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們一定要相信共修的力量,這力量不是迷信,而是集合了共修者共同的「心」力所成。

共修的功能就在於同心協力,當大家的心力方向是一致時,才能成為共鳴,這種共鳴的聲音雖然聽不到,但確有其無形的力量相互支援著。

一、燈的燭光越多就越亮

所謂「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這和我們修行的過程一樣,如果僅是一人修行,力量再強,也不過是你一個人;就像一盞燈,再亮也只是一盞燈,若是兩盞、三盞燈放在一起,情況就不一樣了,燈的燭光越多就越亮。同樣地,打坐時,有的人心的力量弱,好像只有一燭光,亮度不夠;但是當五個、十個心力強的人,聚在一起,這光度就增強了,不僅那個心力弱的人沾光了,所有心力強的人也會相互沾光,所以共修的功能是非常強的。

我們現在所處的這間房子,由於經常有人在打坐,所以你們一進來,自然就會感受到有一股安定力。我曾到大陸去參觀古寺院的禪堂,有些是從宋朝、明朝傳下來的,有的已經傾倒過許多次,後又再重建,但仍在原址。一進到這些禪堂,就會感覺那是一個磁場滿強,而有安定力的地方。就拿寧波天童寺來說,他們的禪堂並不是很大,可是卻有很多人在那裡開了悟,雖然那些人已經往生了,而且寺院房子倒了幾次又再重建,我一進去,仍可感覺到曾經有很多人在那兒修行的力量。 又像金山江天寺禪堂,曾經一夜之中有十八個人開悟,我一進到那裡,心中就有一種非常安定、非常明朗的感覺。

二、互相影響,互相分享

有人不易感受到共修的好處,可能覺得和在家裡打坐沒什麼兩樣,甚至反而不能安定,因為左邊有人,右邊有人,前後邊都有人,自己老是在注意其他的人,就無法感受到共修有什麼好處。其實,共修時所有參與者的心,在這時候是互相交融的,是沐浴在互相交融的燈光下。而且打坐的時候,心是朝著一個安定的、清淨的方向,就好像指北針,動來動去還是指著北方;因此共修時我們心的力量是共同向著一個安定的方向,既然是同一個方向,便是互相影響、互相分享每一個人心的力量,這便是共修的功能。

至於共修後彼此分享修行的心得,有什麼用處?第一種用處是,在這個時間中,可以感覺到大家是生命共同體結合在一起,這股力量使得你能繼續將修行的心力維持下去,促使你自然而然,時間到了就想去參與共修。第二種用處是,即使在共修結束,回家之後的幾天之內,共修的力量還能夠維繫著,若遇到一些心理上、生活上的障礙、波折,這時,全體共修的力量就能替你疏導。共修時我們往往少則數十人,多則上百人,有共同的歡喜,所以經常在一起共修的人或同修伴侶間,會互相影響,甚至產生相應的力量。這就如同我們都相信父子、母女、兄弟姊妹親人之間有互相感應的能量,例如有的人在親人發生重大變故前,可能有一種預感出現,這便是共同生命體所產生的感應力。

三、共修功能的延伸

諸位聽過西方極樂世界嗎?究竟有無西方極樂世界?這是一種信仰中的世界,我們誰都沒有去過。有的人似乎不太相信,因為沒有真正看過。可是我們從共修的觀點及功能來說明,西方極樂世界的存在的確是真的,也是可信的。佛經中已經告訴我們佛國淨土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並不是我們憑空想像出來的,一 方面是佛的願力所成,另一方面是我們的心願所求。由於希望有這樣一個世界,所以大家共同來進行建設的活動;而因為大家的心,都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佛國淨土,那個世界就一定會出現,這也就是共修功能的延伸。 

例如我們的法鼓山,本來是沒有的,現在漸漸的形成了,這是集合許多人的心願和努力完成的,這也是共修,因為有許多人共同的願望,希望有這麼一個環境產生,所以大家獻出心力、財力和智慧力。法鼓山不是我一個人的,我只是點一把火,大家覺得這把火蠻可愛的,感受到光明、溫暖、希望,許多人也一起來分享這把火;最後,我這一把火還在燃,而每個人也都點了火,加起來就是變成一個大放光明的法鼓山。

