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人是六道輪回里,造業力最強的。

慧律法師

什麼叫做異熟?異熟就是由善、惡的因,引生第八意識的總報跟別報,兩報的無記果,所以因有善、惡,果唯無記,這總報跟別報我們前面就已經講過了,這個普通叫做因是善惡,果是無記。為什麼講因是善惡呢?因為造因有善跟惡,那麼果報無記,無記就是非善非惡,比如說我們現在這個人,有的人長得很高,有的人長得很矮,有的人長得很好看,有的人長得並不好看,這個就是果報。

那麼已經遭受這個果報,你就不能說他是好的,是壞的,他已經在償還前世的債務了,所以這個善、惡是就因來講的,那麼一隻貓它會捕捉老鼠,我們大半的這個答案,大部分都是歸咎於這是一個果報,這是果報,可是人去殺一隻老鼠跟貓去捕捉一隻老鼠,是完全不一樣的。

要記住!人是六道輪回裡面造業力最強的。這一句話你一定要弄清楚,其它的五道大部分都是受這個果報的牽引,比如說你造福你到天上只是享受而已,你並不能造什麼功德,簡單講,人就是我們八識田中銀行的經營者,人道,其他三惡道是在償還債務,而天道是在享受利息。

而人道也是有本錢又有利息的存在,人道因為第八意識的無量億劫來的福德因緣,或者是善惡的因緣全部報出來,可是在人來講又是造業力最強的,造業不是造善就是造惡,你說一隻貓去捕捉老鼠,你可以講這是一種業報,但是你說一個人發一個嗔恨心去打死一隻老鼠,那你就欠它的命債,你逃不掉的,逃不掉的,不一樣的哦!

貓也會生氣,可是那種造業的力不是像人,人這個恨一個人的時候會飯吃不下去,我恨你,我恨到飯吃不下去,夜不安眠,打坐沒有辦法定。你看!這個人,人不一樣,這兩只貓打架,等一下你端一盤好吃的東西,這貓就吃得不得了了,好吃得不得了,它馬上它就忘記那個善惡,那個恨,比如說那一隻貓,兩只貓,噢!打得……,打一半了,你弄好一點東西給它吃,它這個恨,什麼都沒有了,知道嗎?

人不一樣哦!人,你一給他恨起來的時候,你用再好的東西,他就不吃,你知道嗎?人這個造業力是六道輪回裡面造業最強的力量,所以牽引著我們人的也是這個,因此人會掌握的那就是一個成佛的最快的地方,人道之間不會掌握的那是墮三途最快的地方,墮三途最快的地方。


淨界法師:人生雖苦,但也是積集資糧的好地方

業感緣起的思想,除了建立人生積極斷惡修善的價值之外,另外還建立一種趨向涅槃的價值。當開始趨向涅槃的價值時,已經不是人天乘了,而是二乘了。

二乘人觀察人生時發覺:雖然表面的快樂會讓你一時榮耀,但是付出的代價太大,最後的盤算認為人生得不償失。你努力地積集資糧,創造了快樂,結果在享受快樂時卻不得安穩,又啟動你的慾望,結果造罪,第三生又痛苦。他想一想:人生苦多樂少,不成比例,付出太多,但是享受太少。

所以,二乘人對人生的觀察,認為人生只有一條出路,就是放棄、離開。就是人生要得到究竟的快樂,只有一條路,就是離開三界,這是人生唯一的出路。所以,他必須想辦法把業力所創造的人生開始區隔、遠離。

他必須在心中建立一套思考模式,想辦法讓生死業力在生命當中消失掉。因為業力是因,不想有生命的結果,就不能夠有生命的業力。

那麼怎麼才能夠讓生命當中善惡有漏的業力消失掉呢?佛陀提出兩個方法:一個是漸教,就是次第的;一個是頓教,就是直接的。

我們看次第的。

藏教人整個的觀法,就是觀這四句偈:「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他認為諸行——就是我們的身心世界,不管是快樂、痛苦,都有一個本質,就是無常敗壞。所以,無常就是痛苦,因為你不安穩,所有的快樂都必須要讓你覺得安穩才對。你想想看,假如一個人沒有安全感,今天晚上睡在床上,不知道明天的快樂還在不在,這個能叫快樂嗎?一個房子蓋得很漂亮,結果在地震帶,你整天提心吊膽,不知道明天的快樂還在不在,這能叫快樂嗎?所以,這種帶有憂慮的快樂,在二乘人來看,不是真正的快樂,是生滅法,是有過失的,他認為這種快樂不是我要的。

