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不見愚人,不與共事】

過去,佛陀曾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弘法。一天,佛陀領著弟子們進入羅閱城中乞食托缽,正巧惡比丘提婆達多也到羅閱城中乞食。就在佛陀將進入某個巷子的時候,從遠遠的地方看到提婆達多也將進入同個巷子,佛陀便自然地轉身,準備繞道而去。

這時,隨侍在一旁的阿難非常不解地請示佛陀:「世尊啊!您為什麼要避開這個巷子呢?」

佛陀說:「阿難啊!提婆達多即將到達這個巷子,所以我要避開。」

阿難更疑惑了,問佛陀說:「世尊啊!您難道害怕提婆達多嗎?」

佛陀回答:「我不是害怕提婆達多,而是不應與作惡之人相見。」

阿難於是說:「好的,世尊!但我們是不是應該將提婆達多驅逐到其他地方呢?」

佛陀回答:「阿難啊!我從來沒有想過、也不需要特別將提婆達多驅逐至他處。他所做的一切惡行,因果都要由他自己來承擔。我們的因地不同,所以果報自然不同,既然果報不同,就等於是他已經在其他地方了。」

阿難又說:「但是提婆達多在世尊的僧團當中造諸惡業,我們應當如何對待呢?」

佛陀說:「他是愚癡之人啊!愚癡的人不應該和他見面,不要和他共事,也不需要和他談論,和愚癡的人往來只是在造惡業、生是非而已。

阿難訝異地問:「世尊,愚癡之人為何有如此大的能耐和過失,使得和他往來的人,也有這麼大的過患呢?」

佛陀告訴阿難:「愚癡人的行為都是不如法的,他們總是違背正見、常規,讓邪見日益增長。所以,阿難,你要記得不要和惡知識共事。如果和愚癡人共事,不僅沒有信用、沒有戒行,無法聽聞正法,又沒有智慧;而與善知識共事,則能增益諸功德,成就戒行。阿難,當如是學!」阿難聽聞開示,歡喜奉行。

典故摘自《 增壹阿含經.卷十三 》

省思

有云:「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

可知,親近善知識,在善法的薰陶下,自身亦得利益;愚人不識因果,三業造惡,若親近之,隨造惡業而不自知,甚可怖畏!


佛說吉祥經:勿近愚痴人,應與智者交,尊敬有德者,是為最吉祥

在佛經中,有一部著名的經書叫《佛說吉祥經》,又名《幸福經》,是著名佛教學者、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李榮熙居士從南傳大藏經中譯出,譯者在附言中寫道:巴利文《吉祥經》是南傳佛教各國及我國雲南傣族地區佛教僧俗信徒日常念誦經文之一。經文列舉的十一種吉祥,概括了做人的方方面面,我們依之而行,便無往不勝,無處不安,無時不順。

從今天開始,我們和大家一起來走進佛陀的世界,一起來解讀佛陀詮釋的吉祥人生的密碼。 佛說是指本經乃釋迦牟尼佛所說,佛是俱有說不盡的功德智慧的人,是最吉祥的人,因此「佛說」即是金口宣說。

吉祥吉無不利,祥為瑞兆。對於人生而言,即是身康心泰,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都處在最協調、最完美的境界。具體的說,凡是福德、智慧等我們本分應該得到的,我獲得了,這是「吉祥」;禍變煩惱等我們不該得的,我們得到了,那就不吉祥。

經是釋尊演說的教理。 在這裡,我們可以把《吉祥經》理解為佛陀傳授給我們的,怎樣擁有最吉祥人生的經驗和方法。

今天我們來說吉祥經10句吉祥文中的第一句:

勿近愚痴人,應與智者交,尊敬有德者,是為最吉祥。

愚痴,是人生三毒之一,是六種根本煩惱之一。所謂愚痴人,是笨拙無知,心性闇昧,不通達事理、迷惑妄取,而做種種不當行為的人。愚痴的人不明理,不明理的人就顛倒、邪見、惡行,不但影響自己、影響當下,而且影響他人、影響後世。

俗話說:寧願為有智慧的人撐傘,不可為愚痴的人出主意。我們平常為人處世都講求天時、地利、人和。與智者交,就是求人和,是選擇人緣。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誰都不願意與口是心非的小人相依為伴的。常言道:「勿友不如己」,就是這個道理。

什麼是智者呢?智者,就有智慧的人,具有適應環境的普遍能力。俗話說:大的罪惡後面必有大的智慧。世人的智慧如果沒有了道德內涵,僅剩下經驗和知識,完全被欲望和貪婪所驅使,就會變成投機取巧的小聰明,不可告人的機謀和狡計。如果一個人光有智慧、能力、知識而缺乏正確的倫理道德規範,就會變成不近人情、自私粗野的「冷血動物」。這些經驗和知識就會障礙我們的人生,佛法叫「所知障」。從前禪宗六祖慧能,近代高僧慧明長老和廣欽老和尚,都是目不識丁,但他們卻既有知識,又有智慧,而能成就一番道業。所以,佛陀教我們:尊敬有德者。