四、向著共同的目標努力

我們要把這共修的力量,漸漸擴展延伸至自己的家庭、事業中,如果能讓跟你相關的人,都能共同努力、奉獻、推動,向著共同的目標去努力,這也算是共修。 此外,結合許多人的力量就會有較多的保障。因為自己的力量很小,如有一個團體就會得到保障、得到安全、得到成長的機會。例如:如果只有一株竹子, 竹竿很容易長得東倒西歪,可是如果是一大片竹林,竹子就會長得茂密又整齊劃一, 且大多是挺直向上的,很少有彎曲的,不管颳風也好,下雨降霜也罷,竹林都是整體的,會將破壞的程度降低,這就是一個團體共同的力量,帶給個體的保障。 

因此,不論是修行還是工作、事業,不能沒有共同努力的目標環境,如果沒有共同的目標,勢必非常辛苦而無意義的。有的人很欣賞《魯濱遜漂流記》那種生活,很想試一試,不過我相信大概試了幾個月,就會想再回到人間,因為那種生活其實是很無聊的,因為單獨一個人所處的孤獨世界,就是幾乎沒有目標的世界。

本文摘自聖嚴法師著作《動靜皆自在》p.157-p.161


共修是什麼?要做到什麼?

何謂大眾共修?就是集聚志同道合之修行者,共處鑽研教典或齊聚共同修行,以達修證解脫彼岸是也。剛初發心或道心軟弱者,或易懈怠,習氣重,聖教未明者,極須大眾共修之必要,何以故?略提十點,供諸善信大德研參:

一、共修可抖擻懈怠心,培養恆心,與耐心之處。

二、共修可遏止昏沉掉舉之通病。若以念佛而論,大眾佛號聲嘹亮,可得十種功德。業報差別經云:「一、能排睡眠。二、天魔驚怖。三、聲偏十方。四、三塗息苦。五、外聲不入。六、勇猛精進。七、諸佛歡喜。八、念心不散。九、三昧現前。十、往生凈土。」

三、共修一股共業之力可修改吾人習染,凈化無明三毒。

四、共修可將有功用行入無功用行。

五、共修可互相勉勵,互相鞭策之功。

六、共修可培育修行之喜悅與正法風範。

七、共修可趨向無上菩提,正法薰習故。

八、共修可去除傲慢貢高心,佛味佛氣佛相日益消弭。

九、共修乃集共業莊嚴而趨向修證之境,可塑造優秀人才(世出世法之聖賢)。

十、共修環境,處處是一面鏡,人事物頻繁,正是轉煩惱為菩提,轉九法界入佛法界之佳境。

佛法知見尚未成熟,慢心傲氣凌人,易懈怠放逸,俗緣繽紛,五欲六塵熾盛者,一一皆不適宜自修,畢竟道心搖晃不堪,不得其門而入,心隨境轉,進一退三故,欲證成菩提,遙遙無期。因此,在大眾共修之莊嚴道場用功加行,專注一心而不放逸,是修行者必然的行徑,假藉大眾共修威德鼓舞自心邁向佛道是迫切所須的。

長阿含經云:「如來以不放逸故,自致正覺;無量眾善,亦由不放逸得。」


集會共修

自修與共修的不同,在於一個人修行,力量有限,好比用一根手指頭打人不痛,共修就如五根手指握成一個拳頭,可以產生力量。

用火點燃一根木材,火力有限,好多的木材就能產生熊熊的火焰,共修可以助長彼此修行的力量。

解與行,是每個佛教徒一生的功課。有時需要自修、自學,有時候需要配合大眾的時間共修、共學,藉由集會共修可以增長個人內心的力量,促進人與人之間的道誼。到了現代,佛教走入社會,為了接引不同層次的人士接觸佛法,佛教的弘化方式趨向多元化,以因應時代所需。現在很多人喜歡到寺院道場聽經聞法、集會共修,對象不侷限於佛教徒。佛教也從寺院走出去,到各機關、團體乃至校園舉辦各類型的活動,讓更多人得到佛法的利益。

在這個講次中,就集會共修的定義、內容,自修與共修的不同,以及如何規劃、推廣集會共修等提出說明。

 

問(1):在佛門、道場裡的修行有很多種,所謂「共修」,一定要集合多人共同修行嗎?

