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群法師:布施供養實際上是在為自己存錢
佈施、供養是存錢的最佳方法,「利息」很高
一說到供養,首先想到的是初一、十五,許多寺廟都有給佛、菩薩上供的習慣;還有天天吃飯之前,我們都要供佛,所謂「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所以,供養也是修行的一種方式。這種方式是表達對佛陀的尊重和恭敬。供佛並不表示佛一定要吃我們的東西,到時候你不供養,佛就得餓一頓肚子了,不是這麼回事。供養是表達我們對佛陀的虔誠和恭敬,同時也表示我們對佛恩的報答!佛教講「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師長恩是其中之一。佛陀是我們的本師,當然也屬於師長的範疇。因為有了佛陀的出世,我們才懂得怎樣去認識真理,才知道怎樣修行,才知道怎樣擺脫煩惱和痛苦,佛陀於眾生有大恩德,我們粉身碎骨報答佛陀的恩情也報答不盡。我們除了禮敬、稱讚如來以外,還要供養。
「廣修供養」。從經文表面上看,雖然只說到供養諸佛,但是從經的內容來看,其實已包含了供養一切眾生。廣修供養不僅僅是供養佛,而且要供養世界上所有對我們有恩惠以及沒有恩惠的人。如我們的父母、親戚、朋友,凡是幫助過我們的人,我們都要懷著一種感恩的心情去報答他們。佛教中提倡培植三種福田:一是恩田。對我們有恩的人,我們要知恩報恩,懷著一種感恩心,來報答他們的恩情。佛經裡面講:一個人能孝敬他的父母,此人功德最大。因此,一個學佛的人如果在家裡連孝敬、供養、報答父母養育之恩都做不到的話,那你就不是一個好佛子。二是敬田。凡屬於我們恭敬的對像,如師長、老師、善知識、諸佛、菩薩,這些都是我們的敬田,我們都要供養他們。三是悲田。悲田,指我們慈悲的對像,如那些貧窮的人、乞丐。他們缺吃少穿,生活有困難,需要人們幫助,作為學佛的人,我們要本著一顆慈悲的心,去同情他們,幫助他們。
佛教把培福叫種田。種田,就像農民春天播種,秋天收穫。如果春天不播種,那麼到了秋天,就一無所獲。一個人的福報從哪裡來的呢?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有的人在一生中,任何好事都落不到他的頭上,於是怨天尤人,說老天爺沒長眼睛,不幸的事情總落到自己頭上。事實上,運氣好不好,並不是取決於老天爺,倒是與個人的福報有關,而福報來源於培植福田。廣種恩田、敬田、悲田,通過布施、供養才會有福報。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種種菩薩,海會圍繞。」無量無邊的佛,每一尊佛的身邊都有很多的菩薩海會圍繞。這就告訴我們,我們供養的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供養的意義,一是表達對佛菩薩的恭敬;二是培植福田,增長福報;三是滅除慳貪,滅除吝嗇、小氣。供佛,把最好的東西拿出來,克服小氣。如果沒有供養、布施心,舍不得把東西拿出來,將來會得貧窮的果報。
布施、供養是「存錢」的最佳方式,而且「利息」很高。一個人的財富不是靠拚命賺錢就能得到。而是靠福報,靠運氣。供養、布施不僅能培植福報,同時也能克服自己的貪心和執著。一個人如果貪著財物,舍不得把自己的東西送給別人,就像銀行裡沒有存一分錢。
人因為貪著的緣故,因此不能廣修布施。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把自己不喜歡的東西拿去送人。送人的衣服往往是過時的,自己不喜歡穿的,才會比較大方地送給人家,很少有人能把剛買的時裝送給他人。再比如送人家電器,總是看家裡那些用不著、用舊了的拿去送人,不會把剛買回來的大彩電搬去送人。為什麼我們舍不得把最高檔、最貴重的東西送給人家?那麼,布施的本身也是在破除我們的自私、慳貪、執著和煩惱。
我們執著某種東西,這種東西往往就是我們產生煩惱的根源,執著是我們解脫生死最大的障礙!在佛教中有這樣一個故事:過去,有一個禪師,他的修行境界很高,對任何東西都不會貪著。惟一使他貪著的是一個缽,因為這個缽是皇帝賜給他的。這一天,他感覺到壽命就要到盡頭了。果然,閻王爺派了兩個小鬼來抓他。禪師的功夫高得很,他往那裡一坐,進入禪定的狀態。那兩個小鬼四處尋找,連個人影都不見,怎麼也找不到他。護法神告訴他們說:這個禪師的修行境界很高,你們想找他是很困難的。不過,有一個辦法可以讓你們見到他:這個禪師有一個缽,這個缽是他特別喜歡的東西。你去把他的缽拿來敲一敲,他聽到敲缽聲肯定會出來的,不信你們試試看。
無常鬼變成一隻老鼠,在禪師的缽上跳來跳去,缽發出了響聲,禪師馬上從定中出來,他怕這個缽摔壞了!這時,兩個小鬼一下子撲了過去,用鐵鏈套住了他的脖子說:對不起,請你跟我們走一趟。禪師意識到缽給他帶來了禍患,於是,禪師把缽往地上一摔,進入禪定狀態,無常鬼又找不到他了。缽沒了,禪師的命卻保住了。
了幻法師 :供養正法法師等於供養十方諸佛嗎
問:請問師父,有人說,供養弘揚正法的法師,這個功德等於供養十方諸佛,請問這個說法正確嗎?
