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學佛的人,自信很重要
所以學佛的人首先要相信自己,你看看信、願、行裡頭第一個就要信自己,對自己有堅強的信心,信心堅強的人就能轉風水。不要講學佛,世間人也是如此,世間人有信心非常堅強的人,什麼境界都轉不動他,他就能轉境界,他在這個世間能夠建大功、立大業,他什麼都不畏懼,為什麼?他信心堅強。一個沒有自信心的人,什麼事情都不能成就,為什麼?受環境左右。這個人給你說這個話,他又懷疑,又變主意了,那個人又給他說一句話,他主意又變了,這種人能成什麼事?
能成就事業的人就是一個堅定的信心,不管人家怎麼說,我決定不變更,我走我的路,這個路就被他走通了,他就成功了,世間法尚且如此,何況佛法?可見得三資糧裡講「信」,第一個講「信自」,這個意義多深!第一個不是講信他,講信他就完了,那自己就沒主宰。第一信自己,第二才信他,「他」是什麼?他提出的東西我可以做參考,我還是以我為主,不能以他為主,他的意見只可以供給我參考,我可以取他的,也可以不採取他的,要以自己為主。
我們念佛往生淨土也是以自己為主,你有自力,阿彌陀佛才幫得上忙,那是他力,自己沒有堅定的信心,阿彌陀佛沒有法子,一點辦法都沒有。如果信他擺在第一,自信擺在第二,阿彌陀佛本事就大了,為什麼?他可以個個把你們請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正因為是自信擺在第一,信他擺在第二,阿彌陀佛沒有力量,無能為力,你必須要信得過你自己,他才能幫得上忙,要懂得這個道理,這就是佛法與宗教決定不相同。
選自 阿彌陀經要解大意 (第七集) 1986 台灣華藏大專講座 檔名:01-006-0007
學佛,如果想要成佛,第一條件便是一個「信」字。
文:潛出處:雲語書摘期數:251期 2010年9月刊
《華嚴經‧卷六》說:「信為道元功德母,增長一切諸善法;除滅一切諸疑惑,示現開發無上道。」
《大智度論‧卷一》也說:「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如是者,即是信也。若人心中有信清淨,是人能入佛法。」
由此可知,在學佛的過程中,「信」是如此的重要,但如何建立起這「信心」呢?所謂信心,就是相信自己的願望一定能實現的心理。如對佛陀的道理方法具有信心,是透過對於事與理去做實際的認識,有所了解,發現只要依教如法去行修,就能成就羅漢,或菩薩,或佛的果位;因此,對佛法就生起一份的虔敬心,也就是信心。
所以,信心的建立,並不是我相信他,就是信。如同信仰佛教,並不表示就對佛教建立了信心。因為對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了解多少?他說的道理方法又懂了多少?如果完全是陌生,即使有信心地認定自己信的是佛教,那麼,此信心建立在哪裡?所以,信心的建立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自信,一是信他,自信加上信他,才有機會建立信心。《思路》一書謂:「信心,是以自信加信他而完成的結果,單有自信或信他,祇是造成自我的偏見,和人云亦云的盲從;唯有踏實的自信,加上覺察了的信他,纔能完成圓滿的信心。」
所謂自信,是對自己的宗教信仰,或所崇敬的偶像、事物等,自信我能怎樣,或可以怎樣,或一定要怎樣,皆謂之自信。
所謂信他,不是信某個人或某事件,如果以學佛的人來說,信他肯定就是信佛、信法、信僧,決不是單一的他。因為只說信佛,釋迦牟尼佛入滅已久,如何信他?憑什麼去信?所以必須信他留下來的道理方法,也就是三藏十二部的經典。是否只要閱讀經典的道理方法,就可以建立起信他?仍然不夠!因為經典裡有太多的名相,這些名相的組合,有漢文、梵文、巴利文,也有梵文與漢文或巴利文組合而成的,一旦不了解這些名相的法義時,該請教於誰?所以,須有老師的幫助,這些老師就是依釋迦牟尼佛的制度,所建立起的僧伽,也就是以比丘或比丘尼為依皈。僧伽是精研佛法的專業者,修學戒定慧,在會犯時而能做到不犯謂之戒,在會亂時而能不亂謂之定,在迷惑時而能不癡迷謂之慧;僧伽可以替代佛陀廣弘佛陀的教法,利益眾生,所以讚頌僧伽是人天的師範。
