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師父,我在一座寺院許了願,可以在另一座寺院還願嗎?】

阿蓮:師父啊,請問我在一座寺院許了願,可以在另一座寺院還願嗎?

無師:用凡夫的心去揣度佛菩薩,你才會有這樣的問題,也才會有許願、還願的想法和做法。

阿蓮:啊?我們去寺廟不都是去許願、還願的嗎?

無師:我請問你都許了什麼願?

阿蓮:也沒啥,就是希望佛祖保佑我能財務自由、找到好姻緣、家人能平安健康什麼的。

無師:嗯,這些都是你個人的心願而已,和佛法無關。

阿蓮:啊?怎麼無關呢?

無師:你要知道,寺院不是人生目標的「交易所」,「我現在許個願,佛菩薩你如果能幫我把事辦成,下次我還來給你上香」,你這是在用世俗的心智跟佛菩薩做交易啊!這不是佛法,也不是我們去寺院的目的。

阿蓮:啊?難道我一直都誤解了???

無師:佛法裡只有發願,學習佛法的智慧,然後用你的大願指導前行。佛菩薩能帶給你的,不是滿足私欲,也不是在生活瑣事上的資助,而是你自性的覺悟,更不需要你任何的「回報」。真心想報佛恩的話,好好學習就是了。

阿蓮:啊?!那我們去寺院拜拜,用什麼樣的心態才對呢?

無師:我們去寺院叩拜,是要讓自己放下傲慢和執念;念佛誦經,是讓自己清淨自省;發願,是要學習大德們的慈悲與智慧,踐行自利利他的人生。

阿蓮:哦!原來如此啊,感恩師父您的指點。


向菩薩許願後必須還願嗎?許願後多長時間去還願?謹記3大講究

一般說來,佛家信徒有哪些願望,就到佛前祈禱,祈禱佛祖使出法術,考慮自身的願望,如:有求財運的,有求孕的,有求免災的,有求消災的。上香還願許多盆友都是有過燒香拜佛的歷經,而拜佛時堅信大伙兒都是會許一些願望,過去了一段時間願望完成後是務必要返回寺院還願的。

在祈禱的情況下,信徒為了更好地表明真心誠意和願望的急切,一般都另外許下諾言:假如佛祖能考慮自身所願的願望,就給予佛祖以一定方法的回報,如:敬奉一定的香火錢、重構敗績、重新修寺廟,做某某某善舉,這些。這就是許願。過後假如佛祖真的考慮了信徒所願的願望,信徒執行自身對佛祖許過的服務承諾,以回報佛祖的恩典。這就是還願。那麼是不是一定要去還願呢?這究竟又什麼注重?

1、許願了,假如滿願了,一定要還願。在哪兒座寺廟許的願望,一般就到哪座寺廟還願,假如確實忘掉是在哪兒座寺廟許願,能夠到數萬人進香臺開展還願。並不是佛菩薩必須,只是大家為人處世的規則。正常情況下是願望達到後要在一年內來還願,儘可能不必有意推遲。假如在許願期內沒有成功造就願望,則是不用還願的。

2、許願的話,最好是要許善願,不必許惡願。善願便是要對自身和蒼生有益的事兒,對我國對社會發展有權益的事兒。能夠在佛菩薩眼前許願,可是許願以後,不能一切就交到佛菩薩了,許願以後,還是必須依靠自己勤奮,才可以達到願望。

3、還願時需供物件,盡職盡責就行;不必貪大求全圖大,以做買賣之心理狀態:認為燒的香多,供的百果多,才可以表述心懷感恩。一般提前準備應季水果、餅乾等3-5樣貢品,但務必是奇數(由於奇數為陽數);假如還願地區容許也可提前準備香、金紙這些。謹記供生雞蛋也是有誤的,生雞蛋是卵生蒼生,是不可以用於供佛的。


還願一定要回許願的地方嗎?

佛菩薩無所不在,所謂一定要回到許願處對原來那尊菩薩還願的說法,是以世俗心態來揣度佛菩薩,佛菩薩豈會如此狹隘呢?

在佛前發起一個心願,並且祈請諸佛菩薩加持護佑,這和吹滅生日蠟燭許個願,或是在一般民間信仰的神明面前許個願不一樣。

「許願」是把自己的願望寄託於佛菩薩,想像靠冥冥之中的神秘力量來幫助自己實現願望,這種含糊不清的想法就是“迷信”,不明白為何而信,迷迷糊糊的信。「發願」是主動發諸自心的志向,並且在這個願力的引導下去實踐,靠自己的努力:

祈願身體健康時,不如想想,有了健康的身體要如何生活?是繼續飲食無度、熬夜揮霍,還是用來聽聞正法,讓自己的生命品質升一次?

祈願事業順利、財源廣進時,不如想想,怎樣的財富來得心安,有了財富要如何使用?是只進不出,還是勤修供養、布施眾生?

祈願求姻緣時,不如想想,愛情到底是什麼?是想要得到一個愛自己的人,還是已經準備好了將愛、時間和精力布施給那個他/她?

佛法不講“許願”,而講“發願”;同樣地,佛法也不講“還願”,而說“行願”。

佛菩薩不是萬能的神靈,而是指示覺悟之道的智者。拜佛是對老師的感恩與尊敬,是提醒我們敬畏與追尋真理、收斂內心妄想、勿忘天下蒼生。一般對佛法不理解的人所執著的“只要在佛菩薩面前說出自己的心願,就能寄希望於佛菩薩幫我去實現”,這種想法在邏輯上是說不通的,更不符合因果的道理。

應當知道,眾生的每一個際遇,都是由於自己的造作,別人無法代替自己去努力。願不是許給佛菩薩去幫忙實現的,而是自己的心、理想、目標,發願是行為的動力和嚮導,依願而行是實現目標的唯一途徑。

所謂行願,就是依照所發的願,去行持,去努力。隨著你的不懈行願,佛菩薩可以加持你實現善願,卻無法直接將無因之果提供給你。在發願和行願的過程中,佛菩薩的加持是助緣,而你自身的努力才是結果之因。

明白了這個道理後,我們再來看「如果沒去還願,菩薩會不會怪罪我」這一問題,便會覺得有些好笑:難道菩薩的心胸就那麼點兒嗎?

世人最大的問題就是“顛倒妄想”,我們常常把凡夫的喜怒哀樂強加到諸佛菩薩身上,用自己的想法去“套路”。例如,套用世間人情往來的想法,供的香火越多,代表自己「禮數」越全,佛菩薩的「保佑」一定越多。套用託人辦事要表謝意的想法,認為事成之後必要以某種方式“還願”,否則諸佛菩薩要怪罪自己忘恩。套用世間長輩或師長與自己的相處模式,如果自己的修行沒做好,佛菩薩會失望、會生氣、會放棄自己......

