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弘庵法師:佛弟子可以打官司嗎?

首先佛弟子可以維護自己的權益,如果遇到不合理的事情,維護正常的利益,走正常的法律程序,這個不違背佛法。法律存在世間,就是維護正義的,世間法的事情,只要不是以惡心,不是以損害眾生的目的,打官司是正常的。

世間的事情和佛法的修行總是有一些不通暢,還是我們對佛法的理解不圓融,我們學習佛法,世間上的事情,要學會用佛法去解決。世間的事情怎麼與佛法相通,這是我們要學習了解的。

世間法就是佛法,佛法就是世間法,就看我們用何種心態去做。當我們以貪求心去做,這個法就變成世間法,當我們以豁達的心態去做,世間法都是我們成道的資糧。“欲成無上道,塵勞為資糧,冤家一起到,莊嚴此道場”。冤家是來成就我們的,要生歡喜心、感恩心,如果做不到,就保持平常的心態對待。

世間上的事情都是我們成佛的資糧,作為一名佛弟子,要有覺悟、有智慧、有慈悲,遇到傷害我們的事情,可以做因果想、忍辱想,這叫“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如果做不到,就遠離他一點,還是做不到,那就去法院訴訟就是了。但是切記,不要以惡心,要以平和的心態。


居家戒爭訟,訟則終凶

【鬥合爭訟 妄逐朋黨】

『鬥合爭訟』就是唆使他人爭鬥,促成別人的訴訟、打官司。《朱子治家格言》裡面有一句話講,「居家戒爭訟,訟則終凶」。官司不能打,一打官司都是兩敗俱傷,為什麼?因為一有爭鬥的心就傷了天地的和氣了。如果這個用心是極度的自私、損人利己,甚至用了種種非法的手段做出枉法的事情,欺壓無辜、善良,那個罪業就極其深重。即使是自己有理可以打贏官司,都應該盡量的和解,不要起對立衝突,不要傷天地的和氣,哪怕自己損失了也不要在乎。為什麼?一切做還債想。即使是他很無理取鬧來侵佔你的財物,你能夠相讓的話,實際上你沒有損失,為什麼?「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你命中該有的財富,他奪不走,他奪走了,另外的渠道還會來;真讓他奪走的,就是因為我欠了他,不欠他他奪不走。

曾經有一位企業家經營房地產生意,也很有錢,學佛了,也聽我講課。結果有一次,遇到一件麻煩事,被人騙了九百萬,那個騙子真的就是詐騙。他很氣憤,當時準備訴訟,已經請好律師了,律師說你這個官司一打肯定贏,你能討回這個九百萬。他把這個事跟我講了,結果我給他潑了一盆冷水,我說你最好別打官司,九百萬就送給他了。他聽了眼睛就瞪著我,九百萬怎麼能隨便給他?我說因為你前世欠了他的,你前世欠了他的,這生就還他。如果你沒有欠他,他不可能能騙得你九百萬,還騙到手了,你想想你是不是肯定欠了他?結果他聽了覺得有道理,因為他學佛了,相信三世輪迴,相信因果報應。但是還有點不服氣,跟我講,我不可能前世欠他這麼多吧?他說如果前世我只騙了他三百萬,這一生他騙了我九百萬,我是不是應該再討回那個剩餘的六百萬?我就跟他講,即使你這一生還多了,還了九百萬,還多了六百萬也沒關係,他也佔不了便宜,他來生還得還你。他最後服氣了,很難得,真的收回訴訟,不打官司了。結果不打官司之後,他發現他那一年房地產的業績非常好,賺了一億多元。你看我說這邊去了,那邊還會來,你命裡該有財它就是有,何必用訴訟來保自己的財富?不需要。真正能放得下,尤其身外物更應該放得下。世尊連皇上都不做了,那我們這麼一點,這個比例對你的財富來講並不算很大了,你多了九百萬,也不至於富裕到哪裡去,少了九百萬也不會貧窮,所以何不放下?心平氣和,還了債了,冤親債主也就一筆勾消了,自己心安理得,能夠好好學佛多好。你一打官司你就處心積慮我怎麼能夠打贏,一天到晚都想著這個事,你心哪能清淨?你哪能念佛念得好?所以要放下。

『妄逐朋黨』,就是任意追隨朋黨,結黨營私。在一個團體裡面,如果有人樹立黨派,爭取權勢,甚至爭寵爭權、打壓對方,這些一定會把團體最後破壞。我們看到歷朝歷代凡是有這種情況發生,都是朝廷的不幸,萬民的不幸,往往這個紛爭就會導致戰爭,導致朝廷的變亂。在一個佛法團體當中,如果也出現這種「妄逐朋黨」的現象,搞分裂、搞小團體,這一定會破壞正法。所以佛當年講「法賴僧傳」,僧就是講六和的團體,一個團體四個人以上在一起修六和敬,這個團體就叫僧團。僧團就能傳承佛法、弘揚佛法,佛法靠僧來傳,這個僧可以包括在家人。

假如我們在這裡頭分裂、搞黨派、搞對立、人我是非,這樣的話,把僧團破壞了,法就沒辦法傳了。這個罪,你看戒經上是很重,屬於破和合僧,那是滅法的罪,這叫五逆重罪之一,果報都在阿鼻地獄。所以可能事情造得很小,但是果報很慘烈,哪怕可能沒幹什麼壞事,只是有這樣的一種人我是非的心,在這團體裡已經造成分裂的磁場,這個就已經在做滅法的工作了。大家聽了之後,可能會覺得寒毛直豎,這我們不能當義工了,這當義工原來真是墮地獄很容易。說實話也是,但是你要看到好的這面,你能夠在正法的團體裡當義工,只要你心用得正,不要把你的這種貪瞋痴慢、人我是非、控制佔有的習氣帶進來,其實你在這裡可以修無量的功德,以此功德迴向西方你肯定往生。如果你不能承擔,隨順你的習氣,那你想想這生如果一直隨順習氣,到最後的結果是什麼?或許你不用墮地獄,但是你肯定出不了輪迴。所以遇到正法,要發起這種殷重稀有的心。

在《華嚴經》上講,菩薩發心,為了聞佛名號寧願墮地獄,也不願意到人天享福而不聞佛名號。意思就是說,當你能夠遇到正法,你有這個機會來一起共修,真有這個機會這一生能往生西方,我什麼都願意,什麼代價都可以付出。哪怕有可能我這一生有很大的習氣,可能會造罪業,但是我來這裡,我有機會得生西方的話,我也甘心情願,冒著墮地獄的危險,我也來幹。這些話我也跟靜瑜老師談過,她剛才跟大家也分享,開初的時候她是有一些猶豫,不敢承當。做護持的工作,那不是人幹的,是菩薩幹的,我又不是菩薩,幹嘛還在這裡?如果造了罪業,還得無辜下地獄,何苦來?這種心這是屬於小乘心理。小乘心不是菩提心,菩提心是直下承當,我能夠盡捨一切,哪怕寧墮地獄苦,「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我這菩提願發出來了,不惜一切代價。我是可能很多習氣毛病,但是我要勇於承當,因為什麼?佛法現在很衰,聖教沒有人,與其我求別人出來,還不如自己出來,這個就是菩薩發心。菩薩一發心,諸佛都來護。所以靜瑜老師她也跟我分享,她說就這一年,感覺到自己提升得像火箭上升那麼快。就是自己發心就有這樣的感應。

我們會不會做出過失來?會。但是要懺悔,懺悔就能得救。阿彌陀佛不是講過這四十八願裡頭的悔過得生願嗎?過失誰沒有?說老實話,我犯的過失比你們的可能都多。我原來也是不敢發心,後來師父老人家也痛斥我,我是想自己先成就,再出來做弘法利生的事業。師父老人家說,等你成就了,世界都毀滅了,難道你眼睜睜看著世界的毀滅,而自己去希望自己能成就嗎?你這種心自己能成就得了嗎?成就,即使大成就,你也頂多是小乘。而往生西方,曇鸞大師在《往生論》的註解中說「二乘種不生」,就是小乘的聲聞,中乘的緣覺這叫二乘,二乘的種性的人生不了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是大乘人生。所以《無量壽經》裡講「非是小乘」,就是提醒我們要發大乘菩提心。哪怕我們在末法時期,確實是很多過錯、很多習氣,而且很容易造罪業,但是我們不是自私自利的心,我是要發這個大心,希望阿彌陀佛加持我,讓我盡量減少過錯,盡量早日成就,我能幫助更多的眾生。這種菩提心一發起來肯定佛菩薩加持你。這就是師父老人家講,做錯了也是對的,因為不為自己;為自己,做對了也是錯的。所以不為自己,發願為佛法為眾生,可能造了很多的罪業,甚至墮阿鼻地獄的罪業都造過,但是悔過得生,因為你發了大菩提心了。

反過來如果你為自己的,有緣可以幫助眾生都不肯伸出援手,那你就往生不了,因為你沒有菩提心。幫不幫眾生不是問自己,是問眾生需不需要,是看有沒有緣分,有緣就要做,不做就對不起眾生。但是沒有緣?沒有緣,念頭都不能有,就老實念佛,先成就自己。這是緣決定的,不是自己想和不想決定的。這個我最後終於明白了,為什麼師父老人家呵斥我,因為我有自己。當你沒有自己的時候,你根本沒有那些擔心害怕,你就直下承當,而一定你是很謙虛恭敬、誠敬恭慎,「如履薄冰,如臨深淵」。因為自己雖發了大心,但是自己確實有毛病習氣,我必須要很謹慎、很小心,不敢放縱自己的習氣。一定會努力改錯,哪怕是一點點的過錯,我都不能夠縱容姑息,因為很可能就這一點點過錯會導致影響法運。所以真發大菩提心,肯定有過則改、有罪則懺,對自己是沒有任何的縱容,沒有任何的因循苟且,這就是發大菩提心。如果說我這個習氣就是這樣的,你能不能夠不要那麼計較?不就這麼點習氣嗎?難道這都不行嗎?還為自己辯白,那你自己思量一下,我的菩提心發得真還是假?發得大還是小?發得偏還是圓?發得邪還是正?省庵大師有《勸發菩提心文》,這個文我講過至少三遍,太好了!讓我們自己檢點,到底有沒有真發菩提心。