了幻法師答:此說法正確!此話出自永明延壽大師所作之《萬善同歸集》,永明大師為阿彌陀佛之化身,故所說之言當作佛說,不可懷疑!
《萬善同歸集》言:「問:說法為人,雖成大業,未齊極地,恐損自行,登地菩薩尚被佛訶,未證凡夫如何開演?
答:台教初品,即是凡夫。若信入圓門,亦可說法。以凡夫心,同佛所知。用所生眼,齊如來見。般若經中校量,正憶念自修行般若之福,不如廣為人天巧說譬喻,令前人易解般若,其福最勝。經云,其人戒足雖羸劣,善能說法利多人。若有供養是人者,則為供養十方佛。未曾有經云,說法有二大因緣,一者開化天人福無量故,二者為報施食恩故。豈得不說。又財施如燈,但明小室。法施若日,遠照天下。大方廣總持經云,佛言,善男子,佛滅度後,若有法師,善隨樂欲,為人說法。能令菩薩學大乘者,及諸大眾,有發一毛歡喜之心,乃至暫下一滴淚者,當知皆是佛之神力。但見解不謬,冥契佛心,雖為他人,亦乃化功歸己。既能助道,又報佛恩。儻不涉名聞,實一毫不棄。至於傳持法寶,講唱大乘,制論釋經,著文解義,拔不信之疑箭,照愚闇之智光,建法垣牆續佛壽命,或取經西土求法遐方,或翻譯大乘潤文至教,或廣行經呪遍施受持,開法施之門,續傳燈之焰,能將甘露,沃枯竭之心,善使金錍扶癡盲之眼。經云,假使頂戴經塵劫,身為床座遍三千。若不傳法度眾生,決定無能報恩者。」
《萬善同歸集》又言:「問:靈知不昧,妙性常圓,何假參尋,遍求知識?答:一切眾生,悟裡生迷,真中起妄,秖為不覺,須假髮揚。法華經云,佛曾親近百千萬億無數諸佛,盡行諸佛無量道法,勇猛精進名稱普聞。又云,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謂令得見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華嚴經云,譬如暗中寶,無燈不可見。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了。又云,不要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珍寶,惟願樂聞一句未聞佛法。又云,雖知諸法不由他悟,而常尊敬諸善知識。起信論雲。又諸佛法有因有緣,因緣具足乃得成辦。如木中火性是火正因,若無人知不假方便,能自燒人,無有是處。眾生亦爾。雖有正因熏習之力,若不遇諸佛菩薩善知識等以之為緣,能自斷煩惱入涅槃者,則無是處。法句經云,如裹香之紙,係魚之索。佛語諸比丘,夫物本淨,皆由因緣以興罪福,近賢明則道義隆,友愚闇則殃禍集。譬如紙索,近香則香,係魚則臭。漸染翫習,各不自覺。頌曰,鄙夫染人如近臭物,漸迷習非不覺成惡。賢夫染人如附香熏,進智習善行成芳潔。首楞嚴經云。佛告阿難,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業種自然,如惡叉聚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砂欲成嘉饌,縱經塵劫終不能成。是知初心,須親道友以辨邪正,方契真修。或涉權門,日劫相倍。若得圓旨,不枉功程。直至道場,永無疑悔。」
見有學佛之人,於佛像、經書則能生恭敬之心,亦知禮拜,亦知香花供養,態度亦不可不謂之恭敬也。然於僧,則全然不知恭敬。有弘揚佛法之法師,所說之法,亦契佛之理,無有錯謬,然不知恭敬,亦不知供養。縱法師生病,也棄之不顧。實是可悲之極矣!
