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願會讓你突破自我設限

淨界法師

古人說發菩提心我們設定目標有三個好處,第一個我們確認修學的目標,這就是一個水庫的理論,我們今天念佛是片斷的對不對,我們不可能整天念佛,我們今天念半個小時,明天念半個小時。那麼為什麼有些人他可以把前面的半個小時跟後面的半個小時累積起來呢?是他有水庫唄。他可以把他點點滴滴的水累積起來,因為他有固定的目標。那麼你沒有目標的時候呢,你的佛號就散亂了,就像這個下了很多的雨,但是你沒有水庫,結果你還是沒有水,因為你沒有明確的目標。

第二個引生修行的動力。修行,有些人是真的把力道放進去,有些人是沒有,所以這個動力是自己知道而已 。第三個突破自我設限,我們習慣於活在過去,我們自己會有一種妄想會約束自己,那麼這種如果你沒有目標你很難突破自我設限。

我過去講過一個公案,諸位可能還記得就是說,有一個獵人他買了一隻老鷹,這個獵人為了省錢就把老鷹放在雞裡面跟雞一起養,那麼這個老鷹從小跟雞在一起學這個雞的動作,學雞的聲音,長大以後耳濡目染它認為他是一隻雞,只是長得比較大而已。那麼長大以後這獵人想說老鷹應該開始訓練,讓它能夠飛翔幹一點實事。但是這個老鷹它心裡面有一個障礙,它認為它是一隻雞,他就覺得這個主人很奇怪,為什麼要訓練我?我就是一隻雞,你看到雞有在天上飛的嗎?

那麼這個獵人經過長時間的訓練失敗了,不是這個老鷹沒有能力,他自己心中有障礙因為它自我設限,我們很容易被過去的習慣所限制。那麼獵人在傷心之餘,就準備放棄這隻老鷹了,就把這個老鷹帶到高山上,讓它自由落地就把它放下去。那麼這個老鷹快要墜地的時候它的潛能發生了,它遇到生命危險的時候它展開它的強壯的翅膀,快要接觸地面的時候它飛翔起來了,變成一個真正的老鷹了,突破自我設限。

有人問一個問題說,我們為什麼要受戒?這個問題問得很好,我們修善就修善,為什麼要受菩薩戒呢?因為你沒有受戒,你沒有戒體就是沒有發願,你沒有發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邊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你沒有發願的時候你的生命就進進退退,但是你受了菩薩戒以後你是有一個願,所以受菩薩戒以後,在菩薩戒裡面有一個很重要你不能畫地自限。你看到很多戒文你不能說我做不到,不可以。受了菩薩戒你要說我慢慢做,還可以。你可以說我慢慢做,你不能說我做不到,這句話你千萬不要講,其實我們每一個人的個性,你不要說我沒辦法改,我從小就這麼回事,完了,你果然是不能改。

你要告訴你自己我慢慢改。所以這個發願它會讓你突破,突破自我設限。那麼就是說我們必須先有目標,才有所謂的過程,這引導力。


慧律法師:迷人口念,智者心行,如何心念不再被幻境所轉

每次坐計程車,司機就問:「師父,你看起來沒有幾歲,為什麼要出家呢?好可憐!」我不知道要如何答覆他。又問:「你是哪裡想不開?是否有讀書?」我說:「沒有讀什麼書,只念研究所而已。」司機又說:「讀研究所還出家,枉費父母親的錢,就像把錢填入水溝裡。要出家應該早一點,為什麼還要念研究所呢?」 

所以,我們的愚癡可見一斑。禪宗教我們一種妙法:「修行人要天天放生。」放生的意思不是「放走那些家禽、家畜」,而是「煩惱生起時,放走它。」這才是放生。 

什麼叫「眾生」呢?就是「煩惱一直生起,集一切煩惱,叫作眾生。」 

有些人拜佛時都非常功利,在佛前放些供品,就一直要求佛陀保佑陞官發財,或求病除,一切祭拜都是有所求的。 

有一句話說:‘修行念佛不求無病,無病容易增長一切的罪惡。’人假如無病來磨練,宿業難除,所謂‘比丘常帶三分呆,比丘常帶三分病。’如此才能警醒自己好好修行。

我們必須到什麼程度才會沒有生、死呢?禪宗有一句話說:‘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雁過寒潭,雁去而潭不存影。’意思告訴我們,一個修行人,當境界顯現時,不要受境界的影響,一切的幻象都不要留在心中;必須保持如如不動的定境,心不要被境轉。