--文章恭録 定弘法師講述「太上感應篇節要」  (第三集)  

------------------

惡莫大於縱己之欲

禍莫大於言人之非

~弘一大師格言別錄~


【被人騙了錢,要不要到法院起訴,告他?】

淨空法師:

我這次在印尼訪問,也是遇到一個企業家,生意大概做得很大,請我吃飯。 問我一個問題,有一個人騙了他的錢,大概不少,他問我,要不要在法院裡起訴,告他,把錢要回來? 我說你學佛多久? 十多年了。

我說:如果你真學佛,就算了吧! 為什麼? 這錢數目是多,但是你有錢,你是個大財主,對你來講無所謂,你何必計較,何必放在心上? 你又不是沒有錢用,又不是缺這個,你用他用是一樣,有什麼兩樣? 我看他聽得懂聽不懂,他真聽懂了,那他真的學佛;如果聽不懂,還有怨氣,還去告狀的話,白學了,十幾年佛白學了。

這個就是什麼? 在考驗你的功夫,你能不能放下。 到這個關頭還是放不下,你還是原地踏步,你的學佛是一步也沒走出去。 所以講無我,你看看入門的條件,無我,沒有對立、沒有成見。

底下就是見取見、戒取見,這兩種我們中國人叫成見,沒有成見,你才能隨緣。 最後一個是沒有邪見,你的知見很正,沒有偏沒有邪,這個沒有偏、沒有邪是從佛法里頭得到的。 依照佛的教誨去生活、去工作、去待人接物就沒事了,多快樂! 多幸福! 你要跟人計較,那你可可憐了,你煩惱無量。

全是假的,六道輪迴是假的,十法界是假的,何必在裡面搞假的? 把假的當作真的,這就是迷惑顛倒,這就錯了。 要知道,真正修行人,古大德所謂「借假修真」,一切都是假的,我在假的當中鍛煉自己,把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煉到乾乾淨淨、煉到一念不生。

清淨心現前就是阿羅漢,平等心現前你就是菩薩,再要是正覺現前那就成佛了,都在經題上。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八十三集) 2010/7/18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9-0083


誰對不起‎​你‎,‎誰​背後‎‎陷‎害‎​你,‎​也‎不‎​需‎要去​報‎‎復,‎因‎​果​自然會定‎​奪!‎

​你‎受的苦​和委​屈,‎​將‎​來上蒼‎二‎倍的​福報​還給你‎‎​的!所​謂天欺‎‎​人‎​欺,​因果不欺!​

寒山問拾得:​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騙​我,如何處治​乎?

拾得​曰: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集福消災之道 --鬥合爭訟。

『解釋』: 唆使他人鬥爭,撮合別人訴訟。

《分析》: 別人有了爭訟,便應當要好言的相勸化解,使他們能夠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則兩家都會受福;若是因而唆使他們灶爭,或是暗中挑撥教唆,或是挺身作證,或是代為捏造證詞,或是替他包攬訴訟,以便於從中謀取利益;這種的行為就是在造孽啊!最後一定會招到人神共憤,等到業報現前的時候,就會不堪其苦,悔恨莫及了啊!

兩種結局:唆使他人打官司與勸解爭訟

唆使他人打官司遭報應

劉願質的背上長了一個大毒瘡,看過了許多醫生用盡各種方法,都沒有效果,醫生說:「我已經無能為力了,您另請高明吧。」

劉願質去請道士,向北斗星君祈求禱告,晚上就夢到神明告訴他說:「你冒犯了天庭的法律,就是向北斗星君祈求禱告,也是難以免去對你的懲罰!」

劉願質對神明說:「我犯了什麼罪?」

神明說:「你受聘在某人的家中教書時,教唆人家打官司,使兩個家庭都受到了損失。」

劉願質說:「我沒有做,是我弟弟劉願立做的。」冥王就命判官再次核對,發現是劉願立乾的,就免除了劉願質的病痛,第二年劉願立就死了。

清朝梁恭辰所著的《北東園筆錄初編》中記載:清朝寧波有個葛觀察替同鄉寫休書,掙了一兩銀子。葛觀察原本是中狀元命,因替人寫休書被消減爵位降為舉人,只做了個監司官職。葛觀察的朋友廟祝告訴葛觀察說:你每次經過一座廟宇,就向廟裡的神靈作揖,廟裡的神靈受不起,每當葛觀察作揖時神靈就起身迴避。神靈託夢給廟祝,讓廟祝在廟門前建一個堵牆。廟祝正準備開工時,夢到廟裡的神靈說:不用了,葛書生幫人寫休書,上天已經把他的科舉功名削掉了。

小時候常聽老人說積口德,說得那麼對。挑撥是非使別人家庭不和睦,幫別人寫休書、訴訟都是有損陰德的事。

【再析】

所以教唆他人訴訟的果報,歷來都是非常的慘烈;而且到處都可以看得見聽得到這種的報應,確實是絲毫不爽啊!因此普勸世人,百種的行業都可以賺錢過日子,何苦去從事「訟師」這個行業呢?近來看到婁東冥案這本書上,記載了一位訟師,被鬼卒帶到了陰間,冥王說:「你雖然做的是造作惡業訟師的職業;然而你在寫狀詞的時候,每每都會勸人息止爭訟,千萬不要誣告;又在狀詞中,每次都會暗地裡寫的輕一些;因為你有這種的善念,所以姑且免除你的罪業,判你還陽續命。」看到這個公案,那麼已經從事訟師行業很久又不能改行的人,應該要引以為鑑,這樣才能夠少造一些的惡業啊!

勸解爭訟得福報

休寧有位私塾老師,家裡很窮,他努力地學習,尤其是喜歡研究法律。

村子裏面有位富人死後兩個兒子爭財產,哥哥要告弟弟。哥哥拿了厚重的禮金,請私塾老師替他寫狀子。私塾老師說:「我研究法律是為了避免將來被判刑入獄,先做個準備罷了!我怎麼能為您興訟打官司?」

私塾老師勸解哥哥,不要為了財產手足相爭,傷了和氣,生財之道和為貴等等。哥哥聽了之後,有所感悟。弟弟也來見私塾老師,私塾老師同樣勸解弟弟,弟弟也很感動。從此,兄弟兩人和好如初,同心協力地做生意,生意做得越來越大。

有一天,兄弟兩人正在販賣沙板,忽然見到沙板上面刻有私塾老師的姓名,兩人立刻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他倆說:「我們兄弟兩人當初的爭訟,若不是私塾老師的勸導,哪有今天的家業興旺,我們要知恩圖報。」兄弟兩人約定把這批沙板賣掉之後,所得的利潤,全部都贈給私塾老師。回家之後結算,總共賺了三百兩銀子。

當兄弟兩人拿著銀子來到私塾老師家,看見私塾老師和兒子對坐著吃麥粥。私塾老師年齡大了沒再教學生,日子過得很清苦。兄弟兩人把銀子送到私塾老師手中,私塾老師謝絕不受。兄弟兩人就跟私塾老師講販賣沙板遇到的事情,私塾老師聽后,方肯接受。

《婁東冥案》中記載了一位訟師,被鬼卒帶到了陰間,冥王說:「你做的是造作惡業的職業,可是你在寫狀詞的時候,都會勸人息止爭訟,不要誣告;又在狀詞中暗地裡寫得輕一些,因為你有這種善念,所以可以免除你的罪業,判你還陽續命。」

天道不負寬宏善良的人,不與人爭訟的人都會有好報。如謝迷的好善,鄰居侵佔他家地界跟沒事一樣,后享大壽,子孫富盛。辛酉解元雷孚,祖先十一世不訟一人,官至太子太師。劉寬的仁慈,有人冒認其牛,劉寬也不辯解,把牛解與他,後來封侯,子官宗正。

善人總不訟一人,哪怕是親朋爭訟,必要竭力和解,以揚正氣成陰德!

【再析】

于鐵樵先生說:「當官的人,對於教唆他人訴訟,和善於打官司的人,都應該要痛加的懲罰和禁止;不當官退居鄉里的時候,則對於已經訴訟,和尚未訴訟的人,應該要苦口婆心的勸止,這就是培養國家元氣的首要工作;而這種人就是國家的大功臣,也是天地的大功臣啊!」


因果輪迴!前世誣告人,今生遭報應

唐代時,上谷郡有一位侯生,家住在荊門縣。他是考中與進士科並列的明經科走上仕途的,後來調補到宋州虞城縣任職。

最初,他娶了南陽一個姓韓的女子作妻子。過了五年,有一天,韓氏夢見好幾個穿黃衣服的人來招呼她,並將她領出門,向東走了十餘里,來到一個官署。這官署華麗壯觀,頗有氣勢,屋檐下站著幾十名吏卒,還有很多人。

她被引到一個院子,看見有個青衣女子,高冠危矗,穿著方鞋,左右跟著好幾百人,前後擺著几案和墊子,十分氣派。韓氏向她拜了拜。過了一會,又走出一個二十左右歲的婦人,頎長豐滿,艷麗無比,衣服是綠色的,袖子卻是深紅色的,以金玉釵為首飾。她自稱盧氏,上前對韓氏說:「我與你很早就結下仇了,你知道嗎?」

韓氏說:「我一個女子,未曾走出深閨,怎麼會有仇人呢?」盧氏沉下臉來怒道:「我的前身曾經是職官,你誣告我有罪而取代了我,使我流落郊野凍餓而死,這還不是仇敵嗎?今天我向天帝提出申訴,想平冤昭雪,天帝聽從了我的請求,你在一天之內就得死!」

韓氏害怕了,想同她講理,而盧氏卻喋喋不休。這時,有位青衣女子對盧氏說:「你的冤案誠然應該平反,但是韓氏也不應當馬上就處死,不能這麼做呀!」隨即,她讓一小吏拿出案卷,也就是生死簿,念道:「韓氏余壽一年!」青衣女子說:「立即遣送她回去,不要讓她久留此地。」並囑咐人把她送出大門。

