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居士的第一要務是建設和樂家庭

聖嚴法師

一個居士,雖然皈依了三寶,但他仍是在家的俗人,既是俗人,就該照著俗人的生活軌範去生活,而且要比沒有信佛的俗人生活得更積極、更和諧、更美滿、更有朝氣、更有活力。唯有如此,才能使得自己愉快,使得他人敬仰,並使他人樂意來接受自己的影響。

俗人生活的第一要務,便是建設和樂的家庭。對父母要盡孝,對子女要慈愛,敬與養,教與育,做到自己最大的可能,才算盡了父母與子女的責任。夫婦是家庭的重心,彼此之間,一定要堅守貞操,要敬愛對方,要體貼對方,夫婦間的感情融洽了,縱然是菜根布衣的生活,仍是一個可愛的家庭。

家庭和樂,主要是建立在夫婦之間的感情上;家庭的幸福,主要是賴於經濟收支的平衡。居士應當從事各種正當的職業,來謀求生活的所需,除了屠業(包括漁業及葷菜館等)、盜業(包括賭業及走私等)、淫業(包括酒家、舞場、妓院等),其他的或農、或工、或經商、或公教,都是可以選擇的。有了收入,必須量入為出,在《善生經》中,佛為居士的收入,分作四份來處理:一份為飲食(家計的生活),一份為田業(營業的資本),一份為貯藏(家中的儲蓄),一份為給予耕作商人而生利息(放款的利潤)。以這樣的經濟計劃,來計劃家庭的經濟,實在是最安全也是最科學的分配。

但是,經濟的作用是在促成生活的幸福,是在達成道德的目的。所以,佛陀責斥收入超過支出的守財奴,把他們喻為餓死狗;更責斥支出超出收入的人,把他們喻為沒有種子的優曇鉢果。

先把家庭經濟的基礎鞏固了以後,除了家庭正常生活的所需,如果仍有餘力的話,就該用於家庭以外的福德──供養三寶及公益慈善等的事業中去了。所以《雜阿含經》中也說,居士的財產,應該分作三種用途:一是供養父母;二是養育妻子兒女乃至周濟親屬、朋友、僕從等;三是供養沙門、婆羅門(三寶即在其中)。

一個居士,應該時常親近三寶,但如不顧家庭的事務,放棄了對於父母子女及夫婦的責任,專來親近三寶,那不是佛所希望的事,除非已經盡了對於家庭的責任。

一個居士,應該供養三寶,但如剋扣了父母的所需,減少了子女的營養,節省了丈夫或妻子的生活費,降低了僕人的工資等等,拿來供養三寶,那也不是佛所希望的事。除非得到了對方的心許,或者是出自各人的自動。

因為,一個居士,不能由於信佛而破壞了家庭的和樂,應該由於信了佛的緣故,而使家庭更加和樂起來。否則的話,你的家人,因為不滿你的不顧家庭而只顧三寶,他們不但對你起反感,也連帶著對佛教起反感。這樣一來,你本為了恭敬三寶,卻使你的親人變成了三寶的反對者,這是非常不幸的事。我在前面說過,居士是理想的菩薩道實行者,菩薩是以救度眾生為要務。如今,你把自己的親人,拒之於三寶的千里以外,還談什麼救度眾生呢?


聖嚴法師:在家居士應具足的五個條件

在《雜阿含經》卷三三第九二七經等的規定,在家居士,應該具足五個條件,稱為五法具足,那就是:

(一)信具足

信心第一要緊,如不建立深切的信心,一切的問題,都是不必談的。對佛教,首先要有正確的信仰,信仰的中心是佛法,佛法能使我們離苦得樂,所以要信仰。佛法是由佛說的。佛法是由僧眾結集、傳流、住持、弘揚的,所以也要信仰。合 起來,便是信仰“佛、法、僧”,稱之為三寶。信仰的入門,便是皈依三寶,皈依三寶,是將整個的身心,無條件地汩沒在三寶的光輝與恩德之中,皈依三寶之後,便能從三寶的啟導之下,得到人生大道的指歸——正見、正思惟、正語、正 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八正道。

(二)戒具足

主要是指五戒——不殺生(不殺動物,而非即是吃素)、不偷盜、不邪淫(不與夫婦之外的異性交媾)、不妄語、不飲酒。五戒本是三皈弟子的必修德目,皈依三寶與受持五戒,本不該看作兩個階段的兩層意義,如果皈依了三寶而不受持五 戒,好比只向學校登記注冊,而不真去上課求學,那只是種善根而得不到現實的利益。五戒十善是人天道中的人天業,如果不能受持五戒,那就連人天道中的人天果位都保不住,豈能解脫生死?

