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界法師:首先要真為生死發菩提心。要改造自己的生命體

淨土宗臨終的正念絕對不是自然出現的,也不是佛菩薩賜予的,而是平時栽培起來的。如何栽培呢?

印光大師教導我們,首先要真為生死發菩提心。要改造自己的生命體,不讓這個有漏的生命再相續流轉下去,一心一意要求得極樂世界的依報正報,為菩提道求生淨土。

在這個前提之下,以深信願持佛名號。

這是淨土的正行,以深重的信心跟願力來執持名號。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因素要顧及到,就是我們第八識當中惡業的勢力不能太強大,否則臨終時身心嚴重的苦惱會破壞佛號、干擾正念。

反過來善業力強的人,他的身心有堪能性。

因此除了正行之外還要有深信因果斷惡修善的助行,就像一個國王旁邊有一些將軍來護持這個佛號,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增上緣。

前面是從事相上斷惡修善,是針對業力的修學,它可以讓我們得到身心的安樂,但是不能調伏煩惱,而煩惱也會構成感應道交的障礙,所以還要提升到理性上的修持,禪淨雙修理事無礙。

這個禪不是指禪定而是般若波羅蜜,就是《心經》所說的“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的空性的智慧。

因此用般若波羅蜜來調伏煩惱也是一個重要的助緣。

以上三條是約著平常的修持,最後臨終開導助成往生是教導我們怎樣準備自己的臨終以及怎樣為眾生做臨終關懷,藉助臨終的開示和引導來幫助成就往生。

印光大師是清末民國中興淨土宗的一位大德,他個人的自修和弘法是我們末世眾生的榜樣。遵循他老人家為我們指引的淨土宗的道次第,真正達到萬修萬人去,每一個人通過這樣的修持都能夠一生成佛,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


道證法師:苦痛、疲勞都得正念分明

恩師告訴我,過去在承天寺建築的時候,大家都要合力幫忙。 有一天,在泥土裡忙到夜裡疲憊不堪的時候,老和尚竟然自己去把一大盒原來已經分類好的鐵釘,全部都搞混。 然後說,你們把這盒鐵釘分大小尺寸揀好,恩師描述,本來當時她湧起的念頭是──「唉! 老和尚,你怎麼偏偏選這種大家都疲累不堪的時候,叫我們來揀鐵釘呢? 」然而,老和尚把面孔板起來說:「難道臨命終的時候,還讓你選時間嗎? 」

恩師當時馬上跪下來,懂得老和尚的意思,回答說:「弟子現在就去揀。 」然後勉力振作,抖擻精神,把鐵釘分一寸、二寸,照大小分類,攀到半夜,才把鐵釘都分好,然後去報告老和尚說:「弟子已經把鐵釘分好了。 」老和尚卻說:「要揀,也是你的事; 不揀,也是你的事! 」

臨命終的時候,我們沒有辦法選擇,是在哪一個舒服的時候,無論是三十歲死,或是八十歲才死,總是這一生最老、又最累的那一天,所以平常都要努力練習,不管是什麼痛苦疲勞的時候,都要能夠正念分明。


淨界法師:先計數,再入圓融沒有太多時間的話,你寧可要求專注!

你給自己一個目標,我一天當中,我就是心不離佛。你心不離佛,你一天念沒幾聲的,大部分在打妄想。所以你自己要求,我自己要求先念五片、六片,再念二十片。二十片就有點功夫了,四十分鐘。你坐下來,二十片,法喜充滿,四十分鐘,一坐四十分鐘。當然剛開始不要那麼高,你要求自己慢慢地進步,step by step 進步。

當然這個地方,我必須說明一點,我們今天在念佛的時候,你要知道你的專注力跟相續力。這是重點,你不要養成一個含糊籠統的習慣。印光大師說,念佛的時候,心中念得楚楚,口中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聽得清清楚楚。你看這個清清楚楚什麼意思,就是專注、相續。

在春秋戰國時代,大家都聽過一個公案,叫曹劌用兵。

春秋五霸第一霸,當然齊桓公了。齊桓公相管仲,九會諸侯一匡天下。他是五霸當中的初霸,第一霸。但是齊桓公剛開始出道的時候,他也有挫折的時候,因為齊國是個大國,它跟魯國發生了糾紛。魯國是個小國,他就要帶著軍隊去攻打魯國。

當初管仲是不同意,說:「大王,你這次出兵,對你不利。」但齊桓公那個時候已經意氣用事,沒辦法了,就派鮑叔牙將軍,帶了幾十萬軍隊去攻打魯國。魯國沒辦法了,小國對大國當以智,用智慧,不能跟它硬幹那。這個時候,魯國就徵召曹劌。他是一個有智慧的謀者。曹劌帶著將近一比十的兵力,來面對齊國的大軍。

這個時候曹劌怎麼用兵呢?齊國它們打仗時,古時候要先鳴鼓。齊國鳴第一次鼓時就攻擊了,魯國就退。鮑叔牙就說,你怎麼不跟我打呢?再擊鼓,再攻擊,魯國又再退。齊國在擊第三次鼓時,魯國先退以後,曹劌就開始擊鼓,這個時候一下就把齊國給打敗了。以少抵眾。

這個時候,魯國國君很高興,哎呀,你怎麼這麼厲害?他說這不是什麼厲害,這當中有個道理。曹劌說:「夫戰,勇氣也。」戰爭打的不是多寡,打的是氣勢。這個氣勢是怎麼回事呢?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氣勢最旺的時候是第一次,他第一次正是氣勢旺的時候,我們不要跟他碰觸,一鼓作氣。第二次的時候已經衰了,第三次已經枯竭了。

那麼,「彼竭我盈,故克之。」他最弱的時候,我是最強的時候。我是趁這個機會投機去贏他的。其實,世間上的道理很多是相通的。戰爭打的是氣勢,念佛也是氣勢。

我們今天,如果你不注重專注,你含糊籠統念一輩子佛,你也比不上初學者念一天的佛號。你那個佛號太散漫,你都不要求嘛。你平常養成了這種習慣,你臨終的時候,這個等流性,佛號也是散漫的佛號。

你怎麼抵抗你臨終時的妄念?沒辦法,你打不過你的妄念的。你平常的時候就很認真地去栽培專注的佛號,你臨終出現的佛號就是專注的佛號。因為,你栽培的功能種子就是這種種子。

所以,諸位要知道,我們臨終的時候,跟彌陀感應道交就是那一念,那一念而已。所以你真正念佛號,當然,如果有時間,越多越好。但是,如果你沒有太多時間的話,你寧可要求專注,這個地方是一個成敗關鍵。這就是我們在念佛的時候,我們剛開始的時候,我們先成就禪定的奢摩它止。這個禪定方法就是專注力、相續力。聽你自己的聲音,聽當下的聲音。


淨界法師慈悲開示:這把泥土,甩在心中的煩惱上

我們一念心性循業發現。清淨本然,但是受業力的熏習啊,循業發現。

就是你這個心念啊,你一開始依止的是染污意,那麼你去造作的時候,你所有的業行就加強這個染污意,就像滾雪球,你慢慢地煩惱勢力越來越重。所以我們剛開始因地發心不正的時候你感覺不出來,但是你已經過了十年、二十年以後啊,你因地發心不正的人啊,他這個身口意就會不一樣,就會不一樣,他這個修行的方向也會不一樣,就會不一樣,那慢慢慢慢的,他後來的差別就越來越大了。

到臨命終的時候,他的罪業啊,當然它不是變現刀山油鍋了,變現刀山油鍋誰會去投胎呢?因為這個投胎是愛取的煩惱在投胎,它會變現他所貪愛的五欲的境界,這個人要貪女色,它就變現出女色的樣子,這個人他貪錢財,它就現出珍寶的樣子,然後,他動了一念的愛取——一投胎,事實上就變成刀山油鍋了,它是這樣子的。就是你有各式各樣的業力,它這個罪業就變出一種中陰身出來。所以,你剛開始的因地發心很重要。

有一個喇嘛他離開了僧團到山中去閉關修行,修了三年。他的師兄弟因為很久沒有看到這個喇嘛了,就帶了很多信徒去看他,先捎了一封信給他,說:我什麼時候、哪一天、哪一月、哪一日去看你,這個喇嘛一聽到,哎呀,三年都沒下山了,他很多的師兄弟、他的信徒要來看他,很高興,去打掃他的佛堂,打掃很乾淨。打掃完以後他突然間想,誒,我為什麼打掃我的佛堂呢?他開始審查他的因地發心。哦,我打掃這個佛堂為了要得到信徒的讚歎、供養。他發覺他因地發心不正,他非常後悔,他拿了一把泥土往這個佛堂地上一甩。

這是一個非常有名的公案。當然,今天,他那個泥土表面上是灑在佛堂上,事實上他是在對治他當初的那念煩惱。所以,有一個大仁波切說,這把泥土甩得好!甩得好。當然我們不是說要你去大殿裡面甩泥土了,就是說,他今天在對治的是他心中當初那一念的發心。換句話說呢,持戒、參禪、聽教,這個法本身不是錯,而是引導你的這樣的善法的心念、你本身的方向這個掌舵者沒有掌握好,你沒有發菩提心,整個業力就帶動到染污的境界去了。

所以,這個喇嘛他是真正通達佛法,他知道這樣的因緣是不好的,如果這個念頭你不對治,增長廣大以後他遲早到三惡道去。所以他那把泥土,所甩的是:甩在他心中的煩惱上!是這個意思。


紹雲老和尚:平常都放不下,臨命終時能放下嗎?

我們在座的老年人多,家裡的女兒、孫女、外孫、孫子,這些人就像自己身上肉一樣,他一聽到哪個孫子孫女怎樣了,他的心就不知道怎樣是好,這就是「情」。我們講了生死,念佛號,你不把這個世界上的事情放得下到一定的程度,極樂世界不是好去的啊!

《阿彌陀經》上講得很清楚,「聞說阿彌陀佛, 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亂」,到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了,大勢至菩薩、觀音菩薩你看到了,你知道你要走了,這時還有八個字:「是人終時 ,心不顛倒。」

他要走了,就是這個色殼子要死了,一想我家還有個孫子最愛的,還沒來見我,還沒見一面;我還有兩萬塊錢存摺還沒講出來;我還有個金戒指、金項鏈放在那裡還沒講,就這念一動,馬上佛就不見了。顛倒了嘛!你自己掛念這個娑婆世界了。

所以講,學佛的人是智信,一定要明白道理, 這就是理。你不明白這個理,你還認為你一天念上萬聲佛,發次火,打罵個人有什麼要緊的?你認為無所謂,實際上你不知道,你沒達到一心不亂,沒達到心裡徹底地放下。你平常都放不下,到臨命終時,那些冤親債主來了,能放下嗎?

所以講,往生是生前的事,不是臨命終。生前你沒有那個功夫,沒有那個放下的觀念,你想臨終的時候佛來啊?佛怎麼能來呢?就像打電話,沒接通。接通了,來了,你還要心不顛倒啊!不要記掛著還有個存摺、金條啊,還有最喜歡的下代沒來見面,那就不行啊!


