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個人受菩薩戒跟沒有受菩薩戒,有什麼差別?菩薩戒重罪失戒的判定!

淨界法師

菩薩的戒體有兩種相貌:

第一個、在《瑜伽師地論》上說:一個人受菩薩戒跟沒有受菩薩戒,有什麼差別?受了菩薩戒,他當然也會犯過失嘛!但是他是怎麼樣呢?

雖作惡業,速疾能悔

所以一個人,如果你造了一個身口意的過失,你到晚上的時候,誒!你自己會檢查出來。哦!你這個菩薩戒體很強,這個防非止惡的力量,雖作惡業,速疾能悔,那種增上慚愧。你今天講一句話傷到別人,你自己都不知道,到晚上也不知道,你的戒體可能很羸弱了,你那個防非止惡、自我反省的力量薄弱。所以你檢視菩薩戒體,就從這個因地檢查。

第二個、果報─雖墮惡趣,終不久留

發了菩提心的人,即便這個菩薩由於過去的罪業,墮落到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他馬上彈出來。

所以懺公師父常講一句話發菩提心,逍遙自在。你一個人發了心以後,你的業就改變了,你那個重大的業力,就被破壞了,真正發心的人,你即便墮三惡道,也是很快出來。

你看某甲跟某乙在過去生,兩個同時造了一個重大的罪業,兩個人同時變成一隻螞蟻,但是這個某甲是受了菩薩戒的,他變成螞蟻的時候,他那個菩提心的戒體,發生了作用以後,他很快的就從螞蟻當中,產生了增上慚愧,他那個螞蟻的壽命不會太長的。有些人做螞蟻是─七佛出世猶為蟻子;你看這種人,根本就沒有戒體的。

所以一個人墮落到三惡道以後,他跳不出來啊!這個人沒有發心過,沒有戒體,沒有那種防非止惡、滅惡生善的功能。

所以這個戒體,的確是有它的效果,但是這樣的戒體你要堅固,你必須要提升到勝義菩提心。


淨界法師 : 受了菩薩戒後,要跟這種磁場不和的人保持距離

又不親近旃陀羅,及畜豬羊雞狗,畋獵漁捕,諸惡律儀。如是人等或時來者,則為說法,無所希望。

就是有些人造的罪業特別重,這個殺盜淫妄的業。比方說“旃陀羅”,旃陀羅就是在古印度專門從事殺業的;或者是畜養豬羊雞狗。我們受了菩薩戒是不能養這些動物的,因為這個動物,你雖然沒有殺它,你增長殺生的助緣。或者是畋獵,就是打獵,或者捕魚等等,如是這種殺生的惡律儀。

這種整天做殺生的人他造惡業,他來跟你求法,你可以為他說法,但是你不能夠有一種希望要彼此親厚,彼此友好。因為,你跟他在一起,我們說過,兩個人在一起只有兩種情況:第一個就是你跟他磁場不和,那你們兩個就互相爭論;要不然,就是兩個磁場完全被同化。當然你不可能同化他,因為你是凡位菩薩,結果你被同化,所以,損害慈悲心。

因為你一旦認同他,那你就損害慈悲心了,所以你變成進退失守。所以乾脆保持距離,就是遠離惡業。


淨界法師 : 菩薩戒中,古德重罪失戒的判定!

根據古德之判定,重罪之中,有分「失戒體重罪」跟「不失戒體重罪」。十重戒裡面的前四條叫「四根本」,犯一次就『失戒體』。酤酒罪之後的六條戒,不是犯一次就失戒體,是有兩個因素才會結重失戒體,第一個是:「數數現行,都無慚愧」,是指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過,沒有慚愧反省之心;第二個是:「深生愛樂,見是功德」,生起邪見,把犯罪當作功德想,而心生好樂。所以不論是「說四眾過」、或是「瞋心不受悔」,乃至於「謗三寶罪」,這六增上戒的上品重罪,都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犯,也就是「數數現行」。

蕅益大師說,其實重點在「都無慚愧」,就是你做這件事情,已經做到完全沒有慚愧心,習久成性了;而且還產生一種邪見,認為這件事情不但沒有過失,還能夠產生功德,對你有大利益,這時候就正式失掉戒體。所謂「沒有慚愧心」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在做之前沒有慚愧心、在做的當下也沒有慚愧心、做了之後也沒有慚愧心,表示你的菩薩戒體警覺的功能,已經完全被破壞了;當過失出現時,你卻一點警覺都沒有,表示你的戒體被煩惱破壞了。

至於「數數現行」是幾次啊?慈舟律師說,超過三次到第四次,就表示這個人沒有慚愧心了;但是蕅益大師不是以次數來判斷,他認為應該以慚愧心來判斷─如果你還有慚愧心、你就沒有犯重失戒體。所以在諸師的判定六增上戒的重罪,有些人偏重次數、有些人偏重心態,有兩種說法。

節錄淨界法師講述之《菩薩戒修學法要》講記


慈誠羅珠堪布

菩薩戒不同於別解脫戒,別解脫戒只 有人可以受持,人以外的眾生,則不能得到別解脫戒的戒體;而菩薩戒在受戒者種類方面沒有什麼限制,只要對大乘佛法有信心,具有菩提心,願意受菩薩戒,任何眾生都可以受。

