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低眉、金剛怒目

「金剛怒目」是為了降伏四魔,「菩薩低眉」是為了慈悲六道……

佛門中常說有怒目金剛的菩薩,也有慈眉善目的菩薩,這樣的說法,即與下述典故有關。

隋朝時,史部侍郎薛道衡有一天到鍾山開善寺參訪。偌大的寺院裡一片寧靜,寺中每個出家人都善盡本份,各得其所。有的在林蔭下經行,有的在禪堂中打坐,有的則勤於執務,個個舉止安詳,神態自在。

薛道衡仔細觀察寺中的一景一物,好似身處人間淨土。這時正巧一位小沙彌從大殿向庭院走來,薛道衡突然動念頭想考考這位小沙彌,於是趨前問他:「金剛為何怒目?菩薩為何低眉?」

小沙彌雖小,卻不假思索立即回答:「金剛怒目,所以降服四魔;菩薩低眉,所以慈悲六道。」此話一出,薛道衡一臉錯愕,驚訝於小沙彌的才思敏捷。

此後,「金剛怒目、菩薩低眉」成為大眾所熟識的用語。佛典中所說的「金剛」是佛菩薩的侍從力士,因手持金剛杵而得名;「菩薩」是努力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人。

「怒目金剛」是形容人的威勢、面目凶暴,以降伏誅滅惡人;「低眉菩薩」是形容人的面貌態度慈祥,以愛攝護他人。

兩者形相、作法雖有差異,但都是為了幫助別人而有的方便作法。

一般人都以為怒目金剛是惡人,低眉菩薩才是慈悲的好人,其實這兩者所展現的不同外相,正是「因材施教」、「觀機逗教」,都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世間的眾生中,每個人的資質不一,根機有異,有人不得不角色扮演一番。

有時怒目金剛相向,有時慈眉善目以對,開發我們的覺性,而這無非都是出自於一片真誠的悲心,希望幫助對方有所成就。

因此了解「金剛怒目」、「菩薩低眉」的意義後,在生活中或工作上偶爾碰到別人現怒目金剛相時,在未弄清楚是怎麼一回事之前,請千萬先別走避或拒斥,若僅接受低眉善目的菩薩,而拒絕金剛的怒目相向,你一定失去更多學習的機會。

慈眉善目的菩薩是菩薩,怒目金剛何嘗不是是慈悲無量的菩薩?

菩薩低眉,持金剛杵,柔剛並濟,善巧方便

菩薩低眉、金剛怒目--佛為什麼也會示現恐怖的忿怒相


慈誠羅珠堪布:為什麼密法里有些本尊看起來很嚇人?

【問】:密法里有些本尊的像看起來很凶猛、很威猛。他們手裡的東西也不像釋迦牟尼佛一樣是個吃飯的鉢,阿彌陀佛也是持一個喝水吃飯用的鉢。密法里的這些本尊手裡拿的全是兵器,為什麼他們的形象會很嚇人,他們手上兵器是用來幹什麼呢

【答】:他們手上的兵器是用來嚇唬那些凶猛的人!

對那些凶猛的人,釋迦牟尼佛的鉢,還有阿彌陀佛的鉢,從表面上看不起作用,他們不怕吃飯的碗,所以就需要兵器。

但這些威猛本尊的內心和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的內心是一樣的,只是他手裡的東西和外表不像釋迦牟尼佛和阿彌陀佛是寂靜像。

這說明,做不同的事情或是面對不同的人的時候,需要有不同的表情,需要用不同的東西,這樣才能完成或達到他的目標。

所以,我們雖然不是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也不是密法本尊,但我們自己在學佛的過程中,也可以模仿他們的方法。


金剛怒目,菩薩低眉,都是為了慈悲眾生

很多人在去寺廟拜佛祈願時,不難發現這樣一個現象:

金剛常常嫉惡如仇、怒目而視,以震懾邪魔;

菩薩往往端正祥和、垂頭低眉,以攝護眾生。

正所謂:“金剛怒目,所以降伏四魔;菩薩低眉,所以慈悲六道。

而這兩種佛像截然不同的形態,恰恰代表了兩種處世之道,暗含著人行於世的智慧

佛典中所說的“金剛”是佛菩薩的侍從力士,因手持金剛杵而得名;“菩薩”是努力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人。

“怒目金剛”是形容人的威势、面目凶暴,以降伏誅滅惡人;“低眉菩薩”是形容人的面貌態度慈祥,以愛攝護他人。兩者形相、作法雖有差異,但都是為了帮助别人而有的方便作法。

一般人都以為怒目金剛是惡人,低眉菩薩才是慈悲的好人,其實這兩者所展現的不同外相,正是“因材施教”、“觀機逗教”,都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世間的眾生中,每個人的資質不一,根機有異,有人不得不角色扮演一番,有時怒目金剛相向,有時慈眉善目以對,開發我們的覺性。而這無非都是出自於一片真誠的悲心,希望幫助對方有所成就。

因此了解“金剛怒目”、“菩薩低眉”的意義後,在生活中或工作上偶爾碰到別人現怒目金剛相時,在未弄清楚是怎麼一回事之前,請千萬先別走避或拒斥。

若僅接受低眉善目的菩薩,而拒絕金剛的怒目相向,一定失去更多學習的機會。慈眉善目的菩薩是菩薩,怒目金剛何嘗不是是慈悲無量的菩薩?

為什麼金剛怒目圓睜,而其他菩薩卻低眉善目?小和尚說:金剛怒目,所以降伏四魔,菩薩低眉,所以慈悲六道。以前勸人做個低眉菩薩,暖人於無形,現在才知道,生活中有太多的魔,需要怒目才能震懾。

金剛怒目,菩薩低眉。沒有雷霆手段,別存菩薩心腸,你應心存良善,但更應該懂得自保。

沒有鋒芒的善良害人害己,沒有底線的退讓一文不值。

什麼是四魔呢?煩惱魔、五陰魔、死魔、天魔是也,煩惱魔是是貪嗔癡等習氣,能惱害身心,五陰魔是指色受想行識等五蘊,能生一切苦,死魔指死亡,能斷人之生存命根,天魔是指能壞人善事的天魔外道,比如欲界自在天的魔王即是。

什麼是六道呢?地獄、惡鬼、畜牲,阿修羅、人間、天上,這六道乃是眾生輪迴之道途,眾生各乘自己的因業而在其中頭出頭沒,難有出期。

金剛在這裡是指諸佛菩薩的護法侍從,因手持像徵無堅不摧的金剛杵而得名,在佛教中,金剛一般都被形容、塑造成面目威猛可怖的怒目圓睜之相,以像徵金剛以無可匹敵的威勢來降伏敗壞佛法的惡人,在這裡,四魔即代表了一切妨礙眾生能得菩提聖果的業障。

菩薩是指那些能發無上菩提之心,願廣度眾生到達涅槃彼岸的覺悟之人,悲智雙運,上以智求佛法,下以悲化眾生,因其慈悲濟世,所以世人一般將菩薩的形象塑造成慈眉善目,以像徵著菩薩的慈悲喜捨,在這裡,六道即代表了一切有情眾生。

金剛力士為佛門的護法之神,如果沒有足夠的威德與力量,不足以震懾那些敗壞佛法的外道天魔,會使佛法敗壞,菩薩以慈悲濟世,隨機垂教,是以善去度人,使眾生可以因循佛法無上菩提智慧而得到解脫,達至清淨涅槃永寂的彼岸。

金剛怒目與菩薩低眉,其實都是為了度脫眾生,為什麼會這麼說呢?因為世間之人良莠不齊,如果沒有金剛怒目來護持佛法,那麼佛法便會因為外道邪魔的破壞而敗壞下去,所以必須要有金剛來護持佛法道統,才能使佛法能如法傳承下去。

可是光有金剛的威猛護持還不夠,必須要有能荷擔如來家業的菩薩眾來修行、持誦、光大佛法,廣度一切有情眾生才是王道,否則的話,金剛護持又有什麼意義呢?