淨界法師:淨土宗人對往生不可以敷衍了事

看看印光大師他把這個信願講出什麼條件。他說:淨土宗的人絕對不可以悠悠泛泛、敷衍了事。

悠悠泛泛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可有可無。往生也很好,沒有往生也無所謂。那麼念佛雖然很精進,每天有定課,但是呢,心戀塵境,對我們熟悉的娑婆世界隱隱約約還有貪戀的心。

比方說,他這個貪戀還不是貪戀雜染法,他貪戀善法,你看:

【或求來生生富貴家,享五欲樂。】

你想到你今生造了很多的善業,你曾經持過五戒,護持三寶,你對來生的安樂在念佛過程當中隱隱約約有所期待。或者,或求生天,受天福樂。這個人善業更加的精緻,他不但是修五戒,修十善業,他連身口意都非常地嚴謹。但是不幸的是,他對這樣的善業還是有所期待。

【或求來生出家為僧,一聞千悟,得大總持。】

這個人所要求的是更清淨了,他希望來生能夠出家修梵行,有廣大的智慧,能夠攝持無量的法門,甚至於有大悲心來普利眾生。當然,你不能說出家為僧、弘護正法不對,而是你站在淨土的角度,你還有這個想法,你就不是叫作有淨土了,你就不是叫作信願具足了。

所以什麼叫作信願具足?我們等到後面再詳細說明,它有一定的標準的。

好,我們把這樣的一個禪淨的思想畫成一個表。最下面這個就是我們現在的面貌,不是本來面目,就是你現在的面目。就是你這一念清淨心經過一次又一次的輪迴,每一次的生命從小到大,你接觸很多的人,你遇到很多的事情,凡是你走過的人事都有留下一些痕跡,留下一個業力的種子、一個煩惱的種子。

這個就是我們的雜染心,在佛法的角度叫作阿賴耶識,我們一般人修學佛法是依止阿賴耶識修學的。依止阿賴耶識修學,在《楞嚴經》就是依止生滅心來修學的。

什麼叫生滅心呢?就是你的心是隨外境而動盪的。你有時候修得不錯,有時候修得不好。你風平浪靜的時候修得很好,逆境現前的時候你就修不好了。因為你的心住在一個生滅心的角度,你太重視你眼前的感受。

所以我們很多人為什麼念佛會錯誤?為什麼念佛會失敗?因為你佛號是建立在一個不堅固的生滅心。

我們要強調一個觀念:佛號雖然有救拔你的力量,但是你臨終的時候要保持心不貪戀、意不顛倒、正念分明,你的心態是很重要的。

死亡到來之前,你用什麼心態來念佛;一動情感,佛號就會破壞,結果...

佛號雖然有救拔你的力量,但是你臨終的時候,是否能保持「心不貪戀,意不顛倒,正念分明」,你的心態就很重要。所以我們在念佛的當中,要先改變我們的心態,不要用生滅心來修學,應該把這種雜染心提升到清淨心。你要安住在你的「本來面目」,安住在你的「清淨本性」來提起佛號。

比方說你蓋房子,你這個房子蓋得很莊嚴,上面的建材很漂亮,裡面的裝潢也很莊嚴,但是你這個房子是蓋在一個地震帶,那就完了。你平常沒有先調整你的心態就開始念佛,依止生滅心、依止攀緣心來建立佛號,就像一個美好的房子蓋在地震帶一樣,你這個佛號不堅固的 。

我們講一個實際的公案來說明這個道理。

過去在中國的上海有一個姓林的居士。這個居士他的家族是做買賣的,所以他長大以後就繼承家業,做一些生意的買賣,也賺了不少錢。這個林居士在中年以後聽到了念佛法門,他就很虔誠地念佛,也發願求生淨土。他把他所賺的錢買下一個很大的花園,叫作頤園,就是我們現在說的念佛堂了。他不但是提供給大家共修,他平常也參加念佛共修,所以他這個人也算是蠻虔誠的一個淨土的修學者。到臨命終的時候,很多的同修來幫他助念。那麼他本身有念佛的善根,有內因力,又有這個外在佛號的牽動,內因外緣具足,所以他剛開始佛號念得不錯。

後來念到一半的時候,他娶兩個太太嘛,他大太太是學佛的,但是他小太太沒有學佛。他平常對他的小太太心中是有所貪戀。那麼他小太太來的時候就開始哭泣啊,說你走了以後我怎麼辦呢?那麼他平常在念佛的時候並沒有調整他的心態,他還是依止生滅心嘛,生滅心就是一個情感的心,一個帶有情感跟業力的心。

所以一個有情感的人,他聽到他平常所愛的人的音聲,內因外緣的碰撞,這個時候就觸動他的煩惱。他的佛號就被破壞了。所以他的小太太在哭鬧當中,他本來是很安詳的臉色,馬上就轉成很不好看的臉色,當下就往生了。後來到了香港轉世為一隻小狗。這個公案大家都很清楚了,在《倓虛老和尚開示錄》裡面有提到這個公案。後來這只小狗還托夢給他兒子,把他找回來,送到寺廟去撫養。

這個意思就是說,這個林先生本身,他在一念的心中建立很多的佛號都沒有錯,但是他的心態錯了,他沒有真正調整他的心態。他依止生滅心來念佛,依止攀緣心來念佛,所以臨命終的時候有一點風吹草動,這個時候就心隨境轉了。

我們要求的佛號是要很堅固的,我們要求的佛號是能夠不隨外境而轉的,心常覺照、不隨妄轉。


淨界法師:什麼是臨終正念?沒有平時的正念,絕無臨終正念(大居士臨終一念眷戀小妾而轉世為狗,警醒!)

什麼是臨終正念?                        

什麼叫臨終正念呢?不是說臨終不打妄想,不是這個意思;是說臨終妄想生起時,你能夠回光返照--不隨妄轉,這叫正念分明。所以唯識所現、妄想的生起不可避免,但是不能住在妄想。那怎麼辦呢?我們應該啟動自己的觀照力,以空觀正念真如,啟動真如的力量;以假觀順從阿彌陀佛本願,啟動往生的願力。在修行當中,安住是很重要的,《金剛經》說: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我講一個實際的公案,給諸位參考;這個公案是我們在讀佛學院時,老和尚說給我們聽的:

過去上海,有一位林居士,事業做得很大,到了晚年,專修淨土。因為年紀大了,開始為來生準備,就拿了一部分財產,蓋了一個念佛道場,每天參加共修,很精進。後來生了一場病,臨終的時候,因為平常跟很多人結緣,所以有很多蓮友來為他助念。他本身有善根,加上外在的助緣又特別好,內因、外緣都具足,所以正念現前,安祥念佛,一心求生淨土。

但是他娶了兩個太太,跟小老婆感情很好,在這個時候,小老婆剛好現前,小老婆沒有學佛,就向他哭訴說:你不能往生啊!你走了之後,我怎麼辦?因為林居士對小老婆的感情沒有放下,平常沒有起觀照,堅固的執取種子還在。諸位都知道,有種子、又有外境的刺激,心境結合,一定會起現行。

所以小老婆哭泣的聲音,就喚醒林居士對小老婆的愛著,結果當下整個心念一變,相貌就改變了,臉色變得不好看,就往生(去世)了。往生(去世)之後,沒多久他兒子作了一個夢,夢到他投胎為一隻小狗,還把投胎的地方描繪得很清楚,他兒子循著去找,才把這只狗要回來。這只狗是白色的,頭上有個黑點,他的兒子把它送到諦閑老法師的道場去放生。

這個公案給我們什麼啟示呢?

就是說:我們一個人,平常打了很多妄想,也栽培了很多善根,問題是:臨終緊要關頭是善根起現行,還是妄想起現行?這部分我們做不了主。如果你一直是住在妄想,它就變成很有力量,所以平常如何擺脫妄想的執取,重點在這個地方。也就是說我們剛開始修行,應該先修空觀,先做到不隨妄轉,這樣憶佛、念佛才能堅固,才有解脫的力量。

 

沒有平時的正念,絕無臨終的正念!(淨界法師另一篇相關內容的文章)

我想沒有一個人,臨終時是顛倒而能往生的。不管你平常念佛念得多好,臨命終時,只要你的心力不現前,還活在心中的顛倒想,就不可能往生,因為淨土宗強調臨終必定要正念分明。淨土宗不管你過去做過什麼,它要求你臨終時要保持正念;如果臨終的時候心力不現前,法力就不現前,佛力便不現前。

當然蕅益大師也強調:臨終的正念從什麼地方來?是要靠平常的正念而來,所以才說:沒有平時的正念,絕無臨終的正念!因此,我們現在念佛,除了把佛號念得清楚之外,如何保持心中的正念,遇到所緣境-- --心不貪戀、意不顛倒、正念分明,這一點很重要!當你生起顛倒的時候,就算佛號進入你的心中,也很難產生強大的力量,所有的佛號,一定是在正念分明的情況下,進而產生感應的力量。

我再說明一次:沒有一個人是在顛倒中往生,不可能,這樣阿彌陀佛根本沒有辦法救你。所以:淨土宗的感應道交是怎樣呢?是我們自己準備好了(確實具足信、願、行),才能與阿彌陀佛相應。好比一個人躲在房間裡,太陽根本照不進來,應當先求自己走出來,才能享受到阿彌陀佛的光明,所以要先走出心中的妄想,佛陀才能救拔我們。

如何與佛菩薩感應道交?

我們今天修學淨土,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佛陀有再大的加持力,都是應機而示現;你有一分的準備,它給你一分的功德;你有三分的準備,它給你三分的功德;你有十分的準備,它就給你十分的功德。所以能感的是心,所應的是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也就是說我們的信、願、行是能感之機,阿彌陀佛的加持是能應,二者有互相呼應的關系。菩薩的心,本是清涼的,為什麼呢?因為它向內安住於畢竟空,所以外境怎麼變動,它心中不動;但是菩薩的他受用,如何救拔我們呢?

