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捨掉了一切執著,擁有無量的功德!

淨界法師

佛法你要是不知道,你會覺得佛法是非常的矛盾。般若波羅蜜是我空、法空的智慧,但是三世諸佛因為我空、法空的關係,結果得到世間上最圓滿的功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道理你要去參透,因為你捨,捨掉了一切的執著,結果你擁有了無量的功德,這個道理是這樣的。這個道理不是誰發明的,是佛陀發現這個道理。

一個人你經常安住在「得」,你的生命體就永遠停留在這個階段,你要突破是不可能。你一定要捨掉眼前的因緣,才能夠得到更好的東西;你要捨掉現在,才能夠得到未來;你老是停留在現在,就失掉了未來,這個地方是一個重要的觀念。

我們講轉依,轉依就是一個生命的轉變、或者說是生命的增上。菩薩道的生命增上只有一個情況——就是「失捨」,捨掉你現在的色身,你才能夠得到更好的色身。比如說你現在身體的色身,你不是很滿意,很多病痛,但是我提醒大家:你一天到晚執著你的色身,你色身要改變很困難。那不完全只是業力,那個業力再加上我愛執的執著,那這個色身的相續力量就不得了了!

如果你希望你的色身早點改變,我告訴你二個方法:第一個放下你的色身;第二個重新發願,你的色身馬上改變,很快改變;然後積集資糧,用這個資糧力,還有空正見、清淨願力的攝受,你的色身很快改變。我們的生命體是因緣所生法,你掌握了轉變的因緣,這個生命的轉變就會出現。

在整個作用當中,五蘊的轉變,這個想法的轉變是很重要的。大乘佛法是不贊成什麼都不想,因為你無住而生心,你有所放下有所追求,這種追求的動力,是來自於你的願望。大乘佛法一定要有願望,沒有願望,你大乘佛法走不下去的。你一定要有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願望支持,才能夠走大乘佛法。

--《攝大乘論講記》(節選)


整個佛法,都是在修正我們的思想。

淨界法師

當我們站在佛教的角度,來觀察生命的時候,我們會發覺這當中有一句話是很重要的,那就是「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句話簡單地說就是,我們一生當中,所受用的這一切的果報,完全是我們內心所變現出來的。

那麼什麼是內心呢?在唯識學就講得很清楚了,就是你的思想。為什麼有些人會造殺、盜、淫、妄的罪業,有些人會去造五戒十善的善業?就是因為他們的思想不一樣。當我們有一個很善良的思想,我們就會去造作善業;如果我們經常產生一種邪惡的思想,我們就造作罪業。所以,我們的思想決定我們的行為,也就影響到我們最後的結果。所以,整個佛法的戒定慧都是在修正我們的思想。

所以,我們整個修學,從你剛開始發心修學,到你臨命終,都是在調整你的思想:從一個善念的深信因果、斷惡修善,到最後的回光返照、正念真如,由善念到正念。因為你整個思想改變了,你行為就改變了。我們說事出必有因,一個人的行為是他的思想推動出來的。

--《楞嚴經講記》(節選)


把你的心管好了,你的生命就管好了。

淨界法師

我們大部分的人,都是被業力牽著走。我們一般人都是活在過去,沒有一個人活在未來,所以人生惡性循環。你過去造的罪業,今生業力顯出來,在業力當中又迷失了自己,又造業,所以我們的人生落入一種惡性循環。

直到佛陀出世,喔,原來人生是無所得!諸位!我們每個人,不管你是快樂,不管你是痛苦;不管你長得莊嚴,你長得醜陋;你有財富,或沒有財富,你的過程有很多差別。但是,我們每個人的結果都是一樣——就是沒有結果!沒有一個人有結果的。沒有結果這件事就很重要了,人生無所得。無所得,你就無所求,該干麼還干麼,該你的,你過去有這個業,它自己會出現,可能它不是從這個地方,而是從另外一個地方出現。你沒有這個因緣,你追求也沒用,因為你沒有業因,你只有緣沒有結果。

所以從無所得,你就知道無所求;無所求,你就知道無所住;無所住,你的心自然就往裡面跑。你知道:把你的心管好了,你的生命就管好了。所以空性的智慧是很關鍵了。一心三觀就是不管遇到什麼事情,他是內觀的。今天有人罵我,那跟我沒關係,我有內觀,安住清淨心、菩提願面對;有人贊美我,我們也是安住清淨心、菩提願,叫法法銷歸心性。所以一個一心三觀的人,他跟外境是脫鈎的,他認為人生只有歷事煉心而已。他的生命只是讓整個事緣當中,讓他內心不斷地增上,他的清淨心更增長了,他的菩提願更增長了,如此而已。

