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嚴法師:迷信與正信

問:那麼迷信與正信的分別在哪裡?

答:大體而言,全世界信仰宗教的人,不論他信仰天主、基督、回教或佛教,如 果只停留在「信」的階段,而不去理解和實踐,那麼都不能算是正信;因為「信」 的基礎有的時候是非理性的,不需要什麼理由,因此也就很容易掉入迷信的陷阱。

以基督教來說,他們講「信、望、愛」,信上帝是希望上帝垂愛世人;由於希望得到上帝的愛,世人也就應該學習祂,先去愛人。 更深一層解析,信仰很深的基督教徒,把一生所有的遭遇,不論是逆境或順境, 看作是上帝的恩典、賜予;把挫折、困難和福份都視為磨練的機會,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最後,因為上帝有愛,人一如上帝去愛他人,終得上天國,回到神的國度。 這樣的信仰邏輯和行為,的確經過了神學、理論方面的辯證,但是一般基督教徒大多只停留在「信」的層次,雖然他們也「望」,希望上帝賜給他們恩典,所以不斷禱告,但不容易體驗到,即使遭逢逆境,也是上帝恩典的另一種的表現。

就佛教而言,在中國社會裡,由於其他民間信仰不斷摻雜,情況比較複雜。我把這個混雜的民間信仰現象分為幾個層次來分析:

一、急診式:臨時遇到困難、問題,找不到辦法解決,才想到求神祈佛。

二、賄賂式及投資式:信教者心中帶著回收的預期,希望這輩子或下輩子生長在 好的家庭,或好的環境,以享受福報。

三、證人式:以宗教信仰當名牌、通行證,證明自己是好人;或對著神明向他人 發誓,證明自己是無辜的。

四、健身房式:用氣功、養生術等包裝宗教。

五、經驗式:這種宗教信仰強調神祕、靈異的經驗,著重於神通力和感應。很多 人用禱告、打坐、持咒、誦經、加持的方法,以獲得這樣的神祕經驗為滿足。

六、學問式:把宗教當作一門學問或哲學來研究,宗教的論理吸引他,或者出於 好奇,而成為宗教學專家。但他們的思想言論是一套,立身處事的行為又是一套, 言、行未必合一。

七、愛與施:這是比較高的信仰層次,信徒能以愛和布施來身體力行宗教教義。 施是為了慈悲的愛,不為求取名利等的回饋。 最後,是超越式的宗教信仰,它是無我、無執著的,不以自我為中心的信仰,以 「空觀」、「中觀」來體驗空性的智慧、實踐無緣慈悲的佛法。

因此,健康的宗教,必須能在日常生活中把理論(教義)和實踐結合為一體。也就是說,生活中的每一個當下,都可以不受誘惑、刺激,因而不起煩惱。例如,自己有能力布施、付出愛,於是去做;既不是為了求得福報,甚至也不「想」著自己是在布施、做好事。這是三輪體空的精神-沒有布施的人、也沒有被布施的對象,和所布施的東西。 除了超越式、愛和施捨式的宗教信仰,也不能說其他六種信仰層次完全沒有好處。

許多人透過練功、膜拜、上香祝禱等等儀軌,心理上就有安全感,因為藉著這些 儀式,他們認為可以得到「保佑」;即使所求之事不應驗,他們也會自我安慰,認為大概自己福報不夠,所以有麻煩時神明也幫不上忙。例如,我就注意到,一些進香的遊覽車,偶爾也會發生車禍,但是沒有信徒會怪媽祖、王爺不靈驗,他們每年還是照樣前往祖廟。而宗教的神祕經驗,同樣也有加強的效果,可以提昇對宗教的信心。不論是增強心裡的安全感,或者兼顧對宗教的信心,都有好處。我們現在所提倡的是,把信仰的層次,從這些層面再往上提昇,使得由信仰所得到的信念,能與生活結合, 進而產生淨化生命的力量。

—法鼓文化《歡喜看生死》


邪信不如不信,不信不如迷信,迷信不如正信

釋聖慧:飯要自己吃才能飽,道要自己修才能成

最近聽了一個故事,說是有個老居士半夜家裡突然有人敲門,進來幾個人說自己有神通,要給她家佛堂的佛像重新裝藏,然後這幾個人就在這個老居士家裡折騰了一夜,把原先佛像的裝藏都掏出來,然後不知道又放了什麼東西進去。天亮後這幾個人走後,這個老居士才反應過來,怎麼就開門讓這幾個陌生人進了自己的家呢?

從那以後,這個老居士心裡一直堵心這件事,並且開始感覺家裡事事都不順,公司的生意也不順。

今天蓮宗寺客堂來了個老居士,60多歲一直未婚,她是家裡老大,雖然弟弟妹妹們都已經結婚成家,父母去世後她代替了父母的位置,把弟弟妹妹都圍攏在自己身邊,希望一家人永不分離。去年大弟弟因為癌症去世,她非常難過,希望其餘在世的弟弟妹妹們都身體健康,無病無災。

她問我,現在的功課是每天念觀音菩薩聖號108遍,最近又加上了地藏菩薩和文殊普賢菩薩聖號,還要再念點啥,或者還有沒有比念四大菩薩聖號更殊勝的,能直接保佑自己一家人。

我直接回答她,沒有。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規律。

也經常會有人在微博微信問我,法師,我最近總是不心靜,念什麼經好?

也有人問,法師,最近我總是不順,念什麼經能讓自己運氣好起來?

還有人問,法師,修行什麼法門能讓自己成就更快?

我只能老老實實回答,對不起,我不知道。

這就是當代一些信佛人的心態。不懂得「心迷萬境轉,心悟轉萬境」的道理,不是通過自發自醒,自己覺悟,然後了脫生死。而是希望借助外力改變命運,這不妨都是一種投機取巧的心態。同時也給了騙子有機可乘。

當代很多人都是信騙不信勸。把法師請到家裡,如果這個法師不能說出來他家裡床下藏著三個鬼,門後閃著兩個鬼,旮旯里還躲著一個鬼,還有個祖宗十八代的冤親債主在纏著他,如果不超度就不能讓他家升官發財,他都會認為這個法師沒法力,沒修行。

因此,像我這樣一個說是假借法身慧命,實為肉眼凡胎的出家人,還是老老實實在廟里貓著吧,哪個居士家裡都不敢去。怕說不出來也說不出口這些話,太尷尬沒面子,有損自身形象。

我先自嘲的尬笑一下。

佛教說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所受皆苦。如果有人說,我有神通能夠幫你改命,能夠幫助你成就,那都是邪門外道。佛法是無主宰非自然的,沒有任何一個東西能主宰我們,主宰我們的只有自己的這顆心。

沒有一件事情是自然而然所發生,都是眾緣和合,都是因與果的組成。所有的自性和覺醒都是本自具足本自圓成,沒有一個上師或者師父能夠幫助我們成就,師父們只是在旁邊起到指導的作用。釋迦牟尼佛還要經過三年的苦行和四十九天的菩提樹坐,才能夜睹明星而成正覺。

因此說,飯要自己吃才能飽,道要自己修才能成。每個人都是自身問題的解決者。不要向外求。


慧律法師:信佛是迷信、正信?