偈云: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眾生心垢淨,菩提影現中。

所以古德云:則知眾生淨念,彌陀定放光明;心水不淨,菩薩圓通月境亦不現矣…

我們要知道:佛教的他力加被,是有條件的;是你心垢淨,才能感召菩薩影現中。當你在起顛倒的時候,阿彌陀佛不可能跑到你的心中,把你從顛倒妄想中救脫出來;是要你走出顛倒妄想中,才能與阿彌陀佛相應。


淨界法師:沒有信願,再多佛號都沒有用

我們淨土宗的人,強調臨命終的感應道交,因為我們真正最後的結果的驗收,是在臨命終的時候,我們臨命終的時候必須把佛號念出來。

但念出來,本身佛號還不是重點,你要用善根的力量念出來,才算哦!佛號背後必須有根。你要兩種善根:第一個,信仰;第二個,願力。而這個都是平常要栽培的。

如果你只是念出佛號,而沒有善根,那這個願力是薄弱的,那沒辦法抗拒無始的妄想跟業力,沒辦法了。

所以你要能夠在臨終創造一個堅定的力量,你這個佛號的背後,必須是信心跟願力,兩個都要具足了,而這兩個都是跟智慧的勝解有關系,所以蕅益大師把信願判做慧行,把持名判做行行。

其實念佛那個佛號本身是比較枝末的問題,根本問題還是信願,待會蕅益大師會說到。你有信願,你一句佛號就夠了;你沒有信願,再多佛號都沒有用,因為你沒有善根。沒有善根的話,那你這個佛號就像漂浮的浮萍,沒有根,沒有根就沒有力量,那你怎麼抗拒無始的業力呢?所以不要小看我們現在所研究的信心。

信心,要建立兩種信心:第一個,你相信你所念的佛號,有無量的功德莊嚴;第二個,你相信你能念的心,也具足無量的功德莊嚴。兩個信心你都要建立,能念的心不可思議,所念的佛也不可思議,這是第一道信心。

我們一念心,它可以造業,它也可以把業轉過來——心能造業,心能轉業。


淨界法師:他的生命中多了佛的力量在裡面

念佛的人,他平常心中有一個歸依境,他能夠信、願、持名,心中有佛,有佛本願的攝受,所以在臨終的時候,佛陀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乃至於招感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開示慰導,所以能夠無倒自在往生。

所以這個隨業跟隨念的確有差別。

我在讀佛學院的時候,我遇到二位老法師,他們往生我都在旁邊。一位老法師是參禪,這位參禪的老和尚,他是得到妙果老和尚的真傳,他參禪的功力很強。

他說他們早期在禪宗的時候,一天坐禪是十二個小時。當然參禪的意思不是只修禪定,在禪定當中要修我空觀、法空觀這個般若波羅蜜,參究什麼是你本來面目,所以你看他空性的智慧很強,他這個人生命很隨緣,生活也很淡薄。

後來他得到癌症,就面臨了臨命終,當然他也不念佛、他也不希望我們念佛。

他在臨命終的時候,身體上有病痛是可以理解,他本來是讓弟子們安排要坐著往生;但是坐了一段時間以後,實在不行,只好躺下來。躺下來的時候,我看他身體的相貌,有一點痛苦的相貌,那個眉頭有點皺皺的。

所以我們講,今生的修行,跟無始劫的業力相比,的確是有點麻煩,因為你一個參禪的人,平常沒有保持對名號的歸依,所以完全是隨業流轉。

另外一個老法師是念佛的,他是在參禪老和尚的第二年往生,我們也在旁邊幫他助念。

當然念佛人不同了,這個念佛的老和尚也是得癌症,他臨終的時候當然也有病痛,你看他臉上的表情就知道他身體有病痛;但是我們念佛人,臨終的時候要助念的,我們一助念的時候,誒,他的嘴巴也跟著我們念,就帶動他心中以前的歸依境。

念了一段時間以後,不可思議,他嘴巴跟我們這樣動動動,他的相貌本來是有點痛苦,慢慢慢慢變成安詳,而且臉色本來蒼白轉成紅潤。念了一段時間以後,他還手上動一動,告訴我們他要吉祥臥,就搬過來吉祥臥,再念一段時間,然後就在佛號當中安詳往生。

這二個老和尚的往生,我們都在旁邊看。當然如果從自力的角度,我認為這個參禪老和尚戒定慧的功德高過念佛的法師,因為我們平常都生活在一起;但是為什麼念佛的法師臨終的時候,能夠這樣的安詳呢?

因為他的生命當中,多了一個佛的力量在裡面──仗他力故,佛力不可思議。

我們這樣講好了,阿彌陀佛的心是平等,像太陽普遍照耀大地;但是佛陀要照耀你,不是單方面的,你心中對佛陀沒有歸依的心,你不憶念他,他怎麼跟你感應道交呢?

所以我們這樣講:這個念佛的老和尚在臨終的時候,之所以能夠跳過去,我認為佛的力量因素太大了,就是這個隨念往生。

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在臨終的時候,唯有信願持名,仗他力故。佛慈悲願,定不唐捐;彌陀聖眾,現前慰導。故得無倒,自在往生。這句話太重要了。

佛見眾生,臨終倒亂之苦,特為保任此事,所以殷勤再勸發願,以願能導行故也。所以釋迦牟尼佛看到我們生死凡夫修行,平常的時候都修得不錯,臨終的時候遇到業力現前,大家都是顛倒散亂。

這怎麼辦呢?佛陀告訴我們: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你一定要在你的生命當中設定目標,你才能夠產生隨念的力量。


淨界法師:往生的心態比念佛數目更重要

我們從一個業障凡夫來說,佛陀施設的教導是先有法門再講心態,他是先為實施權,然後再開權顯實,但是最終的結論是心態為根本。你修行用什麼法門是方便,但是必須掌握的根本是你的心態。

以淨土宗來說,你往生的心態比你念佛的數目更重要。因為你念得很多,但是你沒有下定決心要求生淨土,你的善根就薄弱。就是有些人淨土善根薄弱,但是淨土的資糧很強,因為他一天念很多佛號。

諸位!所有的馬車,那匹馬是最重要的,那個引導者最重要。你的車子很大,馬是瘦瘦小小的,這不是一部好馬車,因為你的心態太薄弱了。如果你的心態、你的淨土的善根強,十句佛號乃至一句佛號都可以往生,因為往生不是靠你的力量,是靠彌陀的感應。

所以我們現在很多人會創造佛號,但是不知道怎麼引導佛號,就是你這個馬車弄得很漂亮,這部車子弄得很漂亮,但是前面沒有馬,或者這匹馬太瘦了。

很多人念佛念了一輩子,也沒有念出一個往生的善根來,他對娑婆世界還是很執著。就是因為這個人念佛時念佛,該打妄想還打妄想,他沒有把外在的佛號跟內心往生的心——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心統一起來,所以他這個因果不同時。可能要很多劫後,他這念佛的功德才會出現。

菩薩不然。菩薩在修一個法時,同時就能成就他的善根。雖然他的果報受用在來生,但是以他善根的成就來看,他因果同時。就像蓮花,花還沒有謝,蓮子就已經有了,甚至含苞待放時,就有蓮子。

一個菩薩在修布施時,已經成就布施的善根,他來生會繼續布施下去;他在持戒時,就已經成就持戒的善根;他在念佛的當下就已經在加強他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善根,往生的善根。這是因果同時的,不用等到臨命終,他平常就已經在累積功德了。

所以他在修善時,由於這種妙法的操作,因果同時顯現。


淨界法師:臨終的正念絕對不是自然出現的

淨土宗臨終的正念絕對不是自然出現的,也不是佛菩薩賜予的,而是平時栽培起來的。如何栽培呢?印光大師教導我們,首先要真為生死發菩提心。要改造自己的生命體,不讓這個有漏的生命再相續流轉下去,一心一意要求得極樂世界的依報正報,為菩提道求生淨土。在這個前提之下,以深信願持佛名號。這是淨土的正行,以深重的信心跟願力來執持名號。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因素要顧及到,就是我們第八識當中惡業的勢力不能太強大,否則臨終時身心嚴重的苦惱會破壞佛號、干擾正念。反過來善業力強的人,他的身心有堪能性。因此除了正行之外還要有深信因果斷惡修善的助行,就像一個國王旁邊有一些將軍來護持這個佛號,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增上緣。

前面是從事相上斷惡修善,是針對業力的修學,它可以讓我們得到身心的安樂,但是不能調伏煩惱,而煩惱也會構成感應道交的障礙,所以還要提升到理性上的修持,禪淨雙修理事無礙。這個禪不是指禪定而是般若波羅蜜,就是《心經》所說的「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的空性的智慧。因此用般若波羅蜜來調伏煩惱也是一個重要的助緣。

以上三條是約著平常的修持,最後臨終開導助成往生是教導我們怎樣準備自己的臨終以及怎樣為眾生做臨終關懷,借助臨終的開示和引導來幫助成就往生。印光大師是清末民初中興淨土宗的一位大德,他個人的自修和弘法是我們末世眾生的榜樣。遵循他老人家為我們指引的淨土宗的道次第,真正達到萬修萬人去,每一個人通過這樣的修持都能夠一生成佛,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


淨界法師:沒有平時的正念,絕無臨終的正念

經過這段時間以後,內心就會有變化。這個時候,佛號它慢慢就會由生而轉熟,佛號在你心中,就慢慢慢慢生根,乃至於由這個根生起力量,無明的勢力會慢慢淡薄。到最後第三個階段完全都是佛號,這個時候「心佛不二,能所雙亡」。

這個地方我們說明一下。我們往生極樂世界,蕅益大師說:沒有平時的正念,絕無臨終的正念。你說你怎麼能夠往生?我們其實不必問別人,我們可以試試看,譬如說,你現在起煩惱,貪煩惱活動、瞋煩惱活動,你能夠把你心中歸依的本尊現出來,看看能不能現出來?現出來,你的本尊運轉的時候, 能夠調伏煩惱,以調伏煩惱為修行的先務。那表示說,這個佛號的等流性,已經是強過煩惱的勢力,那表示你往生是有希望。如果你平常面對煩惱現前的時候,一點辦法都沒有,這件事情還是很危險的,表示你那個歸依,沒有真正做到,而整個佛號在你心中,完全沒有生根。

這件事情印光大師倒是很重視!就是說,如果你真正的確認,從此專修念佛行,決欲現生出樊籠,你今生決定要出離三界,決定要往生阿彌陀佛國,你真正有這種決心,你最好是把這個佛號,要念出一個味道來。密宗講,你這個佛號要念到有點「覺受」,有點「證量」。如果你這個佛號沒有念出覺受之前,以印祖的思想,你先不要修太多複雜的法門。因為你的本尊都建立不起來,你修多,結果到底你歸依的本尊是誰?如果你能夠把佛號,專心的念一段時間,念到這個佛號在你心中,喔!有點力量,運轉比較順暢,這時候再修大悲咒...什麼咒,它變成一種幫助的助行。如果你本尊的證量、覺受都還沒有生起,你就修一些雜行,可能會有問題。

所以印祖的思想,先求專,再求博。你既然抉擇佛號是你的歸依,因為它簡易、穩當,你就應該要重複的用這個佛號來熏習內心,直到你內心跟佛號有一點覺受為止。這個時候,你跟本尊有少許相應,我們不一定說要做到第三種境界,內心完全是佛號,心就是佛,佛就是心,你不一定要這樣,但是起碼你能調伏煩惱。

這個歸依,善導大師他提出一種觀念,他說:我們在念佛的時候,有時候會佛號念得非常的好,一句彌陀念誦聽,十句成片三三四,佛號在我們心中清楚分明的顯現,內心一片寂靜,寂靜而明瞭,明瞭而寂靜,不昏沉,也不掉舉。

這個時候我們應該思惟:我現在有這種功德,完全是彌陀的功德,不是我有辦法。善導大師講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我們一個歸依彌陀的人,不應該有一個我的成份存在,我們一切的造作,「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我內心當中,就依止這個本尊的彌陀,來造作一切的善業,所以一切善業的功德,都是歸於彌陀。這些善業,還是在莊嚴這句彌陀,無不從此法界流,由這彌陀名號,開出無量的善法;這一切的善法,還是來莊嚴這句佛號。善導大師說,這樣才是一個真實的歸依。就是「我」不存在了,這世界上沒有「我」,我心中的生命,本命元辰,就是彌陀聖號,你為什麼能夠拜佛、唸佛、持咒?能夠作早晚功課呢?你應該告訴他說:不是我能夠做,是因為彌陀的聖號在加持我,使令我能夠這樣做。這樣子就是一個真正的歸依,達到一個真正的歸依。

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對於彌陀的歸依,它有三個次第,起碼要達到第二個次第,功夫成片。因為你要達到第三個歸依,就不是歸依能夠做得到的,要有「念力」,我們第二課會說明執持名號的念力。所以我們由歸依引生念力,但是念力也能夠幫助歸依,這兩個是相輔相成。這個地方是說明瞭,我們在抉擇所歸境,把彌陀的聖號給抉擇出來,然後重複的去歸依它。


淨界法師:平常起煩惱忘了佛號,臨終也自然會忘了

我們剛開始建立佛號時,是在沒有煩惱時建立佛號,你不能夠說我一開始就去歷練,不可以。你一開始建立佛號是在佛堂,把手機關掉,把冷氣打開,告訴所有人不要干擾你。所以你一開始是在風平浪靜時建立佛號。

但是,你不要忘了,總有一天你要歷緣對境,就是你一定要跟煩惱接觸,這個很重要。有些人起煩惱時,不提佛號的,使令他的佛號跟煩惱是並行線,他這輩子都沒有跟佛號交集。也就是說,你一生都沒有實戰經驗,那就慘了!