金剛是為了護持佛法,菩薩是為了行持佛法,究其實,卻又都是為了使眾生都能獲得解脫生死煩惱,達到涅槃寂滅的彼岸,所以在眾生眼中,二者的形像會有所差異,但其實卻又都只是度脫眾生過河之筏罷了,只是佛祖所設的方便權巧法門而已,實際上,諸相無相,連佛祖都沒有,又哪裡來的金剛和菩薩呢?

 

金剛怒目,菩薩低眉,知者會心一笑,不知者執著分別,離道遠矣。

“金剛怒目”的原意是說:

“形容怒目,睜大眼睛,眼珠突出,面目像金剛一樣威猛可畏。出自《太平廣記》。”

在這裡,我們不深究其本意,而來探討“金剛怒目”的生活方式。

其實,我們每個人的身邊,都有很多人在以這樣的態度處世。

看待一件事,他們最先想到的就是事件的負面。

事情發生後,他們也總是“怒目而視”,認為會對自己不利。

整個人也是剛強為人、剛直處世,很容易傷害到周圍的人。


人,要有尖牙利爪,但不能時時亮出。

這是保護自己的方式,卻不該成為隨心所欲的利器。

正如培根所說:

“易激怒是一種卑賤的素質,受它擺佈的往往是生活中的弱者。”

“鋒芒畢露者難贏,克己讓人者易得。”

“剛不可久”,持續地“剛”,本質上也是一種軟弱。

曾國藩有言:“太柔則靡,太剛則折。”

木強則折,人強則敗,人生最難得的就是平衡之道。

唯有剛柔適度、強弱得法,才能維繫真正的平衡。

 

“菩薩低眉”的原意是說:

“意思是像菩薩那樣低眉看人。形容人的面貌慈祥善良。出自《太平廣記·俊辯類二》。”

同樣,拋開詞語本意,我們不難注意到,有些人在不斷克己,以“菩薩低眉”的方式生活。

想來的確,生活中不能只有“金剛怒目”,更要有適時的“菩薩低眉”。

這不是軟弱、不是無能,而是一種氣度、一種更加理性的選擇。


低頭的從來不是弱者,先低頭的人更懂珍惜。

“過剛易折,善柔不敗。”

需要柔軟時,能放下身段,反而是另一種剛強。

普拉圖斯說:“憤怒中仍保持溫和的人,確實更有頭腦。”

為人處世,收放自如,能拿得起,也放得下,才是更高明的活法。

人生最高級的活法:張弛有度。

我們大多明白這樣一個道理:

“人一生下來就有舌頭、沒牙齒,後來慢慢長出牙齒。但等人老到一定程度時,舌頭還在,牙齒卻不在了。”

在修身處世時,也應通達此道。

“怒目”或能在短時間內,達目的之一二;

適時“低眉”卻往往得道,細水長流至七八。

對待不同的人和事,沒有最正確的方式,只有最合適的選擇。

適度“怒目”,不過於剛勁;適時“低眉”,暖人心於無形。

在不觸碰原則的情況下,有些事讓人一步並無妨,等再回頭看時,也不過如此。

當你的心態變了,看問題的角度不同了,解決問題的方式也會隨之改變。

到那時,你會發現,自己已然站在更高的地方,著眼更重要的事情,不再是原來的自己。

做人做事,能屈能伸,有“怒目”更懂“低眉”,才是一個人成熟的至高境界。

收放自如,似如魚得水;剛柔並濟,為恰到好處。

曾國藩在給弟弟的信中說:

“近來見得天地之道,剛柔互用,不可偏廢。”

成大事者,其拿捏的精妙就在於“度”。

雖手握“金剛利器”但不輕易傷人,雖面帶“菩薩慈眉”也不委屈自己。

太過冒進易不得法門,循序漸進則功到自成。

有節有度,不偏不倚,張弛有度,方得圓滿。


達真堪布:佛為什麼也會示現恐怖的忿怒相?相應的表法才能廣度眾生!

佛的相有兩種,一種是寂靜的,一種是忿怒的。

為什麼要示現這樣的相?這都是為了表法而示現的。在表面上、形式上都可以有,該忿怒的時候忿怒,該寂靜的時候寂靜,但是內心裡沒有忿怒也沒有寂靜。該表法的時候就要表法,要跟他們相應。如果不跟他們相應就無法跟他們相處,就救度不了他們。

佛有時候示現神通神變,也是為了救度。

眾生,尤其是那些鬼神,不用神通根本救度不了他們,因為跟他們不相應。表法的時候一定要相應,不相應就度化不了他們。

佛在世的時候,讓舍利子到王宮裡度化那些宮廷顯貴,好幾個月沒有結果,因為跟他們不相應。其實佛早就知道,只有相應的表法才能救度他們,但是佛為什麼還讓舍利子去做?這也是一種表法。最後,佛讓文殊菩薩去度化王宮裡的人,文殊菩薩跟他們一起吃喝玩樂,慢慢就救度他們了。

如果總是一個心思、一個表情、一種方法,對有些眾生可以,但是對其他的一些眾生就不適合了。

內心裡沒有寂靜,沒有忿怒,沒有愛,沒有恨,但是在表面上要有這些。人的一生就是一場戲,就是表演的過程。演員在演戲的時候,有的時候演愛情,有的時候演戰爭,演的都特別逼真,但這只是表演的,不是發自內心的。我們都要演戲,演的時候一定要演好,日子好好地過,但是內心不能為所動。什麼事情過去就過去了,過去以後也不要再去執著這些。

 

菩薩低眉、金剛怒目--佛為什麼也會示現恐怖的忿怒相


智敏上師:菩薩可以訶責人,甚至可以打人

你要訶責他的時候,「不懷損惱瞋恚心」,你訶責他的時候,自己本身不要有瞋恨心,也不要損惱他的心。有的人故意要使他心裡不舒服,要使得他很難受,說這個挖苦的話。這個我們訶責的時候不是這個意思,訶責是要他改過,不是要使他難受。自己也不要起瞋恨心,氣得不得了,那個臉紅耳赤地大罵。這個我們呵斥也是為他能夠進入善品,不是為了發泄自己的憤怒,不是這個意思。

所以說,第一要注意,菩薩可以訶責人,甚至可以打人,但是心裡沒有瞋恨心,也沒有損惱心。

如果你有瞋恨心、損惱心,你說我要行菩薩道,我要打他,罵他,甚至於怎麼樣地治罰他,那個就是借公濟私。你明明有瞋恨心,不是行菩薩道,你怎麼說行菩薩道?所以說這個很要緊,內心不能有瞋恨心、損惱心。那麼分別對待。下品的以軟的呵斥,就是比較輕一點的呵斥;中品犯的要中等的呵斥;上品犯的大大的呵斥,反正呵斥地再嚴重,心裡都不動瞋心,這個很要緊。

為什麼磕了十萬個頭,罪仍未凈?

