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開:給不聽話的心上一堂佛學課 趙伯異

第21節:凡事要懂山外有山

 

  道信禪師去拜訪法融禪師,兩人坐在青石上談法。突然來了一只老虎,這只老虎是法融飼養的,他自然不怕,道信禪師其實心中也不害怕,但他故意裝出一副害怕的樣子。

 

  法融見他這樣,笑著說:“你還有這個在嗎?”道信禪師知道他指的是

 

  “恐懼感”。

 

  學佛修禪,講的是“平常心”,無論悲歡、喜憂、恐懼,都應該坦然處之。在法融看來,道信居然還有恐懼感在,那他修行的境界實在太淺了!所以法融就撇下道信,回禪堂去了。

 

  法融走後,道信就在法融剛才坐過的地方寫了個“佛”字,然後等法融回來。過了一會兒,法融從禪房裏出來,看見道信還在剛才的地方靜坐,覺得有些失禮,於是過去和道信談話。剛准備坐,突然發現了地上的“佛”字,法融嚇了一跳,說道:“你這和尚,居然在我坐的地方寫了個‘佛’字,要是我沒看見,坐下去的話,豈不是對佛的大不敬!阿彌陀佛,險些侮辱了佛祖。”

 

  道信大笑說道:“你還有這個在嗎?不怕老虎,卻怕這一個字!你的這個還在心中啊!自心即是佛,平日坐臥就是佛法,處處受‘佛’的束縛,豈能成佛?”

 

  法融當即悔悟,他明白了原來道信的功底遠在自己之上,因此放棄了平生所學的那一派佛學,拜道信為師,成了他的弟子。

 

  “山外青山樓外樓,強中更有強中手。”目中無人,狂妄自大,自詡第一,只能惹人譏笑!人貴有自知之明,只有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才能有一顆謙虛的心,才能讓自己更容易得道。

 

  凡事要能虛懷若穀

 

  有個年輕人千裏迢迢來到法門寺,對住持釋圓說:“我一心一意要學丹青,但至今還沒有找到一個能令我滿意的老師。”

 

  釋圓笑了笑,問道:“你走南闖北十幾年,真的沒能找到一個令自己滿意的老師嗎?”年輕人深深地歎了口氣說:“許多人都是徒有虛名啊,我見過他們的畫,有的畫技甚至還不如我呢!”釋圓聽了,淡淡一笑說:“老僧雖然不懂丹青,但也頗愛收集一些名家精品。既然施主的畫技不比那些名家遜色,就煩請施主為老僧留下一幅墨寶吧。”說完便吩咐一個小和尚拿了筆墨硯和一遝宣低來。

 

  釋圓又說:“老僧的最大嗜好,就是愛品茗飲茶,尤其喜愛那些造型流暢的古樸茶具。施主可否為我畫一個茶杯和一個茶壺?”年輕人聽了,說:“這還不容易?”於是調了一硯濃墨,鋪開宣紙,寥寥數筆,就畫出了一個傾斜的水壺和一個造型典雅的茶杯。那水壺的壺嘴正徐徐吐出一脈茶水來,注入到了那茶杯中去。年輕人問釋圓:“這幅畫您滿意嗎?”

 

  釋圓微微一笑,搖了搖頭說:“你畫得確實不錯,只是把茶壺和茶杯放錯了位置。應該是茶杯在上,茶壺在下呀。”年輕人聽了,笑道:“大師為何如此糊塗,哪有茶壺往茶杯裏注水,而茶杯在上茶壺在下的道理?”釋圓又微微一笑,說:“原來你懂得這個道理啊!你渴望自己的杯子裏能注入那些丹青高手的香茗,但你總把自己的杯子放得比那些茶壺還要高,香茗又怎麼能注入到你的杯子裏去呢?澗穀把自己放低,才能吸納別人的智慧和經驗啊。”

 

  剛才還有些高傲自大的年輕人,聽了釋圓的話立時頓悟。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江海能成為百穀之王,是因為它首先願意身處低下。要想擁有百川的事業和輝煌,首先應擁有容得下百川的心胸和氣量,這也是一種自知之明。

arrow
arrow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