有一類愚人愛言,造佛像、印經書方有功德,供養一個凡夫法師,則功德小之小矣,不必為之。不想佛言,其人戒足雖羸劣,善能說法利多人。若有供養是人者,則為供養十方佛。能以恭敬之心,供養弘揚正法之法師,此之功德與供養十方佛之功德無二也!曾見人言,倘能供養十方諸佛,此之福報,何可測量?今勸世人,但以敬心供養弘正法之師,則此事能為之矣!佛言如此,切不可不聽,反生邪見。如不信此事,是為背佛之言,大不吉矣!
又學佛之人,多好拿行持來衡量法師,謂法師只會說法,戒定下劣,有何所益?曾見人言,某某出家僧修行很好,持戒很嚴,雖然不會說法,亦不會教人,但供養必定得福。而某某法師,只會說法,縱所說之法,正確無誤,然見他修行不得力,要他打坐,沒過一小時,就酸痛難耐,此人供了也是白供。此等之話,實非正確之言!當知,如此法師所說之言,不背佛義,莫以法師之戒定下劣,而輕視之。倘以慢心輕視弘正法之師,即是得罪十方諸佛,此罪彌天也!倘能供養此戒定下劣,但善能說法,且所說之法,不背佛義者,此之功德唯佛知之!有幸遇之,何不速速供養之,反生邪心,加以輕慢,實是自招惡報。
又何能知法師所說之法,為是正?為是邪?此事,非具眼之人,實難辯也。多有自以為高明者,於明明弘揚正法之師,反指為邪師。於明明弘邪法之師,反指為正師。實是無知之極!可怕之極!倘於正師加以親近供養,則此之功德即是供養十方佛之功德。倘於邪師加以親近供養,則是花錢買地獄下!然此事總在遇緣不同。奈何?奈何?故而蓮池大師言:「參方須具眼!」然具眼亦不易也!倘以迷為悟,以盲眼為具眼,則險之險矣!雖言依法不依人,然非具眼者,非善達佛祖之義者,誠恐邪人學正法,無法不邪也。故而學人,總要於祖師言談,善加體會,處處謹慎,處處謙虛,不可妄下定論,不可妄加批評,則方可免險矣!然此事非宿具善根者,亦恐難也。
故而學佛,定要從善知識,倘遇明師,切不可輕易視之。當敬之如佛,倘惡意相向,即是惡意向佛也。此等之人,豈能得善報。今日之世,善知識難得也!哀哉!哀哉!
然倘遇善知識,尚自以為是,狂妄自大,不加恭敬,反生輕慢,而致招罪。如無手之人,入於寶山,因無手故,空無所獲,更為寶傷。則更為哀哉矣!
經云:「其人戒足雖羸劣,善能說法利多人。若有供養是人者,則為供養十方佛。」願一切學佛之人謹記之!南無阿彌陀佛!
先做供養,然後當加持品吃,這裡面有種力量
達真堪布
鮮花與珍果,種種諸良藥:供養世間所有爭奇鬥艷的鮮花、珍貴的果實和各種珍貴的良藥。
我們走進城市裡的花園,有那麼多品種各異的美麗花朵。然後,我們站在山上,走進草原,也有無數不知名的野花。我們第一眼看到這些的時候,有沒有想到要做供養?一看見這些花那麼漂亮,貪心就上來了,趕緊跑過去躺一下、摘幾朵,第一念就是想自己享受一下,沒有別的什麼好發心。第一眼看到的時候,就應該發心做供養。為什麼?因為這些能對治自己內心的貪著,同時能對佛、菩薩以及這些殊勝對境生起恭敬之心。我們不是要培養恭敬心嗎?我們不是要降伏我執嗎?不是要對治貪欲嗎?這就是方法。供養佛菩薩、上師三寶,既提起了正念,又培養了恭敬之心。什麼叫修煉?就要這樣修煉。修煉就要在對境當中。不是佛菩薩缺少這些東西,不是上師三寶需要這些東西,而是自己要修煉嘛!大家要明白啊!
