一個女人某人會認為她好看,但另一個人則會認為她一點也不好看,但實際上這都是由於自相續的分別念在作怪,如果是牦牛看到這個女人後,心中根本就不會有好與壞的評價。

本來本性並不存在的東西,但貪心重的人反而執著為實有,如是對女人的身體生起貪心,而在離貪的瑜伽士或一個不淨觀行者看來,女人的身軀一點也不美麗動人,對此一絲一毫的貪心也不會生起。我們對外境的諸如名聞利養等一切貪著也是同樣的道理。

又比如,對於污穢的不淨糞,人類會感到噁心不愉快的,但在狗與豬看來卻是一種美味可口的食品。因此對於好、壞等判別全是眾生的分別念而已,這與瘋子的心念無有任何差別。

作為人身的五蘊本來是無有任何實義,五蘊聚合也無稍許實義,並且它還是三大痛苦的本性,是剎那生滅的法猶如閃電。若詳細觀察後,就會知道輪迴一切諸法皆是苦的本性、空的本性,並無任何東西值得貪戀。從身體的五蘊乃至器情世界中的一切本無可貪之處,但凡夫因分別念以為外境實有存在,就這樣將自心捆縛了,於是給自他都帶來巨大難忍的痛苦。本來不淨以為清淨,本來痛苦當作安樂,本來無常執為常有,如此給今生來世帶來無盡的痛苦。

在此主要宣說了對治貪心的竅訣,其實也可以此類推其餘的煩惱。


索達吉堪布:佛眼中的愛情與婚姻

世間對愛情頗多溢美之辭,如「只羨鴛鴦不羨仙」。意思是,只羨慕像鴛鴦一樣,與愛人攜手同老,相伴終身。除此,就算是天上的神仙,超越三界的佛陀,給我,我也不羨慕。

欲界生命都耽著情愛,有一首詞說:「問世間情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許。」這句話出自元朝詞人元好問的《摸魚兒·雁丘詞》。公元1205年,16歲的元好問趕赴并州應試,途中遇到一個捕雁人。捕雁人告訴元好問,他今天設網捕雁,捕得一隻,另一隻脫網而飛,豈料並不飛走,而是在他上空久久盤旋,最後竟從空中直衝而下,墜地而死。

元好問聽後心緒難平,便花錢買下這兩隻雁,將它們葬在汾河岸邊,壘上石頭做為記號,名「雁丘」,並作了流傳至今的《雁丘詞》。

不僅世間之人都期望值遇這樣一位知音:與他(她)生死與共。

經常有一些大學老師和學生問我:「你讀過倉央嘉措的情歌嗎?對此,你有什麼看法?」我回答:「還未出家之時,我在讀甘孜師範學校時讀過,出家以後也看過。原因是,倉央嘉措是一位非常著名的詩學家,深諳詩學的精髓,用詞非常之美,一般人無法傚彷。

他在一首流傳甚廣的詩中寫道:「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人們可能奇怪,這樣的詩怎麼會出自一位藏傳佛教著名大德之手?事實上,他的這種特殊的顯現,對世人具有一定的意義:欲界中人,都難免對異性的貪戀,通過他的情詩,人們被引入他的世界,由此因緣,緩緩種下解脫的善根。」

綜上所述,自古以來,多少人讚美愛情!為之謳歌,為之傷懷。尤其在人們年輕時,會認為這是人生中最有意義的事,為之深深嚮往。

愛的分類

愛有幾種,在一切有部的經典中,愛分為貪愛和敬愛。

貪愛是以煩惱染污的心、以貪慾和渴望來愛一個人;

敬愛是對佛菩薩、對法寶、四諦與解脫道的希求和渴望。

《大般涅槃經》也說:「愛有二種。一者餓鬼愛。二者法愛。真解脫者離餓鬼愛。憐愍眾生故有法愛。如是法愛即真解脫。」

愛有凡夫的愛,又叫餓鬼愛,是充滿欲求、永無饜足的愛;還有一種叫法愛,法愛和敬愛相同,是清淨、沒有煩惱染污的、通往解脫的愛,它是完全的付出,沒有絲毫的佔有欲,又稱之為大愛。

