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愛一個人的時候,無論對方做錯什麼,都可以原諒;當你恨一個人的時候,就算對方什麼都沒做錯,也有理由討厭他。所以,自心是一切的作者。

----索達吉堪布


益西彭措堪布:為什麼愛到最後都是苦?

愛情的真諦是自私的,我愛自己所以才愛你,你適合我所以我要你,不適合我我就不要了,這就能看到人心的虛誑。

而這樣的心在不斷幻現各種美景,其實全是從一念虛妄分別出來。人陷在愛情耽著分別的霧裡。

這時看不清愛情本面,所謂霧裡看花,越看越以為裡面有東西。所以說愛情是高度幻想症。

世間本是苦的真相,現相本來虛誑無實。世間的各種影視、文學都是欺誑性的說教。正是由於人們的痴心太重,對此充滿了各種愚痴的幻想。

在現實中不能實現的同時,就把它寄託於各種文學、影視作品或者歌曲當中。這樣,愛情就成了人世間永不衰落的主題,這實際是莫大的荒唐。

我們一定要知道,樂和苦是相連的,這叫做「悲歡離合」,叫做「樂極生悲」,叫做「樂中有苦」,每一個樂都是苦的前兆。

人們以為愛情中才有平常得不到的那麼強的體驗,那麼多的感受,戀愛給了我那麼多,但其實這些全是劇烈的壞苦。

這意味著一旦失去,陷在失戀中時,就會有拔除不了的苦。那時的苦比現前的樂要強上幾十倍、幾百倍。

所以,世人誤以為的樂在智者眼裡看來,都是綿綿無盡的苦。


法王如意寶:男人不停追求新歡,是什麼在作怪?

都是分別念惹的禍。在這個世間,分別念給我們帶來了無盡痛苦。

就拿貪心而言,一個男人若愛上一個女子,並與之結為夫妻,開始時會覺得她美麗不可方物,而過一段時間後,對她的興趣就慢慢淡了,甚至還覺得她毫無可愛之處,於是又開始追求別的女人。

實際上,他以前鍾愛的女人,與今天討厭的妻子同為一人,之所以前後的態度迥然不同,完全是他自己的分別念在作怪。

但凡有了這種狂亂的分別念,人就像風中的棉絮一樣飄忽不定,今天追求甲,明天喜歡乙……結果得到手的美人,最後又認為過於平凡。

試想,假如美麗真有穩固不變的自性,那這個人前後就不該有如此巨大的變化,對於喜歡的人,應該永遠喜歡才對,並且還應得到全人類的一致認同。

但事實並非如此,某人認為一個女人長得勾魂攝魄、無比迷人,但別的男人就不一定欣賞,甚至覺得也不過爾爾。這就是分別念的不同體現。

又比如,對於污穢的不淨糞,人見後定會惡心,但在豬狗看來,卻是不可多得的美味。因此,對於美醜、好壞的判別,全是眾生一時的分別念所致。

事實上,外境中並不存在絕對的好或絕對的壞。其實,世間一切的本性皆是無常、空性,沒有一法是值得信賴的。

然而,凡夫人以虛妄的分別念,把外境誤以為實有,將不淨視為清淨、痛苦當作安樂、無常執為常有,就這樣將自心捆縛了,並做出種種顛倒的行為。

比如,為了追求美麗的女子,無數人付出了慘痛代價,但這有什麼必要呢?分別念給我們帶來的是無窮禍患,騙我們做了許多毫無意義的事情。對此,我們每個人務必要及早認清,並運用佛法的智慧將其鏟除。

要知道,一切顛倒分別念都像紙糊的屠刀,認識了它的本性,這把假屠刀就無法再傷害我們。否則,始終隨著分別念而轉,哪怕我們擁有的東西再多,也始終擁有不了快樂。


為什麼說,「愛」是一場交易?

宗薩欽哲

我想稍微談一下我們基於自我的愛與無我的愛之間的差異。無論我們是否察覺,我們事實上一直在計算。對家人,對朋友,對我們的愛情。如果你讀過我之前的文章就應該知道,自我一直沒有安全感,它非常缺乏存在感,為此他需要不斷的通過他人、外境來攝取存在感。為此我們建立家庭、學校、政府、醫院、養老院以及各種社會組織,以獲取各種不同時期所需的安全感。在你出生的時候,你有爸爸媽媽,他們是你最大的安全感的ATM機。當你缺乏安全感的時候,你就會找他們要。

當你長大了,你的愛人會給你最大的安全感。當你發現他已經不愛你了,你會尋找另一個安全感的來源--另一個愛人或是孩子,讓他們給你新的安全感。在這裡我們著重討論,我們如何從家庭與愛情來獲取安全感。這兩者在我們生命力所佔比重非常大。當你認為你在愛的時候,事實上,你一直在試著維持收支平衡,我指的是愛情上的收支平衡。當然不是完全指金錢,它的範圍非常廣,我可以舉一個例子:如果你每天都親吻你的愛人,而他從不主動親你,這樣過了一段時間,你就會覺得不平衡。你會懷疑他對你的愛。我指的是類似這種收支平衡。

假如你付出十塊錢的愛,那麼你是否要求對方至少付出八塊錢的愛。如果對方付出的愛只有五塊錢你就會非常生氣,但你會試著告訴他你付出的是十塊錢。因此他不能只回饋五塊錢,但通常我們在這個過程中就會發生爭吵。我們吵嘴的時候都會說:我為這個家付出了這麼多,可你呢?這表示我們一直在計算,試圖維持感情方面的收支平衡。連最純潔的愛情也未能免俗,因為我們有自我,我們需要餵養自我。這讓我們無法專心的愛,無法心無旁騖的愛。我們和對方擁吻的時候手裡都拿著計算器。

家庭或愛情是一個我們最不希望出問題的地方,因為它是一個我們可以不斷從中吸取安全感的來源。但他同樣很危險,我們以為我們已經調到安全模式,但總是會有意外跑出來打破我們的安全錯覺。一旦我們覺得自己在愛情或家庭方面收支不平衡,我們所得到的就是不安全感,我們的自我感到威脅。想想看,所有的家庭矛盾,所有的愛情問題都是因為感情方面的收支不平衡。你給了他十塊錢的愛,可他呢。他好像完全不知道,他至少應該給我六塊錢吧,可他給我的最多只能算兩塊錢。

無論是對我們的男朋友、女朋友,還是我們的先生太太,甚至對我們的父母子女,我們其實都是這樣的。這就是基於自我的愛,這種愛要求回報,它從來不是無私的--摻雜自我的愛從來不是無私的。


相愛的夫妻最後分道揚鑣,跟前世有關嗎?——跟索達吉堪布問姻緣

愛情,是人性自私的最高境界,一切都是為了「我」,不是為了愛!

