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薩仁波切:一篇文章,讀懂業力!
你可能會想,不明白「自我是幻覺」有什麼害處?明白「自我是幻覺」又會有什麼好處呢?如果「自我」不存在,任何人都不存在,那麼去做任何事又有什麼意義呢?換句話說,沒有開始的人,那又是誰開始修行呢?
覺察「自我」和「不知自我乃幻相」的壞處,非常重要。因為這種覺察幾乎就是讓你從輪回的痛苦中解脫的起點。佛陀開了三乘共計八萬四千方便法門,這一切教法都是以直接或間接的方法粉碎、轉化、揭露、訓練或攻擊「自我的幻覺」。「自我的幻覺」是佛法要解決的根本問題,也是所有業力的起源。
因為很多地方都談到了「業」,因此在這裡只討論幾個常被誤解的重點。業力並不是宿命論,並不是一旦你造了什麼業就被困在其中,一定會得到相當的處罰或獎賞;業也不僅是「這是我的業」的結果而已,它既是因,也是緣和果。字面上來說,業是指行動——任何的行動。「相信業」的意思,就是對你的行動和生活負起完全的責任。
可能大部分對於業的困惑都來自誤解了這段話:業不會自己消失,因緣成熟時,它即刻會現行。就好比是蟄伏多年的種子,一旦土壤、水、陽光等正確的因緣聚在一起,它就會發芽。
業經過再長的時間,也不會失去它成熟的力量,這一點與種子不同。然而,就如同我們可以壓碎種子或限制因緣讓它無法生長一樣,我們也可以制造障礙以阻撓業的成熟,並利用方法對抗業的影響,這樣便能改變或摧毀業的作用。
業是「自我」的能量與行動。任何期望得到某種結果所啟動的行為,也就是任何因貪、瞋、痴所造成的行為,都會產生業。
剛開始,「自我」執著自己的存在,投射出自己和他人,然後有了互動而創造了業。由自己和他人互動中流出的業力,穩定了原先二元對立的幻覺,更加入了「自我」在其中表演的各種貪、瞋、痴的電影,電影中交織了復雜的情節、插曲、發展等,足以使「自我」陷在裡面。在這個時候,業開始創造出「自我」,「自我」也創造出業力——這種周而復始、反覆滋養它本身,而讓自己一直受苦的現象,就叫做「輪回」。
以最簡單的字眼來說,業就是因、緣、果報的過程,正如你吃了東西就會想上廁所一樣,除非有障礙或對治,否則永遠有結果。
業力是一種很理性、很科學的過程,它和宗教或神秘主義沒有關系。如果把花種丟入空中,就永遠得不到花——適當的因緣是必要的。如果具足因緣,又沒有鳥吃掉種子或干旱等干擾,那朵花就無可選擇地茁壯起來,即使你不想要它,它也會長下去。如果出現了一些干擾,例如水分不夠或被馬匹踐踏到,那麼花雖然還會長,卻受到阻礙或是變形;如果出現非常強烈的障礙,例如被火燒到,那麼花便永遠長不起來了。
根據佛法,沒有一件事是偶然發生的。主客的一切現象都有它們的因緣,要摧毀某件事物,只有摧毀它特別的因緣才行。果報是特定的現象,能生成或毀滅某種事物的因緣,對於其他事物並不具有同樣的效用。例如,水可以滅火,但卻能讓鴨子快樂。
因為事物無法自行生起或消失,如果桌上有一滴水,只要讓水繼續存在的因緣具足——沒有陽光、風、熱、更多的水或時空的干擾,水滴就會一直維持下去。就像這樣,業也是一種無法自己消耗掉的能量。這並不表示業是永遠的、不可變動的,業是能量的延續——從行動所開始的一連串過程,經過時間,遇到某些因緣會發生反應而改變,直到成熟。行動與過程很自然地和無常有關,這表示事物會改變,不會永遠保持同一個狀態。
了解無常和變易性的特質,使我們能有意識地創造善業,減弱或摧毀惡業,不會成為我們所盲目制造的事件的受害者。
佛陀並不是武斷地把行為分成善行和惡行而後報償善業、處罰惡業的神祇,他所教導的是,善、惡來自於你自己對於動機的判斷。
例如,通常我們認為揍人是很痛苦的業,因為我們知道如果被人揍的話會很痛苦。當你打人的時候,你很清楚自己在做什麼,並且期望這個動作傷害到對方,然後從對方的痛苦中感到滿足。由於你的動機是制造痛苦,所以你的行動就是痛苦的行為或惡行。如果另一個星球的居民認為打人是一種迎接的方式,在那裡,打人就不會造成惡業,因為動機不同了。
如果你所創造的特定業因、業緣,不論它是善、是惡,只要沒有另一個相反性質的業力去抵消它,它就必然會出現相符的果報。舉例而言,憤怒的痛苦帶來地獄的經歷,嫉妒的痛苦產生阿修羅的經歷,行善積德則帶來淨土的經歷。
所謂六道中的某道並不一定指身軀死後投生的某個地方,而是此時、此地某個業力狀況中止、另一種業力狀況生起的心境。
你非常生氣的時候,就嘗到一點地獄的滋味了;如果那種憤怒堅固持續下來,並且生長茁壯,你就會發現,雖然在實質上你並沒有移動到任何地方,但是自己的存在卻已經成為地獄了。生氣的時候,無論走到哪裡或做什麼事,都不會遇到真正和藹友善的人;你會覺得每個人都讓你生氣,或者都向你挑釁,整個環境都充滿威脅、讓人激憤,沒有一件事對勁。
業果依動機而定,如果你的動機是嫉妒,結果就是投生到阿修羅道。阿修羅道就是由於嫉妒別人的土地、財產和所有物等,而持續爭斗的狀況。
如果你的動機是貪婪,就會投生到餓鬼道。餓鬼是饑餓的眾生,咽喉非常細小,無法吞下足夠的食物以滿足他們巨大的胃口。餓鬼具有匱乏的心態,不論得到多少,永遠都不滿足,希望得到更多。
淨土也像這樣,如果你以善念或菩提心做事,那麼日常的經歷都能成為淨土。你可以坐在你目前的位置上讀這本書經歷到淨土。
一天之中,一個小時之中,甚至於一分鐘內,我們都能夠體會六道——因為不同的道只是不同的心態而已。
將業力法則解釋成所有一切命中注定,便是選擇放棄自己的自由意志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釋迦牟尼所說的業力法則,只能用在自己身上,不得用以評斷他人他事;並應該用來指引自己,使個人能保持正面積極的思想言行,努力使生活朝向正面發展。而且,只要開始,永遠不會太遲。
文:弗爾克.佐慈(Volker Zotz)
所有事物都是因緣際會
釋迦牟尼教導弟子,世間所有事物都不是靜止的,永遠處在流變的狀態。所有事物的產生都有緣由,也會變成其他事物的緣由。因緣際會的流變法則,可從下列五個面向探討:
