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往往為了能夠更富裕、更受歡迎,或生活更好而去修持佛法。
我們利用佛法來達到這樣的目的。但是當我們愈發達,便愈容易受到它的欺騙。
生活中的好事會蒙騙我們,讓我們的心散逸,讓心難以趨向佛法。如果在享受此生的感官欲樂時,我們還能夠把持自己,控制慾望,這就不見得對我們的修持有害----在興旺發達的同時,也能夠修持佛法。但對多數人而言,此生愈是發達,我們愈會受欺瞞,這愈是對我們有害。
第十七世大寶法王 噶瑪巴 鄔金欽列多傑
《師心我心無分別-法王教你喚醒虔敬心的365則心法》
噶瑪巴尊者
我常常提醒大家,修行不是像有些人以為的,覺得修行就是一種舒服的精神按摩。有時候你覺得很煩躁,心裡有一些不愉快,以為精神上按摩按摩,暫時覺得舒服一些、輕鬆一些,以為修行這樣就算完成了,好像就那麼簡單──其實並不是這樣。
修行是一種磨煉,像是一種軍隊的操練,我們一定要精進、一定要投入,一定要在真實的生活當中,把它實踐出來。就是要實踐、要實修,這樣才能成為真正的修行。因為我們需要一種內心的和平、寧靜,需要一種人與人、人與眾生之間的和諧,能夠結上一種關愛的善緣。
但是,我們有時候會發覺自己修行之後,反倒變得更固執;我們自稱是一個修行者,追隨佛陀的腳步,但如果只是擁有「佛教徒」的名號,是不夠的;我們在真實生活當中,要成為一個很圓滿的一個人,可以說是一個善人,一個行為端正、有品德的人,要很努力地,往這個方向調伏自心、改變自心,這是非常重要的。
摘自大寶法王噶瑪巴官方中文網
根讓仁波切:不要把珍貴的佛法僅僅當成簡單的心靈雞湯
蓮師告誡過我們:如果不放棄為了此生的有限目的,你在佛法修行上怎樣都不會有成就。
有的人雖然說在學佛,但並不明白學佛的究竟目的是什麼,他們把學佛僅僅當成了一種心理按摩,只有在身心疲憊的時候才去按一下,緩解一下緊繃的神經。
雖然依靠佛法的確能達到暫時放鬆心靈的目的,但是如果不明白學佛的真正目的,或者雖然了解但並未踐行佛法究竟解脫的修行之道,把能解脫自他輪回的珍貴佛法僅僅當成簡單的心靈雞湯,就猶如於廢墟中獲得如意寶而僅作觀賞一樣,不能徹底地根除煩惱和痛苦,更無法獲得究竟的解脫和圓滿的証悟。
佛法是研究心的最高級科學,佛法之所以把研究心視為修學的核心,是由於心具有一種特殊的能力而有別於世上所有一切的其他現象,心的這種能力就是可以認知自己的本性,這一能力是除心以外任何現象不具備的。
心的表象和本質是什麼?心是如何運作,又如何形成和掌控我們生命的。關於這一切,佛法都給予了最廣泛深入、精微和究竟的答案,只有朝著這些面向的研究,才能讓我們從凡俗心的痛苦輪回中幡然醒悟,而安住於心的本性之中自然解脫。
涅槃經中說:人身難得今已得, 佛法難聞今已聞, 今生不借此身渡, 更待何生渡此身?如意寶般的佛法極其難得,現既已值遇,就應當精進聞思修並積極踐行修行之道,這才是真正的智者所為。
修行應該是越學越明白、越修越有信心!
我們在學佛修行的過程中,普遍存在兩個問題。第一個是學佛修行沒有次第,東學西學,越學越糊塗,越修越沒有信心,最後什麼也沒學到。
聞思修是有次第的。聞慧做基礎,才會產生思慧;思慧做基礎,才會產生修慧。有了修慧,才能真正能對治煩惱習氣。我們現在只有聞慧,沒有修慧,很多人甚至連思慧都沒有。
戒、定、慧也是有次第的,有戒才有定,有定才能產生智慧(此定不是世間禪定四禪八定,是出世間禪定)。有的人說:「我不用守戒,直接就可以修大圓滿,直接安住,直接契入本覺。」這是不可能的!佛在經中講,戒就像大地。沒有大地怎麼播種呢?