臨終時跟在佛堂不一樣,諸位!臨終絕對不是在佛堂,冷氣開著,身心很舒適的時候,絕對不是這樣子!臨終是叫作內憂外患,生死業力現前。你自己的內心是百感交集,要離開一個熟悉的環境,這時是你一生當中最散亂的時候。

所以,我們今天的念佛要怎麼樣?

你必須培養第二念的正念。就是說,你必須在妄想活動時,提起你的止觀的力量,產生一種反轉的力量,而不是說你起煩惱時,盡情地起煩惱;在佛堂時好好念佛。

你這兩個都沒有接觸,你平常都沒有實戰經驗,臨終時你怎麼辦呢?你平常起煩惱忘了提佛號,臨終也自然會忘了提佛號。

所以,我們剛開始必須要保護佛號,它是一個幼苗在溫室裡面被保護。但是,你慢慢地止觀強大以後,你要試著把佛號放在你的煩惱當中,把它丟進煩惱裡面試試看,看它能不能產生反轉。它的覺悟啟動時,是不是能夠成功地讓你在煩惱當中轉出來。

臨終的正念,他一定是先墮入顛倒妄想,這是正常情況。臨終的正念是從顛倒妄想當中反轉的正念,而不是你一開始就能夠保持正念,這樣很少。所以你遲早要接觸你的煩惱,你要早一點適應。


淨界法師:念佛人要準備些什麼事情

淨土宗到底要準備些什麼事情?簡單講一句話就夠了:有志於往生的人,你必須要把握一個原則——多一分的願力,少一分的業力,就是準備這件事情。

首先,我們必須要在內心當中降低我們的生死業力。我們前面講到了懺悔跟調伏,懺悔是對業果的觀照,去懺除我們已經造作的罪業,尤其是增長業,就是你長時間一而再、再而三地去造作的業,這個業是一個強大的生死業力,這一塊要先懺悔。

我們必須要在臨命終的時候,創造一句佛號,這個佛號往下輪迴力量的業力要降到最低。所以,懺悔是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情,當然它的重點在「斷相續心」,這是第一個。對於今生已經造作的業,如法地懺悔,然後斷除它相續的惡念。

第二個,你要做的就是調伏了,找出你生命的盲點。今天會來三界投胎,合理地推論,你一定有問題,除非你是再來人。你今生會再來三界一次,你前生臨終的時候一定是「仁者心動」,不是風動、幡動。你前生臨終的時候如果沒有動念頭,你不會坐在這裡的。那個念頭的動,就是你的盲點——愛取。我們每一個人動念頭的方向可能是不太一樣。有些人對色身動,有些人對感受動,有些人對內心的法心動,有些人對外境動。總而言之,我們的四念處觀,就是你必須很誠實地找出你的盲點,把你對這種身、受、心、法的「愛取」調伏下來。「愛取」的煩惱雖然不是業力,但是它會去刺激你過去的業力,它會去滋潤,去帶動阿賴耶識的業力,讓這個業力變成「有」支——一種強大有生命力的得果報的業力。所以,你不是僅僅懺悔就好了。你不能去喚醒過去的業力,你必須讓它沉澱下來。我們的業力有兩塊:第一個,你今生造作的業力;第二個,你過去的業力,你也不能去刺激它。所以,我們一方面如法懺悔,一方面調伏愛取。

總而言之,我們每一個人創造一句佛號,你一定有兩種力量存在:一個往上的願力,一個往下墜的業力。你必須在臨終之前,想辦法把你每一句佛號的業力降到最低,只有這句話而已。把你的佛號的業力,通過你的懺悔、修止觀,把這個生死業力降到最低,這是你要做的基本功。


淨界法師:平常沒什麼感覺,臨終時你就知道怕了

如果一個人,他對過去的業都沒有處理——沒有處理的意思,從唯識的角度就是隨順它。

你說:我沒有對治它,我也沒有隨順它。你沒有對治它,你就是承認它,就是隨順它。唯識就是這個意思,沒有第三種可能。

所以你今天沒有懺悔,沒有對治,抱著一種順其自然的態度,它就會在你心中不斷地醞釀,因為它已經形成一種勢力了。

你平常沒什麼感覺,但是臨終的時候你就知道怕了。業力的可怕,往往到了臘月三十才跟你算賬。

所以臨命終臘月三十算總賬的時候,不拜懺的人會覺得來不及了。

我希望大家要知道一件事情,不要忽略你的過去,我們不是今生才有生命。如果你今生是一張白紙,你什麼事都不要做,你只要憶佛唸佛就好了,因為你本來是一張白紙。

關鍵是我們在輪迴當中打滾了這麼久,累積很多的業力。你不處理它,它絕對不會放過你的。

第八識的可怕是它平常不表現出來,因為它沒有成熟,它表現幹什麼呢?它臨終才表現出來。等到你知道可怕的時候,對不起,來不及了!你已經陷入業力的風暴了,你怎麼提起佛號呢?

所以我們必須要掌握先機。一個有智慧的人,他必須在臨終的時候就把阿賴耶識的業處理幹淨了,讓它沉澱下來,否則你的生命就是被業力所控制的人生。因為業力的勢力是熟境界,你唸佛的時間是短暫的。

帶業往生必須有條件,必須讓業沉澱。所以請大家不要忽略業力這一塊!


希阿榮博堪布​:臨死前才開始修行,是解脫不了的

《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雲:“若我證得無上覺時,余佛剎中諸有情類,聞我名已,所有善根心心回向,願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菩提,唯除造無間惡業誹謗正法及諸聖人。”

有人說現在不忙修行,只要記得臨死的時候念佛就好了,阿彌陀佛親口說過,臨終時念他,必得往生極樂淨土。佛當然不會打诳語,問題是平時散亂慣了,很少念佛,死亡時驚懼痛苦交加,又怎能專心念佛?何況不少人臨終前神智是糊塗的,不要說憶佛念佛,連身邊最親近的人都不認識了。把解脫的希望寄托在臨死前才開始修行,是靠不住的。

臨終境界現前時,一般人都沒有太多主動性可言,對狀況的反應主要靠長期養成的習慣。

如果平常在痛苦、驚懼時,能馬上念佛,向諸佛菩薩祈禱,痛苦愈甚,念佛愈誠,那麼死亡來臨時,才會排除干擾致心念佛,求佛救度。

如果平時並不常念三寶,而總是在煩惱裡打轉,嗔恨、貪吝之心強烈,那麼死亡當前,心識就會被貪嗔癡的強大力量牽引下墮。所以,趁自己多少還有能力自主的時候,培養有助於臨終解脫的習慣,是非常必要的。

佛教所有的修行,從斷惡行善、念佛誦經,到打坐觀修及證悟自性,等等,都會在死亡到來時有力地幫助我們。一些人死前會見到類似“生命回放”的景象。這一生的許多經歷會在眼前重現,如一幀幀電影畫面。沒有任何一句話、一件事甚至一個念頭,是真正隨時間的流逝而消失無蹤就像從未發生過。一個人的一生怎樣度過,不僅塑造了他活著時候的樣子,也塑造著他死時的樣子,而離死亡越近的言行心念,影響力越大。

我的家鄉容擦村有一位名叫倫珠多傑的老人,前一段時間過世了。他年輕時造過不少惡業,後來生起極大的忏悔心和出離心,離家修行二十多年,非常精進。他八十多歲還每天堅持轉山。下山時,膝蓋不靈活,腳下不穩當,便坐在地上慢慢地滑下山坡。

老人臨終身體無恙,預知時至。自己把房間打掃得干干淨淨,又跟前來探望的兒子談了很長時間話。談什麼呢?談過去現在上師們的功德。據他兒子後來回憶,老人臨終前,家裡的事、自己的後事什麼都沒多說,只再三叮囑家人看淡世俗之事,一心憶念上師三寶的功德。然後他一邊祈禱上師三寶,一邊持咒不斷,直到最後一口氣呼出,手裡才停止撥動念珠。

附近還有一位名叫阿布巴拉的老人,也是在不久前往生的。他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村民,對三寶比較有信心。因為身體不舒服,他在家人的再三要求下,來到成都治病,可沒過幾天,他便對身邊照顧的人說:“不必治了,時間差不多了,我要回家。我有重要的事要跟大家交代。”回到家鄉把全部家人聚集到一起後,他說:“我趕回來就是為了交代你們,一定要對過去、現在、未來的上師們具足信心,對三寶具足信心。這是我最大的願望,你們能做到,就是對我最大的報恩。”不久後的一天,老人從病榻上起身,走到家裡供奉的佛菩薩唐卡前,一一禮拜,稱誦佛號。最後,他來到阿彌陀佛像前,口稱彌陀,合十坐下,人便坐著走了。

像倫珠多傑和阿布巴拉這樣的往生事跡,在我們那個地區並不罕見。

扎西持林養老院每年都有老人過世,常常伴有往生淨土的瑞相出現。在這些老人身上,你看不到臨終的驚恐、怨恨、不知所措,他們大都自在、安詳,有的無疾而終,有的到生命最後一刻仍在承受病苦,而即使有病痛,也是平靜、柔和,仿佛這一生所有的苦難最後都融化在那一片柔和中了。

這是不尋常的。尤其當你年紀漸長,見過的老病死越來越多,自己的老病體驗也越來越深,你會明白人能那樣自信地直面死亡是絕不尋常的。這些看似平凡的老人,他們的自信源於對三寶的信心和常年笃實的佛法修行。

節選自:

希阿榮博堪布∣《前行筆記》“諸行無常”—臨終的信心


淨界法師:99%的人臨命終都是在一種躁動的環境

身心的收攝,經文裡面有兩個方法:一個叫做走禪定的路線,這個叫做心一境性。內心安住在一個單一的所緣境,叫心一境性。它必須要息諸緣務,閑居空處,然後專一、相續而創造寂靜。這是第一個,從禪定的方式來收攝身心。第二個是從智慧的方式。觀一切法空的時候,把內心的相狀遠離了、清淨了,然後再修智慧。一般來說,一個菩薩修這個收攝身心,這兩個都是交互作用,都很重要,一方面要通過專注,一方面通過空觀。比方說念佛。你念佛當然必須通過專注。你如果佛號有時候念得很順,心中沒有什麼太多妄想,就過去了,就只管念佛。但是有時候,你念佛時就是有一個固定的妄想一而再、再而三地干擾你,這個妄想過不去。這個時候,你就要有一些空觀來做一些輔助了,來觀察你本來就沒有這個妄想。就是你必須跟妄想先松脫,觀察空性的智慧,把你的心跟妄想松脫。你不修空觀,你跟妄想就糾纏不清。糾纏不清,你用佛號壓它,沒有用的。所以一般來說,專注的禪定跟空性的智慧是交互作用。