一般人,往往會將信佛者貼上迷信的標籤。對於這類評論,我經常以心平氣和的態度和對方論究。在談論學佛是不是迷信的行為前,先得釐清何謂正信,何謂迷信?否則一味地亂扣帽子,只顯示個人的無知及不客觀。

迷信與正信,可從兩方面說:

一、約所信的對象:凡是正信,必須所信的對象有實、有德、有能。如釋迦牟尼佛出生於印度,這是確有其事,信而可徵。其次,佛具有智德(覺悟)、斷德(斷除煩惱)、恩德(慈悲)三德,三者,更由此三德,佛才有能力引導人走向出世解脫,達到與佛一致的境界。反之,如果所信的對象不具備上述三項條件,則是迷信。

二、約能信的人來說:如果經過你自己的理智一番正確的了解,見得真、信得切,就是智信、正信。如只是盲目的附和,莫名其妙的信,就是迷信。

再將兩者綜合來看,還有四種差別:

一、所信的確是有實、有德、有能,但信仰者卻是糊里糊塗的信。這勉強可說是正信,卻不盡理想,難保仍會誤入歧途。

二、所信的並無實體、實用,而信仰者卻經過一番思索。這看似正信,卻因錯見而引起信仰,不能不說仍是迷信。

三、所信的有實、有德、有能,也經過慎思、明辨後信仰,這是最難得的正信。

四、所信的毫無實際,信仰者又盲目附和,這是迷信的迷信。

經過這番剖析,批評者往往放下成見,至少明白要評斷別的宗教是否迷信,必須有一個客觀的衡量準則,不能只做情緒化的反彈。至於信佛是否就是迷信,不妨不要遽下定論,等深入研究後,再做判攝抉擇。

心靈的超越

有句廣告詞說:「好東西要與好朋友分享」,有些佛教徒就是有這種熱誠,自己學佛便巴不得旁人也趕快學佛,逢人便說學佛的好處。這種熱心傳教的心態,著實可愛。只可惜常被問及「為什麼要學佛」這類基本問題時,恐怕極少數人才能確切給予回答。


宣化上人開示:正信不迷信

佛法並不是高談闊論、談玄說妙;更不是妄言禍福、占卜吉凶等流。世界上能未卜先知的人不知多少,這是跑江湖的技倆,好講神通,妖言惑眾,都是在賣膏藥。

這些人的確能知過去未來,譬如他對你說:「我知道明天會有什麼人來見你,說話又如何如何…」或者說:「你從前做過些什麼事情,我都一清二楚…。」但是他們都有漏洞,或者不斷婬欲,或者好財,或者騙色,這是魔的境界。如果有鬥爭心、貪心、求名求利,專搞個人宣傳或個人崇拜,而且又自私自利,不講真話,當知這人是魔的境界。

我覺得中國佛教有很多迷信的色彩存在,有些不合情理的事情,令人起懷疑而不信佛。這種種的地方,必須要改革,如果不大刀闊斧修正一番,佛教的前途就不堪設想了!

我們要有正信,不要迷信。信,大致可分為:迷信、信迷、迷不信、信不迷。

『迷信』這人雖迷,但還信佛,不是完全盲從。迷是迷,但有信心,還不是太壞。

『信迷』信是信,但信迷的,而不信真理。以為在佛前燒越多香越好。我不主張人燒太多香,只要在佛前供一枝或三枝便夠了,因為你燒香太多,把佛都薰壞了,有人說:「法師,你說錯了,佛是不怕煙熏的。」你怎麼知道佛不怕煙熏?「佛是萬能的!」佛既然是萬能的,就不需要點那麼多香,一枝香便夠了,三枝香更是有餘。

『迷不信』─這種人迷是迷,但他甚麼也不信。你對他講的天花亂墜,他仍是不信。他只信自己不吃就會餓,而說:「現在你叫我信佛法,如果你能教我不吃能不餓,不穿能不冷,我就信。」這種人真難教化!

『信不迷』─這種人生出一種信心,自己開了般若智慧,不盲從,不跟旁門外道跑,但信正確的道理。這才是正信的佛教徒。

佛菩薩雖然有求必應,不令眾生失望,但是貪求無厭,那就不對了。我看到這種情形,很有感觸,所以要改革這種愚夫愚婦拜佛的觀念,開導他們為信仰而拜佛,為祈求世界和平而拜佛,要有正大光明的祈求,為人不為己,這才是真正佛教徒的行為。

過年我們也接財神,也接喜神,也接貴神。什麼是財神呢?你不把你的精氣神丟了,這就是財神。

什麼叫貴神呢?你一年也不發脾氣,這就出貴了,所以這就是貴神。你若發心:我明年不發脾氣,要把我的性情改變了,就有貴神。

你要是在那兒歡歡喜喜的,這就是迎接喜神了。這三個神,都在你自己這兒。不過你不會用,所以就跑到外面去找了。

邪師外道不單現在各處都有;就是在佛住世的時候,也是非常之多;那時候就有九十六種外道,七十二個旁門。這旁門左道是比這個正法還興旺得多,往往人不懂得真理,就投入旁門左道去了。投入旁門左道,害處是很多的;因為你很容易就誤入歧途,走到這個錯的路上去。你走到錯的路上去,就想要得到利益,反而受了害處,這都是很危險的一件事。

有不肖的出家人,宣傳燒紙錢有大用處,讓死者有錢可以賄賂獄卒,減輕刑罰。有的人聽法師說,燒紙錢越多越好,就相信法師所說的話,因為他們認為出家人不打妄語。哪知這其中另有秘密,出家人暗中得好處,所以大家心照不宣,狼狽為奸,欺騙當事人的金錢,這種手段多麼卑鄙!

所以我要改革燒紙錢的陋習,打倒迷信,不要令佛教受不白之冤,佛教不是提倡燒紙錢的宗教。

我們佛教徒很多都犯了一個毛病,就是「入主出奴,入附出汙。」那麼有的時候就跑各處打游擊去,今天信了一貫道,明天又信了二貫道,後天又信了三貫道,大後天又信了四貫道,再後天信了五貫道,信來信去,可是不知道自己就跑到地獄去了!