那怎麼辦呢?「生滅滅已,寂滅為樂」,他必須把生滅的攀緣心調伏,然後寂滅的快樂才會出現。注意這段話!你要了解藏教的思考模式,這句話很關鍵:「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漢賊不兩立。在藏教的觀念裡面,人生只有兩個選擇:選擇人生,你就失去了涅槃;追求涅槃,你就必須放棄人生。在藏教裡面沒有所謂的「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沒有這個概念。他認為人生只有兩種選擇而已。你要么投入人生的生死因緣,努力地積集資糧;要么就整個放棄,內心不動,生出離心,追求出世的涅槃,追求那種寂靜安穩的快樂。

我們舉一個例子就可以知道二乘人的心態,什麼叫「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佛陀的大弟子,有一個叫憍梵波提尊者,這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憍梵波提翻成中文叫做牛呞尊者,就是說,這個尊者很有善根,但是他生命的果報有一個小小的缺陷,講話跟吃東西時就像牛在吃草,那個嘴巴會去磨牙齒。因為他過去有口業,毀謗三寶,雖然懺悔,但還是有這個餘報,所以他的嘴巴就長得不莊嚴。

但是在他成就阿羅漢以後,佛陀說:「你長這個樣子,人家看到你會譏嫌你,毀謗你,會讓眾生造口業,你又是阿羅漢,那怎麼辦呢?」佛陀說:「那你乾脆到天上去好了,到欲界天去受供。」因禍得福,他到天上去之後,天人都有神通,一看就知道這是個聖人,所以不敢輕慢他。

等到釋迦牟尼佛滅度以後,迦葉尊者就開始要結集佛陀一代時教了。憍梵波提畢竟在因地時親近過佛陀一段時間,也聽過佛陀的一些開示,他在結集當中也有一些價值。所以迦葉尊者就派一位阿羅漢到天上去請憍梵波提下來,說:「我們現在要做結集了,請您老人家下來幫幫忙。」

憍梵波提講了一個偈頌。他說:「憍梵波提稽首禮,妙眾第一大德僧,如來滅後我隨去,如大象去象子隨。」他說:「你們結集我非常讚歎,但是我現在的心情,不想下去了。」阿羅漢的聖人,成就阿羅漢以後,成就無生以後,他的住世,很多人是看佛陀的面子,因為佛陀還在,所以還有一點住世的價值。因為他們把三界看成是「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認為人生毫無意義。既然佛陀滅度了,那就真的是完全沒有意義了,所以我也不想下去結集了。你回去告訴迦葉尊者,我也要入滅了。

諸位!從大乘的思想來思考,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人生雖然有痛苦,但也是一個很好的積集資糧的地方。你想,你在百千萬劫中才遇到一個經典的結集,如果以大乘的角度來看,這是一個積集廣大資糧的機會,但是二乘人不這樣想。他認為「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所有的生滅法,包括善法,包括惡法,都沒有價值,都應該放棄,只有那種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寂靜是唯一殊勝的快樂。

所以,從這個例子就可以知道,阿羅漢聖人是怎麼看人生的。當然這個空觀的契入是從「無常故苦,苦即無我,無我即空」調伏對三界的攀緣。所以在攀緣心一調伏時,他的生死業力就脫落。這個是藏教的觀法。


淨界法師:若遇非理擾亂,應起兩種觀照

針對業力的斷惡修善,如果出現安樂的果報,我們應該少欲知足;這裡的經文是講痛苦的果報,如果有惡因緣的果報出現,佛陀告訴我們要安忍不動。

佛言:「惡人聞善,故來擾亂者,汝自禁息,當無瞋責,彼來惡者而自惡之。」

大智慧的佛陀開示說,世間上有很多邪見的眾生,他們對生命沒有正確的觀察,只隨順情緒做事,這些邪見的惡人見佛弟子修學善法,不斷的改過修善,自我調伏,他內心產生嫉妒,「故來撓亂」,他以身業粗暴的行動,或以口業的諷刺,破壞修行人的內在善心。這惡因緣的出現,佛弟子本身並沒有過失,自己不斷的拜佛、誦經、持戒,這都是善法,本應值得讚歎,但遇到了顛倒的眾生,卻來破壞這善行。身為沒有過失的修行者,遇到這種非理的破壞,「汝自禁息,當無瞋責。」應該善自調伏自己的虛妄分別心,消滅內在的瞋心及口業的責罵,也就是說,不必與他爭辯講道理,保持默然。如此對方所加諸的惡行,就不會對自己產生傷害,反而是反彈到對方身上。

