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香祈福的正確方法
按照我國的傳統習俗,每年春節及農歷初一、十五等日期,廣大群眾有到寺院香禮佛、祈福求安的習慣。為使十方善信種植福田、廣獲法益、正善正行,以滿所願,故將燒香祈福的正確方法簡要的介紹給大家,以祈共沾法益。
一,上香禮佛的真實意義是什麼?
寺院是佛教徒培福修慧的場所,古稱叢林,通常在寺院大雄寶殿上供奉的叫釋迦牟尼佛,是古印度淨飯王的太子,後出家修行,在菩提樹下證道。成為大徹大悟的覺者,是佛教的創始人,被佛弟子尊為「世尊」、「本師」等。燒香禮佛的真實意義在於表達對佛陀的尊敬、感激與懷念。去染成淨,奉獻人生,覺悟人生。如此而行,自然福慧具足,心想事成。
二,供養佛,菩薩一定要燒香嗎?
不一定。供養佛、菩薩方法很多,通常用鮮花(表因)和水果(表果),如果條件不具備,僅供一杯清水(表清淨平等)也行。但是,絕對不用酒肉來供養佛菩薩。通常用「香、花、燈、涂、果、樂」六供養,其中之一均可。
三,上香的含義是什麼?
第一,表示虔誠恭敬供養三寶,以此示範接引眾生。
第二,表示傳遞信息於虛空法界,感通十方三寶加持。
第三,表示燃燒自身,普香十方,提醒佛門弟子無私奉獻。
第四、表示點燃了佛教徒的戒定真香,含有默誓「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喧、痴」意,佛並不嗜好世間大香貴香,但卻喜歡佛弟子的戒、定真香。
四,上香求財可以得到嗎?
不可以。佛經上講:「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關鍵要懂得其中道理,求財要如理如法去求。燃香成灰是表示無私的奉獻,即佛門所說的「布施」。這啟示我們:人生求財求福,先要舍財種福。財布施是因,得財富是果。舍是因,得是果,舍得不二。所以,一個人的福報是自己修來的,不是佛菩薩施舍給你的。佛門常講:「命由己造,福由己求。」燒大香就發大財嗎?這純屬「以凡夫之心,度諸佛之腹」。大徹大悟、大慈大悲的諸佛菩薩,又怎會像凡夫眾生一樣,去在意你大香小香而分別賜富呢?當然不會。
五,有人一定要上香怎麼辦?
寺院是公共活動場所,一般會限制燒大香,加上節假日人流量多,燒大香稍為不慎就會灼傷他人,濃煙滾滾,不利環保,也易引起火患,如此,求福不成,反造無邊罪業。一定要燒大香的信眾,可將大香交給寺院管理人員,同意安排焚燒,焚燒時,寺院裡的法師也會為你們祈禱。
六,上香禮佛應當許什麼樣的願?
燒香禮佛時應當心地清淨,果能一塵不染,獲福無邊。若要許願,當放棄自私自利,損人利己的念頭,發利益社會、利益眾生之大心願,則功德無量。佛經上講「禮佛一拜,滅罪河沙;念佛一聲,福增無量」是也。
七,禮拜佛菩薩,上幾支香為宜?
上三支香為宜(一支香也可)。此表示「戒、定、慧」三無漏學;也表示供養佛、法、僧常住三寶。這是最圓滿且文明的燒香供養。上香不在多少,貴在心誠,所謂「燒三支文明香,敬—片真誠心」。
八,寺院裡供的佛菩薩很多,給每個佛,菩薩都要燒三支香嗎?
不一定。一般在大雄寶殿前上三支香就行了,其他各殿合掌禮拜,效果是一樣的。當然,也可以按照寺院的規定,根據寺院香爐分布的情況自行決定,但每個香爐中不超過三支香為宜。
九,把點燃的香拿在手上拜佛正確嗎?