如果向往出家生活,而又為現實環境之所不許,那也不妨於五戒之外,可以另於每月陰歷的六齋日(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及月底最後兩日),受持以一日一夜為期限的八關戒齋,所謂八關戒齋,是指:

1.不殺生。

2.不偷盜。

3.不淫(一日一夜不可與異性交媾)。

4.不妄語。

5.不飲酒。

6.不著香花鬘,不香油塗身;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觀聽。

7.不坐臥高廣大床。

8.不非時食(俗稱持午,過日中之後,只許飲水,不得進食—這一條戒的詳細內容,請參閱拙著《律制生活》一書中的〈佛教的飲食規制)

有關八關戒齋的詳細內容,請參閱拙著《戒律學綱要》第四篇〈了生脫死的門徑〉。

如果修菩薩道的居士,另外可以加受菩薩戒,這雖不是《阿含經》中的規定,但在大乘佛教的居士,確有受持菩薩戒的必要,因為受戒一事,相似於宣誓,且比宣誓的意義更莊嚴,比宣誓的效用更宏大。戒的力量乃是抗惡性極強的防腐劑。

菩薩戒的主要內容,請參閱《戒律學綱要》第七篇〈三世諸佛的搖籃〉。

(三)施具足

施的內容,是以尊敬心供施父母、師長、三寶;以悲憫心布施孤苦、貧病;以公益施捨促成社會大眾的福利。

(四)聞具足

持戒、布施,是重於福德的培養與經營,若要求得佛法的正知正見,並期如理奉行佛法的話,那就必須從聞法入手。

看經也是聞法之一,但是,經義博大精深,親近善知識,“往詣塔寺,專心聽法”的點化講授,仍是必須。這也是居士進寺院的最大目的。

(五)慧具足

這是對於真谛的體會或領悟,也是從聞法的精進實踐而得的一種實證經驗。佛陀時代,每對俗人說一次法,便有很多人,由聞法而見谛,證得初果,那就是慧具足的典型。


在家居士對「四種清淨明誨」應該如何理解和處理

慧律法師

問:在師父講到的《四種清淨明誨》中,淫、殺、盜、妄,動個念頭也不行,我們在家居士不是成佛沒希望了嗎?夫妻生活因為有念頭的問題,這個該怎麼辦?也有的居士根本不在乎夫妻生活,而引起了丈夫的不滿。在家居士應該如何處理夫妻的生活呢?

慧律法師答:現在要了解佛意:講經說法一定要講到一百分,一定要講到一百分,就像每一個老師希望學生考一百分。但是因為所有的眾生都沒辦法,還沒有成佛,所以他們稍微扣幾分,扣幾分,扣幾分,你懂意思吧?

講‘戒’是一絲不苟的,講‘戒’是一定要這樣講的。但是那個是成佛的境界啊,所以講‘戒’一定要講到一百分,你要成佛就一定要這樣做,沒有討價還價的空間。那麼這個《四種清淨明誨》它是針對出家人究竟義講的,關於在家居士,那就要很圓滿地處理。

在家居士你有結婚,你必須要履行家庭的和樂,履行婚姻的責任。所以不能說,我想修行就想修行,我要單身就要逃跑,要單身,這個不可以的,家庭還是以和樂為主,和樂為主。

家庭還要注意到:老婆要考慮老公的感受;老公要考慮老婆的感受。如果兩夫妻都能夠學佛,這個當然是最好的。要是兩夫妻一個學佛,一個沒有學佛,這個會比較難一點。不過久了以後,還是可以慢慢的理解對方。一下子就說大家分房睡覺,那就再一次的,這是家庭大革命哪!這就不行,不可以這樣做。家庭有家庭的責任,家庭有家庭的義務啊。

所以說,在家他比較不好修行,‘火焰化紅蓮’,這句話是指在家居士。在家的菩薩戒裡面講:在家人逆境特別多、苦難特別多、煩惱特別多。所以佛在菩薩戒裡面特別的讚歎在家居士。在家居士要掙錢、要養活,還要付房租、電話費、水電費,還要發個心來護持正法。

所以佛在經典裡面講:在家居士修行比出家難,而且在家居士的成就,是釋迦牟尼佛非常、非常特別的讚歎的,因為很不好修行,而且逆境也很多,煩惱也多。

所以你今天這個問題是重點。在台灣也聽不太懂師父在講這個戒律是什麼?也聽不太懂啊,回去以後,她老公睡在旁邊,她就說:你不要管我!還要中間劃一條線,這個就很麻煩了。然後她老公就說:‘慧律法師破壞人家的家庭和樂。’我說我從來不這樣子,我講的是要成佛的!知道嗎?要成佛的!戒律一定要講一百分嘛,難道說可以隨便開緣的嗎?對不對?戒律一定要這樣講,那是指出家。因為聽‘戒’的人很多是出家眾,那在家居士就不能這樣子了,這樣不適合,在家居士稍微退一下,知道吧?

