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般人以為,對人對事溫溫笨笨的態度就是道德;其實那個樣子不是道德,而是鄉愿,是很壞的行為。

道德是對善惡是非有正確的認定,而且有所作為,不是一般人所講的中庸。

一般所認定的中庸,並不是真正的中庸含義,那只是鄉愿的馬虎、含糊、是非不分、善惡不明。

恭錄自南懷瑾老師講述《老子他說(續集)》╱ p. 205


鄉愿

解釋 指鄉中貌似謹厚,而實與流俗合污的偽善者。 漢徐幹《中論·考偽》:“鄉愿亦無殺人之罪,而仲尼惡之,何也?以其亂德也。” 明 李贄 《與耿司寇告別》:“若夫賊德之鄉愿,則雖過門而不欲其入室,蓋拒絕之深矣,而肯遽以人類視之哉!” 李大釗 《鄉愿與大盜》:“ 中國 一部歷史,是鄉愿與大盜結合的紀錄。”參見“ 鄉原”。 清王宜山《圍爐夜話》第四章:“孔子何以惡鄉愿,只為他似忠似廉,無非假面孔;孔子何以棄鄙夫,只因他患得患失,儘是俗心腸。”

來由

《論語·陽貨》:“子曰:‘鄉原,德之賊也。’”

《論語.子路》:“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孟子·盡心下》:“言不顧行,行不顧言,則曰:‘古之人,古之人。行何為踽踽(juju三聲)涼涼?生斯世也,為斯世也,善斯可矣。’閹然媚於世也者,是鄉原也。”“萬子曰:‘一鄉皆稱原人焉,無所往而不為原人,孔子以為德之賊,何哉?’曰:‘非之無舉也,刺之無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潔,眾皆悅之,自以為是,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故曰“德之賊”也。孔子曰:“惡似而非者:惡莠,恐其亂苗也;惡佞,恐其亂義也;惡利口,恐其亂信也;惡鄭聲,恐其亂樂也;惡紫,恐其亂朱也;惡鄉原,恐其亂德也。”’”

徐幹《中論·考偽》:“鄉愿亦無殺人之罪也,而仲尼惡之,何也?以其亂德也。”

意義

鄉愿這個詞含義豐富,孔子所謂鄉愿大概是指偽君子,指那些看似忠厚實際沒有一點道德原則,只知道媚俗趨時的人。孟子所言大約是說言行不一,當面背後各一套的四方討好,八面玲瓏的人就是鄉愿。這種人隨波逐流,趨炎媚俗,更多的是指道德敗壞的小人。


好好先生,也會傷害道德— — 談「鄉愿」,兼談「愿」、「願」皆正體字

文:子軒

和朋友談《論語﹒陽貨》中的「鄉愿,德之賊也。」

除了思考孔子的意思之外,還發現到「愿」字的含義問題。如果不多加注意,會容易造成錯誤和混淆,故此寫下這則筆記,以作提醒。

對原文不熟悉,只靠聲音留下印象的話,引述時特別容易把「鄉愿」寫成「鄉願」;再者,簡體字的網上資料相當泛濫。若看見「鄉愿」二字而不加思索、查證的話,更可能會輕率地轉換成「鄉願」。這樣的情況已屢見於網絡,而且相信日後會越來越嚴重。

事實上,「愿」和「願」皆為正體字(繁體字),《王力古漢語字典》都有收錄。只不過,現今「願」的簡體字亦作「愿」。那是取了筆畫較少的古字來替代,這樣對閱讀古文來說,會引起不少混亂。《論語﹒陽貨》:

子曰:「鄉愿,德之賊也。」

「鄉愿」也作「鄉原」,但不可作「鄉願」。古人的討論和考證中,更未曾出現「願」的寫法。古代雖有寫作「鄉原」,程樹德《論語集釋》認為它「必係古代俗語」,但經過許多前人從讀音和意義上釐清,今人不妨以「鄉愿」為是。「愿」有「誠謹」、「善良」、「愿慤」之意。傅佩榮直接譯作「好好先生」,方便今人理解,而他所指的「好好先生」,是指「不分是非」那種,正是「敗壞道德風氣的人」(《人能弘道:傅佩榮談論語》)。孔子之所以厭惡他們,是因為他們不分善惡,只得表面上的誠懇善良,即是偽善。「偽善」可以得到鄉人的喜愛,因為看起來是個「好人」,不會引起爭論,更不會得罪任何人。這樣,附近的好人和壞人都會親近他。今天看來,與片面的「和諧」、「中立」、「持平」的人無異。孔子最討厭這種。

《孟子﹒盡心下》記載了一段孟子跟萬章的對話,當中有闡發孔子「鄉愿」的意思,孟子說:

孔子曰:「不得中道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孔子豈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