「德者,得也」。認識了道,內得於己,外施於人,稱之為「德」。有德者,能正確處理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得到了該得到的一切;佛教所提倡的道德標準並不要求我們「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因為在佛法而言,別人與自己的根本利益是共同的,不可分開的,大凡毫不利己的事,也不一定有利於人,凡是利人的事必然利己,包括捨己救人的行為,在佛教看來則是同體大悲的精神。所以佛教的道德標準是自利利人,這是菩薩道的精髓,是雙贏的處世方法,值得大力提倡。簡而言之,凡舉心動念對別人有所侵犯,對社會有危害的就是不道德。損人利己的行為不道德,損人不利己的行為更不道德,損己不利人的行為也不道德。

因此,佛開示我們,要擁有吉祥的人生,首先是要遠離愚痴,做一個智慧與道德完美結合的人。


勿近愚痴人,應與智者交,尊敬有德者,是為最吉祥

有一天,一位信徒請教釋迦摩尼:「如何才能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釋迦摩尼說:」友有四品,不可不知」。

哪四品呢?信徒問。

有友如花。有友如秤。有友如山。有友如地。是謂四品。

釋迦摩尼說:

何謂如花?好時插頭,萎時捐棄,見富貴附,貧賤則棄,這是花友。

何謂如秤?物重頭低,物輕則仰,有與則近,無與則慢,這是秤友。

何謂如山?譬如金山,鳥獸集之,毛羽蒙光,貴能榮人,富樂同歡,這是山友。

何謂如地?百穀財寶,一切仰之,施給養護,恩厚不薄,這是地友。

「四種朋友,我們如何選擇呢?」信徒再問。

釋迦摩尼說:

前二者,攀富貴,棄貧賤,有贈則尊敬,無贈則怠慢,都是嫌貧愛富的酒肉朋友,不能視為知己。

後二者,能把歡樂給人,衛護一切眾生,恩厚不薄,這才是我們所要交往的朋友。

 

出家人淡定超脫,他們把友分成四品,比較客觀,褒貶不形於辭色。

俗世中人,缺少出家人的淡定與超脫。俗世人也把朋友分為四類,卻言辭激烈,褒貶分明。

明代名士蘇竣(《雞鳴偶記》)把朋友分為四類,曰:「道義相砥,過失相規,畏友也;緩急可共,死生可托,密友也;甘言如飴,遊戲徵逐,昵友也;和則相攘,患則相傾,賊友也。」

畏友就是諍友,就是那種對你的缺點、錯誤直言規勸的朋友,讓你望而生畏。唐玄宗曾說:「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他把魏徵比做一面鏡子,後人也把像魏徵一樣直言敢諫的人稱為「諍友」。

人世間,諍友很稀少很難得,比國寶大熊貓還珍貴。

人的一生,在二十幾歲之前比較容易遇到患難之交;三十歲以後,因為相互猜忌、利害衝突,很難再結交到生死可托的朋友。四十幾歲以後,交朋友更難了,同時必須有所選擇了。

古人說「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蜜」。我以為,淡如水不見得是好,甜如蜜也不一定不好。朋友之交,重要的是相互了解、相互幫助、相互切磋、相互原諒、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寬容、相互信任、相互取長。這叫「友直、友諒、友多聞」。

交友不宜濫。朋友之間,最好少一點金錢往來,彼此只在道義上結交、在知識上結交。不相互算計,不相互為難。出於本心,輕鬆相處。如此相交,友誼才能永固。


勿近愚癡人,應與智者交

如瑞法師

勿近愚癡人、應與智者交、尊敬有德者、是為最吉祥!

不要親近愚癡的人,應該和有智慧的人打交道;要尊敬有道德的人,這是最吉祥的。

世尊是佛的十種德號之一,它的字面義是「世出世間唯佛尊重。」佛是眾生的導師,九界眾生都尊重佛。

那什麼是愚癡的人呢?愚癡人就是沒有智慧的人,無知的人,不信因果的人。貪也好,嗔也好,都是從愚癡來的。愚癡就是無知,就是無所明瞭,不明白事理,處事沒有智慧,不信因果,不信佛法。像這樣的人,我們不能跟他交朋友,所以不能去親近他。應該和什麼樣的人打交道呢?應該與有智慧的人來交朋友。

淨飯王是佛的父親,他曾經教育太子交朋友有三個要法:第一、見到朋友有過失,能夠曉之以理來諫勸;第二、見到朋友有好事,要能夠深深地隨喜;第三、朋友在苦厄當中,有了困難不相捨棄。如果具備了這三點,可以和他交朋友。

在經論裡也經常提到,善友能成為眾行之本。如果能有善友,這是萬福之基,也就是生萬福的根本。所以,親近善友對自己的身心都有好處,能夠使自己的身心內外都得清淨。我們學佛的人,更是要根據佛的教來選擇道友。

在《佛本行集經》裡面,記載著這樣一件事:佛和難陀,他的弟弟,路過一個魚市。走進去後,佛讓難陀拿一把魚草。待難陀拿了一會兒,佛說:「好,你放下吧,你看看你的手。」難陀一聞,一股魚腥氣。佛又領難陀走到一家賣香的鋪,這次佛讓難陀拿包過香的紙。拿了一會兒,又讓他放下。難陀對佛說:「哎呀,我現在手裡都是香氣!」

佛說:「交朋友也是如此。你和不好的朋友在一起,久久就會沾染惡習;你和善友在一起,久久就會熏習到很多好的東西。」

眾生的性是不定的,遇到好的人,可能會學好人;遇到壞的人,雖然開始時你不想跟他學,但是久久地在一起,常在河邊走,哪能不濕鞋呢?

