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師:念佛人在這十大“障礙法”中修行,可破除一切障礙
佛祖聖賢,慧眼早觀我們末法眾生,福德不足,定力不夠,所發空坐念佛,心口難以合一。念佛放下,放下什麼?不出一個“求”字。如只求往生淨土,不信因果,到頭來,亦不出苦海,當知佛說,“一切有相,皆為虛妄”,在淨土唸佛中也同樣是指路明燈。
十大礙行
元妙葉禪師《寶王三味念佛直指》云:詳夫一心平等,體性無虧。雖纏綿於業識之中,靡不有出塵之志。方欲究道,魔境先彰。一事虧心,萬善俱失,成小敗廣,得者還稀。況乎物慾交傾。死生遷變,遞相倣傚。易地皆然。使如來三大阿僧祗劫不惜生命所得法門,因茲障礙,退其心故,一旦在我而滅,可不痛傷。既為釋迦之子,不以力爭,坐令法界群有,永失慧目,甚於割切身肉也。今依佛經立十種大礙之行,名十不求行。
下十段每段第一句標起。第二句反明病根。第三句詳列病症。第四句出正義。第五句顯力用。
一、念身不求無病。身無病則貪慾乃生。貪慾生必破戒退道。知病性空病不能惱。以病苦為良藥。
二、處世不求無難。世無難則驕奢必起。驕奢起必欺壓一切。體難本妄難亦奚傷。以患難為解脫。
三、究心不求無障。心無障則所學踖等。學踖等必未得謂得。解障無根障既自寂。以障礙為逍遙。
四、立行不求無魔。行無魔則誓願不堅。願不堅必未證謂證。究魔無根魔何能嬈。以群魔為法侶。
五、謀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則志存輕慢。志輕慢必稱我有能。成事隨業事不由能。以事難為安樂。
六、交情不求益我。情益我則虧失道義。虧道義必見人之非。察情有因情乃依緣。以弊交為資糧。
七、於人不求順適。人順適則內必自矜。內自矜必執我之是。悟人處世人但酬報。以逆人為園林。
八、施德不求望報。德望報則意有所圖。意有圖必華名欲揚。明德無性德亦非實。以市德為棄屣。
九、見利不求沾分。利沾分則痴心必動。痴心動必惡利毀己。世利本空利莫妄求。以疏利為富貴。
十、被抑不求申明。抑申明則人我未忘。存人我心怨恨滋生。忍抑為謙抑我何傷。以受抑為行門。
此十攝一切礙。惟上智堪任,中下之人不敢希冀。若照察覺悟,省身體道,持之不失,則能入諸魔界,不為群魔沮傷。循諸色聲,不為色聲惑亂。乃至憎愛利名之場。人我得失之境,我心先居礙中,彼礙豈能為礙。礙若無礙,道行可以直進。
明藕益大師十大礙行跋云:佛祖聖賢未有不以逆境為大爐鞴者。佛四聖諦,苦諦居初。又稱八苦為八師。苟稍存喜順惡逆之情,終與夏草同腐而已,安能如松柏之亭亭霜雪間哉。美玉不琢不成器,頑金不鍛不致精,鍾不擊不鳴,刀不磨不利。豈有天生彌勒,自然釋迦。欲為聖賢佛祖,必受惡罵如飲甘露,遇橫逆如獲至寶,方名素患難,行乎患難。方可於穢土植淨土因。方如蓮出污泥,超登不退。倘無事則駕言唸佛,求生淨土。一遇不如意,輒悔慍咨嗟。吾恐三昧不成,生西未保。須於此十大礙行一一自驗。果於病時難時,乃至被抑時,唯增唸佛心,明苦空觀,不怨不尤,庶蓮花日滋,可稱三味寶王矣。
——摘自《印光大師法語》第24-27頁
念佛人在十大障礙中修行
一切眾生與佛本來是平等無二,實說是一體的。這正是釋迦佛所說“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現前終不是佛。因為凡夫被無量劫來無量的分相所纏,終日迷昏顛倒,從而不斷造業,受業力的牽動,最終依然受報。但是最主要的障並不是這些業和報,而是沒有將一切放下,沒有立此生出世了結之大志,不信佛語,不信自己,不信因果,不明事理。只有下大決心發大願心,行大圓滿才對。為什麼道心初發,剛剛坐下來想出世了脫究心上道而魔即現前了(魔有心魔、天魔之分,詳見《楞嚴》五十種心魔相),這是做事不平等,有目的造成的。做一切善事如有目的,皆不是真善,或惡或半或曲善也,用心不正更是大惡。行善求報者多,不求報者稀少無幾。這樣求的人、事互相影響,互相學習,遍地都有。而能將財產、念頭都舍掉,一心了脫無礙之人,實屬少見,從而使佛以三大阿僧祗劫不惜犧牲自己生命而所證,教眾生出世成道之無為法命(慧命),竟因這樣邪知、邪見、邪說、邪行而成障礙。正是這些障礙使其初發大心而退,等到自己的身體將終之時,因其求不得而生其苦,又因著相行而生其嗔,實在是可悲可憐。既然今日皈依佛了,做佛之弟子就應發願離苦,不應沒有雄心大志,不應不放下自我失去真性。每而看到群生因沒有智慧迷失方向,造成心外求法,其心痛如刀絞一樣。今天依佛經立十種修行大礙之說,十種不求的內容,起名叫十不求法門。