我們人活著,就是生活在記憶裡面的殘影,殘影的幻化形式,會強烈地產生自我與主觀。一般人很難有禪師這種超是非、超善惡、超有無、超好壞的胸襟。沒有辦法超越就會落入相對比較,就會產生痛苦;人家說句好話,他就感到偷快,別人毀謗就產生苦惱,這樣要如何修行呢?只是永遠活在別人的語言當中。

所以,人活在別人的批判中就會很痛苦;如果你很在乎別人對你的看法,你的生命便失去了自主,你同意嗎?所以,不必要去管別人的看法如何,只要我們所做的事情能對得起良心,沒有違背三寶,也沒有失去什麼東西就可以了;晚上睡覺問心無愧而高枕無憂,也不必去管別人講圓的或扁的。別人說我們如何,我們也不必去解釋。有時候越解釋是越不清楚的,要讓別人了解你,你只有離開他,當你要去解釋什麼,人家會認為你一定有錯而心虛。

所以,我們必須學習禪師的功夫,修淨土宗的人,也必須有禅定的功夫,念佛時心才能定。我們繼續來解釋這句‘雁過寒潭,雁去而潭不存影。’這句話是說我們的心,事情過去就算了,不必去翻老帳。一個人對別人最殘忍的事就是本錢加利息苛求對方,殘忍的就是翻舊帳。所以,我們必須有禪者那種‘雁過寒潭,雁去而潭不存影’的境界,意思也就是無所執著。

禪師又說:‘海闊縱魚躍,天高任鳥飛。’如果我們的胸襟非常開闊,面對任何事情都能保持如如不動的心境,任何人對我的稱、譏、毀、譽都不會影響情緒的起伏,那麼,我們臨命終時,就有把握了。

再來是好好念佛,念心口一致的扎實佛,不要念‘松佛’,所謂‘松佛’就是不實在,對事情會計較,沒有肚量,一種‘雞仔腸,鳥仔肚’的狹窄肚量。也就是說:越拜佛越我慢,拜佛拜到倚老賣老;若有人請他去聽經,他會說:‘法師還沒出世,我就在拜佛了。哼!聽他講經!’這種倚老賣老的口氣,好像是說:‘年輕就是一種過錯,產生不了什麼力量。’但是這個力量,有時候不能從年齡來論斷;英文有一句話‘Knowledge(wisdom) is Power.’這是說‘智慧就是力量’,也沒有說年長就是力量。

俗雲:‘無智空長百歲,有德不在年高。’並不是人活得老、年紀大,就一定有智慧;假如毫無智慧,活了一百歲又有什麼用呢?所以,我們說:‘迷人口念,智者心行。’有智慧的人是從內心下功夫的。有的出家人看起來鈍鈍似的,都不說話,其實,也許他是大智若愚,他的功夫有多深是難以測度的。

以前有一位冬瓜和尚,因頭部長得像冬瓜,手持念珠,有點裝瘋賣傻做癡呆的樣子。他常到菜市場去,找那些賣魚、賣豬肉的小販;冬瓜和尚一進市場就一直念佛,這些商人呼喚他時,冬瓜和尚就說:‘啊!造孽、造業......’然後奉勸商人不要賣魚、不要賣肉。那賣豬肉的拿起屠刀說:‘豬肉不賣,那我太太誰要養呢?’冬瓜和尚笑一笑說:‘啊!可憐喔!可憐喔!’裝出一臉不在乎,再繼續念他的佛:‘阿彌陀佛......’。他修行是在內心,表面上癡癡呆呆的,其功夫之深是沒有辦法丈量的。他臨終前站立著,面向西方持佛珠、合掌、念佛,旁人都看到三道光芒射下來;冬瓜和尚往生了,而依然兀立著。這種功夫要那裡去找。所以,看出家人不要只看外表,要觀察他內在的功夫。我們不要以外表去丈量一個出家人,不要看不起他們;最少,他們能剪斷那一頭煩惱絲,我們就必須尊重他三分。