華嚴懺中說:「自從無始起無明」,無明是無所明瞭的煩惱。為什麼會造很多的過失呢?這中間有一個不好的助緣,就是不好的朋友。「亦值惡友增我情」,當你起貪心想偷的時候,朋友馬上就來:「好,我給你放哨!」這樣,東西就偷成了。不好的朋友,常常能夠成為自己做惡事的助緣。


善找善,惡找惡,這就是感召和相應的神奇之處!

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化時,有一天,舍利弗尊者率領眾多比丘經行,而大目犍連、大迦葉、阿那律、離越、迦旃延、滿願子、優波離、須菩提、羅雲、阿難等多位尊者,也都各自帶領著許多比丘經行,法喜充滿,此時提婆達也率領眾多比丘一起經行。

世尊看見這些具足神通的弟子們,各自率領其眾經行,就對在座的比丘們說:「每個人的根器、性情都有相似的部分,性情良善的人會與善人在一起,而作惡之人會與惡人親近;就好像乳與乳相應、酥油與酥油相融合,糞、屎尿,也各自有相應者。同樣地,眾生的根性都會有各自相應的法則,行善者與善法相應,行惡者與惡法相應。你們是否看見舍利弗比丘率領比丘們在經行?」比丘們回答:「是的,世尊!我們看到了。」

佛陀就說:「這些人都是有智慧之士。」佛又問:「你們有沒有看到大目犍連也帶著眾多比丘在經行?諸比丘齊答:「看到了!」佛言:「這些比丘們皆有神足通」,佛又問:「你們也看見了大迦葉帶領比丘們在經行嗎??」「是的,世尊!」「這些上士都是修十一頭陀行之人。」「你們是否看到阿那律比丘?」「有的!」「在他身旁的賢者們,皆已證得天眼通。」「有看見離越比丘嗎?」「世尊,我們也看到了!」佛言:「與離越在一起的上士,都是入定的行者。」「你們看到迦旃延比丘嗎?」「有啊,看到了!」「這些都是善分別義理的上士們。」

佛又問:「你們看見了滿願子比丘嗎?」比丘們答:「世尊,我們看見了!」佛說:「與他一起的賢者都是善於說法之人。」佛再問:「可否看見優波離帶領諸比丘經行呢?」比丘們回答:「是的,看見了!」佛說:「他們都是嚴持禁戒之人。」「你們看見須菩提了嗎?」「有的,世尊!」「在他身邊的都是解悟空性之理的行者。」「再則,你們是否看到羅雲比丘?」「是的,世尊!」「在羅雲身旁的比丘,個個戒行具足。」「另外,你們也看見阿難比丘嗎?」比丘回答:「有的,世尊!」佛說:「與阿難在一起的賢士,都是多聞第一,聽聞了佛法就信受不忘。」

佛繼續問道:「你們是否也看到提婆達多率領眾多比丘經行?」諸比丘回答:「是的,世尊!」佛就告訴比丘們:「他們都是造惡、缺乏善根之人。」接著,世尊便說此頌:

「莫與惡知識,與愚共從事,當與善知識,智者而交通。若人本無惡,親近於惡人,後必成惡因,惡名遍天下。」

那時,跟隨提婆達多的弟子三十多人,聽到世尊宣說的偈子後,紛紛捨棄跟隨提婆達多而來到佛前,向佛頂禮、求哀懺悔,懇求悔改罪過的機會,並且稟白:「我們愚昧無知,不會分別真偽,捨棄善知識,親近惡知識。希望世尊能原諒、寬恕我們,以後絕對不會再犯!」

佛說:「聽許你們悔過,要改往修來,切勿再造惡!」這些原本跟隨提婆達多的弟子們奉行世尊的教誨,在閒靜處思惟佛法妙義,克己精進,依法修行,自我惕勵:身為族姓之子,剃除鬚髮出家學道,一定要修無上清凈梵行。後來,這些比丘們都證得了阿羅漢果。

佛陀進一步告誡弟子們:「比丘們,你們應當知道,眾生都有相類似的根性,行惡之人與惡人相親近;行善之人與善人在一起,過去、未來的眾生,根性也都是如此,所謂同類相聚,就猶如凈與凈相應,不凈者就與不凈相應;因此,比丘們!應當要學習與凈法相應,依凈法舍離不凈法,你們應當要如是學習。

諸比丘聽聞佛陀的開示,心生歡喜,依教奉行!


