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念佛只會變好,不會變壞

文/釋淨宗

問:您講只要念佛即可往生,不會墮落阿鼻地獄;只要精進念佛,就算吃肉,或者是萬惡的罪人也能往生。許多人心生歡喜心,往生那麼容易,只要念佛即可。念佛學佛的人愈來愈多,但是一邊學佛一邊造業的人也愈來愈多了。他們想:反正念佛即可往生,不墮地獄,不怕輪迴,不怕報應下一代,作惡還有什麼可怕的呢?這樣是不是很不利於教育國人學善從善呢?

答:你的問題歸納起來,是一個前提,派生出兩種結果,然後針對其中一種結果作了推想和疑問。

你的前提是「法師你講只要念佛就可以往生」,派生出的兩種結果,一個是有的人很歡喜念佛了,另一個是一邊念佛一邊造業的人也多了。

念佛是好的結果,就不問了。關於一邊念佛一邊造業,你提出問題:為什麼一邊念佛一邊造業呢?也給出理由,是因為反正不怕因果,不怕墮地獄。如果這樣的話,不利於國人學善從善,怎麼辦?

這個問題我分為三方面回答:第一是審題,對這個提問先審核一番;第二交流如何正確提問;第三再來回答。

一、審題

 從問題的歸類(法義問題、生活問題、虛擬問題)上看,這個問題屬於哪一類?不是生活問題,似乎是法義問題,但其實是一個虛擬問題。是借法義來提問,所以這裏就有陷阱。

這個問題,回答者如果不清楚,就可能繞進去了。因為提問者自己已經繞進去了。人情上的東西一旦繞進去,這個陷阱是非常巨大的。

因為這裏不僅是個人的人情,而且也是大眾的人情。就是說,它是把念佛跟國人的學善從善對立起來了。

學善在世間法中是非常重要的,大家都覺得很好,「那你們念佛人怎麼可以不學善從善呢?」所以它成了大眾公認的一種人情,這可能成為世俗的見解,這樣,裏面就有很大的裹挾空間。

所以,一般人在這個地方都會望而卻步,都會很害怕。因為你不可能得罪大眾,你沒有勇氣、沒有力量得罪大眾的這種見解,你不敢。

因此,碰到這個問題,你可能就要討好大眾,講一些浮表的話,而這時你已經離開了佛法,完全埋在人情當中。因為你沒有勇氣,被裹挾了,它有一個巨大的陷阱。

從五點來分析:

第一,開頭說「您講」,這兩個字就有問題,這不是我講。因為如果是「您講」,他才有可能提問。所以我們強調,提問一定要以佛言、佛法為標準。

「只要念佛就可往生」,不是我講的,是釋迦牟尼佛講的,是阿彌陀佛講的。如果他在心中認定這是佛所講的,他下面還敢不敢問呢?

如果問題的來源把握得很準,問的方向就不一樣。他認為這是某一個現實當中的人所講的,那未必就是真理,「所以我就可以來考問你」。如果是佛講的,我們作為佛弟子,下面你該怎麼來問,那就不一樣了。

所以,一定要明確問的前提和來源。這個問題一開口就顯示出它是一個虛假的問題,因為來源不是在我這個地方。他如果說「您根據經典這樣講」,那就不一樣。

「只要念佛就能往生,不會墮入阿鼻地獄」,這是釋迦牟尼佛在《觀經》當中講的。佛這樣講,那你要問,能夠給你回答的只有佛。

「只要盡心念佛,就算吃肉,或者是萬惡的罪人也能往生」,是這樣,但也不是我講的。

第二,「許多人生歡喜心,往生那麼容易,只要念佛即可,念佛學佛的人是愈來愈多了」,從這裏能看出,問者是站在一個事不關己的立場上。你聽到這樣的說法,有沒有生歡喜心?是哪些人生起了歡喜心?如果你也生起了歡喜心,還會不會問這個問題?我想底下問題就沒有了,因為你就會說:「哦,那我也可以往生,那好,我也念佛。」就不會再問其他問題。