一見鍾情,是源於前世的宿債,愛情是人性自私中的最高境界!

問:

大師您好,剛才的演講當中提到,您特別篤信前世和今生。我就想問一個跟感情有關的問題:

在感情世界中,一對戀人喜結連理,步入婚姻;大齡剩男剩女尋尋覓覓,遍尋不著心中那個對的人;曾經相愛的夫妻,最後可能分道揚鑣……今生的這些因緣,跟前世有關嗎?

如果有的話,我們在今生應該如何修行,才能得到、保有心中所期待的真愛呢?謝謝。

索達吉堪布:

按照佛經論典中的說法,即生的家庭關係,的確跟前世有關。

很有可能前世相互怨恨的仇人,今生成了戀人;或者前世曾經發願一起做善事,今生再次聚到一起;或者因為前世的個別因緣,相聚之後又不得不分開。有各種情況。

世間的姻緣非常複雜。佛經當中有一個比喻:業力如網。就像今天的網際網路一樣,人們在業力這個網中,因為種種的因緣相聚,也因為種種的因緣分開。

每個人的情況不同,其今生跟前世的關聯,我沒有什麼修行,也只能用推理來判斷。

至於你剛才所問的怎樣修才能得到真愛,這很難說。因為人生中所發生的具體事,都有一些具體的因緣。一般來講,想要完全如願很困難。

但有時候因緣具足,今生的業力和前世的願力也有重合的時候。

一見鍾情,源於前世宿債

戀人間的關係十分微妙,若只看今生,不了解前世,很多現象都難以解釋。

按佛教的觀點,你對某人一見傾心、情有獨鍾,這絕非是一種偶然,而是源於前世的宿債——對方要麼是來討債的,要麼是來還債的。

如果對這種因果一概否定,在面對感情問題時,就會遇到許多困惑。

現在不少人動不動就山盟海誓,但實際上,他們承諾得再動聽,最愛的還是自己。對方讓自己快樂了,就願意跟他朝朝暮暮;假如對方背叛了,便會因愛生恨。

香港有個新聞﹐一對情侶,女的說要分手﹐男的不肯,就殺死了女友。他用尖刀在她的心臟狂插十幾下﹐再砍下了她的頭。

事後記者問:「她已經死了,為何還要砍下她的頭?」他冷冷地回答:「我要確定她真死了。」

有人說過:愛情,是人性自私中的最高境界。所有愛情都是「我」愛你,因為有「我」,才有愛。一切都是為了「我」,不是為了愛。

儘管如此,人們的貪慾仍沒有止境。為了不同的目標,一直追追追,永遠沒有滿足之時,這種追求就是痛苦。

打著愛的名義進行為所欲為,甚至對對方進行人身自由的控制, 口口聲聲卻說是因為自己太愛對方, 害怕失去對方,正是因為這種極端的做法, 恰恰使得對方走上了破裂甚至是無法挽回的地步,其實這樣真正的做法更多的是滿足自己的私慾,有些人會更加想即使我得不到的,我也不想讓別人得到,最後自然而然的走向了極端。

敬摘錄 索達吉堪布·廈門大學演講


索達吉堪布:問佛陀情為何物——廈門大學嘉庚學院演講

〖 2012年2月23日晚上〗

主持人致辭: 

今天,索達吉堪布本來是要到廈門大學哲學系演講,但堪布這次來廈門是一個難得的機會,所以我們也邀請他順便到嘉庚學院作一場演講。通過這場演講,大家能近距離地接觸佛教的修行者,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機緣,用佛教的術語來講,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福報。 

所謂“堪布”,就是“法師”的意思,這個稱呼體現了他宗教家的身份,表明他是一位藏傳佛教的大師。 

在這裡,我簡單介紹一下索達吉堪布。中國有這樣的傳統,在介紹一個人的時候,一般要從立言、立功、立德三方面談起:索達吉堪布是喇榮五明佛學院的主管堪布,在立言方面,他著作等身,總字數超過一千萬;立功方面,他對顯宗的戒律、俱捨、中觀、因明、般若,以及密宗的大幻化網、大圓滿等都有很高造詣;立德方面,他不僅是一位學者,而且是一位了不起的修行者。 

今天的演講題目是“問佛陀情為何物”。佛教對內心非常重視,所以,堪布對“情”一定有非常獨到的見解。下面,讓我們以熱烈的掌聲歡迎堪布—— 

能在這裡與各位老師和同學們交流,我感到很高興!今天的話題比較特別,看到這個題目,可能你們會有一種不同的感覺。剛才我在教室門口,就聽到有同學在議論:“‘問佛陀情為何物’,這到底是什麼意思啊?”下面,我以一個佛教出家人的身份,和大家作個簡單交流,希望對各位有所啟發、有所幫助。 

一、現代人面臨的感情問題

在座各位都是年輕人,對世間的愛情應該說比較執著。我去過不少學校,發現許多老師和學生都是如此,他們把愛情看作人生的根本大事。為什麼如此重視呢?原因有許多,最主要是受環境影響。各位都清楚,在如今這個時代,網絡、電影、電視所播放的內容中,許多都和愛情密切相關,在這些渲染的影響下,許多人就對愛情特別耽著。