因為你沒有一定的宗旨,各處打游擊,各處想要找便宜,結果你喜新好異,又是學什麼密宗,又是學什麼鬼鬼祟祟見不得天的這種道,所以就跑到餓鬼趣裏頭做餓鬼,跑到地獄裏受苦,跑到畜生裏去遭報應,自己還不知道,這是一個很可憐的事情。

所以我們佛教徒要有擇法眼,不要貪便宜、貪相應,處處去用貪心來求佛法。今天聽人家說顯宗好,我就學顯宗;明天又聽說密宗不錯,又去學密宗了。學了一輩子,可是沒有抱定宗旨、沒有專一、沒有純一,沒有守住這個「一」,所以這一輩子還是把光陰都空過了。

所以你皈依僧,不要皈依邪知邪見那些個邪魔外道,又聽他說他有什麼好,又說他眼睛會放光、鼻子會說話、耳朵會吃飯,這簡直地都是妖魔鬼怪才這樣子嘛!一個人為什麼眼睛要放光?為什麼鼻子會說話?為什麼耳朵會吃飯?你想這不是個妖魔鬼怪是什麼?實際上他也不會,不過他要這麼欺世騙人,就這麼樣講。所以你們各位皈依三寶了,要有正知正見,不要還有邪知邪見。

各位信佛的人,要研究真理,不要盲從。要「親近有德,遠避兇人」,兇人就是專門欺騙人;有德之人就是不欺騙人。無德的人專用奸詐手段,所以德存不住;唯獨不欺騙人的人,才能日積月累地修功立德,故其德行存在。所以你們觀察人就是從這兒著眼。

在這個世界上奇奇怪怪的事情,多得數不過來那麼多,為什麼有這麼多奇怪的事情呢?因為人的心裏好奇。人有一種好奇的思想,所以世界上奇奇怪怪的事情就出來了。一旦出來,就誘惑人,令你失去真正的主宰,令你把主人翁丟了。沒有主人,不管是家也好、國也好,一切就都亂了。

貪神通,找靈驗,這都是被境界所轉了。為什麼會被境界轉呢?因為有好奇的心。好奇心,根本就是一個貪心。

奇怪的異端,是不正當的事情。不正當的事情,就屬於魔業;正當的事情,就是佛業。所以現在有很多人失去正知正見,你對他講真正的法,他聽得格格不入,總聽不進去,甚至左耳聽進去,右耳就出去了。可是你對他說邪僻的事情,邋遢的事情,他就永遠都記得,不會忘了,這就是證明人的貪心在作怪。

末法時代,人都犯了一種通病,就是好高騖遠,以耳帶目,聽人家說什麼好,就往那兒跑。跑到那兒,好不好也不知道,甚至被人騙了還不醒覺。學這種迷信財色,迷信風水,是非常可憐的。

更可悲者,在此魔強法弱的時代,不少冒充為佛教徒,誑稱為善知識者,掛羊頭而賣狗肉,打出佛教的招牌,實則行持惡法,卑鄙無比。他們公開讚歎男女欲樂雙修,謂此即菩提無上道,即身成佛之真傳。專以詭異神通,炫惑世人。一般無知之人,被其神通所欺詐,誤以為是活佛出世,或菩薩再來。實是妖魔鬼黨,欺世盜名蠱惑人心。

所以我們信佛的人,不應該迷信,要破除迷信。什麼是迷信?就是糊里糊塗地亂信,別人說什麼就信,信迷了。「迷信」還不打緊,最怕是「信迷」,信那迷亂顛倒的外道。有人自作聰明,真的他不信,假的他反而去信,這就是「迷中之迷」,不認識真理,拿真當假,把假當真。

佛教是提倡「無我」的宗教,不允許相面、批八字的存在,更不相信風水,這些技倆與佛法相違背,背道而馳,所以禁止流通。如果相信這種法,那就「有我」的存在,一切為我所有,一切為我打算,有我無人,不合乎佛法。

「醫卜星相」在佛教中是五邪命之一,不受歡迎。「醫」是醫生,替人治病。卜是算卦,預知休咎。「星」是觀星,觀星宿知吉凶。「相」是相面,知命運順或逆。這是迷信,要知道「人定勝天」的道理。

出家修道人,生死大事都不怕,何況這些小事?更不足為奇。出家人是超出數外,所謂: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這種批八字、看風水,是俗不可耐的人才相信,要曉得人一生的命運,由業力所感。我們人不要被氣稟所拘,不要被物欲所蔽,要自己創造命運,把握命運,命運可以改造,多行功德事,自然遇難呈祥,逢凶化吉,所謂: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古人說:「君子造命」,有道德的人、正人君子,是可以改造命運,超出命數之外的。

身為佛弟子,天天求佛庇佑,不外求佛幫助我,或者助我發財,或者助我陞官,或者助我開智慧──只知道求佛幫助自己,但沒有想想我們對佛教有什麼貢獻?是不是拿出真心來?就在這個地方我們要常常迴光返照。

不正當的事情,就屬於魔業;正當的事情,就是佛業。

我不同意現在這個佛教,盡做一些個迷信的彩色,盡誘惑人,盡教人不認識真理。我是講真理的人,我所以和一般的佛教有多少不同,我並不是標異現奇,而我是不要瞎人的眼目,不要令人迷信。這個迷信的彩色,佛教裡不應該有的。


南懷瑾:莫名其妙說人迷信--這種行為才叫迷信

任何一個宗教,都是要人們信,信就進去了!甚至旁門左道的,也要你信才進得去。其他宗教也一樣,信則得救,不信不得救。我說我不信。為什麼?因為太不慈悲、不博愛;真仁愛、真慈悲,信者得救,不信者更要救。

那麼,這種信普通叫迷信,尤其現代知識分子,一看學佛打坐信宗教的就斷言為迷信。這個話不是現在才講,幾十年來我都如此告訴人家,我問他懂不懂?不懂怎麼知道人家不對?你才迷信,因為迷者不懂也,莫名其妙就說別人迷信,你本身就迷信。譬如現在是科學時代,有許多人動不動就說你這個不科學。你要先問他學哪一種科學?沒有學過。那你懂什麼科學?這種人叫人不要迷信,就等於街上有一家原子理髮店,他叫你千萬別進去,當心頭爆炸!他懂不懂原子?原子是個什麼東西?這是跟著科學迷信的人。當然也有迷信宗教的,開個菩提店賣波羅蜜,什麼叫菩提?波羅蜜是鳳梨嗎?

