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索達吉堪布:【你還敢罵人是豬是狗嗎?】罵人的果報相當可怕!

不說無始以來的各種惡業,僅僅是說一句惡語,果報也是相當可怕。喬美仁波切有段時間在禪修時,眼前經常會浮現出一只白狗,後來通過禪觀,他意識到這是自己的業報呈現:

很久以前他當僧人時曾罵別人為狗,後來果報現前,致使他五百世都在做狗。最後一世他做了只白狗,時值釋迦牟尼佛出世。當時有一群商人在吃飯,這只狗飢餓難耐便上去偷吃。商人們發現後逮住了它,並把它活活地埋在地里。阿難尊者目睹這一切後,以慈悲心超度了它,使它來世逐漸轉生為大成就者喬美仁波切。

《百業經》中也有“一只母狗”的故事,當時法王如意寶傳講時要求我們全部發誓,以後不給別人起惡狗、老豬等侮辱性外號,不然這種果報特別可怕。

〖三藏比丘惡口轉生為狗〗

故事情節是這樣的:有位施主養了一只母狗,這只母狗有個特點,外道來的時候它特別不高興,而見到佛教徒就搖著尾巴迎接。一天,舍利子通過神通觀察到度化施主的因緣成熟,於是前往他家化緣。他到那里的時候,母狗遠遠相迎,顯得非常恭敬。

施主見之,心想:“傍生都對他這麼恭敬,這位比丘肯定是大德,我作為人更應恭敬承待。”遂請尊者到家中應供,並請求傳法。傳法之後,施主當即獲証預流果。施主覺得母狗對自己恩的很大,同時請舍利子也為它傳法。後來母狗因病去世,尊者讓施主把母狗的屍體置一靜處,說它的骨架以後會有大用處。

母狗死後轉生為施主之女,具足各種相好。稍長,舍利子和施主讓她聽法,但她性情嬌縱,不肯前去。(就像現在的有些女孩子,特別傲慢,死亡在心里好像根本沒有。)

舍利子就把母狗的骨架放在她面前,令她憶起了前世。她特別害怕,傲慢心馬上摧毀無餘,遂於尊者前聞法,證得預流果位。後來又在釋迦牟尼佛的教法下出家,證得阿羅漢果。

眾比丘啟問佛陀她的經歷是何因所致,佛陀說:“在迦葉佛出世時,有位比丘精通三藏,具足梵行,(就像漢地有些大法師一樣)又有錢,又有才華,又有勢力。她專門辦了一個道場,供養一些比丘尼,維持她們的生活。有一次她遇到急事情她們幫忙,大家都說,‘我們正在念經,總不能捨離善法去幫你吧。’

她頓時生起大嗔心,‘我平時對你們事事關照,可我遇到急事誰都不肯幫忙,一點良心也沒有,像母狗一樣。’她如此惡口罵人造了嚴重罪業,後於五百世中轉為母狗。

由於母狗對舍利子生起歡喜心,再加上前世在迦葉佛教法下出過家,以此善緣而獲得阿羅漢果位。”


世上沒有對錯,只有業。如果有是非,錯在自己

藏族有句諺語:“口中若出言,當視他人臉。”因此,說話一定要考慮別人的感受。

曾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個人在喂雞的時候,鄰居的雞也跑過來搶食,他脾氣不太好,拿石頭把雞的腳砸斷了。鄰居看見後,罵道:“哪個狗雜種敢砸我的雞?”兩人從破口大罵到大打出手,最後一人開槍打死了對方四個人。為了一句粗話,竟然失去了四條寶貴生命。

我們在生活中,也常會遇到他人的無端挑釁、惡語中傷。面對這些,自己最容易做出、也是最下策的反應,就是反唇相譏或拳腳相加。這樣做,固然可發洩一時之氣,但最後傷到的還是自己。

佛陀曾說:“人生世間,禍從口生。”薩迦班智達也說:“傷害他人之惡語,即使怨敵亦勿說。”其實世間的友好與沖突,全是依靠語言而產生,假如說話不掌握竅訣,很可能會釀成大錯。

對凡夫人而言,脾氣誰都難免會有,但有時還是要克制一下。否則,氣頭上說的話,往往是口不擇言,且不說來世有什麼果報,僅僅是眼前,也只會給自己帶來痛苦。比如,你跟某人大吵了一場,心裡會像堵了塊石頭,非常不舒服,甚至連吃飯都沒有胃口。因此,就算對自己來講,惡口傷人也是有百害而無一利。

佛教的大乘論典中說過,眾生的語言,大致分為三種:上等者為稱心如意之語,猶如蜂蜜;中等者為真實語,好似鮮花;下等者為虛語或顛倒語,如同不淨糞。

所以,我們即使說不出最好的語言,也應盡量捨棄最後一種,多說些柔和、悅耳、真實的語言,這樣才不會夾雜任何罪業。

修行人要多說柔和的話,這樣才不會夾雜任何罪業。人常常不肯認錯,凡事都說是別人的錯,認為自己才是對的,其實不認錯就是一個錯。學習認錯是修行的開始。心地柔軟了,是修行最大的進步。