拜託別人幫忙,成功後一定少不了感謝,這是為人處事的基本禮貌。還願,這是民間約定俗成的說法,佛教裡面原本並沒有這個詞彙。在佛菩薩面前發下的心願實現了,有感恩之心當然很好。

如果條件允許,回到當初的那尊佛像前再次虔誠跪拜那是最好。佛菩薩無所不在,所謂一定要回到許願處對原來那尊菩薩還願的說法,是以世俗心態來揣度佛菩薩,佛菩薩豈會如此狹隘呢?所以,隨因緣到附近的寺院去當然也是可以的。

與各路天神不同,佛菩薩早已斷除一切貪瞋與煩惱,只有無限慈悲,利益眾生也是無條件的。佛菩薩本身不需要我們的感謝,因此即使忘記還願,也不會有什麼降罪之說。

每年或每個香期拜佛,其實不是和佛菩薩的約定,而是我們與自己的約定。因為凡夫就是容易心性不定、朝三暮四,為自己做個約定,定期禮佛的目的是提醒自己不忘初心,堅定信心。只要你信心不退,在實在來不了寺院的情況下,在家禮佛也是一樣的,諸佛菩薩無所不在。

所謂的“還願”也是這樣,佛菩薩不會貪圖你的“報答”,但我們依然要有感恩之心,若因緣暫不​​具足,無論在哪裡行善、誦經、布施、供養..... .都是可以的,你的虔誠之心才是最好的報答。

發願持齋、發願誦經功課,目標沒有完成?也問問自己,是誰的損失?做一分對自己就有一分的利益,沒有全部完成,佛菩薩不會懲罰我們,但我們內心會有自責難過。如果這樣,自己懲罰自己,甚至因為覺得自己做不到而逐漸放棄,這就是本末倒置了。

遇到這種情況,進行懺悔即可,切不可對自己失去信心。下次可以依照自己的能力,先定少一點任務,例如先持齋戒一個月,完成後一定會生歡喜心、信心、增上心。調整幾天,再來持齋一個月,不要強扭自己,一下子用力過猛,容易受傷。

關於「許願」與「還願」的兩篇文章,已經將佛法對這問題的看法介紹給了大家。概括來說,佛法修行看重“信願行”,就是強調要有信念,有願力,更要有行動。有些事情,自己還不自信,希望用外在的幫助給自己安全感,這是人之常情。透過向佛菩薩祈求,增強了信念和願心。

接下來,就要看人的實際行動了。佛菩薩的護佑是增上緣,儘管願力廣大無邊,也無法逆轉因果規則。事情的成就不但要看各人往昔的業力果報,也需今生的善行積累善因,才能成就善果。

那麼,發願之後該如何行願呢?這就需要深入經教去學習佛法啦,以佛陀的言教來規範我們自身的行持,以正信和正行幫助我們盡快實現自己所發的大願!


聖嚴法師:受報、還願及發願

人生的目標是來受報、還願、發願。

受報是在過去所做的,不管今生、前生、過去無量生,做了任何事,這一生之中只要因緣成熟,就要接受果報;做了好事受福報,做了壞事受苦報,一直到成佛為止都在受報,因為從無量劫以來跟眾生的關係,恩恩怨怨糾纏不清。

可是,人在受福報的時候,認為一切是理所當然的,但在受苦報的時候,心裡卻不服氣,總覺得自己這一生也沒做過什麼壞事,怎麼會有惡報臨到自己頭上。

發起法鼓山舉辦大專院校主管禪修營的現任立法委員 丁守中 居士,在一次結營典禮上與我們分享他的經驗,他說:「有一次我兒子到游泳池玩,正值游泳池在放水,他看見有一位同學的身體被放水的孔吸住了很痛苦,便下水搶救,結果他自己的一條腿,也被吸進去,受了重傷,差一點要截肢。我得知這個消息後,第一個念頭就想:『奇怪,我這一生都很熱心公益,是個好心人,為什麼我兒子會這樣子?』當時我心裡很不服氣,過了一陣子,忿忿不平的情緒才慢慢安定下來了,心裡又想:『這大概是因果報應吧!可能是我過去世做了什麼不好的事,害我兒子也跟著倒楣。』後來馬上又轉了一個念頭:『這個孩子命中大概就有這次災難,能夠大難不死,必有後福。』這樣一想就不再懊惱了。」

他能這樣想心情就很平靜,而這就是「受報」的觀念,成了他心平氣和、面對災難的力量。

此 外,我們出生到人間,也是來還願的。從過去到現在,不知已許了多少願。諸位在小的時候可能就許了很多願:「如果我長大了,我要……,如果我畢業了,我 要……,如果我嫁了丈夫,我要……,如果我做了媽媽,我一定要……,如果我是老師的話,我會……。」大家在一生之中,所許的願還真不少。

我年輕的時候喜歡讀書,但那時候不容易找到書,當時一位軍中的同事就說:「老兄啊!你喜歡讀書,我以後要開書店,讓你讀個夠。」

我說:「你開書店放不了幾本書的,書架上的書是有限的,為什麼不開圖書館呢?」他說:「開書店還會有錢賺,還能維持生活啊!如果是開圖書館那我只有賠錢了,對我一點好處都沒有。」

賺不賺錢這點我倒沒想到,我只說:「我將來要辦圖書館。」

他說:「那只好你去辦了。」

我講過以後,其實根本不知道有沒有因緣實現;三、四十年過去,機會終於來了,我創辦了中華佛學研究所,便有了圖書館,藏書好幾萬冊,將來法鼓山的佛教專業圖書館更預計藏書二十萬冊,還有法鼓人文社會大學綜合圖書館。所以我許的願,已經在逐步兌現了。因此,許願是一種動力,即然許了願就要還,所以還願也是一種人生的目標。

有人在參加我們的禪修營時,我也鼓勵他們發願。例如遇到腿痛難受時要發願:「不聽到引磬聲,腿再痛也絕對不放腿。」不過發了這個願以後,多半的人還是會中途放腿換坐姿的,因為腿實在是太痛了。有的人發過幾次願之後就不想再發了,因為覺得既然做不到的事,為什麼要發願。但是我還是鼓勵大家一次又一次的發願,慢慢的你會越來越能夠堅持,願也越來越能夠兌現,如果你只發一次願就不發了,那個願力是不夠強的。

佛教徒每天做早、晚課時都會唱誦「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 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許多人常常在發過願以後,就跟家人或同事嘔氣、吵架,事後心裡又覺得難過、後悔,心想才剛發願要度眾生、要斷煩惱,現在又違背誓願了。可是我都告訴他們,只要一次又一次的發願、再發願,情況就會漸漸改變,願力就會日日增長起來。

本文摘自《平安的人間》

文章轉自:法鼓山全球資訊網


你不相信又如何能求感應呢?