智敏上師

「若無終不更犯防護之心,雖懺先犯,亦難清凈。」這一個很重要的,懺悔的話,你假使沒有以後決定不再犯、要防護這個心,雖然你在懺,前面做的你再怎麼懺,沒有這個以後決定不犯的心,清凈不了。這個非常重要。

你如果犯了罪,「啊!趕緊懺悔懺悔懺悔」,懺悔,你沒有這個以後決定不犯的心的話,懺了沒有用的,懺不幹凈的,因為你還想犯嘛!你沒有嚴格地說一定不犯,你總還是有漏洞,你是可能有的時候要犯一下。那你這個懺就沒有用了。

我們聽這個笑話,我在四川,有人跟我說,他講有個和尚,他殺了人之後,磕十萬大頭,啪啪啪,十萬大頭,他們身體很好,十萬大頭,磕,很精進磕完了,磕完了,好了,清凈了,以後又好殺人。這個是要不得。這樣子你這個十萬大頭,一百萬都沒有用的,你沒有生起以後決定不犯的心的話,那就懺不乾凈。所以說,雖然懺了前面的犯,也難乾淨的,也難清凈的。


上師示現不如法,弟子不可生邪見

《前行廣釋·第七十六節課》   索達吉堪布

上師的行為變化莫測,沒有固定性,因為要攝受不同根基的眾生,故不能只是一種行為、一種心態或一種威儀。否則,若單單示現小乘的寂靜行為,那只能度化小乘眾生,其他根基的眾生則沒辦法引導。所以,我們觀察完上師、依止他以後,無論上師顯現什麼樣的形象,都要認識到那是度化眾生的善巧方便,唯一要觀清淨心,明白上師的本意跟諸佛菩薩無二無別,絕不會有任何過錯。一旦產生邪見、誹謗,應認識到是自己的心不清淨、眼不清淨,並且要立即懺悔。

如是對上師觀清淨心,則可得到一切正法功德。誠如《大智度論》所言:“于師一心不起增減者,汝于師所盡得妙法。”只要一心一意依止上師,不起增益和損減之心,上師的密意、智慧、悲心、利益眾生的善巧方便等功德,自己自然能全部獲得。因而,不管上師如何示現,弟子都不能妄生邪見。

下面就講一個故事:

從前,大智者那若巴獲得成就後,有一次本尊告訴他:“你生生世世的上師是聖者帝洛巴,你應當前往印度東方。”那若巴聽了之後,立即起程奔赴東方。

由於不知道帝洛巴上師到底住在何處,他便向當地人打聽,結果他們都說不認識“聖者”帝洛巴。他又問:“那麼此地還有沒有誰叫帝洛巴?”

人們回答:“有個以行乞為生的帝洛巴,大家都叫他‘乞丐’帝洛巴。”

那若巴心想:大成就者行為是不定的,很可能就是他。於是繼續刨根問底:“乞丐帝洛巴住在哪裡?”(有些人可能不會這樣。他們喜歡種姓高貴、身材魁梧、說是多少多少世轉世的上師,假如聽說是個乞丐,不一定會去親近。)

人們告訴他:“就在那邊正冒煙的破圍牆內。”(也有歷史說,尊者當時住在一個河邊。)

他大步流星地來到那裡,帝洛巴尊者果真正坐在此處。只見他面前放著一個木盆,裡面裝滿了死魚活魚混在一起。他從中取出一條魚,放在火上烤完就吃了起來,接著彈一聲響指。

那若巴上前頂禮膜拜,請求攝受。帝洛巴尊者回答:“你說什麼呀?我可是個乞丐,哪有什麼攝受能力!”

經過那若巴誠心誠意的再三懇求,帝洛巴尊者才攝受了他,並告訴他外境任何顯現都是心的妙用,執著才是一切痛苦的根源。之後又讓他經歷了很多苦行,最終那若巴從執著的境界中獲得了解脫。

事實上,帝洛巴尊者並不是因饑餓難耐,實在得不到食物才殺魚的。而是因為那些魚是不知取捨道理的惡趣眾生,他具有超度它們的能力,為了使之與自己結上緣,他才吃了魚肉,然後將其神識接引到清淨刹土。

一般來講,無因無緣去超度一個眾生,是相當困難的。按照藏地的傳統,哪怕你只有一條哈達或一針一線,也要用它跟上師結上緣。但是作為旁生,又沒有其他的結緣方式,唯一只能供養自己的肉身——這即是密宗中降伏的超度方法。

此公案在印藏可謂家喻戶曉。有些顯宗的初學者,剛開始聽覺得有點可怕,無法接受這種超勝境界。但你如果沒有充足的理由來駁斥,心胸應該要放開點,不要因為自己戒殺吃素,就把世界上所有殺生吃肉的人都看作壞人。畢竟聖者的境界不可思議,利益眾生的有些禁行也不能統統否定。

當然,境界不到的人,千萬不可隨意效仿這種行為。有些學密的人看帝洛巴吃魚,自己就也把死魚活魚放在盆裡,吃一條就彈指一聲。雖然你的手指可以彈響,但能不能把魚的神識超度到清淨刹土,自己應該心知肚明。假如你真有這種能力,那怎麼做都可以;但若沒有的話,最好不要在別人面前裝模作樣。有些境界儘管肉眼暫時看不到,你怎麼胡說八道都可以,但時間久了以後,別人從你的言行舉止中,也能慢慢看出你到底有沒有度化眾生的能力。

帝洛巴這樣的故事,實際上在漢地也有不少。虛雲長老的弟子體光老和尚,就曾講過一個,說是清朝皇帝咸豐的母親死後,有一次給兒子托夢說:“我墮入了惡趣,西域寺放生場有個養豬的和尚,他是得道聖僧,你務必要請他給我超度!”

第二天,皇帝專門派欽差大臣到西域寺尋找聖僧。去了一看,豬圈裡有個僧人,穿得破破爛爛、邋裡邋遢,跟豬一塊睡,吃的是豬食。欽差見周圍沒有別人,心想可能就是他。知客罵道:“你趕快站起來,欽差大人來了!”但他無動於衷。欽差在那兒給他磕頭,他才慢慢站起來,然後被請到了皇宮。

晚上放焰口,皇帝讓他坐在正臺上,其他和尚坐在兩邊。他什麼也不會,在臺上竟然睡著了,睡得呼呼響,其他和尚只好把他拉起來。當天晚上,太后又給皇帝托夢說:“聖僧去救我,我拉著聖僧的衣服就要出來了,他被後面的人一拉,我又出不來了。”

第二天晚上,不管他怎麼睡,誰也不敢動他了。等焰口快放完了,他坐了起來,下面和尚拿著切好的饅頭說:“大師啊,您可不可以給惡趣眾生施施食?”

