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苦諦很重要,你一定要從痛苦中覺悟
淨界法師
佛陀在詮釋逼迫的時候,他是分成三個次第來詮釋。就是應該怎麼來修這個逼迫性呢?首先佛陀指示逼迫的相狀,叫示相轉——「此是苦,逼迫性」。
佛陀用很簡單的比喻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說這整個三界是一個起火燃燒的房子,即使你造了善業,你今生能夠有好的房子住,有好的衣食使用,但是你大方向沒有離開這個起火燃燒的房子。所以你還是在這個起火燃燒當中去吃飯睡覺,這整個結構,這種無常大火的燃燒並沒有改變。所以說,佛陀安立三界的痛苦是逼迫性。這個很重要!
很多人學佛以後,會產生一個錯覺,他以為他不需要修苦諦觀。問他說:「為什麼你不修苦諦觀呢?」他說:「我吃的苦夠多了。」不對啊!佛法講的痛苦,指的是快樂也是痛苦。也就是說,你從人生的經驗當中,所體驗的痛苦只是痛苦的一部分,假設你不修苦諦,你會對安樂的這一塊沒有免疫性。你對痛苦這一塊會有厭離心,但是你不可能在安樂當中體驗到痛苦,不可能!這個只有從道理觀察,所以這個地方很重要。
很多人以為他已經具足了出離心,但是他的出離心來自於他的生命的經驗,所以這種出離心是不全面。因為你生命的經驗只是整個痛苦裡面其中一塊,特別是一種比較逆境的這一塊,但是你不可能從順境當中體驗痛苦,這個你做不到。
你的出離心不完全的時候,你今生所做的善業,你今生所念的佛,它就有漏洞。你沒有把整個三界的漏洞把它填滿,臨命終的時候就變成你的致命傷,因為你這個佛號的底盤不穩定,有漏。
這個苦諦很重要!你一定要從痛苦中覺悟,你那個往生的力量才能夠堅定。你一旦這個痛苦覺悟得不完全,只是覺悟了一小塊,那麼你三分之二的都是漏洞。你臨終的時候,就會跑到快樂的地方去,因為快樂的地方你沒有覺悟到,這就變成你往生的一個破洞,
所以這個地方很重要!我們再講一次,佛陀對於痛苦的定義,不是逆境,而是你只要有逼迫的感覺,這個就是痛苦;你只要有一種不安全感,這就是痛苦。這個地方我們要知道,這個痛苦的定義是逼迫。
把三界的苦「觀」出來
淨界法師
我們對於痛苦應該持什麼態度呢?你不能逃避,也不能斷除,你只要了知就好。佛教對於結果是採取認命,因為你逃避不了。所以這個地方是要你「知」,我們對痛苦的態度是了知,是覺悟,而不是要你去逃避或者去斷除,因為也斷不了。佛陀在講痛苦的時候,鼓勵我們去修覺悟痛苦的這種智慧。
第三個,佛陀親自作證,說「此是苦,我已知」。佛陀已經如實了知了,表示這個痛苦確實是存在的,佛陀不是隨便宣說,因為佛陀是親自走過來的。
這個三界的逼迫性,我們一般分成兩塊:一個是三苦,一個是八苦。這個三苦是對整個全面的三界而言,把欲界、色界、無色界分成三種痛苦:
第一個,苦苦。苦苦,我們第一個觀察。痛苦的果報是逼迫性的,這個苦苦主要是觀三惡道的痛苦。就是說我們在念佛之前,你要先修觀。我為什麼要念佛呢?因為我沒有念,沒有仰仗這個佛號,就有可能會因為過去的罪業,到地獄受刀山油鍋的痛苦,到餓鬼道受飢餓口渴的痛苦,到畜生道受系縛打殺的痛苦。所以我們從這個痛苦當中,先覺悟到三惡道的痛苦,這第一個。
第二個,是壞苦。雖然我們有善業,會創造人天的快樂,但人天的快樂有一個問題,它不能持久,總有一天會無常敗壞。你看這個諸天,他到了八萬大劫的時間,時間到了照樣掉下來,所以他情何以堪?你可以想象一個人在這種寂靜的狀態享受了八萬大劫,他死亡當下的恐怖跟失望是多嚴重!所以壞苦是非常厲害的。
人生最重的痛苦,不是說你沒有東西叫痛苦,這不是痛苦。人生最嚴重的痛苦,是你得到以後又要失掉。你看那個破產的人,他受不了要自殺。窮人他不會自殺,因為他習慣了,他從小就是這樣長大。但是你從有錢變成破產,很多人自殺。所以這個壞苦的力量是超過苦苦——這個失壞之苦!
