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佛教和外道的差別·皈依·見·修·行·果

無垢光尊者在《如意寶藏論》中說,佛教和外道有五種區分方法:

選自《入菩薩行論》索達吉堪布講解

一、 皈依。佛教皈依的是佛、法、僧三寶。

而外道皈依的是遍入天、大自在天、上帝等。這些並不能讓人了脫生死。

所以皈依三寶是基礎,我們以後區分佛教和外道時,首先要以皈依來分。

二、見解。見解有暫時和究竟之分,佛教的暫時見解就是四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有漏皆苦、涅槃寂滅,最究竟的見解,

是遠離四邊八戲的大空性。

而外道根本沒有這種殊勝的見解,雖然有些竅訣暫時可以壓製煩惱、痛苦,但無法從根本上斷除。

三、修行。佛教有三十七道品的修行方法,可依之次第修持大悲空性。而外道只能暫時修持制止分別念的禪定,並沒有如是殊勝的修法。

四、行為。佛教是遠離貪嗔痴以及損害眾生的行為,而外道經常損害眾生,也不能脫離貪嗔痴的行為。

五、果位。佛教是聲聞緣覺、菩薩、佛陀三解脫,而外道沒有如是的解脫,只能流轉於輪迴當中。

《大圓滿前行引導文·普賢上師言教》

華智仁波切著

 

索達吉堪布譯

一、皈依佛之後,就不能再頂禮所謂輪迴中的世間天神,也就是說,不能把那些自己還沒有擺脫輪迴痛苦的自在天、遍入天等外道天尊,以及地方神、土地神等世間大力鬼神作為後世的皈依處,而對他們頂禮供養等。

二、皈依法以後,必須斷除惱害眾生之事,盡己所能防微杜漸,努力做到連夢中也不損害眾生。

三、皈依僧之後,不可以與外道為友,也就是不能與不信仰佛教及導師佛陀的外道種姓共同交往。在藏地雖然沒有真正的外道,但侮辱詈罵上師、詆毀褻瀆正法,以及誹謗密宗甚深法門的人也與外道相同,絕不能和他們親密接觸,友好往來。


……一旦放棄了皈依三寶,那麼即使修持何等高深莫測的大法也不能列入佛教徒的行列中,如阿底峽尊者說:“內外道以皈依別。”

儘管在外道中也有依靠禁忌惡業、觀修本尊、修持風脈等而獲得共同成就的,但是因為他們不知道皈依三寶,結果與解脫道也就有千里之遙,致使永遠不能從輪迴中解脫出來。

阿底峽尊者對於浩瀚如海的顯密正法無所不知、無所不見,可是他老人家考慮到對於初學者來說首先必須將重點放在皈依上,於是在所有的法會當中,唯一宣講皈依,由此而被人們稱為“皈依班智達”。

……正如經中說:“何人皈依佛,彼為真居士,何時亦不能,皈依其它尊;皈依於正法,遠離惱害心;皈依聖僧眾,不應交外道……”

 慈誠羅珠仁波切在《藏傳佛教簡介》中說:
順帶介紹一下苯教。很多居士認為,苯教也是佛教。其實,苯教本身不屬於佛教,是藏地的一種原始宗教。

苯教可不可以學呢?當然可以。每個人的根基不一,信仰不同,只要你願意,學任何一種宗教都可以,這一點佛陀也不排斥,更何況是我們呢!但不能把苯教當作佛教來學,這是錯誤的。如同儒教、道教不是佛教一樣,苯教也不是佛教。

雖然苯教寺廟的某些上師、僧人也在修學佛教,包括大圓滿等法,但這是他個人的事情,不能代表該教派的本質。這一點大家一定要分清楚。
有些苯教的上師會說:「苯教和佛教是一樣的,你學哪一個都可以。」實際上,苯教和佛教有一個非常關鍵的不同之處,就是它沒有皈依佛教的三寶。苯教如果皈依佛教的三寶,那就是佛教,否則就不是。如果能通達分辨的標準,問題也就很簡單了。

據歷史記載:像漢地的道教一樣,在佛法還沒有傳到西藏之前,苯教就已經存在了。蓮花生大師來到西藏以後,其中一部分人皈依了佛教,另一部分人仍然保持原有的信仰,這就是如今苯教的源頭。

既然苯教不是佛教,那麼苯教能解脫嗎?也許會有他們自己所說的解脫,但絕不會有佛教所講的究竟解脫。如是因感如是果,因果不會錯亂。除非是前一輩的苯教上師修持佛法,證悟後將修法傳播下來,因為他的修證是從佛法而來,故而他證悟的成就會有佛教的境界。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   精進波羅蜜多品