佛典故事 愚人與智者之別

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為比丘們開示愚人與智者的差別。佛告訴諸比丘:「愚癡人常犯三種過失,大眾應當要遠離,是哪三種過失呢?愚癡人對於不該思惟的事情卻偏要思惟;不該論說的事情卻偏要論說;不能做的事情卻偏要修習。

什麼是不應當思惟的事情卻偏要思念?愚癡的人心中常憶念三件不該想的事,是哪三件事呢?第一,總是嫉妒他人。第二,常對他人的財物和妻女起貪念。第三,心生惡念與妒意,想著:『他所擁有的一切,如果都屬於我,該有多好!』所以,愚癡的人心中所思惟的,都是這些不該想的事情。

什麼是不能論說的事情卻偏要論說呢?愚癡的人常犯四種口過,常喜歡說妄言、綺語、惡口,以及挑撥離間讓彼此失和的言語,這些都是愚人常犯的四種口過。

什麼是愚人所做的惡行呢?愚人心中時常起殺生、竊盜、邪淫等惡念,進而造作這些惡行。所以,比丘們!愚者心中常有這三種心念,也習慣於造作這些惡業。」

佛繼續說道:「比丘們!智者有三事,所以常念修行,一心向道。是哪三件事情呢?第一,智者思惟著應當思惟之事。第二,論說著當說的言論。第三,力行該做的善行。

什麼是智者思惟應當思惟的事情呢?智者心中常思惟三件事:不貪嫉、不瞋恚、不愚癡,常行正見,見到他人的財物,不會生起貪念。由此可知,智者心中只思惟應當思惟的事。

何謂智者談說應當說的言論呢?有智慧的人能成就四種良善口業:自己不妄語,也不會教唆他人妄語,見他人妄語心不喜樂,智者就是如此善護口業。此外,智者本身不綺語、惡口、兩舌外,也不教他人綺語、惡口、兩舌,有智慧的人正是如此成就清淨口業。

什麼是智者所成就的三種身業善行呢?有智慧的人,時時觀照行為無所違犯。所以智者不但自己不犯殺業,更不會教唆他人殺生,若見他人殺生心不喜樂。不僅自己不偷盜,也不會教他人偷盜,如果見到他人偷盜心亦不喜樂。自己不邪淫,見到女色也沒有淫欲心念生起,更不會教他人邪淫。若見年長婦女,就視同自己的母親;見到年紀相仿的女子,就當成自己的姐姐;而見到年紀小的女孩,則視為自己的妹妹,以平等心來對待。這就是智者所成就的三種身行。

比丘們!你們應當知道,有智之人對身口意三業,有此三種作為之相。所以,應當捨離愚者三相,片刻不離智者之所念所行,比丘們!應當如是修行!如是學習!」 此時,比丘們聽聞佛的開示,皆歡喜奉行佛陀的教誨。

典故摘自:《增壹阿含經.卷第十二.三供養品第二十二(六)》

 

省思

佛法云:「萬里途程,不離初步」,修行從修習「十善法──身不造殺、盜、淫;口不犯兩舌、惡口、妄言、綺語;意不起貪、瞋、癡」著手,清淨身口意,然後漸次入於佛智。正所謂「行善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若能於二六時中奉行十善,以此為基礎,便能步步向上,菩提道成!


佛典故事--愚人食鹽

聖法法師

從前有一個愚笨的人,有一天到了很遠親戚的家裡去。主人便很慇勤的招待。並煮了好幾道好菜招待這位客人,可是忘了放鹽,所以每道菜都淡而無味。這位客人對主人說:你今天燒的菜都是很名貴,可是淡了一點所以不太好吃,主人說:啊!我忘了放一樣東西,於是到廚房拿了些鹽,放進每一道菜,攪拌了一會兒再請客人嘗嘗,這回每道菜都很美味可口。問主人說:你放了些什麼,菜就那麼好吃?

主人說:放鹽呀!鹽是百味之源,所以能使每樣菜都好吃。傻人以為鹽既然那麼好吃,回去每餐都買鹽來吃好了,省得煮那麼多菜。於是到了街上買了一大包的鹽,回到家裡急急打開,抓了一把放進口裡!哇!苦澀不堪!以為是被那位親戚騙了。

各位大眾,世間各人有各人的智識,智識也有高高低低的差別。智識是改造自己和利益他人的武器。若是智識用之不當!也可能毀滅自己、和違害社會。更是要用得不偏不倚,才能發揮效用。否則良藥也會變成毒品。

比喻貪吃好玩,與斷食偏食都不適中。過分的享樂與吃苦主義都有偏。世間萬事必須適中,過與不及都可能壞事。又比喻有些人做事不負責任,可能一生一世都一事無成,過分的熱衷名利,也會造成爭奪計較而造惡業,或勞碌一生,與煩惱糾纏不休,乃至生生世世都輪迴不息。

世間萬事做得適中,即成功立業。物用之得適即物物皆良,人用之得適即人盡其才。時、地、人、都恰到好處,即事事皆通,否則事事都障礙。世間事事物物皆須靠我們的智慧去運用。然則佛教是智慧的宗教。從聞思修去證得,而且生生世世受用無盡。