古人說:「愛的感覺,是溫暖;愛的語言,是正直;愛的心地,是無私;愛的行為,是成全。」但事實上,愛,究竟是否正直無私?在經歷了從少年到老年的人生歷程後,每個人都可以捫心自問。

人與人之間所謂的愛情:

歸根結底它不是無私的,而是自私的;不是為了他人的福祉,而是為了自己的需要和快樂;它不是正直、溫暖的,而是有條件的、痛苦的;它建立在對方對我的行為上,一旦這個前提條件變化,自己的情感就隨之變化。但人們對此視而不見,依然被世間對愛的讚美所迷,徒然追尋著永恆的愛。

按照巴利文和梵文,愛有多層涵義;在藏文中,愛和喜歡難分伯仲。在一些電視、電影和 小說中,將愛渲染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認為如果沒有了愛,生命已然失去了意義。

世人真的非常可憐,所謂的愛只是一種虛妄、顛倒的幻覺,一種自心的執著。除此之外,並不存在一個真實的愛。

愛的作用

它讓人痛苦。為什麼說它讓人痛苦?最初,人們彼此迷戀、貪執,這種感情一旦成熟,就會結婚成家。有人分析,「結」的右邊是「吉」,左邊是 「絲」,吉祥一旦被絲纏裹,頭緒萬端,剪不斷,理還亂時,就叫「結」 。「婚」是說見到女人頭就發昏,頭腦已不再清醒,不見真相。

所以,男女成婚,本是吉祥,然而,有諸多執著之絲將其捆綁,情緒和心智受其影響,失去了辨別和取舍的能力。就這樣,一天又一天混混沌沌地過著,直至吉祥和快樂一去不返。

人們最初可能不承認這個事實,他們認為,結婚是人生最快樂、美好、令人憧憬的事。我到城市坐出租車,司機看見我上車,就說:「啊,你是出家人!那你很痛苦啊,你不能結婚啊!」

愛的本質:首先,愛是無常的。

但我們以為它是永恆的,一旦它變化了,我們就會感受到巨大的挫敗,如同一種神聖的信念被摧毀了一樣。

世間有一句話叫:「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

佛陀也說:「三界之中,獨來獨去。」三界中的生命,都是獨來獨往,隨業風飄蕩。只有業力 如影隨形,伴隨著我們離開此世,除此之外,我們不可能與任何人同生死、共病痛。人們雖然信誓旦旦,要白頭偕老,但實際上,他們更多的是在一起爭吵不休、感受痛苦,直到無常到來。

《紅樓夢》中,林黛玉一邊掃花,一邊唱著《葬花歌》:「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這是一首非常好的無常歌。春花初放之時雖然芬芳美麗,到了秋天卻枯葉遍地;青年時代雖然紅顏貌美,但很快就會滿面皺紋、白髮蒼蒼。終有一日,會花落人亡。但人們還年輕時,似乎完全忘記了他們會死。

佛陀在《長阿含經》裡說:「恩愛無常,會合有離。」但世人沒有無常的觀念,總覺得,你原先對我很好,為什麼現在變成了這樣?從前你青春紅顏,為什麼現在不復是從前的模樣?

佛經中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佛陀在因地時,為度化眾生化現為一個嫖客。第一天,他賜予一位名妓無價之寶;第二天,他付給黃金飾品;第三天,他僅付白銀。妓女不服,狀告國王。佛陀說:「她出賣的嬌軀,在一天天衰敗,價值當然一跌再跌。如同鮮花已經凋零,蜜蜂不再匯聚。人們的愛戀之情也是如此,哪一個人不是喜新厭舊?一切因緣

所生法都是剎那生滅的本性。年少翩翩,會被衰老磨蝕,最終,壽命也會被死亡侵奪。萬法無常,那些不知生老病死之痛苦、徒然毀壞自己肉身的愚者,所迷戀的女人的身軀,無非是筋絡下一堆骨架而已。有智之人,誰不知曉貪戀女人身體的過失和愚癡?」

聽了這番話,國王讚歎不已,妓女也從此終止了賣笑生涯。

的確如此,人到了四五十歲時,才可能基本了解愛的真相;六七十歲時,已經非常明白了;到了八九十歲,已經徹底洞穿了它的本性。但那時,他已將離開人世。回顧人生,想起他二三十歲時,曾經那麼癲狂、那麼愚癡,對他年輕時的心行,他可能會深深地悔恨並呵斥。