 舍利子。若於世俗外道典籍而不遠離。我則說為■諍根本是佛法難。

《優婆塞戒經受戒品》

 若歸佛已。寧捨身命終不依於自在天等。若歸法已。寧捨身命終不依於外道典籍。若歸僧已。寧捨身命終不依於外道邪眾。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第四》

 謂若菩薩於一切處。常離惡知識亦不至惡國。復不親近修習外道典籍。於一切處而常遠離世間利養供給等事。及余煩惱等障菩提道者而悉除遣。即起對治破壞之法。是為菩薩善能遮止魔業。

《優婆塞戒經》

北涼中印度三藏法師 曇無讖 譯

名義菩薩品第八
  善生言:"世尊,如佛所說,菩薩二種,一者、假名菩薩,二者、實義菩薩。雲何名為假名菩薩?"
  "善男子,眾生若發菩提心已,樂受外術,及其典籍,持諷誦讀,即以此法,教化眾生。為自身命,殺害他命。不樂修悲,樂於生死,常造諸業,受生死樂,無有信心。於三寶所,生疑網心。……是名假名菩薩。"

《大方廣如來秘密藏經》

 佛言。迦葉。如汝所言。
若有眾生起念如來思憶如來觀緣如來。
是等一切悉皆當得涅盤果證。大德迦葉。白言。世尊。
如我解知佛所說義。寧於如來起不善業。
非於外道邪見者所施作供養。何以故。
若如來所起不善業當有悔心。究竟必得至於涅盤。
隨外道見當墮地獄餓鬼畜生。
佛言。迦葉。如汝所言。迦葉。
設有人天罵赤栴檀。以手打搥速撩棄地。迦葉。於意雲何。
如是人者有何等香。迦葉白言。
而是人者有栴檀香。如是迦葉。
若有眾生眼見耳聞及口宣說於如來者。當知是人有解脫香。

迦葉。有人執把於糞污已。
以諸伎樂一切眾華而供養之。如是人者有何等香。迦葉白言。世尊。
是人唯有糞穢臭惡。

如是迦葉。其有親近恭敬供養諸外道者。當知是人亦復如是。

《大乘修行菩薩行門諸經要集》卷中

大唐至相寺沙門釋智嚴譯

復次世尊。若修行菩薩。習學世間外道疏論。捨棄大乘深義。讚揚外道所說。若見有人明閑外論。樂說聽聞稱美為德。是時會中有諸天眾。心樂聽聞大乘法故。來赴道場。既聞所說外道疏論。心生懊惱而還本宮。發如是言。此善男子今已滅法如來善教。如是修行菩薩於法棟梁。何故翻教世間外論。樂戲論故。

棄舍大乘。何以故。諸佛如來為甚深法故。成等正覺。不因世俗外道戲論。成就菩提。世尊。是等修行菩薩。學說外道種種言論。而乃覆藏如來佛法。如是之人於佛法化成等正覺專行斷滅。世尊。此是修行菩薩第九障覆蓋甚深佛法讚揚外道戲論魔鉤。

印光大師的開示:

三歸者(歸、亦作皈、皈字從白從反、取其反染成淨之義、),一歸依佛。二歸依法。三歸依僧。

歸者歸投。依者依託。如人墮海,忽有船來,即便趣向,是歸投義。上船安坐,是依託義。生死為海,三寶為船。眾生歸依,即登彼岸。

既歸依佛,以佛為師。從今日起,乃至命終,不得歸依天魔外道,邪鬼邪神。既歸依法,以法為師。從今日起,乃至命終,不得歸依外道典籍。

(法、即佛經、及修行種種法門、典籍即經書也、)既皈依僧,以僧為師。從於今日,至命終時,不得皈依外道徒眾。
(增廣·卷四·為在家弟子略說三皈五戒十善義·P908)

若已皈依三寶,仍信仰外道,尊奉邪魔鬼神,雖日日念佛修持,亦難得真實利益。以邪正不分,決無了生死之希望,其各凜諸。

(“皈”、“歸”二字通。)
(三編·卷四·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P1247)

根讓上師對內道與外道概念的開示:

阿彌陀佛!很高興給我們的佛弟子們講一些有關佛法上的真理,今天主要講的內容是皈依和發心。首先我們要知道,所有的人類,一部分是有信仰的,一部分是沒有信仰的,據聯合國2000年的統計報告,世界人口大約有62億左右,有宗教信仰的為48.7億人,占世界人口總數的78.5%。其中,信仰基督教的有20.5億人,占世界人口總數的33%;

信仰伊斯蘭教的有12.4億人,占世界人口總數的20%;信仰印度教的有8.4億人,占世界人口總數的13.5%;信仰佛教的有3.7億人,占世界人口總數的5.9%。而沒有信仰的人為13.3億,占世界人口總數的21.5%。

當然,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在成長過程中,接觸到的文化和教育不同,他的思想觀念、做人的標準,對人對事的看法都不一樣,所以,有的有信仰,有的沒有信仰。而那些沒有信仰的,基本上就是信仰自己,不管是做人也好、做事也好,只相信自己的看法,處處自以為是。而那些有信仰的,依各人所在的地域文化、思想教育背景不同,又有不同的宗教信仰。

從古至今,在這個世界上,出現過很多這樣那樣的宗教,除了前面講的四大宗教以外,還有錫克教、猶太教、地方原始部落宗教以及新產生的宗教,再加上各種主義與哲學信仰,可謂繁複多樣。比如2500多年前,我們的佛陀住世時,僅僅一個印度,都有成百上千個不同的信仰。就我們所在的中國,也有很多不同的信仰、不同的宗教。

可是,儘管有這麼多的宗教和信仰,今天要講的是我們信仰的佛教,也就是,信仰我們最偉大、最尊貴的佛陀——本師釋迦牟尼佛。

外道與內道的區別

作為佛弟子,我們首先要知道,外道與內道的區別,這個很重要。

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的宗教和信仰,我們把佛教以外的信仰都稱為外道,而把佛教稱為內道。需要注意的是,這並不是說外道不好,只有內道才是好的,不是基於這樣一個分別心來作的劃分,而是因為幾千年來,這個世界上出現的宗教和信仰太多,而且新的信仰、新的宗教層出不窮,為了分清楚佛教與其他宗教內在特質的不同,所以才作了這樣的鑒別。

我們信仰的是佛教,首先應該知道這個區別在哪裡,然後再去皈依,發菩提心,去信仰佛教,那就很好了。總之,信仰是非常慎重的事情,尤其是信仰佛教這樣的人生大事,絕對不能當做兒戲,否則,既騙了佛陀又騙了眾生,更騙了自己。因此,信佛之前要分清外道與內道的區別。

絕對不是我們講到佛法的時候,就要給人增加一種分別念,自贊毀他,讓大家相互攻擊。佛教最講平等與和諧,這樣的事情,我們作為一個佛教徒,絕對不會去做的,所以我在這裡首先強調這個問題。



那麼,所謂的信仰是什麼呢?

又從何而來呢?人類的生活有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信仰講的是精神層面。當人來到這個世界以後,不管是信仰外道,還是信仰內道,甚或沒有信仰,都會有自己的精神信念,這種信念由何而來呢?人人與生俱來就有一種分別念,首先就是你、我、他這樣的概念,有了自他的分別,就有了個人的欲求,而且隨著成長一天比一天增盛,對自己的生活也好,對自己的工作也好,一切都沒有一個滿足的心,所謂欲壑難填。

有的人拼命地追求物質上的生活,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來滿足自己的慾望;有的人拼命去追求精神上的寄託,來充實自己的這種需求。當今社會大部分人追求的都是物質上的滿足,可是到最後,縱然你成效斐然、腰纏萬貫又怎麼樣呢?追求到的再多,我們的心也總不會滿足!所以,信仰從信念而生,所有宗教都是由此而建立的。


同時,我們現在講到,無論是有信仰的還是沒有信仰的,無論是外道還是內道,通過什麼樣的方式來滿足自己,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每個信仰都有一套自己的方法。首先講外道,他們有自己的見解和修行方法,並以這些來規範自己的行為,通過修煉得到一個相應的果位,從而獲得自我滿足與完善。

比如說今天的基督教、伊斯蘭教、印度教等等,他們都有自己的這樣一套方法,詳細的這裡就不講了。同樣,我們今天要講的是內道——佛教,也有自己的一套見、修、行、果的方法,通過修煉達到真實究竟的本際。

實際上,佛法中講到,不管是物質上的追求也好,還是精神上的追求也好,它的本質與究竟超越了精神和物質的層面,本來就是圓滿具足的,勿需另求滿足,這就是智慧與空性結合的境界,那是我們佛教要達成的終極真理,但是今天還沒有到講這個的時候,以後將逐步介紹。