在家居士也一樣,有時候也看不出他的修行功夫有多深,俗雲:‘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在修行路上,我們發現別人的缺點,不要到處宣揚,說不定他是佛菩薩示現的。

我告訴各位一句話:‘對你特別壞的人,你必須更感謝他。’就好比我以前的那位女朋友——我在高中時就開始談戀愛,是她先追我的,那時我讀建國中學時趾高氣昂,我教她國文、數學、英文,本來純粹是同情她、教導她,沒想到後來竟然自己陷入感情的泥沼中,無法自拔。後來,她知道我把感情付出了,我要約她去看電影,她就說:‘不要。’一味的吊我胃口,我開始產生煩惱。然後,她看我沒時間了,再來約我出去,我感覺女人真奇怪。要,她說:‘不要。’不要,卻說:‘要。’令我糊塗了。現在我已經了解了。像當時這一種折磨,到了今天,我體會到生命的意義以後,我非常感激她。她是我在世界上最大的恩人,因為她折磨我、刺激我;當我陷入感情泥沼中時,還差一點跑去跳淡水河。

到今天我才體會到人為什麼要自殺的道理,那是一種身(心)不由己。不要陷入感情的泥沼中最好,要是陷入當中,一百個人,可能死去一百零一人。明明知道這種感情是不會快樂的,要娶了她也可能痛苦一生,但仍然去愛她,真是百思不解。所以,我認為感情根本沒有什麼道理,我是被她磨練出來的,她就是我的恩人。有一次,我在文化大學演講,她到休息的客廳來找我,許多北部各大專院校的學生也在場,我就故意說:‘我這雙手這一生才牽過一個女孩子。’她把頭低了下來。在大學四年中,我這雙手真的沒再牽過任何女孩子;我已經學聰明了,沒有人能再荒廢我的青春了。所以說:第一次是純純的愛,是感情的犧牲者;但是第二次就不會迷惑了。到了今天回想起來,也只有感激她。

所以,我們不能有嗔恨之心。恨意會很強烈地束縛自己,又不能解決事情。我恨你,你或許也不會了解,這樣不是很無知嗎?假如,我恨你可以縮短你的性命,我就恨你到死;但是我恨你時,你也不知不覺,這又有什麼用呢?恨是不能解決問題的,恨是世界上最愚癡的。千萬別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這是最愚癡的行為。也是走向三惡道的種子。一定要把自己的心量擴大,融入虛空法界。因此,我們必須常懷感念別人的心情,用大無我的精神,就不會有痛苦。

今天之所以痛苦是來自於‘自我’,自我是痛苦的開始;‘自我’讓我們產生痛苦,讓我們沒辦法解脫生死,死不掉。上次,我們講的是生,今天講的是死。真正的死就是一種滅,斷除煩惱才是真正的死,斷氣並不意味著死,煩惱斷才算是死。真正的死,是假體死,本性活起來。藉假修真,要從何下手呢?要從‘無我’的精神著手:我們用智慧來觀察身體是假合、暫時的,沒有一種是屬於我們的;慢慢地去觀察,總有一天,我們會發覺世間本是一片虛假的。

佛陀說:‘這個世間,本來就是無我。’我們常把肉體當成真的,當然就會追求、分別,強烈地希望。禪師有句話說:‘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因為我們一切的緣,都只是一種外相,這些外相都是虛假的;世間為我所用,非我所有。但我們總是對這個環境相當執著,不能離開虛妄的外緣。能離妄緣即如如佛。因此,家中有任何逆境,就必須想早晚都會分開,貧富美丑都是暫時的,沒有一種事情是永恆的。如此一來,我們了解了虛妄的世界,世界還有什麼值得眷戀、放不下的呢?

