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徒」的真正障礙,不是違緣,而是「失去信念」
■授課上師: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
■主題:應「普世責任基金會」之邀,開示「心靈科學」(上)
■時間:2015年11月7日下午一點半至三點半(印度時間)
■地點:新德里 印度國際中心(India International Center)
■中文翻譯:倫多祖古
今天應普世責任基金會之邀,再次有此機會,來為各位講授佛法,首先先向主辦單位及各位工作人員,由衷致謝,同時從各國及喜馬拉雅來的法友們,在此也向大家表示真誠的問候,扎西德勒!
普世責任基金會的課程今年已是第七屆,不僅我講授過七次,在座也有許多法友曾多次參與,今天再次與大家相會,希望為大家講授薩迦派薩迦初祖 貢噶寧波,為其弟子 札巴蔣采大師所傳授的《離四貪執修心法》教導。
■《離四貪執修心法》的偈頌:
若貪此生非行者,若執輪迴非出離,
若求自利非菩薩,若生執著非正見。
此四句偈文總集了大小乘、內外教法和三士夫的次第修持,因此雖源於薩迦派,但各教派行者都會不分教派的去修持。根本頌有許多解釋文,此處講解的,是這四句根本偈頌,希望大家聽完能銘記在心,並時時思維、敦促自己如是修持。
一般而言,無論是修持或聽聞教法時,「講解」和「聽聞」兩者,都須具備清楚明確的動機和目的,講法者需具備,聞法者亦需如此,並非僅是前往聽聞即已足夠,需先具備清淨發心和明確目的,才能得受法益。
「講解佛法」是極為嚴謹之事,說法者需在佛法上有高深修為及功德,以我而言,雖有修法之心,但尚無法依所想去修持的、我這樣的一個士夫,相較于往昔的大德,講法上可能會遜色很多。
但「講法」有多樣的講解和引導方式,今次我不會在邏輯學上做太多解釋,而會以自身經驗和體受,來向大家闡述,希望以我的清淨發心,將我對佛法的體會和經驗講給大家,希望可以帶來些許幫助,利益到大家的日常生活。
現今在舉辦課程前,會四處張貼很多告示、廣為宣傳,很多人並未具備清楚明確的動機或目的,看到告示後,基於好奇心,就想過去看一看、聽一聽。然而對於此次課程,希望大家不要如同看待世間尋常課程一般,僅抱持著好奇、來瞧一瞧的心態,希望能讓此課程利益你的身心,這樣才會具足實義。
在訊息傳播面上,佛教圈也是與時俱進的,有各式吸引人的宣傳和廣告方式,來吸引信眾參加課程,我之前也曾聽聞過,例如一位高僧要來傳文殊菩薩灌頂,宣傳訊息上就會寫著「有一位非常偉大的具德法王高僧,將為大家傳授非常殊勝的文殊菩薩灌頂,將讓你考試穩拿高分,愚者可廣開智慧,變得敏捷聰穎…」等等,有各式吸引人的文辭。
大家看到後,會覺得,「若能在此短時間內,獲得此偉大高僧的教法,且有如此明顯的功效,那我當然該去求一求。」就這樣懵懂的去參加灌頂。
但迷迷糊糊的參加完灌頂後,一旦發現自己沒有變聰明,考試也沒拿到高分,又會心生埋怨,覺得高僧、灌頂、佛法不管用,而對佛法生起邪見,就如同現今很多產品的廣告宣稱功效良多,但消費者一旦拿到產品時,才發現名不符實,若你以此心態去修法,則佛法將不會對你產生任何利益。
■聽聞前,請先思維「我求法的目的究竟為何?」
我會先唸誦經文,希望大家趁此片刻,思維「為何我今天會來這裡?」、「我求法的目的究竟為何?」、「求了這個法後,我又要做什麼?」,本來我希望先念經,讓大家用此時刻來思維上述問題,但我今天狀態不大好,不像很多印度瑜珈大師一樣精力充沛,本意做罷,但還是會唸誦皈依發心文,希望大家利用此片刻,來稍加思維。
因為許多人為來此聽法,已長途跋涉、所費不貲,但若連自己都不知所為何來,一無所知的來到現場,當我在台上講著「要改善自己的心,要有清淨的發心」時,連此最初的「發心」都無,則無以為繼,希望大家能在很輕鬆的狀態中,去探究自己的發心。
這次所講的主題,是薩迦派的「離四貪執」
首句:若貪此生非行者。
首先希望大家捫心自問兩個問題,第一,「你覺得自己是佛教徒,是修行者嗎?」,第二個問題,「如何才能稱為是修法者、是佛教徒?」
不知大家是否曾如是思維,也不知道大家是否曾問過自己,若不曾如此,你又從何得知自己是「佛教徒」、是「修法者」?