由於眾生的根器、意樂、煩惱不同,所以佛陀慈悲地應機施教,根據不同的根器,對應眾生無量的煩惱,宣說了不同的法,這就有了八萬四千法門,無論你修哪一個法,都可以成就。但是總的來講,我們藏地尊為第二尊佛的鄔金蓮花生大師,他把所有的佛法歸納為九乘次第,即:聲聞、緣覺、菩薩三乘為招引出離外三乘,事、行、瑜伽三乘為苦行明覺內三乘,瑪哈、阿努、阿底三乘為隨轉方便密三乘。

小乘包括聲聞和緣覺,大乘有顯宗和密宗之分,顯宗就是菩薩乘,而密宗包括事部、行部、瑜伽部外密三部,以及生起次第、圓滿次第、大圓滿無上密法內密三部。而且,聲聞、緣覺乘有他各自的見、修、行、果,菩薩乘同樣如此,乃至密宗的外密和內密,都有各自不盡相同的見地和修行方法。

正是由於次第不同的原因,見解深度也有差別,所以修行方法上也有所區別,由此導致所獲得的果位相對來講也有所區別。那麼,這個區別是什麼呢?

修學小乘佛法得到的果位是羅漢果;而修學大乘佛法,無論是大乘顯宗還是密宗,在所證的空性方面沒有區別,故所得到的果位也沒有區別,其果位就是法身佛,但是,能證的智慧與方便,顯密還是有差別的。

以上講了內道大小顯密的次第,及在見、修、行、果方面的大致差別。那麼,內道與外道的區別是什麼呢?首先,見解方面就有很大的區別,其次,修行的方法也有區別,由此得到的果位就完全不一樣。

儘管內道與外道有許許多多的不同,但總體來講,最根本的區別在於皈依。

一方面,我們佛教講緣起性空,而有些外道也講空性,包括現代科學,也涉及到一些空性觀念,比如,現代科學認為:“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組成的,而原子又由原子核與電子組成,原子核又由質子和中子組成,質子中子又是由更小的基本粒子組成的,正是這些基本粒子架構了宏觀世界的物質萬象”,這種觀念就比較接近小乘的法空觀。

再進一步,現代理論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早就斷言:“所謂物質、世界、時間和空間,只不過是人類的幻覺。”

這種觀念就更加接近大乘佛法的空性思想了。另一方面,我們佛教提倡廣大平等的慈悲心,有些外道也同樣提倡慈悲心,比如,怎樣累積自己的福報資糧,怎樣寬恕他人、善待他人、做對社會有用的人等等。儘管很多地方也有這些共同點,可是,內道與外道最根本的區別就是皈依!

皈依了佛、法、僧三寶,就可以稱為內道信徒,可以算信仰佛教。當然,更詳細的或者對佛教徒更高一點的要求,也就是信仰並遵循四法印真理,那就是真正的佛教徒了。如果你不接受四法印的真理,那隻能算一個相似的佛教徒,而非真正的佛教徒。當然,關於皈依,除了四法印的道理以外,還有其他更深入的內涵,我們將在後面慢慢地講到。

佛教和外道的差別  摘自《慧燈之光一》

如果從廣的角度來講,外道和佛教的見解、修法、行為都不一樣,最後獲得的結果也有很大差別。但最關鍵的差別,就是皈依三寶的稱為佛教,不願皈依三寶並具有其他信仰的稱為外道。

外道雖然也講了一些空性,但是,他們講不出緣起性空的空性。他們所講的空性,只是一些很粗大的空性,不是顯空無別的空性。比如說,有些外道也說,現在我們眼睛看到的、耳朵聽見的那些東西是如幻如夢的。但是,他們講的大部分空性,都是不承認現象的單空,這既非龍樹菩薩等所講的單空,也非無著菩薩等所講的明空無別的空性。他們的空性就是根本不存在的東西,如同人的頭上沒有角之類的空性,佛教並不認為這是真正意義上的空性。外道講的空性就是這麼簡單。

這是正規的外道,也就是釋迦牟尼佛住世時那些外道的見解。後來伊斯蘭教侵入印度,那爛陀寺和木扎莫西拉(戒香寺)等佛教最重要的基地被毀壞,有些佛教的教證、理證逐漸被一些外道吸收利用,所以,現在的外道經典裡也摻雜了很多佛教的東西。但無論如何,迄今為止,沒有一個外道能夠抉擇人無我以上的空性。

總之,佛教與外道最重要、最關鍵的差別就是:佛教是皈依三寶的,外道是不皈依三寶的。

所以,想學佛首先就必須皈依三寶。佛教並不要求所有的眾生都皈依三寶,但如果要學佛、要修佛法,就要皈依三寶,不皈依三寶就是在門外、道外,就不能稱之為佛教徒。


佛門禁學外道典籍的經證,讀後豁然開朗!