釋迦牟尼佛過去生,在修行的時候,有一天聞到‘諸行無常是生滅法:’半句偈。便捨身去求法。如獲至寶,故而成佛。現在的人卻將三藏經典當作學問研究,貪多而不求實用,不依法去修行。故如說食數寶,沒有得到佛法的好處。

禪宗的祖師,往往一言半句即開啟人的智慧—開悟。有人一生埋在禪堂裡,埋在經典裡參研,都不能開悟何故?機緣也、善根也、智慧也、對機對法,遇緣即應。否則多費工夫也沒有受用,所以佛法一點點都很能受用,無善根無緣分的人再多亦沒有用。

有些不法的人說:‘德行一斤值多少錢?’他們視道德良善一文不值!可是對於修行的人來說,德行乃是無上的至寶。一樣一種東西,有的人如寶貝一樣,有的人視如糞土,這就得看人的用途了。就好像有某些信仰佛教的人說:我現在沒有空念佛,也沒有空用功修行,待兒女長大以後,才來好好用功。

我們一天24小時,真的一點空都沒有嗎?我想不是的,都是名和利填藏滿了腦子裡,那裡有空呢?有信心的人把佛法當作至寶,沒有信心的人把佛法當作閑時的消遣品!能不能受用佛法就是在這裡。能受用的人,就是一點一滴也當作寶貝,而受持奉行。不能受用的人,就是聽多了,反而變成‘所知障’。所以學佛要能轉法 輪,不要被法輪所轉,本則故事意義就在這裡。

摘錄自‧《百喻經》及《百喻新譯》


如何在未來世遇到佛法及善友

問:投生到哪裡,才能使我們以最快的速度證般涅槃?如果投生為人,如何在成長時期能夠長時間遇到善友? 

瑪欣德尊者答:可以選擇投生到人界或天界。如果想投生到人界,應當經常造作,能夠投生為人的強力善業。

並且發願下一世投生為,遇到佛陀正法的一名禪修者。也可發願,下一世能遇到教導正法、教導禪修的善友、良師益友。

其巴利語,是這樣念誦的:“ Iminà puakaeimmena, mà me bàlasamàgamo, sataü samàgamo hotu, yàva nibbànapattiyà! ”

意譯為:“以此功德業,我不遇愚人,願會遇善士,直到證涅槃!” 

其意思是:願我通過所做的這些善業功德,使我今後一直到證悟涅槃,都不會遇到愚人,有機會遇到善知識、善友。

通過這樣的發願,並且在善業的支助下,在以後輪迴的過程中,你就不會被狐朋狗友、惡人、愚人等,拉去一起做壞事。

而有機會,遇到一些善知識、良師益友,幫助你聽聞正法、教你正確地禪修,以至於證悟涅槃及道果。 

另一種方法,是投生到天界。為什麼投生為天神,也有可能證悟涅槃呢?

因為佛陀在世時,有很多的在家人和出家人,都已經證得初果或第二果,這些聖者很多都投生在天界。

由於天人的壽命很長,假如我們投生到天界,就仍然可以見到他們。於是,他們會成為你的良師益友。

你可以向這些天神,學習佛法、討論佛法、修行佛法。因為在天界,也有說法、教法的天人,以及說法的梵天神。

但是,投生到天界是比較危險的,因為天界太快樂了。他們不用工作、不用吃喝拉撒、不用賺錢;天天只是唱歌跳舞,盡情歡娛,享受天樂。

這種極端的享樂,很容易導致迷失自己。因此,除了要造很強的善業之外,還應發願投生為修行佛法的天人,這樣的未來才相對比較保險。 


如你沒有福報,你就算遇到真正善知識最終也要離開你!

修行離不開善知識,你要遇到善知識,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遇到了,不珍惜,他就走了。佛陀曾說,在法滅時代,不要說經書,連出家人的形象都見不到了。

在四川有個寶香禪師,當地人都不信佛,殺生很嚴重,這禪師就很苦惱。有一天,他的弟子北上,去找志公禪師。志公禪師有神通,寶香禪師就請他代志公禪師問好。他弟子回來後,問,志公禪師說了什麼。他弟子說,志公禪師問,四川的香貴不貴。他弟子說:不貴。很賤。志公禪師說,既然很賤,干嘛不走。寶香禪師聽了,知道話中話。有一天,就召集了大眾說,請他吃肉,他要往生了。他就在廟門口挖了一個池,吃了雞鴨魚,過後,又吐出來,一只只的活了。表演完了神通,他就圓寂了。他圓寂了,當地人才知道他是菩薩再來。

你有業障時,你就看不到善知識的功德,也看不到出家人功德。包括現在社會許多人對出家人也是指指點點,甚至嘲笑。這也是業障比較重的。佛說叫做末法嘛。但作為佛弟子,要有這個認識。要是沒有善知識願力住世,幾乎你就很難遇到佛法了。

《吉祥經》也說,勿近愚痴人,應與智者交,親近有德者,是為最吉祥。不要跟愚痴人在一起,要跟有智慧的人交往。大家創造一個學佛環境,就是有智者。幾個吃肉的人在討論養生問題,他從不會想到吃肉對身體有損害。所以,世界就需要有更高高度的人,他才能統領大眾。這個人就是智者。