很可能你沒有躬行實踐,也沒有親自去追求往生。念佛一事,置身事外,這樣就有可能是搞人情,沒有自己真實去嘗試。

問的問題一定要跟自己的心相關。當然,你也可能是代別人問的,許多人是這樣。

第三,「念佛學佛的人愈來愈多了,但是一邊學佛一邊造業的人也愈來愈多了。」這句話也是虛擬的。

「一邊學佛一邊造業的人愈來愈多了」,這個答案怎麼來的?而且,「一邊學佛一邊造業」,這八個字的概念是什麼?也表達不清晰。我們每個人都在造業,即便做飯也是造業。業有善業惡業,這裏根據上下推斷,應該是指造惡業。

人大致可以分為三種,一種是只造業不念佛,一種是邊學佛邊造業,一種是專學佛不造業。

對基本的佛學知識,我們要瞭解。所有眾生,都是一天到晚在造業,造貪瞋癡。只要沒有離開貪瞋癡三毒,身口意都在造業。所以,不存在一邊學佛一邊造業的人愈來愈多的問題。譬如地球有七十億人口,這七十億人不管他學不學佛,都是整天到晚在造業,所以曇鸞大師才說「一念一時所造業,足繫六道滯三途」,我們一天有八萬四千個念頭,念念皆是三途業。不管念不念佛,都是這樣。所以一般人完全埋沒在無明黑暗和造業當中,所謂埋頭造業,頭都抬不起來。這樣的人只有兩種可能:一種是沒接觸到佛法,繼續造下去;另一種是接觸到了佛法。所以,你說「一邊學佛一邊造業的人愈來愈多了」,好像不學佛之前是乾淨的、不造業的,學佛了反而造業,而且愈來愈多。這顯然是虛擬的,也是因為你沒有觀察這麼細緻。這是第三點虛擬,跟事實完全違背。

第四,「他們想,反正念佛即往生,不墮地獄,不怕報應下一代,作惡還有什麼可怕的?」

「他們想」,這是自己的想像,這個問題裏有很多陷阱。你自己這麼推論,認為「反正肯定有人這麼想」。比如一萬個人聽到念佛即可往生,其中有幾個人認為「念佛即可往生,就可以作惡」的。或許有人會說:「肯定有人心裏這麼想。」那請問,心裏這麼想為什麼嘴上沒說出來?「可能不好意思說」,為什麼不好意思說?他心裏這麼想,嘴上不講的原因何在?「他認為這個話講不出來」,為什麼不能講出來?「因為這話不符合佛教」,說明他心裏是有標準、有是非的,他不好意思。

其實這些問題和想法,都是你自己想像出來的。為什麼會這樣想像?因為沒有躬行實踐。一個真正老實念佛、追求往生的人,聽到這個法門,絕對不會這樣想。

第五,「這樣不利於國人學善從善」,這裏沒有用肯定的語氣,是用疑問的語氣,這樣就有空間。

你得到的結論,就是念佛和學善之間產生了矛盾:念佛的人愈來愈多,造業的人也愈來愈多,不去學善了。這是不是事實呢?退一步講,假如是事實,也就是念佛和學善有矛盾,那我們作一個極端的推論,假如這兩者有矛盾,我們要怎麼選擇?是選擇世善,還是選擇學佛?有信仰的人,肯定選擇學佛;而世情、世俗見很重的人,可能就會拋棄佛法,選擇世善。選擇的關鍵,就看這個人內心是否認同佛法是真理。

如果佛法是真理,佛法是標準,那我們自然要以佛法來考究世間善,而不是以世間善為標準來考究佛法,一看佛法跟世間善法不一樣,就認定佛法是錯誤的。不是這樣的。如果發現世間善法不符合佛法,它是輪迴的因緣,是不究竟、不清淨、不圓滿的,就應該回歸到純淨圓滿的佛法的軌道,這才是我們作為佛教信仰者的正確思維模式。所以,這個提問也顯示提問者本身的信仰、腳跟站立的位置還是不穩定,在世法跟佛教之間搖擺。