韓氏走了不到一里地,忽然一聲驚叫醒來。她對這夢又怕又厭,但卻不敢講,自然神色沮喪,恍恍惚惚,像有病的人。丈夫侯生問她,她只好將此夢告訴了他。

數月之後,韓氏又夢見那盧氏來到家中,並對她說:「你將死了!」韓氏驚醒後,病情加重,年底就死了。侯生暗自驚異,不曾告訴別人。

數年之後,他到襄漢一帶旅遊,中途經過富春江。同僚蘭陵縣的蕭某人,見侯生很善良,就把女兒許配給他作妻子。侯生帶蕭氏回到了荊門。這位蕭氏經常穿一件綠衣服,袖子卻是深紅色的,且身材頎長豐滿,艷麗無比,也以金玉釵為首飾,與韓氏夢見的那位盧氏女相同。

侯生遂將韓氏的夢講給她聽。蕭氏聽了,很不高興,說:「我外祖父姓盧。從小,大舅喜歡我,就讓我做他的女兒,小名就叫盧。您亡妻的夢得到了驗證了呀!」

資料來源:《宣室志》


我對律師行業的忠告:賺錢是人生的小事,重視因果才是大事

釋悟耀

富二代夜店糾眾打死喬事的警察,律師接受他們的委託,代為辯護;強冠公司生產餿水香豬油,律師接受委託為他們辯護。律師不分委託人善惡,好壞,都接受委託辯護,我禁不住要奉勸從事律師行業的人,最好多重視因果,深信因果,畏懼因果,只為了賺錢,不分善惡,隨便接案,如同助紂為虐,小心犯了因果大忌。

世間上有一種人,受了冤枉,卻含冤莫辯,我懷疑這樣的人的前世可能喜歡打妄語,要不然就是從事類似律師的工作,受到因果報應,所以飽嚐了含冤莫辯之苦果。

律師的職業最穩賺,好壞官司都能接,接受委託打官司,不論官司打贏或輸都有錢可賺,幫助壞人打官司,幫助貪污的人打官司,幫助沒有良心道德的人打官司,好像更好賺,可能還有機會扮演司法黃牛,幫助他們走後門喬官司。

如果依照我的個性,從事律師的工作,我一定寢食難安,一定常懷愧疚,一定煩惱多於賺錢的快樂。因為我做任何事,都會想到因果,種什麼因,必然招來什麼果,任何人都無法逃避。

也許有人認為從事律師工作,可以代人伸張正義,可以幫人洗清冤枉,可以濟弱扶窮,但這只是職業性的理想,在實務的操作上,好人偶而犯錯或受到欺侮,根本沒有能力請得起律師,只有忍泣吞聲的份。反而是為惡之人,經濟能力都不錯,花再多錢請律師也不要緊,一個律師不夠,可以請更多個律師,同時請最大牌的律師替他辯護。律師明知委託人的惡行,看在錢的份上,還要努力幫忙加害人辯護脫罪,從事這樣的工作,如果可以心安理得,心中必無因果觀念。

因幫忙加害人辯護而得到的報酬,依照佛法的角度來看,乃是不淨之財。不淨之財,難以積聚,否則人身必有災難。尤其是命案的受害人,有冤難訴,神識必然隨時等待機會作弄加害人以及律師,福報大的人,可能一時平安,甚至是一世平安,但絕對無法恆久平安,或永世平安。慈悲三昧水懺中,唐朝的悟達國師,膝蓋生人面瘡,是他在漢朝時代結下的仇怨,被害的晁錯等了十世,才有機會對害他的袁盎報復。

不要說是佛法強調因果報應,中國古之聖人也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因果經則強調: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因果報應,如影隨形。

楞嚴經中,阿難等白佛言:「如寶蓮香比丘尼,持菩薩戒,私行淫欲,妄言行淫,非殺非偷,無有業報。發是語已,先於女根,生大猛火,後於節節,猛火燒然,墮無間獄。瑠璃大王,善星比丘,瑠璃為誅瞿曇族姓,善星妄說一切法空,生身陷入,阿鼻地獄。」

地藏經更是一部因果經,凡有所做,必留因果,所以眾生應該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律師這個行業如果要堅持理念,有為有守,對明顯為惡,具體有據之人,不接受委託辯護,可能收入有限;因為好人打官司的少,為惡者打官司多。然而,為惡人辯護,雖然收入不錯,但是如同助紂為虐,於良心道德有違,最後必落因果。

地藏經:「若遇非理毀用者,說所求闕絕報;若遇兩舌鬥亂者,說無舌百舌報。」眾生由身口意所犯的惡業,難免有百千報應的果報。

是故,從事律師行業,因為知法,更要有是非、對錯、善惡的觀念,所以有些案件可以接受委託,有些案件不可以接受委託,否則打贏官司,果報更嚴重。

了解人生的道理,應該明白,賺錢是人生的小事,不違因果,才是人生的大事。


命運是可以看出來的,通過相

作者:福安觀音寺

一般人對命運有兩個看法,一個是盲目的相信命運,對外表現就是喜歡算命,看風水,看相,而且很執著,對風水先生的話依教奉行。還有一種,是很排斥算命,認為學佛後命就算不準了。這兩個觀念都有問題。

先說世俗人,很喜歡算命,看字,看風水,希望通過外力來改變運氣,或者擺個花盆,改個門廳朝向等。或者希望通過風水先生看,找個風水寶地。其實這些屬於術的範圍。包括算命,八字,風水這些用數來算的,都屬於術的範圍。

中國人歷來重道而不重術。想要外相來改變命運,甚至用改名字,整容等這些都是術的。天道是很忌諱術的。有句話叫做老僧不敢高聲語,洩露天機恐天誅。宇宙運行,有一定的規律,你不能去破壞它。就像人有人道,鬼神也有它的道。

南懷瑾講過他親身經歷的一個算命的。當時他和他朋友共三個人去。算命說,南懷瑾以後會做到司令,他朋友會當上將,另一個最高只能到中將。大家都不信,尤其是說那個當上將的,那時他只是個小兵。結果過了幾十年後,果然他當了上將,南懷瑾當了司令,另一個朋友當了中將。南懷瑾不信算命有那麼準,說那個人只能到中將。就想著自己是司令員,要給他提拔到當上將,結果呢提拔的過程,很是坎坷。但後來終於提拔到了上將,但到了那一天,那個朋友在醫院生病,就去世了。南懷瑾就很感慨說,命運,不能用硬的手段。

命運的存在是真實不虛。古人說,君子要知天命。什麼是天命,就是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知道自己福報不大時,就不敢去貪圖享受,也不敢去攀比。現在年輕人的苦,就在於不知天命,就是對自己的長處,短處,福報,以及業力,不瞭解。所以就會攀比,比賽享受,乃至找對象,也要想著用算命來找。這些都是天道所忌諱的。而且這個命,你會越算越薄。你想要躲過這個劫,下個劫難來了,災難會更大。所以修行人要認命。

有的人在經濟上有糾紛,就去打官司,或者夫妻不和,就離婚,就想要用外力來解決這個痛苦。凡是用外力的方法,都是加重痛苦的原因。這個世界上,因果永遠是公平的。佛弟子要對這點有信心。佛門說,要隨緣消舊業,切莫造新秧。

天道最忌諱人耍小心機,就是算。尤其是學會了風水算數的人。要知道,業力不可為。這一點佛弟子一定要很謙虛。首先要有一個觀念,不要覺得我們念了幾天佛,命運就改變了,這個都是不對的。如果一個人命運會改變時,根據藥師法門,他的特徵會顯現出來。

比如人中的長短可以看命運長短。見過幾個明星,年紀輕輕就去世了,他們的人中都是很短的。我認識一個人,他​​人中很短,而且上嘴唇上翹,這就是命運不長的現象。後來他一直唸佛,很精進,但遭遇了一場劫難。病了好幾個月,相當於死過一場。還好他有精進修行,否則的話就不好說了。

藥師法門看,人的命運改變,他色身就一定改變。比如有的人聲音很沙啞,這都是破財之相。一直唸經修行做好事,聲音就會改變的很渾厚,就是命運在改變。人的命運可以從面相上看,要修面相,就要先從福德開始修。

真正修福德,是不簡單的。有個袁了凡,他是真的修福德的,所以他命中本來無子,結果得了五個孩子。但袁了凡他的所作所為,實在都是順應天道,而且他一輩子都在拚命做行善積德。要瞭解袁了凡他的付出,一般佛弟子也沒有他那麼精進。不精進,你要改變命運很難。

命運是過去的業力所形成的相,這個相就會從生辰八字,面相,骨相上可以看出來。比如大家很努力修福報,以後耳朵就會往下長,有智慧,耳朵就會往上提。古德講的,不開口就知道你的本事。以前修行人,眼睛很利,一看就知道,這就是色身在影響氣質。

大家不要小看這個色身。永嘉大師說,幻化色身即法身。法身是什麼,就是這個幻化色身彰顯出來的。古人講的,百劫修相好,長得莊嚴,都是前輩子慢慢修來的。

要知道命運,其實大家智慧開了,慢慢去格物就很容易知道。我很喜歡看出家人的相貌,尤其是方丈住持,還有老和尚的相,都是特別圓滿,看了特別歡喜。這就是他們修行的功德。年輕時的相是前輩子的業力,年老的相是這輩子的業力。相改變時,就知道命運在改變中。

除了相,還要看個人的氣質,比如吃素的人,就比較少濁氣,或者清爽的感覺。這個就是氣。當然,更高層次要看心。但心改變了,其實相也會變得柔和,慈悲。


人心不正,太聰明反而害了自己

清朝的紀曉嵐是大學士,他一輩子都在編四庫全書,所以他說,天下的學問,該說的話都被古人說完了。他就不說了。他就記錄了一本,《閱微草堂筆記》,這裡專門是他聽到的當時的許多因果感應的故事,也包括鬼神故事。大家有空可以去看看。學佛多看這些因果故事,能增加對佛法的信心。

紀曉嵐講以前有人愛訴訟,收人錢財就幫人羅列罪名,用各種言辭來幫人寫狀子。他每次寫狀子都不要人在旁邊,包括他妻子。他每次寫狀子時,他妻子就趁機跟外人私通。後來他死後,他妻子竟然懷孕,私通的事情才暴露出來。當時的人就說,人想方設法算計人,結果總把自己算計進去。

