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嚴法師:怎麼做一名正信正行的居士?
在家人信仰了佛教,通常被稱為居士。
那麼,做一個居士,跟普通的在家人又有什麼不同呢?
佛教在中國,信仰的人最多,誤解的人也最多,多數人所以為的佛教,就是那些供奉偶像的寺廟,那些為死人念經的僧尼,那些木魚,那些鐘磬,那些……就代表了佛教。所以,也就認定佛教是消極的,是逃避現實的。
其實,那些只是出家人的佛教,而且還是變質流俗了的佛教。因為佛教的根本精神,幾乎已被這股流俗的浪濤所吞沒了,因為佛教的信徒,分有出家與在家的兩大類,出家人的本務是修道與傳道並住持佛教,至於表達大乘入世的菩薩精神並作佛教的外護者,卻是在家的居士。
三類法門
修學佛法的法門雖多,若從大體上說,可分三大類:
●第一是人天道。
●第二是解脫道。
●第三是菩薩道。
學佛的宗旨,是在求取解脫道,學佛的著力點,卻在於人天道,尤其是人道,乃是生死與解脫的最大關鍵。所以,學佛的人,不能離開了人天道而另求解脫道。
解脫道的求取,也不等於佛果的圓成,解脫生死的人,並不就是成了佛的人,要想成佛,必須將人天道與解脫道兼顧並重,這便稱為菩薩道。
從性質上說,人天道是偏重於福業的經營,比如布施、救濟、放生、戒殺、社會公益等等;解脫道是偏重於慧業的修持,比如持戒、修禪、拜佛、念佛、聽經、看經等等。最要緊的,還是在於戀世與出世的區別:如有戀世的心,雖修慧業,仍是人天福報;如有出世的心,雖營福業,也歸解脫之道。
毫無疑問地,學佛的目的,不在人天道,佛教的態度,也不僅在解脫道。自求解脫,也要使得一切眾生求得解脫,自求解脫是慧業,助他解脫是福業,福慧雙修的,便是菩薩道。可見,佛教的宗旨雖是出世的,佛教的方法卻是入世的。因為自求解脫,是求解脫世間的種種苦惱,所謂出世,是出離世間的苦惱。救濟眾生,是為幫助眾生解脫世間的種種苦惱,雖然出世,卻不逃世。同時,佛教所謂的解脫,是重於心——精神的自在,不受五欲(粗)的煩惱的束縛,便是心解脫,便可離欲界而生色無色界,乃至出離生死;若能不受無明(細)的習業及無知的束縛,便是慧解脫,便可超脫生死,乃至成佛。因此,解脫了的人,固然不受生死的束縛,但也並不就是不受生死,為了度眾生,他們仍須生死。不過,他們的生死,是出於自由意志(願力)的自主,不同於一般凡夫的生死,是由於煩惱造作(業力)的牽引。正像一個去監獄為犯人講演的自由人,雖也進入監獄,接觸了犯人,但他的心理感受,與被法律制裁而監禁在獄中的犯人,是不同的。所以,已經解脫了的人,雖入生死,仍不以生死為苦,雖在生死,卻不受生死的束縛。
這樣的修行人,諸佛菩薩會在暗中護持!
很多修行人會發現,怎麼自己這兩年突然的運氣不順了,怎麼老破財啊。
以前很好賺錢的,現在很難賺錢。甚至負債纍纍,而越是急著賺錢還債,就越是破財,債務越來越重。
有的人學佛,發現運氣好了,財運順利了,很歡喜。而有的人,則相反,越是修行,財運反而越背,很是煩惱。因為這些問題很普遍,每位真修行人都要遇上的。
佛家有逆度,順度。對財運,講究的是中道。對真修行人,要求的是功德不是福報。也就是說,你如果真修行,佛家護法和菩薩,一定會保障你的衣食住行,不會讓你受凍挨餓,為吃飯而辛勞奔波。護法和菩薩會幫助你,保障你的衣食住行,保障你的生命安全。這是肯定的。
所以窮困的人,誠心念誦佩帶楞嚴咒,護法和菩薩,會幫助他們,讓他們衣食住行無憂,可以養家糊口,這樣才能安心修行。此為順度。
而對於生活過的很好,甚至奢侈浪費,開始腐敗的弟子。如果他們不是真的修行,只是佩帶楞嚴咒燒香布施供養,求求福報。他們很多也會事業順利。而因為他們奢侈浪費,這個福報,很快就享受完了。此為順而不度。
而真正有福報而真心修行的人,佛菩薩和護法,絕對不會讓他們奢侈揮霍,很快的耗盡福報。所以這個時候就會有磨難。讓他們事業不順利,經常出現破財等等。讓他們煩惱,生起出離心。不執著與世俗的享受和福報。
這時,你如果還一心想著發財,甚至求菩薩讓你發財。你會發現你越求,你越是破財。而有的人這時就會對佛菩薩失去信心,覺得,我都這麼虔誠了,佛菩薩和護法怎麼不保佑我呢?