所以,宗教叫人信,本身可能是迷信;但是要人不迷信的,他自己也不見得不迷信。這都不是佛法的信,佛法叫我們求正信。

什麼是正信?很難講。譬如這裡有杯茶,我喝了一口,告訴各位很燙,你們信了就是迷信,因為你們沒喝過呀!沒喝過怎麼被我騙呢!這個就不是正信。

什麼是正信?我說過這杯茶很燙,必須要你親自拿到手喝了說燙,這個時候才叫正信。所以真正的信要證得、求證到,在沒有證到以前,皆非正信。

還有,信是信這個理,真理所在。譬如拿佛法來講,“心即是佛”,翻開大乘小乘經典都有這個道理、這句話。

大部分學佛的人,能不能信得過自己這個心呢?例如講中國文學時提到過,唐朝一位名詩僧貫休和尚有兩句詩:“禅客相逢唯彈指,此心能有幾人知。”

表面上一看是開悟的詩,結果他去看一位當時開悟的大善知識。悟了道的人得了解脫,文字自然很清楚。大善知識說,你詩作得很好,我問你,你說:“此心能有幾人知?”怎麼樣是此心?此心即是佛,怎麼樣是你的心?貫休答不出來了!光玩文字,沒有真正開悟,沒有真正證道,答不出來就是障礙!那位禅師說,你照原話問我。貫休說:“請問大師如何是此心?”禅師答:“能有幾人知啊!”將就他的話打他一耳光,都是你說的嘛!自己做的詩,碰到大禅師、開悟的人就這麼教育你,這個就是“開權顯實”的權,佛法教育,信手拈來都對。

信要正信,真正正信進去。《華嚴經》佛有一句話,“信為道源功德母”,信心最重要。等於做一個人或做一番事業,對自己、對事業沒有信心就垮了!如果一個人活著對自己沒有信心,立刻可以死,現代心理學許多事實可以證明。所以探視一個有病的朋友,尤其危急的病,要增強他的信心。像我有許多例子,我說你一定會好的、活下去,大概他對我有點迷信,聽我講話更有作用,我說我早看到你活得很長,你壽命起碼還有二十年,有信心,活下去,結果真的好起來。如果看到他一把鼻涕、一把眼淚,怎麼得這個病……那你不是咒他早死嗎?這就把他信心擊垮了!生命的力量依傍信心非常大,千萬注意!普通人要信心,學佛的更要信心。學佛乃至念佛也好、修禅也好,為什麼大家用功不上路?老實講,沒有信心,一邊阿彌陀佛,一邊心裡嘀咕修不修得好?許多人來跟我講:“老師啊!你教是教,我恐怕不行哦!”我火大了!你既然不行何必來找我嘛!那不是花我時間、開我玩笑嗎!找我一定行,為什麼人對自己那麼沒信心,一邊念佛一邊疑惑不曉得有沒有西方極樂世界?臨死時不知道會不會往生?阿彌陀佛有沒有把入境證開給他?沒有把握!

學佛第一要信心,信心非常重要,信心成為正信,沒有不成的。信的相對一面即是疑,佛法講根本煩惱貪嗔癡慢疑。人是最多心的,懷疑這樣、懷疑那樣,人的疑害了自己一生,學問不成功、道德不成功、做事不成功、學佛不成功,大都因為自己對自己缺乏信心。尤其一般做功夫的人,道理懂了,到了境上,喲!這個不曉得是不是?說空,有時想想覺得空很好;有時想了發抖,這個空恐怕不是空吧!很多人跑來問我,我說你這個不是空,是什麼東西?空當然有大小,大空是空,小空也是空,對空還要起懷疑!你說這樣笨到什麼程度?這個理論都不懂,你說我空得太小。那你放大一點就是了,很簡單嘛!佛法是非常簡單的,之所以求證不到,就是缺乏“信”,理論上搞不清。疑的害處很大。

所以學佛要從“信”著手,用懷疑心念佛能夠一心不亂嗎?說一心不亂已經一心不亂了!若說有時候還有妄想,妄想沒有關係,慢慢練習慣了就化得了!不要懷疑,一路下去很容易的,要有信心。我就是怕一般年輕同學,越是佛學學得好,信心越喪失,東一下、西一下,都是自己在搗亂,這個疑會害了自己。

再來,就法來講。一般人有個最大的毛病——好奇,總認為找個老師傳一點秘訣,偷偷在耳朵邊上講一聲,然後明天就成功了!人類生來就有這麼一個劣根性,對自己沒有信心。所以古代禅宗祖師有一些教育方法很不同,像宋朝的慈明禅師,了不起,悟了道的,就有這種教育方法。慈明禅師連佛、祖師都罵,罵到晚年嘴巴歪了!徒弟說:“師父啊丟臉啊!”慈明問:“什麼事?”弟子說:“你一輩子呵佛罵祖,現在果報來了,大家都在笑你。”禅師一摸嘴:“正起來!”嘴就正了,他就有這樣大的本事。我們現在中風一定嚇死了,又是打針又是吃藥的。有個徒弟跟著慈明禅師幾十年未開悟,有一次向他辭行告假,禅師問為什麼?徒弟答說跟著師父出家學佛要悟道,可是出家這麼多年,師父教我做這樣做那樣,也沒有傳個法,所以沒有開悟。慈明說:“你要開悟啊!來來,我告訴你。”徒弟聚精會神把耳朵湊過去,“啪”一耳光,這一耳光真把徒弟打得開悟了!你想他那個信心多具足!全副力量都在等師父秘密傳法,多誠心啊!當他的誠心達到極致時,“啪”一耳光,什麼念頭都打光了!他就等這一下,這是禅宗的教育法,研究禅宗這些教育方法很妙的!而那徒弟以為他師父要傳他密法的信心,是迷還是正呢?大家分辨看看!


學誠法師:正信與迷信該怎麼區分

問:頂禮法師,何謂真正的信仰,信仰是否應該明澈,混沌該如何解除,還請開示,謝謝。

學誠法師:佛法對「信」的定義是:對於佛法真理、三寶功德、世出世間的善根深信不疑,從而策發起自己宗仰、效學的決心和力量。正信、淨信、勝解之信,都需要學習以明理,踐行而實證,產生、增長至堅定。

 

問:法師你好,請問在廟裡給自己的累世冤親債主立牌位屬於正信還是迷信呢?

學誠法師:正信或迷信,是看自己的心。你懂得為什麼做,就是正信;迷迷糊糊的去做,就是迷信。正信和迷信,外表上可能都很虔誠,但內心卻大大不同。正信、智信者,內心對信仰的對像非常了解,也清楚自己虔誠的理由,矢志不渝;迷信者,對所「信仰」的對像並不清楚,迷惑、迷茫,沉迷於神秘現象。迷信經過學習能夠轉化為正信。

 

問:頂禮法師!末學請教:遇到信附佛外道的徒眾,身為正信三寶弟子的我們應該提醒他們還是遠離他們呢?

學誠法師:欲幫助他人,要先看自己的能力及與對方的業緣。如果一時因緣不具足,可暫時遠離,但內心要發願未來能幫助他。

 

問:頂禮大和尚!請問如何區別寺院是正信的還是外道的?請大和尚開示!南無阿彌陀佛!