他拿著饅頭就往下丟,說:“老僧活了八十多,從沒幹過這個活,大的孤魂生淨土,小的孤魂吃饅頭。”當下,成千上萬的餓鬼就超生了。

以此因緣,皇帝封他為國師,御賜了紫金缽、鑾駕。體光老和尚說他出家時,還親眼見過這些,但後來“文革”期間可能毀壞了,現在已經沒有了。

在這個公案中,那位聖僧平時住在豬圈裡,全身髒兮兮的,行為也瘋瘋癲癲的,請他去度化眾生,別人不一定有那麼大信心。但實際上,有些大成就者的境界是隱藏的,不是像掛在鼻子上、耳朵上,大家一看就清清楚楚。表面上,大成就者也是人,業力深重者也是人,或許後者裝得更像聖者,很多人都不辨真偽,但其實二者的境界有天壤之別。所以,我們不能僅憑外表去判斷別人的境界,不要以為除了自己之外,其他人都是壞人、愚人、凡夫人。

在大成就者中,除了剛才講的公案以外,薩繞哈巴也曾顯現為弓箭手的形象、夏瓦日巴則現為獵人的身份。如此以下賤種姓、低劣姿態出現的聖者,古往今來比比皆是。例如印度的八十四大成就者(八十四大成就者:印度佛教時期八十四名在修行上有大成就的聖者。其中包括八十位男性、四位女性。五位是比丘,其餘則是在家瑜伽士。這些是金剛乘、大乘佛教中耳熟能詳的人物),他們的境界雖不可思議,但形象上有的是獵人,有的是妓女,行為似乎很不如法。對於這些,我們千萬不要妄加評論,否則,誹謗聖者有什麼過失,大家應該非常清楚。


那諾巴與諦洛巴的故事

或許我該跟各位講一個關於那諾巴和其上師帝洛巴的故事。帝洛巴是印度的大智者,這位上師弟子那諾巴在一起十二年,所做的幾乎就是我們剛才談的那種事。「如果你去那個廚房把湯拿來給我,我就教你;也許我會教你。」帝洛巴會這麼說。於是那諾巴把湯拿來;但為了拿湯,他曾在廚房遭到廚師和居士們的毒打。他回來時滿身是血,但心裡快樂。當他獻上湯後,帝洛巴會說:「我還要一碗,去拿。」於是那諾巴又去拿湯,回來時已被打得半死。他之所以肯去拿湯,是因渴望獲得法教。這次帝洛巴會說:「謝謝,我們到別處去吧。」這種情形一再重複,直到那諾巴的期求之心已達極點。就在這個時候,帝洛巴脫下草鞋,用草鞋打了那諾巴一記耳光。那是灌頂,無上甚深的灌頂,最偉大的灌頂……還有許多其他形容詞可用。臉上被草鞋一擊,那諾巴頓覺無事可做了。(p. 118)

帝洛巴(梵語:Talika或Tilopadā)(988年-1069年),印度佛教密宗噶舉派開山祖師,八十四大成就者之一。出生於孟加拉吉大港一個婆羅門家庭。

他曾經在比哈爾一帶的寺院生活,後來受空行母指示離開。後來在西印度一帶做榨芝麻油工人與在墳墓中坐禪十二年。之後在印度各地尋找上師學習。後來受金剛總持報身佛灌頂,把學得各種瑜伽形成大手印。成為八十四位大成就者之一。 被視為是本尊勝樂金剛的轉世。帝洛巴在(1069年)示現虹光身圓寂[1]。他是那洛巴的上師,給他十二次大苦行十二次小苦行後為他灌頂,授他大手印法,在恆河畔,以托鞋當頭棒喝,為那諾巴宣說《恆河大手印口訣》二十九偈,直指心要。那洛巴為他最著名弟子。

帝洛巴是多傑羌佛的學生和成就者,轉世後名叫馬爾巴,之後轉世至今,名為 Lama Ngawang Choygal (阿旺秋吉),現居住在不丹,是尊貴的國師之一,沒有皇帝的批准是不能隨便出國訪問的最高級別的仁波切之一。


打罵皆是禪道

有一學僧去拜訪越溪禪師,問道:

“禪師!我研究佛學、儒學二十年,但對於禪道卻一竅不通,你能指示我一些嗎?”

越溪禪師並不開口,只是迎面打了他一巴掌,嚇得學僧奪門而出,心想:真是莫名其妙,我一定要找他理論。

正在生氣的學僧在法堂外碰到首座老禪師,老禪師看他一臉怒相就和藹地問道:

“出了什麼事嗎?到我那裡喝杯茶吧!求道的人有什麼事值得生氣呢?”

學僧一邊喝茶,一邊開始抱怨越溪禪師無緣無故地打他。

當學僧這麼一說時,冷不妨老禪師立即揮手也打了他一巴掌,手上的茶杯嘩啦一聲掉在地上,老禪師道:

“剛才你說已懂得佛法儒學,只差一些禪道,現在,我就用禪道供養你了。你知道什麼是禪道了嗎?”

學僧愣得目瞪口呆,不知如何回答,老禪師又追問一次,學僧始終答不出來,老禪師道:

“真不好意思,就讓你看看我們的禪道吧!”說著,就把打碎的茶杯撿起來,然後拿起抹布,把剛才灑了一地的茶水擦​​乾,接著又說:

“除了這些以外,還有什麼禪道呢?”

學僧終於體悟,“禪道”即在身邊!從此就在越溪禪師座下參學。

禪宗參學請法,動不動就是打罵,其實禪者的溫和灑脫,和打罵的行為完全是兩回事,但禪者硬說打罵皆是禪道,原因是打罵表達禪道來得凌厲,讓你徹身徹骨容易感受罷了。

比方禪者的風範,能屈能伸,打破茶杯,把它撿起來,潑出的茶水,可以把它擦乾,這還不夠體悟嗎? 