  佛門禁止弟子學習外道典籍,甚至也不提倡兒童學習,因為外道(佛法之外的宗教)典籍雖然也教人向善,但卻不究竟不圓滿,不能了脫生死,以心外求法故,名之外典。讀學外典是在製造斗諍根本、佛法難,也是在斷滅佛法、增長魔業!

  “捨利弗,何等是樂外道法?所謂有所得者,我見、人見者,眾生見者,貪著邪者,於自相空法中心生疑者,受行種種邪虛妄法,不能入於第一義空,行諸邪道,其人名為樂外道法。捨利弗,不可試以種種衣色,若白衣人、若著袈裟,有如是不善,有所得見,皆名外道。” ——《佛藏經卷下 淨見品第八》

  “雲何是善能遮止魔業?謂若菩薩於一切處。常離惡知識,亦不至惡國。復不親近修習外道典籍。於一切處而常遠離世間利養供給等事。及余煩惱等障菩提道者而悉除遣。即起對治破壞之法。是為菩薩善能遮止魔業。”——《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第四

  “供養奉事一切如來。摧壞一切魔怨。制伏一切外道。息滅煩惱顯揚正法。如是善男子。是名持佛世尊佛法寶藏 ”——《大集大虛空藏菩薩所問經》卷第三

  “讀誦世典不敬佛經。如是等惡現於世時。如來為欲滅是諸惡令得遠離邪命利養。如來則為演說是經。若是經典秘密之藏滅不現時。當知爾時佛法則滅。”——《大般涅槃經》卷第十八

  以何義故名為菩薩。能常覺悟眾生心故。如是菩薩雖知外典。自不受持亦不教人。如是菩薩不名人天非五道攝。是名修行無障礙道。——《優婆塞戒經》

  “若於世俗外道典籍而不遠離,我則說為斗諍根本、是佛法難。”——《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二十九

  “若歸法已。寧捨身命,終不依於外道典籍。”——《優婆塞戒經》卷第三 受戒品十四

  “受持外道典籍書論及為客塵煩惱所障。”——《大涅槃經》

  “眾生若聞十二部經。乃於外典生於厭賤。” ——《優婆塞戒經》

  “吾般涅槃去世已,於後正法滅盡時。比丘樂於外典籍,彼便譭謗我勝法。” ——《月燈三昧經》卷第九

  “好樂外典,是沙門垢。”—— 《大寶積經》卷第一百一十三

  “若菩薩不讀不誦如來正經。讀誦世典文頌書疏者得罪。不犯者。若為論議破於邪見。若二分佛經一分外書。何以故。為知外典是虛妄法佛法真實故。”—— 《菩薩善戒經》

  “以何義故名為菩薩。能常覺悟眾生心故。如是菩薩雖知外典。自不受持亦不教人。如是菩薩不名人天非五道攝。是名修行無障礙道。”——《優婆塞戒經》解脫品第四

  “外道典籍恭敬受持。自作教人俱生迷惑。當墮地獄無有出期。” ——《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

  “若在家出家。欲修福業應誦佛語。欲增長智。彼等乃捨菩提。讀外道經典攝受憶念。以誦習外道經故。誹謗佛語。捨是身已當墮地獄。愚痴無智到阿毗支大地獄中。入不閒處。彼等罪人無所能作。阿難。假使非前非後於閻浮提中。百千俱致諸佛世尊出現於世。為彼墮阿毗地獄者。演說佛法不能覺知。是故阿難。有智丈夫。勿以隨心誹謗佛法。阿難。以是因緣。若善男子善女人欲自利益者。一向不得受持誦習外道經典。如是比丘。亦應一向不得親近。” ——《大威德陀羅尼經》卷第三

  捨利弗。有四種法。若習近者。增長愚痴不生智慧。何謂為四。讀諷修習外道經典。是增愚痴不生智慧。親近修習諸邪見法。是增愚痴不生智慧。樂決斷事。是增愚痴不生智慧。斯諸深法與空相應。不受不讀亦不正觀。是增愚痴不生智慧。是名為四。捨利弗。違此四法能生智慧應當修習。何謂為四。修習正見能斷邪見。是第一法。能破愚痴得生智慧。若有讀誦外經典處。修淨行者當遠捨離不應止住。——《佛說華手經》