夢參老和尚

不管讀那一部經,都是功德無量,特別是地藏經,當你遇到任何困難,求地藏菩薩或讀誦普門品,求觀世音菩薩,沒有不應的。求不應,問題沒有解決,你就懷疑佛說的話,這當中有個問題,就是你沒有要求自己!我認為讀經或觀想或求佛菩薩加持,實際上是你自己的心力,因為你的心和觀世音菩薩的心相應了,觀世音菩薩就會加持你,你的心和觀世音菩薩的心不相應,縱使觀世音菩薩加持,你也得不到。

你的煩惱心、污染心和觀世音菩薩清淨的心結合不到一起,你在求的時候,心裡有貪瞋癡,求了之後達不到目的,就開始懷疑,一起了疑,心就不誠。再說,你現在心裡起了疑,就是你對觀世音菩薩、對地藏菩薩、對普賢菩薩不相信之故!你不相信又如何能求感應呢?

也許有人不認同上面這段話,說自己是多麼地相信,見了菩薩就叩頭!要知道,叩頭是一回事,心裡誠不誠又是一回事。三寶是清淨的,你求三寶之前必需先有清淨心才行。再說,佛堂是清淨的,你進佛堂,帶著一顆貪瞋癡的心進來,佛堂也被你染污,跟著貪瞋癡了!再如,各位來這裡聽講,如果你提著一桶大糞進來,相信其他的道友都會反對,而你肚子裝著的大糞,別人看不到,就沒人反對。不是嗎?每個人的身體內都裝著一桶大糞!這種自然現象沒有人會反對,但你另外再帶一桶進來,別人一定會反對!

用貪瞋癡的心,到佛堂想得清淨果,就得先把自己的貪瞋癡去掉,否則和佛菩薩不相應,沒感應,就不要抱怨!是自己不誠、自己不信,你信了、誠了,自己就會加被自己,不需要佛菩薩加被了。


應該用什麼方式來許願還願呢?

許願和還願,是信奉佛教的善男信女們事佛禮佛的一種方式。

一般說來,佛教信徒有什麼願望,就到佛前禱告,祈求佛祖施展法力,滿足自己的願望,如:有求財的,有求子的,有求免災的,有求保平安的。在禱告的時候,信徒為了表示誠心誠意和願望的迫切,一般都同時許下諾言:如果佛祖能滿足自己所求的願望,就給予佛祖以一定方式的報答,如:供奉一定的香火錢、重塑金身、重修廟宇,做某某善事,等等。這就是許願。事後如果佛祖真的滿足了信徒所求的願望,信徒履行自己對佛祖許下的承諾,以報答佛祖的恩典。這就是還願。

如何許願和還願?這裡面確有許多需要弄明白的問題。我觀察進寺廟的許願還願者,有不少做法是不如法甚至是謗佛的。比如,有的賭博輸了錢,希望佛陀能幫他把錢贏回來;有的犯了法,希望佛陀能幫他開脫罪責,免除法律制裁;有的希望迅速轉變命運,財運亨通,指日成為億萬富翁;有的希望快速當官,當大官,願佛祖幫他連陞三級,等等。還願的也有不少滑稽之事,有的把雞鴨魚肉敬獻佛僧,竟然以殺生還願。

那麼,究竟應該用什麼方式許願、還願呢?末學試著談談一己之見:

一者,許願要正。

也就是說,求佛菩薩幫忙的事情、目標一定要正當。不能求菩薩幫你滿足非分之想,更不能讓佛幫你做壞事。這樣的許願佛菩薩是不會答應的。佛菩薩答應了這種許願,豈不是成了貪官?而求身體健康、求病痛痊癒、求找個合適的工作之類的這些都可以,但切記不能歪心和貪心,不能要求過高。

二者,還願要善。

不能用造惡業的辦法來還願。佛菩薩幫你滿足了願望,你卻去殺生,那豈不是佛菩薩在鼓勵你殺生麼?所以這種還願萬萬不可取。還願方式最好能根據因果關係和許的願相對應。比如求身體健康的,最好用放生的方式來還願,求財求工作的,最好是用財佈施、法佈施等方式來還願。

三者,修行助緣。

在許願和願望達成之前,一定要採取實際行動爭取佛菩薩的感應,誠心持咒或者念佛菩薩名號,或多行善事,廣結善緣,有助於所願成就。許願只是播種,播種不等於收穫,要想有收穫,必須有辛勤的勞作,坐而代收是不可能的。我們應該視許願為導引我們刻苦修行的契機,而不應該把它看成某種漁利的時刻。

許願是一種承諾,還願是踐行自己的承諾。是基層民間對佛陀的一種信仰方式,絕不是商場上世俗的交易。許願是建立在對佛陀崇信基礎上的一種發願形式,還願是建立在信、願、行基礎上的對願言的一種履踐方式。從根本上講,許願和還願都不應有什麼功利色彩,而是促使信徒舍邪歸正、修行精進的方便法門。

求佛,實際是求自己,只要自己做好了,什麼事情都能如願。自助者天助!佛幫助你,也只能通過求佛人的主觀努力形成合力才能實現。單方面的求佛許願,讓佛給你「打工」,自己去做「甩手老闆」,所願不可能成就。許願、還願要和正信正行、斷惡增善掛起鉤來。我們學佛者,一定要把這個道理弄明白,破除迷信,切不可入俗隨流,以免影響自己的修行,也敗壞了佛門的聲望。

切記:莫把佛陀當貪官!


到寺院拜佛,如何正確「許願」和「還願」?

在日常生活中,許多人遇到難事,亦或者有所祈求,就會選擇到寺院裡向佛菩薩許願,希望能得到佛菩薩的加持和保佑,實現自己的願望。如果所許的願望真的得到滿足,還要回到還願處,對原來那尊佛菩薩還願。那麼,許願真的有用嗎?佛教又是怎麼看待許願和還願的呢?

去過寺院的人,相信對許願、還願都不陌生,而事實上,佛教並不講「許願」和「還願」,而講「發願」與「行願」。佛教經典里,也沒有許願、還願這兩個詞。許願,是將自己的願望寄託於佛菩薩,大凡遇到力所不能及的事情時,很多人都會去佛菩薩像前許下願望,想要靠冥冥之中的神祕力量來幫助自己實現願望。

因此,常常會有人到寺院裡向佛菩薩求財運、求姻緣、求事業等,並許諾一旦願望成真,就送一面「有求必應」的錦旗,還要修廟、造像來報答佛菩薩。反之,如果願望沒有得到滿足,就說佛菩薩不靈驗。這樣拜佛、百菩薩就好像是帶著禮物去求人辦事,跟佛菩薩談條件一樣,這是以世俗心態來揣度佛菩薩,把佛菩薩當成生意夥伴了。

佛菩薩都是慈悲的,憐憫衆生,慈悲一切有情,發願幫助和引導我們,又豈會如此狹隘呢?許願是把希望寄託於外力保佑,將自己的願望寄托在佛菩薩身上,讓佛菩薩來幫你實現。想要得到什麼而發願,則是主動發諸自心的志向,明白自己要去做什麼,並且在這個願力的引導下去實踐,是策發自己內心的力量。