在此,我希望大家用智慧觀察:人們經常贊美、追求的所謂愛情,真的有那麼美好,讓人如此沉迷嗎?你們都是大學生,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希望好好思考一下。這個問題非常重要,如果沒有思考清楚,在以後的人生旅途中,很可能遇到這方面的痛苦。

其實,在這個世界上,並非所有人都執著愛情。拿藏地來講,許多在家人雖然對感情比較執著,但並不像西方人和漢族人那樣,把所有的心思和精力都用在感情上。按藏地的傳統,人們不認為愛情是人生的支柱;在古代的漢地,也沒有將愛情視為人生的全部,德行、才華、藝術才是人們最青睐的。

二、佛教如何看待愛情

作為一個佛教徒,我對感情並不排斥,佛教是包容感情的。現在有些人認為:佛教是絕情的,一旦走上出家之路,就要拋棄家人和一切,這種行為太殘忍了!許多人都用不同的語言描述出家人的“無情”。但實際上,佛教並不是這樣。說實在的,佛教所謂的絕情,只是細致、到位地描述了世間人執著的感情;佛教所謂的出家,也不是把所有感情都拋之腦後。只不過許多人本身不了解佛教,再加上當前個別影視媒體刻意丑化,沒有將佛法的本義展現在世人面前,才導致了人們對佛教的誤解。

大家應該明白,世人拼命追求的愛情,它的“保質期”並不長,一旦過期以後,就沒有新鮮感了。對於這種虛幻不實的感情,佛教有許多精辟的描述,如:一切愛欲都是無常的、痛苦的,它是眾生非理執著引起的……如果你們有機會深入學習佛法,就會對這些道理有所領悟。

佛陀的傳記中記載,2500多年以前,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捨棄了王位,選擇了出家生活。當然,出家並不等於完全拋棄親人,佛陀暫時辭親割愛,是覺悟人生的一種途徑。除了佛陀,歷史上還有許多出家人,從表面上看,這些人遠離了家庭和親人,但這並不是沒有良心,而是對一切眾生無條件的大愛。

其實,不只是佛教徒才遠離感情。現在社會上有些成功的企業家、領導、明星,也都選擇獨身,這樣的例子可謂比比皆是。為什麼他們不結婚呢?就是想一心一意搞事業,若是有了家庭的束縛,做很多事就沒有自由了。 

我在這裡不是宣揚佛教,只是希望各位正面了解佛教。只要是真理,不管在哪裡都會發光,不可能因某些人的誤解就被捨棄。因此,對於佛教的看破感情,大家要有正確的認識。

在世間人的定義中,“情”就是同生同死、互相纏縛,正如一首歌中所唱:“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然而,如果問佛陀“情”是什麼,答案就不同了。

首先,在世俗層面,佛陀也承認感情。在《長阿含經》、《增一阿含經》、《善生經》、《法句經》中,對於在家人的正常感情生活,佛陀有許多相關的教言。所以,並不是學佛就要出家,也不是學佛都要斷絕感情。

隨後,佛陀又會講,感情歸根結底是一種執著。當自己執著一個人時,暫時有一些快樂,不過,這種執著終會帶來痛苦。

有些人可能不這樣想,他們覺得愛情是美好的,怎麼會帶來痛苦呢?如果沒有品嘗過愛情的滋味,有這種想法當然很正常;但若是有過感情經歷的過來人,對個中的酸甜苦辣,應該會有非常深刻的體會。

曾經,一個沒結婚的人和一個已結婚的人談論愛情,沒結婚的人極力贊美愛情,他說:“愛情是多情的海洋,是迷人的畫卷,是動聽的歌曲。古希臘有一個叫皮格馬利翁的國王,他用象牙精心雕塑了一個少女。由於這個‘少女’太美了,國王深深地愛上了她,天天在‘少女’面前祈求,並且擁抱她、親吻她。後來,愛神阿芙洛狄忒被他的真情打動,將少女雕像變成了真人,跟皮格馬利翁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聽了這番話,已結婚的人搖搖頭:“年輕人,愛情並非如你所說的那樣美好,聽我講一個故事吧。南朝的時候,有一個人叫劉瑱,他妹妹是鄱陽王的王妃,夫妻之間非常恩愛。後來,鄱陽王因故被齊明帝所殺。因為思念亡夫,鄱陽王妃終日不吃不喝,最後奄奄一息。為了救妹妹,劉瑱請人畫了一幅畫,在畫中,鄱陽王跟一個寵妾在一起恩愛地照鏡子。看到這幅畫,鄱陽王妃醋意大發,咒罵道:‘他真應該早點死。’她對亡夫的愛意當下消失,身體也很快康復了。”

在後一則故事中,女主人公原來熱氣騰騰的愛,一瞬間變成了咬牙切齒的恨,這就是佛教所講的“愛恨無常”。大家要懂得這個規律,否則,不管你學了多少知識,在遇到感情方面的問題時,還是很難面對。

佛教中有部論典叫《四百論》,其中就講過:“無常定有損,有損則非樂,故說凡無常,一切皆是苦。”無常的法一定會壞滅,有壞滅的則非真正的安樂,所以,凡屬無常的一切法,皆是痛苦的本性。比如,兩個人關系本來很好,後來一方慢慢變心了,這種無常就會給對方帶來痛苦。

所以,佛陀曾提醒阿難:“慎無信汝意,意終不可信;慎無與色會,與色會即禍生。”意思是,千萬不要信賴你的分別心,你的分別心根本不可信;千萬不要貪執美色,否則就會帶來無窮禍患。但遺憾的是,現在許多人不懂這個道理,因而,在生活中經常飽嘗這方面的痛苦。

三、以智慧照破情執

當然,佛教並不是強迫你絕情絕愛,而是通過理論分析,讓你放棄非理的執著。比如,有些人往往覺得異性的身體很美麗,其實,這種好感是未經詳細觀察的錯覺。如果用智慧去分析,就會發現自己特別喜歡的,也只是一堆肉而已。從頭到腳慢慢剖析後,你會恍然大悟:“原來,我執著、貪愛、想念的,居然是這些東西!這樣的身體不要說死後沒有價值,活著時也根本不值得貪戀!”