答:在僧事裡,出家人不只要領導信徒共修,即使在寺院裡人多,自己也要共修,所以領眾薰修,對出家人而言是很重要的。

修行,有個人的自修,如自己拜佛、誦經,還有與大眾共同修持的法會、課誦、坐禪等。自修與共修的不同,在於一個人修行,力量有限,好比用一根手指頭打人不痛,共修就如五根手指握成一個拳頭,可以產生力量。用火點燃一根木材,火力有限,好多的木材就能產生熊熊的火焰,共修可以助長彼此修行的力量。

就如念佛、打佛七,這一邊的大眾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要換氣時,

另一邊還在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彼此的唱念就如推波助瀾、波濤洶湧,

有人高唱之後,還有人唱的更高,隨著大眾的念佛聲浪,精神就昇華了,共修集會是很有意義的。

 

問(2):就自修而言,自修有什麼好處嗎?

答:自修有很多好處,個人可以隨心所欲做自己的功課。要參禪,就坐下來觀心;要拜佛,就站起來禮拜;要讀經,就打開經本讀經。總之,自修比較隨心,可以隨自己的時間、體力,也有很多的方便。

 

問(3):目前一般寺院道場有哪些共修項目可提供大眾參加?

答:天主教、基督教都是在禮拜天共修、做禮拜,而佛教過去每個月的初一、十五,大家也會到寺廟裡拜拜。到了現在,只是初一、十五到寺廟拜拜是不夠的,佛教也隨順社會,無論是星期六、星期天,白天、晚上都舉辦很多活動,如法會、拜懺、講座、念佛、參禪、讀書會等等,開放讓信徒來道場共修,所以現在的佛教普及很快速。

 

問(4):共修時,大眾一起唱誦,可是有的人不開口,這樣的共修有功德嗎?

答:集眾的力量很大,有了團隊精神,自然力量會聚合在一起。共修的力量如果有十分,那麼參與的每個人都能得到十分,不會像水果切下來,你拿一角、他拿一角,每個人只分到一小部分;共修不同,每個人的發心都是圓滿的,即使有人不開口,功德也不會減一分的。

佛教的修持,即所謂「願心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

 

問(5):大眾共修時,不懂得誦經、持咒的內容,只是聽、看,這樣來參加共修,會有修行的作用嗎?

答:有作用。我會誦經,固然有作用,即使聽人誦,但我不懂得內容,不過我感覺到誦經真好;或者你唱讚子,我不會,不過我覺得你唱的很好聽,那麼我和你的功德是一樣的。

就相當於你布施,我沒有錢布施,不過你布施我很歡喜,可能我一念歡喜心就比你實際的布施更清淨、擁有更多的功德,佛法是不可思議的。你布施給我,我只是接受,不只你布施有功德,我接受也有功德,這就是「施者受者,等無差別」。

佛法就是這麼平等,共修不論是唱、是誦、我會不會,並不重要,只要有心,能夠隨順佛法、隨順善美,功德是不可思議的。

 

問(6):如果隨大眾唱誦經文,經文裡的字唸錯,會很嚴重嗎?

答:如果是不認識這個字而念錯,不是有意的,這並不嚴重。在這一點我可以有一個證明,當我們誦念《金剛經》結束之後,有一段〈補闕真言〉,它的用意就是提醒我們在誦念中,萬一有哪個字念錯或缺漏,加誦〈補闕真言〉就可以圓滿如法,說明誦經即使有一點差錯,可是誦的人心意沒有錯,還是有補救的辦法。

過去有一位老太太每天念「唵嘛呢叭咪吽」,她這個「吽」字不認識,就念它的半邊「唵嘛呢叭咪『牛』」,她每念一句,就撥動一顆黃豆,一天要念一斗黃豆,「唵嘛呢叭咪牛」、「唵嘛呢叭咪牛」,就這樣念了一、二十年,黃豆都不需要用手去拿,每念一句「唵嘛呢叭咪牛」,豆子就自動「篤|」的跳一顆過去。