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我們才會得到想應的結果。信佛、學佛的人都要有自己的願心,就連圓滿覺悟的佛菩薩也會發下普度衆生的廣大願心,如普賢菩薩十大行願,地藏菩薩發願要度盡一切衆生,「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發願就像種子一樣,依願而行,從因上努力,最終才能成長爲參天大樹。

就連福德智慧圓滿具足的觀世音菩薩,也無時無刻不在手裡握著一串念珠念自己的名號。千百年來,佛教一直的思想便是求人不如求己。菩薩畏因,凡夫畏果,菩薩也怕造惡因,所以時時觀照自心,凡夫卻不知因果,造惡因,招致惡果,導致大難臨頭抱佛腳。念觀音、求觀音,不如自己做個觀世音。

與其天天去念佛、拜佛、求佛,還不如自己去努力修行,自己去度自己。因此,「願」不是許給佛菩薩去幫忙實現的,佛菩薩也不需要我們的酬謝。「願」是自己的心、理想、目標。佛教講因果,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每一個人的際遇都是由於自己的造作,別人無法代替自己去努力,自修自悟、自食其力。

求人求佛不如求己,靠自己的努力修行,才能最終實現願望。我們到寺院禮拜佛菩薩不是爲了向佛菩薩許願,求佛菩薩幫自己達成心愿,更多的是一種尊敬,是對覺者、對慈悲精神的一種虔誠和恭敬。佛是已經開悟的覺者,菩薩慈悲,發願「自度度人」、「自覺覺他」,於有情衆生有慈悲之心,我們拜佛菩薩是對他們發自內心的尊敬。

我們尊敬佛菩薩們覺悟圓滿的人格、自利利他的慈悲和精神,這才應該是我們拜佛菩薩的本意。以恭敬之心禮拜諸佛菩薩,從而生起我們的清淨心,然後把這種恭敬和虔誠變成向佛菩薩學習的願力,發願依教奉行,不忘佛菩薩的教誨,依照其所說的去修行、實踐,學習他們的慈悲心、智慧心、喜舍心,這才是最好的還願,對佛菩薩最好的恭敬和供養。

佛菩薩不是萬能的神靈,而是指示衆生覺悟之道的智者,無法幫助我們獲得無因之果,也不需要我們的感謝和表示。若要許願,當放棄自私自利、損人利己的念頭,發利益社會、利益衆生之大願,然後在願力的引導下去實踐,依教奉行,這才是佛菩薩最歡喜的事。相逢即是有緣,願您六時吉祥,福慧雙增。南無阿彌陀佛。


怎樣「許願」「還願」更有加持力?

正所謂「無事不登三寶殿」,每逢辭舊迎新之際,人們常會到寺院燒香拜佛許願。

祈求來年順順利利等。在這之中,系列問題也隨之而生:

「怎樣許願才更容易實現,更容易得到菩薩保佑?」

「我在靈隱寺許了願,現在也實現了,是不是一定要去靈隱寺還願?」

「還願需要準備哪些東西?如果準備少了會不會有什麼問題?」

「前年許願時說最晚今年一定會去還願,現在因為疫情的緣故,無法按時前來,佛菩薩會不會怪罪於我?」

……

接下來,就向大家介紹佛法對「許願」與「還願」的看法。

「許願」——我想得到;

「發願」——我想要去做

其實很多「信佛人」在生活中遇到難以解決的事情或有所希求時,就會到寺院向佛菩薩「許願」,求佛菩薩加持庇佑,幫助自己解決問題,這不僅僅包括求財,還有諸如求子、求姻緣、求事業、求平安、求健康長壽等等,不一而足。

那麼「許願」以後,佛菩薩有沒有給我們加持呢?究竟如何「許願」,才更容易得到佛菩薩的加持呢?

談到「許願」,其實與中國民間的多神信仰有關。佛教傳入中國後,不斷與中國本土信仰相融合,一般的民眾並不完全了解佛菩薩是什麼,佛法講的是什麼,而是將佛菩薩當成神靈來信仰、來祈求,就有了向佛菩薩「許願」、「還願」之事。

佛法認為,鬼神也是眾生之一,也會有種種貪慾習氣。就像一般人求人辦事一樣,事情辦好了,要帶著禮物去答謝,不然神明可能會不高興。所以很多人就許諾一旦願望成真,就修廟、造像等等,來「還願」報答佛菩薩。但其實佛菩薩大慈大悲,發願救度一切眾生,又豈會是凡夫心所理解的那樣狹隘呢?

因此,我們需要明白:無論有沒有「許願」,佛菩薩都在加持庇佑著我們。

佛菩薩的法身清淨廣大,周遍十方,無處不在。佛菩薩一直在我們身邊,只是凡夫的煩惱心與佛菩薩的清淨法身不相應,就如電波不在一個波段上,所以即使佛在眼前,我們也見不到。

而諸佛菩薩為利益、圓滿眾生,發無量的清淨大願,但凡眾生有一絲善心、一點正念,佛菩薩都會想盡一切辦法來加持庇佑我們、救助我們。甚至在我們因為煩惱習氣,起種種惡念、做種種惡業時,佛菩薩也在以不同的因緣身份加持我們,以免我們繼續做惡。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云:「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不管我們有沒有「許願」,十方諸佛都不曾放棄我們,就像母親不會放棄自己的孩子一樣,只是很多時候,孩子不想母親,不肯聽母親的話,佛菩薩的加持我們感應不到而已。

其實在佛教中,「發願」一詞更為常見,其指向也比摻雜了民間信仰的「許願」更加明確,用途也更為廣泛。發願,是我想要去做什麼;許願,則是我想要得到什麼結果。前者是在因上而言,後者是求果相。許願是把希望寄託於神秘的外力保佑,而發願是策發自己內心的力量,在這個願力的引導下去實踐,靠自己的努力。佛法不講「許願」,而是倡導「發願」。

過去諸佛菩薩在初發心時都有發願,並且貫穿修行始終,直至成佛,如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等;而歷代祖師也各有發願,且有不少發願文流傳於世,如《怡山發願文》等。

應當知道,我們平常所「許」之願,往往與諸佛菩薩、歷代祖師所發的專為利益眾生、圓成菩提的願不同,而每多關注於自己的日常生活,這與佛法引導眾生發願的初衷是存在一定距離的。

雖然如此,如同前面所分析的那樣,諸佛菩薩無時無刻不在憫念眾生,即便是「許願」,也還是能夠得到佛菩薩的加持。既然佛菩薩一直在加持眾生,同樣是願,為什麼我們所「許」的願有的實現了,有的卻沒有呢?

