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薩欽哲仁波切:
問:背負業債讓我非常焦慮,我們如何知道自己的業債已經完全清凈?
仁波切答:當我們不再依賴於任何因與緣,我們就不再是業債的犧牲品。例如,如果你覺得需要有朋友的愛才能感到幸福,這意味著你還在聚集業債。
如果我們還想得到表揚,如果我們還被批評困擾,如果我們被忽略時感到孤獨,如果名望讓我們激動興奮,那麼我們有意識無意識地總是在尋找安慰或者安全感。
然後我們害怕不幸福,我們如此辛苦地工作、付出極大的努力,只是想要贏得讚揚、避免批評、得到關注,以及不被忽視。
只要你還在做這些事情,你就還受著因緣約束,從而受到業債和它的果的約束。
問:我們必須修行到哪個階段才能不再造業?
仁波切答:何時火會熄滅?當木頭完全耗盡時。當木頭越來越少,火也會越來越小。但是由於不安全感,我們會傾向於添加更多木頭。
隨著你在修行路上日益進步,會日益努力不去添加木頭,所以自然地,當火沒有燃料,就會變得越來越小。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 修行者成熟的徵兆
策列·那措·讓卓曾說,隨著修行者對見地的理解愈成熟,他對相當微細的因緣就會愈加挑剔;隨著體驗與了悟的增長,他對裝瘋弄狂就會愈缺乏勇氣;他愈調伏自心,對別人就愈加具有清凈顯相。從他的觀點來看,不僅是上師,而是包括金剛道友在內所有的人,都是「善」的,這是他的心已調伏的徵兆。
你或許會認為,自己的心愈調伏,就愈有可能看見他人的狂亂,然而事實恰好相反,成熟的修行者對他人的顯相,通常會比初學者更加清凈。修行者獲得愈多的證悟功德,他就愈加謙卑;他與上師在一起的時間愈長,便會愈加具有虔敬心;他愈聽聞、思惟佛法,就會愈快減少驕慢與自負。
一個大修行者最殊勝的徵兆,並非生出光環,或有非凡的吉祥夢兆,或感受連綿的大樂,或能預知我們痛苦的未來。最殊勝的徵兆,是他對物質上的獲益、名聲、他的的敬仰或做為眾人的焦點,毫不感到興趣。
宗薩仁波切《八萬四千問》
誰在造善業?由誰得果報?
淨界法師
我們應該要回向,把所有的善業回向,不要讓這個善業跟自我合在一起。
誰造善業呢?就是一念的心去造業嘛,我一念的菩提心去造業,也是由菩提心得果報;不要說是“我”去造善業,不要有這樣的思考。
顛倒的有情眾生,對於“攝藏此識”,第八識的攝藏識,把內心的業力釋放成果報的時候,是非常的快速,行相是非常的微細。所以我們會誤認為第八識在釋放業力的時候,是不生不滅,是一個恆常不變異的自我,使令我們第七意識產生了錯誤的認知,所以叫作阿賴耶。
阿賴耶識,為因果的一個依止處,它保存業力、釋放果報的過程當中,被第七意識產生的自我意識給執取,這個就是所謂的阿賴耶。
我們今天如果不把因果的根源加以探討,我們習慣性的思考會認為:我今天去拜佛,是我來拜佛;是誰去持戒?是我來持戒;我去造善業,也是由我去得果報。這樣子的思考,就有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就是你這樣子的業力,因為自我意識的執取,這個業力就是在三界裡面得雜染果報,升不上去了。
蕅益大師在《楞嚴文句》上說:“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認作本來人。”
阿賴耶識它本身是生死的根本,我們本來就應該修“我空觀、法空觀”,來對治阿賴耶、來破壞阿賴耶,結果你把阿賴耶當作自我意識,“無量劫來生死本”,結果“癡人認作本來人”。
這個地方是解釋“攝藏此識為自我故”,這個顛倒的眾生,以阿賴耶識為自我,就產生在三界當中一個強大的流轉力量。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