現在有些行業,像給人打官司的,總是把有罪說成無罪,或重罪說輕,輕罪說重。這其實都是違背因果。有個人在做交通事故處理,也是從中偽造一些證據讓人多得到賠償,自己從中獲利。這其實是違背天意的,這種錢財的獲得,也守不住。果然他總是愛上賭博,不僅輸了錢,還欠債累累。他說,我在給人爭好處,多賠償一些。其實他不知道,凡是事,都有因果。反而想著發災難財,這是不吉祥。

人心不正,太聰明反而害了自己。像很多宣傳,效果不好說成好。這也是不吉祥。還有做生意,投入大量廣告。廣告的錢都是來自買的人手中,反而增加買者負擔,產品裡頭又有多少水分呢?這也是在透支自己福報。現在很多商人的福報,都是這樣子被損掉的。

福報大的人一定要配合智慧和陰德。社會上賺錢很快的人,往往不是因為他聰明,而是他本來有福報。他不做這些虛的東西,做其它行業仍然能賺錢。福報不變成錢,可以變成智慧、子孫、乃至變成其它陰德。但現在很多都變成了錢,而沒有轉化為其它的東西。錢財恰恰是不長久,這也是這個時代的浮躁。

福報大的人,要負的責任要更大一些,他能引導社會。往好的,還是往壞的,都是要福報大的人來引導。如果做了很虛的,像炒股發財,保險發財,社會上大家都愛跟著虛,結果就是誤導了。福報越大,越要小心。沒有智慧,你錯了,大家都跟著錯。要有一種責任感。

以前福報大的人,一流的人都是搞學問,出家,唐宋時文化就空前繁榮。今天福報大的人都去搞經濟,經濟就繁榮起來。都去搞經濟,沒人搞學問,文化就不繁榮了。經濟繁榮只能一時,中國歷史上,每個朝代都有經濟繁榮時,也是僅僅一百年左右時間。享受完了就沒了,結果還是帶來災難。

比如宋朝時,經濟最繁榮時,那時人們生活水平之高,導致人的殺業特別嚴重,吃的都要野生的。上至朝廷百官,下至百姓,不知道吃了多少動物。跟現在差不多,現在要吃肉,別人包裝好的,隨時都可以吃。這個業成熟的就非常快的。以前吃肉還要煮好,現在超市裡頭包裝的打開就可以吃。方便讓人造惡業,這個小聰明很可怕。結果到了後來,金人打進去,屠城,不知道死了多少人。人在富貴時,最容易造惡業,福報大,做善事時善業大,造惡業時惡業也大。所以應該要謹慎。這個時代是最容易迷失的時代。因為大家的福報都變成錢了,沒有變成智慧。

這個時代,做什麼事情最有意義?勸人行善積德最有意義了,希望人間有更多的地藏菩薩出現,多宣傳戒殺、吃素、守五戒的道理。度化一個人能這麼做,比拿錢去養他功德更大。呼喚人間有更多的地藏菩薩出現,地藏菩薩講這一塊講得最為詳細,而且踏實。


這個世上哪有委屈,一切都是因果!

五台山七佛寺

我們做人,一生都有很多的委屈,總覺得自己委屈。實際上人生在世,所遭受的委屈越多,有時候能夠使自己的生命會獲得更多的價值、更多的悟性。我們人有時候不能覺得自己太委屈,因為當你感覺到委屈的時候,你的負能量會增加,會擾亂你的生活。

我們學佛人要學會一笑置之,學會超然待之,要學會轉化自己心中的負能量。這個世界上一切都是因果,哪有什麼委屈。你認為委屈,你怎麼不看看上輩子你跟他的關係?學佛人要懂得怎麼樣來化解自己心中的矛盾,自己心中的緣分。

人真正要學會的是自我的清淨心,因為當你自己有了清淨心,你整體的心靈慈悲的素質會提升,守戒的知識會提升。很多人在學佛中,在人間會攀緣,攀得好的特別開心,攀得不好的就想:“算了,我出家吧。”在社會上覺得自己混不出來了,想想:“算了,出家吧。”其實自己能夠調節自己的心態,那才是最堅強、最無畏的心理素質的選擇。

我們有時候對待戒律不重視,我們不知道應該怎麼樣對人好,要知道佔人家一點便宜,披毛戴角還啊。人生不是開玩笑的,持戒、守自己的心,是學佛。然而現在很多人把自己身體弄得一塌糊塗,把自己的意識弄得一塌糊塗,他怎麼能夠修心呢?還有很多人走兩種極端,要么就想:“哎呀,我太開心。修什麼?我有自己的好命。”還有一種人:“哎呀,太苦了,人生就是這樣,死了算了。”

所以在修行當中,我們要經常用菩薩的金光來讓自己自覺、開悟,要用菩薩的智慧來讓自己達到心的光明。我們經常說光明心,就是這樣。一個真正能夠成功的人,是什麼素質很重要,這種心理素質可能就是我們所講的:一個人應該放下,放下我執。

要認為所有的善事和功德都是我們做人的基本準則。但是,如果我們把這些做人的基本準則作為善事,那麼標準太低了。行善是人的標準,行善是應該、必須要做的。其實一個真正的善人,應該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中自然地去幫助任何人,這是一種自然,一種天性。

當然,如果菩薩犧牲自己的生命,克服自己最多的困難去幫助別人,如果你說這是善,那這是了不起的善。如果你把平時做些小事當作善事,有時候甚至作為求菩薩的福報的砝碼,那麼你本身的出發點就是錯誤的。

比方說“我沒打人,我今天一天沒罵人”,你說這算善事嗎?“今天我沒跟人家擠,排隊沒有插隊”……其實這些已經是在你心中的不良念頭。還有很多人有不滿的情緒、抱怨的心,這已經在意識中作為一種正常的存在。然而叫你做點好事、做點善事,你就說“我沒有去做這些事情,我已經很善良了”。很多人覺得不打人罵人、不傷害別人、不欺騙別人,他已經很善良了,所以很多人連善惡的標準都沒弄清楚,也不知道自己做了什麼,他就想得到善報。

內心修養不夠,起的惡念不對,對自己沒有反省,反而覺得自己振振有辭、還有很多道理,這就是很多人煩惱和痛苦的根源。他沒有認清自己,他沒有想要解決心中的煩惱,他沒有好好地懺悔、認清自己,他沒有用佛法的悟性認知自己,所以他永遠走不出自己的煩惱和痛苦,他自己的缺點和問題一大堆,修到最後是自欺欺人。


定弘法師(鍾茂森博士):勿唆人之爭訟!人一到打官司,下場必定是凶多吉少

【勿唆人之爭訟。】

這句是帝君教導我們不要挑唆人互相發生爭執,甚至是訴訟。安士先生注解當中說到,「爭與訟有別,爭者,僅形之於口角,訟,則直見於詞狀矣」。爭和訟兩者有一點區別,爭,這是在口業上造的,發生口角,但是訟就是打官司,一直打上公堂,詞狀就是狀紙。下面說,「從來善斗者必死,好訟者必亡。一經失足,身家蕩盡,如蛾赴火,欲悔無由」。自古以來我們看到好斗的人、好爭的人,他的下場必是死路一條,好爭訟的、好打官司,最後必定是家破人亡的下場。正如古人所說的,「強梁者不得其死,好勝者必遇其敵」。強梁者,這是以為自己有強勢,要跟人家爭,要跟人家斗,都是不得其死。好勝的人愛跟人家爭訟,必然會遇到他的敵手,可能是一生每訟必勝,但是最後必定會有一次失足,下場必定是家破人亡。所以這下面講到,一經失足就身家蕩盡,誰能保證每次打官司必贏?

《朱子治家格言》裡面說到,「居家戒爭訟,訟則終凶」。所以人一到打官司,下場必定是凶多吉少,他可能身會遭到牢獄之災,家可能會傾家蕩產,就像飛蛾撲火,爭訟下去到最後是一發不可收拾,想要後悔也沒有辦法。我有一個姑姑在香港,她本來在香港工作、生活都算不錯,有一次在工作當中受了傷,受工傷,結果她要去告老板,讓老板賠償大筆的醫藥費,老板他不願意,就打官司。這官司一打就是二十年,結果我的姑姑真的是最後身心憔悴。我一開始就勸她不要打官司,寧願吃虧,不要跟人結怨,吃虧是福,結果她沒聽,勸了很多次都不聽,最後真的是欲悔無由。現在年紀也大了,身體也衰殘了,真是很可憐。我就勸她不再跟任何人過不去,要把這個怨恨的心放下,要明了因果報應。這一生為什麼他會對我這樣?他不肯賠償醫藥費,這明明是工傷,按照法律應該賠償,但是他卻千方百計請了很好的律師來辯解,最後他勝訴。這我們自己要知道,前生的因果,過去欠了他的,這一生就得還,逆來順受,心就平了。早覺悟就少痛苦,晚覺悟那就得多吃苦。現在覺悟也不晚,要放下這個身心世界求往生,這個要緊。要是還要跟這個世界上的任何一個人有怨恨、有矛盾,不能夠化解,這是自己障礙了自己,到最後真的是再來六道輪回的時候又是冤冤相報,那真的叫做如蛾赴火,欲悔無由。

下面安士先生又說,「究其所以致此者,大抵非因田房起見,即為斗毆興波」訴訟、爭斗的原因不外乎就是這個,一個是爭利,一個是出氣。因田房起見,田房是指財產,爭財產就會有爭訟,或者是因為斗毆,斗毆是因為發洩自己的瞋恚,所以不外乎貪、瞋兩種原因,總結都是愚癡,爭訟的人都是愚癡。「為田房者,無不愛惜錢財,豈知一經對簿,必致費盡錢財」。你看這是不是愚癡?為了這些財產去爭訟,去爭訟的人那肯定是愛財的,如果不愛錢財他不會去爭訟。但是他愛錢財也愛不對路,用爭訟的手段對簿公堂,那花的訴訟費,請的律師這種花費,還有自己人力、物力、心力的投入,那真的是耗盡了錢財、耗盡了精神,最後真的是即使是勝訴也已經輸了。

下面說,「為斗毆者,無不欲顧體面,豈知一跪公庭,翻成削盡體面」。好斗的人這口氣咽不下去,這什麼?把面子看得太重,這些一般愚夫所說的,我死都要爭回這口氣,這瞋恚,瞋恚的根就是愚癡。他用爭訟的方式,打官司,出這口氣,為了爭一個體面,哪知道上了法庭就沒有你體面了,法官、警察那是專門對犯人的,把你當作階下囚一樣的對待,古代是跪著上訴,你已經削盡了體面,所以這是不是愚癡?下面說,「彼訟而敗者,固已爛額焦頭,即訟而勝者,亦復驚心喪魄」。你看一打官司沒有贏的,雖然在表面上有勝負,打輸了的固然就是焦頭爛額,打贏的也沒好日子過,都是驚心喪膽。在訴訟的過程中,這個時間不定,可能是半年,可能是一年,可能是三年,可能是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甚至一輩子,就打這一場官司,日夜都沒有安穩覺睡,你說可憐不可憐!你要爭的東西遠遠抵不上你所付的,你付出的不僅是錢財,而且你付出了你的精力、你的健康、你的青春、你的壽命,為什麼要爭這麼一點點小利,出這一點點小氣?

