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修行要不要多接觸人,這個問題要具體分析

達真堪布

善友非常重要,與大家一起交流佛法、修行的感受,對彼此的修行有很大幫助。善友在一起也應不離修行,應該保持相續清淨,不要互相染污。交流的時候不能說閒話,或者說自己家裡的瑣事,或者說些社會上、家裡或者是親戚的無聊、沒意義的話題,這都屬於綺語。

有的人個性強,不願意多接觸人,覺得還是自己在家裡修比較好,接觸的人多事就多,會障礙修行。其實利弊同存,跟道友接觸時,不要凡事都斤斤計較,把心量放開,就能和睦共處,揚長避短。尤其是在密宗里,道友、金剛兄弟之間,一定要搞好關係。

若是有矛盾和衝突不化解,屬於犯根本戒,將來要下金剛地獄感受痛苦。這非常可怕!現在該幡然悔悟了!我經常提醒大家,金剛道友是密不可分的整體,直到成佛還在一個壇城裡,所以彼此之間不能有矛盾和衝突;否則生生世世都會有這樣的惡緣,對自己的修行也有障礙。

大家一定要注意,不說是非,不輕易評價別人。以前跟你們講過:我們沒有達到初地之前,根本沒有資格評價別人或者判斷是非、真假。我們連自己都沒有弄明白,還對別人品頭論足,這都不如法!所以一定要防微杜漸。有人愛憑自己的感覺去評判他人修行好壞,人品優劣。這樣很容易造業,將來一定要感受果報。那個時候你一定會追悔莫及的,但卻為時已晚!
  
在一般的情況下,管好自己的三門就行了。別人造不造業,都是別人的事,與你無關。你不是他的善知識、上師,沒有必要指點、拯救他。如果你明明知道沒有這個緣分,還跟他爭辯,容易擾亂人心,對方也會心懷嗔恨,會毀壞他的相續,非常不好。

所以如果大家不想造業,就獨善其身!若是你們之間有這個緣分,你能夠幫助他,卻見死不救,也是一種罪過。但要分清,你說他的時候,是善意還是惡意?很多人都會說:「我是善意的」。不一定!自己最清楚、瞭解自己的相續。如果明明知道沒有這個機緣,對他沒有什麼好處和幫助,你還繼續堅持,這樣很容易造業。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

還有的道友之間互相攀比。不要這樣!都是我們宿世的父母,誰好都是好,誰有成就、有進步、有收穫都應該高興,而不該嫉妒、比較,應該錦上添花才對!

密宗里對金剛兄弟之間的和睦,要求非常嚴,若是搞不好,會犯根本戒,果報很慘痛。所以切記,不要造業。若是自己做不到,就暫時先別學了,別參加這些共修。自己先調整一下再來。若是沒有做到,也沒有懺悔,雖然表面上在修行,但實際上是在造業。若是真心想修,那就一定要依教奉行!


淨空法師:【沒有社交煩惱,就不容易衰老】

人沒有煩惱,最明顯就是不容易衰老,身體是個機器,肯定是會衰老,但是衰老緩慢,減緩了。

(2001)移民澳洲,移民一定要檢查身體,我幾十年沒有檢查過。澳洲老醫生是印度人,太太學佛,自己大概是印度教,跟我算有緣,給我檢查身體,驗血。

報告出來,告訴我,大概是吃素,沒有結婚的關係,血液像三十歲的人,器官功能頂多像五十歲。我移民到澳洲時,七十五歲了,不容易衰老,什麼原因?這個世間什麼事情我都不知道,祕訣。