可知,唯有自信再加上信他,才足以形成信心,這樣的信心建立了,才談得上是學佛的人,是修行的人,如果摒棄了這些內涵,則只是自以為是罷了!所以,信心是菩提道果的緣起,是學佛行者的道糧,信心可以使身心澄靜,使意念淨慮,使識善能分辨。因此,《華嚴經》才會說「信為道元功德母,增長一切諸善法;除滅一切諸疑惑,示現開發無上道。」
因此,信心的效益,是以覺悟為目標,以智慧為正行,以功德為前導。所以,信心的建立,就好像飢餓需要飲食的道理,不是以自我意識的畫餅充飢或望梅止渴的方式,去求得虛妄的嚮往以期滿足,而是絕對的完成於道的正行,法的淨化,是屬於智慧功德的究竟。因此,師父在《金剛經集義》一書中說:「菩薩行者,於道的流程中,五十二位之首是以十信為道的基因。所謂十信者:
1.信心-道的發起。
2.念心-道的維護。
3.精進心-道的運作。
4.慧心-道的正行。
5.定心-道的深入。
6.不退心-道的堅持。
7.護法心-道的執著。
8.回向心-道的功德。
9.戒心-道的清淨。
10.願心-道的莊嚴。
十信的修養,使流程圓融無礙,當以自信的明見和信仰的力原為條件,譬如:明見諦義,心無疑慮,仰賴自信之力。如法奉持,依佛大悲,虔誠信他之力。以此信解,深信正行,入無盡法藏,知法空,解無相,崇無願,淨無作,不分別,無所依,辨無限量之境,超越時空束縛,採擷無生法忍而修證究竟覺滿之道果。」
一般的宗教,少不了以「神」的偶像型態,誇張「信」的依賴,往往耽於一味依賴的迷信裡,盲目的聽從,不辨是非,無條件地相信奉行,去追求理想的意識,以達到心理上的滿足感。
雖然佛教以「教」的姿態,建立「信」的宗旨;但卻具備了「法」的智慧大藏,以道理建立知見,以方法幫助修養,務期從迷惑中突破出來,達到圓滿而徹底的覺悟境界。因此,於佛法的正信,在於理法上的探討,在於修學中的實證,使自己同如佛陀,擁有相同的智慧,獲得相同的成就。
總之,在佛陀的思想中,是以信、願、行、證為「道業」的資糧,而且以「信」列為首要,明顯地說出,「信受所聞,因而得解,盡釋疑惑」,是為「信」的趣境。
如何學佛增自信-淨空法師
這個問題很重要,特別是在我們現前這個時代,我今天看到同學們又將這一個星期,世界各地發生的災難,節錄給我看。昨天,澳洲悟莊法師打電話告訴我,澳洲最近的氣候反常,早晚溫差二十多度將接近三十度,也就是晚上特別冷,中午特別熱。這都是反常的現象,我曾經聽說過,早晚溫差最大的地方,在全球不知道什麼地方,最大的溫差會相差五十度。我們希望這種情形不要太久,如果是持久有個半個月、一個月那就很麻煩了。多少人不能夠適應,特別是年老的跟兒童,因此我們生在這個時代,念佛非常重要。
世尊當年在世傳下來的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是有數字的,如果把它擴展,那就是無量法門。每一個法門都能成無上道,所以《般若經》上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道理在此。法門雖然沒有高下,叫我們對所有的法門都要尊重,不能夠輕視,不能夠批評,更不能毀謗,那就是謗佛、謗法、謗僧,這個罪過就很重。但是每一個法門都必須要斷惑證真,大乘教佛常說,要斷見思煩惱,要斷塵沙煩惱,見思斷了,證阿羅漢果,超越六道輪迴,學佛才總算是有成就了。如果出不了六道輪迴,學佛沒成就,這個一定要知道的。阿羅漢再往上提升就是菩薩,菩薩不但要斷見思煩惱,還要斷塵沙煩惱,斷無明煩惱就成佛了。宗門所說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是學佛真實的成就,圓滿的成就。
生諸佛如來實報莊嚴土,在實報土裡頭,把無始無明的習氣斷乾淨了,那叫究竟佛果,叫妙覺如來。這就是無上菩提,沒有再上的了,登峰造極。這個話說得容易,真正做起來,大概在這個時代,地球上七十億人,沒有一個能修成功了。誰有能力斷無明煩惱,斷塵沙煩惱,斷見思煩惱?難啊!