中國現在出家人也不算多,就二三十萬。國外更少。這二三十萬,就佛教名山,大叢林多一些人。可以看到佛教還很興盛。你到鄉下去,就很可憐了。有個廟都沒有出家人。有出家人也是一兩個,年老體衰的。年輕的都往大城市跑了。佛法是度精英的嘛,許多精英都往城市跑了,僧人也自然一樣。偏遠地區能有一兩個出家人,能做早晚課,都是一方人的福報了。

佛法的緣起不可思議,你說他來了,似乎很簡單,眾生福報夠了。你說它要消失時,也是很簡單。文革時,什麼佛事都禁止,經書也禁止發行,僧人也禁止出家,甚至要讓他們還俗。要消失,還是出現,都是眾生業感。

大家知道,世界的發展都是少數人帶動起來的。這少數人他用他靈性的智慧帶動起來。地球文明在兩千多年前出現了老子,孔子,釋迦牟尼這樣子的聖人一樣。再也沒有出現過第二批。你的思想境界,再也無法超越他們。像老子《道德經》,釋迦佛的《金剛經》,《法華經》,《華嚴經》。後人思想再偉大,也無法超越他們。至於耶穌的天國思想,虛雲老和尚有考據過,當年耶穌有到印度去求法,根據淨土思想,創造了天國思想。所以釋迦佛仍是最偉大的人。

人有善心,老天爺都會來相救。不要說諸佛菩薩了。所以哪怕發生什麼樣的戰爭,災難,這都是業力。道教說,他們會有神仙下來救人。救得自然是好人了。佛教也有啊,護法神也會救人啊。就怕你有那個業力。要是殺業過重了,戰爭沒來,自己都受刀兵劫了。對不對。


一人獨行更勝過與愚者為伴

嘉旺竹巴法王

遠離損友

很遺憾,這世上有些人確實會對我們產生不好的影響;這些人會在無意中激起我們的忿怒、仇恨、忌妒、慾望或誤解。我說「在無意中」,是因為這些人所激起的負面感覺,其實是你自己的負面想法的投射。因此,只要我們能意識到這點,我們也能以損友為師。

「不誠懇的朋友比野獸更加可怕;野獸只能傷害你的身體,但損友會傷害你的心靈。」 ─佛陀

學習辨認這些負面的感覺,練習化解,是件很重要的事。「這個人會引起我發怒、產生慾望、落入無明,或許我該一語不發、靜靜離開他。」假如你能離開這種人,同時請想想:「我要提升自己的力量,這樣才能打敗自己的負面想法;否則,我下次還會交到這樣的朋友,永遠也擺脫不了損友。」

要讓損友永不近身,並不容易辦到。原因之一是,他們的陪伴可能會帶給你快樂;另一個原因是,現實生活中你必須與這種人相處,例如,他可能是你的同事。假如這種人目露凶光、一副兇神惡煞的模樣,我們當然會閃避。但事實上,他們的為人往往非常有魅力。多少人在結束一段關係後,卻表示自己總是「愛錯了人」,這話很耳熟吧?

回想一下,當你受到朋友的負面影響時,你在那段時間有什麼感覺?你覺得這是真正的你,還是覺得是自己不好的一面被引發出來了?或許你甚至為了懲罰自己,而故意親近那個損友─負面的影響會引發我們對自己的負面觀感,如此惡性循環下去,促使我們開始扮演自己加諸身上的負面角色。當我們開始相信,自己天生就有不良的因子,我們與生俱來的自尊心與自信心會開始瓦解,或是逐漸消散隱匿。即使在內心深處,我們知道這個情況是受到別人的誤導。即便如此,我們還是會因為自己受了不良的影響而自責,而不是認清並接受一個事實:有些人真的對我們有害。

「......假若你找不到良師或益友與你同行,那麼就一人獨行吧......更勝過與愚者為伴。」 ─佛陀

所幸,我們仍然擁有許多可以幫助我們看清事實的益友。這些朋友可以幫助我們擺脫我們對自己的負面感覺,並且意識到我們與真正的自己脫了節。然後,你可以開始檢視,你的慈悲心與同理心是否因為與這人相處而減少了?如果是的話,那就表示這段友誼是有問題的。假若你心中的忿怒、慾望、驕傲或忌妒增加了,同樣也表示情況有問題。這些指標可以幫助你判斷,自己結交的朋友是否為損友。

表面上看起來,許多朋友看似沒有什麼問題─「哦,這個人還不錯。」在某些層面上,這個人可能還滿照顧我們的,但是你應該自問:「我是否因為這個人而變得更有智慧,更有理解心、慈悲心與仁愛之心?」或者,情況恰好相反。這段友誼是否帶來了負面的結果,增長了你的忿怒與無知?有時候,這些變化是很細微的,並不容易察覺。這些問題雖然不容易回答,但卻非常重要。

