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淨界法師】【菩薩戒修學法要02】在什麼樣的情況之下,我們才稱得上是在持戒呢?

首先我們看第一段,我們在持戒之前先瞭解什麼叫作持戒。就是你什麼情況叫持戒?這當中有三段,第一段先講到戒善之別。

很多人都有這種想法,他認為說,我們不一定要去受戒,我們只要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就可以了,其實持戒跟修善是完全不同的內涵,它產生的效果也完全不一樣。那麼到底持戒跟做慈善事業差別在哪裡呢?我們先把它作一個說明。

首先我們看第一段的《業疏》:

甲一、持戒意義

乙一、戒善之差別

《業疏》雲:戒是警意之緣也。以凡夫無始隨妄興業,動與妄會,無思返本;是以大聖樹戒警心,不得墮妄,還淪生死。

這段道宣律祖的文章裡面,它分成三段,第一段先作一個總說。

什麼是持戒呢?

持戒就是警覺我們心念的一種功能,一種警覺的功能。我們這一念心跟外面的人事接觸的時候,我們會起煩惱,我們會產生貪欲,會產生嗔恚。但是當你持戒的時候,你還是會起煩惱,但是在煩惱活動的時候,你會產生另外一種功能,叫作自我警覺的功能,說不可以!我不能這樣做!我們持戒的人,我們內心有兩種聲音的。一般人我們遇到染污的因緣,我們就去做了,因為我們抗拒不了煩惱,沒辦法的,你拿它沒辦法的,它要你發脾氣,你就發脾氣,它要你產生貪欲,你只好產生貪欲。

那麼持戒的人有什麼不同呢?他在煩惱活動的時候多了一個警覺的功能,他會產生一種抗拒的力量。我們在煩惱活動的時候,你內心會發出一個聲音,我不可以這樣做!這個聲音從哪裡來的呢?就是因為你得到了戒體。

所以一個受戒的人跟一個沒有受戒的人最大的差別就是:當他煩惱活動的時候,他會產生一種自我警覺的功能。

這個警覺的功能在戒律當中,它從兩個地方表現出來:

第一個,在事前的防範。有一個染污的因緣在誘惑你,要按照你過去的老毛病,你一定會去做,但是你受了戒以後,你會告訴你自己,我不可以這樣做。那麼也就是說,這個戒體會在事前防非止惡,它會對煩惱產生抗拒的力量。

第二個,假設你控制不了你還是去做了,那麼這個時候戒體在事後會產生一種增上慚愧。你會有慚愧心,產生自我反省,然後趕快尋求懺悔的方法。我們一般人要是沒有受戒,你做了錯事,大概你就一直錯下去了,你一輩子就錯下去,因為你不可能改變自己的。

所以戒體對我們的內心產生兩種力量:第一個在事前防非止惡,減少過失;第二個在事後,我們會產生一種自我反省。

那麼當你內心當中產生了一種防非止惡跟增上慚愧的時候,我們的定義就是說,你內心當中已經開始持戒了。你開始持戒了,你的生命也開始變化了。這個是戒的基本定義,就是一種警覺的功能。

那麼為什麼要培養這種警覺的功能呢?這以下解釋它的道理。因為我們凡夫無始劫以來有一個毛病,就是喜歡隨順妄想去造很多殺盜淫妄的罪業,而且我們的念頭一動,往往會跟邪惡的妄想相應而很難去回歸到我們的真如本性。

從經典上的描述,我們內心有兩種狀態,一個是真實的狀態,一個是一個妄想的狀態。所以我們每個人內心是一個真妄的和合體。你看我們的本質是真實的,是清淨的,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但是我們這個清淨的鏡子玻璃表面染了很多的灰塵,很多的妄想,而我們的起心動念大部分會跟表層意識的妄想相應,因為它的力量太大了。你看我們一般人造善很不容易,因為你要跟你內心的那種善良的心相應很難,但是一個人要造惡,你不用鼓勵,他自然就造惡。造善要鼓勵的,因為造善比較困難。

那麼我們凡夫要造善是比較困難,造惡是比較容易,這是我們一般人的狀態。因為你的妄想是浮在表面上,而我們真實的善根是在我們內心的深處,所以我們跟外境接觸的時候,先刺激的、先活動的是你表層的妄想,所以動與妄會。所以我們的內心,從佛法的角度,我們造惡的傾向大過於造善的傾向,因為邪惡的力量是浮在表面。