在修行的道路上必須要過三個關:出離心,菩提心,出世間禪定,才能生出般若空性智慧。這三個關也是有次第的。出離心是基礎,在這個基礎上才能產生菩提心,才能修出世間禪定,才有證悟空性的智慧。
佛說過,修行人就像初一的月亮,剛開始缺失很多,很暗淡,以後會越來越明亮,越來越圓滿;而世間的榮華富貴就像十五的月亮,剛開始圓滿明亮,慢慢就暗淡了,最後什麼都沒有了。修行應該是越學越明白、越修越有信心,這樣才不會灰心退步。我們現在修法不得力就是因為好高騖遠、想一步登天,想天上掉餡餅,不去按次第修。不管是修大圓滿,還是修淨土,都要有基礎,從黑暗走向光明需要一步一步地走。
第二個問題是沒有把學佛修行運用到生活中,法沒有融入相續中。什麼叫聞思修?簡單地說,就是把佛講的道理銘記在內心裡,融化在血液中,落實到生活上。法融入相續才能對治煩惱和習氣,修行融入生活才能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只是明白道理不去落實沒有用,都是紙上談兵。生活、工作還是和以前一摸一樣,這不叫修行。
我們這些凡夫一直都患有貪嗔痴慢疑五毒的病。小乘、大乘、顯宗、密宗的佛法都是治病良藥,但如果你不吃,那就無法治病。其實佛講的每一句話都是真理,就看你自己是否能好好修,好好利用。
學佛修行就是要以佛法去對治煩惱,改變習氣。我們有很多不好的習性,有很多不規範的地方,我們去修正錯誤、規範思想、規範行為,這就是修行。佛法對我們的幫助與利益是無法言喻的,但是真正得到利益的人卻很少。
佛法是一種活法,而且是一種快樂的活法,我們要用佛法這種活法來活。人們都追求完美,追求家庭的完美、身體的完美、工作的完美、生活的完美,但是很難達到。我們覺得不完美是因為智慧不夠,心胸沒有打開。真正要掌握完美,只有依靠佛法。萬事萬物、任何事情都有正負兩面,你往正面想就都是好的,往負面想就都是壞的。諸法的本性是通達無礙的,如果有圓滿的智慧了,會換角度了,樣樣都是完美的,心裡就不會有障礙和煩惱了。
一如佛法的真理:世事無常,唯有修行正法,才可以脫離無常的困擾。
修行正法的核心在於「修心」。
你會發現凡是在「修心」上具有「覺性」的修行人,必定能夠安然渡過逆境。
在困苦中獲得支柱,
陷危難中獲得護持。
於深信因果中接受,
困迷霧中發出提問,
生起定力下而分析,
從智慧中尋獲根源,
任運覺性成功對治。
不住於相、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五智」起動而入於「十信」。
以諸境作助道,取心要於萬物,
解一切之心惑,成就正等正覺。
於此新的一年,祝願各位早證菩提,無懼世間一切的變幻, 心自解脫。
夢參老和尚:自己不加持自己,我們就跟諸佛菩薩溝通不了
學法時,學哪一法,心念就住在哪一法,要全心投入。至於「念住」,念住不是我們坐這兒不動、入定叫念住,念住是隨一切事物,做哪件事就住在哪件事上。諸大菩薩利益眾生時,他的念就住在利益眾生上。
一定要注重心念。拜釋迦牟尼、諸佛菩薩的時候,一定知道是拜自己,心念常作這樣觀想。求人不如求己,求這個加持、那個加持,你自己如果不能跟他溝通,他沒辦法加持你。那些大菩薩都想加持你立地成佛,辦不到啊!為什麼呢?因為你自己不加持自己。如果自己不加持自己,我們就跟諸佛菩薩溝通不了,所以一定要發菩提心、發利益眾生心,以這個心來學佛求法。
諸佛菩薩講經的目的,就是度一切眾生成佛,勸一切眾生髮菩提心、行菩薩道、度眾生。但是,大家知道,佛有三不能:
一不能,無緣難度。沒有緣,度不了他。
二不能,眾生度不盡。佛菩薩發大願——眾生度盡,這只是他的想法、他的願力,事實是做不到的。但理上可以,理上他度眾生而無眾生相。當你沒有修成就的時候,把一切事物作虛假觀,但觀想不上,因此大家一定要學會觀。等到你會觀時,修行就有了一定的程度了,但是你也不能夠把眾生都度盡。因為教給眾生出離的方法,他不依照你的方法做,佛也沒辦法。他與你無緣,你說的法,他不會接受的。
三不能使眾生業盡。佛不能代眾生消業,只能告訴你方法,讓你去消業,不能代替你把業障消了。佛怎麼能代呢?當你念佛的名號求他,佛怎麼做你也怎麼做,佛就代替了,因為你很聽話。
現在我們這些弟子很不聽話,總是跟佛的意願不同,乃至於相反地對待,自己想一些法門,業又怎能消呢?
