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看到什麼都想擁有,是在給自己製造痛苦。

所有對擁有的過分追求,不過是由於內心對外在產生的欲望,最終欲壑難填痛苦不斷。

人之貪欲如若過甚,則擾人心智。

唯有將欲望加以克制,知道自己心中何為所需,何為無謂。

不被擁有所困,才能真正的利己,給自己清淨福田。


五蘊皆空是甚麼?

慧廣法師 開示

照見「五蘊皆空」  

《心經》中「觀」的目的,是要照見「五蘊皆空」。而要照見「五蘊皆空」,必須「行深般若」才行。如何行深「般若」呢?先來文字般若一下吧。 

「五蘊」為什麼「皆空」呢?我試著用比較簡略、易懂的文字來解釋。 

一、解釋「五蘊」 

「五蘊」是什麼?簡略來說,便是指我人身心,也就是色、受、想、行、識。「色」是指身體,並及外在的物質世界;「受、想、行、識」是人的內心世界,也就是精神。 

「蘊」,舊譯叫「陰」,新譯叫「蘊」。「陰」指「色、受、想、行、識」能蔭蓋真相;「蘊」表「色、受、想、行、識」,乃各種元素集聚而有。 

1、再深入來說。 

什麼是「色蘊」?即五根、五境和無表色。「五根」──眼、耳、鼻、舌、身,是人身上的五種功能,屬於能見;「五境」色、聲、香、味、觸,是五根所見到(感受到) 的外在世界,屬於所見;「無表色」是存在人們內心的外境印象,只可由自己內心感覺到,他人感覺不到,因它只是物質的印象,同時只存在個人主觀的心中。 

為何會有「色蘊」呢?「色蘊」就是「四大」──地(骨骼)、水﹝血、分泌液、尿﹞、火(熱)、風(氣體),由四大的會合和創造而有。 

四大的會合而有色蘊,以及五根、五境和無表色。

2、「受蘊」就是內心的感受、感覺。當五(六)根接觸了五(六)境,內心就就生起了感受。在感受之下,才知道外境的存在。由於外境的不同,給予我們內心的感受,也就不一樣。經中談到有三受、五受、六受、十八受。但三受:苦受、樂受、捨受則是根本。 

3、「想蘊」就是內心對六根所接觸、所感受到的外境,加以執取、思惟,產生各種印象,可能生愛、可能起瞋 ........。將事情加以複雜化,是想蘊的最大功能。 

4、「行蘊」接著「想蘊」而產生。當內心執取順境時,就生起喜悅的情緒;當執取不順境時,就生起不喜歡、厭惡的感情,於是,有了喜怒哀樂、七情六慾。這種種內心的造作,叫做「行蘊」。

5、「識蘊」就是內心的知覺。它有瞭解和分別的功用,當六根接觸到六境時,產生六識,然後瞭解六境;瞭解六境後,隨即分別六境,知其長、短、扁、圓,白、紅、藍、綠,是好、是壞。透過「識蘊」而知道色、受、想、行蘊的作用。 

二、解釋五蘊由來 

為什麼說「五蘊皆空」呢?因為這五蘊都是因緣和合而有,是無常、是不實。

先來看「色蘊」。為什麼會有「色蘊」?它是四大──地水火風等元素組合而成,如果沒有四大──骨骼、血液、分泌體、體溫、空氣,還有人的色身嗎? 

再看「受蘊」。人的感受是由五根──眼、耳、鼻、舌、身,接觸到五境──色、聲、香、味、觸才產生的。五根為因,五境為緣,產生感受的果。若無無根、五境等接觸,如何有「受蘊」? 

「想蘊」則產生於感受之後,當五根接觸到五境,有了各種感受,內心才取境相而引發思想。若無受蘊,「想蘊」何來? 

「行蘊」則是思想之後,所引生的內心造作,由取境思想而產生各種情緒變化,起為喜怒哀樂等感情。若無「想蘊」,「行蘊」何來? 

「識蘊」的瞭解分別,則在於五根接觸五境之後所產生,稱為五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加上意識,了別於內心法塵,總稱六識。六識的存在緣於色、受、想、行,若無前四蘊,「識蘊」又將依何而存在? 