我們這些人幸運,遇到阿彌陀佛,遇到淨宗法門,你要是一生有緣遇到這個,我們一生成佛就有指望了。這個法門叫易行道,比起八萬四千法門,任何一個法門都容易。容易在哪裡?不要斷煩惱,要斷煩惱,我們做不到,不要斷煩惱,我們就可以做到了。雖然不斷,但是要扶住、控制住,讓煩惱不起作用,你就決定得生淨土。生到極樂世界,你就決定成就,所以這個同學提出這個問題很重要,非常契機。對我們每個人都有幫助,那麼我們信心不足怎麼辦?淨宗法們蕅益大師,我們淨土宗第九代的祖師,他老人家把念佛的方法歸納成四個字-「信.願.持名」,往生淨土就這三個條件。那我們現在信有問題,不能完全相信,半信半疑,這怎麼辦?
我們要感謝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在世一生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目的是什麼?
總的目的,幫助我們離苦得樂。離苦,究竟苦是六道輪迴跟十法界,離苦要脫離六道輪迴,脫離十法界,真的離苦了,沒有脫離,雖然說離苦,不究竟。一定要離十法界,才究竟離苦。佛用什麼方法?佛用的理論是破迷開悟,佛用的方法,是落實在講經教學。佛用這方法,於是我們就知道,如何提升自性?要聽經。有人講經,聽經是最方便,沒有人講經,你去研究古大德的註解。《彌陀經》大家公認有三部最好的註解,蓮池大師的《疏鈔》、蕅益大師的《要解》、幽溪大師的《圓中鈔》。祖師告訴我們《阿彌陀經》三個重要的註解,你在這個裡面求提升自性。
現在我們這幾年在分享的,我學習六十年了,跟大家分享《無量壽經》,最近這三年一年講一遍,一遍一千二百個小時。也就是說,一天講四個小時,要講滿三百天,這經才講圓滿。這個經還在講,希望大家多聽,能幫助你建立信心、提升信心。
第二個,傲慢心強的佛學人,應該如何調伏自己的傲慢心?
這要真幹,要真正下決心,才能夠降伏我慢。我們同學當中有一個人,胡小林居士,這是個企業老闆,有傲慢心,他怎麼降伏的?他在公司裡面去洗廁所,把自己傲慢心降下來,公司裡面一般人最不願意去做的工作,他首先去做。你去看看他的修學報告,你就曉得了。對地位最低的人,工作最賤的人,他對他們尊重,對他們禮敬,就是降伏自己的傲慢,不是對地位跟他平等的,不是的。地位最低的,公司裡面洗廁所的人,這是最低的。他到廁所裡面洗乾淨,讓他們來看,做榜樣給他看,做別人不願意做的工作。要曉得傲慢會障礙你往生,要學謙虛,要學恭敬,要學世尊交給我們的,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最下等的人他也是佛。他的佛性跟阿彌陀佛的佛性沒有兩樣,我們怎麼敢輕慢?所以輕慢別人,就是輕慢阿彌陀佛,輕慢自己。
人不自信,佛也難度
想什麼就有什麼,不是奇蹟是因果
我們每個人都在探索,可是沒有佛法,所有的探索都是自己畫了一個圈,很舒服地鑽了進去,把自己套得剛剛好,別人卻看不懂。然後溫水煮青蛙,等我們想跑的時候已經跑不掉了。這是人生的怪圈。
所以,學佛重要的不是知道佛說了什麼,而是自己說了什麼。能夠解讀自己,能夠給自己的生命做手術,這才叫作「難行能行,難忍能忍」。所有的行和忍都是一種付出,很多人不知道原理,只是照貓畫虎,這是一種久遠的因,不起當下的果,所以願很重要。
我們不是沒有願,但是我們都活在自己的願當中,那要怎麼辦呢?學佛菩薩的願。這是很實際、很實在的。有人說:我還有事業,還有家庭,怎麼辦?你的事業和家庭在你看來是你的問題,在佛菩薩看來是他的問題,佛菩薩一定會給你一個安排,為什麼?佛菩薩賜予人間的福報是可以共享的,這不是來源於佛菩薩的,而是生命在組合的時候它就是互相影響的,所以佛菩薩按照自然的規律給予你安置,這還是因果的法則。而我們想要的是一種無因之果,就是我們對我們現在的家庭或者事業的評估不夠,我們想要的一定是比現有這個好的。但是我們忘記了自然規律,它到了好以後一定是會衰減的,我們就沒有辦法從物質的伴隨,上升到精神的伴隨。
