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人輕輕鬆鬆就能賺錢
界詮法師
每一個人有各自的因緣不同,有福報跟沒福報相差很大的,不是他腦子不好用,也不是他生不逢時,我告訴你這就是福報。
福鼎有個居士,他就是福報大,我看他福報大的實在是擋不住,他原來建的房子是單獨在那裡,後來公路正好通過他那裡,修過去繞著他那個房子圈一圈,那房子一圈都是他的店面。後來開發到資國寺那個方向,原來那個地方很荒蕪的,現在那個地方是重點,他又發財了。那當時說買個地放在那裡,那地方荒蕪得很,誰在那地方買地啊,誰也想不到。開始很多人在火車站那個地方買地,買呀買呀買,他說那個地方要大開發,福鼎這個小地方嘛,火車站都是小站啊,幾乎都是路過的車嘛,始發站很少,所以那個地方你想發財果然發不起來,那地皮也沒炒起來。
這地方太小,資源太少,有錢的人互相嫉妒,沒錢的人呢,又被有錢人看不起,很矛盾,你看見沒有?一旦你有錢,互相嫉妒你、說你、壞你,你沒錢,誰都瞧不起你,這世間真是很痛苦的,是不是這樣?你們覺得是不是這樣?有錢也不是,沒錢也不是,當然我們要活在世間還是要有點錢,對不對?你沒福報,我告訴你,你怎麼弄弄不來錢的。
我以前有個學生還俗了,他腦子很好用,他做什麼,什麼不賺錢。他有天找我,說我這腦子這麼好用,怎麼就賺不來錢呢?我說你沒福報。他說那怎麼辦呢?趕緊修福報。他買了兩袋米送到廟裡來,我說那臨時修沒那麼快,經過我這麼一說,他說沒那麼快,那我就不買了,我說你不買更沒福報。這就是因果,過去世的因果。那個人腦子沒什麼好用,他長得也沒什麼好看,可錢就找他,他就是發財,你不信,身邊的人你去想想看,很多人都這樣,他就發財。可是你長得也可以啊,腦子也挺好用的,不發財——這就是福報不夠。
我常常跟出家師父也講,出家師父也要有福報,出家師父沒有福報,他修行很難修的,叫無福難修慧,沒有福報修智慧很難,為什麼?他老起魔障,你不修行倒好,你一旦一修行,魔障多得很,生病、自己起障礙、住不下等等,那都是因為福報,福報的損減會導致你心不安——一個人心不安都跟福報有關係,莫名其妙自己起煩惱,我們通常說叫做業障、障礙,福報盡了,業障就現前,是這樣。
你看有一些人非常的勞苦他才致富,有一些人他隨便弄一下他就致富,他不一樣,這就告訴說,佈施的時候給人家東西,讓人家千辛萬苦才得到佈施,那麼你將來致富也要千辛萬苦才能致富,你佈施讓人很容易得到,那麼你將來致富也很容易就能夠發財——這就是福報。有人先富而後貧,有人先貧而後富,這都是有因果的。先富後貧,比如說被人家勸去佈施,他自己本來不想佈施,人家勸他去佈施,佈施完了以後他又後悔,「哎呀,我很後悔做這樣的事情」,然後你富,它也有因,富完了,最後又貧掉了。先貧後富,施而能捨,佈施而心能夠捨。
佛在世,有個叫茉莉夫人她就這樣,她見到佛非常的歡喜,因為佛長相非常的莊嚴威儀啊,她就很感動。她那時候幹嘛呢?是跟人家做工的,現在話叫打工,修理花園的。她好不容易有一碗飯,她寧肯不吃,把這一碗飯供養佛,希望能夠得到福報,果然後來她就當了王妃,所以說先貧而後富,她佈施而能捨。
有時候佈施的福報很大,有的佈施的福報很小也有,施多福多,那麼看你的心恭敬不恭敬:隨便給人家,「這個東西要不要?給你」,這是慢心供養,慢心供養不敬,你即使佈施很多,可是你福報會很小的。所以供養佈施不是說一定要拿多少錢功德才大,全看我們這一念心如何,我們有無恭敬心、供養心。
過去老和尚也講這樣的故事啊:一個施主,他用車拉來一車的油,過去是牛車或者馬車,那香燈師開小門,後來一個做長工的人提一小瓶的油,那香燈師開大門迎請他。人家問他你為什麼會這樣呢?他說他只有一斤油你開大門,那個拉一車油你開小門,他說他很多油,他錢多,他那個殷重心很小,所以開小門就足夠了;他說做長工的人好不容易賺來幾個錢,他能夠買那麼一小瓶油,對他的力量來說已經盡了,他說應該開大門,這是過去老和尚講的故事。這就是看我們的心恭敬與不恭敬,這樣大家就知道應該怎麼做,是吧?