後來有一位法師聽到,告訴她:「老太太你念錯了,不是唵嘛呢叭咪『牛』,是唵嘛呢叭咪『吽』才對!」老太太一聽,「唉唷,錯了,再改過來。」從此她念「唵嘛呢叭咪吽」,豆子卻不跳了。所以這個「念」,心境要一致、統一。

經文的念誦有各種字音,如英文、日文、韓文,音聲多有不同,只要念的人以虔誠恭敬的信心來念,效果是一樣的。因此我們念經,字念錯是無心的錯誤,並不是太嚴重,但不可以有心,認為「錯了不要緊」,那是見解上的錯誤,就很嚴重了。

 

問(7):隨眾共修時,心裡卻煩惱妄想,這樣的共修有用嗎?

答:還是有用。為什麼呢?共修可以增長個人的福德因緣,不管當下是真心誦念還是妄想紛飛,都是結緣。

雖然心很散亂,但是我的口在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散亂也有散亂的功德,只是功德不是很集中、不是很大,卻不能說沒有功德。

 

問(8):共修唱讚子或誦經時,您認為木魚的快慢速度應該如何與大眾配合?

答:司打法器的人,要知道「大眾慧命,在汝身上」,如果法器司打不如法是有罪過的。所以一場法器敲下來,讓大家念的很愉快,就等於指揮、奏樂,全體大合唱一樣,大家會感到歡喜暢快。如果敲木魚的人速度快慢都不合乎大眾節奏,不是太快就是太慢,就會擾亂全場的和諧。

我一向重視木魚敲打的音聲大小,人多時,聲音當然要大一點,人少,就小聲一點。如果殿堂裡人少,還敲得很大聲,人很多時,卻敲得很小聲,讓人聽不到,這就不行。敲法器的人不是為自己敲,是要因應與會大眾的快、慢,順應大眾的氣息,念到該快的時候要快,該慢的時候就要從容不迫,這種速度快慢、聲音大小的拿捏,還是要隨著經驗、情況而決定。

 

問(9):參加共修的人如果唱誦音聲太大,或者他的快慢節奏與其他人合不上板,這樣對大眾的修行會不會有影響?

答:這樣當然不行,因為大眾共修的唱誦,等於大合唱、齊唱,有一定的韻律,如果突然冒出一個音量超越大家,就不和諧了,所以唱念要和諧。

就法器來說,佛教的引磬是「叮─」、「鐺─」,配上木魚「篤─」,聲音很和諧。我們在寺院共修習慣的人,根本就沒有動念,什麼時候放掌、什麼時候合掌、什麼時候要禮拜、什麼時候要轉身,這些動作都很自然,法器一響,大家都很習慣隨順著去做。

一個僧團,從法器、唱誦的協調與否,就可以看出內部的人事是否和諧如法。只要有一個人出差錯,大家都會感受到、會很訝異,心想:「這是怎麼一回事?」所以一切法器都是龍天耳目,不能有所差錯。

 

問(10):共修時,聽到旁邊的人唱誦音聲不佳而心生嫌惡,這樣的修行是否得當?

答:唱誦者自己的音聲好不好,應該自知,所以一般音聲不好的人,在唱誦時都是「你大聲,我小聲」、「你小聲,我就不出聲、自己默念」。為什麼?唯恐自己的聲音出來會打閒岔。

在大眾的共修當中,如果有一個人不顧念大眾,常常走音,別人就會對他感到厭煩、討厭,這都有所不當;而聽的人也沒有修養,缺乏忍耐、體諒他人的心,念誦的人也不自知,在這樣的環境下要隨順大眾,彼此都要注意。

 

問(11):共修時經常遲到、早退,是否如法?

答:在法會共修裡,當然有一些職事因為職責所在,要先去開門、關燈,需要走動、早退,這種情況下他是服務大眾,不是為了自己的事,所以有時候遲到是讓大家先走,他要留下來收拾,不得已而遲到,這是如法的。如果你今天沒有公務,應該到而你不到,應該離開你卻不離開,這是不當的。

所謂的規矩,只要在寺廟裡住久,會感到所有的規矩已不成規矩,因為他住習慣、都定型了,時間一到,要做什麼自然大家就一起會合。

 

問(12):寺廟道場舉辦共修,一次共修以多少時間比較恰當?