所以,修行人應該不落印象,不亂發惡願。印象是意識的形態,而存在一種真實的感覺。不落印象就是說人不要將世間一些無聊之事,搜集入心中。把一些骯髒、無謂之事放在心中,只是增加痛苦。所以,修行人不落印象,落印象就不能修行。所謂‘印象’是心裡面記憶的影子,這影子會擾亂心性;時常回憶著它,會令我們迷茫,帶來強烈的痛苦。‘不亂發惡願’。人常有怨恨的心,有人對不起我們時,常會說:‘我要看他多好死!’或‘有一天一定要報仇。’佛陀說:‘不要發這種惡願。’發這種惡願時,其意識形態中與眾生都結惡緣,將來的一切果報就只有在相互的斗爭之中,因此不要發此惡願。如果我們確實遇到糾纏不清的人,唯一的辦法就是遠離,所受的委屈也不必跟他計較了。

有些人是不講道理的,我們也不必去理會他。禪宗有句話:‘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在這裡的‘百花’是比喻社會的‘萬花筒’,象征五欲六塵,謂之‘百花’。在世間打轉時,有許多污染的東西存在,‘片葉不沾身’是說‘身上沒有沾粘一片落葉’,也就是說,不會去執著萬花筒中的花花世界。因為這些東西都不能令我們究竟解脫、離苦得樂。

我們所求的是心靈的快樂,超越的思想,而不是精神的寄托而已。像馬克斯說:‘宗教是麻醉劑。’也有人說:‘宗教只是精神的寄托。’如此的說法就錯了。佛教不只是精神寄托,精神的寄托只是初步的功夫,必須在寄托之中超越一切,既現實又能夠超越。所以,禪宗常說:‘要如何超越?參——拖著死屍的人是誰?’我們必須常常如此來參。

禪師說:‘我們要修行,就必須把今日當成已死了,這個身軀已經開始腐朽了。我們來開個玩笑:假如,今天總統下一道命令說:‘將國軍英雄館的人都捉起來,明天槍斃。’到了明天,一分鐘槍殺一個,我想今晚每一個人一定是一直念佛號了;擔心明天遭到槍斃,就開始知道念佛了。所以,我們常說:‘但念無常,慎勿放逸。’當然,這只是一個比喻的玩笑,意思也就是告訴我們,我們隨時可能往生,所以,必須好好修行,心才不會落入生死之門。

有起心動念就有生、死,要如何才能跳出生、死的束縛呢?就是來世不生,就不會有死了。要怕生而不要怕死,有生必有死。那麼,從哪裡下手呢?從‘無心’下手。今天我們‘有心’存在,就是一種意識形態,太過於執著。所以,佛陀說:‘八萬四千法,唯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所有的法都是針對我們的心來講的;心若無所執,也就不必用什麼法了。但也莫謂無心即是道,不要說沒有心就是道,而是說無所著、不起煩惱之意。

也可以說‘無心’即是不要有惡的念頭,要有善的念頭;如果沒有一切惡的心,何用一切法呢?‘三世諸佛敷經演論皆令眾生,心無所著。’所有的一切諸佛說經論道,都是要使眾生無所執著。人活在世間,心若有所執,就好比被繩索系縛住一樣。‘著’就是繩索,‘執著’就是自己拿一條繩索綁住自己,誰束縛你呢?我們不可以說:‘我被你氣死了。’我們該說:‘我很沒有修養。’如果,修養成佛,還有什麼事情令我痛苦呢?其實,沒有人令我們痛苦,而是自己使自己痛苦。

因為沒有修養,執著自我,太保護自己,所以沒辦法解脫自己。就像拿一條繩索,自己縛住自己才產生痛苦;我們戰勝不了自我,我們超越不了自我。‘若著心堅固,苦根轉生,無由解脫。’若執著的心不放下,一而再、再而三的執著,痛苦的根本一直加深、加強,就無法解脫。常常,我們對業報不滿,總是埋怨自己現世的逆境,我們都不會想到前世造了多少業。今世轉不過,也不會向佛陀求忏悔,還埋怨三寶;如此一來,執著之心愈形堅固。