佈施多而福報少的原因
大安法師
《菩薩本行經》裡面談到,若有眾生不能以「至誠心」去佈施,不能以「恭敬心」去佈施,不能以「歡喜心」佈施……佈施的發心很重要——心態。或者「貢高自大」而佈施(這就是佈施多而福報少的原因)。
有一個成語叫「嗟來之食」——碰到饑荒的年代,很多人施點粥飯,這是好、善事,然而他對人家飢餓的人卻是很輕蔑,就說「嗟」。 「嗟」就是「餵」。「喂!給你!」就是這樣佈施。正好碰到很有剛骨的人,就說:「我就是由於不吃嗟來之食,才餓到這個樣子。」
這就貢高自大而佈施,認為自己了不起,「你們這些快餓死的人,我有很大的優越感」。這就是沒有恭敬心。
一個菩薩佈施,一定要恭敬心,要平等心。或者接受佈施的是一個邪知邪見的人,那麼這樣就等於你在一個很貧瘠的土地上耕種。下的種雖然多,但所收穫的卻是很少。這叫「施多福少」。
相對應的是「施少福多」:如果在佈施的時候,你以「歡喜心」佈施,你以「恭敬心」去給予,以「清淨心」去給予。清淨心就不求回報。
如果你說「你很困難的時候,我給你一頓飯吃,給你多少衣服;等你發達的時候,你得要幾倍給我」,那這就是交換的行為了,放「高利貸」了,這就不清淨。因為真正佈施「三輪體空」,不求回報。
或者你所佈施的對境,正好是證到聖位的阿羅漢,或者是法身大士、菩薩,那你就幸運了。就好像你在一個肥沃的良田中,下的種子雖然少,但收穫的卻是很多。你看這裡面就比較複雜了:佈施多,反而福報少;佈施少,反而福報多。有這種不同的情形。
慾望極大財乏時,是未佈施供三寶
索達吉堪布
慾望極大財乏時,是未佈施供三寶,
惡業利刃輪自己,今當精進作供施。
世間有各種各樣的人:有些人財富不多,但慾望特別大;有些人慾望不大,但財富特別多;有些人慾望和財富都很大;有些人既沒有慾望也沒有財富。此偈著重講第一種人。
有些人慾望極大,尤其貪著財產,可以說慾壑難填,比如去百貨商場,對所有東西都產生貪心,但在財富方面卻很匱乏。這是什麼原因呢?既不是社會不公,也不是父母不平,而是往昔自己沒有下施可憐眾生,上供上師三寶的惡業利刃已經輪轉到了自己頭上。
如今了知原因後,為了自己將來的生生世世,都成為具福報、少慾望的人,一定要精勤上供下施。否則,沒有這樣的發願和福德,心裡想富裕、快樂,也是不可能的。《毗奈耶經》中云:「若人不作福,常受於苦報,若能修福者,今世後世樂。」意謂:人若不修福報,今生來世都會感受痛苦;若修福,今生來世都很安樂。所以,大家皆應精勤上供下施,否則很有可能永遠變成特別可憐的人,即使在其他方面有一點點功德,在財富方面也很欠缺。
《佛說貧窮老公經》(此經很短,方便時希望大家能看一看)中講:有一位活了兩百歲的老人,特別貧窮。為什麼他壽命很長,而缺乏財富呢?這是因為,他前一輩子緣一位前來化緣的修行人(彌勒前世),造下了善惡業故。也就是說,在六天六夜當中折磨,不給修行人吃,差點餓死;後來將之放走,強盜準備殺修行人吃肉時,又救了修行人的命。因為前世吝嗇的緣故,今生貧窮;因為前世救命的緣故,今生長壽。
雖然有些因果肉眼看不見,但肉眼看不見並不代表不存在。我們好好想一想就會了知:在這個世界上,肉眼看不見的東西非常多,但不能因為肉眼看不見就否認、排斥,否則很多真理都會被抹殺。因此大家都要相信因果,因為無論是自身還是他身,這都是堪驗的。我看到身邊很多人,有人在無勤當中,智慧就自然而然流露出來,財富也滾滾而來。而有人無論怎麼勤作,智慧和財富都不如他人。所以不得不相信因果,這對自他今生來世都有好處。