不正確。把香點燃後應插在香爐中間,第一支香插在中間,心中默念:供養佛;第二支香插在右邊,心中默念:供養法;第三支香插在左邊,心中默念:供養僧。(或第一支香心中默念供養十方三世三寶;第二支香心中默念供養歷生父母師長;第三支香默念供養十方法界一切眾生和某某某的冤債障類.)上完香後,應對佛像,肅立合掌,恭敬禮佛。現在有人將一把香點燃以後拿在手上拜佛,既可能引起火患,燒傷他人或自己,也容易燒壞拜墊和器物,更造成濃煙滾滾,污染環境,危害健康,實在是不文明不如法。
十,什麼方法供養佛菩薩功德最大?
佛經上說:「一切供養中,法供養第一。」所謂法供養就是佛經上的教導,如理如法受持誦讀,自行化他,為人演說。即在日常生活和待人處世中:「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怎樣供香才能真正得到利益和加持?】
“修行都是在修心,我們供香花燈燭,供養的是佛,修養的是心,這一顆習慣於煩惱、貪吝的心,在那時那刻歡喜了,寧靜了。心裡常常裝的是莊嚴、美好,生活也會變得莊嚴、美好。”
諸多佛經論典及高僧大德都提到供香有不可思議的功德。供香散發出來的香雲,可讓我們內心虔誠地發願:祈願香雲能夠供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廣大無邊。
把供香普薰的香雲作意佈施給法界一切眾生,讓他們得到滿足。做功課前點上一支香,可讓自己的心安靜下來,而且一些清淨的藥香和除障香對遣除病障等違緣有很大幫助。
供香也是積累資糧的一種方便,經論中也提到供香代表著行持精進度。供香時要發心清淨,遠離貪心、吝嗇、噁心。
供香要結合自己的生活條件:只能買一毛錢的香就買一毛錢的;能夠買兩毛錢的香就買兩毛錢的,供品價格的貴賤不是決定我們資糧大小的標準,我們要量心而為。
如果是為了炫耀、傲慢、賄賂三寶,或是供養後又後悔或產生吝嗇心,這樣的發心就不清淨了。遠離惡心,就是不要發惡願。
經論中有個公案:阿育王在前世年幼時捧起一把泥沙,觀想成如意寶供養佛陀,放在佛陀的鉢裡,由此清淨善緣積累了巨大資糧。
最終,阿育王對整個佛教作出了非常不可思議的貢獻。由此可見,供品是否清淨主要觀待我們的發心。
供香的時候,我們可以通過普賢雲供的方式進行觀想,唸誦雲供陀羅尼咒、《普賢行願品》偈頌等,或是供香的《香贊》《爐香贊》等。
我們也可一邊供香一邊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等自己非常有信心的佛菩薩名號或心咒。供香的功德之一就是“上感諸佛”——供佛時,我們可觀想佛。
《入行論》裡有句頌詞:“香溢結香雲”,就是觀想將縷縷香菸結成殊勝瀰漫的香雲,可觀想結成八吉祥、七輪寶等形狀,遍滿整個虛空界,一一供養十方諸佛,這就是“香雲供”。
一邊觀想,一邊唸誦雲供陀羅尼咒或諸佛菩薩的名號、心咒。另外也可以唸誦《普賢行願品》裡關於供養諸佛的偈頌:“以諸最勝妙華鬘,伎樂塗香及傘蓋,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
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賢行願力,普遍供養諸如來。”
雖然我們目前暫時無法現前普賢供養的境界,但是可以用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來攝持供養,積累資糧。
我們去寺院裡做早晚課的時候也經常會念《爐香贊》:“爐香乍熱。法界蒙薰。諸佛海會悉遙聞。隨處結祥雲。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三稱)。”
一邊唸誦一邊觀想我們供養的香“上感諸佛、下施眾生”,給我們帶來身心上極大的加持。
供養發願的時候要注意發善願。哪怕我們只為了自己現世的安樂發願,也不要發傷害別人的惡願。供養之後要迴向,把供香的功德如理如法地進行迴向。供香除了是一種供養形式外,對修行也有加持。
《佛說戒德香經》中講到,阿難尊者想:世間的花香、枝香、根香會隨風飄散,有沒有一種香,不會被風吹散?