其實,所謂「許願」,就是於生活中有所求,我們所求的要切合自己的實際情況,要符合因果規律,不能憑空祈求。比如,每年高考之前,一些家長會求佛菩薩加持,孩子能考得好,考上重點大學,或者考多少分以上等等。但如果這個孩子正常發揮也就考200多分,我們向佛菩薩「許願」讓孩子考到600多分,這個願通常是不會實現的,「還願」建再大的寺院都沒有用,因為世間之事,需要因緣條件具備才能做成,佛菩薩並不能幫我們違背因果規律。

此外,「許」的是不善的願,比如希望競爭對手倒霉,自己通過違法的手段獲得錢財、地位等等,這些是不會實現的。這些不善願,帶來的都是惡業,是讓我們受苦的因,佛菩薩憐憫一切眾生,要度眾生離苦得樂,怎麼可能幫眾生造惡業?

佛菩薩於眾生無所求。我們「許」的願,實現也好,未實現也好,都是佛菩薩觀眾生得度因緣,在隨緣化度眾生。所有的目的,或培植善根,或積累福德善緣,都是為了讓眾生更好地悟入佛道,修行解脫。

那怎樣才更容易得到佛菩薩的加持呢?總的來講,發善的、與佛菩薩清淨心相應的願求,會容易實現,更容易得到佛菩薩的加持。反之,不善的願求佛菩薩不會加持,並且這個願求不能違背因果規律。

如果想要「許願」更快地實現,自己也要多做善行、善業,有善因善緣,才會有善果。佛菩薩的加持是助緣,並不是像交易一樣,佛菩薩給我們想要的,我們再「還願」給佛菩薩什麼好處。在佛教中,「許願」不如發願、行願,依教奉行,才最容易得到佛菩薩的加持。


學誠法師:許願一定要還願嗎?

1.

【網友提問】 法師,過去半年來基本上我每天睡覺前都會抄一遍心經,一來是想籍此洗掉比較重的邪淫心,二來是想練就一顆比較平靜的心,三來是希望能得到啟示,但是半年下來也沒覺得怎樣,反而現在覺得是種應付了,究竟抄心經有什麼用呢,我是否應該堅持,抄心經能否給我解決上面三個問題,請大師指點,謝謝。

【學誠法師】不是抄經能否解決問題,是自己能否解決問題。如果能保持虔誠、恭敬,具足信心,那麼抄經誦經的效果就好,反之則不然。如果我們做不到,就說明我們的基礎還是很缺乏,對佛法的基本道理還不了解,這樣就比較難用上功。最好可以尋到師法友團體,系統聞思、長久修行,才能得到佛法真實利益。

2.

【網友提問】二因為我是學醫的我自己覺得和藥師法門有緣,給自己定的每天念藥師佛號藥師真言每天最少108和准提咒108堅持一年了,可是我當了學佛小組講師山上定的新定課我不知道做哪個合適。藥師佛和阿彌陀佛雖然都是佛,可是畢竟是東方西方不同的佛,定課隨便換好嗎?

【學誠法師】可以都做。

3

【網友提問】頂禮師父!在學佛中“騎牛找牛”是怎樣的現形呢?如果有這種現在該怎麼辦呢?

【學誠法師】安住當下。

4.

【網友提問】師父,我很難過,很容易為很小的事情難過,並整夜睡不著,自責自己沒有智慧,憎恨別人的無理對待,其實說倒底,是埋怨自己的沒有能力,錯失機會等等,無休止的難過令我無法自拔,無力思考其他,只是像死人一樣躺在床上一味的難過。而無處傾訴。甚至懷疑是中了"魔咒",心很僵硬,頭腦發漲。

【學誠法師】“魔咒”,就是煩惱。一個煩惱會生出許許多多煩惱,然後越來越重,把心堵死。最根本的煩惱是,我們對自己、對外在事物有一種自性執著,執著於某一個點、某一個階段,認為事情就是這個樣子,然後就把問題看死了,就想不開了。學習佛法,首先就要超越,超越我們目光的短暫性和局限性。

5.

【網友提問】師父 對象信了基督教改如何是好

【學誠法師】 尊重他人的正當信仰。

6.

【網友提問】請法師開示如何才能斷欲去愛?

【學誠法師】佛法教我們的不是斷欲去愛,是化欲大愛。通過重整時空觀、世界觀,把淺陋的欲望,轉化為清淨高遠的善法欲;把狹小的情愛,升華為對眾生的大慈大悲。

7.

【網友提問】師父 我發現我身上有個很大的問題:我一累就會變得十分暴躁,情緒失控,然後開始責怪外界的一切因素和身邊的人,我會覺得都是他們的錯,是他們安排不合理才造成我很累!

【學誠法師】身心是一體的,當我們心力比較弱時,身體也容易感到勞累;身體疲憊時,心力也隨之降低,煩惱就容易爆發,遷怒於外境正是自己煩惱的顯現。先要明白這是自己的問題,不令煩惱增盛;也要保證合理作息,不要跟自己死磕,把難題留在自己在身心比較平衡的狀態時處理。長遠修行,淡化煩惱。

8.

【網友提問】

【學誠法師】我們的念頭,用得好就變成善法,用得不好就變成惡法。也就是去觀察什麼、尋找什麼,如果是信心、正見,就會去觀察思維與正法相應的境界,然後讓心產生善的力量;如果正見沒有樹立起來,那就是惡見、邪見,那麼每天想的、念的就會增長煩惱。所以關鍵是要去學習正法、樹立正見。

9.

【網友提問】師父,請問從那裡開始學十二因緣和四聖諦?謝謝。

【學誠法師】要先找到師法友團體,然後依據善知識的教授來學習,不是自己想學什麼就學什麼,是老師教什麼自己就學什麼。

10.

【網友提問】我們家總是給我看仙兒之類的,感覺自己不能自主。不知道該怎樣脫離這樣的生命狀態。

【學誠法師】不要怪外在的境界綁架自己,關鍵在於自己內心有沒有自主的願力——清晰明了知道自己的方向,強烈渴望改變與成長,有堅定不移的決心,毫不拖延地付諸實踐。

11.

【網友提問】法師好,最近只要有人不隨我意,我就討厭他,怎麼辦?我不喜歡這樣!

【學誠法師】要培養慈悲心,才會消融以自我為中心的對立心。

12.

【網友提問】法師您好,我咨詢一下佛教的不吃葷蔥姜蒜等5種的意義或者淵源何在?不太了解求普及

【學誠法師】佛教中提到不食五辛,因為這幾類蔬菜生食發嗔,熟食發淫,加上食用之後口氣惡臭,故應遠離。可參見《楞嚴經》(第八卷)。

13.

【網友提問】法師,您好,我不想按照一切俗世的生活軌跡去生活,我想脫離這樣的生活,我不想被俗世的種種污穢的東西給染污了,請問法師我能否去出家呢?

【學誠法師】出家也是要各種福德因緣具足才可以的。一方面堅定、清淨自己的發心,另一方面要尋求有緣的正法道場。

14.