(一)無生命物質的流變法則
(二)有生命物質的流變法則
(三)人類潛意識的流變法則
(四)業力的流變法則
(五)法的流變法則
(一)在無生命物質界中所發生的各式變化,通常被視為化學或物理反應。例如太陽燃燒將光與熱傳到地球,使海洋的水蒸發,升空凝結成雨落下,造成氣候變化。或是地球自轉產生黑夜與白日,以及地球內部的板塊運動造成地震與火山爆發等等。這些變化都不是個人單獨的意志可以影響的。雖然,個人可能會因破壞環境的行為使氣候產生巨變,或者,也可以選擇遠離地震帶居住以避免震災。
但是,這些變化事件的基礎,都不是個人意志可以撼動的。一個人無法使地球停止自轉,也不能改變太陽的溫度,或阻止火山爆發。這些發生於無生命物質界中的變化,是人類生活的基本條件之一,並會在某些時刻演變成天災。生而為人,我們沒有干預的可能。
(二)所謂有生命物質界,也就是包含動植物的生物界,人類的身體,自然也歸屬其中。生物界中存在特定的法則,決定一個人的存在狀態,且個人幾乎沒有任何能力改變。例如,人有性別之分,必須消化食物,然後排泄。今日,人類干預大自然的規模之大,為歷史之最。並借研究之力,將大自然轉變成為利用之物。盡管如此,人類仍然無法掙脫生命的基本法則及其歷程。若有一日,人類研究能夠完全控制生命歷程,人也將不再是人了。
(三)許多藏在潛意識裡的記憶,會影響個人生活。像是不愉快的童年經歷,突然出現在夢境中,會讓人產生莫名的恐懼。我們自小所接受的行為教養訓練,也會深植於內心深處,使我們理所當然地做出自認為正確的行為,並對不符合自身教養規範中的他者行為,產生抗拒之心。從小,我們便接受特定習俗規範,久而久之,這些習俗便成為自己人格特質的一部分。而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長大,也會使我們的思想與論說,深受這個語言規則的影響。我們或許可以影響自己的潛意識,但潛意識裡的記憶,何時會突然出現並對生活產生影響,則非我們的意識及能力所能控制的。
(四)所謂業力涵蓋一個人的思想、言說與行為。與前三面向不同的是,個人在業力的流變上,有很大的自主空間。人生活於物質世界中,受物質流變法則的限制,是一個無法改變的事實。同樣的,對細胞分裂等生命歷程在自己身上產生的變化,我們也無法阻擋,就像無法控制夢境,或避免潛意識作祟下的衝動一樣。但是,面對自身行為產生的效應,我們在行動之前有絕對的選擇權。就如專心念書才可能通過考試,每天上班就有權利要求薪資。只想躺著曬太陽做白日夢,就只能等著撿天上掉下來的禮物。
(五)法的因緣來自彼岸,不在可經驗的此世範圍之中,但對此生此世的存在,有極大的影響。釋迦牟尼的覺悟使他能親身體驗法的存在,並因此超越凡人理解的現實。語言難以形容的涅槃境界,透過釋迦牟尼的親身體驗與描述,便在我們所存在的世界發生影響。理解法的因緣流變,是一個人從懵懂無知到得道成佛的覺悟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意志不再受到個人本位主義的綁架,行為漸漸與宇宙自然法則達到和諧同調。
以上五個面向中,對想掌握自己生活的人來說,第四個面向尤為重要,值得我們進一步探討。我們到底該如何做,才能有效地改變自己,且使自己眼中的事實,漸漸接近真相?
業力的法則
「業力」是梵文「Karma」的譯名,原來有「作用」之意。因此,釋迦牟尼才會以業力的概念,概括人類的所有行為。簡而言之,業力的基本法則可用一句話來說明:「行善或不善之業,會帶給造業者善或不善的果報」。也就是說,一個人的正面或負面行為,都會種下對應相符的後果。對釋迦牟尼而言,作用的產生,不只是行為而已。思想和言說,一樣會產生作用。一個人行為、思想和言說,都會在自己身上產生相符的效應。
但是,業力的法則並非如鐘錶般機械化運作。並非相同的行為、思想和言說就會產生一樣的後果,其中的關連是很微妙的。雖然釋迦牟尼明白表示,兩者之間的確是因果關係(注:見《巴利文大藏經》中《中部》第一百三十五〈小業分別經〉),但也特別強調,因果間的奧妙,絕非一目了然那樣簡單。也不是所有行為、思想和言說,都會產生立即而明顯的後果。較明顯的影響,通常是在自身人格特質上的改變。
人無時無刻不在改變,永遠處在發展演變的狀態。所有想法及言行舉止都會影響一個人的發展。抱著正面積極的思想,並落實於言說及行動上,對人格自然有正面的影響。若被妒恨之心綁架,言行舉止因此刻薄無良,人格特質自然也會產生負面變化。
一個正直的人,有時也免不了出現嫉妒的意念。但是,這個意念對他所產生的影響,遠遠及不上一個原本就器量狹小、錙銖必較的人。同樣的意念,在某些人身上會被其他正面的想法調和消融,在另一些人身上卻可能成為豪奪強取的動力。什麼樣的話、什麼樣的行為、什麼樣的想法,在不同的性格上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甚難斷定,必須從整體觀之。不過,即便如此,大原則仍然存在:負面思想及言行舉止帶來負面後果,正面思想及言行舉止則帶來正面後果。至於後果何時出現,就像出現的方式一樣,殊難斷論。某些業力產生的果報迅速即時,某些則須經過一段時間方能顯現,造業者與造業的條件不同,果報出現的時間自然也大不相同。
若我們想要改變自己朝正面發展,便須切實了解業力的基本原則。每個抱持積極進取的心,且落實於言行舉止的人,都會在自身上漸漸產生變化,或快或慢,速度不一。每個人的出發條件不同,某些人想法向來較正面,因此也就能較快落實於言行上。某些人想法則較負面晦暗,便須花較多的時間在心態調整上。與他人比較進度快慢毫無意義,重要的是個人的初衷,及落實於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舉止。努力使自己思想與言行舉止朝向正面發展,終有一天,你會看到影響與後果。
