皆是識心分別計度,心態決定你的狀態
淨界法師
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一般的凡夫外道乃至於二乘人,在看生命的時候,都很難看到生命的全貌。比如說,看到諸法的因緣生,你看到諸法的相狀,沒有看到諸法的本體;看諸法是自然而有,只看到諸法的本體,沒有看到諸法的相狀。我們很難同時看到生命的不變跟隨緣。體用的同時觀照,這是很難。
所以,當我們去看到因緣生、自然有的時候,其實都是落入了個人識心的虛妄分別計度。這個只有言說相,我們都不能看到生命的真實義。這就是我們為什麼不能成佛,因為不能掌握整個生命的全貌。
我們的內心狀態有兩種差別:一個是六根,一個是六識。六根是一個感受。我們眼睛看到一個東西,產生一個感受,快樂的感受或痛苦的感受。這個感受傳給了第六意識的時候,就產生很多的分別的想法。而這個根跟識,根是主導了感受,識就主導了思想。我們講一個小故事來說明這個道理,你就知道根跟識的差別。
有一個大學教授,他是一個心理學的教授,他找了十個人來跟他做實驗。有一天就帶著這十個人到了一個黑暗的房間,點了幾根蠟燭。這個教授帶了這十個自願者慢慢地過了一個用繩子綁成的獨木橋,左晃右晃,從這個地方走到對面去了。大家感受到那個獨木橋搖晃的快樂,走過去了。
走過去以後,大學教授問大家感受怎麼樣?說不錯啊,這個獨木橋搖過來搖過去,滿有節奏感的。那麼這個大學教授就把燈光又打開一半,大家一看,不得了啊,這個獨木橋下面一個很大的水池,這水池裡面有十幾隻鱷魚,在那個地方跑來跑去。
先前大家過去的時候,心中只有一個想法:它是一個橋。這個時候看到鱷魚,大家開始注意鱷魚,已經不是看到橋了,心識開始活動。
這個時候教授說:「我們剛剛大概花了一分鐘左右就很快走過來,我們現在還必須走過去,誰願意跟我再走回去?」只有三個人可以走過去。其他人看到鱷魚沒有人敢,腳都軟了,都沒辦法動了。後來大學教授就帶了三個人原路走回去了,還有七個人在後面都不敢走了。
大學教授這個時候再把燈光全部打開。誒,在橋跟鱷魚中間,有一個安全的保護繩索做的一個網子,你掉下去其實這個網子保護你。大學教授說:「你們放心,有一個安全網在這裡的。現在你們看到網子了,有誰願意走過來的?」又有三個人鼓起勇氣,走過去了。其他四個人打死都不敢走了。
那麼,這個地方是表示什麼呢?表示其實我們生命的行為是由我們的思想來主導。我們講心境決定你的處境。我們有時候會覺得:啊,這個修行,技巧很重要。其實不是,心態很重要。你看走路,誰不會走路?身為一個技巧,你剛剛就走過來,為什麼現在走不回去呢?心態不同了嘛。
第一批能夠走過去的人,是開創型的。他看到鱷魚,他無所畏懼,他對自己有信心。他認為:我心中沒有恐懼,就沒有危險。心能轉境。這種人往往都在事業上是開創型的,打天下的。
第二種人他看到了保護網,他也看到鱷魚。他選擇相信保護網,他是樂觀派的,樂觀型。人生有順境有逆境,他往往往光明面去想,這種人成功機率很高。第三種人往往看到悲觀的一面,他不相信樂觀的一面。他看到了保護網,他也看到鱷魚,他寧可相信鱷魚這一部分,他不敢走,注定是要失敗的。所以,我們看到,一個人的心態永遠決定他的狀態。
你說這個技巧重要嗎?走路的技巧重要嗎?身為一個技巧,你看誰都會走路,但是心態不同,影響了你的行為。我們看國際的比賽,網球比賽、羽毛球比賽,真正高手相對峙的時候,技巧一定是其次,你的心理的素質、心態決定你的狀態,所以跟本經是一樣的。
「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你有什麼樣的思想,你就會造什麼樣的業力,就會變現什麼果報。你的生命完全是從你的現前一念心性的活動顯現出來。所以這個地方講循業發現。
我們告訴大家一個修行的觀念:你覺得看誰都不順眼的時候,其實你要趕快去懺悔,不是改變別人。因為你自己的心態決定你的狀態。《楞嚴經》的意思就是說,你要知道生命從什麼地方來!所有的東西都從你的內心表現出來。
各位法友們吉祥!