答:寺院裡的出家眾,由於已經習慣於集會、共修,時間長短並不是很大的問題。過去大陸各家叢林的家風不同,如寶華山,一個早課需要一點三刻,將近兩個小時;金山的叢林,晚上一支大板香,也是兩個小時,因為是出家人,不管坐香兩個小時,或者一個多鐘點的早課,對他們來說都習以為常了。

如果是一般的信徒,一場集會共修兩個鐘點坐著或站著不動,似乎時間太長了,就有必要調整一下,讓他們也能接受,這場共修集會才有功德。

 

問(13):寺院道場的課誦內容,都已有固定的型態,是不是可以更改呢?

答:談到更改課誦內容,過去已經定型的像〈楞嚴咒〉、〈大悲咒〉、〈十小咒〉等讚偈,是由過去一些有經驗的大德們定下來的,能依照這樣的內容、蕭規曹隨,這也很好。

如果你對這樣的課誦形式有新解、有另外的方法,對修行上、氣氛上有所助益,在時間上掌握得宜,只要合乎佛法,等於誦念《金剛經》、《彌陀經》、《法華經》,一樣是誦經,至於用什麼樣的形式來呈現,並不重要,只要能達到修持靜心的效果就可以了。

 

問(14):每次的集會共修,是否一定要安排開示佛法?

答:集會共修重要的是要安排人開示。一場集會共修既然名為「法會」,就是要說法,要能行解並重,不能光是誦經打坐而沒有開示、講說,這會流於形式而不能讓人心開意解。講說開示對信徒的教化是相當重要的。

 

問(15):共修時,跪著誦經或站著誦、坐著誦,哪一種姿勢比較好修行?

答:我從小都是站著課誦,一站就是一、兩個鐘點,天天如此,站久就習慣。一站,五、六個小時,六、七個小時,無論是站著或跪著,我都經歷過。剛開始難免不太舒服、不太習慣,不過修行就是要學習忍耐,既然是規矩,就必須照著作,因此都沒有什麼意見。

到了現在,自己要領導信徒共修,慢慢衡量到站著沒有坐的好,因為坐著比較不費力,大家就能用心誦經;如果是跪著,讓大眾很虔誠,只有短短幾分鐘的祈願,這麼跪著誦念也很有意義。

無論是站、是坐、是跪著,或者繞佛、經行、行香,重點是要適當、合宜,那麼行、住、坐、臥一樣都是修行。

 

問(16):集會共修有時要拜願、拜佛號,佛教裡要拜的佛號很多,如《三千佛名經》等等,在集會共修時,您認為應該拜哪些佛菩薩的聖號比較適合?

答:過年的法會,有拜萬佛、拜千佛,裡面的一萬尊佛、一千尊佛可能都不認識;光是知道名字沒有什麼意義,不如選擇自己認識的,如「本師釋迦牟尼佛」、「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消災延壽藥師佛」,或者拜一些菩薩的聖號。

禮拜這些佛菩薩,不一定在多,只要心裡虔誠,例如拜觀世音菩薩,觀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拜的人跟他很有緣分,這個功效就不一樣。拜佛不是在多,是在於虔誠、受用。

 

問(17):集會共修的課程及進行方式,應該如何進行?

答:過去寺廟的早晚課誦、五堂功課都有一定程序。

到了現在,面對社會的信徒,經常有共修集會,當中要誦什麼經、要有什麼程序、需要多少時間,不再拘泥於叢林寺院的早晚課,可以重新修訂適合信徒、適合他們的信仰、適合他們瞭解的內容。

課誦圓滿後,能為他們作一個簡單的講說,讓大家知道一些佛教的掌故、歷史,佛教的資訊,讓他們對佛教生起信心,生起想要瞭解佛教的嚮往之心。所謂「信、解、行、證」,「行」與「解」的相應是很重要的。

 

問(18):集會共修的內容,有的要唱、有的要念,信徒需要學習才有辦法跟上,如果經常改變內容或作變更,是否恰當?