當然,念佛和學善並不矛盾,可以兼而得之:因為念佛,善法更加純淨;因為學善,更喜歡念佛。

二、正面回答

審完題,也交流了如何正確提問,下面來正面回答。一句話:念佛只會止惡增善,只會變好,不會變壞。這是論點。

論據,有四方面:一是經文的證據;二是道理的證據;三是事實的證據;四是反證,從反面證明。前三方面是從正面說明。

(一)經文的證據

念佛只會止惡增善,只會讓一個人變好,不會讓一個人變壞。不管什麼人,遇到阿彌陀佛慈悲救度的法門,他決定會止息惡念,增長善行,只會變好,不會變壞。

事實上,哪裡會愈來愈多?不會的。經文的證據,在諸大乘經典裏太多了,我只說幾條。先引用《觀經》《大經》等淨土經典,大家熟悉的。

1.《觀經》的證據

《觀經》(《淨土宗聖教集》第146頁)說:「如來今者,為未來世一切眾生,為煩惱賊之所害者,說清淨業。」「煩惱賊之所害者」,煩惱像賊一樣危害我們,我們被煩惱賊所侵害。為我們「說清淨業」,「清淨業」指念佛,當然觀想也算在內。念佛一聲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被煩惱賊所害的人,為我們說清淨業就是能夠把我們的煩惱賊趕走,能夠讓我們得到解脫和清淨,這不就是說明念佛能夠止惡增善嗎?不然怎麼能稱為「清淨業」?

怎麼能夠除煩惱賊呢?《觀經》下品下生(《淨土宗聖教集》第179頁):「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這句佛號,能夠滅一個人八十億劫生死之罪。我們講「罪惡」,「罪」和「惡」是不同的表達,其實是講一件事。如果念佛不能止惡,怎麼能夠滅掉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這是很明顯的經文證據。

《觀經》下品中生(《淨土宗聖教集》第178頁):「此人聞已,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觀經》下品上生(《淨土宗聖教集》第176頁):「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

「此人聞已」,就是耳朵一聽到佛的名號,就滅掉了八十億劫的生死之罪,不是滅少罪,也不是滅一般的罪,是八十億劫,而且是生死之罪,所以念佛能止惡滅罪,這是經文明確的證據。

我們信佛,當是信佛所說,《觀經》說:「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念佛的眾生被彌陀的光明攝取不捨,怎麼會造罪勇猛呢?已經被攝取不捨,當然會止惡向善。

又說:「善男子,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本來是造作十惡罪的罪人、惡人,可是因為他稱念佛名,就稱他「善男子」,這不是明顯的滅惡生善嗎?因為諸罪消滅,罪惡滅掉,善生起來了,所以稱為「善男子」。這就是滅惡生善。

又說:「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芬陀利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念佛的人稱為「人中芬陀利華」,會去故意為惡嗎?而且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是他的勝友,觀音、勢至交朋友,會交那個因為有佛法就可以故意為惡的人嗎?不可能的事情。觀音、勢至的勝友,是人中芬陀利華,自然是心中嚮往清淨,嚮往著淨善光明。

2.《大經》的證據

《大經》四十八願中第三十三願「觸光柔軟願」,這一願說得很清楚:「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蒙我光明觸其身者,身心柔軟,超過天人。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念佛就蒙受阿彌陀佛的光明照觸其身,就會身心柔軟。身心柔軟的人會去故意為惡嗎?你看大街上,搞暴力衝突的,拿炸藥包的,上房頂澆汽油的,這些人都是身心剛硬,身心冰冷,他們都是冷酷、絕望了,心很硬,才去造業。沒有身心柔軟去造業的,身心柔軟就會給人歡喜,給人輕鬆,給人愛。