佛經中也講過這樣一個公案:摩鄧女愛上了佛的弟子阿難,她想盡辦法讓阿難還俗。佛問摩鄧女:“你到底喜歡阿難哪裡?”摩鄧女說:“我愛他的眼睛,愛他的鼻子,愛他的嘴巴,愛他的耳朵,愛他的聲音,愛他走路的姿勢。”佛便一一給她剖析:“阿難的眼睛中有淚,鼻中有鼻涕,口中有唾液,耳中有耳屎,身體中有屎尿……”摩鄧女算是利根,聽了佛的分析,愛念當下就息滅了。[1]

其實,愛情完全是一種分別執著,大家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否則,現在的社會對愛情過於推崇,許多影視節目裡,愛情成了人生的唯一。由於從小受這種影響,許多年輕人長大以後,根本沒有辨別能力,這是相當遺憾的!其實,愛情只是一種弱不禁風的易碎品,就像一個美麗的水泡,稍微一碰就會破滅。當這種水泡破滅時,有些人為此大失所望,有些人甚至絕望自殺,這實在是不智之舉。

我本人來自藏地,藏地的傳統跟漢地差別很大,藏族人對愛情雖然也有執著,但不會把它放在特別重要的位置,也不會用各種語言過分地贊美它。而在漢地,人們對愛情渲染得無以復加。本來愛情沒有那麼驚天動地,但因為被許多虛構的浪漫情節包裝了,導致許多人瘋狂地歌頌它,直至這層包裝被撕開後,他們才痛苦地發現,原來愛情不過如此。

《正法念處經》也說過:“若人貪著欲,眾苦常現前。”所以,過於執著愛情,痛苦就會接連不斷地降臨。只有獲得了無求的境界,才不會有這麼強烈的貪求,一旦失去了愛情,也不會有那麼錐心的痛苦。 

在修行人眼裡,無求才是最大的快樂。以前有一個富人,他非常有錢,可始終得不到快樂。他到處打聽怎樣才能快樂,一個人告訴他:“得到世界上最快樂的人的襯衣,你就會獲得快樂。”於是他四處尋找,後來聽說某個深山裡有個老修行人,是世界上最快樂的人。這個富人就找到了老修行人,問:“你是不是世界上最快樂的?”老修行人悠然地回答:“應該是吧,我從來沒有什麼痛苦。”於是富人懇求:“你可不可以把襯衣送給我?”老修行人哈哈大笑:“我根本沒有襯衣啊。”這個時候,富人才明白過來:無求才是真正的快樂。

這個道理,或許有人不太理解:“擁有才會快樂,一無所有的話,怎會有快樂可言呢?”但事實往往正好相反:沒有的時候,你覺得擁有它會快樂;一旦擁有以後,就不一定快樂了。比如,沒錢的時候,你認為有了錢會快樂,但當你有了錢,才知道就這麼回事;沒有家的時候,你覺得有一個家會快樂,但當你有了家,才知道它是爭吵的來源;沒地位的時候,你覺得有地位會快樂,但當你有了地位,才發現自己照樣不開心。

不過盡管如此,人們的貪欲仍永無止境。如果一個人是副局長,他可能會想:“我是局長多好啊。”當上局長後,又成天琢磨:“我是副市長就好了。”等當上了副市長,又開始盤算:“如果我是市長,那該多棒。”……就這樣一直追追追,永遠沒有滿足之時,這種無止境的追求就是痛苦。

因此,大家需要好好考慮一下:“今後我該追求什麼樣的人生?”很多人認為,只要有了錢財,就能帶來一切快樂,這種想法並不正確。作為年輕人,你們既要學習文化知識,也要擁有正確的信仰,既要有外在的財富,也要有心靈的財富,這樣的人生才比較精彩。

總之,對於愛情,佛教中有深刻的揭示。其實,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也是前世、今生種種因緣形成的,在愛情當中,有些人是來討債的,有些人是來還債的。比如,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情有獨鐘,一見面就生起愛慕心,按照佛教的解釋,這並非是一種偶然,很可能源於前世的宿債。

當然,現代科學解釋不了愛情的這種復雜性。因為它只看到今生的現象,對前生後世的領域,則是一片空白。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你一概排斥佛教的觀點,那在面對感情的困惑時,就會遇到許多麻煩。

尤其如今很多人的愛是一種占有,有許多實用主義的成分——對方能讓自己快樂,就跟他朝朝暮暮在一起;如果他給自己帶來痛苦,則恨不得滅之而後快。這種愛,實際上就是痛苦之因。

前不久,某大學發生了這樣一幕慘劇:一對戀人在考研之前,女生對男生說:“如果我們都考上了,我們的關系就保持下去。如果你考上了,我沒考上,愛情也可以繼續。但若我考上了,你沒考上,那就分手。”也許是命運的作弄吧,最終女生考上了研究生,而男生沒有考上。於是女生提出“拜拜”,男生特別傷心,因無法接受這個事實,就沖到女生寢室,先將那個女生掐死,然後自己跳樓自殺了……

與這種自私自利的愛相比,佛教的愛是對一切眾生平等關愛,並且沒有任何條件。乍聽這種說法,有些人也許會想:“不可能吧,太玄了!”其實一點都不玄,這種理念有甚深的含義,一個人如果有了這樣的“愛”,就有了世上最寶貴的財富。

我經常在想:人類有各種科學發明,這不一定就是成功,真正的成功是培養慈悲心,通達心的奧秘。這方面的道理,早在2500多年前,佛教就有細致的宣說,希望大家多了解一下這方面的道理,不要盲目追求錢財,更不要像有些人那樣,眼裡除了錢,什麼道德都沒有。

四、追求對生命有真實利益的智慧

綜上所述,若有人問佛陀:“應當如何對待愛情?”佛陀不會勸所有人出家,也不會讓所有人學佛。佛陀會說:對感情不要太執著了,否則一定會帶來痛苦,這些痛苦不是別人強加給你的,完全是作繭自縛、自作自受。