所以下面說,「與其身亡家破,始悔橫逆之當容,何如理谕情饒,先絕公門之片紙」?與其打官司打到家破人亡、心力憔悴、傾家蕩產,那個時候才悔悟,真的假如當初讓他一步,就不會有今天這樣的悲慘景象。對方雖然是橫逆,雖然是難忍,但是你只要能夠稍微寬容一點,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就何至於今天這麼淒慘?當初如果能夠理谕情饒,就是能夠明白一些道理,在情感上能夠饒恕對方,寬宏大量一些,知道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對方人他也是「人之初,性本善」,就是一念糊塗,才做糊塗事,何必要跟他計較?放大心量,這是有智慧,把這個公門的狀紙就收回來了,這個真是百忍成金,能忍得過這就是有福,這是消業障。

所以下面說,「忍耐者,方為智士,唆人者豈是良民」?我們能夠忍住不去跟人爭訟,這是有智慧的,自己絕對不要去告別人,寧願吃虧、寧願上當、寧願受屈辱,知道這是還前生債。佛告訴我們人生本來就是酬業而來,除了酬業以外沒有別的事情,酬業就是還債。他來貪我便宜的,他來欺騙我的,他來侮辱我的,他來甚至殺害我的,要知道,他起心動念要這麼做,正說明我欠他的,如果我不欠他的,他不會有這個念頭要這麼做,所以還他。古代有一位高僧住在山野當中,人家送給他一對新鞋子,他把這個鞋子就掛在門口,那個地方很多強盜,常常偷東西,可是這個鞋子掛了一年,那個供養的人再去看他的時候那鞋子還掛在那。那個人他就問老和尚,為什麼這鞋子你掛在外面這麼久了,居然沒有人拿你的,而且這裡強盜這麼多?老和尚說了一句話,說因為我前生沒欠他的,掛在外面他們也不會拿。你看深信因果者心是安的。真的,前生沒欠他的,他就不會起心動念來損害我,他損害我,正說明我前生欠他的,那就得還。還到什麼時候為止?他覺得滿意了,他不再損害我了,他就收手了,那個時候債務就了結了。我們自始至終不要生怨恨,一生怨恨這個冤冤相報就沒完沒了,這是智慧之人。我們不要告別人,別人告我們,我們也絕不要跟他對辯,不上法庭,學佛的人如果還要上法庭跟人家爭,這已經有損佛門形象。我們有時候想不通,別人告我們,他無理,我們不要對辯公堂嗎?世間人是要對辯公堂,真正學道的人,一切逆來順受,不用上公堂,不用對辯。明知我有理,也不去辯解,他如果真的因此而勝訴,我敗訴了,也是我要還債,如果我沒欠他的,他不可能勝訴,他告不倒,要這樣想。這個忍耐真的是裡頭的學問極深極廣。

過去曾經讀過一位祖師的故事,這個祖師的名字我不太記得,他在年輕的時候住在一個寺院裡,結果寺院旁邊有一位女子,因為犯了邪淫所以懷了孕,結果這個女子她不肯承認自己的邪行,反而誣賴寺院裡面的這位法師,說是他強暴她的,讓她肚子大了,你看這樣污辱人。這種事情發生了,這法師在寺院裡還有面子嗎?立即聲名掃地,大家都歧視他,都罵他破戒。可是法師一句話說道,我沒這麼做,說完之後也不辯解。後來孩子生下來了,他就把這孩子收留、撫養,在這寺院裡面整整十六年。你想想十六年遭多少人的白眼,遭多少人的毀謗,可是法師忍耐,深信因果,過去欠了別人的,過去可能就是這樣毀謗人、污辱人的,造謠生事,無中生有的編一些這種毀謗、陷害,這一生才會有這樣的結局,所以絲毫瞋恚都沒有。十六年過後,突然有一天那個女子良心發現,向大眾忏悔,說自己是誣賴這個法師,是自己造了邪淫,不關法師的事情,法師是清白的。這樣大家才知道這十六年冤枉了他,真相大白了。所以要真學佛,要以這樣的法師、這樣的祖師為榜樣。要知道「萬法皆空,因果不空」,這個世間是夢幻泡影,我們不要執著它,不要把這些事情當真,全當作夢。夢裡受多少苦都無所謂,反正是作夢。受的苦是因為有因果,因果不空,酬償前生債。幸好這個債它是夢,不是真實的,你真正明了你心不會苦,理得心安。所以學佛人絕不要跟人爭訟。

下面「唆人者豈是良民」,教唆人爭訟的人,那你就想想他這種存心多麼險惡,哪裡是良民,可以說真的陰德喪盡。自己爭訟都不可以,怎麼可以教唆人去爭訟?安士先生把這個勿唆人爭訟的道理分析得很透徹,下面為我們舉出三則例案來說明這裡面的因果。第一個例案是「累世未訟」,出自於《師古編》。這是講到唐朝雷孚,這個人天性仁慈,於世無爭。他的先祖很早那一代一直都是忠厚傳家,到孚這一代已經十一代,沒有跟人家打過官司,沒有告過狀,不簡單!一代算二十年,十一代,二百二十年,這個家族沒跟人家打過官司,所以後福無窮。雷孚後來考上了進士,做官又很清廉,一直升到了太子太師,這是一個極為有威望、有地位的官位,所以大家都知道是這一家積德行善,有這個美好的果報。安士先生在評論當中說到,「未克有容,先學忍耐,忍耐之久,度量自能寬和」。要想培養我們寬宏大量的品格,首先要學忍耐,忍耐的功夫做久了,這個度量也自然就能夠寬厚,氣色也能夠祥和。所以能忍是福,百忍成金。從前有個人叫謝逑,他天性就不愛告狀,不愛揭發人,有一次鄰居奪了他的地盤,別人都勸他要告這個鄰居,他笑著說,他能霸占我的土地,難道可以霸占我的上天嗎?所以根本不跟對方計較。量大就福大,量小的人儒家裡面叫小人。

安士先生講的第二則案例叫「見機免禍」,出自於《匯纂功過格》。講到在和州有一個村莊,有一家人養了一百只鵝,有一天這些鵝吃了鄰居家的稻谷,鄰居很生氣,一下子就打死了五十多只鵝。鵝的主人的妻子看到了,當時就很生氣,可是馬上轉念一想,如果現在要去告他,按照自己的力量是難以告贏,如果一定要告贏,那就要請訟師,就是律師,可能要花費很多,而且這個事情如果讓我丈夫知道,他肯定怒火沖天,大打出手,會惹出大禍,現在她丈夫喝醉了還在睡。所以這個妻子想到,不如暫時忍耐一下。結果她就把這些被打死的鵝統統都撿回來,回來腌制做鵝肉。結果第二天一早這個打鵝的鄰居突然就暴死了,丈夫也酒醉醒來,後來聽他太太這麼一說,捏了一把冷汗,說如果昨天我要是知道這個事情,我肯定會乘著醉意打人,那今天可能家破人亡的是我不是他。所以你看這些都是懂得因果的人,明理,雖然是農民,但是過去人都受過因果教育。所以在難忍之處忍一下,就能夠避免很多的禍患。

安士先生評論當中說到,「人於忿怒之時,忽作退一步想,便可保全身家性命,消釋煩惱怨家」,確實如此。所以人在氣憤的頭上能夠回光返照,做退一步想,忍他一忍,讓他一馬,沒想到這個可以保全自己的身家性命,而且能夠化解跟冤家的仇恨,這種功德就無量。所以這一位妻子,雖然是一個村民的妻子,但是就在這種該生氣的時候忍了一下,得到的利益你看多少。所以從前范文正公說到,這是范仲淹先生,「心中忿怒不如休,何須經縣又經州,縱然費盡千般計,贏得貓來輸去牛」。這是范文正公勸我們忍耐,不要爭訟。爭訟往往都是心有忿怒,有忿怒的時候停一停、歇一歇,轉移一下注意力,讓心平下來,一看問題,倒並不是想像當中那麼難解決,何須要又去告官,告縣的官、告州的官,現在講到縣一級人民法院、市一級人民法院、省人民法院,甚至鬧到中央,何必呢?縱然費盡了心思,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你贏了,你贏得一只貓你輸了一只牛,得不償失!