於是阿難尊者就去問佛陀,佛陀開示道:“奉行十善敬事三寶。孝順仁慈道德恩義不失禮節。是香名曰隨風逆風靡不周。照十方宣德一切蒙賴。”
行持善法,行持十善業,對三寶有信心,在日常生活中做個人格良善的人,這是真正的香,順風也好、逆風也好,整個大千世界靡不周遍,這種香可遍滿整個虛空界,是真正的供養。
佛陀宣說偈頌曰:“正士名丈夫。普薰於十方。木蜜及栴檀。青蓮諸雨香。一切此眾香。戒香最無上。”
龍猛菩薩也說過,奉行十種善業,涉及了一切戒法。平時身體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語言上遠離妄語、綺語、離間語和惡語,心能遠離貪、嗔、癡,這是最殊勝的供養、最殊勝的香。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當中也提到了“戒定真香”,以此提醒我們以戒定慧、解脫和解脫之見來攝持,上供十方諸佛,下施六道眾生。
自己的修行境界,相續中對正法的信心,持戒、修持禪定、修持般若空性等,是真正的供養。
以後再看到香盤上的“戒定真香”時,我們就要提醒自己: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在燒實物的香時,也應提醒自己要“勤修戒定慧”。這是真正最殊勝的供佛之香。
爐香讚的由來
賢愚經裡的一段故事
佛陀時代有一個阿羅漢——聖者富耆那尊者。他證得阿羅漢果後,想回去度他的家人(爸爸和哥哥)。於是他隨緣托缽,回到故鄉「放缽國」。回家以後,富耆那尊者就向父兄講解佛理,爸爸和哥哥聽了雖然心生歡喜,但也想要見佛陀。問題是佛陀在「舍衛國」,距離非常遙遠,怎麼能見得到呢?後來他們父子在家中樓上設了壇,準備一個香爐,點上最好的香,向著舍衛國方向遙拜佛陀。當時,佛陀正在舍衛國講經說法,由於父子的虔誠,香煙飄到了佛陀的頭頂上方,結成一朵香雲蓋。佛陀知道這是遠在放缽國的富耆那尊者和他父兄的遙拜祈求。於是,就運用神通去到放缽國,在空中向尊者以及其父兄說法。
因此,法會之前先唱爐香讚,點淨香,誠心禮請諸佛菩薩降臨壇場,就是爐香讚的意義。
讚文講析
爐香乍爇 法界蒙薰 諸佛海會悉遙聞 隨處結祥雲 誠意方殷 諸佛現全身
「爐香乍爇」,也就是淨香爐的香剛燒起來的時候。
「法界蒙薰」,是說爐香乍燃,十法界已蒙薰習。
「諸佛海會悉遙聞」,海表示深跟廣,猶如佛菩薩的功德深又廣大;此句又表示香才點上,十方佛世界的眾多佛菩薩,都已聞到,已知道。
「隨處結祥雲」,諸佛菩薩所到之處就是吉祥地,香煙處處結雲,所以稱為隨處結祥雲。
「誠意方殷諸 佛現全身」,拜佛最重誠意,有虔誠的心,諸佛就會現全身。有人會問:「是真的嗎?我那麼虔誠,連半身都沒看過,何來全身呢?」其實,拜佛不要只想看佛。譬如陽光,不一定要看到太陽,才能感到溫暖,從光明和溫暖,我們就可以感受到太陽的存在。雖然,在某種殊勝因緣下,確實得以看到佛的應化,但不要才拜一下就想看到佛陀。只要與佛同在,心佛相應,佛就無所不在。
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 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 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
「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要唱三遍。只要虔誠,香煙就可以與佛陀相應,並感應諸佛菩薩降臨道場。
拜佛的意義