是以大聖樹戒警心,不得墮妄,還淪生死。所以佛陀看到我們眾生有這樣的問題,我們會先觸動煩惱,然後才會產生善根。所以我們必須要佛陀制定戒法,來產生警覺的功能,才能夠不再墮入邪惡的妄想,不再產生痛苦的生死果報。

從這一段的定義我們可以瞭解到,比如說你一天當中,你都沒有去造殺盜淫妄,你的身口意很清淨,不表示你在持戒,不表示。因為你可能是緣缺不生,因為你沒有造惡的因緣來刺激你。

所謂的持戒就是說,當有惡因緣在刺激你的時候,而你還能夠產生一種抗拒的力量,產生一種對治的力量,這才叫作持戒。

所以我們對持戒的瞭解是,第一個,你內心遇到了妄想的活動,遇到了染污的誘惑,你還是產生一種抗拒的力量,這個才叫作持戒。這是基本定義。

——淨界法師 菩薩戒修學法要02


【淨界法師】【菩薩戒修學法要03】持戒跟修善的差別是什麼呢?(一)

好,我們再看第二段,這地方有一個問答:

問:一切善作盡是戒否?

答:律儀所攝善作名戒,自余十業,但單稱善,不名為戒。

有人就問了:持戒的重點在斷惡修善度眾生。那麼我們一般的修善,比如說你去佈施、放生,一般的慈善事業都叫作持戒嗎?提出這個問題。

我們看祖師怎麼回答。他說,必須是佛陀所制定的律儀才能夠叫作持戒,假設是其他的祖師跟聖賢所制定的十善業只能夠叫善法,不能叫作戒。這個地方又講出一個定義了,持戒必須是佛陀親自制定的,任何的聖賢所制定的善法只能夠叫善法,因為戒為佛說,只有佛陀有資格制戒。所以佛陀所制定的五戒、八關齋戒乃至於菩薩戒才能夠叫作戒。

這是從教法上來說。

這以下約理論上來說,我們再把持戒跟修善做一個區別。

《濟緣》:戒有二義:一、有本期誓;二、遍該生境。余善反之,故不名為戒。

這個地方把持戒跟修善就講出很重要的兩種差別:

第一個,持戒是一個有本期誓,持戒是先有願望才有行為。你要先立定誓願,然後從誓願當中去發動你的身口意的行為。但是修善不一定要有誓願,你看你剛好今天早上到菜市場去,看到一條魚要被殺,你突然間起了慈悲心,把它救下來放生,這個不能講持戒,因為你只是一時的感動,你只是一時的惻隱之心。你不一定發願說,我盡形壽我一定要怎麼做,你的內心是不決定的,你只是一時的惻隱之心,一時的感動,產生一時的善法,不表示你整個生命的方向改變了,不表示。所以這種突然發現的、在我們生命當中偶爾出現的善法是不能叫持戒的。

持戒是有一種長久的願望在指導著你,你從今天開始到死亡為止,你一定要怎麼做,而不是說我可能會怎麼做,不是!你一定要怎麼做,這是第一個差別。我們修善不一定有願望,你可能有做,也可能沒有做,要看當時的心情。

所以一個人沒有持戒,他的行為是跟著感覺,我們一般人是跟著感覺在走的,你想怎麼做,你就去做了。你今天這樣做,明天那樣做,後天這樣做,我們的心是變來變去的。持戒的人,你幾乎別無選擇,你必須要求你自己,你一定要這樣做。你一定要這樣做,跟你想要這樣做,這兩個生命是不一樣的,一個是有願望,一個是沒有願望。

所以持戒跟修善最大的差別是他心中有一個明確的願望。

第二個遍該生境。前面是約著內心來說,他有一個堅定的誓願,第二個是約著他所面對的外境來說。我們修善法是很難普遍去含攝所有的眾生。你說你今天去救了三條魚下來,你心中的所緣境只有這三條魚,其它的眾生你不一定照顧得到,你不能普遍地對每一個眾生釋放你的善意,你做不到,但是持戒可以。但是當你受了不殺生戒以後,你對整個所有天上飛的眾生、地上爬的螞蟻正式地宣佈,我從今天開始對所有的眾生都不加以傷害,所以你的所緣境是非常廣大的,你一般的修善是做不到的,你只能夠針對當下的眾生來釋放你的善意。

所以持戒第一個他有堅定的誓願,第二個他所面對的所緣境是非常廣大的,心力強而且所緣境廣,心強境廣,所以余善反之,其它的善法是做不到的,所以沒有資格叫持戒。

這個定義就把前面兩個觀念講得更清楚了。

——淨界法師 菩薩戒修學法要0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蓮心 的頭像
    菩提蓮心

    菩提蓮心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