三、總結「五蘊皆空」 

從前面的剖析可知,五蘊的產生都是有因有緣、依因待緣的,因緣的成熟會合,而有五蘊的產生。 

既然五蘊有生,就表示五蘊本來是不存在的。雖然因緣的會合,有了五蘊,但是,因緣是會分開的。因緣分開後,五蘊也就跟著消失、不存在了。試問:有人長生不死嗎?有人快樂一輩子、或痛苦一輩子嗎?有人能思想不停嗎?有人能常在喜怒哀樂中嗎?有人內心常在清醒中,不會昏睡嗎? 

答案是否定的。這表示我人身心五蘊的不實。五蘊的存在,只是現象而已,其實內在隨時在變化。身體(色蘊)新陳代謝不停;感受忽苦忽樂或平淡無奇;思想雖能綿延不絕,總有停止時;情緒感情再豐富,也有低落不振時;再明白清醒的內心,也有糊塗時。 

所以,《大般若經》形容五蘊是: 

色如聚沫──此身如水沫,雖有表面存在,體內空空,不久就消滅。 

受如水泡──就像洗衣粉,和水攪一攪後,就產生水泡,但不久即滅,人的苦受、樂受亦然。 

想如陽燄──如日光所照,出現了一些彩霞等美麗景色,但不久即消失,人的思想亦然。 

行如芭蕉──芭蕉是空心的,表示不實,人的喜怒哀樂亦然。

識如幻事──就如魔術師所變化出來的東西,並非真有其事,人的意識何嘗不如此? 

因此,「五蘊」是不實在的,它的存在只是表像、現象、假像,它們是沒有實體的,所以說「五蘊皆空」。 

徹底來說,五蘊未生前不存在,當然是空﹝無﹞;生後會消滅,滅後不存在,是空﹝無﹞;就是生後、未滅前,它的存在也是毫無實體,隨時在變化。這不是「空」嗎?﹝無自性故,隨緣展現—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心經中的「五蘊皆空」是什麼意思?

心經雖然短短兩百多字,但是如果我們仔細研究裡面所包含的佛法觀念,卻是相當豐富的。由於心經很短,但是又要說明難以表達的艱深佛法,因此它的用語,都是經過反覆推敲才決定的,這也使得後世研讀心經的我們,不得不在其文字中,反覆尋求、研究,期望能從精簡的用字遣詞中,得到一些蛛絲馬跡,證明心經中和其他經典中的佛法互相符合的觀點。

心經在一開始就說:如果能看見「五蘊皆空」就能消除所有的苦,那麼「五蘊」是什麼?用佛教術語講,就是「色、受、想、行、識」五種心的產物;用白話說,「五蘊」就是:

‧色:外在的物質環境,摸的到、看得到、佔有空間的物質。

‧受:眾生的心理感受,快樂的感受、痛苦的感受。

‧想:眾生腦海中的思考。 

‧行:驅動眾生行為、動作的心理活動。 

‧識:人的感覺器官接觸到外部環境,所產生的識別產物,像是: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另外,還包括我們接觸到「感受、思想、行為」後所產生的「意識」。

這些人們外在、內在的事物,就稱為「五蘊」。「五蘊」代表著什麼?「五蘊」構成了「我」;如果「五蘊」不存在,那麼「我」便無法存在了。

再來說「空」。「空」最原始的意義是:無、沒有、不存在,我們說:「盒子是空的」表示盒子裡沒有任何東西;但在佛法之中,並非如此單純,尤其在大乘佛法中所說的「空」,經常是指「超越了存在和不存在、不可說、不可思議、不可得」的境界。心經中所說的「五蘊皆空」是觀世音菩薩的修行境界,所以這裡所說的「空」,應該是指那個「超越了存在和不存在的不可思議境界」。

說到這裡,也許有人會想:「如果心經所說的境界,是大菩薩的境界,那麼心經對一般人就沒有任何利益了」,其實並不全然如此,有兩個理由:首先要說的是,佛法的「修習」是由淺到深的,對於「空」的理解,也是漸進的,先用較淺的理解來解釋,也是說得通的,等到累積了足夠的因緣,理解的層次自然就會提升;其次,單單是讀誦心經都有功德了,何況是對經文能加以解讀,雖然還沒到大菩薩的境界,但是如果有初階的理解,它的功德是遠大於僅僅念誦佛經的。