朱熹講過一句話:‘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句話告訴我們,事情如有不順利,必須反省自己,這樣才是名‘君子’。學佛的人,在拜佛過程中,若遇到逆境,就怪佛陀沒有庇佑。我們看看佛陀,他已經成佛了,提婆達多從山上滾下石頭,被護法擊碎,碎石撞到佛陀的足指,佛陀照樣受傷流血,這是一種果報,佛陀也要承受。佛陀入婆羅門聚落乞食,空缽而還。比丘托缽有一種規律,凡是托過七家,沒有所獲就必須停止托缽了,不能再化緣了,表示福報不夠,‘足限七間,托缽若無,即還精捨。’這一餐就不能進食,如果別的比丘托到東西,分給你一些才能進食。

佛陀化緣一無所得,這是示現給眾生看的。弟子就問:‘世尊,您是一位人天尊師,福報這麼大,為什麼還會托空缽回來呢?’佛陀說:‘今天我雖已成佛,還是必須面對因果;沒吃沒有關系,我必須示現給眾生看。

弟子又問世尊:‘世尊乞食不獲、空缽而還,是什麼樣的因緣呢?’世尊接著回答:‘在過去,我是一名外道,曾到長者家乞食不得,後來看見一位出家人也到長者家乞食,這個出家人已證果,長者夫人看他身心端寂,生信敬心,奉施了很多上妙飲食。我看了心生嫉妒,將他的缽打翻,還用腳踐踏食物,使他沒辦法吃。以此惡業於百千歲常生地獄受無量苦,殘余業力,今天空缽而還。’

想想,佛陀還必須遭報,那我們遇到一些逆境又算什麼?還常常埋怨。這樣子要如何修行!?我們要想,佛陀那麼好的修行,仍然必須受因果報應了......。當然,佛陀是示現,他無苦受可言,但他一樣要受報。所以,我說:‘在座的各位大德,執著心不要太重。著,是苦的根本。’佛雲:‘眾生顛倒,輪回不息,如狗臨井,自吠其影。’這就是說眾生看事情常常顛倒,痛苦當成快樂,無常看作永久,如此一來,輪回永不止息;就如一只狗到了井邊,看到自己的身影一直狂叫一樣。如今,我們在心中存有主觀,看到環境的變化,就不會想想,這是一種因果報應,要接受它;而老是對於痛苦的果報不滿、排斥,甚至咒罵,增加第二重的苦惱。

楞嚴經說:‘汝等當知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也就是說一切眾生從無始劫以來,皆不了解自己的本性才是真實的東西——我們常說的修心養性、明心見性。‘性淨明體’就是本體是清淨的。‘用諸妄想’,就是我們用種種意識、妄想。‘此想不真’,這些妄想是虛妄的,故有輪轉。所以,迷、悟在一念之間。以前,我初學佛時,不知道在家人不能在脖子上戴念珠,那時候,還沒看過印光大師的文鈔,故不了解。我在頸間掛著念珠回到台北,遇到好友吳金松、吳正雄,我就告訴他們必須念佛,因為生命太短暫了。

這些朋友就說:‘老大,老大,你的頭殼壞掉喽!你沒讀大學時好好的,讀了大學之後,竟然如此瘋顛,掛一條念珠,看起來像個師父一般。’跑去告訴我媽說:‘你的孩子有問題,頭腦有點問題。我就告訴他:‘吳正雄你不要再玩了,游戲是無了時,看一點佛書吧!’因為他整天游手好閒,無所是事,他母親常常生氣罵他到處向別人借錢欠帳。有一天,吳正雄到榮民醫院去幫人家搬東西,賺點外快,沒想到恰巧下大雨,不幸被高壓電擊斃,面目全非。後來榮民醫院賠了十三萬,那年他正好十九歲;我要他念佛時,他十七歲。我去助念超渡他,屍體已相當臭了,雖然棺材已密封,仍然可聞到屍體的味道。