其次,愛的可能會變成一種憎恨。

佛陀在《增支部》中說過:「愛可生愛,亦可生憎。」表面上,它是一種愛,但這種愛,會產生一種深刻的仇恨。為什麼人們對所愛之人會有強烈的執著和控制欲?在他們的情感中,對所愛對境的嗔恨之心,也許遠遠超過關愛之情。

如果沒有感情的糾結,他們的關係也許平和如水;一旦愛恨交加,則今天欣喜若狂, 明天可能會墮入痛苦的深淵。乃至他們的關係依然持續,這樣的日子就不會終結。

愛和恨之間,相隔只有一瞬間。莎士比亞在《英雄叛國記》中說:「最親密的朋友,一瞬間就變成不共戴天的敵人。」

的確,原來海誓山盟之人,可以以愛的名義,拔刀相向、毀容、把所愛之人變成殘疾。這樣的新聞,在各個國家的媒體中都時有耳聞。所以說,愛的背後,隱藏著一種特別可怕的憎恨。

每個人在成長之初,都會暗暗地幻想、期盼他的另一半在人生舞台上出現。可是,一旦那個人出現,充滿糾結和煩惱的生活也就從此開始。只有依靠自己,才能在漫長的生活中,漸漸領悟愛的真諦。

第三、愛的本質是痛苦。

佛陀在《法句譬喻經》中說:「愚以貪自縛,不求度彼岸。」愚蠢之人用貪慾作繭自縛,不求真理,不求解脫的彼岸。

年輕人不懂感情的痛苦本質,以為它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快樂、永恆和具有意義的,其實不然。很多人無法忍受它帶來的悲傷、沮喪和絕望,最後,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楞嚴經》云:「如不斷婬,必落魔道。」如果不斷淫慾,即使修行,最終,也必定落入魔道之中,不可能解脫。所以,我們應該了解,不僅在現世,人們會感受它的痛苦,未來,它還會帶給我們生生世世的輪迴之苦。

第四,它是心的幻象。

當分別心的執著越來越嚴重時,本來是虛幻之法,卻被視為真實不虛;本來不美,卻視為美好;本來是遺憾和缺漏的,卻視為完美;本來無有任何意義,在我們的眼裡,卻意義非凡。所以,它是我們心中所現的虛假、顛倒的幻象,是我們的心念一手締造的產物。所謂的感情,完全是心的一種幻化,而心的真實本性,猶如虛空一樣,遠離了一切概念。我們分別念捏造的情感,乃至整個世界,都不在心的光明本性中存在。

愛的對治

佛陀在《法華經》中說:「諸苦所因,貪慾為本,若滅貪慾,無所依止。」一切痛苦的根源就是貪慾,如果滅盡了貪慾,痛苦就會煙消雲散。就像牆已經頹倒,牆上的花紋不復存在一樣。但是,要了解並運用滅除愛慾的方法,就要學習和修持前輩高僧大德甚深的教言。

很多人對感情特別耽執,實際上你所執著的,只是對方的肉身。在《毗奈耶經》、《大智度論》、《中觀寶鬘論》和《入菩薩行論》等諸多經論中,對人體的構成和心靈的顛倒執著進行了系統的分析,並提供了不淨觀等多種修法,來療愈我們的痼疾。

我去泰國時,見到泰國人對尸骨修不淨觀。剛開始時,人們不一定有明顯的感受。但如果經常對著尸骨,觀想它的構成,它慢慢腐爛,終成一具白骨的過程,漸漸地,你會意識到:噢!我對他人身體的愛慾其實是非常愚昧、盲目和不合理的,這種執著是我一生中最大的錯誤。通過修行不淨觀,許多人生起了一切事物均為無常變化、痛苦不淨、無有真實本質的理念。

佛法中確實有許多熄滅煩惱的方法。而在其他一些宗教中,雖然也有對治煩惱的方法,比如不能偷窺異性的面容,不能接觸異性等,但基本上只是一種戒條,是暫時的自我克制,並沒有佛教那樣完整的理論體系,也沒有從根本上顛覆的修行。