一、念佛就是念佛,念佛不與健康相掛,不求無病長壽。為什麼?因為身體健康,貪戀身體而不成,欲想長壽而不成,苦相即生,使初發生西之念而舍之。其貪戀健康之人便會用一切手段愛護它(包括營養、滋味、治病等),為達到其目的,必會造種種殺業使其破戒,或為逃命免於傷亡,必傷害眾生而退其道心,即然知道這個身體是個和合的因緣,有因緣必有果報,從而樂受,病苦之生成才覺因果之厲害,從而加強信行,棄惡從善。覺後才知病苦是你覺的助緣,感恩不盡,病苦即是良藥。
二、人生一世,處事都不是一帆風順的,人也不應該去求事事如意。如果在這個世界上,事事如意,樣樣順心,必然有慢高貢大之心生起。財錢上也是同樣,財產多自然不注意節約,從而奢侈浪費。因地位、財產的無難,驕傲、奢侈的增大,從而不但聽不進勤儉之言,節約之語,反而會看不起貧窮下賤之人,吃不下粗茶淡飯之食,甚至會對人欺壓污辱,這樣的人怎能證道。因為他的慧命受到損害,悲心早已丟掉。如能在患難艱苦的條件下,知這苦的根由,從而生離苦心,生悲心,發願心,知難而離難,甘願接收,放下便自在。
三、做好人好事還不容易,何況修心見道更是困難重重。如果究心見性一帆風順,無有障礙,就準是你走錯了路,不然就是你在欺騙大家。走錯了路肯定是得不到自己的本來面目的。要想見性,只有在障礙現前之時,信不退,不向外去求什麼,同時也不要去排除這個所謂的障礙,只管去問心。這個障礙既然是個緣,緣生緣滅,你與他無緣了,障礙便自滅,絕不是滅這個障,而是慧命在繼續生成,這個障就是解脫之緣,煩惱即菩提,你說對否?
四、既然你已經走到這時,知已難,行亦更難。難,害怕不順,這就是著魔之相。不怕行時沒有煩惱,因為你是人,還沒有到究心之道,色空分別是有的,這也是應該存在的,要是無煩惱,一帆風順,肯定會不能吃苦,放逸,鬆散,願心自退,行肯定不堅。遇難自退,這樣達到彼岸、證得真如絕對是不可能的。只有排除自我的成分,找到煩惱的根源何在,找到煩惱解決的方法,無我時,煩惱自滅。所以,這是以煩惱為智,以煩惱為修行方法,從而不離生活,認識人生,用正分別而去分別,以達到煩惱不惱,本無煩惱,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之根本上道。
五、想辦什麼事情不要去求簡單順利。過於順利,心裡容易產生驕傲自大,這樣的後果肯定是目中無人。要知道辦成什麼事情,都是你的緣助,都是你的因生,絕對不只是你的能力。要不然你肯定會失去人心喪失福德,如福德不夠,是辦事不成的主要條件。從此要接收困難、干擾,廣修福德而生快樂。
六、交朋友首先不要考慮對自己有什麼利益。如果這樣,朋友是交不上的,交朋友要眼光長遠,要不然必被小利迷性而吃虧,怕吃虧必吃虧,吃虧後必然要找人家的錯誤,作為自己發洩不滿的理由,甚至造謠污衊。這時需要冷靜下來,仔細看一下這個事的來龍去脈,是否與你心不正有關。這個因就不必說了,這個緣即當下一念,這個果是吃虧沒錯。知道這個就應該吸取教訓,心正自利利他,以利他而獲自利。交朋友要交心,不要交情,親而不近,疏而不遠,避免人我是非。
七、做事不求順利,做人也同樣不求平安、舒適。真的平安你是求不到的,人生百年短暫一世,如一遇小適便失去心性,驕功自傲,目中無人,這樣的後果同樣也是可怕至極——我知我見狂增,慧命受損。所以要知道人在這個世界上即便出了好心,做了好事,首先應該感謝那個得到了的人,是人家成就了你好的因緣,如果沒有人家的存在,你恐怕也沒有好人可做。好人不好做,好事更難行。如果遇到逆境,聽到別人的難聞之語,看見別人難看之面,從而應該增長你對他的可憐心,增長你繼續做好人好事的信心。
八、幫助別人不要希望得到別人的回報,否則就只能是好事而不能修德性。德十分重要,同樣一件事情,修德是根本智,否則顯得可憐千萬倍。有智慧的人絕對去修德性。如果又想修德性,又想回報,結論肯定是用心不正,方法不對。因為有回報的念頭即已有自我的目的,無非是非名即利,怎叫德呢?所以《地藏經》裡佛說:“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所以只有把福德也放下不思(但不等於它不存在,只是不思),久而久之達以見性,禪宗“三輪體空”。