在家居士對「四種清淨明誨」應該如何理解和處理

慧律法師 2013/03/08

問:在師父講到的《四種清淨明誨》中,淫、殺、盜、妄,動個念頭也不行,我們在家居士不是成佛沒希望了嗎?夫妻生活因為有念頭的問題,這個該怎麼辦?也有的居士根本不在乎夫妻生活,而引起了丈夫的不滿。在家居士應該如何處理夫妻的生活呢?

慧律法師答:現在要了解佛意:講經說法一定要講到一百分,一定要講到一百分,就像每一個老師希望學生考一百分。但是因為所有的眾生都沒辦法,還沒有成佛,所以他們稍微扣幾分,扣幾分,扣幾分,你懂意思吧?

講‘戒’是一絲不苟的,講‘戒’是一定要這樣講的。但是那個是成佛的境界啊,所以講‘戒’一定要講到一百分,你要成佛就一定要這樣做,沒有討價還價的空間。那麼這個《四種清淨明誨》它是針對出家人究竟義講的,關於在家居士,那就要很圓滿地處理。

在家居士你有結婚,你必須要履行家庭的和樂,履行婚姻的責任。所以不能說,我想修行就想修行,我要單身就要逃跑,要單身,這個不可以的,家庭還是以和樂為主,和樂為主。

家庭還要注意到:老婆要考慮老公的感受;老公要考慮老婆的感受。如果兩夫妻都能夠學佛,這個當然是最好的。要是兩夫妻一個學佛,一個沒有學佛,這個會比較難一點。不過久了以後,還是可以慢慢的理解對方。一下子就說大家分房睡覺,那就再一次的,這是家庭大革命哪!這就不行,不可以這樣做。家庭有家庭的責任,家庭有家庭的義務啊。

所以說,在家他比較不好修行,‘火焰化紅蓮’,這句話是指在家居士。在家的菩薩戒裡面講:在家人逆境特別多、苦難特別多、煩惱特別多。所以佛在菩薩戒裡面特別的讚歎在家居士。在家居士要掙錢、要養活,還要付房租、電話費、水電費,還要發個心來護持正法。

所以佛在經典裡面講:在家居士修行比出家難,而且在家居士的成就,是釋迦牟尼佛非常、非常特別的讚歎的,因為很不好修行,而且逆境也很多,煩惱也多。

所以你今天這個問題是重點。在台灣也聽不太懂師父在講這個戒律是什麼?也聽不太懂啊,回去以後,她老公睡在旁邊,她就說:你不要管我!還要中間劃一條線,這個就很麻煩了。然後她老公就說:‘慧律法師破壞人家的家庭和樂。’我說我從來不這樣子,我講的是要成佛的!知道嗎?要成佛的!戒律一定要講一百分嘛,難道說可以隨便開緣的嗎?對不對?戒律一定要這樣講,那是指出家。因為聽‘戒’的人很多是出家眾,那在家居士就不能這樣子了,這樣不適合,在家居士稍微退一下,知道吧?


學佛不是不顧家庭,而是讓人看破

如瑞法師

在學佛的過程中,絕對不可以單顧自己不顧家庭,那是不可以的。

當我們了解到佛法以後,要把家庭搞好,令大家和睦,也要培養自己怨親平等的心。

假如真的愛護妻與子,也要去愛護其他的人,因為我們與其他人生生世世也互為父母、兄弟、姐妹、妻子、兒女,所以要怨親平等,不要貪著。因為一有貪著,就有了苦惱。

學佛不是不顧家庭,學佛是讓人看破。

看破是不貪著,看破是知道世界上的萬事萬物乃至於人,都是因緣和合而有的。

我們現在的家庭也是因緣和合而來的,有過去的因,現在緣成熟了,聚集成這樣一個家庭。那麼也要知道,緣盡的時候,它也會散的。為什麼夫妻有半路離婚的,也有半路往生的?那就是因緣盡了,盡了自然就散了。

所以要懂得,雖然有個家,家是它的相,但性是空的。也就是說,有家要好好維持,這個家裡有父母、有妻、有子,但是實質上它的性是不實的,因為緣盡的時候要散的。如果家是真正的家,那它就不應該散。散,因為它是因緣和合而有的。

佛在世的時候,有人發心來出家,佛說:「流轉三界中,恩愛不能脫,棄恩入無為,真實報恩者。」

眾生在三界裡流轉來流轉去,到底是什麼在導致流轉呢?恩恩愛愛。過去的緣了了,今生又結上新的緣。

因此,有了家庭,要能夠正確對待。

丈夫與妻子之間應該互相尊重、忠誠、信任、包容……栽培教育孩子是天下父母共同的責任,對孩子應折伏攝受併用。教育孩子實在是一門大學問,為人父母要好好學習教育子女之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