有些關係不可強留。有時我覺得,人與人之間的每段關係就像婚姻一樣;能夠維持下去,那很好,但假如維持不下去,也不該強留。我們應該對於彼此有緣相遇,並結交一段時間,而覺得感恩,這樣就夠了。假如一段關係的結束造成了彼此之間的誤解,或是強烈的悲傷、悔恨或忿怒,就變成了一件令人遺憾的事。我始終認為,放下一段關係並為此感到慶幸,對許多人來說,是一項非常困難的課題。

同樣的道理,小我的一部份,也有可能成為我們的損友。我們往往會被這個內在的敵人束縛。當我們的心受到這個損友的影響時,忿怒、慾望、忌妒、驕傲,以及所有的自我意識就會快速增長。我們大多數人多多少少都必須與這個損友為伴。因此,我們要對這個情況有所警覺,並且透過感恩來化解危機。負面的想法會為我們帶來傷害與不必要的痛苦。但是,如果我們可以在生命中尋找值得感恩的事物,尋找那些幫助我們增長智慧,而不是惡習的人,那麼我們就可以慢慢拋開內在與外在的損友了。

 摘自《慈悲‧覺醒‧每一天》


愚痴是三惡道的業因

淨空法師

說到貪瞋痴,愚痴的嚴重性遠遠超過前面兩種,前面是貪,痴是根本,如果不愚痴,他決定不會犯貪瞋這兩種惡業。貪婪應對的是餓鬼道,瞋恚是地獄道,愚痴是畜生道,所以這是三惡道的業因。遠公註解裡講得很清楚,因為愚痴,心意閉塞,就是智慧不開,起心動念全是煩惱,所以不能正信因果,不相信因果,不能接受諸佛菩薩、聖賢的教誨,不能夠有信心。如果能有正信,他就能入正道;沒有正信,他對正道就有困難。這且不說,他對外道邪說反而很容易信受。這些事情都在我們眼前,我們都能夠看到。哪些是邪道?不禁止殺盜淫妄的那叫邪道,信的人多。叫你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這是正道,儒家講仁義禮智信,這是正道,仁者愛人,義者循理,所以有仁、有義。中國自古以來號稱為禮義之邦,和諧之國。如果我們把仁棄掉,不仁、不義、無禮、無智、無信,那就是不能信受經法,不能入於正道。轉受餘教,轉是轉回頭。如是顛倒之見。這是現前許多人都在談,怎樣把中國傳統的文化找回來,把大乘佛法再興旺起來,說的人很多,這能不能做到?很難。要我們認真努力去做,看到結果恐怕要三四代之後。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節錄精華(第510集)--淨空法師2011/7/23


愚癡的業因果報

淨空法師

「《淨影疏》曰:現有愚痴,闇障覆心,無所知曉,以之為痛。」現前愚痴,為什麼現在愚痴?有因素的,過去不肯法布施,就得這個果報。這種情形我們細心去觀察,很多,自己懂的東西去教別人,還要留一手,怕你將來超過他。這就是愚痴的因,他到來生就愚痴,想學東西,聽不懂,你吝法!所以吝法得愚痴的果報。另外一個什麼?障礙別人學習,怕別人學習比我強,我總想方法障礙他,這個念頭得愚痴果報。我聽一個同修跟我講,那是事實,他的朋友,不是他家,他的朋友,有個小孩很聰明,在學校念書,考的分數都很高,班上有一個同學比他好,每一次考試他都沒有辦法超越。那個同學害病死了,他非常高興,在家裡講,「死得好、死得好」。家人問他為什麼?沒有人可以跟我競爭了,那將來穩當他拿第一名,那個比他強的人死了。這一個念頭就種下愚痴的因,這是什麼?嫉妒。這個小孩將來長大,再聰明、再能幹,他沒有德行,注定他一生將來都造罪業。罪業造滿之後,阿鼻地獄去了。你就從這些地方清清楚楚看出來,他走的是什麼路?走的是地獄路。不知道愛人,不知道尊敬人,總是把別人的好事毀掉,讓自己站在前面,這個念頭是地獄的念頭。

闇障覆心,覆是障礙,障礙你的清淨心,障礙你覺悟的心,這都是屬於愚痴。無所知曉,用佛法講,諸法實相他一無所知,諸法實相就是一切萬事萬物的真相,無所知曉。以之為痛,這個痛非常嚴重,但是許許多多人已經麻木,雖然是極為痛苦,但他現在無知,就像一個人一身麻木了,有很疼痛的,他自己不知道,那就非常可憐。人知道痛苦,他會改;不知道痛苦,他不會改。他不改,他將來要墮地獄;他知痛,他能夠改的時候,他還可以不墮地獄。這給我們學佛的人是一個很大的警惕,我們有沒有犯這個毛病?要犯這個毛病,將來墮到地獄裡頭後悔莫及,來不及了。要想回頭,這裡頭有個關鍵,那就是要降低自己的欲望。欲望太多,欲念太強,人就迷惑、就麻醉,就會犯這些毛病。世尊當年在世,給我們示現了最好的榜樣,生活只要能過得去就滿足。老人家一生,印度是熱帶,所以不需要很多衣服,三衣一缽,他足夠了,每天出去托缽一缽飯。印度沒有四季,熱帶地區只有一個夏季,所以他衣服很單薄。晚上這個衣服就拿來當被蓋一樣蓋在身上。樹下一宿,日中一食,其樂融融,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他真放下。人最苦的就是欲望太多,欲望永遠填不滿,那你就天天造業。造業的時候不知道,死了之後果報現前就曉得了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節錄精華(第530集)--淨空法師2011/8/9