安士先生第三個案例講到「貴子忽夭」,是《感應篇》裡面出來的故事。這是在蘇州有一個官吏叫做何應元,他生了一個兒子叫何紳,這個孩子四歲的時候就到外祖母家去,路上經過凌家山,到夜深人靜的時候,忽然看見遠方有燈火人馬來,來到這個孩子住的地方就馬上回避說,這是何家的少爺在這裡,我們應當回避,說完這些人馬都從另外一條路走了。結果他奶媽回來把這個事告訴了何應元,何應元聽了之後很歡喜,認定他自己的兒子一定是一個顯貴的人,你看鬼神都敬重。結果到了何紳十七歲那一年忽然間雙目失明,何應元就非常的忿怒,怎麼會是這樣?結果就請來一個道士來招神,希望鬼神指點一下。結果神就附在一個人身上,這就是所謂駕乩扶鸾,這神就附身來說,說你的兒子本來會考中,做官的,只因為你在做官的時候曾經接受人的賄賂,使無辜的人入獄,所以上帝就下令斷絕你的後代,這個孩子是個貴子,你沒有福享有,他將要投生到別的有德的人家裡。結果真的沒有多久何紳就死了。所以沒有德行留不住貴子。

安士先生在後面評論中說到,「與我有緣,方為子孫,有緣之中,賢愚畢備,存乎人之自召耳。赫赫貴胄,竟以一款單殺之,可哀也已」。所以兒孫投到我家來的都是跟我有緣,不僅是有緣的,而且是跟自己的德行相匹配,賢愚都會有,賢是賢德的人,愚是愚蠢的、根性差的,甚至是心地惡的人。兒孫的賢和愚都是自己召來的,真的是「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兒孫也是孝與不孝、賢與愚,統統是惟人自召。我自己是賢的、是有德的,自然有賢德子孫來投生,我自己如果無德,那麼自然也有那種無德的子孫來投生,人以類聚。所以這個例子裡面真是可惜,赫赫貴胄,這個胄就是貴族子孫的意思,很顯赫的、很有福報的後代投到這個何家,結果何應元竟然為了一點點賄賂,貪取這麼一點點錢財,而把自己的赫赫子孫斷送掉,這太令人痛心了!這是說的什麼?唆人爭訟另外一種是貪贓枉法,《感應篇》裡講的「棄法受賂」,這都是這一類,心裡沒有公道,憑著私心、私好去裁決,去冤枉人,那果報都是很慘。

做這一種行業的一般是做官的,譬如說在法院裡的法官,還有一種是做律師。執法人員如果沒有公道之心,以自己私自的好惡來裁決,那個因果就重了。這個因果是什麼?雖然可能給你蒙混過關,陽間法律沒有辦法制裁你,但是自己會得一個斷子絕孫的報應。做律師的,我就認識一位律師朋友,他很難得,他說他學習傳統文化,雖然做律師的行業,但是不是以營利為目的,他不希望人家打官司。人家來找他當然都是因為有案子請他訴訟,但是他盡量的來幫人調解,化解雙方的矛盾,希望和解,不要對簿公堂。本來律師會希望你打官司,我有訴訟費,可能都會這麼想,但是他不是這麼想,不教唆人爭訟,要息人的爭訟,息事寧人,這就有陰德了。從這個律師的行當我們推而廣之,不管做什麼樣的行業,都要重義輕利,不要把利字看得太重,看得重往往會因為一點小利,自己吃的因果自己扛不了。律師為了掙得訴訟費教唆人爭訟,或者是醫生為了掙多一點醫藥費,故意讓病人來多看幾次,或者開一些昂貴的而沒有療效的藥,或者是老師他不能夠認真的上課而誤人子弟,或者是為了多收學費而用種種的手段來招攬學生、欺騙學生,這都是最損陰德之處。所以勿唆人爭訟說到底,還是要先把我們的私心放下,存著公心,這一切都正。

《文昌帝君陰骘文》研習報告  定弘法師(鍾茂森博士)主講  (第四十集)  2008/12/18  華嚴講堂  檔名:52-297-0040


家道興衰的徵兆——家人親戚間最忌諱爭訟,“訟則終兇”!

《朱子治家格言》:“居家戒爭訟,訟則終兇”。

一家的兄弟姐妹在一起過日子,最忌諱的就是起了爭訟,把彼此送上了法庭,打起了官司,即使官司贏了,但是因為你的心量太狹窄,連兄弟姐妹都不能容納,那麼這一個家道也一定會衰落,所謂“訟則終兇”。古人看到哪一家因為家產打起了官司,就能夠判斷出他們的家道一定會衰落,所以中國人有一句話說“家和萬事興”。

中國古人說,“觀德於忍,觀福於量”。

看一個人有沒有福氣,就看他有多大的心量。所以兄弟爭訟,就能夠判斷出他們的家道要衰落不是偶然的。因為一個人,他的心量已經狹窄到連自己的兄弟姐妹都不能夠寬容,同胞兄弟都要送上法庭,可見這一個人的心量狹窄到極處了。因為他心量很狹窄,所以他們的家道一定會衰落。古人對於兄弟姐妹之間的情誼非常重視,在這樣良好的倫理道德教育之下,人們也不會因為一點點田產、一點點財產就會吵上法庭。

看似好話的讒言!

很多人好像是向著我們,說我們親人、說我們朋友的不好,實際上這都是沒有從一個家庭、一個團隊的整體和睦的狀況來考慮,一個真正有德行的人,一定是希望這個家庭成員之間團結互助、和睦相處,因為家和萬事興。一個團隊有沒有發展,也是看這個團隊成員之間是互相稱讚還是互相詆毀,所以這個是團隊成敗的關鍵。有德行的人他就知道了,要把團隊的氣氛帶得很和諧,這比什麼都重要。

兄弟手足相處之方

“財物輕,怨何生”。

兄弟姐妹之間更重視骨肉之情、手足之情,而把財物看得淡一點,輕一點,這樣怨恨又怎麼會產生呢?

“言語忍,忿自泯”。

兄弟姐妹在相處的時候,言語互相忍讓一下,少說一句,語氣委婉一點,那麼憤憤不平的心就自然泯滅了。

兄友弟恭也是孝

“悌”是“善事兄長”。在中國古人看來,兄弟姐妹,骨肉一體,是一個身體,誰也離不開誰,所以相互之間要友愛,要做到兄友弟恭。

“友”的意思是,做兄長的要友愛幫助弟弟妹妹,而做弟弟妹妹的對兄長要恭敬,要聽從。如果兄弟姐妹不和睦,就會讓父母操心,這就是大不孝了。所以,一個能夠善事父母、有孝心的人,也一定能夠善待兄弟姐妹。“兄弟睦,孝在中”,兄弟之間能和睦相處,孝便自然體現其中了。

法昭禪師曾經寫過一首詩,描寫兄弟姐妹之間的深情厚誼。

同氣連枝各自榮,些些言語莫傷情。

弟兄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爭端。

一回相見一回老,能得幾回為弟兄。

眼前生子又兄弟,留與兒孫做樣看。


不能忽略內心的因果,勝過法律

福安觀音寺

有個人,開車撞死一個人,但是跑掉了。過了三年後,他孩子也撞到殘廢了。這是一個堪布講的真實的故事。這個人逃過了陽間的法律懲罰,但最後還是躲不過陰間的法律——這就是因果,

西方人有句話,律師是無法到天堂的。律師用世間的法律,來干涉因果。如果賺來的表面的風光,最後卻是陰間的審判,那豈不是更吃虧。所以學佛人,不要打官司,不要找理由,一切事情自有因果,佛弟子要有這個信仰。有這個信仰,就會過的很好。

以前講過,修行人不要愛面子。因為看到很多人為了面子,然後去墮胎,為了面子,結婚,生日等節日都要殺生,否則覺得沒有面子。為了這個面子,贏得了表面的,結果在陰的因果面前,背後卻要承擔惡報。這是可惜的。或者有的人愛面子,就喜歡證明自己有修行,這也是偽心,是修行的大忌。

做了惡事,卻美化他,這是最大的惡。要注意陰間的因果。這個陰間,其實是內心深沉處的因果。比如雖然表面上沒有偷盜,但內心常起偷心,這樣子下輩子,就會去作啖精氣鬼。那表面上沒有淫慾,但內心常起淫慾心,這樣到了地獄,看到鐵柱就以為是美女,一抱,就死掉了。你想看,這個陰間的因果,其實是內心的因果。要觀察自己起心動念,這個很關鍵。修行是給自己修行,是用來觀察自己的。

如果犯了人間的法律,受罰了,那么業報也就了了。比如墮胎,雖然人間法律不受罰,但陰間的法律呢。很多人生病了,身體不好,這都是陰間法律的懲罰。所以好好念《地藏經》,好好從心裡去懺悔。墮胎不是說花錢超度就好了,而是內心要把殺心放下。那有的人很慈悲,心很柔軟,墮胎等罪業對他的果報,是比較小。那如果內心乾硬,果報就很大。

修行要把內心陰暗的習氣,惡業挖出來,曬一曬太陽,這些習氣就死了,那就陽光了。


有些因果可以觀察出來

福安古觀音閣

最近看新聞,很多發生事故,都是索賠。比如車撞人了,其實索賠比較正常,在正常範圍內。但是過度了,就不好了。比如有個人和她男朋友被協警追,結果男朋友開車太快,撞到欄杆,人死了。她癱瘓了,後來法律賠給他一百多萬。但因為癱瘓治不好,後來家人又要索賠各種加起來,六百多萬。這個新聞報導的,我就是大概說說。

我想說,人一定要慈悲,站在對方角度想,很多災難就會沒,疾病就會好的。本來賠了一百多萬,後來又要索賠六百多萬的。總覺得有些貪心的味道了。

人要是出問題,災難,先反省業障,就好得比較快。如果家屬能反省業障,也許年輕的女兒下半身癱瘓就有救。可是人很難,執著自己有道理,找法律。因果通三世呢,這個不好講。陰間,陽間。有時候陽間的法律過關了,陰間的懲罰可能就來了。陽間不犯法,沒錯,不代表陰間真的判不犯法。

做人必須講良心。朝地上吐口水,扔垃圾,都不犯法,但是不怎麼道德。法律只是輔助而已。所以我都勸佛弟子,不打官司,不找律師,相信老天爺比較有用。如果老天爺都不相信,你真的相信合同就能保證一切?