【網友提問】頂禮法師,許願一定要還願嗎?請開示!

【學誠法師】許願、還願是民間的思想,好似與佛菩薩做交易,你幫我實現什麼願望,我拿什麼東西來感謝你,甚至認為如果事後沒有表示,佛菩薩就會降下懲罰。其實佛菩薩怎麼會如此低俗、狹隘呢?正確認識佛法,不再迷信。

15.

【網友提問】

【學誠法師】修行人在學習、做事之前都要緣念,緣念的內容例如“諸佛正法眾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我以所行施等善,為利眾生願成佛。”是為了提策自己的發心,念茲在茲。《緣念的意義》

16.

【網友提問】請教師父:皈依三寶的形式復雜嗎?皈依後在家修行又什麼禁忌嗎?

【學誠法師】皈依好比入學,皈依儀式就好比開學典禮。

17.

【網友提問】

【學誠法師】很多時候,當我們認為對方一定是做錯了時,自己往往陷於某種執著而不自知。要有這樣的反省自覺:我也不一定全對,他這樣做或許有他的道理。試著換位思考,或者請教雙方都信任的第三人,跳出自己觀察的角度,從更多、更高、更廣的層面去了解事情,才能放下我慢與對立,坦誠交流。


還在向佛「許願」嗎?那就大錯特錯啦!

任何去過寺廟的人對許願、還願這件事都不陌生,甚至這已經成為宗教活動的標誌性目的。大凡遇到人力所不能及的事情時,都會去佛菩薩面前許下願望,如果事後「靈驗」,便虔誠的按照之前許願時的「約定」還願。

這可能是我們一個習以為常的流程,但實際上,「許願」「還願」是世俗的說法,佛教沒有「許願」之說。佛教有的是「發願」「行願」。

「發願」和「許願」有什麼區別?

「發願」簡單的理解就是——我希望通過我的某些行為達到某種結果,請求佛或菩薩們護助,協助我圓滿這個願望。前題是這個行為和所希望的結果是符合道理的。

「發願」和「許願」的區別在於,「發願」以行為為因;「許願」以結果為因。舉個事例來比喻就比較清楚了。

比如求財。「許願」的人會說:求您神力給我帶來財富,事成之後我會如何如何修廟、造像等等來報答您。

「發願」的人會說:由於我往昔的貪婪、吝嗇、偷盜等等非法的原因,造成現在財富不圓滿的現狀,我發願懺悔往昔的種種過錯,發願廣行布施,遠離貪吝,終不捨棄這個願望。如果我的願望是真實不虛的,那麼請您幫助、加持我使得財富圓滿。

「發願」的真實不虛很重要,一定是思考過的,信念堅定的願望,而不是委曲求全的糊弄。這裡又牽扯到一個常常掛在嘴上的詞——心誠。

做功德首先有發心,中間有正行,最後有回向。發心就像頭一樣;正行就像身體、心臟、生命一樣;回向就像腳一樣。就像一個人要去一個地方,這個人要有 頭、有腳、有身體才能到達。我們種善根、修福德、做功德的時候也是一樣。不管是為了得到人天的福報、羅漢的果位,還是想成佛,都要有回向的雙腳。否則,在通往成就的路上一步也走不了,你所做的功德不能成為你得到這些福報和果位的因緣。

回向可以保護我們的功德和善根。若是不回向的話,在相續中突然生起嗔恨心或者產生邪見,這個功德就會消失。我們的阿賴耶識是一個大銀行,它是法界銀 行,法界所有的眾生都可以把自己的善根、福德、功德存在這個銀行里。善根、福德、功德回向以後,就不會受到嗔恨心、邪見的損害。對於一個真正的修行人來 說,這些非常重要。

功德存在法界銀行里,利潤特別大,每分鐘都在增長,而且是無窮無盡的。留在自己的手裡,它不僅不會增長,沒有利潤,還不安全。善根福德的果報也是,若是沒有回向的話,享受一、兩次就會消盡。就像錢在自己手裡,花掉了就沒有了一樣。如果存上了,這個果報我們享受無數次也不會窮盡,直至菩提,直至成佛。

回,就是迴轉;向,就是歸向一個目標。這個目標就是回向的對境。回向時的心量越大越好。普賢菩薩作回向的時候,把善根回向給盡虛空遍法界所有眾生。眾 生無邊,我們學習普賢菩薩,把功德回向給法界所有眾生,這樣我們所作的功德也是無邊無際的。有的人不敢回向,怕功德沒有了。不是這樣的。你把功德回向給法 界一切眾生,所得到的功德會更多、更圓滿。

我們種善根、修福德、做功德,要立即回向。若是沒有回向,就像一個很好的東西沒有善加使用而白白浪費了。

修行一定要心口相應,心和行為要一致,否則都是花言巧語,裝模作樣。整天發心發願,說眾生可憐我要度,佛菩薩功德無量我要學,卻沒有發自內心地做,都 是假話,空話,大話。我們念誦《普賢行願品》的時候,要學習普賢菩薩的願。發心、回向都是願。一個是在功德還沒有做,或者準備做的時候發的願;一個是功德做完以後發的願。我們跟隨普賢菩薩發大願,這樣心胸才能打開。發自內心地饒益所有的眾生,才能斷除我執我愛、自私自利。這都是對治我執我愛、自私自利的一 些境界,一些修法。

我們要時刻發願求生淨土,要真修實幹,不要光嘴說不煉:我們要健全人生,自己必須要有信仰,有願力。如何真正的去修行?首先對於家人,對於社會,對於國家,對於自己,要扮好自己的角色,要負起應盡的責任。要真信切願,要真修行,要專修專念一句佛號求生淨土,永出輪迴。


你認為的「心誠」是什麼?佛前能許哪些願?

都說「心誠則靈」,可是,怎樣才算心誠?是願望本身的強烈程度,還是對佛菩薩的虔誠程度?佛菩薩又會怎樣幫我?讓我直接快速實現心願嗎?

你認為的「心誠」是什麼?

「心誠則靈」四個字中,怎樣代表心誠?在佛前,不少人都會在心裡或口中默念,說出各自的心願,一般人都稱為「許願」。而在佛前說出的願望,能否得到佛菩薩的加持,從而順利實現,大部分人又認為與內心的虔誠相關。

如何體現心誠,是否需要一個外在的體現?於是便出現了比拼燒香的「景觀」,似乎燒的香越多、越高,代表自己的心越誠。又或許在佛前許諾,佛若為我實現心願,我就為佛再塑金身。

如果僅僅是這樣,這種「心誠」所體現的可能只是自身欲望的強烈程度,而不是對佛菩薩、對佛法的信賴程度。如果僅僅是這樣,這和經濟社會里簽訂合同也就沒有本質差別了。這樣的心態,說白了還是交易和利用。

關於「許願」這件事,我們要明白,不論懷有怎樣的心事,來到佛前,這願望不是許給佛菩薩去幫忙實現的,佛菩薩也不需要我們允諾什麼酬謝。

佛前能許哪些願?