回到主題,我們說到「五蘊皆空」的意思是指:「五蘊」是「超越了存在和不存在」、是不可說、不可思議的,而「五蘊」又構成了「我」,所以換句話說,其實「五蘊皆空」就是「無我」的境界。

但是,回到現實,一般人都是認為:「我」是存在的、「五蘊」是存在的;外在的物質世界,我們能看得到、摸得到,哪裡會不存在?甚至超越「存在和不存在」?我的感受、我的思想、我的行為、我的感覺器官產生的種種感覺,都是存在的,我無時無刻在知覺著「五蘊」啊!此時,「五蘊皆空」的想法,就能為曾經讀過心經的人,種下疑惑的種子;當他們開始去尋求答案之後,就能開啟他們的「佛法之旅」;而初階的學佛者,則可利用「五蘊皆空」,開始著手消除自己的煩惱、痛苦;理解並使用「五蘊皆空」,能打破一般人對「我的存在、五蘊的存在」的執著,消除這些執著,就能消除煩惱和痛苦;如果真正完全確定了「五蘊皆空」,那就和觀世音菩薩一樣「度一切苦厄了」。

我們在輪迴之中載浮載沉,如果有幸遇到佛法,但還無法完全相信,最好、最快的方法就是去「試試看」,也許會有意料之外的收穫喔!


五蘊的可怕就是「變狀如是」

淨界法師

我們的五蘊身心世界本來是五種功能,就是一個色受想行識,就是一個因緣所生法,按照唯識學的說法叫做依他起性,它沒有好壞。比方說,你是一個男眾的五蘊,你是一個女眾的五蘊,每一個人各有各的五蘊。它只是一個色法跟心法的活動的功能,它沒有好壞。但是如果你不斷地逼迫它,你不斷地刺激它,它就容易出生煩惱。就是說,五蘊本身不是煩惱,但是作為凡夫你不能刺激它,你老傷害它、老干擾它,那這個就有問題了。

那麼它就會怎麼樣呢?我們看經文。

「其舍恐怖,變狀如是。」為什麼五蘊的這個宅變成恐怖呢?因為你老刺激它,它就會產生五種煩惱火出來。五蘊本身不是火。諸位!果報體是沒有善惡的,你不能說我的五蘊是善,你的五蘊是惡。五蘊只有苦樂的差別,你福報大,你的五蘊快樂一點;我的五蘊差一點,痛苦一點。到底快樂的果報比較好修行,還是痛苦的果報好修行,難講!你如果把痛苦變成一種激發的動力,那反而是一種逆增上緣。

所以,重點是安定,你要有一個安定的環境。但是,如果到了五濁惡世,它是越來越不安定,彼此間互相的刺激、環境的逼迫,所以這個五蘊就會產生變化。

這有三種變化:第一個,從五蘊產生煩惱,這第一種變化,煩惱障;煩惱不斷地活動,貪瞋癡慢,如果你不動,不阻止它,放縱它,它就會轉成業障,造生死業力;如果業力再不阻止,來生就變成果報,又創造下一個五蘊了。所以它有三種變狀:煩惱、業障、報障。

我們舉一個例子。在《大毗婆沙論》說,有一個比丘住在一個人煙稀少的寂靜處,晚上在自己的茅蓬打坐,突然間聽到窗外有兩個鬼在對話。這鬼都是晚上出來活動,就跑到這個比丘的窗戶旁邊,兩個就開始講話了。其中一個鬼就說了,他說:「我昔集珍財,以法或非法。他今受富樂,我獨受貧苦。」我過去世是一個大商人,做很大的買賣,努力集積很多的珍寶,「我昔集珍財」,我做人的時候可會賺錢了。

但是這個賺錢的過程,「以法或非法」,有時候是合法的賺錢,有時候起貪煩惱,就是用不正當的手段去騙取。所以,我賺錢的過程,有時候是合法,有時候是非法。怎麼樣?煩惱出現了!當然這個地方他如果付諸行動,那就是有罪業了,這個煩惱業力都出來了。他本來是一個五蘊,但是他控制不住的時候產生煩惱業力。那麼這個業力結果呢?你看結果就是這樣子:「他今受富樂。」你看我的子女可好了,我的所有的努力,我的兒子現在正享受。那我呢?「我獨受貧苦」,我現在受餓鬼的痛苦果報。