達真堪布:佛有忿怒相和寂靜相,該忿怒忿怒,該寂靜寂靜

佛有忿怒相和寂靜相,該忿怒忿怒,該寂靜寂靜。

但是這要有分辨能力。

不該忿怒的時候忿怒,那是造業;

不該寂靜的時候寂靜,那也是造業。

凡夫沒有這個分辨能力,不會把握適度。

能把握適度叫智慧。

思想不墮落二邊,行為不墮落二邊,這才是真正的智者,是具有智慧的人。


金剛怒目相的真諦

很多人都以為修行學佛的人就是應該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卑微的讓人踐踏嗎~~當然不是囉~~

佛教有護法善神~~常常示現怒目金剛像~~為什麼呢~~看看這篇法師開示的話吧~~ 

儒家云:「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修行的道路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習氣與執著,有優點也有缺點,有特別在意的地方,也有豁達容易放下的地方,這是因為每個人過去環境、種種薰修、觀念,都不盡相同。

一般人不是聖人,身口意三業無法圓滿是正常的,所以更需要修行——修正自己錯誤的行為、心行。六祖大師云:「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修行就是要去除、改掉自己的執著、煩惱,如果常看別人的缺點,往往會增加我們的煩惱,所以,儒家要我們看別人的優點,且多學習,而別人的缺點,正可作為一面鏡子,用來觀照自己的行為,若我們有此情形,就改正過來,這樣無論別人行為的善惡,都是我們修道的增上緣,這才是修行人面對人事的正確態度。

所謂人與人的相處,貴在一個「和」字,「待人以和」且要廣結善緣,更重要的是,以佛法來自我反省,加以實踐,而不要受此境風影響。如此一來能具足他人優點,且不受他人缺點影響,對個人修持真正能有所增益。

《楞嚴經》云:「理則頓悟,乘悟併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即透過聽經聞法,了解了佛法的道理,建立了正知見。然而理上雖然明白了,但無始劫來的習氣、煩惱卻非馬上可以去除,需靠慢慢的薰修,才能斷除。

例如聽經聞法,知道「火燒功德林」的道理,知道起瞋心不好;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一旦遇到逆境,有時還是作不了主,瞋心大起。所以,由此可知,要將「理」落實在「事」,並非馬上就能達到,還需要經過一番努力,但是修行最後的目的就是要達到事理一如。因此在修行的過程中,就要依著佛法的道理,在日用中不斷地覺察、覺照自己的每個言行舉止,乃至每個起心動念,如此日久功深,慢慢就能去除自己的習氣、煩惱,達到事理一如。

無始來的習氣、煩惱每個人都有,只是厚薄不同;再者,每個人過去的善根也有深淺之別。所以,今生雖同聞佛法,但斷除習氣、煩惱的快慢亦有不同。但畢竟人人都有本具的佛性,只要在菩提道上發長遠心、精進心,最後每個人都能斷盡煩惱,圓成佛道。

「金剛怒目相」乃菩薩慈悲為了遏止惡人的惡行,使其勿再造惡業,以免將來受苦果所示現的相貌。所以,雖現的是怒目相,但其內心卻滿懷慈悲,希望眾生最終能改惡行善。由於眾生的根機不同,故菩薩應機示現,有時慈眉善目,有時金剛怒目,這些都是菩薩度眾的方便,最終目的是希望眾生斷一切惡、修一切善,離一切苦,畢竟大樂。不過「金剛怒目相」是對非常頑劣、難調的眾生所採取的,並不適合對一般人,而且,現「金剛怒目相」的菩薩,本身需要一定程度功夫,能做到自己決不起瞋恨心,心內平靜像無波清澈的大海一般,又能善觀因緣。

明白了以上這些道理,相信能解答您的疑惑,在這條修行的菩提道上,找到自己用功的方向,同時也能以更開闊的胸襟及方法面對眾生、廣度有情。


你難以接受的忿怒相,其實是一種慈悲心度化眾生的升華

佛教中我們知道的有:慈悲法、慈悲相。我們看到的觀音菩薩和佛陀的唐卡和佛像都是低眉合十;讓人升起無上的恭敬心和虔誠。還有像密宗一些忿怒法,這個忿怒相,忿怒法其實是慈悲法的升華。同樣觀音菩薩示顯馬頭明王身。但是不對一般眾生傳授的。為什麼呢?

因為一般的眾生難以承受、難以來受用這樣的教法。所以也沒有要求密乘弟子去來修行一些甚深的佛法。可以在內心當中去祈請,希望早日能夠受用這樣的教法去利益眾生。我們看佛有無量的身形,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好,也分寂靜身和忿怒身,寂靜身就是看到的非常莊嚴慈眉善目的一種表情,非常莊重,法相非常威儀!但是忿怒身看著非常恐怖,一些披著頭顱骨,腳踩著惡魔一種形象,非常恐怖。

但是這一切的教法大家要知道,並不是讓大家去學魔,而是一種慈悲心的升華,因為佛也告訴眾生在虛空法界當中,只有很少的眾生能用慈悲法度化,所以魔要化成魔王去度化,鬼要化成鬼王去度化,那在顯宗的一些教法,他卻沒有這樣的教法,顯宗沒有這些。但是在密宗,因為密宗來說他的力度大,威猛力度大,方便法非常多,但都是以慈悲菩提為根本,智慧方便為究竟,所以說能夠調伏一切魔障,能夠摧破一切魔障,也就是說,在力度具足的時候,在密宗並沒有正法末法之別, 因為他力度大,黑暗有多大,他都能給它摧破掉。

但我們顯宗的一些同修,我來解釋一下,他到底是怎麼來觀照的,怎麼來修行的,做一個比喻來說,先說在小乘的一些教法,小乘就是觀待自己小我,小我之身來去利益眾生,小我就好比自己是左手,看待其他眾生就好比是自己的右手,這隻手看待那隻手就感覺到,這隻手可能有破了,傷口,或者痒痒了,各種的疼,各種的癢,各種的傷口。沒有辦法去判斷是它到底是一種什麼症狀,不管是什麼症狀,我們都是一種慈言愛語。都是一種慈悲法來對治她,即使化膿了,傷口嚴重感染了,我們也不能說去開刀或動手術,只能拿紗巾,紗布給他包起來,都是一種溫柔形的對待,因為我們來觀照自己的自心,難以控制自己的業力,所以都是以外相的慈悲來引發內心的慈悲,外在的憤怒,就往往容易導致內心的嗔心。所以說外相的忿怒和嗔心,並不是一個概念。外在的忿怒之相,並沒有說忿怒之心,內心的嗔怒之心,從來沒有說外在的嗔怒之相,心是心,相是相,咱們沒有達到真正的合一,都是有內外之別,因為有這小我,外在的忿怒之相,咱們來給他摧破掉,來控制住內心,來修行忍辱度,嗔怒對治的是忍辱,給控制住,來熄滅內心的嗔心,嗔心容易造地獄的因果,這就是對治方式,對治方法。

慈悲,忿怒之相,這種大菩提心來利益眾生是非常到位的。

他是慈悲,忿怒,寂靜忿怒之相度度精準來利益眾生,絕對不會存在有很多人懷疑的一種包容,成為一種縱容的概念。那就大錯特錯了。所以說我們要通過這樣一種大菩提心來理解陀佛的慈悲,但是你沒有證到的時候,確實沒有辦法來理解到佛陀佛的慈悲,只能是以恭敬心來照見。

永遠不能用自己的心來衡量諸佛之心,也永遠不能夠以一切的相法來去定義他人的心識,因為表相來說都是空性的,即便殺盜淫妄其實也都是空性,因為眾生的心貪嗔痴慢疑而造作,給他注入了一種業力的行為,一種錯誤的行為。所以說,我們當然還是從身口意來要求自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第三句話一定要注意了,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管好自己的心,對於他人來說要包容,先要寬容,先要能容得下別人,先要能包容別人。這樣才能慢慢達到利益眾生。

當然利益眾生的階梯,要通過苦諦的認知。真心發出離之心,達到慈悲眾生之苦,達到奉獻眾生,最後達到究竟的智慧度,達到勝義諦的大菩提心,達到空性的證見。這一步一步主要是來給大家講述一下,大菩提心怎麼去觀待眾生自淨其意和一些忿怒寂靜這些相法智慧度的一種義理。

並不是讓大家自己思維去理解, 我去慈悲我還是忿憤,是沒有自己思維的,而是眾生所需,眾生需要什麼就給予什麼,這種度度精準,只有大菩提心和眾生完全相融為一體才能了知,佛陀也告訴眾生,在沒有成佛之前,是不知道佛和魔的。

所以說這必須得有一個真正明師來依止,密宗來說必須得依止自己無上的根本上師,依止上師的身口意才能了知怎麼樣去利益眾生。

簡單的開示就到這裡,隨喜功德。


普賢行願王與地藏滿願王——為什麼會出現兩個願王?矛盾嗎?