你們知道的事情太多了,那個不行。古人講:知事多時煩惱多,識人多處是非多。不(求)認識人,也不要知道事,就不容易衰老,保持住健康長壽。

雖然到很多地方,接待我的人很多,但是過去之後就忘掉了,第二次見面時,重新介紹,我都不認識他了。在一般社交上來講,這是沒有禮貌,不好,但是對我健康長壽是好事情。

我把自己的經驗貢獻大家,與大家分享,真的是有好處,最好什麼事情都不知道,好好唸佛,肯定往生。

本文節錄自【大乘無量壽經細講】149集


【年過50調整心態,淡泊些清淨些,健康活出真幸福】

天有黑白,月有圓缺,就人的健康和體力精力而言,人生亦是如此。人生如果按百年計算,50歲以後的人生應該進入下半場了。上半場我們幾乎為學有所成,功成名就,成家立業,養家餬口而努力拚搏,用盡所有體力也要步步靠近自己的責任和夢想。但是到了半場,等青絲變白髮,兒孫滿堂時,發現自己的健康和體力卻輸給了歲月;身體不行了,精力不行了,人生已經在走下坡路了。

上半生勉強得到的所謂功名利祿,費勁精力拚命想抓住的東西,最後發現沒有想像中那麼重要,權力、金錢和地位,根本就不等於幸福;心境的改變,身體的健康,才是更重要的。當人生的上半場結束時,我們應該開始捫心自問:「我們都在忙碌什麼?人生不過如此嗎?」,我們應該意識到,這段「中場」時間,正是讓我們身心甦醒的機會,50歲以後:飯應該一口一口的吃,事要一點一點的做;沒有一蹴而就的事情,所以就不應該疲於奔命,應該活得從容。

50歲以後應該明白:任何事物都是有兩重性的,有時候甚至沒有對錯,你以為錯的,在別人看來或許是對的;而你竭盡全力為之奮鬥的,卻很有可能正是別人想擺脫和拋棄的。我們所看重的那個(人或物…),對於別人,可以是珠寶,也可以是沒有價值的瓦礫。我們應該停下腳步,看清目標,善待自己。讓人生的下半場更能獲得意義,活出豐盛!下半場活的要從容、健康和幸福。

上半場我們玩的是加法,按學歷、權力、職位、業績、薪金比上升;下半場我們就應該玩的是減法了,以血壓、血脂、血糖、尿酸、膽固醇比下降、比健康、比從容,比內涵了。上半場我們體力好,精力好,固然可以多做一些,努力一些,事在人為,迎接挑戰,下半場就應該順勢而為,順其自然,聽命,認命!所以想要有幸福的下半場,關鍵不在於換工作,而在於改變我們的心態,放得下、減得掉,重新規劃生活;減去一些不必要的負擔,減去一些奢侈的慾望,減去沒有價值的身外之物。心中不必裝載很多,一汪清泉就可以了,這是下半場人生最需要做一些減法。

總之,我們每個人,不管再忙再累,不管再辛苦再艱難,都要停下腳步,善待自己。沒病也要體檢,不渴也要喝水,再煩也要想通,有理也要讓人,有權也要低調,不疲勞也要休息,不富也要知足,再忙也要鍛煉。下半場人生需要做一些減法,名利,淡了吧! 紛爭,算了吧! 貪念,棄了吧! 只要你能淡泊生活,淨化心靈,你就會如同找到紅了的櫻桃般,喜悅而自在! (轉載)


把自己的身口意三門看住

達真堪布

我們為什麼要學習佛法呢?因為佛法講的才是最究竟、最圓滿的。佛法像鏡子,我們只有拿來照自己,才能照出自己真實的缺點和錯誤。你認為的不好,不一定是不好;你認為的好,不一定是好。如果你並不了解佛法,不懂得佛法,在沒有開悟、證悟之前,你沒有判斷善惡、好壞的能力。不要去找別人的毛病,不要去判斷別人,你沒有這個能力。我們經常就是這樣造業的。

你沒法判斷他人是有修行還是沒修行,也不知道他人是個善人還是個惡人,所做的是善還是惡。因為你連他心神通都沒有,怎麼能知道他人的發心和動機呢?善惡不在表面上,不在形式上,都在心裡。你在判斷的時候,在誹謗的時候,你知道他人的心態是怎樣的嗎?如果不知道,就盲目地去判斷別人,議論別人,評價別人,這樣很容易造業。所以說我們在沒有開悟、證悟之前,沒有解脫、成佛之前,自己沒有這個能力之前,最好把自己管好,把自己的身口意三門看住。