《無量壽經》又說:「其有眾生遇斯光者,三垢消滅,身意柔軟,歡喜踴躍,善心生焉。」眾生遇到阿彌陀佛的光明,也就是遇到這句名號,遇到念佛法門,他怎麼樣呢?「三垢消滅」,三垢就是貪瞋癡,人之所以造罪造業,就是因為貪瞋癡的推動,而念佛光明就可以消滅貪瞋癡,這不就止惡了嗎?三垢消滅就是止惡。「歡喜踴躍」,這種歡喜,是佛性本身所具足的歡喜,而不是發財等等世間染污的情緒。是垢染息滅,佛性甦醒,佛性本身所生起的清淨喜悅。這種歡喜,是「三垢消滅,身意柔軟」,身心不是那麼剛強,反而很溫順,非常調柔,柔軟慈悲。「歡喜踴躍,善心生焉」,是佛性的光明,佛性的甦醒。一旦佛性甦醒之後,這種善心自然生發出來。而這種善心跟一般道德說教的善心完全不一樣,因為它是從歡喜心、柔軟心所生,三垢消滅,是從心地自然生發出來的,是非常喜樂、舒服的。這段話和三十三願是配對的,是三十三願的成就文。

《大經》第三十三願成就文說:「其有眾生遇斯光者,三垢消滅,身意柔軟,歡喜踴躍,善心生焉。若在三途極苦之處,見此光明,皆得休息,無復苦惱。壽終之後,皆蒙解脫。」這裏說了好幾個「皆」,就是沒有例外的意思。「三途極苦」,為什麼會在三途?因為造了罪惡,現在受苦。罪為因,苦為果。「見此光明,皆得休息」,名號不僅能止住因上的惡,也能消除果上的苦,所以這句名號不可思議,從因到果都能夠更正。「三垢消滅」是止息因,「善心生焉」,指因上的善法生起了。果上怎麼樣呢?果上是「三途極苦之處,皆得休息,無復苦惱。壽終之後,皆蒙解脫」。所以,這句名號本身是從因到果全包的。

「無復苦惱」,一個人之所以造罪,不是他喜歡造罪,是他遇到苦惱,他有苦,想脫苦,可是他沒有正確的方法,因而才去造罪造業。所以,惑、業、苦這三條,像輪子一樣,互相銜接,迴圈不息。「惱」是煩惱。有苦了,想脫苦,脫苦又有惑業煩惱,才會造罪造業,惑、業、苦不斷地迴圈。那麼,念佛就把這個迴圈的輪子切斷。

《無量壽經》四十八願當中還有好幾條願,都是說聞到佛的名號止惡向善。譬如第三十四願「聞名得忍願」,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得三法忍,當然有這樣的功德利益。

第三十六願「常修梵行願」(梵行即清淨修行),聽到阿彌陀佛名號,不僅這一生,而且下一生還可以繼續保持清淨修行。沒有說聽到這句名號造業的人更多了,這種說法和經文完全相反,不是正知正見。

第三十七願「人天致敬願」,聽到這句名號,就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一切人天都加以致敬。聽到這句名號就造業,人天會致敬嗎?不可能。

第四十三願「生尊貴家願」,聽到阿彌陀佛名號,下一生可以在尊貴的家庭出生(當然「尊貴」是指菩薩發心),有大勢力,有大福德,可以利益眾生。

第四十七願「得不退轉願」,聽聞阿彌陀佛名號,可以住不退轉。住不退轉境界很高,我們理解不了那麼高,最起碼來講,是不會從善法退轉下來。「住不退轉」,是說不會從畢竟成佛的階位退轉,又怎麼可能會退下來造罪造業呢?