問 : 一般人認為:不是高贊普賢行願是無上願王嗎?怎麼又忽然說地藏菩薩是滿願王?而且經中還說,對文殊、普賢、觀音、彌勒等恆河沙數的諸大菩薩,經過百劫供養、稱念等,不如一飯食頃修持地藏菩薩,這不是矛盾嗎?有時說這個高、有時說那個高,我們都無所適從了。

答 : 其實,為了輔助一尊佛的教化,諸佛如來會示現不同身份,來引領我們趣向佛道。他們各有所主、各有所表,不能作簡單地評判。

就行而言,普賢菩薩超越一切諸佛菩薩的無量修行海,稱為“大行之王”,如果想發起無上行願,那就要隨學普賢菩薩摩訶薩,他是大行的總集。

如果要學智慧,就要依文殊菩薩,開啟自身的根本智、後得智,乃至心性大智慧無餘徹顯。

如果要學大悲,那就要依止觀音菩薩。

這裡就滿願而言,要依止地藏菩薩,他有最大的滿願能力,稱為“滿願之王”。

因此,為了使普賢行願速疾成就,需要加修地藏菩薩作為滿願的根本。這兩大願王合在一起,會使得我們在菩提道上如虎添翼。

智圓法師《地藏十輪經序品講記》


【 密宗的護法為什麼那麼恐怖呢 ? 】很重要詳細的解釋 !

 護法-2.jpg

忿怒金剛的頭髮,都是立起來的,象徵所有輪迴的不清淨現象都與涅槃或者佛的壇城不可分離,在法界當中都是清淨的;一般的佛菩薩背後,有一圈光芒,但忿怒金剛的背後卻不是光芒,而是火焰,象徵證悟空性的智慧——以證悟空性的智慧摧毀三界輪迴,燒掉六道眾生的煩惱和痛苦。
請問為什麼密宗的許多護法像身上掛著人頭做裝飾,腳下踩著人屍,為什麼要以看上去有點恐怖的形象示人呢?為什麼有忿怒金剛的顯現呢?

本文整理自《密宗概要》,《中陰竅訣》--- 慈誠羅珠堪布開示:
學密法的人一定要知道這些內涵,否則雖然得到過灌頂,對密法也有信心,但真正看到這些的時候,心裡面也許還是會有一點點疑惑。
忿怒的意思,是指消滅執著很厲害,不是普通世間人的忿怒。之所以顯現為忿怒,就象徵著不能有執著,要用忿怒來息滅、斷除執著。

一方面,從度化眾生的方便法門來說,眾生的根基千差萬別,有些眾生需要用寂靜的方式來度化,就像釋迦牟尼佛轉三次*輪所度化的無數眾生一樣;
而有些眾生因為前世福報非常大,卻沒有菩提心,更沒有好好迴向,發了一些邪惡的願,這樣來世就會變成世間的魔王、魔鬼,他們的神通、勢力等各方面都遠遠超過了普通的天人、鬼神。要度化這樣的眾生,採用寂靜的方式就比較難,所以要顯現更凶猛的形象。

一般來說,兩個灌頂、戒律等各方面條件都一樣的人同時修生起次第,一個修忿怒本尊,一個修寂靜本尊,則修寂靜本尊的人有可能會出現一些障礙,這不是因為他修了寂靜本尊才出現的障礙,而是本來就有,只是寂靜本尊遣除障礙的能力有限,所以會顯現出來;
而修忿怒金剛的人成就會快一些,因為忿怒金剛本來就擅長於降伏魔障,所以障礙會少一點。這就是忿怒金剛的優點。

忿怒金剛的外表看起來很恐怖、很粗暴、很凶惡,但這種凶惡的真正意義,不是針對任何眾生,而是針對煩惱、執著,不是要降伏別的東西,而是要降伏煩惱。
其表面意義,是表示度化寂靜本尊度化不了的傷害眾生的魔鬼。

其實,忿怒金剛是另外一個方式的大悲和智慧,它像是一種語言或符號,每一句都象徵著佛的慈悲和智慧。我們要看他的內在意義,不要在意其外表,就像別人用手指頭給你指示月亮的時候,你要看月亮而不要看手指頭一樣。

最開始的時候,密宗在印度是非常保密的。
傳播到西藏的早期也是一樣,根本不公開,只是修行人自己修,因為那個時候很多人還不能理解,所以很保密,後來大家都知道其中沒有什麼不好的東西,只是佛度化眾生的一些方便而已,所以就接受了。雖然通過科學技術,現在漢地到處流傳著各式各樣的密宗圖片,但真正瞭解密法的人,卻是鳳毛麟角。

作為學密的人,我們應該懂得本尊身上每一個細節的內在含義:
1、一般的佛菩薩背後,有一圈光芒,看起來很舒服,讓人很生信心,
但忿怒金剛的背後卻不是光芒,而是火焰,象徵證悟空性的智慧——以證悟空性的智慧摧毀三界輪迴,燒掉六道眾生的煩惱和痛苦;

2、忿怒金剛的頭髮,都是立起來的,象徵所有輪迴的不清淨現象都與涅槃或者佛的壇城不可分離,在法界當中都是清淨的;

3、本尊頭上的五個骷髏人頭,象徵以下三種意義:第一個意思,與寂靜本尊頭上的五佛冠一樣,象徵五部佛;第二個意義,表示五毒煩惱不除而淨;第三個意義,代表五部佛的五種智慧。
為什麼是乾的骷髏呢?
因為證悟空性的智慧像烈火一樣所向無敵,藉以象徵忿怒金剛所擁有的證悟空性的熱量、溫度或者能量;

4、三隻眼睛象徵照見過去、未來、現在三時;

5、大象皮上衣,象徵佛的十力,大象雖然身體龐大,頭腦笨重,但智慧卻與身體反差極大,顯得比較笨,故象徵無明不除而淨,或者以十力斷除無明;

6、虎皮的裙子,象徵嗔恨心不除而淨;

7、不穿其它衣服,象徵如來藏或心的本性沒有任何障礙。
本尊手裡的法器,不一定完全不變,由於修法的關係,有些時候法器還是會有變化。我們現在是根據一本書的內容,而不是彙集所有續部的不同說法講的。在不同的續部當中,本尊手裡拿的法器或東西也會有所不同,但續部裡面解釋得非常清楚,這不會有問題和矛盾,因為總的來說,這些都是一個人內外身體和精神全部的清淨顯現。