我們有些道友錯誤地理解,以為盤腿打坐、到沒人的地方閉關、什麼也聽不見,這才是修行,他不知道吃飯、穿衣,乃至上殿、過堂、接人待物,都在修行。隨便你哪一行、哪一業,只要主導你的是菩提心、利益眾生心,就是修行。
利用早晚課落實到生活中,這才是修行
早課就是提醒自己,提醒之後,你這一天要照做,要落實。你早晨那支香就沒有白點,點這支香,是我自己這一天,處事待人接物要如法,如法就是持戒。也要勸人守法、守規矩,你這一支香就沒有白點。
勸人家種善因,斷惡修善,這是供花,這個花沒有白供。所以這一些表法,都是提醒自己,自己要做,要勸別人做。
晚課反省檢點,我今天做的成績如何?我有沒有做到?有沒有認真去做?做得自己滿意不滿意?如果自己覺得不夠滿意,要懺悔,要改過,明天做得比今天更好,這叫修行。
你這早晚二課,成就真實功德。不是形式,現在人修行,只有形式,沒有實際。所以他不能成就。
讀經的時候,一定要記住要真誠心、恭敬心,一定要做到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不間斷就是這一部經要一次讀完,不要分做幾段,分做幾段的話,當中就有夾雜,效果就低了,就差很多很多。讀經的時候,決定不能有任何事情來干擾,這一點很重要。
如果在家裡面讀經,最干擾的就是電話。讀經的時候,最好把電話拔掉。不要有任何人打擾你,你用清淨心來讀,你才能收得到效果。
平常如果常常有干擾,讀的時候常常間斷,這種讀經是幫助你熟悉,使我們慢慢念得比較熟,是幫助熟悉,是在練習階段,這沒有什麼大作用。
這個時候讀經,要求不夾雜、不間斷,等於說打仗一樣,這不是練習,這是一定要求得真實的功德效果的。
「祭祀好,還是修道好?」
今天的讀經進度《中阿含經》第143經記載,年輕人傷歌羅說:「婆羅門教中自己祭祀、且教他人祭祀,大家都能有福報,因此有無邊無際的福報。佛弟子出家修道,則只讓自己有福報。」
阿難尊者反問他:「祭祀與修道,哪一個最殊勝?」傷歌羅或許是沒把握、或許不敢正面衝突,就答非所問,說釋迦牟尼佛和阿難都好。
佛陀知道他答不出來,而幫他解圍,藉由國王及大臣剛好討論的議題:「為什麼以前戒少時,得道的佛弟子多;現在戒多了,得道的佛弟子反而少了?」來向他開示:修行解脫道,比起祭祀這些表相來得更為重要。再者,修行解脫道,是治本之道,又可帶領更多人解脫,比起自己一人因為祭祀得福,自然來得更好。
佛陀也藉由詢問傷歌羅:「神足教誡、他心教誡、教訓教誡哪個最好?」以作進一步地分析。神足教誡和他心教誡都只能使當事人得益,況且對方也可能覺得只是巧合或是外道的法術,而教訓教誡能使所有輾轉聽聞法義的人通通得益,因此教訓教誡是最好的。
藉由這樣的討論,傷歌羅領會到修道比祭祀更重要,也皈依三寶,成為佛弟子。
現世仍常見某些不講究修行的宗教,宣稱該宗教對於慈善甚至政治都有很多貢獻,不像佛教只顧自己修行。本經的問答則破除了這種謬見,從自心下手,才能由根本上由內而外利益眾生。
c.f. http://buddhaspace.org/ma/143.html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