《無量壽經》還說:「聞法能不忘,見敬得大慶,則我善親友,是故當發意。」聽聞念佛法門,起了敬重心,心中大歡喜,這樣的人,釋迦牟尼佛說:「你是我的善親友。」釋迦牟尼佛最好的朋友、善親友,會喜歡造惡嗎?說不過去。

《無量壽經》「付囑彌勒文」:「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也說明聽到這句名號,獲得無上功德,也就是無量善法一時滿足,善法增到無量無邊。「則是具足,無上功德」,不可能反而造業。

《無量壽經》「特留此經文」:「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其有眾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這些經文我們都很熟悉。「當來之世,經道滅盡」,那個時候的眾生,法都滅盡了,其他經典都沒有了,這時的眾生純惡無善,都是造惡的。就好像房子著火了,要救裏面的人,一定得澆水滅火。那麼純惡無善的人,必須純善的法才救度得出來,不可能拿惡法去救度他們。

那個時候一切經教都沒有用了,因為那些他們都做不來,特留這部《無量壽經》,特留念佛法門,能夠讓這些純惡無善的眾生隨意所願皆可往生淨土。如果不能止惡向善,不能把一個人從罪惡的深淵當中救拔出來、往生純善純美的淨土,怎麼可能特留此經呢?特留念佛法門,念佛法門特留到末法時代乃至法滅時代,充分說明它是在純惡無善的環境、時代當中,能夠展現止惡向善,能夠阻止貪染,引向淨土,它有充分、絕對的力量,才會特留此經。

還有我們比較熟悉的《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裏邊有幾句話:「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為香光莊嚴。」這個比喻非常好,充分說明止惡、向善兩方面功能都有。比如我們身上有汗氣,有臭味,把衣服或者整個人用香一熏,香是純善好香,汗臭味就沒有了,熏沒了,沾上香氣了,染香的人身上就有了香氣。這句名號就是香,稱念名號的人就是染香之人,身上就有香氣。

名號是阿彌陀佛的圓滿功德,是阿彌陀佛的純善。我們念佛人原來是惡的,有汗臭,有污穢,可是念佛了,遮住了惡,甚至消滅了惡,變得清淨,讓我們的心體純善、圓滿起來,所以身有香氣,這叫「香光莊嚴」。這四個字聽起來非常優美,「香光莊嚴」,妙香光明、莊嚴,念佛這麼好,這樣優美舒服,哪會造業造惡呢?

3.《往生論》的證據

天親菩薩的《往生論》說:「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正覺阿彌陀,法王善住持。」念佛法門是阿彌陀佛的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所生出的法門,從大慈悲而出,是正道善法裏所出,是出世的善法,怎麼可能會造惡?這是不相應的,從大慈悲裏出會流露出惡嗎?從正道當中會流露出邪道嗎?從出世善裏怎麼會流露出造業呢?所以,出世善根所生的正道大慈悲的法門,不存在這些問題。

「正覺阿彌陀,法王善住持」,名號是阿彌陀佛的正覺,所謂「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阿彌陀佛是法王,有無量的善法,他的善功德力住持在名號當中,也住持在一個歸命阿彌陀佛、專念彌陀名號的人的心中。因為彌陀法王之善在住持著,所以他不會去造惡。

所以曇鸞大師說,阿彌陀佛的世界是一個正覺的世界,不可能有不正覺的事情。我們的心如果被阿彌陀佛的正覺所住持,自然心心念念嚮往著正覺,而不是向於罪惡。即使我們還是凡夫,沒有斷盡煩惱,但趨向是嚮往著淨善光明,嚮往著覺悟境界。

《往生論》又說:「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速滿足功德大寶海」就是行善,增長我們的善法功德力。

《往生論》又說:「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這句話也非常好。稱念阿彌陀佛名號的人,就像阿彌陀佛光明智慧一樣,就像阿彌陀佛名號本身所具足的意義一樣,這樣就是「如實修行相應」。「如實修行相應」的人怎麼可能倚仗彌陀的慈悲造罪造業呢?這是不可能的,因為這是實相法,是如實修行。