業力不是一切
雖然個人所有行為都會在自己身上產生影響,但是,不是所有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件,都是個人思想及言行舉止所帶來的後果。
前文所提到的流變五面向,便已明白指出,對生命造成影響的,絕對不只是個人的行為舉止而已。自然,個人言行舉止與人格特質的形塑及命運發展有極大的關連。但是,個人無法影響生物及非生物界中的流變。一個地震災民若問自己到底做了什麼事才導致受災,是個毫無意義的問題。無生命物質界自有它的規律,對人類可能產生極大的災難,但與人類的行為毫無關連。同樣的,生物界也可能對人類帶來災害。例如,被蚊蟲叮咬而感染疾疫,與個人的想法與行為毫無關係。生活中所遭遇的大小事件,可能與自己的所作所為有關,但並非全部都是。錯用業力法則,將時間花在猜疑為何自己有此遭遇上,並非明智之舉。
所有行為都會產生影響,但不是所有我們感受到的影響,都可以回溯於自身行為上。為避免弟子誤解業力,釋迦牟尼也曾提出解釋。他認為,如果相信所有當下發生於自身的事情,都是從前自己所作所為而導致。那麼,從前的所作所為,必然也要有更從前的所作所為方能產生,以此不斷類推回溯,則無所終。若真如此,人的思想言行早已注定,毫無自由意志可言,所有努力,自然也是白費力氣。
但實際上,經驗告訴我們,人有選擇決定的能力,在因果既定間,必然存有行動的自由空間才是。就像此刻,讀者有選擇繼續讀下去或放棄本書的自由。將業力法則解釋成所有一切命中注定,便是選擇放棄自己的自由意志。(注:出自《巴利文大藏經》中《增支部》經第三集第六十六〈卡拉瑪經〉。)
業力法則可能造成的另一個誤解,便是將自己對他人的評斷視為業力法則而認為理所當然。就像面對社會地位較低者,若以為命運都是自己所作所為造成的,便容易出現貧困不過是自作自受的心態。而這類想法在人類歷史上並不罕見,如釋迦牟尼強力反對的印度種姓制度,其支持者就認為,此生社會地位高低,是前世為善作惡的結果。直至今日,這種拿業力來解釋個人甚或整個民族困境的說法,仍然不時可聞。
濫用業力的說法,完全忽視個人或群體成為無生命物質界及生物界法則的犧牲者,甚至是他人妒恨下的受害者的可能性。就像面對遭受強暴的婦女,認為她們也該負起部分責任一樣。甚至還有理論濫用業力,以解釋猶太人及訛稱為吉普賽人的羅姆人遭受迫害其實都是自作孽;或解釋為什麼殖民地上的人民活該被人殖民統治。然而,擺在眼前的現實是,握有強權及暴力者,通常凌駕於謙遜溫和及弱勢者之上。認為受壓迫者自作自受,就是逃避自己該承擔的責任,不願站出來反對壓迫,拒絕對受害者伸出援手。
釋迦牟尼警告弟子,不可隨意評斷他人,更不可任意衡量他人。衡量他人,就是傷害自己。(注:出自《巴利文大藏經》中《增支部》經第六集第四十四經。)一個勇於自我批判的人,不難發現自作自受的說法,以及這種說法在評論他人的苦難時,是多麼自以為是。
因此,釋迦牟尼所說的業力法則,只能用在自己身上,不得用以評斷他人他事;並應該用來指引自己,使個人能保持正面積極的思想言行,努力使生活朝向正面發展。而且,只要開始,永遠不會太遲。
濟群法師:佛法中所說的業力
業力,是直接推動生命延續的力量。在有情生命延續中,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佛法中所說的業力,簡單地說,有善業、惡業兩種類型;還有定業和不定業、共業和不共業、引業和滿業。
●1) 定業和不定業
業受不受報,有兩種情況,即定業和不定業。有一種業是固定的,將來一定要受報的,稱為定業。還有一種業是否要受報,或者報輕報重都不一定,那是不定業。
判斷定業和不定業,可以通過兩種情況:一是看你造業的行為是不是故意的,如果是故意的,這就屬於定業。反之,無意造的業力,譬如無意踩了一個蟲,無意傷害了別人,雖然也造下了業,但這種業力是不定業。將來可能受報,也可能不受報,可能報得重,也可能報得輕。
還有一種情況,當我們造了業之後,假若懺悔了,即使是定業,也會變成不定業。相反,假若沒有懺悔的話,那就是定業了。這是根據懺悔和不懺悔來區分的。所以,佛教提倡懺悔法門,它能消除業障。
一個人造了業之後,只有通過懺悔,就像幹了對不起他人的事,只要去道歉、賠不是,人家或許會原諒的。假如原諒,業力也就消除了。如果不原諒,或者你也不去求懺悔,甚至還為自己犯下的罪行,自鳴得意,對方就會加深對你的仇視,將來得到的報應就更重了,所以通過懺悔,可以消除業力。
●2) 共業和不共業(別業)
佛教又把業分為共業和不共業(別業)。共業和不共業,主要是根據它的結果來說明的。由共同感受到的生活環境,如大家都生活在蘇州,一樣的天時,一樣的空氣污染,刮颱風的時候,大家都一樣的遭殃,這就是共業。
至於不共業,是個人所能感受到的,譬如個人身體的美醜、強弱,居住的條件好不好,收入高不高,這些都屬於不共業。共業取決於共同的行為,或者叫相似的行為,或是利益相關的行為。
譬如同在殺豬場工作,不是說每一個人都殺豬,有的人殺豬,有的人是財會人員,財會人員雖然沒有直接參與殺豬的行為,認為殺豬的罪業,肯定與他沒有關係。其實他也有一份。因為他雖然沒有直接參與殺豬的行動,但每月開工資的時候,他也照樣拿一份,那麼將來招感果報的時候,他也要承擔一份。所以他只要參與了殺豬場的工作,得到了共同的利益,將來感受業力的時候,他是逃脫不了的。
有的人在烤鴨館或燒雞店工作,他也可能沒有直接參與烤鴨燒雞的具體工作,但由於他參與了烤鴨店或燒雞店的工作,在領工資發獎金時他也得到一份,將來招感果報的時候,他也肯定有一份。
又比如說,你參加了一個詐騙集團,雖然你沒有直接參與詐騙活動,但是詐騙集團也給你了一份利益,將來招感果報的時候,你照樣有一份,這些都屬於共業。
不共業是自己造的,跟別人沒有關係的行為。所以,業力有共業和不共業,由共同的業力招感共同的果報,由不同的業力招感個別的果報。大家共同生活的環境,譬如說交通混亂,喧鬧不堪,社會不安定,這都是共業的結果。