這裡講,應精進供施。因為人生很短暫,手中的財富悉皆無常。若在自己擁有權利和各方面的機緣時,沒有將之用於正途則極為可惜。當然,也不能出離心特別強,所有東西全部上供下施,自己都無法生存。我覺得這也沒有必要,至少要能維持基本的生活。但也不能慾望難以滿足,或者特別吝嗇。自己所擁有的財富,每年都應上供下施一部分。即或一個月只有幾百塊錢工資,也應以十元錢買香、花供佛,以十元錢佈施可憐眾生。當然,除了實物以外,還應觀想;除了自己做之外,還要隨喜。但也不能以觀想和隨喜為藉口,而助長吝嗇之心。若有福報,則應多供施;若沒有福報,也要結上善緣。
夢參長老 | 為什麼有的人一生盡享福
要富貴得先修供養,不布施怎麼感果呢?為什麼今生有窮的,有富的?
從前有位施主,年輕念書的時候,所有的考試都是別的同學替他做的,糊裡糊塗大學畢業了。
因為他們家是財閥,二十六個兄弟,屬他的地位最低,在北京當造幣局的局長,專門造大洋。
他一天班也沒上過,掛了四、五個頭銜,電燈廠廠長啦,又是這,又是那,名堂很多,他就在家裡燒鴉片煙,什麼都不做。
他也信佛,但不明白事理,我們就給他取個名字叫佛迷糊。
迷迷糊糊的,但一生盡享福,幾個子女都是美國留學的博士,一生沒事。
我說他前生一定是山裡的老比丘沒修行好,到這裡來享福了。這就叫過去的善因,所得的善果。
今生他種的善根又不少,見什麼和尚、喇嘛、道長,他都磕頭禮拜,都供養。
誰求他都可以,碰上他今天要是腰上錢纏得多,都掏給你。回到家裡有別人又給他裝上。
但是修福不修慧,開不了悟,輪轉若是福盡了,還是要受苦的。
一個人的福德力量遠遠大於聰明的大腦
學佛後,不要去講碰運氣,或者去算命。想算一算什麼時候更好。這個心,都是偷心。尤其是在生活中,小錢靠努力,大錢靠福報。福報承載著一切,包括你能遇到什麼樣的人,事情。這都是福德因緣感召。福德因緣所產生的力量,要遠遠大過人的思維選擇。
佛陀滅度後,印度出了一位阿育王。他統一了五印度,也造了許多殺業。那後來他就皈依了佛門,成為佛教的護法。阿育王可以說把佛教傳播到了全世界。阿育王想要供養佛陀的捨利。但人間已經沒有了佛捨利。阿育王就去問他的國師,是個阿羅漢。阿羅漢有神通,告訴他說,佛陀捨利只有在龍宮和天宮有,你想要供養,就去龍宮請。阿育王就帶了三萬兵,到了海邊去吶喊,叫龍王把捨利子拿出來。喊了很久,龍王也沒有出現。這時阿羅漢就跟阿育王說,你雖然是人間的王,但龍王是護法部的王。他的福報比你大,所以你叫他,他不出來。阿育王就問說,那我要怎麼做。阿羅漢就告訴他,你去修福報,你去齋僧,行善,這時福報就超過了龍王了。果然齋僧三個月後,阿羅漢就告訴他,這時你去海邊,你帶著一個侍衛去就好,只要彈指,龍王會來見你。阿育王就去了,到了海邊,三彈指,龍王出現了,是個年輕人形象,見到阿育王就鞠躬。然後問阿育王有什麼事,阿育王說要供養捨利。龍王就把捨利分給了阿育王,阿育王建了八萬四千塔。阿育王問阿羅漢,三萬兵去,龍王不出來,我為什麼三彈指,龍王就出現了。阿羅漢說,不是三彈指,而是你的福德所感召的力量。福德的力量,勝過外在的自然力。