第三個是行苦。這個行苦就比較微細,就是那種身心世界遷流生滅之苦。這個是一般打坐的人、禪定的人才發覺得出來,我們身心世界剎那剎那的流動生滅,相對於涅槃寂靜來說,它也是痛苦。
這個苦苦、壞苦、行苦,從整個修學角度來說,我們的主軸在觀察壞苦這一塊,因為這一塊是我們生命當中沒辦法體驗出來,只有從智慧道理的觀察。
三苦是針對整個全盤的三界而安立的,八苦是針對於作為一個人我們今生的苦。觀察今生的苦,這個大家就容易瞭解。生老病死四個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跟五蘊熾盛苦。這個五蘊熾盛苦跟行苦有點像,也是生滅遷流的這種擾動相,安立為苦。
這個苦諦,為什麼在整個四聖諦第一個是觀察知苦——如實了知三界的痛苦?因為在臨命終時,我們提起佛號,我們發願,那麼這個佛號的力道,它的動力,來自於你對娑婆世界的厭惡。你看有些人佛號念了很久,他那佛號沒有力量,他沒有力量,因為他根本沒有出離心。不是說你佛號念得多,佛號就有力量,不是這個意思。這是一種出世的道心,就是說,當你不想要急迫地離開娑婆世界的時候,你的佛號自然就沒有力量,這個不能勉強。
所以很多人說,我做功課念佛念到最後,好像只是在做功課,沒有感覺,因為你都沒有給佛號充電。你這佛號是每天拿來做功課,好像變成一種習慣性的功課而已。出離心,厭離娑婆,就是給每一個佛號充滿了電,讓他的佛號充滿了堅定的力量——我一定要往生!這種力量來自於對娑婆世界痛苦的覺悟,沒有其他方法,就背水一戰,我決定不再來了!你這個佛號就有力量。
佛陀的慈悲,知道我們的心緣太多境會分散。佛陀告訴我們,你只要觀察快樂的部分,觀察它是痛苦,你的出離心就能生起。我們每一個人內心當中,對娑婆世界都有一種期待,就是我們的愛取是不一樣。你看有些人,他喜歡財富,有些人追求美色,有些人追求房子,有些人追求名聲。你先把你的愛取的方向找出來,然後觀察它是痛苦的,先把你最重的愛取破掉。
娑婆世界最大的麻煩是說,它快樂中有痛苦,痛苦中有快樂,這個是最麻煩。如果我們把蛋糕跟毒藥切開來,蛋糕放在左邊的抽屜,毒藥放在右邊的抽屜,這個問題很簡單。也就是說,人生如果快樂就是真的是快樂,痛苦就真的是痛苦,那人生就很簡單了,人生的人際關係至少少掉一大半。人生最大的麻煩是它快樂中有痛苦,痛苦中有快樂。蛋糕中有毒藥,毒藥中有蛋糕,這個最麻煩。
我們好不容易過去生積集了很多善業,今生表現出來了,該是你享受的時候,但是你享受快樂時,發覺不是這麼回事,你要付出代價。「得時多怖畏,失時懷憂惱」。但是你不去享受快樂你又不甘心,人就矛盾了。所以說你只有靠覺悟,你就會想,我應該把帶有過失的快樂去換取極樂世界永恆的功德,這樣就對了,這個出離心轉成一個往生的心。
所以佛陀要你觀苦諦,是要你觀察在你今生當中曾經讓你有過快樂的感受,特別是一種美好回憶的地方,你要知道這些每個快樂都是有毒藥的,因為它夾雜了煩惱跟業力。你能夠把這個快樂當中的毒藥觀察出來,你每一句佛號就充滿了強大的能量,否則你這個佛號就是沒有力量,好像要往生又不想往生,就沒有一個決定性的力量,你就是對痛苦的體驗不夠深嘛。
所以這個地方很重要了。佛陀講出一個譬喻說,真正的修行在修道。這個道,將來我們會講到四念處。四念處就像一把刀子,如果三界的苦果是一棵樹的話,刀子是可以把樹砍斷的。但是如果他力道不夠,一個小孩子拿著刀,他是砍不斷樹的,因為他力道不夠,他的決心不夠。必須是一個大人,他有堅定的決心,才可以拿著刀把樹給砍斷。而這個力道,就來自於對痛苦的覺悟。
所以這個地方是——從一個世間的好人,要轉換成一個出世間的道人乃至於往生的道人,第一個工作就是把三界的痛苦這一塊把它觀出來。你只要知道三界沒有一個地方是一個落腳處,沒有一個地方是安穩快樂的地方,你這個苦諦的觀察就成功了。這是第一塊,第一個功課,那麼首先是對三界的一個果報的觀察,三界的果報是不安穩的,是不能當作皈依處的,只能當一個暫住,一個過渡。
一心歸命怎麼巧妙地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淨界法師
