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淨界法師:你把這兩個字參透了,就有資格開始修行了!

我們上一堂課講到寅一、棄濁就清。

佛陀在前面的經文當中,說我們的身心世界,是同時存在二種的情況:第一種是五蘊所成就五濁的相狀,這個是一種表層的心識;第二是它內在的體性,也同時存在一個不生不滅的本性,這二個是同時存在的。

那麼我們面對一個生滅的五濁相,跟不生滅的本性,應該怎麼辦呢?

佛陀說:要依不生滅圓湛性成。

就是你剛開始在修學的那一念心,你的依止點是依止不生滅心,剛開始就是先找到你生命的依止處,接下來再以湛旋其虛妄滅生,復還元體,然後再用不生滅的本性起觀,用空假中三觀來旋轉這虛妄性,來慢慢的恢復本來面目。

這段經文就講到我們內心當中,整個《首楞嚴王三昧》的二大宗旨,一個依、一個旋。首先我們要找到內心的安住,我們講雲何應住,就是你要把身心世界當中,找到那個生滅性,把它安住下來。古人在開悟以後他說:哎呀!我終於找到我的歇腳處。像那趙州禅師八十歲,趙州八十猶行腳為什麼呢?只為心頭未悄然。趙州禅師去行腳的時候,有一個禅師就诃責他說:老老大大雲何尚無住處。你年紀這麼大了,你還沒找到一個地方安住下來,還在那地方跑。

他的住處,不是說外面我住一個小茅棚,那不是住處,是你內心當中怎麼還找不到家呢?老老大大雲何尚無住處。

《楞嚴經》就是說,在整個生滅的流轉當中,你找到一個安全的家,然後你住下來,依止不生滅心為本修因。住下來不是大事已辦了,你還有很多很多這些虛妄的力量要去消滅它,所以要旋,就是雲何降伏其心,用空假中三觀來旋轉這虛妄的力量。所以你要掌握一個依、掌握一個旋這二個字你就知道怎麼修行了,你就有資格閉關了。

古人說:在閉關當中,觀行提起來的時候,古德講四句偈誦說: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塵;遍觀諸法性,無假亦無真。

閉關的人他內心當中,他不管是經行、拜佛、吃飯、睡覺,他的心是回光返照的,照了他的清淨本性,先安住下來。安住不是沒有事,心心息幻塵,用空假中三觀對治自己過去的習氣。遍觀諸法性,無假亦無真,世間上沒有所謂的對錯、沒有好壞,真實功夫提起的人他沒有是非。

回光返照是這樣子,我們回光返照才能夠看到生命的全貌,問題在這裡。

有一個大學教授他教美術的,新生進來進到美術系以後,這老教授第一堂課:

他說:我們今天學畫畫,首先要知道一個觀念。他拿了一張很大的白紙,老教授在上面點了一個點,問所有學生:你們看到什麼?

所有學生都說:我們看到一個黑點。

教授說:這一張紙有百分之九十九是空白的,你們只看到黑的那一點,你們這樣子不可能做一個好的美術藝術學者。

這意思是說:我們往往失去生命絕大部分的心性,而只是追求生命當中某一個點。這是個問題,你追求這個黑點,結果你不能掌握大局。

我相信很多人有閉關經驗,我們平常在日常生活也不覺得五蘊身心的可怕,但是你一開始攝心的時候,五蘊開始反彈,一定開始反彈。後面那五十陰魔,色蘊有十種陰魔,受蘊有十種陰魔,乃至於受想行識,各有十種陰魔,構成五十陰魔。

我要告訴大家一個事情,你開始對治它的時候,它就開始抗拒你。所以你看,你越對治,煩惱越重。你平常拜一百拜的時候,你不覺得,你要是一天開始拜一千拜的時候,你一到拜佛時間的時候,你就非常的討厭,有時候會不想拜佛,有時候不想念佛,甚至於想說干脆出去就好!

那表示你真正開始用功了。問題是你怎麼辦呢?