我經常跟許多大學生交流,通過這種方式,勸勉大家追求對生命有真實利益的智慧。這種智慧非常重要,如果沒有它,即使你讀破萬卷書,也不一定能帶來什麼利益。

有時候,我真的覺得有些大學生挺可憐,他們學問確實不錯,但從來沒有學過佛法,不懂得佛教的道理,所以始終搞不明白一些關鍵問題,遇到小小的挫折就痛不欲生,給自他帶來了諸多不便。

其實,且不談佛教的成佛果、度眾生等高深境界,僅就現實生活來講,若能懂得一些佛理,比如“萬法是無常的,每個人都會逐漸衰老”,內心的價值觀也會有所改變,這對自己的未來會有很大幫助。

我們人生短短幾十年,能遇到真理非常難得。一旦遇到了,就千萬不能忽視,否則,將來定會後悔莫及。許多人年輕時,一直為了感情、財富而忙碌,從來沒有尋求真理,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才開始考慮:“人死後,生命會不會延續?如果會,下輩子我變成什麼樣子?”但這時考慮這些,已經來不及了。

大家要明白,人死以後,並不像灰飛煙滅一樣,什麼都消失了,這輩子的身體雖然沒了,但靈魂還會延續下去。這一輩子你做人,下一輩子的話,也許做人,也許做其他眾生。但不管成為什麼,你的生命都會繼續存在,而且今生造了什麼善惡業,來世必定會成熟相應的苦樂果報。

關於來世是否存在,現在許多人在這方面都是“文盲”,他們既舉不出不存在的理由,也不知道來世如何存在,更不知道要如何面對。在世間學說中,這些道理基本上沒有提及,而在佛教裡面,對此就宣說得非常清楚。 

總之,在勝義層面,佛教認為一切不存在,包括感情也不例外;而在世俗層面,承認感情的存在,不反對正常的感情生活。不過,佛教會提醒人們:感情是無常的,也是痛苦之因,對此不要過於沉迷,不然會招致意想不到的痛苦。

男女之情,表面看海誓山盟、轟轟烈烈,似乎是人間最美好不過的。但實際上,只要有愛,就會患得患失;只要有愛,就會有擔憂、害怕。

誠如佛陀在《涅槃經》中所說:「因愛生憂,因愛生怖,若離於愛,何憂何怖?

其實,除了佛陀以外,孔子、莊子等古聖哲也有一些對感情的認識。如果你傳統文化學得比較好,對感情也不會那麼執著。

比如,莊子身上發生過一個故事:一天莊子出門,看到一座新墳,一女子手執扇子,對著那座墳連扇不已。莊子問她為何這樣做。女人說:“墳中埋的是我丈夫,他死時有遺言,如果我要改嫁,必須等墳土干了才行。我現在急著改嫁,所以用扇子扇墳,讓墳土盡快干。”

聽到這番話,莊子心中很不是滋味,回家後將此事告訴了妻子。莊妻聽後,先是數落那婦人沒良心,然後發誓說,如果莊子死了,自己絕不會這麼無情。

天有不測風雲,過了幾天,莊子突然得急病死了。屍體入棺後,莊妻一身素缟,每天哭哭啼啼地為莊子守喪。幾天以後,有個英俊少年來到莊子家,自稱是楚國的王孫,想來拜莊子為師。得知莊子剛辭世,那個少年很傷心,表示要為莊子守喪百日。

因為王孫相貌英俊,在守喪期間,莊妻對他生起了愛意,便托人向他求婚。王孫同意了,不過他提了一個條件:“莊子是我老師,我千裡迢迢到這裡,如果連一面都沒見,就太遺憾了。希望你能打開棺材,讓我見莊子一面。”按當時習俗,這對死者是非常不敬的。但為了盡快成親,莊妻答應了他的請求。沒想到,一劈開棺材,莊子竟然坐了起來,這時候,王孫也忽然不見了。莊妻這才明白:原來,王孫就是莊子的幻化。她羞愧難當,不久就上吊死了。

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世間的恩愛十分無常。不過,有些人明明懂這一點,就是不願意接受。但有時候也比較諷刺,人越是不願面對的事情,越有可能會遇到。

現在的教育中,基本沒有講過如何正確對待感情。在學校裡面,老師經常贊歎愛情的偉大,從來不提醒大家感情不順該怎麼辦;在學校外面,歌星整天唱恩恩愛愛的情歌,影視上也盡是你侬我侬的鏡頭。但這樣的教育和宣傳,給年輕人帶來的是利、是弊?大家也應該思考一下。

五、結  語

《無量壽經》中說:“人在世間,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這是一個深刻的教言。我們每個人都是如此,來到這個世界是獨自一人,最後離開也是孑然一身。所以,有些人不要以為:“沒有某個人,我就活不下去了。”盡管你追求愛情也無可厚非,但行為上應當發乎情、止乎禮,如此對自他才有利無害。

今天,我只是稍微提醒一下各位,希望大家對愛情要有理性的認識。其實,在佛教中,這方面的智慧教言有很多。比如大乘論典《入菩薩行論》中,關於如何調伏自己的心,就有非常好的宣說,是現代人不得不學的一本好書。

一直以來,我非常希望大家能了解佛教,尤其是學一下放下自我的利他竅訣、化解執著的空性智慧。而這部《入菩薩行論》中,正好完整涵蓋了這兩者的內容。如果你有時間學習,必定會找到人生的方向。否則,心裡全是自私和執著的念頭,不一定就活得快樂! 

[1]此公案也有其他說法:佛問摩鄧女:“你如果真的喜歡阿難,你願不願意喝他的洗澡水?”摩鄧女說:“我雖然愛阿難,但不想喝他的洗澡水,這個水太髒了。”佛反問:“既然你喜歡他的身體,就應該喜歡他沐浴的水。”摩鄧女一想,確實有道理,就捨棄了貪心。


益西彭措堪布:為什麼愛到最後都是苦?