來到這裡的各位,都一定自認是「佛教徒」,是「修法者」,而對我們而言,除了修學佛法,生活中仍有很多事情要做,我們會將一天中的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世間法上,而用於修學佛法的,最多僅有兩、三個小時,這樣是否符合一個佛教徒、一個修法者的標準呢?
■是否問過自己「你覺得自己是佛教徒,是修行者嗎?」
而談到所謂「修法」,是否又應將全副心力放於修法,而不顧世事,將自己的工作、事業、生意、家人都拋在腦後?或將家人、工作等都視若無物,僅將佛法當成最重要之事?大家是否有如此想法?或除佛法外,將其他都視若塵土呢?
若想放棄一切地去修法,對一位修法者而言也非易事,因為我們去找工作、做事,都是希望自己和家人有安穩幸福的生活,若連此都做不到,想藉由修法去救度一切眾生,令他們幸福可能也是成效堪慮。
因此,是否要如同往昔高僧大德一樣放下一切呢?對我們一般凡夫而言,確實相對難以達到。但這並非代表拋棄一切、將全副精力都放在佛法上,是難以達成之事。
所謂「佛教徒」的修持法,是藉由佛法而得到心的力量,瞭解人生的精髓與實義,這才是修法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獲得究竟利益,讓自己如願達到究竟的幸福與利益,而非得到外在物質或生存條件等暫時性的幫助。
因此,對於一位佛教徒而言,修法並不是為了滿足外在五根所執的貪欲之境,而是為了達到內心的安樂,心的安樂才是究竟的安樂與幸福,將此視為修法目的,為此長遠目標與利益,去精進努力。
第一句教授到,「貪戀此生非行者」,所謂的「行者」、「佛教徒」,必定要思維來生,為利益來生去努力,希冀因此自己來世能得到幸福。若一心只掛念今生去修持佛法,雖然也能得到暫時利益,但很難得到究竟的幸福,也很難稱得上是「佛教徒」。
若僅為五根貪念、暫時利益而去修持佛法,則你不夠格得到「佛教徒」的名號,我們必需要具備高深的目的和理念,為來世、為眾生去修持佛法,這種發心是長遠而究竟的,這才是佛教徒應去追求的安樂。
■說出「我是佛教徒」時,有對佛法、對眾生做出貢獻嗎?
當講到「思維來世」時,會談到「前世/今生」的因果關係,但由於無法親眼得見,要打從內心、百分之百相信前世來生者,其實可能有些困難,以康巴方言來說,只是表面上假裝相信而已。但若不具備對「前世來生」的確信,而要為一個看不見的來世放棄看得見的今生,確實會有些困難。
因此,我們真的應善加尋思,我們都說著「自己信佛」,雖然可能不夠格,但仍是位佛陀的追隨者,以這樣的定位,我們究竟為佛法、為眾生,作了些什麼?真的如同我們對佛陀、對佛法的信心一般,而對眾生、對佛法做出了貢獻?或者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又曾實踐了什麼呢?