答:在內容上,倒不需要經常改變,但總要持續一段時期。例如早上誦《普門品》、晚上誦《阿彌陀經》,即「早觀音、晚彌陀」,也很適合。

或者不念經,因為早晚光線不佳,文字不容易讀,或者沒有那麼多經本,就以拜願的方式,一句「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一拜,拜半點鐘、三十二拜、四十八拜,這也可以,大家會拜得心情愉悅。佛法要契理契機、觀機逗教,要能契合大家的需要。

 

問(19):在寺院道場的禪堂裡可以念佛嗎?

答:過去的禪堂有所謂「念佛一聲,漱口三日」,念佛是不被准許的。但它不是不相信淨土,而是要你靜下來參禪「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它不要你藉助其他的力量,就是要你專心一致。其實阿彌陀佛與我沒有仇,念「阿彌陀佛」也是要一心,能做到一心也是禪,因此你認為禪堂可不可以念佛呢?

我們現在倡導禪淨共修、禪淨雙修,參禪、打坐、念佛都不要緊,佛光山的禪堂旁邊有淨業林、念佛堂,我就把它定名為「禪淨法堂」,裡面有禪、有淨,就表示禪淨融和,我一再主張「解在一切佛法,行在禪淨雙修」,意即在此。

 

問(20):舉行集會共修的場所,除了寺院以外,可以在其他地方嗎?

答:共修的場地並不限於寺院,現在也有借用學校的大禮堂拜大悲懺、借哪個公共場所舉辦八關齋戒,因為寺院空間有限,不足以容納這類大型的法會活動,走出去辦法會、活動,對社會也有很大的幫助、很有意義,不少教育機構、機關團體會歡喜贊助、參與的。

 

 

問(21):佛教的集會都是修行,一般來說,就是唱讚子、誦經,或者禪坐、念佛,然而在集會共修裡,是不是還可以包括像聯誼之類的活動?

答:有時候有需要。例如週日共修,有一位外地來的大德法師,我們可以邀請他做一場講座,可是我們自己的功課也不能不做,一樣是念佛的照念、參禪的照參,只是請那位大德法師增加一個開示、一個講座,並不影響大眾作息。

或者在什麼節慶,如佛誕節等特別的日子,可以增加園遊會、聯誼會,或者讓大家上來報告心得,那也是一種度眾的方便。集會共修與全世界、社會上的信徒都有關係,那麼將內容辦得活潑、多彩多姿一點,也是很合理的。

 

問(22):就如我們讀書,從小學升中學、大學,有一個次第,那麼集會共修的層次應該如何再提升呢?

答:在佛法裡,念佛、參禪、講座,各自的程度是深、是淺,要如何來訂定層級呢?或者念經,念《阿彌陀經》是幾年級的程度?念《普門品》、《藥師經》是幾年級?事實上是很難認定的。

再者拜懺,各種懺儀如水懺、大悲懺、金剛懺,深淺有時也很難定位,因此就隨順因緣,經常更換不同的懺法讓信徒多方體驗、學習,也能提供不同根機的信徒一個修持的機會。

 

問(23):寒暑假或春節期間,我們可以舉辦哪些集會共修?

答:幾十年來,我們開辦暑期的夏令營、大專佛學夏令營、中學夏令營、兒童夏令營、信徒的夏令營,或佛學講座、各種佛學、專科的講座,乃至各種佛七、禪修會,這些都是共修,可以讓所有的信徒隨喜參加。

有一個「短期出家」的活動值得一提,就是利用寒暑假期間,讓信徒可以像八關齋戒一樣遠離家居,到寺廟學習出家人出世的生活。短期出家可從一個禮拜、兩個禮拜到一個月,讓在家人於平日習慣「擁有」,有家、有錢、有愛情、有兒女的生活之後,讓他來到佛寺體驗「空無」的美妙生活。

當一個人孑然一身、無牽無掛的時候,就能感受到無窮、無盡、無限的美妙,對他的人生也會得到很大的啟示。

 

問(24):寺廟裡舉辦在家戒會,或者辦讀書會、抄經會,乃至佛學會考,算不算是共修?

