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以法相見,不能以情相牽

界詮法師

聞具足,就是聽聞正法。就是以你們那種好樂心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

這個聽聞正法你們不要揀擇說,一定指定某個人給我講我才接受,其他人給我講我不接受,這個是你們自築圍牆,把自己圍牆給建起來,這種本身就是一種恭高我慢的表現。你覺得那個人講得不行,說明你比他還更好,你才覺得他不怎麼樣嘍。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他到處去參學,乃至哪個師父有一技之長,我都應該參學。出家師父也好,在家居士也好,每一個人的修學過程都有他的心得,都有他的長處。我們在某個地方的理解和修學過程,未必有這樣的一個知見、觀念。我們從他那裡學來一句一字都是增長我們的知識,對我們的修學都有幫助,我們有這樣的缺點,正好這個師父指出來了,他一句話或許受用終生。你不要去揀擇一定要哪個人,這樣你聽聞佛法的機會就失去了,你要多聽,什麼師父講我們都聽,這樣就好。

皈依三寶的人也是這樣,也不要揀擇什麼人,你皈依三寶就好了嘛,不要揀擇哪個師父給我皈依我才接受,那個師父給我皈依不接受。那意思說那個師父比較有修行,將來這個師父往生佛土能把你拉上去,那麼好拉的嗎?如果那麼好拉,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早就把我們拉去了。

修行要自己去修,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你通過那個師父給你皈依,證明你是三寶的弟子就了事了,你也不要一定找那個師父做你的乾爹,做你的乾媽,這樣你就很累,就有一種眷屬感。

那個師父我拜他啦,就打聽那個師父的生日什麼時間,然後我拚命給他過生日,送東西啊,辦祝壽啦,這是我們世俗人的情見。我們要以法相見,不能以情相牽。修學佛法要斷世間的情愛,了解吧?這個世間有種種情長——兒女情長,我們一輪迴生死,就是有情有愛,就不能出輪迴。

我們要慢慢去斷戀情愛,跟師父這種關係本身是建立在法義上,這師父有告訴我們佛法,給我們法身慧命帶來利益,所以我要親近他,這樣而已。不是說那個師父對我很好,經常送我東西、泡茶喝,然後我才要親近他;那個師父冷冰冰的,所以我就不親近他。如果冷冰冰的能夠告訴你佛法,你應該親近。

所以說與師父應該建立在法義上這麼一種關係,也就是一切出家人都是我們的師父,應該這樣觀念才對。不要認準哪一個是我師父,其他不是我師父。

你是皈依僧,所謂僧就是所有一切出家眾,剃光頭的都是你的師父,它本意是這樣,佛陀告訴我們道理是這樣。我們學佛,一切佛為師,一切法為師,但是其他的十方諸佛已經入滅,唯有釋迦牟尼佛來這個世間成道,由他說法告訴我們,所以有本師釋迦牟尼佛他說的法,我們現在是學釋迦牟尼佛的法。那個師父給你皈依叫本師,證明人。

如果說你偶爾對他有一點恭敬、偏重一點,那也不是有多大的罪過,理應對一切出家人都一樣對待。那是因為那個師父引導你成為三寶的弟子,你有所感恩、報答,那也沒關係,是這樣子。應該對一切出家人都有這麼一種恭敬心。

我們要聽聞正法,要親近善知識。所謂聽聞正法,你要經常多聽,聽完了以後要去比較,不能像前面講了那樣自築圍牆,我聽這一個人的,其他我就不聽了。

佛法裡面沒有講聽聞正法只能聽一個人的,沒有這樣說。為什麼華嚴裡面有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呢?他就告訴我們要多學、廣學、多聽這個道理。只聽一個人的,知見、見解是非常有限的,除非他是佛、大菩薩,他的見解才能夠圓滿。否則的話,你就跟他一個人學,學著學著你就學偏了,知見就錯了,搞不好就會變成這樣子。那有人說不能多聽,其他一聽那就變成雜了、亂了,經裡面也沒這樣講。

專修淨土的人,《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裡面都說要讀誦大乘。讀誦大乘也沒有專指的是《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啊,這一切經典都應該去讀誦,乃至下下品往生的人,臨終能夠聽到大乘經典的名稱,他都能夠得解脫。