還有一位叫劉基生的朋友,也相當惡劣。與他同居的一位女人,已經身懷六甲了,有一次好像是賭博輸了,生氣把這位女人拉到街上痛打一頓。街旁是三山國王廟,那天,下著傾盆大雨,被他痛打的女人跪下來哀求他放過一馬。他的兄弟下去勸架時,他卻把扁鑽抽出來說:‘多管閒事的人,格殺勿論。’真是太惡劣了,毫無人性可言。有一次去撞球,他遇到一位叫大頭仔成,染了肺痨第三期的病,是一位先輩流氓,在撞球間和他發生了沖突。劉基生帶了兩支扁鑽,沖突之後抽出一支扁鑽丟給大頭仔成並說:‘我不希望殺手無武器之人,給你一支,單挑。’大頭仔成說:‘年輕人,如果有錯我向你表示抱歉,不要用暴力解決。’他說:‘不行。’他認為晚輩把老一輩的做掉,可以鞏固其地位。大頭仔成一直勸他不要,他卻一定要,結果被大頭仔成殺死了。

這位年輕的劉基生死後,回來告訴他媽媽:‘媽媽,我很痛苦。’他媽媽看到他,滿臉是血。要知道死後入鬼道的人,若是車禍死亡者,一定滿臉是血;若被炮彈打死,死後臉也看不清楚......。被人殺死的劉基生請求母親原諒他的不孝,他說:‘我在陰間很痛苦,是否可以幫我做些功德、超渡超渡。’夢醒後,他的母親以淚洗面。

所以,諸位迷與悟只在一念之間而已,不要為了一口不必爭的氣來厮殺,‘忍一時可以解脫一切。’年輕人血氣方剛戒之在斗,被人家數落幾句有什麼關系呢?為什麼一定要逞凶斗狠呢?所以,各位修行必須即時,不要牽絆太多,什麼女兒未嫁,兒子未娶,要等到民國×年×月才要來吃素食,才要開始修行。要知道人的生命,有時候只是一眨眼就死了,所以,趕快修行吧!不要生生世世再入輪回。

我常常勸世間的人說:‘菩薩啊!快快修行喔!’有些菩薩總會說:‘我怎麼有時間修行。’說了一大堆理由。造業時是拚著老命,要他們念佛說沒有力氣;但相互叫罵時卻顯得元氣十足,也不怕心臓停止。所以淨土宗說一句話:‘輪回苦海似油煎,念佛如同救命船,忙裡勿忘黃金父,恐叫鼻孔被人穿。’黃金父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像我們的父親,觀世音菩薩就像我們的母親,心心念念是父母,一心求往生。在這個世間盡我們的力量做善事,一心念佛、行善。正修就是佛號念至一心不亂,助修就是行善。臨命終就沒有什麼問題。‘恐叫鼻孔被人穿。’有空的時間就要念佛,恐怕有一天我們命終後,入畜生道時,鼻子被人穿孔被牽制了。‘輪回苦海似油煎,念佛如同救命船。’所以,隨時隨地記得念佛。


人心的九個結

從前,印度有一位叫無著的菩薩,他是佛教非常有名的一位大德,也是大哲學家。他在《大乘阿毗達磨集論》中談及到人心理的毛病——九結。結就是用繩子打結的這個結,打了死結,打不開,所以很麻煩,很痛苦。

一、對自己想要的東西放不下:愛結

愛結,也叫貪慾結。

貪慾結能導致什麼呢?對自己想得到的東西放不下,特別在乎。為了得到想要的東西不顧一切,不擇手段,因此會惹下很多的麻煩,埋下很多禍根。

二、嗔恨之心:恚結

嗔恨的對像大致有三類:一是對人、對眾生的嗔恨;二是對所遭遇事情的嗔恨;三是對處所的嗔恨。

有的人總認為,是某個人把自己弄成這樣了,所以咬牙切齒非要報復對方不可,這就是對人的嗔恨;還有的人對自己糾結的問題想不開,甚至不想活了,這是對事情的嗔恨;還有的人,曾經遭遇過某個痛苦之事,從此,不但恨發生這件事的地方,連這個地方的人都一起恨,這是對處所的恨。這種情緒會使人做出許多不理智、不計後果的事情。