很多人愛評價別人,說他人做的如法或者不如法。這都是宿世的業障,也是生生世世積累的不好的習氣。說這個好,那個不好,這是你的任務嗎?不要這樣。管好自己,以正知正念來守護自己的三門,這是不會有錯的。我們若是真心想解脫,就把這個「我」放下,不要把自己擺得太高,不要把自己看得很重。這是我們最大的弱點。

為什麼我們合不起來?有的在道場合不起來,有的在家裡合不起來,有的在單位合不起來?因為「我慢」,因為把「我」看得太重了。都認為「我」的觀點是對的,一定要按「我」的觀點做,用「我」的這個想法要求別人。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因緣,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福報,不可能一樣。如果你要求別人和你一樣,讓他們按照你的觀點去做是不可能的。如果你換個角度來想,就會知道:站在你的立場是這樣,站在他人的立場未必是這樣;對你來說是這樣,對他人來說未必是這樣。

每個人的根基、福報、因緣、想法都不同,所以不要太執著,總是去要求別人。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完美,想開了,想通了,就是完美。心如如不動,沒有被境動,沒有被境轉就行。什麼叫如如不動?就是你知道他這樣做也是對的,這樣說也是對的。各有各的業力,業力現前的時候很難避免。緣來了聚,緣盡了散,以這樣的心態面對,才是自在。


達真堪布:守護三門如臨深淵

假如一個人站在極其危險的懸崖上,稍不留意就會掉下去,這樣只有死路一條。因此這個人會極其小心謹慎,絲毫不敢鬆懈。我們在做人、修法等方面也要這樣,時時刻刻以正知正念守護自己的三門,使三門行持善法,不讓三門造作惡業。

無論是世間還是出世間,都有很多取捨之處。有很多該做與不該做的,能做與不能做的。自己首先要了知這些取捨之處,然後時時觀察自己的身口意三門,守護三門,不要去做那些不該做的、不能做的,並且盡力去行持該做的。

前面講過,慚愧的前提是智慧。同樣,不放逸的前提也是智慧。自己先要了知、明白這些取捨之處——該做與不該做的,能做與不能做的。

比如:世間有好事和壞事。如果想做一個好人,就要去做好事,這樣就是一個名正言順的好人。現在很多人不去做好事,還想當好人,這是不可能的。即使被稱為「好人」,也不是名副其實、表裡如一的。能做好人、做好事,今生來世都會有很多善緣,有很多世間的福報。很多人期盼善緣,就是想獲得一些世間的福報,但這些只有通過做善事、做好事,才會遇到和擁有。

從佛法的角度看更是如此。佛法中講善和惡,想要做到止惡行善,先要知道什麼是惡,什麼是善,然後再去止惡行善。

了知善惡的標準是很重要的。以前給大家講加行的時候,已經講得很清楚了。善惡有不同的層次,不同的標準。一個普通的凡夫有自己的善惡標準,登地菩薩等聖者也有自己的善惡標準。每個人的層次不同,所以善惡的標準也不同。大家要以這些標準來衡量自己。佛法中講了很多戒律,也都不離善惡,都是取捨之處。

在了知取捨之處後,要時時刻刻守護自己的三門。再微不足道的惡業、壞事也不能做;再微不足道的善事、好事也不能放過。

身口意三門都要用來行持善法,做善事,時刻保持謹慎,不放逸,始終處於和保持明了的狀態。否則,一旦糊塗就會放逸、犯錯。要時時刻刻守護自己的三門,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言談舉止。我們很多時候都不注意,順口就說一些話,習慣性地去做一些事,起心動念就更不用說了,這叫放逸!這樣很容易造業和犯錯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蓮心 的頭像
    菩提蓮心

    菩提蓮心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