愛情的真諦是自私的,我愛自己所以才愛你,你適合我所以我要你,不適合我我就不要了,這就能看到人心的虛誑。

而這樣的心在不斷幻現各種美景,其實全是從一念虛妄分別出來。人陷在愛情耽著分別的霧裡。

這時看不清愛情本面,所謂霧裡看花,越看越以為裡面有東西。所以說愛情是高度幻想症。

世間本是苦的真相,現相本來虛誑無實。世間的各種影視、文學都是欺誑性的說教。正是由於人們的痴心太重,對此充滿了各種愚痴的幻想。

在現實中不能實現的同時,就把它寄託於各種文學、影視作品或者歌曲當中。這樣,愛情就成了人世間永不衰落的主題,這實際是莫大的荒唐。

我們一定要知道,樂和苦是相連的,這叫做「悲歡離合」,叫做「樂極生悲」,叫做「樂中有苦」,每一個樂都是苦的前兆。

人們以為愛情中才有平常得不到的那麼強的體驗,那麼多的感受,戀愛給了我那麼多,但其實這些全是劇烈的壞苦。

這意味著一旦失去,陷在失戀中時,就會有拔除不了的苦。那時的苦比現前的樂要強上幾十倍、幾百倍。

所以,世人誤以為的樂在智者眼裡看來,都是綿綿無盡的苦。


佛法說愛:自私的愛情

愛情不僅無常,剝開愛情頭頂上那神秘的光環與面紗,透露出來的是赤裸的人類自私的本性。佛教認為,世人所謂的愛情,本質上源於人類最深層次的對自我的貪愛。

18世紀英國著名的哲學家、歷史學家休謨認為:自私是人的自然本性,自愛是生命自然存在的客觀需要。自從人類產生了文明,人類就學會了用各種美麗的謊言來掩飾自己的自私。比如被古往今來很多人熱情謳歌與贊頌過的「愛情」。

愛情不能與別人分享、愛情不能讓渡、不能施捨。人們對愛情的追求又是那麼執著、自我、不考慮別人。愛是一切情感中最自私的情感,所以,當它受到傷害時,它是最不寬容的。

人對世間一切的愛,說到底全部都是「使我快樂故我愛」。心理學家認為,人對於異性的愛,本質上源於對於自己身上所本有的「非我」的自體愛。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有異性的「原型」。男性心中存儲有某種類型的女性的「原型」,而每位女性心中也存有某種類型的男士的「原型」。之所以是這類女人或男人才能讓自己動心,正是因為每個人其實都在尋覓自己心中的「原型」。我愛的人之所以讓我幸福,是因為他/她的形象、氣質、言語行為符合我內心的某種期許。

在《佛教心理學》中這樣描述:

愛對方,無不是想得到對方的回愛,以驅使自己的孤獨寂寞感,發洩自己的愛欲、性欲。

《心靈幽徑——冥想的自我療法》說,性欲的後面是一口寂寞的深井,性的意象是尋找安慰和親近的方式。

但丁說:「愛不允許任何被愛的人不愛。」

印順法師在《佛法概論》中說:論到情愛的根本,應為「自體愛」……即深潛的生存意欲……又名我愛。

有人會說:「我的愛情就是無私的!我愛對方,可以為他奉獻一切!」

但是,為什麼我們會愛對方?是因為對方使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感覺——甜蜜、心跳、魂不守捨,甚至是柔腸寸斷的痛苦——但是,此時的痛苦也一定是「痛並快樂著」。因為我此時感受到的痛苦是牽腸掛肚、柔腸百轉、使自己的內心溫暖濕潤的痛苦。

當面對愛人的背叛,愛情的背叛時,人們則會產生撕心裂肺的痛苦,此時的痛苦則往往帶給自己毀滅性的後果。「愛之愈深,恨之愈切」。很多人因為情變而做出了傷害對方的舉動——比如情傷、情殺——此時的借口居然是:因為愛!此時的愛,徹底地暴露了它的自私性。

佛教認為,維系人類生命的就是從染污末那識源源不絕地流出的對自我的摯愛,這種人性中最根本的欲力——對自我的執著,即「我執」。

佛陀在南傳《增支部》1-75經言:

即使一個人用心找遍十方任何角落,也找不到一個自己愛他超過愛自己的人。十方所有眾生愛他們自己超過愛別人。

「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若離於愛者,無憂亦無怖。」

因為這種根植於自我的貪愛,我們會產生種種憂慮、種種痛苦,所以,佛教,尤其是小乘佛教,無一不是叫人絕欲去愛,才能達到解脫。


所謂純潔的愛情亦逃不過自私的魔爪

【弟子】:上師,文學課中講到這個愛情方面,愛情一直都好像是很純潔很高尚的。但愛情怎麼會是自私的呢?

【上師】:對啊,就是這樣的,純潔的愛情就是純潔的自私!比如說我真的愛你勝過愛自己,我就算這樣做,就算是你很純潔,這種純潔的愛情真的都只是人類的渴望!是來自於他對這個對境的執著,和對生死的迷惑。所謂的愛你勝過愛自己的這種純潔的愛情。無非就是這種執著和迷惑的表達。

人類最頂級的愛情就是這樣的嘛,你死我跟你一起死,你怎麼樣我跟你怎麼樣嘛,我絕不辜負你嘛,是吧?

最後呢,還不是要各自分飛呀!

人與人最終會生死相隔,中陰相隔,業力相隔,會因為各自的業力呈現不同而歧路各別,相互沒有辦法負擔別人也沒有辦法分享各業,相互自然就隔離了,自然就淡化了。這就是業力狀態。

其實他愛的是自己的一個觀念,我執的投射,不管他多麼深的愛,只是愛在一個自閉的世界。愛的越深越自閉,因為這種愛的底色是迷惑。

【弟子】:不是愛的那個人?

【上師】:不是! 有時候男孩在追求一個女孩的時候會說,你要是不答應,我就去死。這時候有很多女孩就很聰明,說這樣的男人我不要。

為什麼呢?就是因為他太極端了,這種極端的態度體現出他自己都不能確定自己愛的到底是誰?這種極端的愛情顯露出一個封閉的自己,不成熟。

愛一個人的基本定義是希望對方好!是希望能夠給予對方安樂,是希望能夠給予對方人生或者解脫上的一些利益!