如果有人舉手說:感情是美好的、合理的、值得執著和追求的。那我根本不怕。任何一位理論家的智慧,都無法超越佛教的真理。

既然是正確、美好的,為什麼會讓人痛苦?只要按照大乘論典的方法一一剖析,誰都會承認:任何一個人,從上到下,從內到外,都沒有值得迷戀的地方。所謂的愛是無常的、是憎恨、是痛苦、是虛妄顛倒,不值得希求。「愛」只是一種傳統、一種習慣、一種惡業執著、一種習氣而已。

從道理上明白這一點至關重要。如果在座的佛教徒發現:「啊!佛陀所說千真萬確,只不過眾生的迷惑和實執太深重了,無始以來,人們都把愛執為實有啊。」這樣,他們就不會沉迷於它,不會追逐它。無始以來,有無數成就者斷盡了情執,獲得了自由和自在、灑脫和歡樂,抵達了心性光明的終極境界。

能否有愛

既然按照佛教的見解,感情是顛倒,是一個錯誤。那居家之人是否不能擁有夫妻生活呢?也不是。首先,我們要洞察它的本質,但過正常的夫妻生活是允許的。對此,佛陀在《大寶積經》、《優婆塞戒經》,尤其是在《善生經》中,詳細宣說了妻子應該怎麼對待丈夫,丈夫應如何善待妻子的內容,前者約有十三條,後者有五條。

《華嚴經》也說:「在家宅中,與妻子俱,未曾暫舍菩提之心。」作為居家之人,和妻子兒女一起時,不能舍棄為了一切眾生的究竟解脫,求證菩提之心。所以,我們並非一概排斥,也不要求所有人都出家。而且,一個特別和合、孝順父母的佛化家庭,對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具有良好的作用。

《大般涅槃經》說:「在家之人。有四種法。宜應修習。一者恭敬父母。盡心孝養。二者恆以善法。訓導妻子。三者愍念僮僕。知其有無。四者近善知識。遠離惡人。汝等若恆行此四法。現世為人之所愛敬。將來所生。常在善處。」

當今世界的離婚率越來越高,國家民政部在一份資料中說,1990年時,中國離婚人口約有80萬對,2010年,增至196.1萬對,二十年中, 翻了兩倍之多。有的佛教徒在聽聞輪迴痛苦、壽命無常等教言後,立馬與家人離婚,出家後卻又很快還俗,這樣輕率、不合理的行為,佛教決不會讚歎和允許。

我的原則是,在家人有自己的命運。你還是過一種清淨的居家生活,一邊學佛,一邊做丈夫、妻子的善知識。

《雜阿含經》中,有一位天子問佛陀:「什麼人能做商人的善知識?什麼人能做居家的善知識?什麼人能做通財的善知識?什麼人能做後世的善知識?」

佛陀回答:「商人之導師,遊行善知識;貞祥賢良妻,居家善知識;宗親相習近,通財善知識。自所修功德,後世善知識。」

有個又學佛、又心地善良、行持善法的妻室,是讓丈夫從無始以來的輪迴中得以解脫的人。所以,一個非常賢良、貞潔的妻子,是丈夫的善知識。在世間中,我們也看到一些特別美滿的佛化家庭,夫妻相敬相愛,一生行持善法,非常圓滿。

家人和睦、諒解、過清淨的生活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佛教的觀點。

大城市中學佛的人很多,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即生中不一定能出家,也沒有必要出家。佛陀在眾多典籍中,為在家人宣說了不同層次的居士戒,讓他們以此方式行持善法。只要能如理如法依教奉行,通過上述修行方法斷除心中的貪慾,也會有解脫的機會。

由此可見,佛教並非完全提倡離欲。對大多數在家人來說,正常的夫妻生活是合情合理的。


欲愛的根源來自於這念心

過去,佛住在舍衛國只樹精舍時,為所有的天人等四輩說法。當時有一年少比丘,為人頑固愚癡、質直粗野,對法不甚了解。因情慾之想未除,經常想到男女之欲,無法自制,為此障道因緣而苦惱,不想繼續留在世間。一日,比丘獨自思惟:‘因為有此男根所以令我勤苦,歷經無數劫的生死輪迴,三塗六道也是因為色慾而起,如果將它斷除,就可以得到清淨,就能契悟正道;如果不將它斷除,今生無緣得道。’便決定到檀越家借一把斧頭,想要斷除男根。