學誠法師:初學可尋求公認的正法道場。

 

問:師父您好!如果認同佛教哲學,但卻因為不相信佛菩薩的感應、神通等等而無法做一名真正虔誠的佛教徒,該怎麼辦?對佛菩薩,是該將他們當做神,還是聖賢?如果當做聖賢,那麼對佛菩薩的「信」,與中國人傳統意義上對於儒家聖賢的「信」又應該有什麼區別、才稱得上是符合佛教徒的標準?感謝您!

學誠法師:1.不能相信感應、神通等,只是因為這些完全在自己經驗世界之外,也可以說是因為對佛法的信心還不足夠。不用顧慮,只要不斷然否定,抱著多聞闕疑的態度面對就好。找到佛法中自己認同的部分,身體力行去實踐最重要。2.佛菩薩不是神,是聖賢。正信的佛教徒,是把佛菩薩當做老師而恭敬效學。

 

問:師父,我總是覺得別的師兄太迷信,總是懷疑居士們說的一些規矩,思考這是不是太迷信。比如說念大悲咒,雖然我也念,但是我總是覺得沒有意義,不如心經,知道啥意思,還能學到點東西。

學誠法師:修行佛法的人中,有的人偏理性,有的人偏感性,各有利弊。偏理性的人多思維嚴密,但也潛藏著憍慢,容易被自己的知見所騙。這樣的人,應抱著開放、謙恭的心態,多聞思而增長信心,也可多思維:千百年來無數祖師大德都如此修行而獲得成就,難道自己比他們更高明嗎?偏感性的人比較容易生起信心,但若無理性的扶持,又很容易流於迷信或情緒。這樣的人,也要多聞思以明白道理、堅固信心,慢慢擠掉情緒的泡沫,建立起正信、智信來。信心與智慧相輔相成、輾轉增上。

 

問:阿彌陀佛,頂禮法師…請問法師,如何能讓眾生正信,破除迷信?如何可以明心見性呢?阿彌陀佛。

學誠法師:從我做起,在自己身語意業上建立正法。

 

問:師傅,我是一個信佛的人。可當我給別人說起我是信佛之人時,別人都說我迷信,該如何回答她們?

學誠法師:不必與人辯論。重要的是自己正信佛法,並在生活中篤行。

 

問:大師好。最近媒體報道說有寺廟存在承包亂象,想請教您對一些景區這麼做的看法。如果想採訪您或者寺廟的負責人,不知道如何聯繫才好。希望得到您的幫助。謝謝。

學誠法師:佛教不能淪為經濟的傀儡,社會需要正信的佛教、純正的信仰,要靠僧俗二眾一起努力。

 

問:法師,什麼是真正的信佛,而不是迷信?

學誠法師:迷迷糊糊、迷茫、無知,不了解自己所信的對像,不懂得為什麼信、如何而信,就是迷信;與之相對的是「智信」,明白信仰的對像、功德,相信自己也能夠達到這樣的境界。從迷信到智信,需要經過聽聞、思維。

 

問:頂禮讚嘆師父!請教師父,您如何看待許願、如願、還願的?

學誠法師:許願,本是民間的說法,與佛教無關。佛教不講許願,講發願,前者是把希望寄託於神秘的外力保佑,後者是策發自己內心的力量。每一個人的際遇,都是由於自己的造作,別人無法代替自己去努力。佛菩薩無法幫我們獲得無因之果,也不需要我們的感謝和表示。

 

問:頂禮法師,請問如何理解人與人相剋之說,以及風水之說?

學誠法師:佛法中沒有「相剋」的說法,人與人之間若非善緣即是惡緣,無論是哪種因緣,今生我們都應該以善相待:善緣令它增長,惡緣令它消除,乃至更進一步,都轉化為一起修行的法緣。風水即是環境,佛法說「依正不二」,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就能擁有什麼樣的環境,福地福人居,而不是倒過來。

 

問:師父請問"隨緣"和"認命"是一個意思麼?命中注定的會發生的事不去接受而要另闢蹊徑,算是攀緣麼?

學誠法師:隨緣,就是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把握自己命運的方向,隨著因緣變化而採取適宜的行為,這是真正「做生命的主人」擁有的態度。

 

問:師父,弟子代其他師兄發問:末學今日誦《金剛經》時胃疼難忍,是業障現前嗎?

學誠法師:是胃病發作。學佛不能學得神神秘秘,把一切都推到未知的領域;相反,學佛就是要讓我們更加了解、把握生命中神秘未知的部分。

 

問:神通的存在不存在暫時不說,真正的高僧具足智慧的人應該對此顯現(假如真是存在)毫不在意吧。總有師兄在跟弟子描述各種神通,本意是希望增強學佛的信心,可弟子竟然會覺得這是一種障礙,覺得若如此發心不就是迷信?師父弟子想法有問題嗎?

學誠法師:修行人不應羨慕神通、迷信神通、追求神通,因果就是最大的神通。但是,不同人有不同的相應之處,有些人便是借某些超自然現象而入門,也不必因此苛求他人。

 

問:師父,如何判斷一個現象特別是某個人身上發生的情況是不是菩薩示現?

學誠法師:佛法教給我們的用功關鍵在於向內著力,淨化自己的心,而不是要求外境。菩薩的示現是示現在我們心中,不是示現在他人身上。如果內心有三寶,一切境界都可以得到啟發,「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鬱鬱黃花無非般若」;如果內心充滿煩惱,即使佛菩薩在面前,也會有眼不識。

 

問:有些信徒一直在追逐各種用名貴木材,水晶製作成的佛珠。這對嗎?!有用嗎?!

學誠法師:不管什麼材質的佛珠,都是為了提醒我們念佛。

 

問:請教法師,世人拜佛多為求保佑,這是不是對呢?

學誠法師:信佛有不同的層次,很多人拜佛求佛是為了保佑自己或家人,至少還對佛菩薩有信仰、敬畏之心,這也是好的,不過屬於初級的佛教信仰,迷信成分居多。更好的就是學佛,樹立理智的正信,按照佛法修行自己。

 

問:師父,我如何才能保證自己是正見而並非偏見,是正信而不是迷信。頂禮師父!

學誠法師:要有善知識的指導和印證,也可以通過身邊的人來驗證。如果佛法學得好,同行善友都能夠感受得到;反之大家都會看得出有問題。


靜波法師:佛法不可信口開河

傷害別人也是傷害自己,傷害自己也是傷害別人。佛教的不二法門,正是命運共同體的證明。比如說,佛教徒在家裡,應當彼此珍惜、和睦相處;不僅僅是了緣,也是修行。如果強詞奪理,滿身佛氣,傷害自己,同時也傷害我們周邊的人了,更是傷害了佛教!佛教的尊嚴和形象一定好不了!