三、傲慢之心:慢結

慢結有七種。

第一種叫慢或勝慢。

就是總跟比自己差的人比較,覺得自己了不起,比他人強。這種心態如果建立起來了,容易騎虎難下,最後下不了台,做事經常會失策,給自己造成很多痛苦。

第二種叫過慢。

本來別人本事跟自己相當,但自己總有一種錯覺:「我就是比他強。」這就叫作過慢。

第三種叫慢過慢。

在別人各方面明顯比自己勝過一籌時,還妄以為自己一定比他更高,這叫慢過慢。慢過慢是自卑導致的。我曾經有一個同學,有一種特別不好的心態,明明文化基礎極差,但就算遇到比他強十倍的人,在他看來人家也是什麼都不懂,只有他自己是最厲害的。

這樣的人,因為過於自卑,所以遇到比自己強的人,就會不斷地安慰自己,「我也不比他差在哪」,然後就走向另一個極端,產生誰都不如自己的那種感覺。

第四種叫我慢。

就是心中只裝得下「我」和「我的」利益,其他任何一個人的事都容不下,只有我和我的才是至高無上的這種心態。

第五種叫增上慢。

明明自己沒有那麼高的能力和成就,卻自以為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比如說沒有證得果位而說證得,沒有神通而說有神通。

第六種叫下劣慢。

沒有作為,輕毀自己。有的人覺得「我活著有什麼意義呢?死掉算了。」這種不思進取、活得很無聊的心態,就叫下劣慢或卑慢。

第七種叫邪慢。

就是把不好的東西當成好的。

人性中有一種最明顯的邪慢,即「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這樣的一種觀念。本來這種認知是非常糟糕的,絕不應該有的,但是有些人卻沾沾自喜,「我比他聰明,比他厲害,你看,他這個人傻乎乎的,什麼也不知道,我起碼還知道這個」 。

不以為恥,反以為榮,這就叫邪慢,是建立在邪的、不正的東西上面的傲慢。

以上所有的這些傲慢,都能夠導致人徹底地失敗。

曾經有人問我,我的前途會怎麼樣?我就跟他說,我不懂得你的前途,但是我教你如何看一個人的前途。當你看到一個人目中無人的時候,你可以跟他說,「哎呀,先生你小心一點啊 ,有小人害你呀。」八九不離十,一定會準的。為什麼?他的傲慢已經得罪很多人了,厄運不來找他才怪吶,很快就有人找他麻煩來了。

而某人很低調,就是大家開玩笑說的「夾著尾巴做人」的那種,你就跟他說,「你萬事大吉,一定會沒事的。」 為什麼?凡是做人低調者,因為他不惹人家,人家怎麼會惹他呢?

四、愚癡之心:無明結

無明就是愚癡、無知。龍樹菩薩曾經說過,做任何一件事,要遠離四種非理性的行為,否則一定會犯錯誤。哪四種非理性的行為?

1.以貪慾而顛倒行,即感情用事;2. 以瞋恚而顛倒行,即意氣用事,鬥氣;3. 以愚癡而顛倒行,即茫然行事;4. 以怖畏而顛倒行,即疑心太重。

所謂的茫然行事,就是不去觀察事物本身的真實面貌,盲目而行。這樣的人,必遭磨難。這就是佛教裡所說的無明。

五、價值觀和見解上的錯誤:見結

見結是什麼?就是價值觀和見解上的錯誤。見結大致上有三種:一種叫薩迦耶見;一種叫邊執見;一種叫邪見。

所謂的薩迦耶見是什麼?見結當中,把我的利益視為第一的一種見解。有這種見解的人不會有大作為。

一個以國家的利益為第一的人,一定會變成被國人所敬重的人;一個以區域利益為第一的人,一定會變成這個區域所敬重的人;把整個家庭、親朋、好友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人,親朋好友一定會非常地敬重他。