但是有一個地方例外,就是臨命終的時候例外。臨命終的時候,你不能用禪定的方式來收攝身心,沒辦法了。因為臨命終你不可能息諸緣務,也不可能閑居靜處,你不可能創造一個安穩的環境。百分之九十九的人臨命終都是在一種躁動的環境。所以,你沒有習慣用空觀,到臨命終的時候你出現很多的妄想。你這一生的經歷,從小到大,所有經歷的事情一一出現,這些經歷你要注意,那是你自己親身走過的經歷,你一定會百感交集,因為是你自己走過的。你看到別人可能還沒有感覺,但對你自己從小走過的境,你一定會觸景生情。如果你沒有空觀的智慧,那你就「仁者心動」,你的心就躁動不安了,這個佛號就念不起來了。

所以,臨命終的時候,空性智慧的寂靜就很重要了。就是說,它速度快,它能夠用很快的時間讓你跟妄想松脫。那禪定是通過專注、相續,它是調伏妄想,就是「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當然這個也很重要,這是平常的功夫。但是臨終的時候,你重點已經不是調伏它了,而是叫做「心常覺照,不隨妄轉」。覺照什麼呢?就是覺照空性。你的心跟空性一相應,妄想就脫落了。所以,這兩個收攝身心,你都要學。一個是平常對佛號的專注相續,一個是臨命終的時候用得到。你的一句佛號現前的時候,你的空性的智慧也要現前,來保護你的佛號,來掃除一切的障礙。這個就是由空性智慧創造的寂靜。當然這兩個都是為後面的智慧做一個基礎。


大安法師:臨命終時是我們最困難的時候

我們臨命終時是我們最困難的時候,無量劫以來乃至今生我們從業力的對比來看,我們的惡業是多於善業的。

所以我們臨命終時,講這個死苦啊,如生龜脫殼,身心非常的恐怖啊,一生所做的善惡的種子全都翻起來了,臨終的時候種種的障礙,或者繫念妻兒子女,或者發狂,或者吃了一生的素,他要吃肉,等等它都會出來,聽了很長時間佛號,忽然他不想聽了,等等這些。

這些障礙其實也都是正常的,因為我們眾生三惡道的種子太多了,所以臨終的時候你怎麼可能說如入禪定,意不貪戀,心不顛倒?這個(臨終正念的)出現還是要佛力加持才能出現的,不是說我們修行幾十年就有能力達到這樣的水平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是需要佛來加持,是需要佛來幫忙的,臨命終時佛與觀音勢至就拿著蓮台來接引,蓮台實際上是觀音勢至拿的,它有時候表現是兩個菩薩一起抬著,有時候是大勢至菩薩拿蓮台,觀世音菩薩拿淨瓶來灑甘露,阿彌陀佛他是站在遠一點地方來放光,或者白毫光或者手上的光來加持。

西方三聖來共同來完成讓眾生的神識到蓮台裡面這樁事情,我們自古以來看很多的雕塑,包括畫像,做這種事情,那西方三聖這神情是非常專注的,法界之大這時候就是專注這個念佛人的神識到哪去啊,在這種光明當中,這個神識再也沒有逃到其他道的可能性了,緊緊的把他攝住,為什麼佛的光明攝取不舍,攝取不舍就是把你抓得牢牢的,不讓你逃跑,這個就好辦了。

再加上如果我們都沒有接引,會出現什麼情況呢,我們都是很昏迷的,很顛倒的,如果臨終助念念佛還好點,如果你到醫院打點嗎啡、鎮痛劑那就更顛倒了,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第一是東南西北怎麼辨別,第二,十萬億佛剎之遙遠的地方,也有很多很好的地方,說不準會誤認。

你看《文昌帝君陰騭文》,實際上在西周的時候,文昌帝君他就聞到了佛法,他的神識也就往西方走,往西方走,走啊走,走到洞庭山的時候,那座山非常的優美,他就被這座山的風景所吸引,就做了這個山的山神了,你看這多危險,就是靠自力去很麻煩,中間在過了四十二億的剎土,還有一個懈慢國,那個地方就更莊嚴,也是蓮華,也是七寶為地什麼的,很多人也中途在那停下來了。所以靠自己去很麻煩。

阿彌陀佛很慈悲,知道我們都有這種擔心,也很難找得到,他就來接引,這接引是很重要的,眾生是希望接引的,他渴望接引,我一出門就能夠坐上汽車,坐上你派來的汽車或者飛機或者船,他就放心了,如果你還讓我走,我往哪裡走啊,走不到啊,雖然你那個地方很好,好是好,我去不了啊,所以阿彌陀佛一定要幫人幫到底,一攬子要解決這個問題。

所以我們念佛行人好就好在什麼?不經過中陰身,你念阿彌陀佛,臨命終時蓮華一來,你只要神識一上去,蓮華閉合,彈指間就到了七寶池八功德水裡面,你就成菩薩了,你就是蓮池海會的一員了,你就是阿彌陀佛的學生了,所以阿彌陀佛臨終救度我們的方法預先準備好了,阿彌陀佛安穩的讓我們去西方極樂世界,這叫萬修萬人去。


大安法師:臨終時是否必須有正念才可往生

臨終時是否必須有正念才可往生極樂世界?這個提法本身就有點模糊。你這個正念是指什麼呢?如果你這個正念是指臨命終時「我相信阿彌陀佛的這種信心沒有退失,我願往生之心還有」,那這算不算正念?這應該也算正念吧。

那問題就是:你最後這一念是不是把阿彌陀佛念出來了?好像很多人狹隘的理解:正念就是指「我臨終這一念就是阿彌陀佛」——很清楚,才能往生;如果臨終這一口氣不是(念)阿彌陀佛,就不能往生。如果這樣狹隘的理解正念,這裡就要加以仔細的辨識了。原來我在《淨土答疑》裡面也談過,你非得要把正念理解為臨終這一念一定是阿彌陀佛(不可),那這裡面我們說,臨終這一念在阿彌陀佛上當然很好,說明你功夫得力、善根深厚,往生決定有把握。

這是沒有問題的。但是臨終這一念沒有在阿彌陀佛上,能不能往生?問題在這裡。臨終這一念沒有在阿彌陀佛上,剛才講,如果平時沒有信願稱名,沒有保持信願的正念——就是他不具備信願,那當然他也不能往生。但問題就是他還是有信願,但臨終由於種種因緣——或者昏迷,或者睡覺,或者打岔了,他臨終「阿彌陀佛」四個字沒有念出來。

那麼我們應該要推斷,這個推斷是站在阿彌陀佛威神力量的角度來考量。阿彌陀佛,他有承諾的:你只要平時有「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 ,那臨命終時都來接引的。是阿彌陀佛作了這個承諾。當阿彌陀佛來接引的時候,阿彌陀佛具有種種不可思議的威神力量,他能有辦法保證這個念佛行人安全的、穩妥的到極樂世界去。這一點,要有決定的信心,這是對佛的力量的相信。不要站在自己的功夫上,去判斷能不能往生。

如果你站在自己功夫上判斷,那一輩子我們心都不安:誰能保證自己最後這一念就在阿彌陀佛上呢?

那實際上往生條件沒有跟我們提這個要求嘛!阿彌陀佛讓地獄的眾生都能往生;臨終不怎麼念佛的人,阿彌陀佛都有辦法夢中示現極樂世界的情景,令他重新念佛。所以阿彌陀佛的威神願力,它是不可思議的。我們說,有沒有正念我們不要關心;就是有正念,也是阿彌陀佛令我們有信念正念,不是我們自己有功夫能保持這個正念。

還有人覺得:「噢,一定要冤家對頭、冤家債主全都懺悔了了,往生才有希望;如果還有一個冤親債主,臨終的時候他來拖個後腿,就走不掉了。」那是不是有道理呢?好像從通途佛法也有道理:有冤親債主,你沒有辦法。但是淨土法門,你要想到阿彌陀佛的力量。阿彌陀佛的威神力量、阿彌陀佛光明一來,冤親債主還能靠得近嗎?如果說淨土法門要把冤親債主的問題解決之後才能往生,那每個人都不安全了:那無量劫以來,冤親債主太多了。所以大家放心,阿彌陀佛一來,冤親債主都起不到作用,也靠不上前:阿彌陀佛讓我們進入保險櫃了。


大安法師:阿彌陀佛的回饋遠超念佛人的付出

在這個世風日下的減劫世間,人和人之間很難說信任二字,現在人和人之間確確實實不要說互利對等,甚至他不恩將仇報就已經算作好人了。

我們與人交往,真誠換來欺詐,善良換來欺辱。我們念佛和阿彌陀佛溝通呢?能換來對等嗎?

答案是:我們念佛的付出,換不來阿彌陀佛對等利益的回報,為什麼?

因為阿彌陀佛對自己孩子的給予,永遠要遠遠大於孩子對母親的期望值。我們的幾聲佛號,換來的是阿彌陀佛無量劫功德累積的大智慧、大利益、大福德……積累這些功德利益,阿彌陀佛付出的白骨高於須彌山,流出的鮮血多於四大海,這些功德利益,我們自己去積累,不要說去做,乃至是想都不敢想的,現在,依仰慈母阿彌陀佛慈悲施捨,我們除了念佛,幾乎不用付出什麼就白白得到了,慈母阿彌陀佛的慈悲喜舍誰能比得上呢?

在這個世間有誰能靠得住呢?說父母是最愛我們的人了,父母的愛最無私,前些時候不是說一些父母專門生下孩子去賣嗎?賣給人販子,甚至賣給飯店做嬰兒湯。你不要說是個例,以後隨著減劫時代的發展,以後人和人之間是不能見面的,同一個屋檐下的父母妻兒相互間都要持刀相向的,現在弒父弒母的案子就比幾十年前要多。所以為什麼世尊說魔鄉不可停,以火宅、牢獄喻?

而慈母阿彌陀佛絕不會敷衍自己的任何一個孩子,只有浪子不肯認母歸家,只有凈土七寶池中蓮花衰敗,沒有說阿彌陀佛會捨棄兒子,你念一聲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決不負你,而且必定百千萬倍回報與你!