我去了三次澳洲,有很深的感觸,覺得澳洲的自然環境真好。很少有地震或颱風光顧,整個國家都處於風調雨順中。澳洲的社會環境為什麼搞得這麼好呢?後來我發現,澳洲人對自然界(包括很微小的動物)有一顆真誠的愛護心,他們不會去傷害動物,乃至一草一木,大自然回饋給澳洲人的環境是安靜、平穩。
反之,我們不懂得愛護動物,愛護大自然,一天到晚,一會兒在這裡開發,一會兒又在那裡開發,結果會怎麼樣呢?把大自然的生態環境給破壞了,把森林給破壞了。所以今天這裡發大水,明天那裡刮颱風。
●3) 引業和滿業
業力又分為引業和滿業。什麼叫引業和滿業呢?根據業力招感的果報有總報和別報,引業招感的是總報。在有情生命的延續過程中,生到天上、人間,或下地獄、做畜生,是由引業決定的。引業牽引我們去投胎,就像火箭推動衛星上天一樣。
大家知道衛星上天必須要有火箭,假如沒有火箭,衛星根本就不可能上天。同樣地,有情的生命生到哪一道中去,要有引業的推動,假若沒有業力,生死也就結束了。
在《唯識三十論》裡有這樣兩句話:「前異熟既盡,復生余異熟」,前面的業力結束了,新的業力又產生了;新的業力結束了,更新的業力又產生,業力無盡,生死無窮。因為眾生從無始以來,不斷地造業,業力也就沒完沒了地推動著有情去招感生死果報。所以,只要有業力,就有生死。
滿業,作為有情生命來講,同樣是人,人與人不一樣,有的人長壽,有的人短命;有的人貧窮,有的人富貴;有的人莊嚴,有的人醜陋;有的人處境好,有的人處境不好。這就是說,人與人是千差萬別的,這是因為滿業的關係。滿業決定有情命運的差別。
有情造了業力,並非馬上就能招感果報。根據因緣的不同有現報、生報、後報、不定報。有些業力造下以後,現世就能招感報應,叫現報;有些業力造下以後,要等到來生才能受報,叫生報;還有些業力造下以後,要等到無窮無盡的生,乃至很長很長的時間才能受報,叫後報;前面講的有一種不定業,它招感的報應沒有一定的時間,就叫不定報。
從造業到招感果報,重要的因素是因緣。有情造了業力,就像播下的種子。種子要等待因緣,等待水份、陽光、泥土等條件充足,才能發芽、紮根、長苗、開花、結果。
同樣地,有情造了業力之後,它也需要等待因緣的充足,業力才能招感果報。因緣什麼時候成熟,卻沒有一定的時間。有的可能馬上成熟了,馬上就招感果報。
像一個人犯了罪,立即被警察逮捕,那就是現報。而有的人犯罪後,可能警察一時抓不到他,過了十年、二十年才把他逮捕,那他要十年、二十年後才招感果報。
還有些人做了案之後,警察根本就發現不了,這一生沒有招感果報,他覺得很得意,知情人也很羨慕他。於是有的人就會抱著一種僥倖的心理去幹壞事,認為某某人作案沒有被警察破獲,他也跟著去作案。
其實,從佛法的角度來說,雖然今生報不了,但來生來世總會招感果報的。「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我們造下了善業或惡業,它總會招感果報的,只是受報時間的早晚問題。
人的業力常常勝過法力,業障重的人,貪嗔痴慢疑五毒俱全
天雨雖寬,難潤無根之草;佛法無邊,不度無緣之人。無緣之人,往往是業障特別重的人,佛的法力無法薰習,蒙昧不化。人的業力常常勝過法力,念佛,便知自己業障的輕重。
業障重的人,貪嗔痴慢疑五毒俱全,難以抗拒酒色財氣的誘惑;念佛時,心裡不清淨,正念不起,妄念不能調伏,趕著時間念,敷衍了事,時有疑惑。
業障輕的人,疾病、災厄、魔魅都很少;念佛心平氣和,統攝六根,淨念相繼,返聞自性,能聽到內有佛號,清清楚楚,字字分明;修行中會有瑞應,好夢。
人多生多劫積累的業報都比較重,行深精進,道心不退很不容易。放下屠刀(執相),立地成佛。不著相,不執著,放下我執,放下物執,放下情執,放下欲執,放下一切,才能生出空性的智慧,有無執無相的智慧,智慧通達,即是彼岸。
業力修得越小,覺力越大,法力越殊勝。
佛教基本常識:什麼是業力、什麼是因果
一、什麼叫業?
1、業是阿賴耶識如實記錄的一切信息
業,就是我們想了、看了、用了、說了之後留下來並被儲存在宇宙中的信息。
如果說儲存在宇宙中不容易理解,換個說法就是儲存在心理學所講的潛意識中,佛法叫做阿賴耶識。用電腦作比喻就是儲存在硬碟或者雲端中。
2、潛意識就是宇宙
潛意識是沒有體相的,通過佛法的學習,我們會發現潛意識就是整個宇宙,就像手機里的雲端一樣無處不在,佛法叫做法界。
我們的言行舉止和內心的想法被整個宇宙記錄下來了,或者表達為被潛意識記錄下來,這些信息就是業,業不是物質,沒有重量,也不占空間。
3、累生累世所造的業,整個虛空都放不下
《普賢行願品》中講,我們的業是無形無相的,如果一個人造了一個業算作一粒灰塵的話,那我們生生世世所造的惡業整個宇宙都裝不下!
反之,我們生生世世所造的善業也是整個宇宙都裝不下。
我們每個人的潛意識,也就是佛法所講的阿賴耶識,用電腦解釋就是硬碟,那裡面既儲存著我們的善業,也儲存著我們的惡業。
二、業,就是種子。
1、它何時發芽呢?
我們播種了,它就會發芽;我們不播種,它就不發芽。
所以我們在世間行善所得的,真不是那個行善的果,是行善把我們過去的善業引爆了,然後得到一個大大的善果,這個善果是遠超當下行善所結的小果。
同樣的道理,我們做個小惡,就是在造惡緣,去引爆過去的惡業。
2、什麼叫業力?
業是種子,是種子就有生長、發芽的力量儲存在裡頭。
種子被澆水之後就會發芽,放在土裡就會生長,這就是業力。
3、什麼叫業障?
有的人怎麼發財都發不了,用什麼方法也沒有用,因為有業力障礙他。
佛經上講業力不可思議,說「眾生業力能敵須彌、能勝巨海、能障聖道」。
4、業力是無法抗拒的
假設這個惡業讓你生病,你就是健康不了;但有人卻無論怎樣都不會生病。
這是什麼導致的?也是業力,善業力。沒有種下可以生病的業,所以不生病。
佛法里說殺生的果報就是多病和短命。做餐飲的人要特別小心自己的小孩多病或短命。說這些不是為了讓你們產生恐懼,而是讓你們知道根本原因,然後想辦法解決。
如何解決呢?