佛法讓懦弱者堅強,讓貧窮者富貴
你永遠都認為你的兒子是不成熟的,你忽略了他有佛性,你要麼是對他沒有信心,要麼是對他不斷地擔心,卻忽略了他的生命是一個個體。所以我們懷著一顆忐忑不安的心,不讓他成長,不讓他歷練,我們沒救得了他,也沒救得了自己,所以佛法真的需要一定的演習。只要我們的生命還在延續,大限還沒有來到之前,所有的演習都是沒有自性的,換句話來講,它都是安全的。
佛法給我們眾生開了一個後門,我們要去歷練,讓自己的生命添彩添光,多一分安全,這種思維模式不重要,當你通達了真理以後,或者通達了緣起法的宏觀規律之後,它只是一個生存的思維模式。佛法在教證的時候,有很多美在,這個美是可以養得住我們當下的每一顆心的。佛法有一種內在的精神力量,如果你通達真理,通達人生現象,就能夠讓懦弱者堅強,讓貧窮者富貴。因為什麼?在你最原始的時候,你就是富貴的,如果你有佛性,你就是佛。
人不自信,佛也難度
可是我們在生存的模式之下,我們不認為我們的所思所想能夠給我們帶來富貴。人不自信,佛也難度,可是人光有自信也不行。
我們的信心大概有幾種,我們應當對佛陀生起信心,佛陀揭示的是真理,要不我們可以反向地去質疑,因為沒有人用他真實的人生去解讀因果的存在,或者一切法就是條件下的存在和變化。我們對佛陀的信心是建立在真實的人生的歷練和思考上,是經得住推敲的,這是佛陀所獨有的;作為正法的一種實踐性的話,你有了知見,有了這種知見、精進、六度、萬行,那麼生命一定會快樂,這個當下你一定會體驗到真實的生命的安立點,不會有相對的矛盾和是非感。
換句話來講,我們在每日忙碌的時間、空間的這種不斷的割碎的人生的旅程中,我們應當為自己留一點點因緣,把很多碎片式的、粉碎的自我從每一個角落收集起來,把它融為一體,這就是禪修。
廣大的事業需更廣大的思想來匹配
給自己一個獨處的時間,一個審查生命、恢復生命的時間,這恰恰是你的人生,我們往往對自己的人生都不經營,我們把事業當作人生,事業是外在的,它是必須要有的,但它不是最重要的。就好像有一種美食,如果我們失去了舌頭和胃口的話,它對我們來說這只是一個負擔。有廣大的事業,一定要有更廣大的思想與它相匹配,這才叫如魚得水。
如果魚沒有水,會非常非常的不自在,所以佛陀給我們提供的這一團生命的清泉,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需要的,只不過需要的量不同,有的人可能能夠解決當下的一念之差,有的人可能能解決一生的問題,對於有些人來說還能夠解決生生世世的問題,這個不干擾你的生活,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因為它是甘露,不會因為你有什麼病這個甘露就沒有了,這就是佛法。
我們不需要把所有的佛法搞透,我們的這種信心是建立在對生命的理解的前提下。生命就是一場實踐,我們所有的實踐都沒有濃厚之別,它都指向了一個目標,如何讓我們的心清凈,在這種前提下我們是可以對佛教的實踐法門生起信心,我們是可以對佛陀的語言生起信心,我們可以對佛陀的情感生起信心。
任何人都無法和佛陀相提並論
佛陀真的是唯一的,沒有任何人如此的具足智慧、具足慈悲,也沒有任何一個佛猶如釋迦牟尼佛一樣,能夠創立僧團,能夠在這個五濁惡世開創佛教的事業,能夠在福慧、願力的堅持下流傳於未來。而且佛陀沒有執著,他曾說過,佛教也有生住寂滅。這讓我們的內心非常傷感,佛陀對於佛教沒有任何的流連,他只關心如何讓眾生安樂,可是勝教的留存關乎每一個人的存在,佛陀沒有給自己留下任何空間,或者說需要人們去紀念,紀念者是自己得福得慧,護法者是法自護者,他只是讓我們不斷地去延續佛教,這是為我們自己創造的一種修行,所以任何人都無法和佛陀相提並論。