只有一句話:不要跟著你的感覺走,你該做什麼還做什麼,就是不管它。

我們的感覺、我們的想法開始用功的時候,它會變得更強烈,如果你說修行好像都沒有什麼特別感覺,那表示你都沒有在修行,你就是過去的老樣子,你以前是怎麼樣,你現在還是怎麼樣,只是你這一段時間多了一點善業的力量,積集一點善業,你根本對五蘊的五濁力量沒有對治。一個人要對治,他一定先有煩惱的反彈。

所以你看打佛七的人,越打煩惱越重,這個都是有在用功,因為他把煩惱逼出來。問題是你逼出來以後,你怎麼辦?

第一個、你要怎麼安住你的心,煩惱一直在干擾你,它告訴你很多事情,它給你很多訊息,你要怎麼辦?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所以這一句話很好: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塵,遍觀諸法性,無假亦無真。第一個、依止不生滅心,不要跟著你的感覺走,不能拜要他拜,然後你觀想這個是虛妄的,開始對治它、破壞它。這就是我們整個《楞嚴經》第一個依、第二個旋,這二個字你把它參透了,你大概就有資格開始修行了。


淨界法師:真心的功德,與妄心的過失!

佛陀用對比的方式,把“真心”跟“妄心”的功德、及“過失”很明確的對比出來。  

第一、安穩跟不安穩的差別

當我們的心,住在五陰的時候,我們的心是不安穩的,因為五陰的相狀由業力變現。業力指我們過去生所造的業,它不是固定的,我們有時候造善、有時候造惡,所以在釋放業力的時候,有時候今天很順利,有時候明天就不順利。

如果一個修行人的心是起起伏伏的,他昨天、今天很安穩,明天又悶悶不樂,這個人肯定還活在妄想中,心有所住!一個修行上路的人內心應該是平穩的,他慢慢知道相狀不能執著,生命是讓你歷練,而不是讓你執著的!

一個人的心住在五陰身心,肯定是起伏很大——不安穩性,心中沒有家的感覺,在外面到處流浪啊!今天打了一個好妄想,明天就起了一個不好的妄想,他就有一種不安全感、不安穩性。

真、妄的第一個差別:安穩跟不安穩的差別。這一點佛陀在前面的三卷半講得很多——主人跟客人,你不要老是跟著客人走,他是暫時來掛單的,不要以為你今天拜佛拜得很法喜,你有所住!要知道因緣所生法是沒有錯的,你生起一個法喜的感受沒有錯,但是你有所住的時候,你糟糕了!因為你的安穩性是假借這個法喜的感受生起的,它走的時候,它把你的喜悅也帶走,你假借外在因緣而有的,你還得要還給外在的因緣。

所以一個修行人突然間很高興、突然間很悲傷…這都不是好事情,這個人還沒真實的找到家,你還是被妄想、感覺牽著走。所以我們一定要先安穩下來,把心帶回家。這是第一點。

第二、障礙跟非障礙的差別:

我們一個人習慣有所住,住在自己的感覺、住在自己的妄想,你很容易產生對立-——能、所的對立。一旦有對立,你就有愛憎取捨的情緒,就會去追求、去討厭某一個特別的東西,那就產生煩惱了!

一個打妄想打多的人,煩惱特別重,因為煩惱是你自己捏造出來的。

從前面佛陀講理論篇的三卷半經文中,我們可以知道真、妄是不同的。真心是安穩的、功德性的;妄想是不安穩的、是障礙性的。

佛陀前面三卷半就是講這兩個道理,讓我們一個修行人——棄生滅、守真常,遠離妄想,安住真如,以不生滅心為住。


淨界法師:依生滅法而發菩提心,這個菩提心是非常脆弱的

當我們發了菩提心,所要處理的,就是「內心」的問題。「發菩提心」只是設定一個目標,在過程當中,我們要處理的是「云何應住」,你的菩提心要怎麼安住?第二個,「云何降伏其心」,你怎麼去調伏你的煩惱?