這些充分說明,念佛可以止惡向善。

 4.《往生論註》的證據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淨土宗聖教集》第287頁)說得更清楚:「此如來名號,及彼國土名號,能止一切惡。」阿彌陀佛如來的名號以及國土名號,能止一切惡。具體有三種「止」:一是止一切惡,二是到了淨土自然能止貪瞋癡等一切惡的根源——無明,三是止求小乘的心。這些都是佛的名號功德。我們念佛當然能夠止惡行善。

《往生論註》又說:「在此作想,觀彼三種莊嚴功德,此功德如實故,修行者亦得如實功德。」阿彌陀佛的功德是如實的,不像世間善法是雜染的。雜染的,有善也有惡,甚至愛會變成恨、恩會變成仇,善也可能會轉為惡,好比有的人原本互相恩愛,後來卻拔刀相向。這都是世間雜染之法,不是如實功德。而阿彌陀佛的功德是如實功德,清淨不顛倒,真實不虛偽,順二諦,順法性。所以念佛所得的功德,絕對沒有雜染,絕對不會產生無常、變滅,讓我們受苦受難。

善導大師說:「利劍即是彌陀號,一聲稱念罪皆除。」就是止惡向善,「念念稱名常懺悔」。這都是說名號本身具足止惡向善的力量。

在佛教諸大乘經典中,沒有任何一句經文說,弘揚阿彌陀佛慈悲救度的念佛法門,反而有人造罪造業、執著邪見。沒有這樣的經文。一切經教都證明,念佛必然只會變好,不會變壞。

以上是經文的證據。

先用經證的原因是,經是佛的聖言量,聖言量是標準,佛已徹證宇宙人生的真理,我們所認為的道理如果通不過佛經的勘驗,不算為道理,不算為真理。

(二)道理的證據

在經證的前提下,再引用理證。

第一,念佛法門是佛的慈悲,佛的慈悲是悲智圓滿的慈悲,慈悲當中含攝無窮智慧,是徹底究竟圓滿的智慧。不會像人情一樣。人情會出現什麼呢?所謂「慈悲生禍害,方便出下流」。這其實根本就沒有慈悲,是人情才會這樣,比如父母溺愛孩子。而我們不能認為「阿彌陀佛慈悲,可能就有人仗著這慈悲出下流、生禍害」,這等於把佛的慈悲跟人情混同,道理說不過去。

第二,佛的慈悲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同體大悲是說被慈悲的人,他和佛的慈悲是一體的。既然是一體的,這個人感受到佛的慈悲反而去造惡,不就是說阿彌陀佛和你一起造惡嗎?怎麼可能佛和你一起造惡呢?你只能跟佛一體,只能被佛同化。因為念佛眾生和佛一體,所以只會變得愈來愈好,不可能佛變成眾生,跟你一起造罪。就像木頭和火成為一體一樣,木頭一定會變為火,不能火反而變為木頭。佛是智慧火,眾生是柴,既然是一體的,就會被火所燒,變為火。

第三,慈悲具備引人向上、向善的力量。這是我們的生活常識,如果我們正在苦惱、絕望當中,這時有一個人理解我們、關愛我們、慈悲我們,蒙受他這樣慈悲的對待,我們會因此而造惡嗎?任何人都不會,因為這和我們的心是相反的。我們會感動,會向他訴說一切,心一定會很柔軟、很歡喜,自然謙卑柔順,願意聽他的引導。

世間是無常的,我們受煩惱賊所害,產生種種邪見、貪染。佛對我們無限慈愛,只有佛對我們是真實的,關愛我們。我們在佛面前當然會非常柔順,會聽佛的慈悲教言。佛當然會慈悲我們,佛的慈悲會引導我們向著純善、淨美、光明的世界。