好,我們看什麼叫做「變狀如是」。就是說,這個餓鬼,他上輩子不是餓鬼,他上輩子是個人,他怎麼就變餓鬼呢?「以法或非法。」就是,上輩子他的內心出現煩惱活動,這個煩惱還沒有變做果報的時候,他沒有阻止它,所以,他內心從一種依他起性變成遍計執,從一種中性的五蘊變成煩惱。第一個「變狀」的時候,他沒有採取行動,等到造業的時候他也沒有採取行動。好了,到了第二生,「他今受富樂,我獨受貧苦」,就變成我這個情況了。

這個餓鬼怎麼來的?就是三種變化。本來是煩惱,你不當一回事,後來變成業力你還不當一回事,來生你就知道怕了,「他今受富樂,我獨受貧苦」。這個人的生命就是這樣變出來的,就三種變化,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煩惱你不管它,就變成業力;業力再不管它,就變成果報,就這樣子。這個五蘊的可怕就是「變狀如是」。


你打很多的妄想和感覺不能怪你,就是不能住在上面!

淨界法師

智者大師講得很清楚,凡夫活在妄想當中,譬如狗嚙枯骨。你看狗去吃一個完全沒有肉的骨頭,枯骨就是那個乾燥的骨頭,沒有味嘛。但是這個狗在嚼的時候,把嘴巴咬破了,流很多血出來——唉,這個骨頭真好吃!骨頭說:「我根本沒有滋味,是你自己流出來的血嘛!」

所以,我們其實喜歡一個人也好、喜歡一個東西也好,其實我們不是真正喜歡它本身,其實我們真正在乎的是跟他接觸的時候那個感覺跟想象,我們喜歡住在這個感覺跟想象。

這個就是一種輪迴的力量——活在自己的妄想中跟感覺當中。這個佛陀講得很清楚——由諸眾生,因為我們喜歡活在自己的妄想,所以遺失了我們的本來面目,而且冤枉地落入到輪回當中。冤枉這兩個字就是說,其實你不應該這樣子,結果變成這樣子。

那麼現在道理懂了以後,我們怎麼操作呢?你現在要做的第一件事情——相信你的清淨本性當中,本來沒有煩惱,本來沒有生死。

我們在修行當中,你不能住在煩惱來調伏煩惱。我再講一次,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念,這句話很重要你不能站在煩惱的角度來對治煩惱,你要站在一個清淨心的角度來對治煩惱。

也就是說,你要告訴你自己,你本來沒有煩惱,你才有資格對治煩惱,從本來無一物當中來生起你的菩薩道。你本來沒有煩惱,煩惱只是一個虛妄的想象而已,你對治煩惱就容易了。你要告訴你自己本來沒有生死,你要站在一個本來沒有生死的角度來對治生死。如果你認為生死是真實的,你就很難斷了。一念之差而已。

你認為真實有一個煩惱、真實有一個生死,那對你來說你的修行就很難進步,因為你站錯位置,你站在煩惱的角度來對治煩惱。

諸位知道怎麼懺悔業障麼?

最圓滿的懺悔業障的心態是站在一個本來沒有業障的角度來懺悔業障,觀察業性本空。大乘佛教的修學一定有理觀跟事修的。你一路在事相上修學,你很難進步的,你還是活在妄想當中。你活在妄想當中,你叫作什麼,知道麼?叫作「積集善業」,在妄想旁邊積集一點善業,但是本質還是妄想,本質還是輪迴性的。

所以,《楞嚴經》的思想是正念真如,你要憶念,你要把你的因緣所生法、把無量無邊的煩惱的假相剝開來,把無量無邊的業障的那個因緣的假相也剝開來、把無量無邊的生死的夢幻泡影的假相也剝開來,看到你的本來面目——何其自性本自清淨。

從那個地方安住,從一念的本來無一物的清淨心當中重新面對你的生命,你的修行就完全不一樣,心態完全不同。本來沒有的,因緣所生法才有,既然因緣所生法有,我一定可以用另外一個因緣把它消滅掉。

菩薩道的真實信心來自於一種自他不二——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從一個清淨的自他不二當中去建立你的菩薩的道心。