《楞嚴經》講到一個觀念:我們不能夠以「五陰身心」來發菩提心。說:你為什麼發菩提心?因為我突然間有一個想法。你這個菩提心是住在「想陰」,是非常危險,因為想法是變化的。有些人發菩提心是住在「色陰」,誒!我看到三寶很莊嚴,所以我發菩提心;我看到出家人,都很用功修行,所以我發菩提心。那麼大家如果不修行,你的菩提心也就退失了。

所以,你以「生滅法」而發菩提心,你這個菩提心是非常脆弱的。

「首楞嚴王三昧」的關鍵點是說:為什麼我們一開始修行,就要找到一個「安住點」?因為,你住在一個生滅的因緣而發菩提心,當你「所住的因緣」發生變化時,所發心的功德就跟著破壞。

比方說:我今天蓋一個很漂亮的房子,這個房子蓋得很久,材料也很好,裡面的裝潢也很好。但不幸的是,我蓋在一個地震帶,當大地一震動,所有都破壞掉了。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在行菩薩道,他的菩提心非常的脆弱,外面的因緣一變化,他的道心就退失了。但是有些人的菩提心、念佛的心,能夠不為煩惱所障、不為業力所障、不為生老病死所障礙。

你看有些人,一病痛起來,他的佛號就沒辦法念下去,因為他心中一定還有所住。

我們的「心」本來無形、無相的,那麼到底誰干擾了我們?誰綁住了我們?這都是需要去思惟的問題。同樣一念心性,歷代的祖師面對病痛的時候,他照樣念他的佛號,五陰身心對他沒有干擾。


淨界法師:【依止不生滅心為本修因】

在楞嚴經當中就是說,你整個修行的起跑點,第一個出發點是很重要。起跑點錯了,你整個後面全部錯了。就是你要依止不生滅心為本修因。

在講不生滅心之前,佛陀先講什麼是生滅心。假設我們今天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色身來作出發點:我為了身體健康去拜佛,我為了身體健康去持戒……那你就完了,成就了一個劫濁。

因為這個劫濁是色陰,就是你那個心跟著色陰在動。我們每一個人出生一定有一個色身,這個色身沒有錯。色不迷人人自迷。色身是沒有錯,但是你執著色身的時候,你被色身所轉,那麼你就構成了內心當中第一層的劫濁。

【劫濁-時空的障礙】

這個劫濁是什麼意思?就是一種時空的障礙。我們生命本來沒有過去、沒有現在、沒有未來,也沒有所謂的什麼極樂世界與娑婆世界這種空間的障礙,但是我們對色法執取以後,這個障礙就產生了。

就是說,我們迷執於整個色陰,使令我們在身心世界產生了時空的障礙。諸佛菩薩因為超越了色陰,所以他沒有劫濁的問題。

這個地方先把我們要遠離的第一重的障礙——劫濁破壞,當然就是要遠離色陰的執取。


宗薩蔣揚欽哲

問 :我們知道很多修心的方法。事實上,佛教中的每一個方法都是用來修心的。但是簡單地說,我們能夠應用的最實用的修心的方法是什麽?

答 : 有兩種基本的方法。第一種方法的目的是讓我們的心變得調柔,因爲此刻我們的心是僵硬的,一點兒也不調柔。你可以說,此刻我們的心有它自己的主意,所以我們必須讓心變得靈活和柔軟。

問: 如何做到這一點呢?

答: 你可能會想,讓某種東西變得調伏柔順,我們得在裏面加些液體,以使它軟化、變得容易彎曲。然而,和你想的不同,這裏我們要做的是完全相反的事。我們必須學會專注,長時間地專注。這是讓心調柔的關鍵。

例如,你現在可以看著自己的腳趾——嘗試看著它兩分鍾以上,並且真正地專注于它。你會意識到自己很難做到。你會變得煩躁不安。你會想要做點兒其他什麽事,比如用微信聊天。當你想用微信的時候,就是你被慣壞了的頑童般的心在像孩子般號啕大哭。繼續看腳趾,它會哭得更厲害,但是一點兒也不要在乎它。現在是一分鍾三十秒。你已經很想看微信了。繼續看你的腳趾。這時你心的號哭會改變。它讓你去想指甲油或指甲顔色。注意了。你的心只是改變了它哭叫的聲調。只管看著你的腳趾,直到兩分鍾結束。

如果你能夠每天堅持這樣做,你的心就會變得像是可以被揉捏成中國面條的生面團一樣。

問: 另外一種方法是什麽呢?

