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佛教知識 (101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觀機逗教

目犍連尊者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被譽為神通第一。尊者度了二位弟子出家,他們依著尊者的教導精進修習,但經過了一段時間,仍不得其門而入,無有證悟。

文章標籤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般若如孔雀鳥,所以密宗有個修法叫孔雀明王。

為什麼如孔雀呢?孔雀專吃有毒的東西,蜈蚣、蠍子,越毒的東西對它越好。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達真堪布:做事情以什麼標準來衡量?

自己的言行舉止都要有個標準。不能隨便說,不能隨便做。無論是說話還是做事,都要有個標準。是對還是錯,是善還是惡,是該做還是不該做,是能做還是不能做,這些都不能以自己的感覺來判斷,不能跟著自己的感覺走。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淨空法師: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會永不退轉?

西方極樂世界不但是佛說法,菩薩說法,諸上善人說法,乃至於六塵都說法。你眼所見的,耳聽的,鼻嗅的,舌嘗的,身體接觸的,無一不是佛法。所以我們要問,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會不退轉?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十方世界修行人,為什麼成佛的時間要那麼長?就是你進的少、退的多,你會退轉。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會一生成就,成就那麼快?道理就是它不退轉。為什麼不退轉呢?退轉要有緣,西方世界沒有退轉的緣。你六根所接觸的,都幫助你,成就你的道業,沒有妨害你的,沒有障礙你的,你就容易了。

文章標籤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淨界法師:的金剛種子,不會因為你造了罪業而被破壞!

●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一個比丘尼叫蓮華色比丘尼,這個比丘尼是在整個尼僧團當中,是第一個證得阿羅漢的比丘尼。蓮華色比丘尼成就阿羅漢以後,在小乘的階位叫做無學位,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她已經到最圓滿的境界。 她就離開修行的地方,來到人世間隨緣的度化眾生。蓮華色比丘尼度化這些有錢的貴夫人,阿羅漢也是各式各樣,有些人喜歡關心弱勢團體、關心貧窮人,有些人專度有錢人。當然阿羅漢沒有貪心,這是他的一個法執,這與煩惱沒有關係的。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學小常識 | 三殊勝】

學佛後,不論是聽課、念經、磕頭,常常被提醒“記得要以三殊勝攝持啊。”三殊勝,像一個善法的“功率放大器”,又像是“善根保護箱”, 能夠保護我們不被煩惱傷害,在解脫路上走得穩健、長遠。 這麼殊勝的法寶,它的具體含義是什麼? 該如何行持? 如何更好地與繁忙的日常生活結合? 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教的形成、教理和人生價值觀 徐恒志居士著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

文章標籤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淨界法師:應該用什麼態度來佈施?這五種情況不但不能算做佈施,還有過失!

這個佈施應該怎麼做呢?實際上怎麼做呢?這個地方有兩段,先看過失相,再看這個功德相,這個以下有五種過失相要斷,先把它念一遍: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天降月初一

image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個人講話,隱約都在稱贊自己。

釋慧律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陀與眾生的區別

佛陀不對立,不生氣,不凸顯自己,柔軟,隨順,沒有個性,不要讓別人看到自己痛苦的那一面,佛陀不會嚴格要求別人,佛陀不會權威要別人聽自己的,佛陀沒有自己的煩惱,佛陀不會要求別人聽從自己的安排,佛陀不堅持自己的意見,不會爭強好勝,不會逼自己很緊,不會為個人感情煩惱,不罵人,不跟爸媽頂嘴,順從他人的意見,守五戒十善,佛陀不愛打扮漂亮,不會為家人煩惱,遵循因果,不強求結果,不會按自己而是按眾生的需要,不生氣,不吃肉,都會幫助別人,不會跟家人吵架,會從心裡原諒別人。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發願:一種不可思議的力量

生命中的很多問題、很多不足和缺陷,都能通過發願來轉化並解決掉。怎麼才能解脫生命中的苦和業呢?就是發願。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拜佛的智慧和福報,八大方式讓你值得學習

1.為什麼拜佛時要輕微低頭?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答疑 : 一生最好是觀拜一尊佛像嗎?】

信眾:有人講一生最好是觀拜一尊佛像,不要多了,多了怕臨終心亂,是不是這樣呢?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淨空法師:極樂世界沒有女身,這什麼原因?

【若有女人。厭女人身。盡心供養地藏菩薩畫像。及土石膠漆銅鐵等像。如是日日不退。常以華香。飲食。衣服。缯彩。幢幡。錢寶物等供養。是善女人。盡此一報女身。百千萬劫。更不生有女人世界。何況復受。】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陀告諸弟子:人有前世,為何忘記前世?並非喝了孟婆湯!

一天,佛陀和弟子們在羅閱只城外的一顆大樹下休息,有一位新出家的比丘名叫見正,心裡正在琢磨一個問題:佛陀說人有前世,為什麼人都不記得?若有後世,為何又不見有人回來報告呢?我要問一下佛陀。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教學要懂得善巧方便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四和合」圖繪的由來及意義

四和合圖-1.jpg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農曆十二月廿三,恭迎監齋菩薩聖誕日

農曆臘月二十三,是監齋菩薩聖誕,也是民間祭灶掃塵(陳)日,俗稱「小年」,在正月新年前,掃去家中的一切塵土,意味去除過往一切不好,辭舊迎新。祈願各位善友五穀豐登、風調雨順、家宅平安!南無監齋菩薩!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學的核心是什麼?其實就是這兩個概念,如何理解?

崇教古寺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