觀音、勢至兩位教授,教我們念佛的方法

念佛人往生到極樂世界就成佛,成什麼佛?你是哪一尊佛?告訴你,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正覺果海裡面的第一佛,是根本佛,是自性佛,一切眾生都有,只是迷而不覺。今天世尊要為我們宣說這個法門,讓我們統統覺悟過來,認識我們自己真心裡頭有寶,不要向外希求,外面沒有,外面是幻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要向自性裡面去求。⋯⋯

念佛念了多少年,不能攝心,妄想雜念還是多,除不掉,那什麼原因?不是體性上出問題,體性上不出問題,是我們的方法有了問題。念佛怎麼個念法?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講得好,觀音菩薩教給我們「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反聞怎麼樣?不聽外面的,聽裡面的,妙!裡面怎麼聽法?我們念佛默念不出聲音,心裡在念,有沒有聲音?阿彌陀佛有沒有聲音?外頭沒有聲音,裡頭有聲音,耳朵要聽裡頭的,別聽外面的,聽裡面的就相應。外面的聲音聽不到,外頭聲音再大,有吵雜聲音知道,沒聽清楚;裡面的佛號,字字句句聽得清楚,這就能攝心。

大勢至菩薩講的跟觀音菩薩講的是一樁事情,觀音菩薩是「反聞聞自性」,大勢至菩薩「都攝六根」,都攝六根就是反聞,說的話不一樣,意思是一樣,一樁事。不受六根干擾,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就叫都攝六根。見色,眼在色上起心動念,就迷了,起心動念是無明煩惱。你看,見色起無明煩惱,耳聞聲也是起無明煩惱,再分別,分別是塵沙煩惱,執著是見思煩惱,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生煩惱,三種煩惱都生。煩惱無盡誓願斷,怎麼斷法?懂得反聞可以斷,很有效,懂得都攝六根,有效。

阿彌陀佛是我們的本師,教我們念佛,怎麼念法?你看這兩個教授,這兩個教練,觀音、勢至是兩個教授、教練,他教給我們的方法,我們要會用,決定有效。所以要真回頭,對外面要放下,不受外境干擾,不受外境影響就是放下。為什麼?你在境界裡頭,不起心不動念是定,不分別不執著是戒,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慧,戒定慧三學都在其中,妙不可言,奇特到極處。你能入這個味道,你才嘗到淨土的法味,極樂世界的法味,歡喜心真正生得出來。


淨界法師:淨土宗真正的驗收:「是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諸位!臨終的正念不是靠佛號去壓妄想。很多人都不知道,以為用佛號去壓妄想,你不是妄想的對手。蕅益大師說,你這個人不用理觀,沒有真實安住真如,用佛號來壓妄想,你一天持十萬聲佛號,持一百年,你壓制的妄想如爪中土,沒有調伏的妄想如大地土。你完全事修不可以的,臨終的正念是靠理觀的。諸位!不可能說,你生生世世打這麼久的妄想,白天也打,睡覺也打,你今生幾十年就要處理,不是這樣子的,不是這個意思。

你是靠智慧找到生命的安住處——「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安住力是根本,你安住錯了,後面的調伏引導沒有太大的意義了。因為你安住錯了,你就很辛苦了,整個人修道多辛苦啊!你花比別人更多的時間,效果更糟糕,甚至沒有效果。你站在妄想的角度來處理妄想,完了!所以這個地方很重要,這個地方就是找到我們生命的安住處。雖然我們還是會打妄想,但是你不能住在妄想上面,你要住在你的本來清淨的角度。

淨土宗它最強調的,就是臨終的正念,千念萬念為的就是臨終的正念。因為淨土宗,雖然我們念佛也的確會在生命當中產生消災免難的這種所謂的功德:你可能身體有病痛,念佛病痛好了;你可能有些什麼災難,你念佛,災難消失了。但是這個不能當做淨土宗的目標,這只是個過程而已,因為你這個是人天福報嘛,我們的志向應該不僅於此吧。所以淨土宗最終的目標是臨終的時候正念分明跟彌陀感應道交,而為菩提道求生淨土,這個是真正的目標。所以,淨土宗真正的驗收:「是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這個是淨土宗真正的結果的驗收了。

這個地方,當我們驗收的時候有兩種情況:第一個人,他平常只是依止善念在念佛——情感性的念佛,他這個佛號沒有一種觀照力、沒有一種誓願力。也就是說他沒有產生一種決定性的,就像印光大師說的:他沒有發起一種決定性的信願,他念佛完全是憑感覺的。痛苦的時候,把佛號拿起來念一念;有災難的時候,念一念,因為他有災難,危機意識嘛。但是災難過去了,他不念了。所以佛號對他來說,只是一個在生命當中破障的法門而已了,這叫做善念,這個人臨命終肯定經不起考驗的。因為你這個善念是攀緣性的、是輪回性的,你因地種下的就是一個因,你最後的結果一定是這個結果了,怨不得別人。因為你種的是葡萄,你最後的結果長出來的一定是葡萄。不是阿彌陀佛不救你,因為你用這種心態來憶念佛號,阿彌陀佛就給你這個東西嘛。

假設我們平常是透過一種智慧的觀照,知道生死輪回的痛苦、知道極樂世界的功德,甚至知道佛道的圓滿,你用一種智慧對整個生命的全體進行觀照,產生堅定的信願。堅定的信願絕對不是宗教情操而已,要有勝解——勝解力。你對人生、對智慧有堅定的勝解,你才能夠產生堅定的信願,這個不是一時的情感作用。你說我念佛的時候我會哭,會哭只是表示說你有善念如此而已。所以佛法不能從情感上來修學,而要提升到理智上的修學,因為你要透過人生的觀察,你才產生了皈依,那麼這叫善根。善根是向內安住的、是隨順於涅槃性的,念阿彌陀佛的時候,你如果依止善根來念佛,那正如《彌陀經》說的,臨命終的時候,絕對功不唐捐——阿彌陀佛與諸聖眾肯定現在其前,因為你準備好了嘛。

所以同樣一句佛號,不同人去念它,會產生不同的結果,這個就叫諸法因緣生。如果每一個人念佛,答案結果是一個,那這個佛號就有自性,有自性就違背了佛法的因緣觀。這個佛法的功德是絕對的,你不管什麼心態來念它,它給你的答案是一樣,那這個阿彌陀佛的功德是有自性的,那你就把佛法的緣起觀全都否定了,那淨土宗就不是佛法,就是外道思想了。佛法的根本思想是「諸法無自性,一切從緣起」。也就是說,阿彌陀佛的功德是圓滿的,但是當你準備到什麼程度,阿彌陀佛就給你什麼樣的東西,這才是佛法的理論。


大安法師:往生這樁事情,不要等死後再請人來助念,一定要靠自己生前信願稱名。

有一些磁帶講臨終助念,當然精神很可嘉。也是有不少居士來提出問題,說那個助念團:他說他自己的願力要超過這個病人的業力,要成立「念佛敢死隊」,幾十人幾百人跪在那裡念阿彌陀佛,要把阿彌陀佛念過來,把這個病人接走。精神可嘉,但這是不是符合凈土的道理?這要思惟。

為什麼我們要強調這個病人自己念?為什麼《觀經》的九品往生——特別是下三品往生,都是善知識要勸這個病人、惡人念佛求往生,介紹阿彌陀佛的威神力量,介紹名號功德,介紹凈土法門的這種殊勝,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為什麼要跟他介紹這些?就是要啟發這個病人自己的信願。

這個病人自己有信願,他感通上了,他才往生。如果這個惡人、這個病人,自己沒有信願,你這個善知識自己有信願,你這個善知識說「我把阿彌陀佛請過來,把他接引去」,這就不符合凈土的道理了。

為什麼叫助念?助念是幫助的行為,幫助這個病人自己產生信、願、行的正念。不能喧賓奪主,不能:自己是一個助念的輔助行為,變成你唱主角。所以如果不是自己念,而是死了之後再請他人來念,那能不能往生就很難說,這時候他就進入中陰身階段。死亡進入中陰身階段,當然你也可以開示,也可以念佛。如果在中陰身階段他能夠生起信願,也可以往生。

但是中陰身階段,他的業力太大:他很難作主宰,他也會執著中陰身是他的一個真實的身體——漂浮狀態。有時候信願不一定能起來。他沒有信願,你再喊破喉嚨,他也往生不了。所以這裡引用經文:你死後——「身後」,請人來作功德,無論誦經、念佛、作超度,七分當中這個亡者只得到七分之一,六分屬於助念的那個人所得;但如果生前自己來念佛,誦經,他就能得千百倍的善報。

所以往生這樁事情,一定要靠自己生前信願稱名。每天十聲念佛,不要等到死了之後再請人來念。現在很多人確實就有一種投機取巧的心理。聽說哪個助念團,經過他們助念,百分之百都能往生。他就覺得:「哎呀!好辦了!我跟這個助念團搞好關係。我不念也沒有關係,他能保證我往生。」哪有這麼便宜的事啊?一定要自己感通啊!各人吃飯各人飽。


淨界法師:怎樣把佛號念好念久

以禪觀的智慧來破除心中的妄想 以念佛法門來創造功德莊嚴

澫益大師把念佛法門由淺入深分成了二個次第:第一個叫做「事持」,就是事相上的修學。

剛開始念佛,這一念明瞭的心去接觸佛號,我們是把重點放在佛號上面。我們思維阿彌陀佛是無量光、無量壽,我們這一念心來憶念佛陀的聖號。念久了以後就會產生障礙,就是我們內心當中有妄想。這個妄想的活動就障礙我們的內心接觸佛號,就是我們的心跟佛號之間產生了妄想障。這個妄想障就使令我們在念佛的時候功德很難圓滿,我們總是覺得很難完全感應道交。

所以我們剛開始念佛的人基本上都遇到二個問題,就是佛號很難念好,還有佛號很難念得很久。這個時候怎麼辦呢?祖師的大智慧提醒我們:念佛是誰?我們開始念佛的時候,我們把注意力放在佛號,這個時候開始回光返照念佛是誰?——原來不是我的嘴巴,而是那個明瞭的心在念佛。

那麼我們明瞭的心有了障礙,就使令所有的功德產生了障礙,所以澫益大師這個時候告訴我們:提起內心的觀照!就是從事持而入理持。我們開始用我空、法空的智慧來觀照這個妄想,觀照這個妄想是緣起性空的。它是假借因緣而生,所以它的本質是畢竟空寂的。這個時候就慢慢地把這個妄想的勢力給息滅了。

這時我們的心跟佛號就能夠感覺到更加的緊密,更加的持久,就是古德所說的禪淨雙修:以禪觀的智慧來破除心中的妄想,以念佛法門來創造功德莊嚴。


淨界法師:為什麼有人單靠念佛就有這麼殊勝的成就?

學員提問:師父慈悲!弟子有聽過一個故事,說有一個鍋漏匠,由諦閒法師安排他在一個破廟里修行。因為他小時候貧苦,沒有讀過書,所以諦閒法師只教他一心念佛號就可以。他老實念佛三年後就立地往生。那弟子的問題是:這個鍋漏匠他目不識丁,也沒有機會親近善知識,也沒有聽經聞法,也不知道什麼是菩提心,他只靠念佛就有這麼殊勝的成就。弟子的疑問是:一、他是嫌命苦而求離娑婆,並不是真心明白苦諦而欣求極樂;二、他只有事修、沒有理觀;三、他不知道菩提心是什麼?那為什麼他沒有修止觀而念佛往生了呢?

師父答疑:你怎麼知道他不知道呢?這個問題我大概知道你的意思。OK了!修行都是個人化的。其實我們不是今生才有生命,我們只看到他今生沒有學習過。你看六祖大師,他今生哪有學什麼教理呢?他是一個送柴火的一個傭人,他主人叫他去送柴火,他就送過去了。那個主人誦《金剛經》,誦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馬上就開悟了。我們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沒有感覺。但是你不能假設你是六祖大師,是吧?佛法的修學,我們身為一個法師,我們從正常的方式來引導大家,但是有些特殊的個案,我們的確不知道你過去做了什麼。但是呢,可能你前生這個次第你已經走過了。但是從一個法門的施設,我們必須假設每一個人都是業障凡夫。

我要提醒你,你最好不要觀想你是六祖大師,不要高估了自己了!如果你本身就不貪戀娑婆,你本身,前生就已經把欣求極樂這塊做好了,你本身就沒有盲點,你對人事完全沒有執著,誰對你怎麼樣你完全無所謂,失去了什麼東西你也不會痛苦,那你就不需要修空觀了。因為沒有這個病你根本就不需要吃藥。但是我這要提醒大家:不要高估了自己,如果你有這個病,然後你又不想吃藥,你的後果就是病更嚴重。

蕅益大師、歷代的祖師,他們抉擇的一套系統方法,是一種正常人的道次第。當然你也可以不走,你說我沒有這個毛病,我不需要這個過程,那只有你知道了,的確有些人天生本來個性就淡薄。

當然佛陀的法藥你要吃到什麼程度,答案就是——只有你自己知道。我們也不排除有些人根本什麼都沒有準備,他直接念佛就往生了,這種人前生已經修得非常好,好幾生的修學。合理地推論,他前生只是一時的失誤沒有往生,所以他今生一念佛,本來就水到渠成。但是你是這種情況嗎?