所以說推動大乘佛法,這裡面經的重要性,不能執著只是一經一論,或者一個師父的一種觀念,要多聽聞正法、學習教理、看經典,然後你慢慢就懂得佛法當中的所謂是非。不是說我們人我是非,誰講的正確,誰講的不正確,你進行比較,經典裡面有沒有這樣說。你了解了,你的知見就圓滿了,然後這樣來取其長去其短,修學上就圓滿。要聽聞正法,聞具足。

慧具足。要有智慧,不能修得越來越傻。佛教徒常常會這樣子,修修修得變成怪模怪樣,走路跟人家也不同,那就很慘,就變成怪異了。要有智慧,智慧則解脫,大乘裡面講的“信為能入,智為能度”,佛法全是智信,而不是迷信。要有智慧才能夠得度生死。

六度當中講說五度為盲,般若為導,以般若的智慧引導我們到彼岸。修學要有智慧,所謂智慧你要長智慧眼,你要去分辨佛法當中什麼是正確,什麼是不正確的,這樣一種抉擇修學。

學習佛法盡量不要搞得很怪異,佛法是以人為本,就是在生活當中體會佛法,以佛法去檢驗生活這樣一個過程。你慢慢修的話,也不能講眼睛都不能睜開,越修越傻,不能那樣。

整天說菩薩給我講話,佛來指點我啦,這都是一種怪異,不能這樣,要正常一點。也不要指望菩薩來。有些人說看見菩薩,有時候沒看見的人也說看見,這樣不好,你沒看見就沒看見。

我出家這麼久,二十多年了,我連鬼都沒見著,我整天想看鬼什麼樣都沒見著,但是我依然相信佛法殊勝的道理,他所講的是,我們要相信這教理。所以你不要去搞這怪模怪樣,去搞那什麼卜卦,有沒有?兩個東西這樣摔摔的。

那個不是原先佛教的東西,有一些人實在是沒有辦法決定了,去找菩薩去摔一下。如果兩個都趴下你也不願意,兩個都這麼翻過來也不願意,一定要摔成這樣子,你花半天時間肯定會摔出這個的嘛。你自我安慰的,是不是這樣的?你這樣不顯得很沒智慧嗎,對不對?

有人到小廟去抽籤,抽一簽不好然後換一簽。他說這一簽不好復一簽,復一簽又不好,再抽,抽個好他自己很高興,總算抽好了。那也是自我安慰,你總搖搖,它總會掉一根出來的嘛,有時候是巧合,掉重複一根,你說菩薩很靈,掉不好,你說菩薩不靈,不能這樣子。

每年都有高考,很多人就跑到廟裡去許願,去做這個事情,佛教當中有講發願而沒有講許願。所謂發願,發願成佛,發願度眾生,有這樣的事情。沒有說許願,許個願,我滿願了就去還願。

所謂佛教說還願,你要去行,身體力行,你發菩提心了這要去做,這都不是原先佛教那種本質的東西。所以你要有智慧去選擇,要有這個智慧具足,你修學當中就能夠以無我而修,你就不會怪異標榜你是佛,是菩薩;也不會給別人貼封,那個是什麼再來。

常常有些人說某大德是大勢至菩薩再來,我說那你是阿彌陀佛再來嘍?你不是阿彌陀佛再來,你怎麼知道他是大勢至菩薩再來呢?你境界肯定比他高,你才會知道他是菩薩再來。我說我凡夫肉眼,我看不出來他是什麼再來。再來肯定是再來,是不是這樣?我們過去世不知道做什麼,現在來了嘛。那我們不知道他什麼再來,你怎麼可以給他貼封是什麼再來,這樣無形當中就有一種我執我相修行。


我用真心待你,但不執著於你
活在緣分中,而非關係裡
一切世間相變化無常
依心而建立
懂得隨緣,你就不苦


千萬不要把佛友當朋友

如果學佛了,大家都應該互相稱師兄,也稱為道友。道友就是以道為友,大家在一起的目標,是為了學佛,是為了修行,不是為了拉幫結派,也不是為了攀緣。大家心中有個共同成長的目標,這樣關係才能長久。