我曾經說過:當我們在水裡,還沒有上岸或者沒有船的時候,我們沒有理由、沒有辦法去度別人,也沒有能力去度別人。有熱情的結果,往往別有用心,或者以盲導盲。所謂的上岸或者法船,應當是依靠佛所說的言教。

一些人受了三皈五戒,看到別人吃肉的時候,他就嚇唬別人:「你要下地獄!」別人沒下,他恐怕就先下了,因為他使更多的人都離開了佛教。三皈五戒里並沒有這樣的說法。那麼你為什麼要這樣說呢?不懂又憋不住,或者有陰謀。

我們所說的佛法都應當有依據,不能信口開河!要麼是佛說的,要麼是菩薩說的,要麼是祖師說的……源頭自然不能違背三皈依中的無常、無我和解脫。


究竟是邪教還是正信?關鍵就看這四點    

印能法師:

第一,正信一定是建立在戒律的基礎之上的,沒有戒,什麼都免談了。

第二個要有一個菩提心,菩提心是什麼?包括了慈悲、智慧、無我、利他,這麼四大特點,這麼一個核心思想,這個菩提心,說白了簡單一點就是慈悲心。

第三個就是對佛法的認識。

第四個就是你的個人修眾和弘揚佛法。

這四點在教內,所有的法師,不管是哪一教,哪一宗,他都提倡戒律為根本,有了戒律,就是說你不懂佛教沒關係,只要你按照這個戒律做,不會錯到哪去,而且任何一個佛都離不開戒。

 

延參法師:

正信的宗教,它都是一種生命的智慧,去思考人生的意義、生命的態度、生命的歸宿,為人生傳遞一種積極向上,光明的方向和希望,迷信就不是,迷信是屬於盲目盲從。

 


為何說佛教的根本之道是反對迷信提倡正信?

來源:鳳凰網佛教綜合 作者:覺真法師

佛教之道,這個論題太大了。三藏十二部經,佛陀的一切言教,都是佛教之道。要而言之,讓我用一句話表達,我想,就是不迷信。不迷信,就是正信。

我們有很多人,口口聲聲講反對迷信。聽其言,再察其行,忽然發覺,他們倒真的是最迷信的。他盲目崇拜權威,盲目崇拜偶像,盲從於一知半解的知識、傳說或者人云亦云。他甚至不知“正信”為何物?這不是迷信是什麼呢?

在我們的生活中,求神拜佛的人可能不少,跟在別人後面去買香買燭的可能就更多,但真正能稱得上是了解佛教、是正信的佛教徒的恐怕不多。事實上,漢文中“迷信”這個詞兒,原是佛教用語,最初正是從佛教中來的。佛教的根本之道,是反對迷信,提倡正信。

佛法是從哪裡來的?佛教的真理是從哪裡來的?我去印度朝禮菩提伽耶,來到佛陀證道的菩提樹下。我既來朝拜佛陀聖蹟,但也有一個心願,我要尋找佛教的源頭,佛陀證道的源頭。我在菩提樹的圍欄邊上,菩提樹的正門前,兩次靜坐。若不尋得這個源頭,我也不起坐,不離座。終於,我的腦中出現了很清晰的五句話:不是天啟、不是神示、不是先驗、不是知識、不是傳授。除了佛教,任何宗教都是天啟的。佛陀的證道、證悟,不是天啟,也不是神的示現,當然更不是未經驗之前、先於經驗的結論,它亦不屬於知識的範疇,不是任何人的傳授,不是任何人的給予。這五句話,讓我釋然清明:佛法的源頭在佛陀的證悟,在佛陀的自心,不從外得,不從他得,仍在自心、自證、自悟、自覺。

我們懂得了佛法的源頭,懂得了佛教的源頭,才能真正不迷信、不盲從。佛陀住世時,一位婆羅門學生曾問佛陀,在所有婆羅門與沙門中,你佛陀是一位怎樣的導師呢?佛陀答:“所有的婆羅門與沙門導師可以分為三大類:一是傳統的導師,口口相傳,以知識傳授為主,如以四吠陀為天啟的婆羅門。二是以信仰為基礎的沙門與婆羅門,如推理者和臆測者。三是親自見道(法)的沙門。我就屬於這第三類。”這是說,佛法是他親自證悟的,所以當佛陀講到他自己的證悟時,說“法眼生起了,知識生起了,智慧生起了,科學生起了,光明生起了”。

太了不起了!佛法,是佛陀親自證悟的,是他內心生起的光明,所以“法眼生起了,知識生起了,智慧生起了,科學生起了,光明生起了”。這一切,無不出自心源。

我們學習佛法,理解佛法,接受佛法,奉持佛法,同樣也要經由自己去檢驗、去證得,這才不是迷信。在《迦摩羅經》中(此經對西方人影響最大)佛陀說道:“迦摩羅人啊!不要道聽途說,不要被流言、傳說及耳食之言所左右,也不要依據宗教典籍,不要單靠理論或推測,也不要只看表面現象,也不要單靠揣測,也不要因某事物似乎可能而信以為真,也不要作如此想:'他是我們的導師,就接受他。'迦摩羅人啊!你們要用自己的經驗去檢驗,當你們了解到,你們所聽到或所見到的是善的、好的,然後再接受他,否則應當拒絕之。”同樣,在《中阿含》的《求解經》中,佛陀也強調要像檢驗金子那樣去檢驗他所講的話,不要僅僅出自於對佛陀的尊重就接受他的講話。可見,佛陀對自己的言教,都要求弟子自己去分析、去辨別、去檢驗而不要盲從。這是因為只有弟子們審察如來的所言所行,他們才能生起真正的相信,並了解他們所追隨的導師的真正價值。那羅陀長老指出:“一個佛教徒不是任何一本書或任何一個人的奴隸。”“自然地,佛教徒視佛陀為他們的權威,而佛陀自己卻揚棄一切權威。”佛陀敦促他的弟子去尋求真理,但規勸他們不要僅僅因為即使出於至高無上的權威而去追隨他的勸說。正是為了“請來觀察”而不是請來信仰,所以,有一次,一位婆羅門亙西陀,來問佛陀有關靈魂回歸大梵之婆羅門學說。佛陀反問亙西陀:“你的婆羅門導師曾見過大梵嗎?”亙西陀回答:沒有。那麼,婆羅門導師的導師,直到七世之前的導師,有見過大梵嗎?回答同樣是沒有。於是,佛陀說:“如果婆羅門導師、導師的導師一直追溯到七世之前的導師都未見到過大梵的話,就像一個人愛上了一位鄉村姑娘,既不知道誰是這位姑娘,這位姑娘是什麼樣的,也不知道她的姓名、地址,也就像一個人在建築一條通向天堂的路,卻不知道天堂在哪裡一樣。”這就是說,與大梵相結合的理論是荒謬的,因為婆羅門導師都沒有見過大梵,那麼他們所講的教義不是以實際經驗為基礎,不是他們的所知所見,而只是一種傳說或傳統的信仰而已。可見佛陀多麼強調自身的實踐,強調由實踐而理解,由理解而信仰,由信仰再更深入實踐,由深入實 踐而親證親悟,這就叫“信解行證”。這就是從實踐出發,從實際出發(“實際”正是佛教的用語),這就是佛教的科學精神啊!