一般來說,佛教徒都拜佛。究竟拜佛有何意義呢?我們要知道,當一個人能夠虔誠地崇拜佛,他拜佛的時候,會一心一意,用佛的功德來影響自己的心靈,他一定不會一邊崇拜佛,一邊又去作惡。所以,佛教所提倡的崇拜,是有一定的意義,可以令人改善心靈。
但有的人進入寺廟, 見到佛像就拜,用求福的態度,在每一個佛像前很虔誠地跪拜,如果廟門口有供奉土地公,他也會拜一番。他們這樣拜,不是供養諸佛,佛不需要我們這樣拜,佛陀 不搞個人崇拜,佛那麽尊貴,不需要我們去諂媚他,我們若只會拜佛是沒有甚麽用的。
這並不是說拜佛沒有用,而是說,我們拜佛的時候,要知道爲何要拜佛,如果 是為了求財,為了生意興隆,諸多所求,全部都是不應該的,這樣學佛,學一千年都沒有用。我們不是爲了求福,不是爲了求佛幫我們消災解難,而是求佛法。一般人說初一、十五到寺院拜神求福,他們把佛當作神來拜。其實,在佛教裏,神的地位很低,我們不需要拜神。我們不要像愚蠢的人那樣,只會入廟拜神。
有些人拜佛,是爲了求智慧,希望自己能在成佛之道上行得快些,這不爲過;但如果拜佛是爲了聰明些,免被人欺負,這就不對了。在佛前這樣祈求,越拜就會越糊 塗,因爲你不明白道理,佛陀不會就這樣賜與你智慧,智慧是要靠自己修習。你被人欺負,皆因你以前吝嗇刻薄所至。你要明白緣起法,要知道人與人之間,互相爲緣,能夠與人爲善,自然就不會被人欺負。
那些初入佛門的人,甚麼都不懂,在佛殿看見別人拜佛,他就跟著拜,這樣拜是不夠誠意的,他不知道佛有甚麼好處,需要我們這樣去禮拜佛。學了二、三年,信得很 堅固,就拜得很有誠意,只要看見莊嚴的佛像,他都會很自然地下跪。他拜的時候,明白了佛法,就有一種敬意,並且把佛像當作是佛,如果有人用手摸佛像,他會覺得不潔的手會弄污佛像。
越是初學佛的人,他越是緊張向著佛像來拜,學到一定程度,就不一定要向著佛像拜,隨時都可以拜。如果你學佛的時間長了,你就深有同感。但一個初學佛的人,他未學過經教,他不對著佛像,又怎能生起信仰呢﹖所以,我們千萬不要批評他著相,否則毀了他的慧命,我們就犯下大過失。
因此,在最初的時候,我們告訴他這佛像很莊嚴,很不簡單,很有來頭,是某國的國寶。這樣,他就會拜佛了,在拜的時候,他自然就入了心,拜了一段時間,他的智慧開了,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他就開始不需要這些,就可以簡簡單單。其實,就算學佛很久的人,即使做了多年的工夫,仍然還會著相,未能完全做到不著相,除非是真正的大菩薩,差不多成佛的時候,才能做到完全不著相。
聖嚴法師開示
一般人拜佛,多為追求財勢名位及健康等利益,但是,有所求的拜佛,不能算是修菩薩行,故對人格的成長亦無助益,甚至還有鼓勵人去投機取巧,走偏鋒的負面作用。
修行的拜佛,則有三層意義:
1.懺悔罪過,2.修持禪定,3.感恩禮敬。
佛教中常有批評只知瞌頭而不知懺悔、只知拜佛而不知慚愧者,那種拜佛,不過是如雞吃米、如搗蒜頭。只有動作沒有 用心,對於身體健康,雖也有用,對於人格的提升則不起作用。真懺悔是發自內心懇切的意念,不拘限在一定的場所,也不一定要在佛像之前。佛像是禮拜時的道具,是偉大人格的象徵。對於拜佛的凡夫而言,佛菩薩的聖像,具有證明我們正在修持懺悔功德的功能。只是佛與菩薩的法身,遍處都是,永遠都在。
拜佛的動作,是心誠意敬地將雙手合掌,低頭彎腰,五體投地——兩肘兩膝以及額頭著地,完成頭面接觸佛足的最高的敬禮,又稱為頂禮。彎腰低頭是表示謙虛,承認自己的福德智慧不足,以致犯了許多的錯誤。一般人是很難向人低頭的,何況還要把額頭著地呢!可是,大地是非常偉大的,大地孕育眾生,負載眾生,眾生把大地踩在腳下,把不要的垃圾丟給大地,大地卻提供我們無窮盡的資源,我們如此的享用了大 地,無以為報,是否應該心誠意敬來感謝大地呢?