有的人把佛友混為朋友,我不讚嘆,朋友總是世俗化。佛弟子之間,談論得更多的,是佛法,而不是別人的婚姻、感情、事業,都要遠之,可以給他建議,但不能插手。這樣就夾雜了,不純了,以後慢慢地就有煩惱。

有的人進入某些團體,就想著跟誰特別好。世俗上可以特別好,但在佛門中,應該平等相待,不要有特別。有特別好,就有特別不好。人靠太近了,就會有怨,你相信嗎?朋友好起來可以兩肋插刀,如果有怨恨了就仇恨到上法庭。心裡想,當初我對你這麼好,沒有想到你卻這樣子對我。你看,有這個想法,就是染污。如果把佛友當成朋友,是很可惜的,最後連佛友都做不成了,要謹慎。

還有個,不要以世俗的觀念來看佛友。不管你是當官的,還是老百姓,不管你有錢沒有錢,都一樣的平等。佛陀是太子出家,歷史上皇子出家的,實在很多。比如說達摩祖師,龍樹菩薩,尤其是印度那裡特別多。中國也有,梁武帝也出家,還有唐朝的宰相裴休,也送子出家,他兒子是翰林,出家後法名法海。這說明什麼?進入佛門,就要放下世俗的成就,世俗事業再大,有佛陀大嗎?當然,在世俗有成就,也是福報,也是值得讚歎。但在修行的高度,是應該平等。只有這樣,才能生起對法的信心,而不是來佛門了,還在攀比。

佛友之間,不談是非,不談世間的事情。要知道,道友很難得,這個叫同行善知識。你想,如果修行,只有你一個人,能修得下去嗎?肯定不行。要有善知識,其中教授善知識,護持善知識,還有同行善知識。然後你在想,你身邊學佛的多,還是不學佛的多??肯定是不學佛的多嘛,要珍惜啊。在城市,年輕的道友多,有共同話題。那如果跑到偏遠鄉下,學佛的都是老太太之類的,你說你能有多大的信心堅 持。要把道友當成寶貝來看,大家來共同護持一個道場,要珍惜。你有世俗的事情,可以跟世俗人談,好不容易遇到了道友,就好好談佛法,談修行,有的人到了寺院,不談佛法,就談世俗,這就是顛倒。

弘一大師說,君子之交,其淡如水。人和人的關係就是如此,淡淡的就好。如果真的在修行的,大家的心都是相通的,不用太多的話。如果不在修行中,說太多,心靈也無法靠近。所以到道場後,儘量少說話,多唸佛,多看佛書。

有的人親近師父,但一靠近師父,就容易觀察師父的過失,結果不僅得不到加持,反而造業,這也要明白。為什麼會觀察過失,因為靠得太近了,加上自己業障重,看不到功德。這也很糟糕,就容易染污了內心。

道友之間,關係要清澈,在一起的目的,就是以佛法為橋樑,這樣才能長久。要搞是非,搞人我,搞世俗的人情,那就到世俗中去。當然,也不是說學佛了,就一定裝得很清高。心懷感恩,報恩道友的心,是要的。行動上也可以做,去關懷道友。但在心理要明白,彼此是道友,是為修行而來,不是為攀緣而來。


把佛友當成朋友,是很可惜的

夢參老法師 

如果學佛了,大家都互稱師兄,也稱為道友。道友就是以道為友,大家在一起的目標,是為了學佛,是為了修行,不是為了拉幫結派,也不是為了攀緣。大家心中有個共同成長的目標,這樣關係才能長久。

有的人把佛友混為朋友,並不讚歎,朋友總是世俗化。佛弟子之間,談論得更多的,是佛法,而不是別人的婚姻、感情、事業,這些都要遠之,可以給他建議,但不能插手。這樣就夾雜了,不純了,以後慢慢地就有煩惱。

有的人進入某些團體,就想著跟誰特別好。世俗上可以特別好,但在佛門中,應該平等相待,不要有特別。靠太近了,就會有怨,朋友好起來可以兩肋插刀,如果有怨恨了就有煩惱了。有這個想法,就是染污。如果把佛友當成朋友,是很可惜的,最後連佛友都做不成了,要謹慎。