佛菩薩有無限的慈悲和智慧,也曾發願要救度眾生,不僅僅是對佛弟子,也包括所有人、一切眾生;不僅僅是幫助眾生解脫輪迴,也包括世間的所有急事、難事,這也是佛菩薩接引眾生的方式之一。

因此,向佛菩薩誠心祈願,的確是有機會得到加持和幫助的,佛門中、歷史上留下的感應事跡也是非常多。所以,從慈悲的角度來講,普通人來到佛前祈願都在情理之中。

當然,這些願望必是發善願、行正道,既非不勞而獲,也不是可能有損於他人來謀取自身的利益。

佛菩薩是怎麼幫助人的?

儘管佛菩薩可以給人幫助,神通也很廣大,但卻並不是萬能的。因為,佛也無法完全改變各人的因果和業力,但能夠藉助因緣,讓某些善緣或善果提前來到。佛法告訴人們,再大的力量也不能代替你,而是給予你正確的引導和加持。至於這種引導是否有效,又取決於你的信任和配合程度。

即使佛是「大醫王」,也需病人謹遵醫囑。佛菩薩會救急救難,但那是「速效救心丸」,能救急一時,但想要有根本上的、實質性的改善,還得按照醫生的囑咐,忌口、改善作息或性格習氣,才能治本。

人們帶著各種的心願走進寺院、來到佛前,必然是對佛菩薩充滿著信心的。那麼,在祈願的同時,更應該遵照佛所說的佛法來調整自身,與其燒各種各樣的香,不如心香一瓣、依教奉行,這樣才能更好地與佛菩薩「相應」。

心態的「態」字,拆解開來,就是「心大一點」。對於一般的信佛者而言,來自佛菩薩最有效的幫助,其實並非實現多少心願,而是通過佛法傳授了調整心態、放下煩惱的方法。


佛法雖然教我們不要「貪求」,但卻教我們要「求願」,就是許願、發願,願自己朝著某個方向走,或是完成某件事。一輩子持續不斷地學習,要求自己種福、培福、多付出,讓自己更進步。「貪求」則是無止盡的欲求,無論看見別人擁有什麼,自己都想擁有。貪求並沒有什麼道理,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是不切實際的。

非分的貪求一定會帶來痛苦,像是舉債借來的,借的愈多,將來要還的就愈多,現在的快樂就是將來的苦果。我們的追求應該要合理,而且要付出自己的努力作為代價。要求福,就要先培福;要享受權利,就要先盡義務,這就是因果。
----------------------------------------------------------
摘錄自《真正的快樂》合乎因果的追求

聖嚴法師

一般人常以為,佛法要我們什麼都不求,其實這是一種誤解。佛法雖然教我們不要「貪求」,但卻教我們要「求願」,如此一來,個人不會失去奮鬥的目標,社會也才有繼續進步的動力。

「求願」就是許願、發願,願自己朝著某個方向走,或是完成某件事。例如,佛教的「四弘誓願」說:「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無論是要度無邊的眾生、斷無盡的煩惱,或是要學無量的法門,都是一種為眾生無止盡學習的願心和願力。因此,求願是活到老、學到老,一輩子持續不斷地學習,並且要求自己種福、培福、多付出,也讓自己更進步。

而「貪求」則是無止盡的欲求,無論看見別人擁有什麼,自己都想擁有。例如,看見別人有一棟房子,就興起想要擁有一棟房子的念頭;如果別人擁有一輛進口車,則又轉念想要擁有一輛進口車。無論該不該要、能不能要、需不需要,凡是自己想要的,就要得到手。所以,貪求並沒有什麼道理,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而求,是不切實際的。

有些人利欲熏心,為了貪求不屬於自己的東西而走旁門左道,結果往往因而倒大楣。例如,金光黨就是專門利用人們貪小便宜的心理弱點,引誘人上當,來達成詐財的目的。此外,有些人雖不向人求,卻轉而向鬼神、佛菩薩求。例如到廟裡許願,等自己真的發財了,再回到廟裡還願,為神明「安金身」。不過,這種短暫利益的交換,只是一種賄賂神明的手段罷了。

就像在人世間有行賄、受賄的人,在鬼神界也有受賄的鬼神,但是,佛菩薩或是正派的神明是絕對不會受賄的。會受賄的鬼神就像人世間的貪官、污吏一樣,雖然能暫時滿足你的需求,好像真的有點效果,但一時的利益總是像肥皂泡一樣虛幻,很快就消失了,換來的卻是無法自主的未來。即使是「點石成金」的法術,事實上也只是一種障眼法,如果被點的東西本來就是一塊石頭,將來還會是一塊石頭。而神明或佛菩薩真的應許了你的願望,也只是暫時預支自己的福報,以後還是要償還的。

因此,非分的貪求一定會帶來痛苦。即使求到了,也像是舉債借來的,借的愈多,將來要還的就愈多,現在的快樂就是將來的苦果。所以,如果不好好地努力培福、奉獻,罪過是很大的,將來要承受的因果責任難以想像,也許來世做牛做馬都還不起。

其實,人如果想求福報就要先努力培福,如果不培福,而光是享福,就等於是欠債,就像向他人借款一樣。所以,一個人該擁有多少就擁有多少,沒有人能夠平白無故地賺到錢、得到富貴。如果真能不勞而獲,將來可能還要付出更多的代價。

站在佛法的立場,一般人求學、求職、求富貴都是應該的,但我們的追求應該要合理,而且要付出自己的努力作為代價。其次,要明白權利、義務和責任的關係是並行的,我們如果要求福,就要先培福;要享受權利,就要先盡義務,這就是因果。只有合乎因果道理的追求,才是最好、最可靠的,否則就是貪求,即使勉強得到了,禍患也會跟著來。

所以,我們要用「求願」的方法,為達成目標而努力奉獻,切勿用「貪求」、迷信的方法,否則會得不償失。


許願不靈:為何佛菩薩不保佑?

末法時期,正法難聞,我們身逢末法,在五濁惡世中,如何與佛法相應,如何能實踐佛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世俗化的現實中,到寺院許願者流浩浩蕩蕩,即使是「信佛人」「居士」同樣流於「許願」者不計其數。

那麼,佛教到底如何看待許願、還願呢?