你所考慮的範圍有多廣,因受益而敬重支持你的人就有多廣。

什麼是邊執見?比如,把「我」和「我的」利益當成永恆的,或者是固執地認為人死之後什麼都沒有,沒有後世,這樣的一種見。

什麼是邪見?不承認行善積德的結果,不相信因果,不相信前世後世,不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就叫邪見。

六、把自己的一切事當成是至高無上的:取結

凡是我說的話、所想問題的答案,是也得是,不是也得是,包括自己的價值觀、見解、行為等等,不允許任何人提出絲毫不一樣的見解,或者反對的意見。這種把自己的一切事當成是至高無上的,就叫做見取結。

還有一種戒禁取,認為某一種荒誕的行為是最上、最好,我這樣做會得到解脫。

七、對任何事情都產生懷疑:疑結

請記住了,人一生當中一定不要染上懷疑的病。當你一旦染上的時候,就再也不會有快樂、幸福可言。

這種疑病,對任何人都有可能產生,包括對父母、對丈夫、對妻子、對朋友、對學校、對領導、對社會。一旦建立了這種疑結之後,除了「我」之外,再也沒有什麼可信的了,這樣的結局是什麼?除了「我」之外,再也不會有人相信你。

八、嫉妒:妒結

有人比自己的學問大,嫉妒;比自己權力大,嫉妒;比自己錢財多,嫉妒。不要說遇到比自己厲害的人,就是跟自己一樣的,心裡都很不舒服。這種心態是造成自己不幸福的最根本因素。

世界之大,為什麼只有我這樣才行,他那樣就不行了呢?你追求幸福和快樂,也一定要允許他人同樣也尋求快樂、利益。而且,今天你得的多,明天他得的多,後天你得的多??這本來就是來來去去、沒有一個絕對固定的事情。因此,做人要打開胸懷,不能狹隘,否則會活得很麻煩。

九、吝嗇:慳結

其實人要想獲得更多,就要學會施予。你要是捨不得這個,捨不得那個,就不會有人向你捨。有人給別人施捨時,心甘情願,但在你面前的時候,就是捨不得。為什麼?因為你對他捨不得。因此,要學會磨掉這種慳吝的心。

人之所以獲得財富,有三種原因:第一,前世佈施得多,所以今世榮華富貴。第二,今生修得好,施捨得好。第三,暫時從別人手裡借來的,但是,改天你還是要翻倍還的。這說的是投機取巧弄來的財富,不是正當的。

其中前世修福報的人是什麼樣的呢?

特別喜歡給別人施予,有了東西喜歡跟朋友分,跟同學分,跟父母分,他有福報就是這種品性在起作用。

就像過去你是學計算機的,現在碰到計算機,就用不著學,你本來就會。因為你過去所學的起作用了。施予也是一樣,因為前世有這個習氣,今生生下來,你就喜歡這樣。

什麼是今世修來的福報呢?有些人本來不是非常豪爽的人,但他明白了捨得的道理之後,便慢慢自我改變。這種人,今生和來世都會很安樂的。

而那些投機取巧的人,今天騙這個,明天騙那個,老想佔便宜,終有一天他會發現失去的會遠遠多於現在獲得的。騙別人的人,一定會被別人所騙,這是必然的道理。

 

念佛不改心,等於說空話,佛號只是工具,你的心決定你的去向

內心不想改變,佛菩薩來也是沒用!

你還是認為別人在傷害你,你完蛋了!

何謂修行?

幫你看清「我執」的真面目到底是什麼?

平靜是在你心中找到的

為什麼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事?

你什麼事情都要找個對錯,人生就糟糕了!

讀通《楞嚴經》,再看儒、道思想,都是善巧方便

「心有千千結」是啟動不了佛號的

往事不堪回首!生命只有一個結果,那就是沒有結果!

當你把心帶回家的時候,心在哪裡?

道人常帶三分病,樣樣都不許足!念佛可以消業障,為甚麼高僧大德還會有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蓮心 的頭像
    菩提蓮心

    菩提蓮心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