其實哪些藥你該吃,哪些藥不該吃,我們都已經不是有神通的善知識,所以你現在只能夠做你自己的醫生。末法時代,有法無人,作為一個法師,我們只能夠把這個法抉擇出一套系統,至於怎麼用,我們不能夠抉擇一個個人化的佛法,我們做不到!我們只能夠抉擇出一套通途性的佛法跟原則性的佛法,但是個人要怎麼操作,你自己去嘗試吧。當然你也可以跳過某一個階段,說這個過程我可以不經過,可以!但是,你要有把握——我沒有這個病。

那你說我沒有這個執著性,你就不需要修空觀了嘛!不過菩提心例外,菩提心是多多益善,它跟斷惡不一樣。有些法門是多多益善的。所以你說你不修菩提心這個就不合理了。你說你不斷惡,這個可以理解,因為你沒有這個惡,就不需要斷,但是菩提心它是多多益善,它是一種串習。所以該怎麼操作,你們自己看著辦。


人越老,陽氣衰退,陰氣越重,這時候一定要念佛

父母晚年念佛,是全家人的福報。老年人不念佛,真的很可憐。他們到了晚年,天天指望子女來看望自己。但現在這個社會,子女因為太忙碌,很少有空去看父母,於是他們非常失落:「我老了,所有人都不管我……」,而且身體因為多病,也需要兒女們來照顧,無形中給正在事業中打拚和撫育子女操勞中的兒女們帶來了不少的麻煩和牽掛。

其實,他們若能像藏地老人那樣念佛,心裡有一種歸宿感,內心自然不會有這樣的波瀾。在我的記憶中,凡是見過的藏族老人,沒有一個不念佛的。很多藏地老人不喜歡子女常來看自己,怕打擾自己念佛。比如自己每天要念兩萬遍佛號,如果子女來了,就不得不陪他們聊天,佛號就不一定念得完。所以,很多老人要求子女沒事千萬別來,只要定期送點食物就行,甚至送完食物也要趕緊離開。
如果我們的父母能學佛念佛,就不會浪費剩下的寶貴時日了。每天在清凈的念佛聲中度過,心裡會非常清涼,臨終時也會十分安詳,後事的安排也會非常的簡單和順利,給兒女和親友們帶來的麻煩也就越少,這都是晚輩們的福報和後代的寶貴示現。

人到越老,就越怕孤獨。修行和年齡沒有關係,不是越老了就代表境界越高啊。很多老人,到了老了,看不開,而且慾望很重。這樣就很糟糕了。到老了,孩子都在外面了,老年人就會孤獨啊。不要以為老年了不孤獨啊,人老去,氣血虛了,陰氣重了,更沒有安全感了。就越怕孤獨啊。所以為什麼很多老人,都天天要惦記著孩子啊,因為孤獨啊。但是呢,如果他們有學佛了,能去念佛了,去惦記著佛了,那麼他們就不會孤獨了。這樣的媽媽,真的是個寶啊。

人活著,心要有個東西佔據著,什麼意思呢。這是腦袋要有個東西在惦記著。比如說老年了,不會動了,但是他思想仍然清楚啊。他惦記著他年輕的事情。所以人到了老了,沒事做,就去曬太陽,然後去想想年輕的事情,一想就去了一天。天天如此呢。所以這也是老來的可憐。但是如果他們念佛了,那就很好了。

人越老,陽氣衰退後,陰氣就會越重,如果沒有學佛,沒有念佛,沒有誦經,那麼他們的陰氣會重非常多。首先年輕時肯定吃過一些眾生肉,或者前輩子傷害的眾生,都會在他陰氣很重時,來找他。沒有佛菩薩的加持力,沒有念佛,那麼老去真的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念佛的老人都是福報很大的。老了有時間,有體力,有智慧懂得去念佛,那是財富都買不到的。念佛拜佛,個人生死個人了。你看,父母的生死,父母了,我們幫不了。他們懂得念佛,拜佛,他們就可以有機會了自己的生死。這是做兒女的,求也求不得的事情。如果父母不信佛,不拜佛,那麼是很糟糕的。我們做功德迴向給父母,只能幫助一點點。為什麼啊,個人修個人得啊,生死路上,不能替代的。

生活中,很多人自以為看透了生死,可真正看到醫生的「病危通知書」時,依然手忙腳亂,感覺天崩地裂,非常渴望多活一段時間,哪怕是一個小時、一刻鐘也願意。可是念佛的人不會這樣,在面對衰老、死亡等問題上,他們往往有不同於世人的一分從容與自在。

如果你家裡有個念佛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你要把他們當成菩薩啊,要感恩啊,要感恩三寶,感恩菩薩。為什麼呢?因為沒有三寶,沒有佛菩薩,你怎麼幫忙你父母脫離苦海,給他安心。沒有辦法的,我們是凡夫,沒有絲毫辦法的。所以要感恩佛菩薩,三寶不僅救度我們,也救度我們的父母。我們能夠給父母安心安樂,這都是三寶的恩德啊。


淨界法師:不走出娑婆,就不可能面對淨土

學習,佛法的專有名詞叫作熏習。它不是一次完成,它是不斷地把這個法義在心中就像沈香在熏衣服,一次一次地熏習,不斷思惟觀察,用這個無常的道理在心中不斷地熏習。

諸位!佛法的道理絕對不是說你學佛以後把門一關,雙腿一盤,兩個眼睛一閉一直念佛,你就能夠想出「諸行無常、諸法無我」這個概念,因為你不熏習。你只能靠你的生命經驗,而生命經驗很容易被你的感受跟妄想誤導,這第一個;第二個,你得到的無常無我的概念也不全面。你要厭離娑婆,厭離的不是痛苦的娑婆,更重要的是你要厭離人天快樂的娑婆,人天的這種概念,你不可能從生命經驗裡面得到。

所以,很多人為什麼在臨終,只要中陰身現出快樂境界的時候他就過不去?因為平常操作時,他所謂的厭離娑婆,他的所緣境,是厭離痛苦的娑婆,他對快樂的娑婆的厭離這一塊是生疏的。所以中陰身快樂果報現前,他就過不去了,卡在那裡,心隨妄轉,結果就前功盡棄了。

所以,諸位,這個無常無我的概念很重要。我再講一次,你要厭離娑婆,要厭離全面的娑婆,包括痛苦的娑婆世界,也包括快樂的娑婆世界,因為它們兩個有三個共同的相貌,就是:第一,不安穩;第二個,不能主宰;第三個,貪著娑婆世界的快樂,你要付出慘痛的代價。

我們之所以離開娑婆世界,其中一個很重要的道理,就是它的後遺症太大。你為了吃刀鋒上的蜂蜜,結果被刀子割傷了,就是說,娑婆世界是得不償失。你今生享受快樂,本來是合情合理,你說:「欸,我這快樂,是我前生好不容易去做義工,辛辛苦苦的善業得來的,我應該享受!」當然,你可以享受,但是它矛盾就矛盾在哪裡呢?當你享受時,你又破壞了來生,問題在這裡!因為它帶動過失。這就是為什麼佛陀要我們放棄娑婆世界,就是說你辛苦得來的快樂,它裡面有很多問題。這個快樂,「以有煩惱故,有諸罪業故,有老病死故,非實安樂住」,你沒辦法住在這裡。最後你只能把過去的快樂,換成極樂世界的功德,這快樂我不要了,把所有的資糧回向到淨土那種無過失的快樂。

所以,這個無常無我是很重要的操作。也就是說,你憑什麼拒絕你的快樂?我想每一個學佛人,多少今生都積集善業吧?你肯定善業比罪業重,所以臨終時,你來生的快樂果報一定會先現前的,中陰身一定先現前的,你會看到你來生的快樂。

問題是,你怎麼走過去?你不走出娑婆,就不可能面對淨土。道理很簡單,就是娑婆世界的快樂你要付出代價,牢記這句話你就能走過去。你必須說服自己:我必須把來生的有漏的快樂換取到極樂世界的功德。在臨終之前你必須做好這樣的心理教育。就是你要先打預防針,因為你遲早要面對這個問題。

所以,你如何看待娑婆世界,用什麼角度來看它,你智慧的層次就影響到臨終時怎麼面對你的中陰身。這個道理你自己想不出來,只有透過對聖言量的學習,不斷地熏習,知一切法因緣生,皆悉無常無我,而看到娑婆世界的過失。


淨界法師:淨土宗的懺悔和積集資糧,是為了臨終時用的

業果的輕重有三段:第一個,約心;第二個,約境;第三個,約相續。我們講到第二個,約外在的環境來說明業果的輕重。

當我們在建立佛教的思想、建立正見時,就是開始在做因緣的觀察。佛教的因緣主要有兩個重點:一個是業力;一個是思想。我們的生命是由思想跟業力結合起來,才有今生的果報。

我們今天的主題——業果的道理,偏重在業力這一塊。所以學佛人剛開始要改造自己的業力,因為業力影響到生命的快樂跟痛苦,它跟解脫沒有直接的關係,卻有間接的關係。它主要主導我們生命的苦樂。

我們明白業果的道理,主要的修學只有兩個重點:一個是懺悔業障;一個積集資糧。第一個,懺除過去所造的罪業,在死亡之前趕緊懺悔;第二個,就是在生命當中,盡可能地積集善業。

懺悔業障、積集資糧,在聖道門跟淨土門的目標不一樣。聖道門的目的是為了追求來生安樂的果報,比方說善得人身、六根具足等等。但是淨土宗的目的,在斷惡修善,偏重在臨命終時沒有障礙這部分。

雖然臨命終時往生淨土是靠正念,但是,這個正念是要有條件的。古人說「願我臨終無障礙」,所以「阿彌陀佛遠相迎」。也就是說,我們必須在臨命終到來時,要為自己準備一點臨終的資糧。

一個沒有經過佛法訓練的人,一輩子就做一件事情,就是把過去的善業盡情享受,死命地花他的福報。花到臨命終時,大概福報花得差不多了。所以,現在善終的人很少,就是沒有病痛折磨,安安穩穩往生的非常少,因為他福報都花得差不多了,甚至透支了。

所以,淨土宗認為:既然臨終的正念很重要,我們一定要儲存一點資糧力讓臨終來受用。臨終的正念(明瞭的心)要現前,身心世界必須在一種沒有很大傷害、沒有很大干擾的安穩狀態下才可以生起正念。