第四,慈悲能夠止息人的苦惱。有苦有惱的人才會犯罪,無苦無惱的人為什麼要犯罪呢?他沒有犯罪的必要。人不是喜歡犯罪,是因為有苦有惱,要擺脫苦惱,又沒有正確方法,所以才犯罪。如果沒有苦惱,苦惱都消除了,就不會犯罪。犯罪是在造罪,沒有人喜歡罪,人都喜歡喜樂、歡喜。你蒙受了佛的慈悲,苦惱消除,坦然自在,身意柔軟,身心喜樂,自自然然就沒有造罪的必要,所以止息了苦惱,止息了造罪。《觀經》裏說:「吾當為汝分別解說除苦惱法。」「說清淨業」和「除苦惱法」是一樣的,能除苦惱,能令身心清淨,能滅我們的罪。

第五,名號是實相法,是實相身,是為物身,它本身是真實的,是無量清淨莊嚴真實的摩尼寶珠名號,這句名號能破眾生一切虛妄,能滿眾生一切志願。念佛人只要稱念彌陀名號,自然納入實相的軌道。曇鸞大師作了一個比喻:蛇性曲,走路腰身彎曲,如果把它放到竹筒裏,它不得不直。我們的心充滿罪惡的貪瞋癡,彎彎扭扭的,但是一念佛,六字名號就是竹筒,你進去就不得不直,正直是佛心,自自然然順著這個軌道。所以,即使本來是扭曲造罪的眾生,念佛也自然納入實相軌道,正直無為、向善向淨的軌道,這是必然的。

阿彌陀佛的名號、慈悲、智慧,就像光明,光明能破除黑暗,不可能光明來了黑暗更加黑暗。彌陀的慈愛,就像春天般溫暖,能化除堅冰,不可能愈溫暖冰結得愈厚。怎麼可能佛愈慈愛我,我愈去造罪造業呢?造罪造業是因為心中冰冷,寒冷如堅冰。阿彌陀佛光一照,我們心裏罪業的冰霜被滅除,慢慢融化、柔軟,就像冰化為水一樣,不可能冰層更加結厚。只有在無常凜冽的風霜中,在貪瞋癡三毒的染污中,我們的心才會愈來愈冰冷、堅硬,才會犯罪。遇到了佛法,遇到了阿彌陀佛的救度,就像遇到暖氣一樣,自然就會融化,這是自然的道理。

經中有「塗毒鼓」的比喻:戰士上前線打仗,被敵方的毒箭射中了,有一種鼓,上面塗了一種藥,只要鼓一敲,箭自然就拔出來,身體自然平復。阿彌陀佛名號就是這種鼓,我們被三毒之箭所射,六字名號一念,毒箭自然拔出來,身體平復如初。不可能六字名號一念,毒箭往裏鑽。

阿彌陀佛名號是「阿伽陀藥,萬病總治」。萬病不過就是貪、瞋、癡三毒煩惱。既然萬病總治,就沒有煩惱、邪見對治不了的,都可以對治,這才能稱為阿伽陀藥。

從這幾方面說明,念佛必然引導我們向好、向善、向純淨光明。

(三)事實的證據

用事實證明只會變好,不會變壞。這樣的事實在周邊見得很多。

首先是吃素。世間人貪口腹之欲,好像吃素是多大的難事,認為人活著就是吃喝玩樂,吃喝玩樂都沒了,活著還有什麼意思?但是只要念幾年佛,自自然然就吃素、不殺生了,有很多明顯的例證。不可能愈念佛愈殺生幹壞事。念佛有止惡保平安的功能。

還有人脾氣很大,怎麼都改不了,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真心念佛,脾氣會逐漸變得柔軟,這也是止惡修善。還有很多人,因為念佛,家庭關係好了。有的人心裏一天到晚煩躁,怎麼講道理都不管用,但只要真正念佛,心裏自然安靜、平靜了。遇到大苦惱的事情,甚至要瘋了,六神無主,只要念佛,心裏就會感到暖洋洋的,感到有所依靠、有所平復。這明顯是止惡向善。