但是很多極端的愛情都是這樣,要死要活的。為什麼呢?因為內心極度的孤獨和匱乏,類似地獄的寒冷,如果有一點點的溫暖,他就會瘋狂的執著。然後就會產生佔有,然後各種各樣的想法。充滿強迫性,很瘋癲!然後最後當他感覺很受傷的時候,就又會回到那種清冷和無邊的孤獨中去!他這種強化和極端的情感執著導致的受傷,不是別人給他的,是他自己,他不能接受失去,也不甘心回到原先的狀態當中,這個就是極端的業力習氣導致的。

【弟子】:好象我一點都不能接受這種觀念,覺得好顛覆。

【上師】:你天天都用文學給人家洗腦嘛。

美好的愛情我們可以把它詮釋為人格的良善的那部分。人格需要良善。比如說真正的孝順,上師以前不是講了嗎,不能因為恐懼而孝順,不能因為道德而孝順,不能因為壓抑,或者貪求而孝順,這裏應該是有美好的愛。而這部分愛,對於大部分的人類來說,那是光明。

對於修行人來說一眼就看破。

但是我們不能用純淨的佛法的方式去批判它,因為那樣意義不大,這是有很多階梯在裏面的。

對大部分不修行的人來說那就是美好!對於父母真誠的良善,對於愛人真正的守候,一生的照顧,不離不棄,這不就是人格的良善的那一部分嗎。

平常人連這樣的良善都沒有,非常自私,傷害。對自己的妻子,對自己的丈夫,甚至把這種傷害延續到自己的孩子。

從人道的角度講,這種善良的感情它依然是美好的。

佛法是圓滿的。圓滿所攝的完美的愛情會拓展一個人的根性,突破一個人的局限。然後在這個過程當中他能夠獲得更多的生命的體驗,更開放,這些才是人類追求愛情的一個終極的目標。

我們從一個修行人的角度來說,人類再完美的愛情它都有問題,都是一種愚痴的現象,無明的現象,都有很大的局限性。

人們需要這種向上的力量,光明的力量,那我們肯定是引導人類的良善,他其實也有美好的東西,這是人天乘的佛法,遵守因果,斷惡修善,好好愛,愛護眾生,愛護生命,愛護自己愛的人。

【弟子】:所謂的純潔其實就是說沒那麼自私?

【上師】:對,沒那麼粗重的情緒。但這個純潔的自私呢,其實是指他根本的迷惑沒有破除。

如果你愛他你就要解脫煩惱,要穿透所有的迷惑,你不解脫你沒有愛他的資格!也沒有真正的愛的能力,不解脫的愛都是在騙他!

修行人的愛就是你必須要解脫!解脫了你才知道,怎麼才能夠在輪迴的深處救他!生生世世真的不捨棄他!你的生命真的能夠為對方的此生的幸福,和生生世世的幸福有一種承載。

如果你不解脫,你哪有資格,就像你自己有神經病你還去幫助個有神經病的人?那不可能的嘛。越幫病越重!

【弟子】:有時會面臨著很尷尬的窘境,我知道自己文學課講的愛情儘是唯心的,但是又沒辦法。

【上師】:不會唯心,你現在還是帶著一種對愛情的憧憬的迷惑嘛。

【弟子】:但是覺的自己在講錯的。

【上師】:也不是在講錯的,就是從人道的基礎上來說,不管你是對父母的愛,還是對孩子的愛,還是對妻子的愛,總之來說,愛的定義是不自我!不要那麼自我,留有空間給別人,是吧?這就是很重要的嘛!

【弟子】:上師,我怎麼還會對愛情有憧憬?

【上師】:那個叫世間習氣,就是生生世世的習氣!

【弟子】:哦,就是我還沒有放下,其實我知道那個是鐵鐐,我不敢碰了。但是我還沒有放下,還會有習氣不斷的展現。

【上師】:嗯,對。

【弟子】:上師,莎士比亞有部名著叫《奧賽羅》嘛,說的他和他的妻子,一個黑人一個白人,然後衝破了這種封建的束縛結合了。但是奧賽羅手下的一個大將就很嫉妒他,於是陷害他的妻子,說他的妻子跟別人有不貞潔的事情。然後他丈夫就很嫉妒,就把他的妻子掐死了。掐死了以後,後來他手下的那個大將的妻子就告訴他,她的老公是騙他的。然後他就很懊悔,就自殺了。這樣一件事情。但就這件事情我去看他和他妻子之間的那種愛情,我就覺得說不出來的那種難過。人家都講這個愛這麼的純潔,但是他又那麼的殘忍!

【上師】:凡人所執的:純潔的愛你就殺死你。

【弟子】:是,愛得越深就恨得越深一樣。而且都喪失了理智,也不去分辨。

【上師】:是這樣的。

【弟子】:那他愛的根本就不是她?不是愛的他的妻子。

【上師】:是啊,這些關於情感的故事已經告訴我們,人類的愛情就是這麼狹窄的嘛。一旦他的那種美好的、理想愛情的東西破滅的時候,就表現出殘忍。所有的男人和女人之間的這種愛情,執著越深它越展現出一種自我證明的力量。證明他的存在感,證明他的方式,證明他的我執。讓我執變得更加強大!男人和女人一樣的,我執變得更加強大!

【弟子】:那只能說明這個人是非常狹隘的一個人,還能說明什麼?

【上師】:對啊,就是這個意思。

【弟子】:但是評論裏面就用人文主義詮釋他如何的理想化。都是歌頌這種愛情。而我感覺根本都不是這樣。這個人物形象這麼狹隘,這麼可惡,居然還被當成理想來歌頌?!