第一,發願改行;
第二,當下為自己殺生傷害的眾生念誦佛號;
第三向他們懺悔;
第四,放生。這樣就能避免果報在子孫身上兌現。
三、業力特點:生命反作用力
1、生命的反作用力
業力的特點就是你給宇宙什麼,宇宙就還給你什麼。
業力的規律就好像銀行一樣,我們在銀行存錢,下個月取出來時還是錢。
如果我們在銀行里存一包垃圾,三個月後取出來會是錢嗎?不會的。如果會,
我就要存很多垃圾在銀行里,讓他們幫我保管。
所以我們在銀行存什麼,就得到什麼;我們在宇宙中存什麼,就得到什麼;我們傷害了世界,我們也會被傷害;我們傷害了別人,別人也會傷害我們;我們傷害了眾生,眾生也會傷害我們。
這就是宇宙法則,叫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或者叫做生命反作用力。
2、宇宙是鏡子
宇宙、世界就和鏡子一模一樣,你是什麼樣他就是什麼樣,你對它微笑,它也會對你微笑;你惡狠狠罵它一句,它也會惡狠狠地還你一句。
所以佛法從究竟上來講,外在的一切全都是假象,因為外在只是一張鏡子,鏡子裡邊的人事物肯定是假的。
但鏡子裡的假象不會憑空產生,它是根據真產生的。那個真是什麼?就是我們的業力。
3、瓶頸就是業力
所以佛法把萬事萬物的規律都看透了。最能讓人發財和最能障礙人發財的都是業力。比如有的人經營了二十年,不管怎麼努力始終只有那麼多資產,像是進入瓶頸,很多企業發展也會遇到瓶頸。
為什麼?只是因為業力,瓶頸就是業力。
瓶頸用中國古代文化講就一個字:命。
比如老鼠有自己的業力,老鼠使勁吃不停地吃,吃的再肥也永遠不可能比駱駝大。
所以你就明白為什麼你拚命賺錢,但也只可能比同行賺的多一點,比兄弟姐妹賺的多一點,這就是命!
積德行善、持戒修復:就能夠知命改命
「愚者拚命,智者改命」,《了凡四訓》就是講改命。如何改命,日行一善,布施放生、誦經持咒做佛事。
四、因果,就是業力產生的關係。
《地藏經》第四品中很清楚地講了什麼因得什麼報應。為什麼有的人長得漂亮?有的人長得高?有的人很富有?有的人很貧窮?都是因果的原因。
《地藏經》里講:「若遇竊盜者。說貧窮苦楚報」。經典會讓我們開悟的。想要獲得更多的財富,第一障礙我們的就是偷盜業。
要想改命,首先要做的不僅是布施行善,而更要懺悔我們過去偷盜、占小便宜的業。
《地藏經》是一部百科全書,裡面談到很多因果。
因果,就是業力產生的關係。
經中說:「若遇燒山林木者,說狂迷取死報」。把山一把火燒了,這種人後來要發瘋而死的;
「若遇網捕生雛者,說骨肉分離報。」捕獵動物的幼崽,使父母和孩子分離的,自己就會因各種原因遭受果肉分離的報應。
人對世界對他人做過什麼,就會承受相應的反作用,這個力就是業力。
2、打破我執
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快樂,所謂這個痛苦造作的原因是什麼呢?
就是執著,因為執著產生了無明,因為無明造了很多的業,業力讓我們輪迴痛苦,唯有消除執著才有能得到快樂。
能夠消除執著的最根本的法門是什麼呢?就是利他心、慈悲心,具備了這樣的慈悲心之後就可以消除自他的痛苦。
慈悲就像太陽的光熱那執著就像我們的冰塊或者是雪或者是霜,只要陽光照在霜上面或者是冰上面他可以融化,所以唯有慈悲心可以完全融化我執消除我執自然解脫。
眾生像什麼?像冰塊,冰塊融化後它的本質是什麼?本質是水,所以佛跟眾生是沒有絲毫的差異。
3、行菩薩道,便是菩薩
佛的存在就是利益一切眾生,如果你像佛菩薩一樣智慧慈悲、布施行善利益一切眾生,你跟佛就沒有絲毫差異了。
4、佛的本質是慈悲跟智慧。
所以虛空是什麼呢?空性。
大地是什麼呢?慈悲。
外相看的時候是天地,實際上是佛的空性跟慈悲。
天地的本質是慈悲跟空性的所顯現的,怎麼說是空性和慈悲呢?
因為虛空是空的,這個是空性。
地是慈悲為什麼呢?
因為大地生長萬物所以茲養眾生,只有天地相合才能讓眾生豐衣足食,所以說天空為佛父,大地為佛母。
地獄是什麼呢?
地獄是嗔恨而產生的一個果報,吝嗇的果報是餓鬼,愚痴的果報是畜生。
這些的原因是怎麼樣來的呢?是因為我執太重了。
因為我執重而產生了貪執,因為有貪執的關係造作了業,造業之後就有六道輪迴。
佛教中最難懂的“業力”是什麼意思?