好,我們這次准備了四個題目,同學們提出四個題目。第一個問題先談談,淨土宗的基本的核心思想在哪裡?這是第一個題目,後面的二、三、四的三個題目,就正式來談談淨土的修學,跟大乘的止觀之間的相互的關系,跟相互的一個應用。
我們先看第一個題目。
學員:請問師父,何謂一心歸命,我們修行淨土的行者,要怎樣將一心歸命巧妙的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師父:這是淨土的一個問題,他提出兩個問題,第一個,什麼是一心歸命?一心歸命這四個字,最早提出來的是天親菩薩,他在這個《往生論》裡面,因為《往生論》,它是根據淨土的三經,把它做一個融合而提出一心歸命。
所以天親菩薩認為,淨土宗的核心思想在一心歸命。當然一心歸命這個地方,我們分成兩部分,先談歸命,再談一心。歸命就是,對彌陀功德的一種歸順依靠,對歸命這兩個字,講得最簡單扼要的就是善導大師。善導大師把歸命講得很清楚,什麼叫做我對阿彌陀佛功德的歸命呢?就是順從,順從本願,你對彌陀的四十八願,沒有任何的抗拒,這就是歸命了。
好,那麼現在我們要知道了,什麼叫做對彌陀四十八願的一心歸命,什麼是歸命,什麼是不抗拒。我覺得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講得比較好,他說順從本願從兩個角度來看,第一個在因地上順從名號的功德,第二個在果地上順從淨土的莊嚴。
所以你看整個彌陀要解,蕅益大師在發明淨土的《阿彌陀經》,就講兩個角度而已,他是先講順從淨土的功德莊嚴,讓你欣求好樂;第二個,你怎麼做到呢,順從阿彌陀佛的名號,兩個順從,你佛號提起來的時候,你的心是完全的安住佛號,即便有妄想,你也能夠把妄想,很巧妙的把它放下。你相信阿彌陀佛的佛號,在你身口意運轉的時候,這是一個最圓滿的狀態,你相信只要心中有佛,你一切都是圓滿的,你沒有抗拒的,你放棄了你的抗拒。
所以他那個時候是全心的投入,你投入佛號是為了什麼呢?為了求生淨土。所以你一句佛號提起來,兩種順從,第一個,順從你所創造的音聲,你相信它就是阿彌陀佛全體的功德;第二個,你心裡面對淨土的莊嚴,你一心一意的好樂欣求。所以一句佛號提起來是兩種順從,這叫歸命。
我相信我們一般的人,有一點點善根的人,我們在生命當中提起佛號的時候,或多或少都會達到兩種順從,對阿彌陀佛的聖號一心的歸命,對淨土的功德至心的好樂,這個不難。但是一心難,就是你要長時間的順從,不容易,這牽涉到我們的心理的問題,所以一心歸命,歸命容易,一心難。
修行,它不是說沖個三五天,一個禮拜打佛七完了就算了,它是長時間的修學。所以這個地方一心歸命,這個一心就是整個成敗的關鍵,你怎麼樣長時間的保持,你的內心狀態,都是順從彌陀的名號,順從淨土的莊嚴,這個是淨土宗的成敗的關鍵。
一心歸命,怎麼樣巧妙應用到日常生活當中呢。當然我們剛開始修行,要在佛堂靜修,沒有一個人剛開始是完全在生活中歷練,那你這個修行就沒有根基了,沒有基礎。基礎的功夫都是在靜中建立起來的,歷練當然就走出佛堂,遇境逢緣。遇境逢緣,我們會遇到兩種因緣,第一個順境,第二個是逆境,兩種而已。
從這個淨土宗的角度來說,逆境刺激你的時候,你應該修調伏,厭離娑婆,調伏愛取。我們一般人在日常生活,都不會用功夫,很可惜,你浪費很多的機會,因為你遇到逆境的時候,痛苦的感受沖擊你的時候,那種力量,你沒辦法把它轉成菩提道,那你這樣子的話,你的修行只有在佛堂。
所以你一天裡面你修行的時間,只有一個小時,只有兩個小時,其他時間都是跟妄想打成一片,都浪費掉了。我們都知道過度的感受是不好,但是感受你如果用得好,它是一種很大的力量,因為你痛苦的刺激,那種苦受在你內心活動的時候,就是一種很大的能量,你在佛堂當中思惟輪回的痛苦,那是一種理觀。
但是你日常生活是真實體驗到那種痛苦,如果你能夠把那種痛苦的能量,把它導歸到厭離娑婆,這是一個多好的東西,求之不得,因為那是當下的因緣。所以當逆境刺激你的時候,你能夠把這種逆境的能量,轉到調伏愛取,厭離娑婆,你這個人就是能把本來是逆境結果變成菩提。這個水本來是一個黃河泛濫的,但是你善加的疏導,變成一個發電機,水力發電,明明對你是逆境但是變成加持,這就是你遇境逢緣,你要利用這個人生的力量。