其實佛菩薩和護法,都是為你好。是真正的再保護你。
你只要靜下心來,就會發現。無論你怎麼破財,其實你都沒有傾家蕩產,沒有一無所有。即使有欠債,債主也不大逼迫你。而你其實還是衣食無憂。只是沒法發財。而問題就在這,你是要修行呢,還是要發財?
要真修行,就應該放下貪圖發財的念頭。不要在為錢財而勞累一輩子,應該放下對這些東西的執著。做自己該做的喜歡做的事情,不再為錢財而辛勞,而作努力。
因為你一旦發財了,就會想著要更多。更多了,有想著如何守住,如何讓子孫不會敗掉。所以你一輩子都在為錢財而辛勞。一輩子都在做錢財的努力。那你還如何修行?
其實你無須為錢財擔心,因為你自己的能力,完全可以養家糊口。雖然沒有發財做富翁,沒豪華轎車豪宅。但起碼衣食無憂,吃穿住用還是不用愁的。
這就夠了,行者應該安於平淡,清茶淡飯,能有飯食充饑,能有房屋安身,這就夠了。這樣有利於身心健康。也有利於子孫的健康成長,培養健全的人格。所謂「有錢難買少年窮」啊。對孩子不要太過於溺愛,不要讓他們從小就養尊處優,嬌生慣養。而應該培養節儉,勤勞的美德。
所以,護法和菩薩,其實一直在努力的讓你從世俗的束縛中擺脫出來。讓你能凈心修行。同時要你懂得「惜福」。此為逆度。也是真度。
你碰上這個情況,要恭喜你,因為你是真修行人。同時要提醒你,你現在要作出選擇,是要功德還是福報?是要惜福還是享福?
債主要害一個人,而如果此人很有福報,他們不能靠近。他們往往就是想方設法,讓他發財,讓他們享福。讓他們腐敗,這樣他們很快就福報盡了。如果再加上,作惡多端。此人很快就會讓冤親債主,拉到地獄去。所以,一定要記住「惜福」。尤其是吃素,因為吃素功德,比布施功德要大千百倍。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唯願如來為我解說,不飲酒、不食肉者,得幾所福?
佛告迦葉:假使有人,象馬牛羊、琉璃珍寶瓔珞、國城妻子,持用布施,猶亦不如有人能斷酒肉,百千萬分不如其一。復置是事,假使有人百千兩金遍滿三千大千世界,持用布施,猶亦不如有人能斷酒肉,百千萬分不如其一。
復置是事,假使有能鑄金為人數百,持用布施,猶亦不如有人能斷酒肉,百千萬分不如其一。復置是事,假使有人造作幡華寶蓋,遍滿三千大千世界,猶亦不如有人能斷酒肉,百千萬分不如其一。復置是事,假使有人造大浮圖寶塔,檐檐相次,如稻麻竹葦,上至梵天,不如有人能斷酒肉,百千萬分不如其一。
如何做正信正行的居士
靈隱寺
佛教在中國,信仰的人最多,誤解的人也最多,多數人所以認知的佛教,就是那些供奉偶像的寺院,那些為死人念經的僧尼,那些木魚,那些鐘磬,那些……就代表了佛教。所以,這些人認定佛教是消極的,是逃避現實的。
佛教的信徒,分有出家與在家的兩大類,出家人的本務是修道與傳道並住持佛教,至于表達大乘入世的菩薩精神並作佛教的外護者,卻是在家的居士。在家的居士修學佛法若從大體上說,可分三大類:第一是人天道,第二是解脫道,第三是菩薩道。
學佛的宗旨,是在求取解脫道,學佛的著力點,卻在于人天道,尤其是人道,乃是生死與解脫的最大關鍵。所以,學佛的人,不能離開了人天道而另求解脫道。
解脫道的求取,不等于佛果的圓成,解脫生死的人,並不就是成了佛的人,要想成佛,必須將人天道與解脫道兼顧並重,這便稱為菩薩道。
從性質上說,人天道是偏重于福業的經營,比如布施、救濟、放生、戒殺、社會公益等等;解脫道是偏重于慧業的修持,比如持戒、修禪、拜佛、念佛、聽經、看經等等。如有戀世的心,雖修慧業,仍是人天福報;如有出世的心,雖營福業,也歸解脫之道。
毫無疑問,學佛的目的,不在人天道。佛教不僅僅自求解脫,也要使得一切眾生也求得解脫,自求解脫是慧業,助他解脫是福業,福慧雙修的,便是菩薩道。