修行人應該具備的一個正見:凡遇到任何是非,永遠是自己錯。這一點,其實很多人並不能真正接受、理解,當然更難做到。我們總是覺得自己有道理,自己是對的。從這個自己出發,遇到問題就會抱怨外部的環境,怨天尤人,把責任推到外境上。當我們把責任推到外境上的時候,把這個自我就保護下來了,自我就不需要改變,這種生活態度,就會充滿責備、充滿抱怨、鬥爭、爭論。

修行時間長的人,對於我們的心和外境之間的感應關系,會有很多體會。我們的心跟外面的境界,會有一種什麼樣的感應呢?有時候你會體驗到,你怕什麼,然後就會遇到什麼,你擔心什麼,然後就會遇到什麼。這種感應很有意思。這種感應關系很複雜,有很多種模式,這是其中的模式。簡單地講,你的內心在意什麼,你就會感召什麼。這在意,包括愛,恨,想要,想排斥,擔心,討厭……等等。

「在意」是生活中的話,相當於我們的心有一種執著。有時候你越在意什麼,就越出現什麼。如果你有潔癖,你可能會發現你經常置身於很髒的環境中;如果你很自命清高,可能坐禪時,在你邊上的人,正好就是邋裡邋遢的人,咳嗽呀,擤鼻涕呀,放屁呀;如果你特別吝嗇,可能會遇到老有人找你要錢。還有啊,有的時候,你由於某一方面的特長——我們都有很多特長,這種特長也是你主觀方面的情況,也會感召外面的情境過來。

作為修行人,要不斷地反觀我的內心世界還有哪一些在意,只要內心世界還有在意,那就是苦。讓你受苦的因就會感召苦的外境。你只有把內心世界的這些在意,乃至於一些語言行為的習慣,把它們都能夠放下,你才有可能不被外面的苦境所壓迫。

不管面對什麼外境,在你自己身上找原因,這恰恰是一個非常樂觀、非常積極、非常可行的人生觀。如果我們遇到任何情境都「當願眾生」,願所有的眾生都如何如何好。慢慢你會發現,你的心開始主導境了,而境不能主導你的心,是你的心主導了境。

境也許是某個人打了你一嘴巴,你心裡說,願眾生不再受別人的欺侮,得到的是一個善願;境可能是生病,胃痛,非常痛,你的心說,願所有的眾生不再受胃痛之苦。你看,一個胃痛的境,被你變成了一個善願;你遇到的境可能是,你的錢被小偷偷走了,於是你發願,願所有的眾生都能夠改惡從善,放棄不善業。當你這樣去觀照你的生活,就會體驗到,心可以主導境。境究竟是什麼?取決於你的心。你要真正體驗到你主導外境的力量,心量越大越慈悲,那你就得大自在了。

實際上世上沒有對錯,只有業。即我們以前造的業,現在受報。這叫因果。以佛教的三世因果來觀察,基本上我們的世界,就是我們自己造成的,不能怨天也不能尤人。

你什麼時候隨緣,什麼時候就順利。當你無所求時,才會無所不有。真正隨緣了才能順利,真的放下了才能得到。心放平了,一切都會風平浪靜;心放正了,一切都會一帆風順;心放下了,永恆的安樂與幸福也就隨之而來了。人得有智慧。事情本身沒有好和壞,好壞是我們自己的分別執著。

煩惱是執著來的,痛苦也是執著來的。你覺得不好,特別反感,想不通想不開的時候,那就是愚癡,因為不會換角度。懂得了因果,也就掌握了改變命運的方法。順境和逆境是凡夫分別出來的。如果你執著了,心動了,這就是逆境;如果你放下了,心不動,一切都是順境。

放下不是放棄,輕鬆不是懈怠,自在不是放逸,隨緣不是隨便,不執著不是不認真。統統地把"我"忘掉,別老帶著"我",摻著"我"。認認真真老老實實地做一切事,修一切法,這才是真正的修行。不管面對什麼事情什麼現象,你的心永遠那麼平靜,永遠那麼清淨,這叫解脫。

如果我們落在辯論中,落在非要搞清楚究竟誰對誰錯,非要跟他鬧個明白——你的心就困在是非裡面,你就落在世間法裡面。落在世間法裡面,就沒完沒了,就苦海無邊!在《金剛經》里釋迦牟尼佛講,他過去世做忍辱仙人的時候,被歌利王節節肢解,全無嗔心,他達到了無諍三昧,真正做到了忍辱波羅蜜。波羅蜜就是圓滿,忍辱的圓滿就是如如不動,心境如如。這種境界很崇高。這是我們修行的方向。

感恩佛佑眾生,只要我們也做一朵清淨之蓮,蓮花不必生在淨土,心靜則佛土淨,清淨心生智慧,一心念佛,不住一物,日行一善,不用往生也能到達極樂淨土。南無阿彌陀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