勸勉我們面對邪惡果報時要安忍不動,安忍即是忍辱波羅蜜。諸位若讀菩薩戒,會發覺佛陀對菩薩修安忍是特別強調,佛陀在菩薩戒開示說,莫說平常對人事因緣的傷害,自己不能起瞋心,即使有些顛倒眾生殺害我們的父母及國族的人,我們都不能加暴報復,而要安忍不動。雖然受惡因緣刺激時,內心會有煩惱情緒,但修安忍不是強制壓抑,強制的壓抑不能持久,而且有害身體。佛法的安忍是有真理的疏導,內心有法寶來作觀想對治,以疏導內心不平衡的情緒。蕅益大師在《靈峯宗論》開示說,若遇非理的擾亂,內心應起兩種觀照:

(一)隨緣消舊業想:

我們一定要深信,善業召感安樂果報,罪業召感痛苦果報,所以若有痛苦果報在自己生命中出現,這表示自己在過去生中,一定有這種罪業存在,自己對這真理應深信不疑。所以現在遇到惡逆因緣,是自作自受,面對這果報,我們應該當作隨緣消舊業,消掉這罪業就好,不要再創造新的罪業,所謂「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秧。」所以當我們遇到非理的果報,有二種選擇:一是讓事情變得更好,一是讓事情變得更糟糕。若能以因果的道理來調伏心中不平的情緒,則在傷害最小的情況之下,暴風雨很快就會過去了。若放縱情緒,則只是讓事情的傷害變得更加嚴重。如這罪業所得到的果報只是某一部分的力量,現在起煩惱,又加諸另一罪業,火上加油,這個果報就會增長廣大,於事無補。所以我們面對惡逆因緣,一定要保持正念,觀察真理。

(二)作善知識想:

前面方法是消極性的,這裡的方法是有積極的一面,就是把惡因緣當做修道的善知識。我們在修道的過程中,不是只成就一、兩個功德,而是要成就眾多的功德,成就萬德莊嚴,如此果報才殊勝圓滿。而功德的栽培與環境有關,有些功德是在順適的環境成就,譬如剛開始栽培禪定與智慧,這要在寂靜的環境,沒有任何干擾之下修習。

《小止觀》說,剛開始修習止觀要與同眷同行共修,不能與放逸眾生住在一起,因為他會干擾你的修行。所以有的功德要在順適環境中栽培成就,而有的功德必須在惡劣環境中才能栽培,尤其是對眾生的寬恕與包容,所以我們一定要把冤家當作善知識想,因為他們可以幫助我們栽培寬恕與包容,這在菩薩道上是特別重要的功德。若對眾生沒有寬恕與包容,不可能成就大悲心,因為眾生是有過失的,若要關懷他,你先要寬恕包容他,吸收他的負面力量,才能幫助他,所以我們不但要消極的調伏自己,也要學習把惡因緣轉化成自己成長的機會,轉逆緣的勢力,變成菩提道的力量。


人的生存

人的生存,不能盲目也不能麻木。有人說糊塗點好,想多了,反而痛苦。實際上,很多人不想,也很痛苦。想多也苦,想少也苦,總之都是苦,想多一點,清醒一點,雖然痛苦,但是清醒。清醒的痛苦比糊塗的痛苦好的多,也最容易治療。

人的生存境界是指人對生活的看法。一般的說,過去的是經驗,現在的是事實,未來的是理想,人們總是感嘆過去的幼稚,現在的痛苦,未來的渺茫,這是很正常的一種心態。

聰明的人,不太多地停留在昨天,也不太多地幻想明天,而是把握住現在,感嘆也罷,回憶也罷,想像也罷,日子總是要過的。時間不因為回憶而增加它的長度,時間也不因為人的幻想而增加它的厚度。時間是公平的。富人:窮人:男人:女人,在時間的面前都是平等的。所以,對於來去匆匆的人生,自己要有一個堅實的看法。

對於過去,不要太多的回憶。回憶會帶來傷感,回憶會消磨人的意志。誰都知道,年輕人想未來,老年人想過去,喜歡回憶是衰老的表現。如果說,真要回憶的話,那就在回憶裡找回教訓與經驗。

最重要的是把握今天,一步一個腳印,一步一步地前進,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不要嫌棄小事,大事是從小事做起,不要嫌棄走的慢,走的慢比不走要好。不要羨慕別人,羨慕的本身就是自己渺小。走自己的路,不東張西望,不要回頭,一直走下去。不要先問結果,要問自己的努力,要問自己的付出。這種人才有可能真正成為事業的成就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煉心 的頭像
    菩提煉心

    菩提煉心曼陀羅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