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佛教知識 (1012)
- Apr 06 Sat 2024 08:37
二十一度母修法功德利益
- Mar 28 Thu 2024 05:44
布施供養實際上是在為自己存錢
- Feb 21 Wed 2024 08:02
這是非常重要的觀點...佛性
- Feb 01 Thu 2024 18:21
過失與功德能否相抵呢?
- Nov 23 Thu 2023 08:51
朝聖的意義為何?去聖地的障礙及五台山的加持力
- Nov 11 Sat 2023 22:50
藏傳佛教的甘露丸是什麼?
- Oct 27 Fri 2023 06:17
觀音菩薩曾經把整個六道輪回度空了三次,為何眾生還是那麼多?
- Oct 16 Mon 2023 16:03
業的三種報應模式,佛教救度生命的三種模式
- Sep 06 Wed 2023 22:01
什麼是「佛法」? 什麼是「佛教」?
- Sep 01 Fri 2023 22:57
因果不是佛教專利,而是自然規律和法則
- Sep 01 Fri 2023 20:25
戒律不是約束,是保護
戒律,是對我們尚不穩定的心予以保護,它的目的不是佛陀希望用宗法規矩掌控什麼,而是讓我們隨時保持察覺,六根不放逸,不被放逐於生死過患中,所以,戒律非關道德的懲罰,更不是負擔和壓力,所謂戒律的生活,就該是以清淨的方式維持生命,不接受被金錢支配,對物質保持正直而清淨的態度,而不生起對物質的貪愛,善加使用生活必需品,將它們用作維持生命、支持修道的工具,而不被其所束縛,遍處自在,無所羈絆,換一句話說,戒律本是讓我們獲得自在自由,這才是佛陀設置戒律的用意之一。
要修行必須要知道五徧行的道理,因為五徧行中第一是作意,所以修行第一步先從作意起修。譬如為什麼要去受戒?一個凡夫因為不受戒律的約束,心中無戒,所以做了惡事自己不知道;受了戒,使意識種下戒的種性,就是作意。
- Aug 21 Mon 2023 18:05
請下堂、幽冥戒
請下堂
請下堂就是召請六道眾生前來參加法會,從各方來的六道眾生,因久處苦難,不僅身形垢穢,內心更是深懷恐懼。為了清淨他們的業障,莊嚴威儀,好讓這些眾生生安祥與會,必須進行奉請下堂。
- Aug 11 Fri 2023 09:30
五台山佛教大護法廣濟龍王之靈驗見聞
- Jul 11 Tue 2023 18:12
佛教的宇宙觀及世界觀
祖古顏班:佛眼里的微觀世界和宏觀世界
佛陀在佛經里,告訴了我們他覺悟後看到和感受到的境界。《華嚴經》里,佛陀告訴我們什麼是華嚴世界。“一塵中有塵數剎,一一剎有難思佛,一一佛處眾會中,我見恆演菩提行。”
- May 03 Wed 2023 13:13
還願一定要回許願的地方嗎?
- Feb 28 Tue 2023 21:29
家庭佛堂布置注意事項,很多相都不能亂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