還有,不要以世俗的觀念來看佛友。不管你是當官的,還是老百姓,不管你有錢沒錢,都一樣平等。佛陀是太子出家,歷史上皇子出家的,實在很多。比如說達摩祖師,龍樹菩薩,尤其是印度那裡特別多。中國也有,梁武帝也出家,還有唐朝的宰相裴休也送子出家,他兒子是翰林,出家後法名法海。

這說明什麼?進入佛門,就要放下世俗的成就,世俗事業再大,有佛陀大嗎?當然,在世俗有成就,也是福報,也值得讚歎。但在修行的高度,是應該平等。只有這樣,才能生起對法的信心,而不是來佛門了,還在攀比。

佛友之間,不談是非,不談世間的事情。要知道,道友很難得,這個叫同行善知識。如果修行,只有你一個人,能修得下去嗎?肯定不行。要有善知識,其中教授善知識,護持善知識,還有同行善知識。

然後你在想,你身邊學佛的多,還是不學佛的多?所以要珍惜啊。在城市,年輕的道友多,有共同話題。那如果跑到偏遠鄉下,學佛的都是老太太之類的,你說你能有多大的信心堅持。

要把道友當成寶貝來看,大家來共同護持一個道場,要珍惜。你有世俗的事情,可以跟世俗人談,好不容易遇到了道友,就好好談佛法,談修行,有的人到了寺院,不談佛法,就談世俗,這就是顛倒。

弘一大師說,君子之交,其淡如水。人和人的關係就是如此,淡淡的就好。如果真的在修行的,大家的心都是相通的,不用太多的話。如果不在修行中,說太多,心靈也無法靠近。所以到道場後,盡量少說話,多念佛,多看佛書。

有的人親近師父,但一靠近師父,就容易觀察師父的過失,結果不僅得不到加持,反而造業,這也要明白。為什麼會觀察過失,因為靠得太近了,加上自己業障重,看不到功德。這也很糟糕,就容易染污了內心。

道友之間,關係要清澈,在一起的目的,就是以佛法為橋樑,這樣才能長久。要搞是非,搞人我,搞世俗的人情,那就到世俗中去。當然,也不是說學佛了,就一定裝得很清高。心懷感恩,報恩道友的心,是要的。行動上也可以做,去關懷道友。但在心理要明白,彼此是道友,是為修行而來,不是為攀緣而來。

學佛人互相之間稱「蓮友」,意思是像「蓮花一樣的朋友」。這實在是最吉祥、最美麗、最尊貴的稱呼。

一個人一生能擁有一個像蓮花一樣的朋友,可謂幸福滿足;如果我們被別人稱作是蓮花一樣的朋友,可說是對我們最大的褒獎與讚美。

蓮花出污泥而不染。若有錢即是朋友,無錢不是朋友,則是被金錢所染。有權時高朋滿座,無權時一個不來,則是被權位所染;順我之情即是朋友,不順我情即不是朋友,則是被情感所染;贊同我就是朋友,反對我就不是朋友,則是被知見所染;經常聯繫即親密是朋友,長時不聯繫即淡漠非朋友,則是被時間所染……

《觀經》說:「若念佛者,當是此人則是人中芬陀利花,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芬陀利花是大白蓮花,蓮中極上。佛以念佛人為蓮,觀音、勢至二大菩薩為此蓮之友,故稱蓮友。可知蓮友第一稱乃是觀音、勢至二大士。

真心普願、恆願一切眾生念佛成佛,不論其貧富貴賤、作恩作怨、逆我順我,常做此想,是即蓮花之德,南無阿彌陀佛!

 

什麼是善知識?

 

善知識難遇,多結修行人的緣分

 

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恭逢月光菩薩聖誕

 

寧肯己身墮地獄,不以佛法做人情

 

佛教徒如何看待「聖誕節」?大師們如是說

 

慈悲生禍害,方便出下流

 

為什麼年齡越大,越難相處?人與人,千萬不要走得太近!

 

前世修行過的人,為什麼今生六親緣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煉心 的頭像
    菩提煉心

    菩提煉心曼陀羅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