淨土宗的懺悔業障、積集資糧,大部分的目的是為了準備臨終時用的。從臨終的角度來說,懺悔業障比積集資糧更為重要。因為我們臨終不一定要很快樂,但起碼不能有障礙。這時就必須要注意你的身、口、意當中有沒有很強大的業力,就是我們說的增長業。

我們會來到娑婆世界,每個人都有盲點。有些人喜歡造身業,做殺生、偷盜、邪婬的罪業;有些人殺盜婬做得不多,但口業很重,兩舌、綺語、妄言、惡口;有些人貪、瞋、癡熾盛等等,所以必須要在死亡到來之前,把自己的盲點抓出來。修行跟治病的道理一樣。醫生治你的病,你有十幾種病,他先治你最重的。我們對治自己的問題也是一樣,要把你的盲點找出來,就是所謂的增長業。

就是說,在你的日常生活當中,要滿足兩個條件:第一個,數數現行;第二個,深生好樂。這個行為是你一而再、再而三出現的,幾乎每天都會出現這個過失的,你要小心了。第二個,你要做這件事情時,心就像石頭一樣堅固,誰勸你都沒有用,深生好樂,用猛利的心來數數現行。這時在你的生命當中,這個業已經形成了增長業。

這種業在臨命終時,一定會起現行,它就變成臨終正念最大的阻力。如果我們沒有懺除這種罪業,就變成臨終時正念起現行,罪業也起現行。這時就很難從罪業裡面扭轉出來,因為我們薄弱的正念,是抗拒不了罪業的干擾的。所以,為什麼淨土宗人要盡量地去淨罪集資?因為我們必須要去創造一個安穩的臨終環境——所謂的善終。

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個公案,我們把它作一個例子來說明。宋朝的曹彬將軍,他是宋太祖打天下時一個很重要的大將軍。他年輕時讓人家算命看相,看相的陳先生說:「你的額庭飽滿,眼神炯炯有神,年輕時一定飛黃騰達。但是晚運,這個下巴,這個地閣,有凶煞之氣,有凶相,你很難善終,要麼生重病而死亡,要麼有殺身之禍。」

曹彬對算命看相這事很相信,就自我反省。他說:「我這個人脾氣暴躁,沒什麼耐性,個性刻薄,所以我要開始自我調整。」後來有一天,接到軍令,要去攻江南。那時江南守得很緊,他知道像這種死力抵抗的,一旦攻下城,一定是大屠殺,所以他就裝病。其他的將軍就來看他,慰問他說:「你得什麼病?情況怎麼樣?」他說:「我這個病非常嚴重,只有一種情況可以救,就是你們向我保證,一旦攻破城以後,不要濫殺無辜。」

這些將軍都是他帶出的子弟兵,就對天盟誓。對天盟誓,在古時候是很重要的。他們向上天歃血盟誓,這件事情就傳出去了。傳出去以後,江南老百姓聽了:喔!他把我們打下以後不殺我們,那我們乾脆投降好了。所以就投降了。他因為這一念的慈悲心,就用平和的方式把整個江南征服了。

這一念的慈悲心,他的相貌就改變了。他回到家鄉以後,又遇到那位相士。相士說:「你的相貌改變了,以前下巴的凶相消失了,取而代之是一種慈悲的光明。你肯定造了一個很大的陰德。」古人在這段公案裡作一個批註說:一念慈悲心趨吉避凶。

我們從佛法的因果道理來探討這個公案。相由心生,他有這個凶相肯定就有劫難,他的業障跑哪裡去了?消失了嗎?沒有消失!諸位要知道,業力必須有煩惱的念念支持才能相續。他的個性改變了,思想改變了,所以「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

其實我們不可能在短時間把一個業障改變了,不可能!這樣子「願我臨終無障礙」就變成不可能了。我們的生命有限,無始劫來留的問題太多,生生世世留的業障太多了,但是有一點很重要:改變你的心態!就是不要用心去刺激你的業障,就像《楞嚴經》說的,你可以讓業障沉澱下來。所以,懺悔業障真正的意思,就是改變思考模式。

我們在造業時一定有一個煩惱在活動,你把那個煩惱停下來,雖然過去的業還在,但是它沒有煩惱的滋潤,就不能起現行,那個業就沉到大海去,這叫帶業往生。帶業往生簡單地說就是:你有業障,但是不要去刺激它。這叫「帶業往生」。

我們大家都有業障,為什麼有些人臨命終時,業障不起現行,有些人業障起現行?因為你去刺激它。這個地方有地雷,你不去碰觸,它不會爆炸的。所以懺悔,更重要的就是改過,要斷相續心,否則這種「數數現行、深生好樂」的煩惱,一定會觸碰你的罪業,到時候會破壞佛號的正念。

所以,整個因果的道理,其實就在講怎麼樣去創造一個臨終安穩的環境,就是你要減損這種惡念的勢力,是這個意思。


淨界法師:我們不愛過去未來,只愛現在

我們出生以後,心中就有一個知見,堅定的想法。什麼想法?我們總是希望留戀世間當中,使令自己的壽命越長越好,就是自心當中有一種很微細的想法,總是想讓這個生命相續下去,這就是行蘊的相貌。

但是,我們眾生有一種業力,主導我們色身經常捨生趣生,遷變於不同的國土當中。就是說,我們心中想要活得長一點,但是業力經常違背我們心意,一下子把我們丟到人間,一下子丟到螞蟻去,一下子把我們抬到天上去。

業力當然主導我們色身,我們內心當中由行蘊來主導,色身跟內心的行蘊相互作用,構成身心世界第四層的污濁相,名為眾生濁。

行蘊,從唯識學的意思,它是生死的根本,前面的想像是煩惱的根本。

行蘊,其實在唯識學的名詞叫恆審思量,就是我們內心當中對這生命體有很堅固的執著、愛著,我們行蘊的愛著。生命很奇怪,我們不愛過去,也不愛未來,只愛現在!唯識學怎麼說?第七意識恆審思量是隨所生所繫,我們業力在哪裡受生,我們的執著就在那個地方出現。你變成一隻螞蟻,這只螞蟻的果報很差,你應該不喜歡這個螞蟻相,你應該讓自己早一點死掉。不對!你要殺它的時候,它也是很怕,不想死掉!

比方說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很好,我們說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的正報有種種神通,依報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寶樹,你應該會喜歡極樂世界,不對,其實不是這樣的!一般人還是喜歡現在的生活。我們對生命的執取是隨所生所繫,我們是愛著現在的,每一個剎那都愛著現在,雖然所謂的現在也是變化的,但是他就是現在!現在!現在!愛著當下的生命,不管這生命是快樂的,是痛苦的,我們內心對這生命有深深的愛著,希望它相續下去,這樣的心態就是眾生濁!


淨界法師:怎麼去經營今生的生命? 怎麼去改造未來?

"有些人,他有一塊蘋果,他就有一種衝動,想要切一塊跟別人分享,這個人來生是大福報的境界; 有些人,他有蘋果,他是把它藏在口袋裡面,那你來生就是貧窮。 ”

我們怎麼去改造未來? 因為你現在的身心是要創造未來,所以你怎麼去經營你今生的生命? 就是講調伏的問題。 那麼五陰的重點有兩部分:

第一個是你的感受,另一個是你的想像。

第一、首先我們會觀察到:我們的生命世界有很多的感受,我們的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有快樂的感受、有痛苦的感受; 這個感受是看到你過去生命的業力,就是你從什麼地方來? 如果你今生的感受,大部分都是快樂的,表示你從善業中來,你前生造了很多的善業; 如果你今生的感受,大部分都是痛苦的,那你是從罪業中來。

所以我們從我們今生的身心世界,我們可以看到,我們過去做了什麼事情,這個感受叫做認命。 佛教對於過去的東西,就是認命,佛教不試圖改變過去,因為不能改變; 所以你看凡夫,就是在果報上一直改變,結果弄到自己痛苦當中、更增加痛苦。

第二、我們所要觀察的是我們心中的想像,這個是關鍵,因為從你的想像,就看到你的未來,你面對生命的快樂、你面對生命的痛苦,你是用什麼樣的心態來面對,這看得到你未來的相貌。

有些人,他有一塊蘋果,他就有一種衝動,想要切一塊跟別人分享,這個人來生是大福報的境界; 有些人,他有蘋果,他是把它藏在口袋裡面,那你來生就是貧窮。 同樣一個蘋果,就看到我們每一個人不同的思考模式,也就看到他未來的生命相貌的雛型,已經看出來了。

一個人到了四十歲,你的思考模式,大概就是你來生的一個圖形; 當然,在你死亡之前,你都可以改變,但是等你死亡以後,你又變成另外一個認命了,你這個業又變成另外一個果報,那你又得認命了,你這個機會就喪失掉。

所以,我們對五陰身心,跟前面的破妄顯真不同:破妄顯真對於這個虛妄的攀緣心,是完全消滅; 但是五陰身心當然它也是虛妄相,但是它是不能消滅,因為:你的菩提性、你來生的安樂道、解脫道,都在你一念的想像力!

菩薩對於五陰身心是轉變,你得借假修真,你這個打妄想的心,就是你成佛的心! 所以佛陀在講安住以後,菩薩以不生滅心為住; 下一個開始要面對生命、開始去改變你的生命。

當然你要改變它,你得先瞭解它,所以我們這一科開始講到發明三觀─菩薩以空假中三觀來調整自己的心態、來創造安樂解脫的未來,這個是一個菩薩安住以後,下一個要做的工作,就是調伏。

 

學佛後,非做定課不可嗎?在家學佛者如何定早晚課

真正的修行者是「水滴式」的修行,「暴風雨式」的很難持久!

念佛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念自聽

助念往生的誤區

我們遇境逢緣,第一件事情是先修空觀!

外在的因緣,你最好不碰,輕輕走過就好

臨命終,如果你不清楚你心中的地雷,你佛號念得再好都沒有用

如何超度過去所造的殺業?三個方法

佛教的咒語跟聖號,是諸佛菩薩那一念心性所發出來的真實功德,真實是可以破除虛妄的!

凡說自己沒有時間學佛的人,大多數都是在騙人!

為什麼有的人念佛不能往生?夢,說明了你能不能去極樂世界?

你不要以為你念佛就可以往生!念佛無法往生的真相!

念佛不改心,等於說空話,佛號只是工具,你的心決定你的去向

新世代念佛往生錄

近代往生隨聞錄

印光大師呵斥「念佛沒念好」--須念到一心不亂才能往生嗎?

你的目標是淨土還是娑婆!要從消業障式的念佛提升到往生式的念佛!

淨土行人信願不真切的表現

你真的想求生西方嗎?看平時的表現,就知道你是否真心想往生西方!

往生的人要把生死業力降到最低,當佛號現前的時候,你的心就開始收攝!

如何才叫念佛有功夫了呢

淨土宗人的臨終準備

世間最大的罪惡就是愚痴!能讓人永難回頭!愚癡跟邪見有什麼差別?

念佛誤區

要怎樣做才能夠不打妄想而安住佛號呢?

你的佛號不能都是在散亂心中念!念佛時心思散亂,教你兩個方法對治

天道忌滿,人道忌全,不能十全十美!否則物極必反!

我先完成世間俗事,年老時再來念佛,這樣可以嗎?

 

沒有平時的正念,絕無臨終的正念,淨土宗人對往生不可以敷衍了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煉心 的頭像
    菩提煉心

    菩提煉心曼陀羅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