「中道」、「狂」、「狷」和「鄉愿」是四種不同的層次。我認為千萬不要把「好好先生」,即片面的「和諧」、「中立」、「持平」的人,視之為「中道」,那只是「鄉愿」而已。孔子知道,達到「中道」的人少之又少,他寧與「狂者」和「狷者」交往,也不願意跟「鄉愿」在一起。「狂者」奮發進取,而「狷者」有所不為,即使會引起爭論,得罪好人和壞人,但都比「鄉愿」好。因為「狂狷」的人有原則,走在「道」的路上,終會達到「中道」的境界,而「鄉愿」則是「貌似忠厚而沒有原則」(《人性向善:傅佩榮談孟子》),永遠都不會成為有道德的人,而且更會傷害世間的道德。

「沒有原則」,即沒有分別是非、善惡的標準。「鄉愿」不知道自己沒有原則,或者以「沒有原則」為他們的原則,又或者是以自己想像的「道」為原則,陶醉在一片美好的和諧幻想之中,將會不知不覺地成為損害道德的人。《孟子﹒盡心下》有詳細說明孔子所惡的是甚麼,自可翻查,在此不詳細引述了;但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孟子點出「中道」是稀有的,而「狂狷」遠遠在「鄉愿」之上。「狂狷」作為可接受的層次,也是轉入「中道」的重要階段,說明談修養道德之前,判斷是非善惡的標準是必要的,絕不可被和諧偽善之徒混淆視聽。


鄉愿,偽善,德之賊也

中國人的最高信仰是「道德」,是一個來自靈魂深處的一種自我探索。

道是一切的本質,德是道的體現,德便是得,通過理解道的運作,在現實生活中運用起來,體現出人存在的價值,也就是自身的成就。

現實生活當中,我們都是依據「道德」二字來生存發展的,其他的各種名詞概念也是從這兩字當中衍生出來的。《道德經》裡有一章講到,道失德現,德失仁出,仁失義顯,義失禮存,禮失法束,法再失就是各種利益紛爭了,也就是末法時代了。上古的時候,人人都是得道的人,所以社會安定和諧,沒有紛爭,沒有戰火,彼國之間,雞犬之聲可聞,老死不相往來,各自安身立命,安居樂業,安詳泰然。如今這個時代便是法治時代,利益紛爭太多,占用資源,互相鬥爭,人類發展的客觀需求,更多地是欲望的無限放大。只能以法來約束人們心中的惡念,貪婪,懶惰,自私,無知,愚昧等,讓一顆本該平常的心變得躁動不安,不得清靜。這是人類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自然界的再一次清洗,伊波拉病毒就是對人類的警示。

中國流傳甚廣的教派為,儒、釋、道三家,雖然經典文獻各不相同,但終究殊路同歸,都是講得作為一個人如何在這紅塵中安然度過,不留遺憾。我們都是哭著來的,因為知道活著就是要受罪,但我們可以選擇笑著離開,不留遺憾地離開。所以要不斷的修身,「修」那些過多的欲望,補那些欠缺的智慧。「道」與「德」就是一個人「修」的最好體現。

那麼為什麼說「鄉愿」和「偽善」是「道德」最大的敵人。首先了解下什麼是「鄉愿」「偽善」。鄉愿,是孔子提出來的,現在人認為孔子說的鄉愿指的是偽君子,沒有道德原則的小人。那這裡就有必要解釋下,何謂君子何謂小人了。簡單點來說就是,有道德的人稱之為君子,無道德的人稱之為小人。「鄉愿」就是偽裝成善良的人,實際上卻是道德敗壞,自私自利的小人,為了一己私利不遵循自然規律,而做出傷害他人事情的無良之人。

這裡孔子還是有了好壞善惡的概念,老子其實更高一籌,老子的思想是辯證的,好壞善惡,君子小人都是放在一定的環境形勢下去說明的。因此《道德經》裡沒有君子小人一說,只有順其自然的聖人,運用規律在人世間處理各種問題,至於真善美或假惡丑,沒有一個評判的標準,都是具有時代性的產物。孔子的思想是站在人的角度去解決人與人之間的問題,老子的思想是站在人與自然的角度去解決人與自然的問題,兩者之間還是有一些區別的。孔子曾經向老子求學,回來後對學生說看到老子就像看見龍一般,變化莫測,可見老子思想之深遠。

鄉愿也好,偽善也罷,都是受欲望擺弄的奴隸。這樣去做的目的只有一個,為了自己,而且是過度了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這樣做最終的結果也是很清楚的,不能得道,更不可能有德,能得到的只是一些徒有其表的東西。要知道我們生是不帶任何東西來的,死了又有什麼東西可以帶走呢!留下的財富會讓後代生存無憂,可不注重「道德」修養,只顧一味花費,即使金山銀山也終有窮盡之時。因此想要源遠流長,更得注重內在的修養,頭腦清晰,做事才不糊塗,才可以持久發展。

如何消除鄉愿,就是少說多做,於行動中體現,於行動中開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蓮心 的頭像
    菩提蓮心

    菩提蓮心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