這裡,佛教也把自己和其他宗教相區分了:一般宗教只重信與行,而佛教更重解與證。把信、解、行、證結合起來的,正是佛教。可見佛教合乎一般宗教,又超出一般宗教,而一般宗教不能含攝佛教。

在佛教中,還有一個“行者”(實踐者)的區分:重信的“信行人”是鈍根,重解的“法行人”才是利根。願我們大家都是上上利根,都是由理解而實踐的法行人。

可見,由理解而實踐,這是信奉佛教的根本,是正信,也是智信。佛教之道,正信之道。


正信與迷信

●信仰如擇食 

人對宗教信仰的態度,就像對食物有所簡別、抉擇一樣。對食物具正信者,知道飲食是用來提供身體活動所必須的能量,注重飲食才能保持健康,所以很重視三餐主食和副食的選擇;而對食物迷信者,則認為飲食是一種享受,常捨三餐的主副食,只喜歡好吃的點心和零食,偏食的結果則是體弱多病。這正如對宗教具正確信仰者,知道宗教是用來指導生活,讓生活離苦得樂,所以很重視宗教的選擇;而對信仰角度偏差的人,則愛好怪力亂神,越是主張怪力亂神的宗教越喜歡。

 

●迷信桎梏心靈

信仰的目的在求離苦得樂,使身心靈能自主、自由、自在,如果反而以迷信來束縛自己,使自己生活增加很多不必要的困擾和煩惱,那就太過盲目了。

例如,有人建房屋,請地理師定方位,地理師說:「方向不要太正,正沖對子孫不利」。為了不遺禍子孫,房子只好蓋得斜斜的,一輩子看得不順眼。地理師又說:「前後門不能直通,中間須隔一道牆,拐個彎才能擋住錢財」。為了錢財也就顧不得進出的方便。遇有親人去逝安葬,請教地理師,地理師說:「屬猴犯沖,必須迴避」。結果至親逝世,屬猴的子女連最後致哀的機會都失去。有人生孩子請人算命,算命的人說:「這孩子命中帶煞,專剋父母」。結果家庭失去了歡慶,這孩子注定要成為父母的眼中釘,一生的幸福給毀了。有人想結婚,事先請人合八字,算命的又說:「八字不合,男女相剋」,結果一對相知相惜多年的情侶,因算命的一句話,竟然硬被拆散。更有黑色星期五、不吉利的十三,若遇到星期五又逢十三日,這一天就好像要大禍臨頭。

信仰的目的本是要追求心靈的大自由,結果由於迷信,使得原本已經非常有限的心靈自由都消失,迷信成為桎梏心靈的罪魁禍首。

 

●不能淨化生命的迷信

一般無神論者,對宗教不了解是理所當然,但一般人相信風水地理、巫覡算命是宗教的一支,則是對宗教的誤解。其實風水地理、巫覡算命並不是宗教,而是孔子說的「怪力亂神」;沒有任何正信的宗教在經典上記載它,在教義上認同它。佛經中雖有提到神通,但很明顯地,神通不是風水地理、巫覡算命;佛教認為人若修道有成,就自然具有神通,但佛禁止弟子使用神通,因為神通不是究竟常道,無助於生命的淨化,也無法解決人生的根本煩惱。

佛告訴我們,人世間的福禍決定於因果,因果是自作自受的,所以人的福禍決定在自己的手中。我們可以做自己的主人,用不著把自我的命運交給鬼神,甚至愚昧的任由巫術之流牽著鼻子走。佛經中很明白地傳達這樣的理念,而在其他正信宗教的經典也都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這個道理。因此,把宗教和迷信扯在一起,實在毫無道理。

 

●佛教不迷信

不信宗教的人,都不會認真去研究宗教的經典,因此都會對宗教有誤解。一般都認為宗教含有阻礙人類進步的迷信成分,尤其對佛教的誤解最深,認為佛教始終和迷信混在一起。其實也難怪佛教被誤解,因為佛教傳入中國已經二千年,在這麼久的傳教時間裡,經過多次的朝廷滅佛運動,已讓佛教學會如何融入民間生活,以求生存之道。因此,不只民間風俗迷信趁機混入佛門,連某些自稱是佛教的團體,都已經把寺廟、佛菩薩當成是聚寶盆、搖錢樹了。這林林總總看在佛門外人的眼裡,自然就對佛教打了負分。

由於誤會,再加上個人主觀的成見,一聽到佛教就皺眉頭、起反感了。所謂「無風不起浪」,一般人之所以對佛教產生這麼大的誤解,實肇因於見到某些佛教徒的作為背離了佛陀的教示。

事實上,大多數自認是佛教徒的人,根本不知道佛陀的教示為何,只知道死要到極樂世界享樂,病要求觀世音菩薩保祐;平時對佛菩薩雖然很崇敬,但卻是基於自我利益,完全忽視佛教「慈悲喜捨」的精神和對「聞思修」三慧的重視。佛教的修持是建立在「信解行證」的基礎上的,根本不含任何迷信的成分。

妙法蓮華經云:「佛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佛陀降生,是為了讓眾生「開示悟入」佛知見,讓眾生破執去煩惱,見性成佛。所以,真正的佛教是沒有迷信的,只是人們在信仰時,把佛教的教義,依著人類貪懶的劣根性給扭曲了。許多執迷於表相,不分是非就妄下論斷的說法,其實與實際內容正好完全相反。

 

●佛法的正確信仰

信仰佛教的目的,不是在追求眼前短暫的利益,而是要止息煩惱、了斷生死、開發本有覺性。不過,人總是現實的,如果全盤忽視現世的利益,無疑會嚇跑大多數人,造成弘法的障礙。因此,以現世利益做為一種接引,是方便、權宜,最終目的還是要把信徒導向真正的宗教理念中。所以,佛教是否是一種迷信?就得看個人在行為進行中,頭腦是否清醒,有否迷失宗教精神和教義而定了。

大多數宗教都認為神可以支配人,神與人的關係是不平等的尊卑關係。唯獨佛教重視人的自主性,不認為神可以支配人,因為佛教認為人人都有佛性,眾生都是未來佛。佛教雖然與其他宗教一樣相信有神通,但佛教談到神通時,都是與教義的闡示、修行的精神密切結合的。因此,那些盲目批判佛教迷信的人,都是不曾深入研究佛教教義的人。那些情緒化的人云亦云,本身其實才是迷信。

 

●活著就要有信仰

宗教的精神不在談玄說妙,正確的信仰不含任何怪力亂神。只要是正信的宗教,其教義和修持都可以很有效的改變人的氣質,改善人的心性。信仰宗教可使人更能自尊自重,更能認清自己、自我肯定、自我實現,使人過著更合乎理性的生活。

所以,人活著就必須要有信仰,只是不可迷信,因為迷信會誤導人生,讓人背離生活的正軌,產生負面的影響。正當的宗教,都是指引我們去發現最有價值的人生目標的;當一個人願意投注全部生命,向這種最有價值的人生目標前進時,才可稱為最正確的信仰。


人,是一個有信仰的動物。說到信仰,就有正信與迷信之別。

每一個有信仰的人,都不承認自己的所信是迷信,他認為他的信仰是絕對正確的,不然他怎麼會信仰呢?其實,正信、迷信,由不得你自己認知,因為正信有正信的條件。

正信的條件是:

第一、你所信仰的對象有歷史事實根據嗎?