其實,我們如果能夠飲水思源,應該要感謝感恩的人實在很多。成熟的人格,好像成熟的稻穗,都會往下低頭的,愈成熟愈飽滿的,頭垂得愈低;空心乾枯的稻稈,倒是頭昂天外挺得 筆直的。如此想通了,低頭禮拜也就不難了。更何況在很多情況下,頭不低還真過不了身,不肯低頭而趾高氣揚的人,往往會阻難重重,撞成鼻青眼腫乃至頭破血流,還不知究竟錯在那裡。
一般人向位高權重的人士低頭,較為容易,對於沒有利害關係的人乃至不如自己的人,能夠低頭,就必須具有大修養的 工夫了。古時候的一些仁君賢臣,能夠放下高高在上的身段,禮賢下士,給一般庶民予禮遇尊重,因而才能獲得賢士們之輔弼效命,這就是敬人者人恆敬之的道理。 現代人,雖都是平等的,每一個人還是需要禮貌的尊敬。對長輩及上司低頭,是受大家認同的,對於夫妻之間及屬下之前的低頭禮敬,也不能說是不應該的。
犯了錯誤,當以禮佛來懺悔,心緒煩躁,當以禮佛來定心;得到了利益,當以拜佛來感恩。拜佛的動作,實在是提升人格的好方法。
為什麼上香供佛要上三枝呢?
所謂心香一瓣,你在佛前一站,兩手合掌禮拜,心中一念清淨,就是禮拜,是真正的香供養。
若你禮拜下去,心中還有一點煩惱,就是不乾淨的禮拜。
真正禮拜,心中無所求,無所念,無我相,也無禮拜之相,就是心香供養。
所以為什麼上香供佛要上三枝呢?三枝就代表了戒香、定香、慧香。
恭錄自南懷瑾老師《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每天都要上香嗎,還是心到就可以了?
如瑞法師
問:師父,像我們初學佛法的人,是每天都去上香拜佛,還是初一、十五去拜,或是心到就可以了?
如瑞法師答:學習佛法的形式是非常靈活的,根據你自己家的情況來決定,不要求一定要怎麼樣作。如果家裡沒辦法供佛像,早晚可以念十聲阿彌陀佛號,或者念三皈依:南無佛!南無法!南無僧!心到就可以了。但是這樣時間久了,因為沒有佛堂,久久地不去禮拜,慢慢就和佛疏遠了。
如果有佛像,就會常常提醒我們:本來我們沒想到要拜佛,但一看到佛,自然就會生起恭敬佛的心。這樣就借助於佛像來督促我們,不讓我們懈怠。所以如果有條件,最好是設佛堂,沒有條件,心到就可以了。每天早晨洗涮了以後,靜靜地站到那:南無佛!南無法!南無僧!三寶加持我,給弟子智慧和力量。但是如果有儀式,就又不一樣。從事相上,像我們敬一枝香,恭敬心就在裡頭。又借助於上香,提起我們的心,來修我們的福。如果沒有事相上的東西,你心裡怎麼能靜?
問:師父,請問一下,家裡供佛,是坐北朝南,還是坐西朝東?
如瑞法師答:這沒有要求一定的位置,如果你覺得最好的地方,供佛就可以了,沒有具體的規定。但我們寺廟裡供佛的格式,一般是按咱們中國皇宮裡恭敬的位置來供的,大多都是坐北朝南。像印度的寺廟裡,就不一定都是這樣的。
到寺廟向諸佛神明祈求,是否只要「心誠則靈」,不需上香或供品?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