所以他的整個人生觀,只是在自我完善,讓他內心的善根不斷地增長,不管他做佈施也好,持戒也好,忍辱也好,乃至於念佛也好,善根都不斷地在增長,這就是一心三觀高明的地方。

因為我們花太多時間去攀緣外境了,耗損太多精神體力。你攀緣外境有什麼用呢?它是一個生命的結果,過去的業。就是說它是一個結果,它是一個事實,這個結果很快就過去了。你應該重視你的因地,你的內心世界,你的內心世界主導著未來。

就是說,我們太重視我們的過去,而忽略了未來。我們什麼時候開始重視未來?死亡到來時。喔,原來我也會離開娑婆世界。這個時候你就會手忙腳亂,我該去哪裡?來不及了,因為你沒有資糧。

但是,我們不可能從生命中記取教訓。你來生再來時,你一定會犯同樣錯誤,你的心還是向外攀緣,因為你認為攀緣對你有好處。你認為說,人生經過你的經營以後會變得更好。其實不一定,努力的人很多,成功的人少數。因為成功的人有福德力,關鍵在他有善業力。

所以人生不能主宰,不能強求的。你今生的快樂不完全是你的努力,當然你的努力會讓它更早起來。但是真正的因,是因為你過去生的,是你過去生好,你是繼承了過去的善業。但是你太享受於過去的善業,完全活在過去的善業,你就失掉了未來,就把未來給毀掉了。你想想看,你把心收起來,該你的還是你的,但是你跟一般人不同,你的內心在創造一個美好的未來。

--淨界法師《問答釋疑》(節選)


主導生命的兩個力量

淨界法師

佛陀在經典當中告訴我們,生命就像是無止境的水流,這個水流從過去流到現在,也會從現在流到未來,不可能會停止的。它是相續而變化,變化而相續,主導這個水流的力量有兩個。為什麼生命的水流,有時候往人天去,有時候往三惡道去,是誰來主導水流的方向呢?

第一個業力:就是我們過去所造的身、口、意的善惡業力,它會主導生命的水流方向。但是這種業力的影響,只是一個表層的影響,並不是主要的因素。

第二個,主要因素就是來自於我們內心的思想---善惡的思想。

大乘佛法的因緣觀強調: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我們今生之所以富貴,因為過去生有布施的思想;我們今生之所以貧窮,因為過去對於財富喜歡自己占有,有悭貪的思想;我們今生之所以莊嚴,因為過去有忍耐的思想。

所以我們的思想,深深影響生命的方向。身為一個凡夫,他的生命水流有一個特點,就是它有一種等流性,有一種習慣性的力量;如果我們沒有學佛,我們的生命是不可能改變的。

經典裡面有講到,很多人前生喜歡生起什麼思想,今生還是生起什麼思想-- --你前生是悭貪的習氣,今生還是悭貪;他前生喜歡布施,今生還是喜歡布施…這個水流有一種等流力量,直到有一天遇到了佛法,你的生命才可能真正的改變!

我們可以從昨天、今天跟明天的觀察,擴充為前世、今生、來生的觀察;因為今天是從昨天來的,明天從今天來的;所以,當我們遇到佛法之後,產生一種自我的覺悟、自我的觀照,明白了生命的真理,知道生命是自己的思想所創造的,所以要改變生命唯一的方法,就是改變自己的思想!

但是,我們過去那些等流性的思想,學佛之後,開始轉變,產生一種覺悟力,這時候真妄交攻-- --有些事情是我們喜歡做的,有些事情是我們應該做;喜歡做什麼,那是過去的習氣,應該做什麼,是一種智慧的觀照。

如果你的生命從一種我喜歡做什麼,而提升到我應該做什麼,你的生命就開始進步了。所以我們必須要加強智慧的觀照,一定要告訴自己,我應該做什麼--我現在不想去拜佛,但是我要強迫自己:不能拜,要它拜。

修行,就是不斷的跟自己過去的習氣抗拒,跟自己過去所遺留下來的等流習氣,做一種抗拒、一種轉變。


"快樂"也是痛苦,你一定要從痛苦中覺悟!

淨界法師

佛陀出世以後,先講生死流轉的果報。我們前面講人天乘的時候,佛陀對人天安樂的果報,並沒有加以否定,我們可以看得出來,在五戒、十善的時候,佛陀要我們斷惡修善,幹什麼呢?創造人天的快樂!