九、見到有利的事情先不要考慮是否也有我的一份,只考慮是否有自己的一份,容易做出一些十分愚蠢的事。不擇手段去爭、搶、騙、殺之人,之事,歷歷在目,古今中外實不少見。在做愚蠢之舉時先去思,後去想,再去做,最後陰謀暴露,身敗名裂,從而臭名昭著。為了避免這愚心動,首先要知道世間一切都是不生不死的,好處與壞處都是同時存在的,你得到的同時(不知你知不知道)你也在失掉,哪個重要?德勝於名利。因為沒有德,財也會離你而去。即然這樣,以賙濟別人為享受才是高尚的道德。
十、受到委曲,被錯誤地理解了怎麼辦?首先是不向對方做什麼解釋,讓對方理解自己。人家怎麼能理解你,解釋會造成新的誤會,使誤解增大。再者,解釋起碼也是不信因果的表現。信因果需要智慧,沒有智慧也絕對不信。不信因果就不能樂受果報,反而會使嗔恨之心頓起,無明增長,繼而又造新業。所以學會忍辱,忍辱為謙遜之美德。前行為德,後退也可是善。認識自己,正確對待自己的位置,對自己的現在和將來又會有什麼不好?以忍辱為上,以認頭為高,這就是修行之法門。
這十不求法,可破除一切障礙。一定要明了有求之法,只有求到十分方有利益,就是求到九分也難免是障礙(佛說求不得苦)。再者求到十分便是無求,如無求,不求一分得利一分,不求三分得利三分,所以佛又說一切有相,皆為虛妄,所以使用有求之法是大智上根人的事(佛又說有求必應,即求到十分),而中根下愚之士決不敢去試行。如果真能用這十不求法,經常對照自己,檢查心身,從而保持下去,在修行中雖也難免會有著魔的境界,但決不會為魔傷害。在日常生活中難免也會遇到種種迷惑的干擾,但決不會因此而搞亂身心。甚至連憎愛名利、人我是非也難免使你沾邊摻雜,但心裡能時時、事事瞬間提起這十不求法,必能安然走出,迷障頓時消失,從而心又能自如,決不會使你迷惑退道。
淨土宗祖師明朝藕益大師,也曾給念佛十大障礙寫過跋(在一篇文章寫完出版時會請一些名人寫一篇歌頌、讚歎的文章,或介紹此文出版因緣的文章,對作者歌頌、讚歎稱為序,經過流通,又會有人自稱是學生,或受其文章啟發而有收穫,再寫稱為跋,也有稱重序、再序或三序。但跋往往在文後,序在文前),在跋中說:佛祖聖賢沒有一個不是在逆境中鍛鍊自己的,即不著魔不成佛。佛說四聖諦時,苦諦位佔第一,為眾諦基礎。同時又稱八苦為修行上道八位良師益友,若稍有喜歡順利、平安之想,不願意接收困難,干擾之意,別說修道了,就連你那顆心也會像夏天的草一樣很快就腐爛了。所以要你去學松柏,能在冰天雪地時婷婷玉立,傲雪更顯松柏之本色。世界上最美麗的玉石也需要修理打磨後,才能成為傳世稀寶。百分之百的純金,不打鍛也不能成精美的飾品,鍾不敲不響,刀不磨不快(你雖本性是佛,今已被迷,不改過修善,平等眾生,清淨自己,本性怎能現前)。哪有一位是不經多劫修行才證等覺的彌勒菩薩,更沒有不經究心覺道而成就圓滿的釋迦牟尼佛。要想做一位聖賢佛祖,離苦證道之人,不但要經得起別人的譏笑、辱罵,還必須愉快的承認這是老師,是老師對我的恩典,把得到的這些當寶貝一樣的重視收藏,從而對老師感恩不盡,生大歡喜心。而這些正是世人難以理解的,更是難以接收和效仿的。可是只有這樣,才能離開這五濁惡世,生成清淨平等之心,才能像蓮花一樣出污泥而不染,一登聖境永不退轉(這就是聖人的境界,凡夫永遠不能理解。因為聖人認為是對的,凡夫不做,凡夫認為是對的,聖人認為是錯的,顛倒於此。夏蓮居老居士提出唸佛不求境界也為此因)。
假如不懂得這些道理而單單去唸佛,想生西方淨土,一旦遇到困難,心稍不順便會退道,失去信心。這樣恐怕三昧與你無緣,往生沒有把握(夏蓮居老居士所講全事即理,全妄即真之妙)。
所以立下這十大障礙,我們用這十不求法經常對照檢查自己,一旦苦果成熟,身遇病時,行遇難時,乃至受到委屈誤解錯判時,這些障礙正是增加你念佛離苦的信心,真正明白了苦空即常樂之事,煩惱即菩提之理,到時也決不會怨天尤人,即然受到了智慧法語的滋潤,三昧寶王你全證到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