1、無條件度眾生

我們知道,佛是自覺覺他、覺性圓滿的人,菩薩是自覺覺他者,因此,大慈大悲也是佛法的根本,佛菩薩是慈悲的實踐者,他們度化他人沒有任何條件、任何要求,不求任何回報。

2、正法不講許願

所謂許願,就是自己想要實現一個目標,達到某個目的,而求得佛菩薩的保佑,給佛菩薩承諾一個回報。

從本質來講,許願就是一種交易、一種約定。這種交易、約定、承諾與佛菩薩的大願並不相應。

因此,佛法裡面並無「許願」一說。佛菩薩也不需要眾生給他任何一種承諾、回報。

當然,許願有自利的,也有利他的,但是,無論自利還是利他都是一種交易的性質。

3、發願與發心

所謂願,就是我們的心願、理想、目標。

佛菩薩都是依願而行,同樣我們生活、工作也有目標和希望。

佛弟子在三皈之時就發「四弘願」:

一切菩薩初發心時,都發這樣的大願,總願。

煩惱無盡誓願斷、眾生無邊誓願度

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4、發願與許願

發願:都是利益一切眾生。

許願:許多願是利己之心。

發願:重在因地上著力。

許願:重在果地上著力。

發願:就是以願而行,通過修持達到目標。

許願:就是承諾給佛菩薩回報而實現目標。

發願:是通過自己的努力而到達願望。

許願:希望佛菩薩的保佑而實現願望。

發願:通過大願激發內心的力量。

許願:通過祈求得到外部的力量。

發願:對佛菩薩恭敬、供養、依教奉行。

許願:對佛菩薩承諾、回報、求得保佑。

發願:是一種主動地依願而行。

許願:是一種被動地接受賜予。

發願:視佛菩薩為師。

許願:視佛菩薩為神。

發願:願望實現,就會感恩佛菩薩。

許願:願望實現,就會回報佛菩薩。

發願:遵循因果,種什麼因的什麼果。

許願:違背因果,期望由小因得大果。

發願:正信、正見。真理。

許願:容易掉入迷信泥潭。

5、實現願望的根本

那種以為在一座寺院許了願,願望實現了,就再回到這一尊佛菩薩前,施捨一些財物來還願,是一種迷信的做法。

這是一種「以世俗之心,度佛菩薩大悲之心」的做法。

事實上,佛菩薩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希望得到無因之果、小因之果,佛菩薩也無法幫助我們。一切福報善果都是通過自己的努力修持而來。

只要放棄自私自利的念頭,發願利益眾生、利益社會,就能與佛菩薩的大願相應,功德日積月累,福報自然現前。


拜佛「許願」,這四種願望,不要隨便許!

相信任何去過寺院的人,對於許願、還願這件事並不陌生,善男信女焚香禱告、虔誠禮拜是寺院中最常見的情景之一。但是,平日誦經時,經文中又找不到「許願」、「還願」的說法,倒是隨處可見「發願」一詞。

實際上,許願正是「發願」在民間信仰中的表現形式。世事無常間,茫茫人海中,個人的力量微薄,向佛菩薩許願,祈求得到加持,進而堅定人生信念,也是無可厚非的事情。《華嚴經》中有言,心、佛及眾生,三無差別,但眾生之所以不是佛,是因為心中仍然有貪嗔痴的一面。若許下利益眾生的大願,則功德無量,若許下偏執又自私的願,常常害人害己。所以,在拜佛許願時,下面這四種願,不要隨便許。

心懷疑慮的願

信願行是淨土三資糧,信是擺在首位的,對於許願來說,「信」也同樣重要,因為它關係到願望能否成真。何為「信」呢?《占察善惡業報經》 中說,信就是「攝意專精,成就勇猛,相應至心」,意思是說,意念專精不動搖,勇猛精進,心與佛法相應。

很多人遇事臨時抱佛腳,跑到寺院,許願這樣那樣,但是心中疑慮重重。首先懷疑的佛法,不是出於正信,而是抱著聊勝於無的態度;其次是懷疑自己,覺得自己沒有能力把所願變成現實。如此以來,願力就會大為減弱。

譬如許願考上好大學,就會刻苦用功。但是,如果心裡犯嘀咕,覺得自己不行,要不然念所差不多的大學,這樣再用起功來,就要大打折扣。所以說,心懷疑慮的願望,不要隨便許。

不切實際的願

佛經中說,萬物因緣生,還從因緣滅,因是事物生起的主要條件,緣則是事物生起的輔助條件。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集世間,因緣具足,必然成果。

一個願望的實現,也不例外,它是眾多因緣和合的結果,即「多因一果」。這就告訴我們,許願時切勿不切實際,譬如有人見到他人事業有成,也許願自己能有一番成就。但是,一切事物都是多方因緣作用的結果,許不切實際的願望,無異於一廂情願。

違背因果的願

何為因果?如是栽種,必然如是收穫,自種善因,自得善果,自種惡因,自得惡果,這就是因果。曾聽過一則戲談,有人做一點壞事,就想方設法瞞著菩薩,做一點好事,又想方設法讓菩薩知道,你想這菩薩當得該有多累?

所謂「善惡到頭終有報,從來因果不用忙」,不論出於什麼目的許願,謹記「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如普賢菩薩行願品中所說,從禮敬諸佛開始,因上努力,果上隨緣,自然諸事吉祥。神通難敵業力,釋迦牟尼佛成道後仍然要受十難果報,我們許願時,更不應試圖忘改因果。

與佛交易的願

小編的祖母念佛一輩子,小時候,我曾經問祖母為何念佛,祖母告訴我,念一聲佛號就是極樂淨土的一枚銅錢。老人家畢竟生在舊社會,沒什麼文化,但是如今禮佛的人,卻比小編的祖母還要「迷信」。何為迷信呢?不明因果,不學佛法,迷迷糊糊地就信了。

譬如現今寺院內燒香,很多人因為虛榮心作怪,亦或者財大氣粗,選擇大香、高香來「孝敬」佛菩薩,讓佛幫自己實現願望。小編寧可相信他們是為了表達虔誠,只不過方式不妥。諸佛菩薩慈悲無量,但眾生佛性平等,怎麼會因為俗世間的香火,就偏愛誰呢?所以,與佛做交易的願望,不要去許。

當然,許願之後,自身的努力也不能少,切勿把佛當傭人,自己當起甩手大掌柜。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願望實現之後,也別忘記還願。還願時也要牢記「因果」,不要做惡事來還願,譬如求身體安康,還願時可以放生;求財運者,還願時可以布施生活有困難的人。


可許則許

學佛不能神佛不分!把佛菩薩當神明拜,就是迷信!

彌勒化身的布袋和尚。無著大師消業見彌勒菩薩

向佛菩薩祈禱,為什麼有時靈驗有時不靈驗?

燒香拜佛,佛前十不求,知道是哪十不求嗎?看完才知道,多少人都犯錯了!

用半信半疑的心祈禱佛菩薩,得到的結果就會如你的心一樣,模稜兩可

如何得到佛菩薩給予的加持?得到佛菩薩加持的十二個體現

佛弟子應如何處理和鬼神的關系

什麼叫做「加持」呢?向佛菩薩祈禱有用嗎

許願與發願的區別,有願一定要及時還

對上輩子做過你不知道的事要負責嗎?誰該為前世善惡負責?

佛陀告訴你人為何忘記前世?並非喝了孟婆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