答:有沒有共修之名並不重要,總之都是弘法活動。比方舉辦佛學會考,辦了以後讓大家關心、留意閱讀佛書,增長佛教的知識;或者舉辦傳戒會,信徒到寺廟受五戒、菩薩戒,讓他感覺到做人要以戒律為規範,對他的信仰生活會有很大的幫助。

此外,辦讀書會也很好,從儒家的典籍到現代一般知識、應用類的書籍或佛教經典都可以。近年來台灣天下遠見文化創辦人高希均教授,倡導讀書風氣,他提出「把家庭的酒櫃變書櫃」,鼓勵人人每天省一點錢、買一點好書。

因此佛教舉辦的各種共修集會,都是對社會、對大家有益的活動。

 

問(25):寺院道場應如何運用集會共修,來接引青年人的參與?

答:現在佛教界都是用心良苦,一些大寺院施展各種方便,來接引青年人接觸佛法。不過將來最好能聯合政府、學校,在校園裡開設佛學課程,可以有正式的學分;青年到佛堂、寺院做了多少好事、功德都要做記錄,將來能給予表揚。

強化青年的倫理道德信念,提高青年務實力行的精神,並且讓佛法淨化人心,帶動社會的和諧。

 

問(26):除了青年以外,我們要如何安排一些適合於兒童的集會?

答:講到教育,其實兒童時期的道德教育最重要。有人說「學佛的兒童不會變壞」,確實如此,在佛教裡,最起碼的教育是教導小朋友不要虐待小動物;不要偷竊、拿別人的東西;不要暴力,不與人打架;口要清淨,不要罵人;要勤勞、有禮貌,出門前說「爸爸媽媽,我去上學了!」回家說「爸爸媽媽,我回來了!」幫媽媽挑菜、排碗筷、做家事,拿報紙給爸爸看,從小讓兒童培養家庭的倫理、道德觀念,給他們良好的身心發展,這對整個社會來說是很重要的。

如果現在的政府或教育機關的官員、學校,一味的讓兒童脫離宗教,不讓他們接觸佛教,這是社會的一大損失,對兒童更是很大的損失。

 

問(27):推廣集會共修,對佛教的未來發展有什麼幫助嗎?

答:如果所有寺廟都來辦集會共修,每一個寺廟的出家眾都來參與,出家人的地位將會提升。因為出家人是社會的老師、社會大眾的教員,大家就會尊敬你,你才有資格被人稱呼一聲「師父」。

對社會人士來說,除了他們在世間的應對談吐、教育、道德規範之外,到佛教裡受一點其他的教育,可以補助他做人處事的觀念,讓他們將來在身心發展上更健全。佛教的共修活動,對於佛教、社會,都有很大的貢獻。

 

問(28):有一些社團、公司行號或一些工廠,乃至監獄、醫院,會邀請道場的法師去領導共修,佛教走出去領導共修是否得當?

答:佛教走出去,對佛教是一件好事。不過最要緊的是佛門需要對師資加強訓練,對教化內容要有更新改正。佛教本身也要舉辦師資訓練的機構,讓我們儲備人才,將來能到學校、監獄、工廠弘講教化、協助舉辦活動。

 

問(29):對外領導共修的對象,有各種不同類型的機關、單位,我們在內容、質量或動員力方面有什麼應該注意的事項?

答:每個出家人,要到各個社團、機關、學校去說法、弘法利生,本身要健全,包括自己的談吐、知見、儀表、威儀、講說的內容及自身的佛法涵養,有佛法才有辦法。

今天的佛教,講究的是人人是否都具備佛法?你有佛法,還怕沒有辦法嗎?

 

問(30):集會共修要培養師資,如果一個道場出家眾人手不夠,在集會活動時,是不是也可以有一些義工,或比較有修學的居士來幫忙?

答:這是有必要的,居士們來幫忙出家眾,對佛教的發展是有幫助的。他們在社會上都是有經驗、有學歷,佛教能結合在家居士的力量,對於度眾會有更快速的成長。

 

如需引用文章,請註明出處。 本網站由 佛光山資訊中心 協助製作Copyright ©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煉心 的頭像
    菩提煉心

    菩提煉心曼陀羅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