佛學思想中最重要、最困難、最難解釋,也最容易使人誤解的,就要算“業力論”了。“業力論”是佛教的根本思想之一。若想進入佛學智慧殿堂,必須要明白什麼是業力。希望本文能夠成為讓大家了解佛門智慧的一把鑰匙。
業力論在整個佛教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因為佛學的基石是建築在業力思想上。業力論極難了解,極難解釋,因為業力之究竟深邃無極,畢競非人類之智慧所能盡其幽微。業力思想常為人所誤解,因為有系統的分析和介紹此思想,實在異常困難,今僅作簡單的介紹。
業力的梵語叫做Karma,古時中國翻譯成羯磨。Karma的字根是Kar,是“去做”或“去行”的意思。所以業力的“業”原是“作業”或“行為”的意思。業就是造作,力就是力量、力用。由造作而產生的力量和作用,就叫作業力。這是佛教為解釋宇宙人生一切因果現象而使用的一個中性名詞。
依佛學的解釋:“業力者,即控制一切自然界和道德界現象之因果律也。”這個解釋看似簡單,但如果進一步探討,就會發現業力思想的極端復雜性和含混性。我們可以從六個角度來探討業力論的思想。
(一) 佛教傳統相信“一因常生多果”;例如,某甲於酒後殺人,此為一業力之因。酒醒後某甲即覺其良心不安,不但無故斷送了一人之性命,而且被殺者之妻眷兒女將孤苦無依。此極度之良心痛苦,是殺人業因之第一個結果。不久事發某甲被捕,定谳入獄,這是第二個結果。因此某甲之事業及前途皆一筆勾銷,家庭亦為之破碎等……是第三個結果。除了這一串連鎖反應以外,此殺業還會使某甲來世受被殺者的報復和多病及短命之報,這在佛學上稱之為異熟果。
現代人閱讀佛經,在看到“因果報應”時,可能會感覺其有過分誇張之嫌。例如,某經中說,於往劫時,有一人,在佛陀經過路街時,曾用幾粒米投灑佛身作為供養及敬意的表示。經過若干劫之後,此人即因供養此數粒米之功德,感得轉輪聖王之報,為世界之主,其國土、城堡、妻眷、珠寶、車乘……不計其數雲雲。
又如佛經中常說,作惡業之報應亦大得不可思議。《賢愚經》中有一個故事說,從前有一婆羅門,因其母之教唆,侮辱比丘以百獸之名咒罵之。以此惡因,多生多世,竟感得一個魚身,且有百獸之頭,苦不堪言。教唆此婆羅門之母,亦墮入無間地獄中雲雲。這樣的故事,在佛經中極為眾多,
現代人對佛教的這類說法,通常認為這不過是佛教勸人行善的教化之言,把善惡果報特別加以誇張得極大,則能使人止惡向善,全屬宗教的實效主義,並不一定代表真理就是這樣的。
西藏有個民間故事說,從前有一個老太婆去參加一個法會,聽大喇嘛講業力的故事。講完之後,老太婆趨前對大喇嘛說:“說到因果報應,若按照佛經所說的善業果報之大,非但你這位大喇嘛可以成佛,就是連我這個平凡的老太婆也可以成佛。說到惡業果報之大,不但我這個老太婆會墮地獄,連你這位大喇嘛也會墮地獄!”這是一個極了不起的故事,是西藏佛國平民心中,由人本主義之直覺所引起的衷心共鳴。
這一段話,雖令人發生無限之同情,但就業力論之中心思想而論,則不必輕易予以同意。因為在業力現象中,果量確是常常大於因量若干倍的。如前面所舉的殺人之例即是。佛經中對“小因生大果”亦確有其哲學根據,此點容後再談。再從宗教學的眼光來看,則這一類的話,除了能夠影響宗教行為,發揮實效主義之目的外,還有其更深的象征意義存在。
佛經中講業力故事時,常有人和獸類及異類之獸,說話交談之記載。在《雜寶藏經》中,白香象養育父母之故事中,並肯定“上古畜生,皆能人語”。這一類的故事,今天看來,除具有象征意義及教化作用外,實難承認其為不折不扣的事實。《雜譬喻經》之命名為“譬喻”,亦是說明經文具有象征之意義。話雖如此,佛經中所說的“小因能生大果”之記載,就業力哲學之觀點而論,則是確定不移之真理。
業力思想是“同類相應論”,而不是“同量相應論”。就業力因果的現象來說,果的量確是常常比因的量來得大的。佛教徒常以自然界的現象來說明此理。例如,一粒麥子所結的麥粒果實,何止十百?曾記得一本雜志上說,今天紐約市之中心,價值萬億的曼哈頓島,據說兩百年前是從一個紅印第安人手中,以兩塊美元買來的。今天曼哈頓島的價值和當年兩塊錢的售價相比,顯然不成比例。
但有人說,如果在兩百年前,把兩塊錢存入銀行,以復利計算,兩百年下來也能成為一個極為可觀的天文數字了。果量大於因量的事實,在生物界中亦極為普遍,如細胞的不斷分裂,成長而形成各種個體:一個精蟲與卵子結合,分裂成二,又分裂成四,如斯不斷分裂形成人體,合有萬億細胞。如果一個細胞的因,能夠結成億萬細胞的果,則果量大於因量的事實,可能本來就是宇宙的一種常理了。
所以我們讀佛經時,除應明白佛學闡述的目的和象征意義之外,還要了解其象征意義後面的哲學基礎,不可因為看其表面奇特,而武斷的稱其為怪誕不經之說。
(二)業力雖一因可生多果,但不能生無限果。一粒精蟲細胞可以分裂成長為人體,含有萬億個各種不同的細胞,但此一精蟲之因,至完成一人體時,其果實就算全部完成。此人以後再生之子女,就應該從另一重因果關系算起。
因此,此原始之一粒精蟲,對以後繁衍之子女,只有間接之關系,而無直接之關系。所以說,一因可生多果但不能生無限果。
換言之,有限的因不能生無限的果,否則就和“同類相應”的原則相抵觸了。有限因不能生無限果的意義是,眾生的惡業不管多麼大,亦不至召來無限的苦果,所以佛家不承認有永恆的地獄。即使那最長最可怕的無間地獄,亦不是永恆的。同理,有漏的善業不管多麼大,也不能使人生入永恆的天堂。因此,其他宗教所說的天堂永生,在佛教看來是不符合邏輯的。所以佛學的三界宇宙觀中雖然承認天道(天堂)的存在,但是佛學認為天堂並不是永恆的。
佛家中除“常寂光土”或報身佛之淨土外,其他化身佛之淨土亦非永恆的。因為前者是無限因所生之無限果,而後者則仍是各有限因果的范圍。
基督教之天堂或神之天國,究竟是一種處所或是一種境界,說法不一。若是一種處所,具有無限生命之天國,於道理上,也可能說得通。因為承認神是無限的,則有限之人仰仗無限的神的恩寵,也可能使有限達成無限,進入永恆之天國。
但佛教則因為對於同類相應原則之看法頗為嚴格;所以只承認,唯無限之因始能產生無限的果。所以說,那相對的,有執著的和有能所的善業,無論如何偉大,亦只能算是有漏之善業,不能導致解脫。唯有那超越能所、相對及我執之善業,才能算屬於無限之范圍,才能產生無限或永恆之解脫果報。在思想之淵源上,佛教重自力,可能與業力之同類相應思想,有密切之關聯。