我們走進大超市,有各種各樣新鮮的果實,國內產的,國外產的,營養俱足,自己的貪心又上來了!「這是進口的,買幾斤……」根本沒有想到要做供養。還沒等回到家裡,就開始啃啊,啃啊,啃啊……先做一下供養多好啊!供養十方諸佛菩薩,心當下就平靜下來了。
供養應有盡有的各種妙藥。我們現在一看到或得到這些營養品、珍貴的藥物,第一念想的都是自己:「哎喲,太好了,我要補補自己的身體。我要增加自己的營養!」然後開始用。應該是將這些營養品、珍貴的藥物都做供養,然後再當加持品吃,這樣才能真正治病,才能真正補充營養啊!這是從根上治療,治的不是病,治的是業障,治的是煩惱、我執。真的,這是抽薪止沸啊!要不然,即使是再珍貴的藥物、再好的營養品,也許只能暫時治一些病,還是揚湯止沸,不是從根上解決。所以大家轉個念,先做供養,然後當加持品吃,這裡面有種力量。什麼力量?也可以說是佛的力量,也可以說是正知正見的力量,也可以說是清淨心的力量。
佛的力量無處不在,但是若想獲得這種力量,自己要有清淨心。有清淨心才能獲得這種力量,也可以說清淨心本身也是一種力量。其實,在你的相續當中能夠產生清淨心的這個因緣,這就是佛的力量,這叫佛的事業無處不在,若你產生了這個信心、清淨心,同時就有力量了,所以說「二力合一」。
我們學佛以後,是不是再不能到醫院裡看病了?是不是再不能吃這些藥物了?也不是。醫院、醫生、藥物、醫療設備等這些都是佛的事業,都是藥師佛的事業。你到醫院接受治療的時候,必須要保持正知正見。這本來就是佛的事業,你一定要將其視為佛的事業;這本來就是佛度化你的一種善巧方便,你必須明白,並且以這樣的心態去接受治療。佛法不離世間,若這樣的話,二者就合一了,這才是真正的正道,不墮落任何一邊。
「現在我們皈依佛門了,應該通過修持佛法去解決,不應該到醫院,不應該接受這些治療。」錯!這又墮邊了。可以到醫院,可以接受治療,但是你要明白,我們講種種化身佛的時候講過,這不都是佛嗎?不都是化身佛嗎?你要以這樣的見解去接受,這就是沒有離開佛法,也沒有離開佛的加持。
世間珍寶物:這些奇珍異寶——摩尼寶、如意寶、瑪瑙等,統統都供養啊!我們現在走進珠寶店,走進商場的時候,都是這種狀態:「啊!這個這麼好啊!」貪心又生起來了,想買買不起,不買還留戀,很可憐地離開了。其實供品都在那兒整整齊齊地擺著,一切都給你準備好了,這個時候應該感恩店主,感恩服務員,給我們準備得這麼齊備,擺得這麼整齊啊!然後以此供養十方諸佛菩薩。
悅意澄淨水:以令人舒心悅意、具八功德的淨水做供養。你看我們山上、草原上的溪流,多乾淨、多清淨啊!應該做供養。阿底峽尊者剛到藏地的時候,曾經感嘆地說:「你們藏人只拿這些水做供養,就能使資糧圓滿!」我們在百日共修期間,尤其在萬盞法會期間要供水,供水的意義大啊!水是代表「淨」,你供水的同時,自己的相續就在清淨,眾生的相續也在清淨。所謂「八功德水」,水具有八種功德,即乾淨無垢、清無泥雜、柔軟可口、涼冽清爽、甘甜醇和、馨香馥郁、滋潤解渴、予樂祛病。將具有八功德的淨水統統供養給諸佛菩薩。現在我們有礦泉水,有的人一看說明書,說這個水好,就買來自己喝,根本想不到做供養。其實,這些都可以做供養,具有八功德的涼水或淨水統統都可以供養,你能用的、自己喜歡的東西都可以做供養。
你一生最少要供僧一次,供僧的功德太不可思議!供僧產生的福報,這輩子就能看到!
供佛或鬼道的東西能吃嗎?這些供品不能吃!吃了可能會招致災禍!
摩利支天菩薩除病隱身法,親友欠錢不還?讓他們主動歸還的神奇咒語!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