但是到了出世間的聖道的時候,佛陀的口氣改變了,佛陀說三界沒有快樂。這是什麼情況,安立說三界沒有快樂呢?因為不管你是在痛苦當中,還是在快樂當中,我們的身心世界,都有一個共同的相狀就是逼迫,你會有一種莫名的力量在逼迫你,當然這個就是無常。

因為你在三界當中,它是一個動態的世界,所以在這個動態當中,你看到身心的變化,就有一種非常嚴重的不安全感,這種不安全感,它會刺激我們內心的一種安穩,所以它是一種逼迫。

佛陀在詮釋逼迫的時候,他是分成三個次第來詮釋,就是應該怎麼來修這個逼迫性呢?首先佛陀先指出逼迫的相狀,叫示相狀,此是苦,逼迫性。

佛陀用很簡單地比喻,說這個「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是說整個三界,是一個起火燃燒的房子,即使你造了善業,今生能夠有好的房子住,有好的衣食使用,但是你大方向還是沒有離開這個起火燃燒的房子。所以你還是在這個起火燃燒當中,去吃飯睡覺,整個結構,這種無常大火的燃燒並沒有改變。

所以說佛陀安立的痛苦,是逼迫性,這個很重要!諸位!很多人學佛以後,會產生一個錯覺,他以為不需要修苦諦觀,我問他為什麼不修苦諦觀呢?他說我吃的苦夠多了!不對!

佛法講的痛苦,指的是快樂也是痛苦。也就是說你從人生的經驗當中,所體驗的痛苦只是痛苦的一部分,假設你不修苦諦,你會對安樂的這一塊沒有免疫性,你對痛苦這一塊會有厭離心,但是你不可能在安樂當中,體驗到痛苦,不可能!

這個只有從道理觀察,所以這個地方很重要!因為你的出離心不完全的時候,你今生所做的善業,你今生所念的佛,它就有漏洞。你沒有把整個三界的漏洞,把它填滿,臨命終的時候就變成你的致命傷,因為你這個佛號的底盤不穩定,有漏。

這個苦諦是很重要的!你一定要從痛苦中覺悟,你那個往生的力量才能夠堅定!你一旦這個痛苦覺悟得不完全,只是覺悟了一小塊,你三分之二的都是漏洞,這個時候你臨終的時候,你就會跑到快樂的地方去,因為快樂的地方你沒有覺悟到,這就變成你往生的一個破洞,所以這個地方很重要!

我們再講一次,佛陀對於痛苦的定義,不是逆境,而是你只要有逼迫的感覺,這個就是痛苦,你只要有一種不安全感,這就是痛苦。這個地方我們要知道,這個痛苦的定義是「逼迫」。


生命可以透過努力,作很大的改變

淨界法師

「忍辱」跟「精進」,它們兩個也不是什麼功德,但是它們兩個對功德有保護跟增上的作用。所以印光大師說,菩薩道要成功有兩大要素:第一個就是忍人所不能忍,你對已經成就的功德要能夠忍辱;第二個行人所不能行,你不能得少為足,要不斷地進步,對於沒有成就的功德要趕快去追求。當然這個地方的「精進」,是對未成就的功德的追求。

我在這個地方講一個實際的故事,給大家互相勉勵,這是真實的事情,這是有關於好萊塢一個國際影星的真實奮鬥故事。這個人,他是一個美國籍的伊朗人,後來他在美國出生,但是他是出生在美國的一個貧民窟,一個卑賤的家庭。他的父親整天喝酒,他的母親一天到晚賭博,父母親脾氣非常暴躁,動不動就是又打又罵。所以這個小孩他從小在一個非常貧賤,而且不正常的家庭中長大,他心裡面累積很多負面的情緒。在這種情況之下,當然他就選擇自暴自棄,隨順他過去是一個什麼業力,就跟著業力而走,他別無選擇。

他到高一的時候就輟學了,就放棄學業,整天跟那些年輕人、無業遊民到處玩樂。後來到二十歲的時候,有一天他突然間一覺醒過來,他有一個很強烈的感覺,他告訴他自己:我現在的生命有兩個選擇:第一個,我繼續地這樣地過下去,我如果這樣過下去,我的父親、母親現在的情況,就是我的未來;第二個,我必須擬定一個新的目標,重新去開創我的生命。他現在面臨二個選擇,後來他覺得他應該作出努力,他知道很多人,因為身體的殘障,缺手缺腳都能夠開創出成功,為什麼我四肢健全,我不能作出努力,來改造我的過去呢?他就離開這個家庭。他就想:我要做什麼?第一個他沒有學歷,找工作沒有辦法;他也沒有錢,不能做生意。他想一想:既然沒有能力,就找出他自己的興趣。