像有些事情。一定要有正氣。比如上次我姐夫的小孩踢了球,踢到老太太身上。第二天,老太太頭痛要去檢查,還報案,然後去處理。我姐夫很擔心。我說,沒事,你心要正,不怕別人勒索你。真的要勒索你,你就要懺悔自己錢財來路了。真的勒索你,你也沒辦法,誰叫你小孩踢球踢到人家。那也是你的劫難。而且錢財給他勒索去,惡業也給他了,他自己肯定不好的。後來去了,老太太也很真誠,但是就是擔心頭部問題,最後就給了兩千塊給老人家,算破財消災。

現在很多事情,就是要相信老天爺,要讓,讓了就好了。錢財捨掉,能破財消災,對不對。但首先相信老天爺。

現在為什麼災難那麼多,衝突嚴重?就是我們發生問題,就馬上找對方,然後找法律。本來有時候被車撞一下,是消災就好了。可是又要找法律賠償,錢來了,災也沒辦法消了。發生事故,都不是故意的,車也不是故意去撞人。自己也有開車的時候。這時能發慈悲心,站在對方身份考慮,不僅消除現在的災難,還會消除未來的災難。

有的人看因果,只看到陽間的,看不到陰間的因果。陽間因果你贏了,但陰間因果不一定。就像哪怕正當防衛傷了人,陰間還是有因果的。下次估計也被別人正當防衛所傷。

有些人災難多,就是不讓人,增加了很多是非和麻煩。你看去打官司也是勞心勞力,哪怕贏了,精神又去了多少。這就是鬥爭堅固。所以忍辱,忍讓,相信世界上還是好人多,還是人人都有善良的心。不要把人想得太壞。

人心柔和,家裡災難就少。心比較狠,好像打官司,索賠起來也是大錢,從不心軟,這家裡災難就比較多。真的賠到了,不一定是好事。做人,還是相信老天爺比較實在。


嘎瑪仁波切:不懂取捨因果,信佛又能怎樣?

人們從生下來,除非有佛教信仰,很少有人會告訴你,殺生造業會短命多病。人們喜歡說,吃什麼補什麼,魚怎么做才好吃,鱉很補身體,吃野味大補等等。為了滿足自己吃的欲望,人類有著豐富的想像,吃死的動物不過癮,就想吃活的,吃活的動物還不滿足,有些人甚至想吃小孩的屍體。動物是因為飢餓而吃自己的同伴,人呢?為了所謂的美容養顏、延年益壽等等做出很多傷天害理、慘無人道的事,這是非常恐怖的。

農民為了收成更好產量更高,不停在蔬菜水果食品里加農藥激素等毒物。福馬林、三氯氰胺等等,連嬰兒的奶粉也不放過,為了讓自己得到些錢財,蠶食自己的同類,可以說是非常缺德!現在短斤缺兩還不算太缺德,只要往食品里不加各種毒素,大家就感恩戴德了,少個幾兩沒關係,反倒還算有德行。農民貪圖什麼?不就貪多幾百斤糧食,多幾千塊錢收入嗎?奸商會教導他們給蔬菜水果打蠟和激素等,讓它們看起來品相更好,顏色更鮮艷。

從殺生開始,人類偷竊、邪淫,貪嗔痴嫉妒傲慢等等,看似為了讓自己更好地生存,其實隨著不斷造作惡業,受苦受難的不僅是所害的生命,還有自己。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擁有更多財富,於是產生了無盡的貪婪。比如炒股票,所有人都覺得股票會賺錢,在成都有人開玩笑說,廣場上不見大媽們跳舞了,都去炒股了。每個人都想變成百萬富翁、千萬富翁,結果錢賠了,都窮得叮噹響,又開始跳廣場舞了,但是已經沒勁兒跳了,連錢都輸光了,還有啥心思跳舞?當所有人的貪婪集中在一起的時候,大家只能“同甘共苦”了。

佛經里告訴我們,欲求的是快樂,往往所做的事卻是背道而馳的,又怎么能真正快樂呢?

輪迴中如果不懂得取捨因果,就算你信了佛又能怎么樣?還是不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雖然表面上都拿著念珠也在念經持咒,但是該殺什麼該吃什麼,貪嗔痴嫉妒傲慢一樣不減少。有個弟子,皈依完以後,拿了寺廟給的護身符、金剛繩,第一時間跑到澳門去賭博,還跟人家講,“我是皈依回來的,肯定福報不一樣。”結果輸得一塌糊塗,後來打了個電話跟我說,“師父,怎么不靈了?我不是皈依了嗎,那我為什麼輸得這么慘?”我告訴他,“如果皈依能保佑賭博的話,那還得了?”

雖然有些時候我們會得到佛菩薩的保佑,但不是用在這種地方,是用在正道上。如果我們充滿虔誠心、慈悲心,當然佛菩薩會保佑我們,在正常的所需所求上面,滿我們的願,那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用在邪知邪念上,暫時的得到,會讓你失去更多,這不是佛菩薩懲罰你,而是你自己的業力在增加,是你自己無明懲罰了自己。

因果業力真實不虛,不會因為你信了佛就不會成熟。很多人以為今天皈依了佛門,明天身體也健康了,事業也順利了,家庭也美滿了。然後可能會突然覺得這一切順遂並沒那么快,為什麼?因為業力還沒有洗乾淨。皈依以後,你找到了心的所依,你的心從此有了一個家。你想洗心的時候有地方洗了,但不代表你已經洗過心了。所以,如果不洗淨自身的業力,業力一樣會成熟。

如果你身邊有很多細菌,當你身體強壯的時候,對你一點兒作用都沒有,但當你身體弱的時候,它立馬會產生效果。同樣的,當你福報大的時候,惡的業力對你看似沒有作用;當你福報弱的時候,惡的業力很容易就成熟了。

大家要了解,信佛只是開始進入佛門的第一步,如果不努力修行,業力還是會牽絆著你,所以必須長期懺悔自己的業力,因果業力真實不虛啊!


修行人不要有諍訟勝負之心

有一天,目犍連的弟子和阿難的學僧在一起談話,二人相約同聲讚頌經唄,看誰唱誦最好、最妙、最勝。

這件事情被其他比丘看到,並且把這件事情告訴佛陀,佛陀就叫另一位比丘,去把這兩個人請到講堂來。

當兩人來到佛前,向佛陀禮座之後,佛陀就問:「你們是不是彼討論要共誦經唄,比賽什麼人最勝最妙?」

二人同聲回答 :「是的,佛陀!」

佛陀開示道 :「難道你們不曾聽我說過嗎? 如果比丘懷有勝負心、競爭心,與外道梵志有什麼不同呢?佛陀的法有降伏、有教化,諸比丘在受法的時候,一切言行要與經、律相應。否則自己都起了競爭心,又如何化導群生呢?」

佛陀進一步開示道 :「讀誦許多經唄不一定就是最好,譬如算牛頭數,自無半分毫,實在不是比丘應該要學習的。學道最重要的是對於所誦習的法義,要奉行和實踐。所以說,雖誦千章經卷,不懂意義何在,不如聽聞一句,而能奉行得道; 雖誦千言義理,不能通達,不如確實奉行一句好話,而可得到解脫。所以說,百千鄙夫為敵,一個有智慧的大丈夫就能戰勝。如果想戰勝自己,今後要以正見為修行。

因此,比丘! 從今以後,不要有諍訟勝負心,當念降伏自性一切眾生。如果比丘有諍訟、勝負心,應該要以佛法、律儀來對治。比丘! 你們應當這樣修行。」

比丘二人聽了佛陀的開示後,立刻從座位起來,頂禮佛足,並請求悔過,發願 :「自今以後,決不犯過,惟願佛陀慈悲,接受懺悔。」

佛陀說道 :「在我佛法中,最尊貴的法就是懺悔改過,我接受你二人的悔過。」

佛陀轉身對諸比丘們說 :「這件事例,可作為大家學習的依據,你們要謹記在心。

啟示:無諍,是修行者最高美德。修行無諍能讓我們不生起貪瞋癡等煩惱,並且無諍的智慧止息他人煩惱,是唯有佛陀以及阿羅漢才有的修行功夫,這也是其他有情所不能及的殊勝功德力。《金剛經》云: 「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指的就是佛弟子當中,最能通達空性義理的須菩提。

《增一阿含經》


21種口業與形成的災禍對應因果

1、說髒話的人痰多,容易口臭。

2、愛說刺激的話的人容易牙疼,而且口腔容易潰瘍。

3、愛說絕話的人往往斷絕自己的路,災難多,沒有機會。

4、愛說大話的人往往自己沒什麼能力。

5、愛承諾別人,自己又辦不到,這種人容易遭到人家對你的欺騙。有的人沒能耐,但又好心,老喜歡承諾,自己又辦不到;你要是承諾別人,自己又辦不到,你將遭到別人騙你。

6、愛發牢騷的人,這一生命特別地苦。有的人這一生就愛怨天尤人,愛發牢騷,不是怨這個,就是怨那個,不是煩這個,就是煩那個,“哎呀,我的命苦哇,我怎么這么倒霉呀。”最後怨啥來啥,怨啥一定會來啥。

7、喜歡錶白自己的人,一生不得好報,越表白越不得好報。

8、喜歡爭辯的人,自己將成為是非人物,沒有好的命運。越喜歡爭辯的人,越得不到人家的認可,而且讓人家反而議論你,拿你不當回事,甚至誣陷你,背後給你編點瞎話,因為人以不爭辯才為真解脫。在教學裡,在給人治病的時候,我也遇到很多各種各樣來爭辯的人,我也常常以不爭辯為真解脫。以前我愛爭辯,總要希望辯個理,總希望對方明白、覺悟,但是對方不明白,最後我說要以不爭辯為真解脫。真正修行高、德行高的人,不會和常人在一起爭辯的,他只是點到為止,他不願意跟你爭辯的,不願意跟你攪來攪去,告訴你怎么信仰對,什麼是真理?他不會跟你講太多的,只是點到為止。愛爭辯的人,這一生往往是命運不好,容易得不到人家對你的承認和認可。