第二、你所信仰的對象有道德慈悲嗎?

第三、你所信仰的對象有能力救苦救難嗎?

第四、你所信仰的對象人格能淨化嗎?

合乎這許多條件,你就能信仰,就是正信;否則你不懂、你不知、你不明,那就是迷信。

當然,迷信也不是絕對不好,迷信得對的,只是因為不懂,還並無太大的傷害。例如,我要為國犧牲,你就必須要迷信,如果不迷信,你為什麼要為國家犧牲呢?你為了什麼主義,你就必須要迷信,如果你不迷信,為什麼要為主義犧牲呢?為感情,你就要對感情迷信,如果你對感情不迷信,你為什麼要為感情犧牲呢?為責任,你就要對責任迷信,否則你怎麼肯為責任犧牲呢?

迷信不要緊,就怕邪信!你寧可以不信,但不能邪信!佛教就是一個驅邪顯正的宗教,你不信因果,就是邪見,你有斷滅見,就是邪見;乃至我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都是邪見。

現在有一些學佛人士,感情用事,相信「即生成佛」、「百日升天」,相信怪異神奇,相信活佛真人;沒有經過道德、智慧、慈悲、正直去評判的,在信仰途中,總容易走錯了路。假如我們能小心,不要被邪見所騙,不要被迷信所迷,就得要正信。

所謂正信:

第一、要相信善惡因果必定有報應。

第二、要相信世間絕對有聖賢好壞。

第三、要相信人生必定有過去、現在、未來。

第四、要相信世間一切都是因緣和合所生起。

佛教,你可以不相信佛祖,但你不可以不相信這些道理喔!

《人間福報》二○○一年五月二十七日

如需引用文章,請註明出處。 本網站由 佛光山資訊中心 協助製作Copyright ©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正信是什麼意思?迷信和正信理解

正信是什麼意思?正信的意思

正信指虔信佛說的正法之心,此信心不因遭逢諸異道而稍生疑念。《維摩經·方便品》曰:“受諸異道不毀正信。”《起信論》曰:“起大乘正信。”正信是破迷開悟的最佳武器,能夠對佛法生起正確的信仰,才能獲得佛法的利益。

正信的佛教,在大乘的流行地區,尤其是在中國,一向是被山林的高僧以及少數的士君子們所專有的,至於民間的正信,始終未能普及,一般的民眾,始終都在儒道釋三教混雜信仰的觀念中生活,比如對於鬼神的崇拜以及人死即鬼的信念,都不是佛教的產物。

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雖已有了一千九百年的歷史,中國的整個文化,也都接受了佛教文化的薰陶,佛教的根本精神,卻因了民間固有的習俗加上神道怪誕的傳說而湮沒。故到晚近以來,許多略具新知的人們,竟把佛教看作充滿了牛鬼蛇神的低級迷信,也以為佛教的存在,不過是舊社會給我們留下了一截尚未蛻化掉的尾巴而已。

在正信佛教徒的心目中,佛陀並不是通常所以為的神,而是一個究竟的覺悟者,一個真理的發現者,一個大慈大悲的聖者,一個將修道經驗傳遞給我們的領路者。

迷信和正信理解

正信即正確的信仰、正當的信誓、正軌的信解、正直的信行、真正的信賴。

正信的內容,應具備三個主要的條件:

第一必須是永久性的,

第二必須要普遍性,

第三必須是必然性的。換一個方式來說,便是過去一向如此,現在到如此,未來必將如此。

凡是對於一種道理或一樁事物的信仰或信賴,如果禁不起這三個條件的考驗,那就不是正信而是迷信。

迷為昏亂,分辨不清;信為相信、順從。而迷信就是盲目的相信和崇拜。換句話說,凡不能把人導向覺悟、智慧和真理的信仰,皆可稱為迷信。從所信的對象來看,如果對象本身尚且處於迷妄狀態,那麼建立其上的信自然也是迷妄的。通常,我們總覺得宗教信仰中才存在迷信現象。事實上,我們在生活中也常常陷於迷信而不自知。如貪財的人為財迷,愛看戲的人為戲迷。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


信佛的人究竟信什麼?具備正信的四句口訣

我們信佛的人究竟信什麼?

我們都說我們在信佛,往往信的是大殿裡供的泥塑木雕的那尊佛;或者我皈依某個師父,我是某個師父的徒弟,認為這就是信佛;或者我們修某一個法門,認為這就是信佛。這些當然都是信佛的一部分內容,但並不是全部的。

具備正信的四句口訣

你要真正全面地來體現信仰、體現正信的內容,應該最少要具備以下四點:

第一、“以三寶為正信的核心”

三寶是我們建立正信的最主要的核心內容。

第二、“以因果為正信的準繩”

信佛就要信因果,不信因果你說你信佛就無有是處。在佛教界流傳著一個笑話,這個笑話講得非常的不好,我也非常不喜歡聽,但是有人講。就是: “居士怕因果,和尚怕居士,因果怕和尚。”這個話講得我們和尚臉上非常難受,說因果怕和尚,那就是說和尚不講因果。我希望我們一定要扭轉這種風氣。

我們每個和尚都要深信因果,做一切事情都要從因果出發。當然居士們深信因果非常好,居士們學佛是從和尚那裡學來的,所以和尚首先要深信因果。這一條一定要做得非常好,我們才能夠真正地起到表率作用,才能夠真正在四眾當中模範人天。我們做一切事情,就要以因果為準繩,因果是一個標準,是一個尺度。

第三、“以般若為正信的眼目”

信仰要有一個眼目,信仰的眼目就是般若、就是智慧。

第四、“以解脫為正信的歸宿”

我們信佛的人,每個人都希望最終得到解脫。解脫是什麼呢?解脫就是煩惱的超越、對世間的超越、對生死的超越。

解脫並不是一定要到另外一個地方去,而是就在這個地方解脫,當下解脫。我們都到另外一個地方去,這個世間誰來管呢?苦惱眾生誰來度呢?解脫者,超越也。解脫者,淨化也。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煉心 的頭像
    菩提煉心

    菩提煉心曼陀羅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