■為求暫時安樂而祈求本尊,只會讓自己越來越貪
印度有很多神,密乘中也有很多本尊,我們平常都聲稱在修法,但我們又作了什麼呢?我們總在遇到困難的時刻,生意虧本、家人病痛、自己遇到障礙時,才會去祈請本尊救護,並將此「自己面對困難時的祈請」,視為是「修法」,希冀獲得本尊加持。
透過祈請本尊,讓生意順利、讓眼前的困難被化解的同時,是否也讓「你」得到幫助、一勞永逸?其實並沒有,你並未得到任何改善。
因為即使這一波問題化解了,但當下一次生意又來時,又要來祈請,而問題總是一個接一個,可說你永遠得不到滿足,且不說由此饜足,還會變得更為貪心,總是想著「這次祈請本尊相當順利,希望下一次也同樣過關,下下次時如何如何….」等等,無窮無盡,永遠在祈求著未來的事情,心中總是充滿了貪念、貪執。
此處並不是說「遇到困難時,不許去祈請本尊、去求神」,這是可以的,但若將祈求本尊的目的,僅聚焦於生意興隆、升官發財等暫時性的利益上,那本尊對於你終將面對的死亡,將毫無幫助。
因為當死亡時分來臨時,我們並不會由於富貴滿盈,就足以無怨無悔的死去。因此,若修法僅是為了滿足「生意順利」等片刻追求,就是讓佛法也淪為一種暫時的工具而已。
總而言之,「暫時安樂」並非不重要,但「永久的安樂」更為重要,因此,不要將全副精力都投注於暫時的安樂、利益上,而需考量到未來及究竟的利益。
因此,修法目的不應只著眼於暫時的解困之上,「究竟的利益與滿足」同樣應被視為修法目的,這是至關重大的。
以我個人經驗而言,從我七歲被認證為大寶法王噶瑪巴起,至今已過多年,期間遇到了種種困難,而之所以能在經歷諸般困難,還能不被擊敗的主因,就是因為我有一個究竟的信念:「我要為眾生和佛教的大業努力」。這信念讓我可以化險為夷,化解一切困難,並對抗暫時的一切不如意。
如此一來,漸漸的,由於究竟利益不會受暫時利益所侷限,自己的性格也慢慢變好,心態逐漸樂觀,心境也日趨向善,就不會被暫時困難打倒,而能堅守究竟理念。反之,若一心只牽掛著眼前的障礙,就會心胸日益狹窄,一遇不順,就了無生意、尋死尋活,而因此遇到更多的困難。
■問與答:課程先到這裡,接下來是提問時間,有沒有寫在紙條上的問題?若直接開放大眾發問,會非常危險,請不要將我放在危險之中。(眾笑)
★1.問題:雖然心中想要為未來利益去修持,但當今生遇到問題時,是否應排除萬難去繼續(修持),或先暫時放下?
1.回答:
之前我也說過,我們佛教徒要心胸遼闊,具備廣大深遠的目標,若能如此,「暫時性的困難」就不再會是個困難。
因為對於目標高遠者而言,「暫時的違緣」並不能算是困難或障礙,「不達到目的」才是障礙。對於修持者而言,暫時性的任何困難,都為你提供了修心的機會與修持的時機。
因此,對於佛教徒而言,真正的障礙是「失去信心」,「自暴自棄」才是佛教徒的最大障礙、真正困難。因此,我們佛教徒一定要堅定,不能失去「達到目的」的信心。
當然,「信心」和最初的「發心」息息相關,若最初發心非常堅穩,那修法道中遇到的任何障礙,都不會被定義為「困難」,你也不會因此受到阻礙。
因此,當遭遇困境時,如何能不失去信心?最關鍵的就是「最初的發心」。
★2.修持利益來世的佛法時,要如何才能利益今生?
2.回答:
我們所談的「利益來世」,是建立在「今生得到利益」的基礎之上的,藉由自身的修持,而能不浪費今生。在臨終時,即使談不上歡喜,但最少能無怨無悔的話,也是讓今生得到利益、讓今生具足實義。通過今生得到的利益,我們也可以想像到,未來也將會受到如是利益。
因此,所謂「思維來世、利益來世」,是建立在「利益今生」的基礎上,當今生受到如此利益後,來世亦將如此;當然,我們在講到「思維來世」時,並不代表著「不去追求今生」,而是指「今生不去追求暫時的外在物質」,兩者不能混為一談。
若不具今生,如何談追求來世?因此「今生」同樣非常重要,但「以今生去追求外在物質」則是不重要的,不要將這兩者混淆了。
★3.該如何為臨終做準備?臨死的時刻該如何修持?