有的人做什麼都賺錢,那其實是福德力量,不是他有生意頭腦。有生意頭腦,很聰明的人,福德不夠,一樣做不成。修道,福德很重要。要遇到善知識,也要有福報。能修行佛法,安心辦道,也要有福報。能有人護持,也要有福報。哪怕你不修,做世俗生意,也要有福報。不要說,他運氣好,突然發財了。哪有運氣好的問題啊。都是福報現前而已。
現在人講賺錢,這個不對。應該要說努力培養福報。我們平時要多念經、抄經、念咒、念佛、供僧、拜忏、印經、放生、施食、建寺修廟、侍奉父母、禅修、道場做義工,這些實修都能提升福報。多誦佛菩薩佛號和大悲咒和楞嚴咒,多誦大乘經典《心經》《金剛經》《阿彌陀經》《地藏經》《普門品》《藥師經》《法華經》《無量壽經》《楞嚴經》《僧伽吒經》《華嚴經》等,增加福報。人有福報,做什麼都能賺錢。有時候為了錢,可能損更多福報。那福報也分為兩種,一種是世間福報,一種是出世間福報。世間福報包括做世間事業,慈善事業,資產很多,權利很大。這個是世間福。那出世間福,就包括能遇到善知識,遇到佛法,能夠懂得去修行辦道,然後去尋找解脫,這個是出世間福報。有些人很有錢,但不信三寶,和佛法沒有緣分,這個就是出世間福報不足。有的人靈性高,很快就去修行,但常沒有人供養,想要修行卻為生計奔波。這個就世間福報不足。兩樣福報都要培養,有錢的應該多結三寶緣,多齋僧布施。目犍連的母親墮落地獄,還是靠僧團的力量來救出來。目犍連是神通第一,但他自己都沒有辦法救母親,還要依賴僧團。可見齋僧功德之大。
淨空法師:布施福報大小,主要看真誠恭敬心
【地藏。未來世中,有諸國王,及婆羅門等。】
這一句是講能布施的人,發心布施有這麼多人,他們的身分、地位、福報都不相等,但是都能發心修布施,布施所得的福完全看布施人的心態,絕不是他的地位高下,得的福報大小,與他地位高下不相干,與他的財力物力也不相干。關係在他發心,他是不是真誠心,是不是圓滿的心,是不是真的盡心盡力,福報大小從這個地方結,可見得修無量無邊的福報,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分,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得到
摘錄自:地藏菩薩本願經(第三十七集)1998/5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4-012-0037
再窮的人也能因佈施而得福
富貴是用恭敬心佈施財物得來的果報。而福大小完全在下面這四個因素:
(一)佈施的東西,(二)佈施的對像
(三)佈施的心地,(四)佈施的時間
《四十二章經》上說:「貧窮佈施難。」貧窮有兩種解釋:第一種解釋是,沒有福報的人叫「貧」,沒有智慧的人叫「窮」。沒有福報就不能佈施錢財,沒有智慧就很難佈施真:第二種解釋是,沒有財產的叫「貧」,沒有衣服和飲食的叫「窮」。
因為貧窮的人沒有東西可施捨,所以說他們很難得有佈施的行為。可是從另一方面來說,因為他們缺乏財物,而且又骨發佈施的心,所以就顯得特別難能可貴。事實上,人人都可以佈施,連最窮的人也有佈施的機會和能力。比方說,每餐吃飯時先拿三兩粒佈施小動物;或者請口渴的人喝一杯白開水,這些是一點都不要花本錢的。佈施這一善行是人人都需要去做的。越貧窮的人越需要發心佈施,會生生世世貧窮下去,很難有翻身和出人頭地的機會。