雖然身體和精神的哪個部分顯現為哪一個本尊有固定的對應,但如果將其中的某些本尊調換,也不是矛盾的,因為所有本尊都是一體的,都是佛的壇城。
五部佛佛父佛母,一共有十尊,加上十六尊菩薩、六尊導師、八尊忿怒金剛,與普賢王如來佛父佛母,一共是四十二位寂靜壇城的本尊。
本來只有四十位,另外兩位是普賢王如來佛父佛母。普賢王如來佛父佛母不像其他的本尊,身上沒有什麼裝飾和衣物,因為他象徵法身,法身是無相的,普賢王如來象徵如來藏的光明,普賢王佛母象徵如來藏的空性,前面的四十位本尊都是光明和空性的不同形式,普賢王如來佛父佛母,是四十位本尊的本體。

我們要知道,在我們自己的身體上,原本就具備四十二尊寂靜壇城本尊,只是我們現在無法看到而已。
寂靜壇城的每一位本尊,都和顯宗的佛菩薩一樣,慈眉善目、相貌端莊,誰都能接受。一般人也認為,佛菩薩理當如此,但忿怒壇城卻不一樣,如果不知道它所象徵的意義,很多人就不能理解,會產生疑惑甚至邪見,繼而就是誹謗。

我們一定要知道一個關鍵問題,無論慈祥的面孔也好,恐怖的面孔也罷,都只是度化眾生的不同顯現、不同形式而已,實際上二者的本體都是一樣的。
如果忿怒本尊不是佛菩薩,寂靜本尊也不會是佛菩薩。
如果承認寂靜本尊是佛菩薩,就要承認忿怒本尊同樣也是佛菩薩,因為他們的本質都是一體的,任何顯現都是佛智的現象。
從表面上看,密法的忿怒壇城裡充滿了恐怖,但在恐怖現象的背後,卻充滿了智慧,充滿了慈悲,其中既沒有色情,更沒有暴力和嗔恨。
所有的壇城,也都離不開法界或者空性,都是空性的不同形式。
首先,我們可以瞭解一下嘿如伽身上的衣服、裝飾分別象徵著什麼。

(1)很多嘿如伽(護法,忿怒金剛)都有翅膀,翅膀代表智慧和方便。
無論是飛機,還是任何一種飛禽,能在天空飛行的物體,往往離不開一對翅膀。其中一個翅膀不存在,就飛不起來。
這說明,如果想成佛,就一定要有證悟空性的智慧與大悲的方便,只有智慧方便雙運,才能夠成佛。
菩提心、大悲心以及六度中除了智慧以外的其他五度都是方便。一方面,僅有智慧而不具方便不能成佛;另一方面,光是有方便,比如佈施、持戒、忍辱都非常圓滿,唯獨缺乏了一個智慧,也同樣不能成佛。

(2)忿怒本尊有三幅面孔,分別象徵佛的身、口、意。右邊白色的面孔象徵佛身,中間的象徵佛意,左邊紅色的象徵佛語。

(3)六隻手臂象徵六度,雖然成佛以後已經是無學道,不需要修六度,但在過去還沒有成佛時候,諸佛的六度都會很圓滿、很完整地具備。

(4)四隻腳象徵四攝,儘管忿怒本尊的手和腳還有其他的意義,但我們一般可以這樣理解。

(5)忿怒本尊還帶著溼人頭的項鍊,有五十個人頭,象徵五十一個心所不除而淨。
《大乘阿毗達摩》認為,五蘊的行蘊當中包含了心所,
心所就是我們的不同念頭,主要有五十一種。(五十一心所)。

本來每個人都有成千上萬個念頭,不止五十一種,但在凡夫心中,經常會出現這五十一種念頭,讓我們流轉輪迴的主要因素,也是這五十一種心所。這五十一種心所不除而淨的時候,就顯現為人頭項鍊,其所表達的意思是,五十一種心所根本不需要放棄,一旦證悟,它就是我們的裝飾——佛的智慧。

小乘認為:這些心所都是有漏法,其中一部分屬於煩惱,一部分屬於不善,凡是有漏的東西,都是解脫的障礙。一定要以證悟人無我的智慧斷除有漏的心所,繼而成為阿羅漢。
大乘顯宗認為:第一,要通過證悟人無我和法無我的智慧去斷除這些心所;第二,如果既有證悟空性的智慧,還有菩提心,就不需要像小乘一樣去斷除,而可以把這些念頭轉為道用。

密宗認為:所有心所既不需要斷除,也不需要轉換,本來就不存在什麼要轉換的東西,當我們證悟的時候,一切本來就是清淨,本來就是智慧。

(6)在忿怒本尊的左腳和右腳下面,分別踩著一個人,這是什麼意思呢?四隻腳一般象徵四攝,但其中的左腳又象徵智慧,右腳象徵方便,右腳下面踩著一個男人,象徵斷見與有境執。
《現觀莊嚴論》認為,境執是對外界、外境的執著;有境執是對內心的執著。

斷見為什麼被踩在右腿下呢?
因為所謂的斷見,就是把空性理解為什麼也沒有的觀點。斷見的對治方法,就是方便。方便屬於現象,現象與斷見是矛盾、對立的,如果承認現象,就不會有斷見。右腿踩著男人,也即以方便壓住斷見。
左腿下面的女人,是象徵常見和境執,斷除境執與常見的對治,是證悟空性的智慧。左腿踩住女人,就象徵以智慧壓服常見和境執。
所以,這並不是說忿怒金剛沒有慈悲心,故而很殘忍地把眾生壓在腳底下踩死。實際上,顯宗也會承認以方便壓住斷見和有境執,以智慧壓服常見和境執,只是表達的方法不一樣而已。

(7)四顆很鋒利的犬齒,象徵斷除溼生、卵生、胎生、化生等四生。

(8)身上的蛇形裝飾——白蛇、綠蛇等等,象徵三毒裡的嗔心不除而淨。本來,蛇是嗔恨心很強的一種動物。依照密宗的觀點,嗔心既不需要像小乘那樣去斷除,也不必按照大乘顯宗的方法去轉換,嗔恨心本來就是佛的清淨智慧。

(9)佛母身上的豹皮裙子象徵大樂,大樂實際上就是大光明——如來藏的光明。另外還象徵度化眾生的事業無礙。(注:此段開示摘自《定解寶燈論》:
所謂的大樂:現在很多學密宗的人,都認為大樂智慧就是心中特別快樂,另有些對貪愛無法對治的人,將男女之間的貪愛稱為一種樂受,這些說法都已經完全顛倒了。
密法中所謂的“大樂”,以凡夫分別念根本無法詮解,密宗所謂的大樂智慧並非凡夫所想象的樂受,分別念當中的樂受全部是無常的,不離行苦,何時無常、痛苦的本性真正轉變為一種智慧,才能將之稱為樂,這樣的大樂智慧在《時輪金剛》、《大幻化網》中都有講述。學習密法時對某些特定名詞一定要掌握,究竟而言,密宗的真正含義必須依靠善知識才能得到。