水多不飲

過去有人。癡無智慧。極渴須水。見熱時焰謂為是水。即便逐走至辛頭河。既至河所對視不飲。傍人語言。汝患渴逐水。今至水所何故不飲。愚人答言。君可飲盡。我當飲之。此水極多俱不可盡。是故不飲。爾時眾人聞其此語。皆大嗤笑。譬如外道僻取其理。以己不能具持佛戒。遂便不受。致使將來無得道分流轉生死。若彼愚人見水不飲為時所笑。亦復如是。

從前有位出外遠行的人,恰好遇到炎夏季節、天氣正熱得難當的時候,整天的在路上走。有一次他熱得口渴難受,急需找些水來解渴。他在炎熱的烈日下舉目四望,果然看到遠遠的前面,有一個像是閃爍著微波的水池,便匆匆忙忙的趕了過去,可是到了那個地方,卻什麼也沒有,原來是日光輻射所幻現的陽燄。他口渴得甚為難當,東尋西找,終於被他發現到一條河流,那河水悠悠地向前流,澄碧清涼,但他坐在河堤旁,卻只是呆坐著驚訝的看看澄清的河水,形態異常,過路的人見他如此,便佇足好奇的問道:

「你為什麼驚訝的看著河流呢?」

「我原十分口渴,好不容易找到了這條清涼的河流。」他古怪的告訴人家:「但我沒有想到,河裡竟有那麼多水,我驚訝的不敢喝了。」

「那是什麼意思?」路人不理解,祇是疑惑的望看他再問:「口渴見水,何以不敢喝?」

「妳不明白嗎?河水那麼多,我怎麼能完全把它喝光呢?既然喝不光這條河的水,我又怎敢隨便的喝?」這個遠行的人這樣古怪的解釋,然後望著那個過路的人,很不耐煩的問道:「你能喝光這河裡的水嗎?」

過路的人,經他一番說明,也不禁啞然失笑起來。

我們眾生自無始以來六道輪迴,已經受無量無邊的苦報。好不容易才遇到佛法--能解脫生死的方法。卻又覺得佛法無邊,何時才能修得完、修得成功呢?所以不肯用功修行、研究佛法。或有人說:「我是凡夫,怎麼有資格學聖人呢?聖人的地位太高了,我想都不敢想,那敢學習?」只知貶低自己,卻尚失了向上奮發的精神。或有人說:「聖人還不是跟我們平凡的人一樣嗎?我如果學習,將來不也和聖人一樣?」雖然,彼既丈夫我亦爾,但到底還是個凡夫,就是立志立刻學習聖人吧,若說話太隨便,也未免犯了自高自大的毛病。不管是自卑或自尊,都是心理不平衡的現象,特別是自卑感重的人,對現實人生的損失最重。

於是佛說:有些外道雖極希望修習聖道法門,解脫生死苦惱,但真的接觸了佛法,卻又覺得佛法無邊,心想,自己是個庸俗的凡夫,又怎能將崇高深廣的佛法學習完全呢?別人勸他慢慢學習,他便執物的說:「我既不能一時完整的持戒、修定,為什麼還要接近佛法呢?」這就是自卑感引伸的自尊,使他不能接近聖道,造成人生的墮落,沉淪生死苦海,這與遠行的人,見河水過多,不敢飲用,有什麼不同呢?

‧摘錄自‧《百喻經》及《百喻新譯》

 

邪見的種類非常多

愚人節不騙人,妄語需謹慎!

不願意求生淨土的人,不是愚痴,就是狂妄

妄語的果報

講大妄語的目的與後果

方便語和妄語的區別

什麼叫隨喜?隨喜就能獲得他們的功德!

隨喜惡行,惡報更大!

福報功德漏了!善護口業

口業四惡:惡口、妄語、綺語、兩舌

為什麼不能綺語? 綺語的範圍和綺語有哪些過患?

什麼是綺語?學佛不可以說笑話開玩笑嗎?

在家佛教徒可以經商嗎

世間最大的罪惡就是愚痴!能讓人永難回頭!愚癡跟邪見有什麼差別?

勿近愚痴人,應與智者交,尊敬有德者,是為最吉祥

正見對於修行非常重要

大邪見是什麼?其後果會怎樣?

知見模糊,這個人就沒有希望了!

禁不住誘惑,就會誤入邪師外道

多人學佛很多年,連正知正見都搞不清楚,遵佛遺訓明辨邪正

佛陀說法的功德——破除邪見

你可以不信佛,但不可以不信因果

如何避開修習佛法的陷阱:遠離十惡業之首「邪見」

破戒有救,破見沒救!

末法時代可怕的不是擺明的「邪見」,而是似是而非的「偽正見」

一遇到佛經上有不好理解的地方就譭謗,這非常愚痴

面對爭執,記得用這個永恆的道理處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