佛教的宗旨雖是出世的,佛教的方法卻是入世的。因為自求解脫,是求解脫世間的種種苦惱,所謂出世,是出離世間的苦惱。救濟眾生,是為幫助眾生解脫世間的種種苦惱,雖然出世,卻不逃世。
同時,佛教所謂的解脫,是重于心──精神的自在,不受五欲(粗)的煩惱的束縛,便是心解脫,便可離欲界而生色無色界,乃至出離生死;若能不受無明(細)的習業及無知的束縛,便是慧解脫,便可超脫生死,乃至成佛。
解脫了的人,固然不受生死的束縛,但也並不是就不受生死,為了度眾生,他們仍須生死。不過,他們的生死,是出于自由意志(願力)的自主,不同于一般凡夫的生死,是由于煩惱造作(業力)的牽引。正像一個去監獄為犯人講演的自由人,雖也進入監獄,接觸了犯人,但他的心理感受,與被法律制裁而監禁在獄中的犯人,是不同的。所以,已經解脫了的人,雖入生死,不以生死為苦,雖在生死,卻不受生死的束縛。
什麼是正信?
信仰三寶,信仰因果,信仰功德。三寶的功德,因果的真理,修善積德的功德,不落虛空,要堅定這個信仰,這是一種正確的信仰。既不是迷信,也不是邪信,叫做正信,要從心底來信。
什麼是正解?
比如我們讀《華嚴經》,必須要了解《華嚴經》的道理。讀《阿彌陀經》、《無量壽經》等“五經一論”,也要了解它的道理。了解道理以後,才能夠加強、加固正確信仰,所以不是盲從迷信。
什麼是正行?
就是身體力行,結合禮拜、持誦,修福修慧。修福要廣積功德,廣修善業;修慧要多聞熏習,深入經藏。學佛就是要福慧雙修。你單單有福,只能說你生活好、事業好,少受挫折,順利一點。但是福必須要靠慧來養,有慧指導,才能深入了解。用慧來斬斷煩惱無明,消滅生死根本,消滅一切痛苦的根本!
有的人福報很大,還應該繼續修福,繼續修慧,福慧雙修,所以菩薩事業叫悲智雙運。
有悲心,廣濟眾生就有福報;能夠多聞熏習,有智慧就可以証得菩提。悲智雙運,達到福慧圓滿,就到了佛的境界──兩足尊。何謂“兩足”?一為福,二為慧;一是悟入,二是証入。
結婚就是了斷一場因緣,再忙也要看看
海濤法師
我們每一人不可能都有出家的因緣,大都是居家修行,大可不必為結婚之事煩惱。有的怕結婚了會被生活所累從而耽誤了自己的修行,怕影響自己將來往生極樂世界。
其實這種擔心大可不必,結婚生育後代也是正常的事情,也是一定的因緣。
結婚我們也可好好修行,就看如何用心了。婚姻有好的因緣有壞的因緣,不是互相報恩的就是互相討債抱怨的,總之無論是何種因緣我們都要學會在環境中修行。
修行就是修正我們的思想行為,能夠在任何因緣中「忍辱」,以此功夫化解任何因緣。
結婚也是了斷我們的一些業力,結婚也是我們渡眾生的好事,因為結婚了我們就有家庭,我們可學做一個佛化的家庭,帶動周圍的人們,給在家學佛的和不學佛的做一個好榜樣。
無論是恩愛的夫妻還是吵鬧的夫妻,我們都可潛移默化的影響著這個家庭,一年不行兩年,兩年不行三年,一定要有恆心毅力。
自己好好念佛求生凈土的同時,給自己的家人和鄰里做個好樣子,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你有一定的耐性。
如果是惡性的婚姻在改變不了的同時,就得逆來順受,了斷此惡緣,為自己往生做好準備,同時也不可放棄化解這份婚姻,以佛學的觀點清靜平等對之,爭取佛力加持讓家庭改變,逐漸變好,如有可能還能改變成一個佛化的家庭。
這需要自己不斷的努力,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念佛。所以在家學佛無論結不結婚都要做個好樣子,不結婚就專一修行。
因為必竟是在家修行,如果不結婚人們的閑言碎語很多,會給周圍的人帶去不好的印象,認為學佛學的都不結婚了,會有很多人對佛教有誤解。