我們的信心、我們的情感建立在理智和歷史實踐之上,佛陀為了達到這個偉大的目標,他降生在人間,一切都是按照人間思維的模式來的,他每日每夜都是在思維如何利益眾生,所以他托缽乞食,於貧窮者也要讓他增長福報,於富貴者要讓他增長智慧,他對不同的人做著利益,沒有自己,所以這個鍍金佛身不是給佛陀的,而是給我們自己的。如果我們知道我們的自性比黃金還珍貴,我們也要禮敬自己,讚嘆自己,我們應當對我們的人生做一個規劃,讓它高貴,如果你不高貴就浪費了這一生的相應,既然得了人身,我們就不能夠浪費,這是佛陀的教言。
極樂世界就在一念靜心的相應當中
不管我們能夠受用到多少,不管我們能夠有多長,但是不能夠沒有方向,這個方向不會對你的家庭造成傷害。很多人會說,佛陀把我的丈夫奪走了,我丈夫信佛了以後就不愛我了,對家人都很無情。這是不會的,佛陀不是這樣自私的人,有很多人生的實踐和公案,都不斷地給我們提示,所以如何理解佛陀,如何信仰佛陀,真的需要智慧,也是需要情感。因為那就是你,你的生命裡面有一種潛能,它是無限的,你通過佛陀的這個折射就能夠開發出來。
佛陀也有一個槓桿的支點,他承受著壓力,可是撬動了我們生命的佛性,猶如黃金一樣的佛性。如果它沒有被撬動出來,我們永遠不知道自己的生命還能如此的完美。每一個聖人都有過去,每一個凡夫都有未來,這是信心,所以我們對佛陀恭敬,就是對自己的一種讚美和期許。我們的情感只有在了解了佛陀的慈悲的時候,才有一個港灣可以停留,才會變得神聖而清凈,不會成為我們墮落的一面。
如果我們了解一切法都是這樣因緣所生的,我們就會很清凈地讚嘆佛陀,並不是因為我是佛教徒,我就說佛陀是唯一的。我不是有目的而說的,我是了解了生命是如此內在的一種因緣,我以清凈的信心信仰佛陀、讚美佛陀,所以敬信、愛信。這樣一來,我們的生命就會伸展出去,就會讓我們與佛陀之間,讓我們與我們的家人之間,讓我們與社會每一個境界,每一個被隔斷的時間和空間的隔板統統扯掉,這個世界從此沒有白天和黑暗,只有一念正念。在這個正念當中,你知道物在哪裡,你的人生會有一個立足點,你會活得很充實,很自信。
就像傅大士一樣,在那個戰亂的年代,他以一個居士之身,能夠光耀1400多年,能夠照耀到這個時代,真的不可思議。所以傅大士不是簡單的說教,而是將他內在的光明留得一分在人間,所有的黑暗都遮不住,所以他才能把名留下來。不像有些人是顛倒過來的,一心要在世間留名,這個是留不住的,因為只有心可以留住,只有精神可以留住,沒有一個內在的核心怎麼能夠留住呢?
我們其實是自己皈依自己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每個人都是索取者,而我們錯誤地以為我們是創造者。只有創造者才會被人類記下來,不被忘記,所以我們的心在未來,我們的生命在未來,佛教作為勝教,佛陀、正法、賢聖僧就變成了我們獲得人生安慰的來源。除此之外,我不知道哪一個還能在這個動盪不安的人間,讓我們的身心能得一點光明。
不論是什麼樣的東西,都會顯出相對的境界,都會時過境遷,給予我們多少快樂,就會讓我們承受多少痛苦,甚至是加倍的、有利息的,所以生命的警覺、生命的未來是唯一值得我們去求的。在這個生死疲勞、不斷折騰和未到來的輪迴中,我們要有所安排,有所覺察,有所行動,這是從一念清凈的心當中產生的覺,這個覺悟可以讓我們的良知,或者我們生命的質感,讓一切美好都能夠化為當下的正念,支撐起我們的生命,所以我們其實是自己皈依自己。
佛陀是我們生命的支點,他願意為我們犧牲,所以一切都是應當為了自己,這就是自立。如果你能夠如實地思維,向這個人生目標靠近,那麼你的一切因緣都在這個目標之內,都在順著這種毗盧遮那的光明遍照,沒有時間和空間的隔斷,沒有成住壞空的變遷,沒有卵生、胎生、濕生、化生這麼一種隔音之謎。佛陀就在那裡等我們,極樂世界也在那裡,它不在此方,也不在彼方,只是在一念靜心的相應當中。
祝福大家獲得生命的境界,而不是生存的境界,阿彌陀佛!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