在早期和上座部佛教中,用的是狹義解釋,把業力的因果現象加以區別,認為一種果必由多種因而成,業力不過是因的一種。此後佛教則廣泛使用廣義的解釋,把造作之體、造作之用、造作之因、造作之果都叫做業,那持其體、顯其用、種其因、產其果的力用就是力。因此“業”字便是指宇宙間一切因果現象中的一切事物, “力”字便是宇宙間一切事物的一切因果現象。“業力”二字,便是指宇宙間一切事物和一切因果現象而言。
因為業的涵義很多,用這個名詞的地方,要分別解釋。如有時指業的基本,就應當作基本上的“身口意”三業解釋,有時指業的行相,就應當作行相上的“善惡無記” 等解釋,有時指業的體量,就應當作體量上的“共業不共業”等解釋,有時指業的時期,就應當作時期上的“定不定”業等解釋。從基本上來說,人的造作是通過人的身體、語言、意識的一切活動來體現的,所以人的“身口意”三業的活動都叫做業,通俗舉例來說:
一、業力是一種力量。人的“身口意”三業活動造成行為,而任何行為都會自然產生一種力量,此力量又迫使人去作新的行為,此新的行為又產生新的力量……如此行為產生力量,力量又產生行為,輾轉相生而形成螺旋式的業力圈。行為不但產生力量,而且會產生一種壓迫人和約束人的力量,使人不得不接受由行為所產生的後果或約束力。每人所做的業,皆產生一種力量,百千萬人之業就產生百千萬人之力量;萬億人心聚起來就成為一股巨大無邊的力量,就是“共業”,個人所作之業,名為 “別業”。共業是指許多眾生所作的集體行為所產生所匯集的業力大流,比如現在的全球氣候變暖,這就是典型的眾生共業。
二、業力意味著命運的必然性。人依賴社會和自然的條件而存在,受自然和社會條件的約束,不能自由自在,從這方面說,人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但人又可以改造和造作自然和社會條件,掌握規律,發展自己,從這方面說,人又可以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合著這兩方面來說,支配人們命運的必然性規律就是業力。所以業力不是宿命論,不是命定論,因為業由人造,自己造成的東西或局面既有其約束性,也有可變性。在人文和生命現象中,有定和不定即“定業”和“不定業”兩種因素存在。
三、業力是一種關系。人與自然和社會形成各自不同的關系圈。如人為生物之一種,需陽光及水,這個生物圈是極共榮圈。人有運用語言使用工具能力,與其他生物不共,這人類共業圈是大共業圈。人受自己所屬國家、民族約束限制,各國各民族之間情況不一,這是國家民族的共業圈,如機關、學校社團不同而又形成各別共業圈。家庭形成家庭共業圈,如夫婦關系則形成極不共業圈。單獨個人世界,獨有自我,是最極不共業圈。以上幾層圈,一圈比一圈大,一圈比一圈復雜,最小的圈,一般來說,譬如個人,較易改變,圈越大,改變就越難。人的意識即主觀能動性是可轉變環境和業力的,人是有意志自由的。但人受著許多圈圈條件約束,又是有很大局限性的。
四、業力是道德的公正自然法律。業力遵守同類相應原則,如是因生如是果,若是這樣,就必會這樣。自然界,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道德界,善因善報,惡因惡報。玩火者自焚,多行不義必自斃。有同類不相應事實,大多數因為一是時機當未成熟,二是條件尚未具備,但同類相應原則不會改變,這個原則便是業力。
業力的涵義太廣太復雜,以上數例,可見一般。因為時間關系,暫時說到這裡,歡迎大家討論。頂禮我的佛學上師嘎瑪仁波切!感恩他帶我進入佛學智慧殿堂,我一直以為,人生最大的一道盛宴就是佛法,錯過這道盛宴是人生最大的遺憾,希望大家法喜充滿!合十
科學家驚人發現:原來基因就是業力!
作者佚名
有漏的世間
為什麼許多人做好事卻沒有好報呢?因為他的身、口、意缺口太多,福報功德自然也會漏了。布施行善,若是心不甘、情不願,讓受者尊嚴受到傷害,如此縱有善行,布施的功德也會漏了。
幫忙別人做了不少好事,若你一直抬高自己,自我膨脹,別人不服氣,反而對你訾議,這就是你的功德有漏了。平日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積聚不少功德福報。單突遇逆境,就大發牢騷,口不擇言,怨天尤人,原本的義行福報,就會漏了。
一面賺錢,一面浪費;一面種植,一面踐踏,這就是有漏的世間,有漏的眾生。謹言慎行、攝身防意,千萬不要讓三業把我們的“福報漏了”,這是非常重要的。
基因即業力
生命的密碼,根據現在的科學家說,已經研究出來了,那就是“基因”!其實,生命的密碼——基因的另一個名詞——業力,佛陀早在兩千五百年前,已經昭告人間了。如果生命的密碼“基因”,只是說它像細胞,是一個單位的話,基因還不夠解釋生命,應該用“業力”來說,更為恰當。
業,是身口意的行為,有善業、惡業、無記業。 “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只要是身口意所造作的善惡業等,都會像電腦一樣,在業的倉庫裡有了儲存;“因緣會遇時,業報還自受”,等到善惡業的因緣成熟了,一切還得自作自受,這是因果業報不變的定律。
“業力”,實在是佛陀一個偉大的發現。人,從過去的生命延續到今生,從今生的生命可以延續到來世,主要就是“業力”像一條繩索,它把生生世世的“分段生死”都聯繫在一起,既不會散失,也不會缺少一點點。
“生命不死”,就是因為有“業”的關係,像春去秋來,像秋涼轉為春暖;“一江春水向東流”,一切都是循環,都是輪迴。 “有為法”什麼都可以毀壞,只有生命的密碼,永遠不壞,永遠存在。
基因,只能說明個己生命體的因素,但佛教的業力,不但有個體的業,所謂“別業”,另外還有“共業”。例如,為什麼有的人同生在一個家庭裡?同生於一村,同生於一族?這都是“共業”。各方的人士同在一條船上,或同在一架飛機上失事了,有的人命喪黃泉,有的人大難不死,這就是“共業”中又有“別業”的不同。
所以,科學家們發現了生命的密碼——基因,希望能再發展出生命共同體的基因——相互的關係。
生命的密碼,由於基因的不同,於是發展出不同的生命體。吾人的業力會現行,會有果報,所謂“現報”、“生報”、“後報”。 “現報”就如種子,春耕秋收;“生報”就是今年播種,明年收成;“後報”則是今年播種,多年以後才能收成。所謂“不是不報”,只是“時辰未到”而已。
佛教的真理“因緣業報”,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是必然、永恆、平等的真理;科學家“基因”的發展,只是更明確地解釋了“業”的內容與功能,如此而已!