修行的重點是改變自己的心
2017.祖古瑪瓊
在談到修行的重點,首先要思維“甚麼是修行?”,在想清楚後,要先自我確定自己確實是來修行的嗎?修行也好,學佛也好,如果是因為看到別人都這麼做,所以我也要這麼做,或者,只是看到大家都去某個地方,你也不知道為什麼?也跟著去,那這樣學佛的發心和目的就偏差了。所以,對“學佛”這件事情,首先要有正確的認知,正確的認知必須透過自己去觀察、親身體驗,才能了解。修行對於自己是好還是壞?對自己是否有真實的利益?在思維了解之後,才能對修行升起信心,正面看待修行,並努力實行,自己也會因修法的效果,而變得越來越好。
修行的方法無二,就是調服自己的心!當你在調心的過程中,首先,要有發自內心的意願,想要改變自己。改變並不是一味的模仿別人的行為,改變的初始,要先能觀察到自己在觀念和想法上的的錯誤,並願意修正,再落實到實際行動上。唯有轉變自己長久以來習慣的想法模式,才能有效的調伏自心。修行的整個過程,重點在於改變自己的心,當執著慢慢放下的同時,才有機會去認識自己“心”原本的樣子。其中奧妙之處,唯有親自認真去做,才能有所了解和體悟,才有可能認識到”心性”的實相。
如前所述,要調伏積習已久的習性,首先要有很強烈的意願想去改變。有了這種決心之後,再通過行動去改變,這樣就會進步。起心動念,就是實修的起點。要知道”心”的力量真的很強大,當然”行為”和”語言”的作用也很大,但是這兩者也是受到”意念”的支配,所以重點還是在於”心”。一個人每天的想法和念頭很多,任何的念頭和想法都是具備力量的,有善的,有惡的 ,你要試著儘量讓“心”存著善念,這是很重要的,也是初轉心的方法。之後,我們要抓住要點,任何時候,不管遇到任何事情,都要從起心動念修起,轉變所有不善的想法成為善念。你所做的這些,經過時間的積累,思善的意念就會滴水成河,小善形成大善,心胸也會逐漸擴大。這時,不管您走到哪裡,周遭的人都會受到您影響,而存善念,感到祥和。別人也會覺得您是一位時時散發正面能量的修行人,這一點很重要。
在此,我一直所強調的「改變」,並不只是指外在的外相,當然外相很容易改變,譬如,塗塗粉會讓臉白些,換個髮型和服裝,年齡會顯得年輕些,但不管外在怎麼改變,心沒有改變,還是沒有什麼意義。就好像有些人,總會在我的面前討好我,即使心裡不願意,也不願說實話。這些人即使心裡不認同或者有著負面想法,卻還是會口是心非的說:「可以呀!很好呀!」。所以身體的改變沒用,語言的改變也沒用,重點是心的改變,心口如一,才是真正的關鍵,修行人不可不慎。
這裡講一個故事,曾經有個小官和他的侍從,有一次這個小官想照鏡子看看自己的樣子,結果看見鏡子裡的人後,脫口而出:“哇,這是誰,怎麼長的這麼醜?”然後就要把鏡子丟掉。當時的年代,鏡子是很貴重的東西,這時侍從被主人突然的舉動嚇到了,著急的說:“主人啊!你只看一次自己的樣子就想吐了,我可是天天看著您呢!”就像這個故事一樣,我們有時就和這個官員一樣,以為把鏡子丟掉了,就沒事了,但其實,臉是長在自己的頭上,不是長在鏡子裡面。如果不改變自心,再怎麼試著去丟掉外在的東西,心態的醜惡還是如影相隨。不從心上來改變,是無法去除心中的醜惡的。
從心出發,來改變自己很重要。許多人可能心中充滿煩惱,不願去面對、也不願去對治,只是一味地假裝修行、壓抑自心。這是沒有用的,他可能以為別人都不知道、看不到、感覺不到,所以就自己壓抑著、假裝著,然而這樣做,什麼也改變不了,壓抑根本不能解決問題。你看很多真正的修行者或者心地良善的人,從來不會刻意去假裝,而是發自內心的去做,快樂而自在。他們之中有些人,透過心的自然轉變,心胸變得更寬闊、意念更平和、心量更慈悲,給人的感覺是這麼的自在。現在很多人覺的修行的路走的很苦,有些人的內心還特別糾結而放不開,就是因為她們沒有從心上去探究原因,從心上去下功夫的關係。如果只是一味的忍耐壓抑,終有一天,會有壓抑不住的時候。當忍耐不住爆發時,所有的一切就變成不如法的修持了。
前面說了這麼多,我希望大家都能夠確實的明白,修行的重點,是檢視並改變自己的心,所有的改變都是從心開始,而不是著重在外。你不用刻意的做給任何人看,守護著自己的心去做就對了。過程中,我是否進步了一點點?我是否改變了一些些?對於周遭的人事,是否能更加包容?是否能不為外境所動?是否可以善意的對待一切?……等等。不要總是說自己在學佛,而究竟學到了什麼?也說不出來;說自己是佛弟子,佛弟子應該具備的條件,一件也沒做到。懵懵懂懂的,怎麼還好意思說自己在學佛?是佛弟子呢?所以抓到修行的要點很重要,光是嘴上會說,其實沒學進去,是沒有用的。只是為了面子,不肯放下,掩耳盜鈴,終歸也只是自己欺騙自己而已。現在自我欺瞞,還不會覺得嚴重,因為只有自己知道自己真實的樣子,然而當死亡降臨時,攤在陽光下,一切就都無法遮掩了。所以希望大家不要等到死亡來臨的那一刻才醒悟,到時一切都太晚了,太可惜了。所以,你們現在最重要的是,誠實的面對自己,坦然面對自己的實際情況,好好的問問自己:“我為何要學佛?”,
“我要修行的話,有沒有決定從內心改變自己的意願?”,“我的人生是一個有意義的人生嗎?”,“當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我能對自己的去向負責嗎?”,好好想想現在的自己,面對現在的行徑,未來的我會是甚麼樣子呢?應該要如何做,才能挽救自己呢?