答 : 另外一種方法要複雜得多。它的目標不僅是要讓心調柔,現在你還想要讓心看見真相,但是你的心真的不想看見那個真相。所以爲此,你需要所有的聞思和修行的訓練。

- 八萬四千問


淨空法師:把向外求的念頭斷掉,在這個世間一切隨緣

信佛了,百分之九十九的相信,還有一分疑惑,那就是你不能得度的因素。信什麼?信我跟一切諸佛同體,你相不相信?沒人相信。信釋迦牟尼佛在《華嚴經》上所說的,「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我敢不敢相信我本來是佛?我要相信我本來是佛,現在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迷了,我要恢復,趕快求覺。覺是本覺,覺不是求來的,智慧不是求來的,德能不是求來的,相好不是求來的,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你沒一樣東西需要到外求,自己本性裡頭圓滿具足。惠能大師見性,告訴我們「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什麼也不缺,是迷失了。不需要求,把那個對向外求的念頭給斷掉,在這個世間一切隨緣,事事物物都不要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就壞了,放在心上叫攀緣,不放在心上是隨緣。心裡頭沒有事,永遠保持清淨平等覺就對了。有一樣東西,我的心就不清淨、就不平等,就迷而不覺,這是真道理。

為什麼這個事情我不能放下?你不知道是假的,你要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才能放得下。所以你沒有看破,看破之後才能放下,放下能提升你看破。成佛沒有別的,這以前章嘉大師教給我的,就是看破幫助放下,放下幫助看破,這兩者相輔相成,從初發心到如來地。如果你一時統統放下,你馬上成佛了。成佛沒時間的,一念覺,成佛來講,他就成佛了,惠能大師給我們做了樣子。釋迦牟尼佛也表演這個榜樣,菩提樹下夜睹明星,大徹大悟,就是一時頓捨,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一下就捨掉,他就成佛了。我們沒有這個能力,不是沒有這個能力,是我們沒有看破;我們真的看破了,就真放下,看破一分放下一分,看破兩分放下兩分。凡夫業障習氣重,就用這個辦法,慢慢放,一天放一點,一天放一點,這叫真精進。

現在淨宗方法太妙了,妙極了,叫你一切都放下,你就一心念佛,念佛裡頭,看破、放下統統具足。一心只嚮往極樂世界,只嚮往阿彌陀佛,我願意到極樂世界去,我依阿彌陀佛做老師,做彌陀弟子。

這個世間什麼都不要求,連身體健康都不要求,不要求怎麼辦?自己好了,沒事了。天天照顧這個東西也是個妄念,還是沒放下。身體本來是健康的,煩惱習氣讓自己的細胞帶上了病毒。什麼是毒?貪瞋痴慢疑是毒,五毒,這是所有一切病菌的根源。如果人把貪瞋痴慢疑斷掉了,就是金剛不壞身,他就不生病。

這個東西很麻煩,過去,祖師大德講貪瞋痴的多,稱為三毒,大家都知道,可是慢跟疑講得少。慢之毒、疑之毒絕不亞於貪瞋痴,我們現在才曉得。因為人懷疑,用現在醫學上的一句話說,你免疫的能力全部崩潰掉了,你對自己懷疑,全部崩潰掉了。如果對自己不懷疑的話,你的免疫能力就非常強,一切病菌沒有辦法侵犯你,侵犯不進去。有疑,它就進來了。

現代科學家,已經有很多人對於念力很有興趣,都在研究這個東西。研究念力的這種科學家就告訴我們,意念非常重要,意念不相信自己就完了。堅強的意念能夠治絕症,他們現在就用這個來做實驗,在全世界各地方調查,得重病的人,醫生放棄治療,他自己好了,到那裡去調查他,什麼原因。像幾年前,中國山西有四十多個罹患癌症,都是癌症末期醫院放棄治療,告訴他們,他們能存活的時間只有二、三個月。這些人學佛的,他們知道自己壽命到了,所以一心念佛求生淨土。他念,念念都是阿彌陀佛,心是阿彌陀佛,口念的是阿彌陀佛,把這個病完全忘掉,不想。我就求生極樂世界,反正活一天我就多念一天佛,求生極樂世界。念到三個月之後,沒事,再去檢查沒有了。醫院裡不知道什麼原因,感覺得這是奇蹟。這些人現在還在,多少年了!什麼原因我們知道,他念頭改變過來,疑心沒有了。

節錄自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四九集)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蓮心 的頭像
    菩提蓮心

    菩提蓮心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