菩薩在成就功德,一定要成就自己有興趣的事,先成就第一個功德給自己有信心。他覺得他對表演、演藝工作很有興趣,他這個時候就去好萊塢應徵。但是他先天有一個缺陷,他嘴巴是歪一邊,歪得很嚴重。所有的導演跟他面試以後都說:不可能,你這個嘴巴歪一邊,你不可能做演員。他所有的面試都被拒絕,但這個人沒有放棄。他說:好,我不能做演員,那我就去好萊塢公司掃廁所,你這個導演總要去上廁所,我就有機會跟他們接觸,建立一個關係。他就去好萊塢公司應徵掃廁所,白天掃廁所,晚上在垃圾堆裡面找一個破舊的車子,就住在那個破舊的車子裡面。然後他一方面說:我要做演員,我自己要好好地先編劇,編一個劇本讓自己來演。

他就把所有世間上的那些好的劇本,晚上好好研究,點一個小燈泡,把這些劇本好好研究。他就開始寫,寫一個人怎麼奮鬥的一個劇本。這當中,他掃了三年廁所,他只要看到電影公司的人員進來,就把這個劇本給他看。誒,寫得不錯。他說:那你這個劇本可以賣給我嗎?他說:我不賣,我一個條件,我必須做這個劇本裡面的男主角。所有的導演說:不可以,你嘴巴歪一邊不可能,你今生不可能做演員。他說:你最好趁早放棄這個希望。他在掃廁所的過程當中,每一次都把劇本拿給電影公司,都遭到拒絕。

他在三年當中,被拒絕了一千三百七十五次。他曾經要放棄他的努力,但是他告訴自己:如果我放棄了這個目標,我生命就沒有存在價值,我未來的生命就像我父母親現在的情況,我就是一個行尸走肉,那倒不如去死算了。所以他告訴他自己:他生命當中只有兩個選擇,第一個達成目標,第二個自殺死亡。

他有這種必死的決心以後,一切法的逆境,最怕你下定決心,當你下定決心,這個時候生命的環境就有改變。就在一千三百七十六次的時候,他遇到一個導演來上廁所,他把劇本給他看,這個導演說:唉呀!你這個劇本寫得太感動了,我願意用三萬五千塊把你的劇本買下來。三萬五千塊對他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誘惑,他可以放棄他的目標,追求這個小小的功德就不錯了,三萬五千塊等於一百多萬台幣,他可以在生活上作很多的改善。但是他內心當中「無喜足精進」,他說:我不要一塊錢,我一定要做這裡面的男主角。結果他的真誠感動這個導演,導演就讓他拍這部戲。結果一拍下來,創造了美國票房的奇跡。這個人是誰?就是席維斯史特龍,他演的第一部片就是「洛基」,他後來的片酬一片是二千萬美金。

好,我們可以回顧這個人的人生奮鬥。

我們經常會把自己的挫敗歸咎於因緣如此,反正我就是這種根性,我又能怎麼樣呢?我們不會去檢討自己沒有作努力,這是我們一般人最大的問題。其實生命可以透過你的努力,作很大的改變。為什麼呢?因為一切法的本性是空。也就是說,當我們在精進的時候,你要相信一件事情:事在人為。雖然我們因為過去的罪業,會現出很多如夢、如幻的煩惱障、業障、報障;但是我要告訴大家一個事實:這些障礙最怕一件事情,就是你的堅持。有時候我自己在擬定一個目標的時候、我在修加行的時候,我有一種感覺,諸位可能也會有這種感覺,你精疲力盡的時候,其實在障礙你的煩惱,它也精疲力盡。

你說:誒,煩惱在障礙我,其實對方也精疲力盡。這個時候誰能夠戰勝對方呢?就是誰堅持到最後一分鐘。其實我們在過去的修行當中,很多都是差一點點就成功,結果你放棄了。所以這個地方佛陀告訴我們:「無怯弱精進、無退轉精進、無喜足精進」,你相信事在人為,你只要努力,所有的功德都可以成就,這個地方是一個很重要的心態。

 

世間的痛苦,都來自於「想太多」或「看錯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蓮心 的頭像
    菩提蓮心

    菩提蓮心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