所以結婚也好不結婚也好,都要善巧方便的為大眾著想,在任何環境中做個好樣子。所以結婚也不是壞事,只要你內心堅定,願力很強,一心求生凈土就好。
至於自己的婚姻是好是壞都不要去管他,都是了斷一場因緣,自己在家庭中盡職盡責,做好自己的本份。儘力帶動家庭一起學佛,一起覺悟,將來同證菩提,同生西方。
如果不能就自己好好念佛,在家庭中做好父親和母親,對兒女也要負責。雖然都是不同的因緣聚合到一起,我們都要用平等歡喜心對待。
好緣也好,壞緣也罷,你都要學會把佛法運用到生活中,給人們帶去慈悲和快樂,內心一定要平靜。
所以結婚也是修行,各行各業,各種因緣環境都是我們的修行之處,所以只管好好念佛,其他的一切隨緣,該來的一定會來,一定要平和處之。
初學者如何修行?這裡有一份修學攻略!
佛法的修持,不外乎戒定慧三學;戒定慧修持次第,不外乎聞思修:聞而後能思,思而後能修。
初學者首在建立對佛法的信心
佛法中有十一個善法,是心所法之一。
晉《華嚴經》曰:「信為道元功德母,增長一切諸善法,除滅一切諸疑惑,示現開發無上道。」
《菩薩本業經》曰:「若一切眾生,初入三寶海,以信為本;住在佛家,以戒為本。」
唯識論六曰:「云何為信?於實德能,深忍樂欲,心凈為性,對治不信,樂善為業。」
《大智度論》曰:「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中略)復以經中說信為手,如人有手,入寶山中,自在能取,若無手,不能有所取。有信人亦如是,入佛法無漏、根、力、覺道、禪定寶山中,自在所取。」
菩薩修學佛法共有五十二個次第,前十個都是建立信心的,叫「十信位」,信位滿足,方能進入初住位。
所以修習對於三寶的信心,是修學一切佛法的基礎,這個基礎不牢靠,以後的修學會受影響,甚至會出問題。
此十位應修十種心,此十種心在信位,能助成信行,全稱十信心。略稱十心:
1、信心,一心決定,樂欲成就。
2、念心,常修六念,念佛、法、僧、戒、施及天。
3、精進心,聞菩薩藏,精勤修習無間善業。
4、定心,於事、於義繫心安住,遠離一切虛偽、輕躁之憶想、分別。
5、慧心,聞菩薩藏,思量觀察,知一切法無我、無人,自性空寂。
6、戒心,受持菩薩清凈律儀,身口意凈,不犯諸過,有犯即悔除。
7、迴向心,所修善根,迴向菩提,不願諸有;回施眾生,不專為己;回求實際,不著名相。
8、護法心,防護己心,不起煩惱,更修默護、念護、智護、息心護、他護等五種護行。
9、舍心,不惜身財,所得能舍。
10、願心,隨時修習種種凈願。
初學者重在將佛法融於生活
1、要儘早受三歸、五戒,學習關於五戒十善的經典;懺悔今生違反五戒之過錯;盡量護生、放生,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2、看佛和十大弟子的傳記,歷代高僧傳等,主動接受佛菩薩氣氛的影響。
3、開始念佛,求佛力加持,既消業障,又能凈心、護戒;早晚從10分、20分起步專念,平時任何時候都力爭能念,或出聲、或不出聲。
4、積极參加正法道場的法會、活動及種種學習,熏習佛法情操。
5、盡量學習早晚課,誦經、持咒、打坐、參禪等,爭取早日入門。
初學者當如何設立自己的功課
人的愛好、秉性、工作、家庭等千差萬別,所立功課不應強求一致。
佛法的修持,不外乎戒定慧三學;戒定慧修持次第,不外乎聞思修:聞而後能思,思而後能修。
不論任何法門,最終在於得智慧,聞得聞慧,思得思慧,修得修慧。
說千道萬,總要先有個入處,若要有入處,首需擇法,選定一個本修法門。可從修戒入,可從修定入,也可從修慧入。
一旦選定,不要輕易改換,務必認真堅持半年一年再做調整。
從戒入者,受戒後嚴持五戒不犯,並時時檢查此生所造諸惡業,勤加懺悔;