關於受菩薩戒,龍樹菩薩和無著菩薩的傳承與戒條有些不同。按照無著菩薩的要求,只有在別解脫戒的基礎上,才能受菩薩戒;而龍樹菩薩的傳承卻沒有這樣的要求。

但無論如何,二者的實質內容是一樣的。無著菩薩所說的“別解脫戒”的意思,不一定是指別解脫戒的真實戒體,而是說必須按照別解脫戒的要求去做——斷除殺、盜、淫、妄、酒等等。如果一條戒都不能守,而隨意殺人、偷盜,就沒有辦法受持菩薩戒。所以,在受菩薩戒之前如果有居士戒,那就很完整;即使沒有受居士戒,也不成問題,因為受菩薩戒的時候,同樣也受了不殺生、不偷盜等戒條,所以沒有太大差別。

最理想的次第,是先受居士戒;然後精進修持菩提心,在自認自己有菩提心時,再受持菩薩戒;在菩薩戒的基礎上,再受持密宗誓言——灌頂。

[慧燈之光七:菩薩戒淺釋] 


界詮法師:皈依和受戒是一回事嗎

皈依的對象是什麼

皈依就是皈依三寶,也就是佛法僧。皈依三寶之後,就是一個真正的佛教徒,任何人發心學佛都可以皈依。

如果不經過皈依三寶的儀式,當然也能學佛,但皈依後,在心態、生活、習慣各方面,都有善知識乃至諸佛菩薩、護法龍天來協助、加持。

皈依三寶之後,可以在家修行。在家修行的佛弟子,一般稱為居士。如蘇東坡、王安石,還有南朝的梁武帝,他們都是古代著名的大居士。

皈依和受戒是一回事嗎

皈依後並不意味著要守戒律,因為受戒還需要其他的儀式。

根據寺院法會具體實施情況,可以實現信眾受持皈依和受持相關戒法的意願。

皈依和出家是什麼關係

皈依三寶不必出家,出家必須要有皈依。

出家有五重含義:一、出煩惱家;二、出生死家;三、出六道輪迴之家;四、出三界家;五、出染污不淨家。

對於出家人,世俗信眾可以稱呼為法師、師父。

皈依後還可以吃肉嗎

有人說皈依就是什麼都不能幹了,不能吃肉,不能喝酒,不能談戀愛。

這是錯誤的。皈依是內心信仰的確立,皈依後我們在世俗生活中的角色,一切生活秩序和要承擔的責任不變。

皈依和吃不吃肉沒有關係。佛教提倡吃素,是為了培養我們的慈悲心。如果一時做不到,可以選擇吃三淨肉(即:第一眼不見殺;第二耳不聞殺;第三不為己所殺)。居家做飯,保證全家人的飲食,只要不違背殺生的原則也沒什麼妨礙。


達真堪布:受戒也要有智慧

戒律是活的不是死的,因為戒律離不開智慧。若是離開了智慧的攝持,戒學就無法圓滿。所以,持戒要看實際情況,在智慧的攝持下隨機應變。

有了智慧的攝持,持戒並不難。有些人不明白道理,雖然受持了戒律,但是由於沒有智慧的攝持,戒律就變成了死板、殭硬的「戒條」,讓持戒變成了障礙——自己和他人的障礙,生活和工作的障礙。這樣的戒律無法順應年代,順應地區,順應眾生。

現在很多人雖然學佛了,受了居士五戒,受了菩薩戒,但是不認真學習戒律,也不知道該如何守持戒律,覺得如果按照戒律的要求去做,就無法生活,無法工 作,還會經常犯戒、犯錯。其實,大可沒必要有這樣的顧慮,我們完全可以隨緣,但隨緣不是隨便。有時為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煩,為了避免修行的障礙,真正發 心為了眾生,為了能與他人結上善緣,在不自私自利的情況下,可以允許做一些不該做的事情。

比如有一個公案,說的是大悲商主為了不讓短矛黑人造下殺害五百位菩薩商人的滔天罪業,以慈悲心殺掉了短矛黑人。大悲商主雖然殺了人,但是卻圓滿了六十 劫的資糧。從此公案不難看出,雖然在表面上看是做了一些破戒的行為,甚至是殺人的惡業,但實際上是一種功德和善業。所以說真正具有智慧,明白了取捨的道 理,持戒不難,否則比較難。

比如受了居士五戒以後不能飲酒。然而有些人因為工作需要必須應酬,這個時候就犯難了,不知道該怎樣做才如法,不喝不行,喝了又犯戒。其實,持戒是有方法的。若是有智慧,持戒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難,行持起來也不會不方便。

禪宗六祖惠能講:戒是淨。雖然受持了戒律,而且認為自己是很認真、很精進、很嚴格地守持,但是自己的相續並沒有變清淨,這樣的持戒就不如法。不過,相 續變清淨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逐漸達到清淨,需要有一個過程。有些人受戒以後,雖然有時候也起煩惱和雜念,甚至還會犯某些錯誤,但是和以前相比已經好 很多了,相續越來越清淨了,這樣就可以說是有了戒學的功德。若是相續一點都沒變清淨,甚至變得更不清淨,更不自在了,就沒有得到戒學的功德。

戒是淨,淨是根,要明白這其中的道理,這是很重要的。

 

皈依戒與居士五戒

 

五戒與菩薩戒差別何在?

 

何謂「三淨肉」跟「五淨肉」? 絕對不能用絲織的棉被!

 

修大乘者絕不能吃“三淨肉”--吃肉的過失

 

有關"在家菩薩戒"問答

 

同修勸受菩薩戒,因生生世世都隨身帶,五戒就不行,對此不解?

 

有沒有受菩薩戒的差別?菩薩戒重罪失戒的判定!

 

受菩薩戒後常犯,罪業是否比不受戒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煉心 的頭像
    菩提煉心

    菩提煉心曼陀羅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