所以這個地方也就是說,你必須找到你的根本。你想吃飯你要找到米嘛,如果你一直喜歡住在你的妄想,就像你用沙你煮不出飯出來的。這個道理就是這樣,你要找到知道根本。

所以我們現在要知道,你現在打很多妄想,不能怪你;你產生很多的感覺,也不能怪你,因為我們要去繼承過去生的習氣,但是你不能住在上面。

妄想來,你看著它來;它走,你看著它走,你要慢慢不隨妄轉,跟它保持距離。安住清淨心,然後不隨妄轉,這個時候你的輪迴的力量才能夠真正地淡薄下去。這個是本經的思想,叫作正念真如。


修行的目的並不是不睡覺不吃飯

淨界法師

眠為大暗無所見,日日欺誑奪人明,以眠覆心無所見,如是大失安可眠。

這個地方做一個結勸,說這個眠為大暗。這個睡眠的法在心中生起的時候,你心中是什麼相貌呢?是一片的黑暗,無所見。雖然你嘴吧念很多的經咒,但是你內心當中一片黑暗。嘴吧是念念有詞,但是你內心當中無所見,什麼都沒看到,什麼法都不相應。日日欺誑奪人明,這是嚴重的問題。它這個日日的欺誑你,日日的去奪你心中的光明,這個可怕在這個地方。

這個睡眠,說我不管它會怎麼樣呢?睡眠是一個心所有法。這個心法和色法是不同的。色法你說不管它,你就不管它了嘛。心法它會…觀心無常,心法是會變化的,它不是變大就是變小,不是變小就是變大,內心的狀態是不會停止的,不管是善不管是惡。那麼你內心當中有昏沉的習慣,你不對治,就表示你是隨喜它,你放縱它,它的結果呢?日日欺誑奪人明,你心中的光明就會越來越少。

我讀佛學院的時候,有一個同學,他戒臘跟我一樣,他是一個修行很用功的一個比丘,他是學這個不倒單,晚上就是不躺下睡覺,當然也很好,但是他沒有修行成功。他晚上沒有睡覺,精神體力耗損的太厲害了,他後來連白天也睡覺。剛開始該睡覺的時候不睡覺,到後來,不該睡覺的時候也睡覺。到最後到什麼程度呢?他不能坐下來,他不能盤腿。你看他在哪個地方,跑過來跑過去,什麼事都沒有,他一到上課就麻煩了。他一到上課,雙腿一盤,你可以從一數到十,他馬上就睡著了,他控制不了自己。最後怎麼辦呢?後來他上課,就拿張紙折來折去的,沒辦法,大家都包容他,因為他說,我要是不摺紙,我不折講義,我就睡著了。

這個地方就值得我們去思惟這件事情,就是說,我們今天要很實際的面對問題。就是說,你修行的目的是幹什麼?修行的目的並不是不要睡覺,也不是不要吃飯,問題不在這個地方。修行的目的並不在於睡覺不在於不吃飯,你內心當中要生起止跟觀的對治的力量,對治煩惱的力量,生起一種正念。

那你修到最後你心中一點光明、一點明了性都沒有了,沒有明瞭性,那你內心當中完全跟愚癡是相應的,那你臨命終的時候,你這個昏沉一現前的時候,那肯定是隨業流轉,信願持名三種資糧,一個資糧都不現前,任何一個資糧現前都是要有一個明瞭性的。

你臨命終的時候,為什麼不能打嗎啡呢?為什麼你臨終的時候不能打那個鎮定劑,就在這個地方。你鎮定劑一打,整個人一片黑暗。什麼叫信願持名呀,你那個時候就隨業流轉了,完全靠業力去流轉了,所以這個昏沉的過失是非常嚴重的。

我看有些人他不在乎,昏沉再嚴重的話,他下輩子會讓你到畜生道去了。畜生道的內心狀態最明顯的就是愚癡,它不一定就是沒有善業,你看畜生有些果報很好的,有些人他在畜生道的時候,衣食非常的豐富,但是他的第六意識非常的暗昧。日日欺誑奪人明,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就是說,你一開始就要注意這件事情。

以眠覆心無所見,如是大失安可眠。睡眠覆蓋你內心的明瞭性,使令你對諸法的真實相,什麼是三界裡面的不淨相、苦惱相、無常相、無我相,這種廣大的智慧的覺照,你完全是無所見。如是大失安可眠,你失掉了佛法最重要的功德,安可眠?


