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談 | 念佛沒有定章,適合自己就好
釋淨宗
念佛豈有定章,但取適宜。(印光大師)
念佛並沒有一定要如何,一定不能如何;根據你的環境、因緣、狀況,適合你的根機就行了。
法無定相,不可固執,亦不應泛濫。唯取得益合機為事耳。(印光大師)
不能太固執死板,也不要太泛濫,一點規矩也沒有。能夠得利益,適合根機,這是一個大原則。
念佛須音聲高低適中,緩急合宜。若高聲如趕賊之猛烈,始則心火上炎,或致吐血,以成不治之病。(印光大師)
念佛聲音大小、速度快慢,必須適中,也隨著你的體力,如果你老是高聲,就像趕賊一樣,又急又猛,就會心火上炎,時間長了就會得病,甚至會吐血。
有蓮友問:“師父!都說念佛消業障,我怎麼念佛心臟跳得快了?”是因為她本人氣力也不足,年紀也大,定的標准太高,一天定三萬聲,又趕得急,趕得快,每天念就想那個數字,這樣心臟就跳快了──不必這樣。你不要定三萬,兩萬也行;不定兩萬,一萬也行,根據你的體力和時間。念佛不一定都在數字多少這方面,你穩穩當當地念。
朗念默念,兩俱有益。(印光大師)
有大聲念、小聲念、金剛念和默念。“朗念”就是大聲念出來;“默念”就是心中念,不出聲;小聲念就是小小聲;金剛念就是自己念、自己聽到,聲音在口耳之間,旁邊人聽不到。這四種方法你自己調節,大聲念,念累了,就小聲,小聲還累,就金剛念,再累就默念,默念昏沉了,就提聲念,高興了,我就唱著念,都可以。
然朗必不能久,多主于默,則不至受傷致病耳。(印光大師)
大聲朗念總不能時間很長,所以多主張小小聲,或心中默念不出聲,這樣不致于傷神傷氣。
念佛一事,當隨個人的力量,隨便出聲、默念、大聲、小聲皆無不可。凡同眾修持,需按大家之精神另定。(印光大師)
如果一個人修持,按自己定;大眾共修,比如說在寺院打佛七,你要看看大眾,來的都是七老八十的,就不能安排太緊;如果是年輕人,身體健壯勇猛,信心也充足,就可以緊一點。
個人修持,須按個人精神為定。精神用極之後,不是退墮,便是受病。量己力為,則有益無損矣。(印光大師)
老法師很慈悲,說我們人的精神都有限,如果一次把精神用極了、耗盡了、耗乾了,那麼只有兩個結果,不是受病就是退墮,退心了,下次不敢來了,一聽打佛七,頭皮都發緊了,不去了;什麼是受病?傷氣了,或者精力受損了,結果鬧出病來了,這樣都是過了。
所以,應該調理,“量己力為”,量自己的力量,松緊適宜,這樣才“有益無損”,只會有利益,不會有損傷。(待續)
(摘自釋淨宗著《印光大師精要法語講記》 實修篇)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