所謂的修行人,是指有把握能夠調伏自心的人,能以正念守護自己的身口意三門,而不放逸。修行人是肯真心轉變的人,不管這個過程,會是多麼的艱辛,他們都肯為此而終生努力,直到呈現智慧的光明為止。如果無此反省的能力和決心,卻徒有修行人的名號,是無法從生死輪迴中解脫的,陽奉陰違的不實修行,很可能會造作更多的非法惡行,而於生死業海中沉淪無期。
所謂“細察己過”,並不是自討苦吃,或者看低自己,也不要有自己好像一無是處的想法。舉個例子來說明,例如學習歌舞時,會在房間的四個牆面,都放上大面的鏡子來方便練習。與其讓別人來指正錯誤,告訴你手要抬高一點,腳要放低一點,還不如自己看著鏡子裡的影像,調整自己的動作,來的快速準確。因此,重點在於,要使自己進步,就要懂得反省自己,就像是面對鏡子來修正自己一樣,鏡子就好比是心的投射一般,因果相依,正確而無偽。如果不懂得反省改過,就如同是一位自負的舞者,自以為是的跳著,是無法感動他人的。人沒有不犯錯的,過去的錯誤並不代表未來的前途會是黑暗的,只要知過能改,則一切的緣境會隨著心念的轉變而漸露光明的。
反省自己的方式有很多種,平時大家習慣於用眼睛與心向外看,喜歡看別人在做甚麼,做的好不好,對不對,卻不曾看見自己偏差的動機和行為。我們應該要轉心向內,審視自己,看看自己內心的想法和行為是否妥當?不要犯錯而不自知,這是很重要的。在事情發生時,往往不知道自己犯錯在先,而總是認為自己做的比別人好,自己比別人重要,這是自我執著勞固的表現。修行人可以執著,但是執著的對象應該是如母有情,該如何的去利益眾生?如何能讓眾生從輪迴苦海中解脫?才對。觀念的錯誤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清楚自己的錯誤為何?而且越偏越遠。有錯即改,把焦點放在自己身上,正視自己的偏差和執著,改過修正,才是正途。如此逐步練習後,對自己的行為對錯,會有更深刻的了解和體會。一個修行人如果能謙卑的正視自己的缺點就是修行的進步。
有些人,話說得很漂亮,對上師很有信心。但是,當自己的我執想法與上師的教言在內心相遇而相互較勁時,我執往往會戰勝上師的教言,此時,平常自認為對上師很有信心的自己,早已在不知不覺中淪為兇猛我執的忠心奴隸。真正對上師有信心的人,上師說什麼就做什麼,不起妄想,不起分別,完全的確信,沒有絲毫的懷疑。嘴邊滿口的信心最終還是經不起考驗的,唯有以“清淨見”產生的信心才是”淨信”,是如珍寶般具格的法器。
因此,大家應該時時好好的觀察自己的行為和動機,無論是用眼睛觀察,還是用心觀察,都要仔細。必要時,還可以用錄影、照相的方式來存證檢視自己。看看自己的行為是否如法?行住坐臥間,行為是否如儀?和人溝通時,態度又是如何?做任何事之前,發心和動機又是怎麼樣?是否心口如一?在修行上,對上師三寶的信心又有幾分?若不曾觀察過自己,還可能會以為自己做得有多好。一旦看了錄影中的自己,就會很不好意思,明白自己做的與別人相差甚遠,自己根本沒有想像中那麼好。所以你們應該要猛下決心,努力來修正自己!修行人當隨時反省檢討自己,唯有降伏自心,才是成就與否的決定性關鍵!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