3.回答:我們談到修持佛法時,有一門法門是「觀死無常」,一方面,「觀死無常」是為了時刻地鞭策、激勵自己,讓自己不浪費時間、讓每一天都具足實義,另一方面,「觀死無常」也是在為死亡做準備。
每一天之中,外在的每一樣事與物,都在剎那剎那的改變,不曾停留,因此當我們看到外在事與物的變化、體會到事物「無常」的本質時,也會瞭解到死亡的無常本質,而不再畏懼死亡。
因此,「觀死無常」一方面也讓我們瞭解到事物的本質,就如同我們看到一位外剛內柔、外表上非常嚴肅,但心裡非常溫柔、溫暖的人一樣,死亡亦復同理,乍看非常嚇人,但「死亡無常」卻給與我們很多希望和機會,如同一位外冷內熱者一般。
觀修死亡時,也有「將每天視為一生」的修持法,例如將早上視為出生,死亡為晚上、每天經歷一遍生死關頭者,如此修持法,也能減少對死亡的恐懼,從而得到利益。
★5.如何增長「精進度」?(如何讓自己更為精進?)
5.回答:
「精進」是一種歡喜的心態,如同我先前所言,我們可藉由修持「無常」,而自我鞭策、不虛度年華,因此,「觀修無常」對修持「精進」十分有幫助,且真正的精進,在於「思維功德、思維成就」。
當然現今很多人會思維「成果」,但僅限於暫時、垂手可得的成果,因此,思維「精進」時,應先瞭解到「精進」在究竟上的利益和功德,而不是僅要求立即見效的效應。
在瞭解到「精進為善」的本性後,即使知道成果並非是一蹴可幾、勢必耗費多年,你仍然會保持著不間斷的歡喜心和毅力。
而若你僅是為「成果、果位」而精進,一旦無法立即見效,就會轉趨消極或失去信心,因此,要瞭解精進的實義及其功德的本性,你的修持才會恆常不斷,才可謂是真正的「精進」。
★6.觀想金剛薩埵時,首先要思維自己的罪過,這樣一來,會感覺到很有壓力、很有罪惡感,要如何消弭此心態呢?
6.回答:
談到「清淨罪障」時,會談到需要以四力對治法(依止力、對治力、追悔力、防護力)來清淨之,當然在四力對治法中,每一力都具備清淨罪業的效果,但若能將四力總集起來,成果會最大。
當我們在清淨罪障時,要如何瞭解到成果?經書中也有講到夢境中的種種徵兆等。
而某人造作惡業後,若希望業果變小,或希望惡業在未來異熟時的痛苦,能藉由修法減輕的話,就要在你修持金剛薩埵法門時,將心中產生的種種壓力與痛苦,視為是來世惡業的提前成熟,或代表了惡業正透過受苦而被淨化。
在清淨業障時,我們要先思維,最初是如何造作惡業的?想到此,就可知道清淨罪障並非一時一刻之事,因此,最初的準備極為重要,清淨前,要先思維之前是如何造業的。
★7.法王是否有針對藏族年輕人的期望,或未來規劃?
7.回答:
我們這些藏人都是從藏地逃亡到印度,在還未逃亡時,聽聞印度是一個民主、自由的國家,感覺上只要能夠抵達,什麼事情都能隨之圓滿,以這樣簡單的想法而踏上旅程,但當抵達時,所見所遇並非我們所想的如此簡單,漸漸地,自己的勇氣、歡喜心都逐漸減少,因此有時覺得隨波逐流就好,沒什麼大不了的,不再有「我一定要如何」的勇氣。
當然也有可能這是一件好事,如同傳承祖師所言的隨遇而安,不論境遇為何都能安然自在。我近期沒有針對藏族青年做特別規劃。今年在上密院時,我曾以兩週時間,和藏族青年們研討、交流他們的人生目標、遇到的困難、佛法問題等等,藉此瞭解他們的困難及希望等,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對我也有很大幫助,但近期針對藏族青年,我暫時還沒有任何計畫。
https://www.kagyuoffice.org.tw/17th-karmapa/teachings/20151107
四種黑法,是四種該捨棄的事情
《寶積經·大迦葉品》云:
“迦葉!菩薩有四法失菩提心,何者為四?欺誑師長,已受經法而不尊教;無疑悔處,令他疑悔;救大乘者,訶罵誹謗,廣其惡名;以諂曲心與人從事。迦葉!是為菩薩四法失菩提心。”
也就是:
第一種黑法:欺騙上師及堪受供養者
此處之「堪受供養者」可以指是堪布、阿舍黎、值得讚嘆承侍者。《寶積經.大迦葉品》中提到,「欺誑師長,已受經法而不尊教」。此處的「師長」,第一是指「教授師」、其次依序是指「上師」、「值得供養布施的對象」三種對象。
一本關於《大寶積經》的釋論中,將這三者定義為:「教授師」是引導者、「上師」是對我們有利益者、「堪受供養的對象」是具備豐富知識、有功德者。
因此,對於這三種對象,我們在明知道的情況下,刻意、有意識的進行欺騙,並讓他們真的受騙,這就是行了第一種黑法。
第二種黑法:引發做善事人之惱悔之心
「無疑悔處,令他疑悔」意思是,本來對方做的是善事,但我們卻讓他產生疑悔之心。也就是讓本來做善事毫無後悔、懊悔者,令他生起懊悔之心,甚至我們是刻意為之的,這樣就行了第二種黑法。
過程中我們會問一個問題,若我有心為之,但對方並未懊悔,是否我有造作此黑法呢?此處解釋是說,不論對方有沒有起懊悔心,若我們有此心念並刻意為之,不論結果如何,我們都造作了此黑法。
第三種黑法:對發菩提心之菩薩進行毀謗
「救大乘者,訶罵誹謗」,對已發菩提心的菩薩去毀謗謾罵;至於「已發菩提心的菩薩」的定義,龍樹菩薩在其著作中寫到,只要是「進入大乘道,並已發菩提心」者,都可算是已發菩提心的菩薩。對於任何進入大乘法道者,若對他有粗言惡語或貶損之語,就算是造作了第三種黑法。
第四種黑法:欺騙眾生之行為
所謂「欺騙眾生行為」意即自己對於各種侍奉供養,產生了貪著,因此即使自己有惡行,仍假裝清淨;或即便自己沒什麼功德或學養,卻假裝有功德或學問淵博。「以諂曲心與人從事」,所謂「諂曲」的「諂」代表遮掩惡行,「曲」則代表「明明沒功德卻表現為有功德」,若以上述不正直的方式去欺騙他人,就造作了這第四個黑法。
這四黑法,是在生生世世當中,會障礙我們生起菩提心的因,因此,若希望生生世世不失菩提心,就要努力去盡量避免造作黑法。
身處逆境時,佛弟子千萬不要忘卻的七個信念
1、深刻反省自己,修行是不是做到了至心懇切,「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夢參老和尚說:我說這話或許有人會懷疑說:「我念觀世音菩薩唸得不少,〈大悲咒〉我也持得很多,我的痛苦,好像是沒有得救!」這個問題跟念地藏王菩薩是一樣的,這個問題得從心理上解決,一者是每部經都告訴你求菩薩要至心。我們問問自己有沒有達到至心,至心是什麽心呢?就是一心,什麽叫一心呢?你必須跟他相應,雖然你沒有證得,你得明白,也就是你能理解這個意思,這才容易相應。
幽谷大師說:『諸佛菩薩沒有一刻不想度眾生,而眾生唸唸和他們的心愿相違背!』這怎能怪佛菩薩沒有感應呢?眾生唸佛的誠懇程度各不相同,所以心力強弱有別,感應也因此而有辨別。惠空法師說:透過知見、勝解,建立對於佛菩薩的功德、本願、種種化現的信心,再透過唸佛,不斷修行三昧禪定,就能達成佛菩薩的感應。而在這感應當中,會隨著我們的好樂、根性、心量大小、法門而感應到不同層次的佛菩薩功德,而這就完全是眾生個人機感所致了。
2、行善要長期堅持
按照了凡四訓努力去做,用10年,20年,30年的時間,懇懇切切、認認真真地去做,一定會有大效果。所謂:「作惡必滅!作惡不滅,前世有餘德;德盡必滅。」「為善必昌!為善不昌,前世有餘殃;殃盡必昌。」
3、身處逆境,也許是重罪輕報的現象