貧窮的人能夠佈施是非常高尚而且十分難得的,因為他們佈施時,心念的力特別強,印象也特別深刻,所以感應所得的福報也特別大。下面我舉幾個例子來說明:
(一)貧窮可就賣的故事
《賢愚因緣經》上記載:從前在阿提國,有一位很有錢的長者,他家裡住了一位年紀很大而且地位很卑婢。那奴婢長年累月衣服破破爛爛,飲食粗陋,不得溫飽,而且還要時常挨鞭子的責打。
有一天,她拿著瓶子到河邊去取水,想到傷心處,禁不住地放聲大哭起來。佛的弟子迦旃延見了,把它賣掉呢?」那老婢回答說:「天下誰要買貧窮呀?」 迦旃延又說:「貧窮確實可以變賣。」
老婢問:「那麼,貧窮確實可以變賣。」迦旃延說:「如果您想要把貧窮賣掉,應當相信我的話,先把瓶子洗乾淨,然後裝一些清淨的水來佈施給過往的修道人。」老奴婢說:「這瓶子是我家主人的東西,即使盛水佈施,那佈施的功德還是主人的啊。」
迦旃延回答道:「瓶子雖然不是您的東西,但瓶子裡頭的水是您取來的,難道不是您的功德呢?」老婢聽了迦旃延的話,心中的疑慮豁然開解。於是就立刻拿著瓶子去裝水,以供養迦旃延。
迦旃延親切地接受了她供養的水,並教她歸依三寶,受持五戎,而且還教她念佛的方法。當天晚上,老奴婢死在主人的家裡。第二天清晨,主人看到了這情景很生氣,把老奴婢的屍體丟在森林裡。老奴婢的神識(靈魂)投生忉利天宮以後,遙遠看見自己過去的身體,於是和天上的眷屬,散花在奴婢的屍體上。
(二)盡心佈施必解貧困
《法苑珠林》上記載:「隋朝的時候,終南山有一位高僧,法號叫普安因為他是一位聖僧,所以凡是他所到的地方,大家都辦素齋來供養他。有一天,這位聖僧來到了大萬村。村子裡有位名叫遺生的窮人,他家實在很窮,住的房子只有四面牆壁,連遮雨的屋頂都毀損不堪。田遺生有四個女兒,每個女兒都穿得破破爛爛的,連身體也沒有辦法完全遮蓋住,田遺的長女名字叫華嚴。她年紀已經二十歲了,看到村人都在設齋供養師父,內心感嘆自己除了兩尺粗布以外,沒有任何財物可以佈施種福。她對貧的體驗特別深刻,而且也深深厭惡一貧如洗的惡運。正當她仰著頭,面對著牆壁悲嘆時,突然間發現梁木的隊空隙裡有一束稻草,於是,她把它拿下來,撿到了十粒黃粟,就把這十粒黃粟的硬殼去掉,想連那兩尺粗布供養高僧。
可是她又想到自己沒有較完整的衣服,不能白天出門,於是她只好利用夜晚匍匐行進而來到了普安大師住的寺院裡,她把那粗布捆好,從遠處投進僧房,並親手把那十粒黃粟放在寺院的飯桶裡。同時默默地祈禱和迴向:」由於我前世吝嗇和貪心,所以今生才受了這麼窮苦的報應。現在我在佛像前面,誠懇地袁求十方聖賢能接受我的懺悔。我用這麼粗賤的東西來供養眾僧,希望我貧窮的業報會從此結束。願明天寺裡所煮的五石米飯會因有黃粟而變成淡黃色!」祈禱完畢以後,田華嚴就掩著眼淚回到家裡。
第二天上午,寺院裡所煮的米飯果然變成淡黃色。大家一打聽,知道事情的真相後,就有許多好義的人用財物來救濟田家,而田華嚴也就剃髮出家學道了。
由此可知,只要我們能盡心竭力佈施,過去窮苦的業障和惡運哪有不會消滅的道理呢?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