9、愛笑話別人的人,最終不如人。有的人笑話人家磕巴,自己磕巴了;有的人笑話人家瘸子,自己瘸了。笑話人等於招人家毛病,就等於把人家的毛病笑話到你身上來了。

10、喜歡誇耀自己家人的人,最終會發生丟人、慚愧、丟人現眼的事來平衡你。有些母親喜歡夸孩子,有些婦女喜歡夸丈夫,夸完了讓你抬不起頭來。“我家孩子可懂事了,”今後就用不懂事來平衡你:“我家孩子可靜了,”最後靜的大門不出,給你靜傻眼了,最終變成讓你羞愧之事;我家孩子可活潑了,”結果天天不回家,活潑吧,到哪都活潑去。

11、愛說極端話的人,這一生容易大起大落。

12、愛說狠話的人容易招來橫禍。

13、喜歡議論事非的人,一生只能當小市民,一定是讓人看不起的命。

14、語言上老想證明自己的人,這一生將讓人誤解。老想證明“我是好心,我是對你好,”“你看我是這個意思?”你證明吧,這一生讓人誤解。

15、喜歡說的人—般沒有什麼實際的收穫,最終只能得一個能說會道的美名,實際收穫啥也沒有。

16、喜歡說謊的人一般得不到人的重用和信任,記憶力還容易減退。

17、說話不留餘地的人遇著災難、困難,將無法化解。

18、喜歡讓人夸的人,自己事業上往往很難得志。

19、喜歡溜須拍馬的人,最終讓人出賣。

20、誹謗或惡意中傷等妄語的受等流果:說妄語的果報,會常常被別人欺騙,被別人毀謗。有時候,有些人實在沒有犯罪,但卻受到毀謗和誣告,這些都是前生妄語的業力所帶來的惡果。

21、離間語的因果:常常兩舌的人,所受的果報就是眷屬不和,親友互相爭鬥怨恨,四周的人無法和諧相處。


不揚己長彼短

常省己過,不訟彼短,

恆以一心,求諸功德。 ──《維摩詰經》

這四句偈,主要是提醒我們要時時反求諸己,常省己過。

所謂「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過能改,善莫大焉」。在佛教裡,不怕犯戒,不怕有過失,最怕的是不肯懺悔。就如杯子髒了,要用清水洗淨,才能再裝水飲用;房子裡塵埃遍布,也要打掃清潔,才會住得安然舒適。外在的環境、器物髒了,我們都知道要拂拭清洗;內在的心靈有了汙染,該怎麼辦呢?

懺悔的法水,可以為我們洗清罪業,讓我們恢復身心清淨。因此要「常省己過」,就如儒家有謂「吾日三省吾身」,意思是勉勵我們要時時懺悔、改過。歷來多少聖賢,因勇於反省自己,改正自己的過失而蔚為千古美談。如子路「聞過則喜」,大禹「聞善則拜」;甚至過去的祖師大德,他們從不曾說「我沒有過失」,反倒自豪於「改過不憚」,不怕改正自己的過錯;佛教裡的菩薩、羅漢,也講求隨時觀照自心,懺悔修正己過,而能在道業上有所增上。

當然,過失有大有小,我們常形容一些人「大過不犯,小過不斷」,這是不行的。一個人縱然沒有犯下大過失,但積習不改,小過不斷,累積多了,終究也會成為大過。比方順手摘採別人的一朵花,順手拿走他人的一枝原子筆,看似不嚴重,但經常順手牽羊、竊盜成習,最後會錯誤地認知別人的東西就是我的,甚至犯下殺人搶劫的惡行也不以為過錯,那就很嚴重了。

「不訟彼短」,佛教有句話說「靜坐常思己過,閒談不論人非」,意思是要我們經常反省、檢討自己的過失,閒談之間不可論及他人的是非。經常說三道四、傳播是非者,反而得不到眾人的敬重。為什麼呢?因為「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有時雙方訴訟、打官司,打贏的人真的就贏了嗎?也不盡然,因果、天理自會給予公斷。所以做人最要緊的,就是「恆以一心,求諸功德」。如果我們能時時心懷正知正念,行事之中自然會產生無上功德。

二〇一二年六月三日刊於《人間福報》


同是佛弟子鬧到法庭打官司,你們不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

摘自淨空法師《淨土大經科注》第379集2013年7月27日講於香港

說是我的徒弟,我不承認,我這一生沒徒弟

今天早晨我看到一封信,是寫給我的。信的內容充滿了怨氣,不平,沒有具名,不知道是什麼人寫的,我們隨“順忍”。為什麼一樁事情?“華藏淨宗學會”悟道法師那裡,提倡印《龍藏》,曾經給我說過。他告訴我,他想找一些同學,把《龍藏》做標點符號,把段落勾出來。我說好事,便利於現在人讀誦。《龍藏》、《大藏經》,沒有句讀,排列的方式跟《四庫全書》一樣,沒有標點符號,對現在人來說確實有困難,他發這個心,好事!我同意,來問我同意。寫信的這個人說他不應該加標點符號,我們要看的是要看原本,保存原本的本來面目,他也是好心、也是好事。兩個人都是好事,站的角度不一樣,現在在法庭打官司,信徒捐獻這個錢,一個說是要印原本的,他現在把本子改動了,他犯法,要追究責任。

兩個人都發的好心,兩個人都做好事。這問題怎麼解決,來問我。我不能解決,他要我到法庭去說明,我沒有這個必要。他說悟道是我的徒弟,好像他也是我的徒弟,我不承認,我這一生沒徒弟,“華藏”那邊“悟”字輩的,“悟”字輩的人都清楚、都知道,跟誰出家?跟韓館長出家的。是韓館長收的,不得已用我的名義。可是大家一定要知道,韓館長收你們出家的,我沒有道場,我要收你出家,住哪裡?韓館長供吃供住,她收的,不是我收的。我跟你們的關係是同學。我們做誰的弟子,這個要清楚,我們做釋迦牟尼佛的弟子,我們做阿彌陀佛的弟子。阿彌陀佛承不承認?那就問自己了。自己要學的很像,佛會承認;自己學得不像,佛不承認。我們這一生終結了,念佛往生淨土了,阿彌陀佛承認了。不承認,他不來接引我們;他來接引我們,佛就承認了。阿彌陀佛承認了,釋迦摩尼佛也承認了,所以我們自己要冷靜回想,我能不能往生。不要吵架了,都是好心,各人因果各人承當,我們旁觀者操什麼心!?用不著。你們怎麼吵,我不會加入任何一方,我對你們兩方都讚嘆,兩方都是好心,放下執著,就得無生法忍了。

同是佛弟子鬧到法庭,你們不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

妄想分別執著統統具足,是六道凡夫,這一句話我們在經教裡看過不止一千遍,印象非常深刻,《華嚴經》上說的好,“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你本來是佛,他本來也是佛,現在為什麼變成這樣?就是現在你有了起心動念、有分別執著,你變成六道凡夫。六道凡夫有善惡,善心善行生三善道,惡心惡行生三惡道,自己要清楚,自己要明了。

大乘經裡佛告訴我們,放下起心動念,你就成佛了,回歸自性了;放下分別執著,你就是菩薩;單單放下執著,你就證阿羅漢果。這叫修行,這叫真修,這是真佛弟子。同樣是佛弟子,同樣修淨土,鬧到法庭裡面去出庭,你們不是釋迦摩尼佛的弟子,你們跟阿彌陀佛邊也沒沾上,將來到哪裡去,你自己心裡曉得,你要我出庭講話,我在此地把話講完了,這個遊戲我不參加。

記住,我這一生學習印光法師,因為沒有道場,這是為什麼不能收徒弟?沒道場。我收徒弟得要給有吃有住的,我只能維持我自己一個人,我不能負擔另外一個人,所以我沒有條件收徒弟。定弘法師要跟我出家,我沒條件,我替他找一個師父,香港的暢懷法師,這我們是老朋友,他有道場,他有徒眾。我一生過流浪生活,跟我的人每個人都知道,流浪很可憐,但是有一個好榜樣在,釋迦摩尼佛在世,一生過流浪生活,所以看到釋迦摩尼佛,我就很安慰了。

釋迦佛的弟子非常了不起,追隨釋迦摩尼佛,釋迦摩尼佛過流浪生活,他們也過流浪生活,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每一天的工作是托缽,那是一堂功課,這一堂功課是無上深妙禪,真正理解的人不多,那是真修行。除這一堂功課之外,聽經。世尊每一天講經,修定;每一天出去托缽是戒律,他們的“三皈五戒、比丘戒、菩薩戒”都在這個時候表現無遺。聽經是學教,坐禪是修定,確確實實“戒定慧”。或者我們可以說,聽經是慧,智慧,“戒”“定”“慧”三學,沒離開。累積三學,有得定的,有開悟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出家學佛要搞這個。

從今而後,我希望所有的佛教徒,不要拿出一分錢來做好事。做好事,有人告狀,有人拖你上法庭,好事不如無事。印經,有人印經,我們錢送給他復印,就交給他,不要管了,他怎麼用的,他負因果責任,我們的功德是圓滿的。如果我們念念想著這個錢,是不是做到恰當地方,我們的心不清淨,我們功德一分都沒有,清淨心是功德。捐了一點錢,天天念著,這不是要命,這種錢不能要,這種錢是骯髒錢、是染污,理不清的染污,要他幹什麼?

我過去人家送我錢,差不多都是印經的,買書,花了不少錢買書,我買了一百零二套《四庫全書》,買了二百七十套《四庫薈要》,為什麼?希望這個書不要遺失,不要失傳,我贈送到全世界國家圖書館,大學圖書館,送給他們收藏,這個東西不會失傳了。我目的在此地,這是拯救中國傳統文化,一個方法;進一步的,我們要培養能讀這些書的人,將來是中國漢學的老師,傳統文化的教授,這個重要!要培養佛門弘護人才,弘法跟護法人才,所以要辦學校。

 

經常被騙,肯定曾經是個壞人!

 

為什麼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事?

 

有些事在法律上不算罪,但在因果律上就是罪

 

一切隨緣,不要攀緣。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無事!

 

遭受欠錢不還、誹謗等傷害,是否不計較?錢被人騙了怎麼辦?

 

摩利支天菩薩除病隱身法,親友欠錢不還?讓他們主動歸還的神奇咒語!

 

世上沒有對錯,只有業。如果有是非,錯在自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煉心 的頭像
    菩提煉心

    菩提煉心曼陀羅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