印光大師云: 如所說唸佛之人,有三寶加被,龍天護佑,此系一定之理,斷不致或有虛妄。然於轉重報後報,為現報輕報之理,未能了知,故不免有此種不合理之疑議也……汝等心中所知者小,故稍見異相,便生驚疑。無善根人,遂退道心。倘造惡之人現得福報,亦復如是起邪見心。不知皆是前因後果,及轉後報重報,為現報輕報,及轉現報輕報,為後報重報等,種種複雜不齊之故也。(文鈔續編卷下復周頌堯居士書)轉業改命肯定是可以的。
《涅槃經·師子吼品》說:「修習道故,決定重業可使輕受,不定之業非生報受。」但重大定業肯定還要受一些的。佛典中說,以佛力之大,亦難卒滅定業,但也非絕對不可滅,只不過消滅轉移的因緣難具罷了。智愷《法華文句》卷十說:「若其機感厚,定業亦能轉。」肯定深厚的非常機緣和大感應,可轉、消定業。
4、佛菩薩有一種加持叫做:顯感冥應顯感冥應
如現生竭誠禮念,不見護祐之跡,冥冥之中承其慈力,凶退吉臨,業消障盡等是也。雖然很精進地修行,但似乎沒有明顯的感應。事實上,冥冥之中,佛菩薩的加持力已經為你化解了很多災難。我們沒有他心道眼,看不到三世因果。眾生的因緣根機的差別很大。毛凌雲居士說:其應之大小優劣不同,在其誠之至與未至而已,縱令心不諦信,致誠未極,但能一念投誠,亦必皆蒙利益,隨己一念之誠而分優劣,但不能如竭誠盡敬者蒙益之殊勝超絕耳。
5、懇求佛菩薩可許則許
(因為福兮禍所伏)陳海量居士說:善業惡業的報應是通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身前身後的因果關係是非常複雜的,我們沒有慧眼怎能知道呢?從前惡業做得多的人,不但今生要受苦報,就是來生也不容易了結。現在因為我們歸依三寶,懺悔過去罪業,修行種種善事,就能得佛的慈悲保佑,使嚴重的果報變得輕微一些。像淨土聖賢錄,吳毛遭難的事件,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假使我們的業報中,應該先受到水災,火災,盜賊,病苦,以及謀事無成,家口不安等等厄難;我們只希望苦難受得輕一些—所謂重報輕受,使得我們消除從前的業障;然後因著這不如意的因緣,才能引起更大的福利收穫,以達到現在所求的願望。這是我們所不能預知的,只有求佛菩薩保護我們,許可我們!這一層意義,比較第一種『許』義,更進一層。(按:許可小災)
可不必許的意義:若是我們的前因,本來可以達到我們所願求的,可是所求的事情,倘若伏有後患;這樣雖然我們祈求您,也請您可憐我們的愚痴,非但不必允許我們的請求,並且要求您,就是在我們夙業分上,本來可以得到的,也要使我們所謀求的不能成就。這較第二『不必許』義,也深一層。(按:不許可世間利益)
6、達摩禪法的「四行」
「四行」指「報怨行」、「隨緣行」、「無所求行」和「稱法行」,其要旨在於以清淨本性了悟佛法以至覺悟之境。 初報怨行者,修道苦至,當念往劫,捨本逐末,多起愛憎。今雖無犯,是我宿作,甘心受之,都無怨忤。經云:逢苦不憂,識達故也。此心生時,與道無違,體怨進道故也。二隨緣行者,眾生無我,苦樂隨緣。縱得榮譽等事,宿因所構,今方得之,緣盡還無,何喜之有?得失隨緣,心無增減,違順風靜,冥順於法也。三名無所求行,世人長迷,處處貪著,名之為求。道士悟真,理與俗反,安心無為,形隨運轉,三界皆苦,誰而得安?經曰:有求皆苦,無求乃樂也。四名稱法行,即性淨之理也。」
7、逆緣能夠助成道業
佛說:以苦為師。一味的順境對修行來說未必是什麽好事。古人說:從來富貴迷人眼,幾人到此誤平生!面對逆境,如果我們能夠看破放下不是更好嗎?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跳出紅火坑,做個清涼漢!信願唸佛,一定得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