【上師】:但是人是這樣的,就是說,人類的所有的藝術大多都源自於痛苦呀、哀傷呀、糾結呀,情結要比較複雜呀,迭盪起伏啊,然後這樣的話才有意義呀。才能吸引人們的眼球,才能喚起人們的輪迴心。

【弟子】:就感覺上這個課越陷越深。

【上師】:從教學的這個角度,如果上師給上這個課哈,會給他們講到歌頌情感的偉大,可是最後我會有一個小結,說你們必須要獨立地思考:愛情的本質是什麼?我就會留給學生們一個課題,愛情對你們來說是什麼?你們可以去反思,可以獨立地思考啊。人最大的不共殊勝就是可以獨立地思考事情而不僅僅是被洗腦!讓他們去反思:這是你們要的愛情嗎?

第二個是說,人與人的相處,雖然文學作品它詮釋的是這樣的,但實際的生活呢?我們會預留一種東西,藝術它是高於生活的,但是同時這些狀況帶來的反思卻可以融入於生活。

【弟子】:很多是作家的一種假想,跟生活有很大的一種差距。

【上師】:對,是這樣。都是一種業力嘛。

佛法里所說的戲論,你不管看到什麼政治文章、 經濟文章,和這個什麼歷史文章,不管你看到人類什麼樣的文章,你一定要記住,他的這個文章的背後一定有一個自我的意識,知道嗎?叫自我的文章!

所有的文章,天下文章只有一種文章——叫自我的文章。

有些時候說對了呢,是機緣巧合,這個裏面的文章的觀點撞到那裏去了。錯的呢是因為它的機緣不巧合。

它的業緣所致。大家都帶著自我的觀點在描述一件事情,沒有所謂的真相,沒有所謂的真理。他們也不需要真理,也無法接受真相,政治的文章也是這樣的,今天說這個對,明天那個對。經濟的文章天天發表,今天說這個是對,明天那個對,就是這樣的。科學也是這樣的,文學也是這樣的,是吧?到了這個地方是被批判的,到那個地方是被讚嘆的,所以不要太關注這部分,被觀點局限。做教學的話沒問題,但是會自發地去給他們一些啟發。

【弟子】:會不會造業啊?

【上師】:把握好自己的心就不會。你看就像那個賴聲川戲劇大師嘛。他依然可以排出《如夢》這樣好的這種戲劇來,如夢之夢,讓大家看到,即使我是一個戲劇的導演,但同時呢我也可以傳播佛法。他們夫妻兩人翻譯了很多頂果法王的書籍。他的那個戲劇情結更加跌宕起伏,會擾亂人心嗎?沒有擾亂。只是依於夢中景象來警示夢中之人而已。並不是我進入了夢,而是我說一個夢出來,然後警示著夢中之人,讓這夢裏的人覺醒。這樣就輕鬆一點嘛,不是說你自己陷進去了,關注了自我了。


愛情呀,就是人最高的自私境界

南懷瑾如是說

有一次,在輔仁大學講課,一位女同學送上一個條子提一個問題,「老師,你不要講人生哲學,講愛情哲學吧」。我把這一個條子一看,就放在旁邊。我說,下課再講。後來下課,我又忘記了。第二堂上課,這位女同學,很厲害,死活不行,又再提出來。

我說,「有位同學要我講愛情問題,到現在我不曉得什麼叫愛情。據我瞭解,愛情呀,就是人最高的自私境界。任何的愛情都是『我』愛你,因為有『我』,『我』不愛你就不愛你,所有都是為了『我』,不是為了愛。」

當年在大學裡,我跟年輕的人講,我說你們懂得愛嗎?我看沒有什麼愛。男女關係,不管你偷情也好,做愛也好,怎麼也好,我常常發現夫妻一輩子的人,生了兒女一大堆,可是他們沒有愛情。

即使懂了愛,也沒有情。那麼所有人是幹什麼?只是一個「欲」,男女的「欲」,什麼叫「欲」?一點荷爾蒙在作怪!內分泌的問題,等到內分泌沒有了,什麼都沒有了。

(節自《南懷瑾講演錄》:〈人文問題〉)

 

我過去在大學教書,很多年輕人來問我愛情哲學,什麼是情愛欲?

我說,這三個字不管怎麼分類都是混蛋,總而言之都是荷爾蒙在作怪。

當荷爾蒙昇華了,沒有欲念了,就成了愛,愛再化掉了,就成了情。情就是癡的根本。情加濃一點就是愛。

情像葡萄酒,滿好喝但是很醉人。

愛就不同了,像白蘭地。

欲像高粱酒或伏特加。都是酒,醉人的,是各種癡。

生命就是癡來的。

(節自《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我常常告訴年輕人,情、愛、欲是三個層次。一般人青年時都是欲,都是一點荷爾蒙,拿儒家的觀點,都是「氣之熾盛」,身體情緒的變化,荷爾蒙的變化,內分泌的變化,完全是「欲」。所謂「我愛你」「不愛你」,那是聽肉體上荷爾蒙的指揮,這個完全屬於欲。欲是彼此的發洩,沒有什麼懂得愛。

(節自《南懷瑾講演錄》:〈人文問題〉)

 

福報相當,方為夫妻 (求好姻緣,先要提升福報)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叫人障礙往生,六道沉淪!

情執的可怕--認清愛情的本質

佛弟子應如何看待愛情

最愛自己--其實除了自己,誰也不愛

愚痴的人最愛回憶受苦的過程

談愛情與情苦及如何解脫

情執是修行最大障礙

千萬不要給人做媒、勸人結婚,罪過無量

懂得無常,才不為感情所傷

阿難出家因緣--母猴怎堪與我美妻比

三界輪回淫為本,六道往返愛為基

天眼照見女人多墮地獄!

情執是障礙你往生第一個因素

舍不得愛情就等於舍不得三界六道

超越情愛好修行

修行的情愛觀--「業盡情空」

今生感情上特別執著的,往往是前世怨敵來討債

情感重的人為何會墮落

佛陀為什麼把親人之愛叫餓鬼愛?

牽引你墮餓鬼道的,是你最愛的人;牽引你到地獄道,是你最恨的人

家人轉生為鬼,每回家看一次就會出一次事

陽上是親屬關係,死掉以後誰也不認識誰,沒有任何關係了

arrow
arrow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