世尊觀察到此一因緣,知道這位比丘愚癡無智,真正的道是從這念心做起,心才是根源;假使不知道這個道理,只想要斷除男根,不僅會害死自己,而且會造業墮落受苦。

於是世尊來到比丘的房裡,問道:‘你想要做什麼?’比丘看到世尊,放下斧頭,恭敬禮拜,說道:‘因為學道已久,這念心卻始終為慾念所牽,無法作主,因此自責所有慾念都是因為男根而起,想用斧頭將它斷除。’佛對比丘說:‘你實在愚癡不解道理!想要契悟、證道,首先要先斷除愚癡。能除去癡心,然後才能制伏這念心。心,才是一切善惡的根源。欲愛的根源來自於這念心。制伏此心,心定意解方能契入正道。’

佛告訴比丘:‘十二因緣中以愚癡為根本,癡是所有罪惡的源頭。真正有智慧的人,就是要先斷除癡,然後才能夠得定。’聽完世尊的開示,比丘慚愧地自責道:‘我實在太愚癡了,長久以來迷惑不解,不知道經典中所說的道理,今天聽聞世尊的開示,始知心是一切的根本,這個道理實在是太微妙了!’比丘思惟此理,專注數息觀法繫心於定,遂不再隨情慾所動,諸欲皆息,漸得入定,最終成道證果。

典故摘自:《法句譬喻經卷第一·教學品第二》

省思:

《佛說四十二章經》言:‘有人患婬不止,欲自斷陰。佛謂之曰:若斷其陰,不如斷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從者都息。邪心不止,斷陰何益?佛為說偈:欲生於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靜,非色亦非行。佛言:此偈是迦葉佛說。’

‘愛不重不生娑婆,心不一不生極樂’,有一些些,就還有一些些,修行學佛就是要找到源頭,這念心就是根本。若是放縱這念心,則會喪命壞本,輪迴不已;若能制心一處,則無事不辦。所以佛說:‘是故比丘,當勤精進,折伏汝心。’


學誠法師:感情的本質就是執著

所謂「感情」,本質就是執著。

眾生不覺,執苦為樂,執無常為依靠,讓自己陷於妄想的囚籠。愛什麼就被什麼鎖住,這就是執著。執著就必定有苦,但世人卻把這種執著當做「感情」而不肯放下。這不是「愛」,而是「佔有欲」。是執著把自己推進了嫉妒、被羞辱的深淵。要看破這個煩惱、放下這個妄想、拔除這個苦根。心一轉,天地就大了。

傷害自己的,都是自己在乎的人和事。「在乎」,用佛法的話說,就叫著「執著」,我們的痛苦就是因為執著了錯誤的對像。當發現這個對像不值得信賴時,明智的做法是切斷執著,否則就是作繭自縛。如果真心愛她,那麼只要她快樂就好。

我們所謂的「為某人付出所有」,只是把自己的我執投射到他人身上,一旦得不到自己所求,就會產生失望甚至怨恨的心情。不要過分執著,這只是一個煩惱導演的幻夢。懷念的不是某個人,是自己內心的一個妄想。

如果我們自己內心空虛,就會去攀附外境,總想從外在的境界中得到安慰,但越是這樣越會適得其反,因為追逐了錯誤的方向。充實自己的人生,讓自己的心有力量,才不會成為「感情」的奴隸。

我們留戀過去的因緣,當它不再,內心就悵然若失,並由此引發孤獨、猜疑、疏遠等等負面情緒,這都是執著帶來的痛苦。因緣不會永遠不變,把過去的美好友誼珍藏心中,對朋友真誠祝福,而非執著不變。自己也要珍惜、接受現在新的因緣,認真對待每一個當下。

佛法教我們的不是斷欲去愛,是化欲大愛。通過重整時空觀、世界觀,把淺陋的慾望,轉化為清淨高遠的善法欲;把狹小的情愛,昇華為對眾生的大慈大悲。

 

最愛自己--其實除了自己,誰也不愛

這樣的一個東西有什麼可值得貪戀的?

如何身苦心不苦?

今生感情上特別執著的,往往是前世怨敵來討債

愛情的真諦是自私的!一切都是為了「我」,不是為了愛!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叫人障礙往生,六道沉淪!

情執的可怕--認清愛情的本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煉心 的頭像
    菩提煉心

    菩提煉心曼陀羅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