意思就是說,密宗為遣除對於空性的執著,已經宣說了無有遷變的大樂智慧,如此殊勝的大樂智慧,依靠上師的竅訣、通過遠離境與有境的方式自己可以親身體驗。
大樂智慧,也即現與空無二無別、遠離一切遷變的智慧。
現空無二,明空無二,覺空無二,實際指的都是大樂智慧。心不僅是空性,而且是與大樂無二無別的,對此空樂無別之法界,通過遠離境和有境的方式可以親自體認,這就是密法真正的特點。)

(10)手裡的五股金剛杵象徵佛的五種智慧;

(11)卡章噶,是梵文的音譯。它上面有三個叉子樣的尖頭,中間有三個人頭,這些三的數字都象徵貪嗔癡三毒不除而淨;

(12)天靈蓋象徵無相或無唸的智慧和大樂。盛滿鮮血的天靈蓋象徵對輪迴、金錢、名利等等的貪慾心,喝掉鮮血象徵摧毀貪慾;
人頭象徵我執,把人頭斷掉拿在手裡,象徵斷除所有的我執。
左手的無頭屍體,象徵無念、無我的智慧,因為在人頭斷掉以後,屍體是沒有意識的,只是一具軀殼,更不會有什麼念頭。
從表面上看,密法的忿怒壇城裡充滿了恐怖,但在恐怖現象的背後,卻充滿了智慧,充滿了慈悲,其中既沒有色情,更沒有暴力和嗔恨。

以後我們死的時候,或者是修託嘎的時候,他們肯定也會出現在我們面前,假如那個時候不能認識到那是佛的壇城,更不知道那就是自己心的本性,而以為是什麼很凶惡的魔鬼等等,就會嚇暈倒,然後又會墮落惡趣,所以認識這些壇城很重要。
在佛的智慧顯現和佛的自境當中,不可能有畜牲和屍體,這只是一種象徵,就像顯宗所說的佛陀三十二相、八十隨好一樣——每一相好,都有具體的因緣、指代和象徵,都不是佛觀想了以後才出現,而是自然具備的,其中的每一相好,都表示佛的一種功德.手中的屍體,象徵無念、無我與無我執。凡夫所看到的一切現象,都是不平等、有執著的。佛的光明和空性境界,就是絕對平等的境界。中陰時忿怒本尊會出現

以下選自慈誠羅珠堪布開示《中陰竅訣》
在法性中陰時,會出現地水火風四種恐怖的聲音。水聲像洶湧的海濤聲,地聲是如同整座山崩塌下來的巨大恐怖聲,火聲像大森林在燃燒的聲音,風聲是猶如一連串的巨雷聲。
然後出現紅、黑、白三種懸崖,雖然這三種懸崖實際上是貪嗔癡的現象,但因為不能了知,所以會生起極大的畏懼。繼而,又會出現寂靜金剛、五方佛,最後是忿怒本尊。

如果不是學密的人,此時會極端害怕。就算是將五部大論學得再透徹,戒律再清淨,平時聞思再精進,如果只學過顯宗經典,而沒有學過密宗的臨終訣竅,此時仍然會非常懼怕。
由於驚恐萬分,就四處尋找依處,但始終找不到。法性中陰的過程就會在這樣的驚慌中度過,而根本無法在其間掌握任何有用的時機。

如果是學密的人,哪怕是最下等的根基,此時至少能認出這些都是常見的本尊,就不會太驚嚇,也纔有機會修習中陰法。因此,相對來說,修習密宗的人更容易把握在這個階段獲得解脫的機會。
當本尊出現時,要認清他們只是本尊而已,沒什麼好怕的,這點極為重要。然而,生前沒有見過本尊的人,此時要不怕也很難,因為忿怒本尊的相貌確實是很可怕。

經書中講的訣竅,就是生前要多看這些忿怒本尊的像,要認得這些忿怒本尊。
譬如忿怒本尊中也有忿怒的五方佛,大幻化網則有一百尊本尊,這些都有唐卡可以請,對每一個忿怒本尊手中的法器、面相、身形都要熟悉。在中陰時,這些本尊一定會出現,因為他們都是自己內心的現象。

為什麼這些內心的現象現在沒有出現呢?因為,在活著時,呼吸的氣不是在中脈,而是在左右二脈;在死亡以後,氣就會自然回到中脈。縱使現代醫學無法證明這一點,但往昔的高僧大德都親身經歷過,我們每個人也無可避免地會有同樣經歷。當氣迴歸到中脈以後,就會現前心的本性。

心的本性有顯空兩方面,空的部分在生死之時都沒有什麼差別可言,但在顯現上,死後就會有這些本尊的出現。這些內容不僅現在的醫學、科學無法解釋,就是顯宗的經典,對此也沒有提及。

中陰時本尊的出現是必然的,而我們當前能做的,就是去認識他們,只有這樣,在中陰見到本尊時,纔不僅能認出,並且可以知道他們都是自己心的本性,然後祈禱本尊加持自己在中陰時能得到解脫,這是較低層次的訣竅;
而高層次的訣竅,是了知本尊是自己心的本性,之後就安住在大圓滿的境界中。外在本尊的現象此時會逐漸消失而融入心的本性之中,如同脩金剛薩埵時,最後要化光融入空性一樣,中陰時也會有這樣的次第。

以上是法性中陰的訣竅。

摘自幸給幸給

 

本尊是怎麼回事?

密宗佛像穿戴人頭骨的含意?

中陰文武百尊 --寂靜尊與忿怒尊共一百尊

忿怒的慈悲--不動明王簡介

佛教最強大的十大明王,明王是諸佛、菩薩用以降服妖魔的忿怒形像

降伏極惡人、鬼神等眾,最極迅疾的大護法王主:(大元帥明王)!

修忿怒本尊如沒有慈悲心,後果很可怕!

魔為何不敢變現本尊?

真的不見世間過,那你是個白癡!

諸護法之首--瑪哈嘎拉「大黑天」護法

諸財神之首--財寶天王及五姓財神的起源及功德利益

諸財神之首--黃財神法門的殊勝功德利益

佛教的財寶本尊--大聖歡喜天(象頭財神)

摩利支天菩薩除病隱身法,親友欠錢不還?讓他們主動歸還的神奇咒語!

藏傳佛教 愛情本尊:咕嚕咕咧佛母(作明佛母)密法

穢跡金剛咒功德及修法的介紹

末法時代的威神怙主《大威德金剛》

地獄的死神:閻羅與閻妹

地藏法門最大護法 - 堅牢地神

安曲寺的厲鬼傳說

龍王、龍族眾生揭秘

修財神法求財 !修財神法怎麼沒發財?

揭秘佛教護法伽藍菩薩武財神關公的前世今生

孩子的守護神--鬼子母神(歡喜母菩薩)

他是走陰的陰差卻無力救自己的親人,但是念金剛經感動了辯才天女攝受

佛陀會不會罵人或生氣?

修行人,其實你可以生氣

禪堂裡的香板是怎麼來的?

他看似兇猛忿怒,卻是觀世音菩薩慈悲的化現

溯源流書生說法,警痴頑菩薩化身!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煉心 的頭像
    菩提煉心

    菩提煉心曼陀羅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