學習教理的目的:改變你的觀念!

淨界法師

諸法因緣生。因為我們在生命當中,我們每一個人的因緣不同,我們創造了很多不同的因緣,這個因緣就產生不同的結果。那麼這個也就是,大智慧的佛陀經常作如是的開示。所以也就是說,從佛教的角度認為生命是有它一定的軌則的,我們講一句簡單的話,事出必有因,這件事情會在你的生命出現,它的背後一定有它的因素,沒有一件事情是莫名其妙在你生命出現的,不可能,事出必有因,這個就是諸法因緣生。生命是遵循一定的軌則在運作的,這個問題就值得我們探討了。

何謂因緣?那麼它的因就是心中的思想,在唯識學叫名言種子。那麼它的緣是所造的業力叫業種子。這兩個因緣,最有力量的最具有主導性的是[因],就是你心中的思想,那麼這個緣是比較次要的力量,它是輔助性的叫做業力。

也就是說,今生我們今天的果報為什麼不同?因為我們前生的思想不一樣。我們這樣子講好了,生命可以分成三部份來看──現在、過去、未來。你過去有一種思想,就創造了現在的你,過去的你創造今生的你;今生的你又創造未來的你,創造來生的你。我們的生命就是這樣子,你自己的思想,把你自己創造出來!

比如說你前生有佈施的思想,你看到事情的時候,你的想法是什麼?你今天看到財物,我今天問大家一個問題,你會生起什麼樣的想法?你會有什麼想法?你今天想到錢,你生起什麼樣的想法,你有什麼想法,你說:誒!這個錢,我應該自己受用的。你來生一定很貧窮、慳貪;如果你今天想到錢,你的想法是:誒!這個錢,大家來受用,我願意跟人家分享。我保證你來生資具非常的充足。

所以,我們可以從你現在的思想,就可以預測到未來的你,因為諸法因緣生嘛!除非你改變你的思想,否則你來生的果報已經成型了。一個人到了四十歲,你下一期生命的雛形正在你的心中,已經慢慢的醖釀成型了。

很多人都想知道我來生是一個什麼樣的相貌?其實你不用去問別人,你可以靜坐下來觀察你的內心,我經常生起什麼樣的想法?那就是在告訴你一個消息了:經常性的想法、習慣性的想法、強有力的想法──這個對於你的生命會產生主導的力量,這就是所謂的諸法因緣生,因緣已經在那個地方流動了,除非你懺悔改變,否則你未來生命的相貌,其實已經慢慢的有一個雛形出來了,特別是你四十歲以後,你來生的相貌已經出來了。

所以說我們說:福德是安樂之本,智慧是解脫之門!你所造的業力對你的生命只是一個暫時的改變。但是你心中產生一種美好的思想,產生一種佈施的思想、持戒的思想,你這個生命將是永久的改變。所以大家要知道一個觀念:你今天學習佛法、學習教理、聽聞佛法,你的目的是什麼?我們出了家以後看了很多的經典,聽了很多的課,諸位知道這是幹什麼嗎?

學習教理的目的,不是增長你的知識,是改變你的觀念!因為你的結果是由你的行為而來的。那你為什麼會有這種行為?因為你的內心一定有這種思想。所以我們看這個犯罪心理學,說這個人整天想造罪,你說你從今以後不造罪,不可能,那是壓抑。你暫時的壓抑,你今生不造罪,那是壓抑性的,你來生照樣造罪,因為你的思想沒有改變。所以我們探本求源,他有這個罪業,就是他背後有那個思想,只要他的思想不改變,他的行為怎麼可能改變呢?修學佛法的目的:是改變你的錯誤的思想。

 

內心不想改變,佛菩薩來也沒用!

佛有三種人不度、佛有四件事做不到

這樣懺悔三次,我跟你保証,因緣馬上變化!

能不能往生,要問自己!

凡說自己沒時間學佛修行的,大多數都是在騙人!

福報不夠, 就會為魔所持, 幹起壞事來無比的順利!

依靠生病,前世所造惡業全部消盡

當佛陀生病的時候

是今生重要還是來生重要

念佛人須知:改變生命的最大力量是「心念」!

若不回頭,誰為你救苦救難?如能轉念,何須我大慈大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煉心 的頭像
    菩提煉心

    菩提煉心曼陀羅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