第二種是順境的刺激,順境刺激的時候你是樂受,這個時候你要把樂受轉成淨土,你要告訴你自己,這種樂受是有過失的,這種蛋糕是有毒藥的,你可以追求更好的樂受,這種功德莊嚴,極樂世界成就如是功德莊嚴,就是沒有過失的樂受。
當然一心歸命,就是它是一個目標的確認,但是你生命中的過程,只要你應用得當,日常生活當中這叫順逆皆方便。順境的刺激會幫助你一心歸命,逆境的刺激也會幫助你一心歸命,如果你會善用這兩種能量的話,那都是一個強大的發電機,水力發電的能量。
當然你要不會用,那你覺得,順境,你就說哎呀,這個人老是給我快樂把我綁住了,逆境你就說老是刺激我,讓我心靜不下來念佛,那你就順逆都是障礙。所以到底它是對你是加分,還是對你障礙,你看你怎麼用這兩種能量,你往哪裡去疏導,這個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修一心歸命。
好,這個問題,就是整個淨土宗的思想在修一心歸命,當你佛號提起來的時候,你那一念心,跟佛號音聲接觸的時候,你是不是能夠做到順從彌陀名號的聲音,順從淨土的莊嚴,這就是一心歸命,這個問題先到這裡。
有沒有問題提出來,當然你必須先有靜中修,你如果沒有靜中修,你遇到逆境的時候,你很難把能量做疏導,很難。因為你沒有基本功,你可能會被你的感受牽著走,就心隨境轉,就可惜啦,這些能量對你來說就浪費掉了。
好,這個問題大家可能比較熟悉,我們就過去了。我們來看第二個問題,第二個問題以後,我們就正式來談一談,一心歸命是淨土宗的核心思想,就是順從本願,它跟這個大乘止觀,有什麼關系呢,我們先看第二個問題。
真心跟妄心的差別跟過失
淨界法師
第一、安穩跟不安穩的差別:
當我們的心,住在五陰的時候,我們的心是不安穩的;因為你五陰的相狀,它是業力所變現的,這個業力——我們過去生所造的業,它不是固定的;我們有時候造善、有時候造惡,所以在釋放業力的時候,它是有時候今天很順利,有時候明天就不順利。
所以你看到一個修行人,如果他的心是起起伏伏的;誒!你看他昨天、今天很安穩,明天又悶悶不樂,這個人肯定還活在妄想中——有所住!
一個修行上路的人他的心應該是平穩的,因為你慢慢知道這個相狀是不能執著的,生命是讓你歷練的,不能讓你執著的!
所以說:一個人,如果是住在五陰身心的話,他的心肯定是起伏很大——不安穩性,心中沒有家的感覺,在外面到處流浪啊!今天打了一個好妄想,明天就起了一個不好的妄想,他就有一種不安全感、不安穩性。
真、妄的第一個差別:安穩跟不安穩的差別,這一點佛陀在前面的三卷半講得很多─主人跟客人,你不要老是跟著客人走,他是暫時來掛單的,不要以為你今天拜佛拜得很法喜,你有所住!要知道因緣所生法是沒有錯的,你生起一個法喜的感受沒有錯,但是你有所住的時候,你糟糕了!因為你的安穩性是假借這個法喜的感受生起的,它走的時候,它把你的喜悅也帶走,你假借外在因緣而有的,你還得要還給外在的因緣。
所以一個修行人突然間很高興、突然間很悲傷…這都不是好事情,這個人還沒真實的找到家,你還是被妄想、感覺牽著走。所以我們一定要先安穩下來,把心帶回家這是第一點。
第二、障礙跟非障礙的差別:
我們一個人習慣有所住,住在自己的感覺、住在自己的妄想,你很容易產生對立-——能、所的對立;一旦有對立,你就有愛憎取捨的情緒,就會去追求、去討厭某一個特別的東西,那就產生煩惱了!
所以你看一個打妄想打多的人,他煩惱特別重,因為煩惱是你自己捏造出來的。
所以:從前面佛陀講理論篇的三卷半經文中,我們可以知道真、妄是不同的;真心─是安穩的、功德性的;妄想─是不安穩的、是障礙性的。
佛陀前面三卷半就是講這兩個道理,讓我們一個修行人──棄生滅、守真常,遠離妄想,安住真如,以不生滅心為住,這是理論篇的重點。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