遠禍求福
人人都希望“趨吉避凶、求福遠禍”;然而世事多變,一切都不能盡如人意。當遭遇到財物損失、家人不幸、自身災難時,不要完全怨天尤人,禍福已經成形,等於火勢蔓延,不易撲滅,應心存慈悲、正直,有時候禍患反而轉變為福報。
《淮南子》中有個故事:一位老翁,失去一馬,心種非常懊惱。但不日後,失去的老馬反而帶回一匹駿馬,老翁因失馬而得馬,心中非常高興。但不久其子因為不諳馬性,騎馬被摔,負傷在床,因此他又感覺得馬是禍。當時正逢戰爭,國家徵召壯丁赴沙場,其子因傷,得免入伍,終而保得一命。所以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其實我們每個人對禍福的看法,都應該知道所謂“禍福都是因果的寫照,因果都是禍福的定律”;平時應該注意所行所為,要培養福德因緣,如此自能消災免禍。
一般人最易疏忽的,就是人在得意的時候,往往埋下了“驕恣必敗”的種子,老子說:“禍莫大於不知足”;佛法說:“禍莫大於有'三毒'” 。三毒就是貪、瞋、痴。《菜根潭》也說:“福莫福於少事,禍莫禍於多心。”假如吾人想要避禍求福,應該自我修身養性,例如“閉門思過”、“躬自反省”、“多結善緣”、“增長慈心”、“去除恚恨”等。所謂正知正見,無有自私邪執,如此,管它“禍兮福兮”,必然能夠得福而遠禍矣!
得失各有因緣。是我的,不必力爭,自會得到;不是你的,即使千方百計取得,也會隨風而逝。有時候得也不好,有時候失也不壞,得失之間,所謂各有因緣莫羨人。即使得到了,也要好好運用;失去時,只要你有足夠的條件,它也會再來。人生,失去了金錢、資用,會有再來的時候;失去人格、道德,不容易恢復。得人容易,得人心難;得人心難,失人心容易。得失之間,富含人生哲理也。
對著山谷講話,山谷的回音就是你的原音呈現。你對著山谷說“我愛你”,山谷就回給你“我愛你”;你對著山谷大喊“我恨你”,山谷也會回給你“我恨你”。有人幸福,有人不幸,看起來都是外在的因素,實際上,幸與不幸,唯人自招!是禍是福,主人不能賴賬的喔!
“熏習”的力量
古時農家婦女,在衣櫥裡放置薰衣草,讓衣服充滿香味,這就是“熏習”的力量。 “熏習”是一種感染力、一種影響力。《三字經》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儒家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學而時習之”,這也是熏習的力量。
佛教主張“多聞熏習”,又謂“熏修德業”;品德的修養,除了靠古聖先賢、父母師長的言教、身教之外,境教也很重要。環境可以使一個人在長期耳濡目染下,不知不覺受到潛移默化而改變氣質。所謂“橘化為枳”,種在淮南的橘子,移栽到了淮北就生出枳子;古代因有“孟母三遷”,故而才有後來的亞聖孟子,這都說明環境熏習的力量,不容忽視。
熏習就是透過眼耳鼻舌身心向外接觸境界,然後在八識田中留下種子,待因緣成熟,就會表現在外,成為言行舉止上的一種慣性,稱為“習慣”,又稱為“習氣”。習氣就像一個裝過香水的瓶子,即使香水用磬,瓶子上的香味卻久久不滅。習氣又如種子,儘管花開花謝,只要曾經結果,留下種子,又會成為下一期生命的開始。因此,佛教有所謂的“留習潤生”,又說:“煩惱易改,習氣難除”。
兩個賣魚的婦女,長期在魚肆裡生活,一日外出未及回家,因而投宿在一間充滿花香的旅店裡。兩個人徹夜未眠,後來只得拿出魚簍,才終於在魚臭味中甜蜜地睡去。
認識“熏習”的力量,我們便應該不斷地提醒自己,平時要養成良好的習慣,要憶念好的、善的、美的人事物,如此才能留下善美的種子;有了善因業種,又何愁人生沒有善緣果報呢?
念佛便知自己業障的輕重
如果有人發願學佛修行時,許多煩惱事都來了,甚至事業不順利了,身體也生病了,在誦經、念佛、打坐時,心頭煩惱不安,渹湧而起,不得安寧,
須知此是多生冤家相尋,怕你跑了〔逃出三界外〕討不回舊債,所以千方百計找麻煩,要你退道心;一退道心,似乎道心一退,萬事又太平了,冤鬼陰謀得逞,
一、重業障:
1.念佛時,越念越累,越煩,越緊張,越懷疑,越恐怖,越念氣越短促,氣不能調順。
2.越念腦子越亂妄念紛飛,無法調伏,有時胡想到天外,清醒時己過了很久。
3.念佛時胡想一通,佛號成了順口溜,或者趕著時間念,敷衍了事。
4.打不起精神念佛,犯昏沉、掉舉的毛病。
5.根本不想念佛,拖一次、算一次,有時連〔正念〕都不起,只起邪念。
6.念佛念經時,產生懷疑的思想,或相反的思想。
7.念佛念經時,受到旁人的阻撓,譏笑,毀謗。
8. 常生惡夢。
9.臨命終時,魔來附身,或見己亡親友來迎,胡言亂語失去正念,或暈迷不醒,正念全失。
二、輕業障:
1.雖知念佛重要,但懶於念佛,心定不下來,打不起精神。
2.念佛時,佛號一跑掉,能立刻察覺拉回來。
3.念時可以抑制妄想,越念妄想越小,頭腦越清楚。
三、微業障:
1.念佛不易生病,防止災厄,魔魅,及一切不吉祥之事。
2.念時心平氣和,心胸自然開闊,包容一切,不起分別心。
3.修行中會有瑞應,好夢。
4.修行中會逐漸降伏 貪、瞋、痴、慢、疑、五毒。
四、極微業:〔仍有無明,塵沙二惑〕
1.金剛持念時,返聞自性,能聽到內有佛號,清清楚楚,字字分明。
2.念佛時能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絲毫妄念不起。
3.念至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境界時,與別人說話或工作時佛號仍能綿綿不斷。
如果有人發願學佛修行時,許多煩惱事都來了,甚至事業不順利了,身體也生病了,在誦經、念佛、打坐時,心頭煩惱不安,渹涌而起,不得安寧,須知此是多生冤家相尋,怕你跑了〔逃出三界外〕討不回舊債,所以千方百計找麻煩,要你退道心;一退道心,似乎道心一退,萬事又太平了,冤鬼陰謀得逞,可是你又得回到六道中去輪迴了,如果你努力精進,道行日深,甚至出家,冤鬼們更不會放鬆,他們會用酒色財氣、葷腥、享樂、貪、瞋、痴等邪惡來引誘,使破戒、墮落。
可知修行是有許多業障的,大小多少端視個人多生多劫以來所積累的業種而定,須知修行本來就是法力與業力的較量;法力降伏了業力,修行一帆風順;業力勝過法力障礙就多。
行者必須戒慎恐懼,精進不己,始得有成,至於業輕的人,一旦皈依三寶,以佛力加被故,受戒修行一切順利,家宅安寧,事業宏展,如果精進用功,必有感應道交,祥瑞呈現,這是多生多劫福慧只修得來的結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