從定入者,或念佛、或持咒、或誦經,隨自己喜歡,唯擇一種,時時提斯;
從慧入者,選擇部分經論,或粗讀、或細讀,或聽音頻,或看光碟、視頻。
也可有兼入者,或戒定、或定慧、或戒慧,或戒定慧齊修,合理分配時間。
此以持名念阿彌陀佛結合戒定慧而齊修者為例,設立基本功課:
1、早晨一醒,便提起佛號,心中默念;穿衣、洗漱盡量不忘。
2、不論有無佛堂、佛龕,家裡或外面,找一安靜處,集中注意力念佛20分鐘左右。
先合掌念「彌陀偈」:「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四十八願度眾生,九品咸令登彼岸。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
然後就專註念佛,或六字「南無阿彌陀佛」,或四字「阿彌陀佛」,或大聲、或小聲、或不出聲心裡念都行,要在心聽:或口念心聽,或心念心聽,須知必須聽才能攝心不亂。合掌不合掌均可。
念完要合掌迴向:
或「願以此功德,莊嚴佛凈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或「願生西方凈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或加自己的特殊迴向,如「迴向媽媽疾病早愈,皈依三寶,修學正法。」
或「迴向自己精進修行,早日得遇真善知識,不走彎路」等。
3、隨後準備吃早點或上班去,開始兼念:一邊吃早點、坐車、做事等,一邊儘力保持心念心聽,佛號丟了就趕快抓回來,丟了就趕快抓回來。
工作或休息之餘,抓住三分五分的時間,就專註念三分五分。或邊做事邊回想自己違反五戒之事,想起來就記下來。
4、下班回來,待事做完,在佛前(如有一本書,打開有佛像即可)懺悔,日日如此。
有機會放生,或多或少,隨緣而放。每日儘力做善事,或大或小,做完記下來;若不小心或被迫做了不好的事,也記下來,看看是否好事越來越多,不好的事越來越少。
5、或誦阿彌陀經,或誦無量壽經,或誦其他凈土經典,或聽看光碟、音頻視頻講經,大約一個小時。
6、做家務等,繼續同時念佛。或寫修行日記,記載一天修行內容。
7、臨睡前,再如早晨一樣專念20分鐘。然後邊洗浴邊心中念佛,直至躺下來繼續心念到睡著。若睡覺中途醒來,專註心念,很快就會繼續入睡。
簡單的功課
1、早晚洗漱後,面向西方,三聞訊後念十口氣阿彌陀佛,自然呼吸,一口氣不拘念多少聲,盡量專註不走思。此法重在堅持,不可一日中斷。若能實行,不論從何日開始,直至臨終,必定往生。
此是念佛。
2、早晨誦《心經》三遍,晚上誦《阿彌陀經》一遍,往生咒三遍,日日堅持,不要中斷,迴向願生極樂世界,臨終必生。
此是念法。
3、早晨誦《普賢菩薩行願品》或《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晚上誦《阿彌陀經》、往生咒,日日堅持,不要中斷,迴向願生極樂世界,臨終必生。
此也是念法。
4、誦經、念佛、持咒等只是隨意,未必日日堅持,然虔誠護持正法道場,或護講正法之法師,盡心儘力,以此迴向願生極樂世界,臨終必生。
此是念僧。
5、孝養父母,恭敬師長,慈心不殺,救濟貧病;唯行世善,盡心儘力,要在懂得以此迴向願生極樂世界,臨終必生。
此是念施。
6、奉行五戒,嚴持不犯,有機會就受八關齋戒,一日一夜精進念佛,以此迴向願生極樂世界,臨終必生。
此是念戒。
7、奉行十善,犯即懺悔,或修禪定,然不求生天,以此迴向願生極樂世界,臨終必生。
此是念凈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