還有很多人去寺院供佛、拜佛、念佛、求佛,求逢凶化吉、遇難呈祥、消災免難、增福增慧。如果一個人念佛了還喜歡造罪造業,那還能求得了嗎?那不是愈求愈造罪嗎?正因為念佛自然具足止惡向善的功能,所以人們才去求消災免難;不能止惡怎麼能消災免難呢?正因為佛號自自然然能止惡,人們才向佛求消災免難;如果佛號不能給眾生帶來善法,人們怎麼能夠去求增福增慧呢?所以,很明顯,逢凶化吉、遇難呈祥、消災免難、增福延壽,這都是名號裏本來具足的功能,因為有止惡向善的力量,所以顯現這個功能效果,被歷來芸芸眾生所信奉、依靠、祈求。這是實事的證據,太多了,《念佛感應錄》中有很多記載。

(四)反證

講反面的證據,從反面來證明。

首先,佛經中沒有記載因為有彌陀慈悲而造惡的。如果有,一定會記載。像般若空門中,有執著空見、豁達空而造罪放浪的,這個經典中有記載,要遮止。淨土三經沒有,因為這個法門是慈悲救度的法門,能夠破除一切邪見的法門,根本不存在這種問題。即使是煩惱邪見的眾生,依靠這個法門也完全得以度脫。

眾生為什麼會造罪造業?就是因為有邪見、煩惱。眾生邪見主要有五種:我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在聖道門中,一定要破我執、身見。淨土門不需要。有身見的眾生,以佛法來看,就是邪見眾生,因為你有身見,有我,聖道門不破這個邪見,不可能解脫。但淨土門沒關係,你抱持這個邪見照樣往生,這就是這個法門的殊勝之處,你就邪不起來,你想邪,六字名號把你拿住。這個法門厲害,不可思議,是一切眾生最後的救度之法。

就像光明和黑暗一樣,勢不兩立,哪有黑暗擋住光明的?不存在。就像冰和火一樣,火燒來了,冰不化,反而更加強硬,這個道理不存在。道理完全相反,事實完全相反。所以,從反面來說,絕對不存在念佛讓一個人喜歡造業,讓一個人抱持邪見,不存在。

退一萬步說,如果有這樣的人,阿彌陀佛慈悲救度了,他就可以造罪造業了,那這個人肯定不是念佛的人。這是他本身邪見的過錯,他還沒有和阿彌陀佛發生交集,他純粹是一種觀念,才會這樣。這樣的人其實是不存在的。假如有,也是他自已邪見的過失,不是阿彌陀佛這個法門的過失。

打個比喻,有個人想自殺,他就要找很多自殺的理由,可以跳樓、跳橋、撞車。為了不讓他死,難道樓也不蓋了,橋也不架了,車也不開了嗎?即便這些都不做,他還是會死。可以撞牆,沒有牆可以撞地。你沒有辦法,因為他被冤家附體了,一定要死,不死不行。

我們所說的,是按正常情況來說,有的人就是邪見,邪見的人不管遇到什麼,都會增長他的邪見。因為這一點,就不弘揚阿彌陀佛的救度,這是不可能的。這樣的邪見眾生,我還沒有遇到過。但是提這樣問題的,還是經常會有。如果反問他「你擔心別人念佛造惡,你自已會這樣嗎?」他會立即否定。「你會因為念佛從此對父母不孝順了嗎?」「我不會這樣……」找不出例證。這都是虛妄假相,沒有遇到一個實事。

這樣的虛擬問題,往往給我們很大的纏繞。以後所有問到這個問題的,希望不要執著這樣的邪見,如果執著不改的話,不僅是邪見,甚至是謗佛謗法。阿彌陀佛怎麼會讓人造罪造惡?我們怎麼會產生這個流弊?如同光和暗不能兩立一樣。所以,大家一定要以佛法為標準。

如果有人住於邪見的話,那是他個人的邪見問題。對於這樣的邪見,在《無量壽經》中其實也有遮止,就是所謂「抑止門」。比如說三毒五惡這一段,還有第十八願講的「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這些就是有所抑止的。這樣,真諦和俗諦,二諦圓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煉心 的頭像
    菩提煉心

    菩提煉心曼陀羅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