  讀外典違背佛法

  《大方廣如來秘密藏經》:

  "佛言。迦葉。如汝所言。若有眾生起念如來思憶如來觀緣如來。是等一切悉皆當得涅槃果證。大德迦葉白言。世尊。如我解知佛所說義。寧於如來起不善業。非於外道邪見者所施作供養。何以故。若如來所起不善業當有悔心。究竟必得至於涅槃。隨外道見當墮地獄餓鬼畜生。

  佛言。迦葉。如汝所言。迦葉。設有人天罵赤栴檀。以手打捶速撩棄地。迦葉。於意雲何。如是人者有何等香。

  迦葉白言。而是人者有栴檀香。

  如是迦葉。若有眾生眼見耳聞及口宣說於如來者。當知是人有解脫香。

  迦葉。有人執把於糞污已。以諸伎樂一切眾華而供養之。如是人者有何等香。

  迦葉白言。世尊。是人唯有糞穢臭惡。

  如是迦葉。其有親近恭敬供養諸外道者。當知是人亦復如是。"

  (學習外道者"唯有糞穢臭惡"!)

  《大寶積經》:

  菩薩有四非善知識、非善等侶。何等為四。求聲聞者但欲自立。求緣覺者喜樂少事。度外經典路伽耶毗。文辭言飾所親近者。但增世利,不益法利。迦葉。是為菩薩有四非善知識、非善等侶。

  複次世尊。若修行菩薩。習學時間外道疏論。捨棄大乘深義。讚揚外道所說。若見有人明閒外論。樂說聽聞稱美為德。是時會中有諸天眾。心樂聽聞大乘法故。來赴道場。即聞所說外道疏論。心生懊惱來還本宮。發如是言。此善男子今已滅法如來善教。如是修行菩薩於法棟樑。何故翻教世間外論。樂戲論故。捨棄大乘。何以故。諸佛如來為甚深法故。成等正覺。不因世俗外道戲論。成就菩提。世尊。是等修行菩薩。學說外道種種言論。而乃覆藏如來佛法。如是之人與佛法化成等正覺專行斷滅。世尊。此是修行菩薩第九障覆蓋甚深佛法讚揚外道戲論魔鉤。

  又大迦葉。出家之人有二不淨心。何等為二。一者讀誦路伽耶等外道經書。二者多畜諸好衣缽。

  又捨利弗。菩薩雜學外道經書。巧於諍論多人所敬。是人不能自調伏心。亦復不能調伏諸法。不調伏故不行大乘。

  《大般若經》:

  又諸世俗外道書論。所說理事多有增減。於菩薩道非為隨順。皆是戲論雜穢語攝。故諸菩薩知而不樂。

  爾時佛告寂靜慧言。此陀羅尼能伏魔眾。摧諸外道壞嫉法人。

  複次善現。是諸菩薩不觀外道沙門梵志形相言說。謂彼於法實知實見。或能施設正見法門。無有是處。終不禮敬外道天神。亦不供養而求勝福。

  《佛藏經》:

  “捨利弗,何等是樂外道法?所謂有所得者,我見、人見者,眾生見者,貪著邪者,於自相空法中心生疑者,受行種種邪虛妄法,不能入於第一義空,行諸邪道,其人名為樂外道法。捨利弗,不可試以種種衣色,若白衣人、若著袈裟,有如是不善,有所得見,皆名外道。” ——《佛藏經卷下 淨見品第八》

  捨利弗。當來比丘好讀外經。當說法時莊校文辭令眾歡樂。惡魔爾時助惑眾人障礙善法。若有貪著音聲語言巧飾文辭。若復有人好讀外道經者。魔皆迷惑令心安隱。若有比丘修佛法者令生疑惑。鹹使眾人不復供養。

  或有比丘若二若三已讀佛經。便使令求外道經法。先自看者贊言善好。是諸人等。為魔所惑覆障慧眼。深貪利養看諸外書。猶如群盲為誑所欺。皆使令墮深坑而死。

  捨利弗。諸生盲人即是比丘。捨佛無上道求外道經書。誑人是惡魔。深坑是邪道。捨利弗。如群盲人捨所得物。欲詣大施而墮深坑。我諸弟子亦復如是。捨粗衣食而逐大施求好供養。以世利故失大智慧。而墮深坑阿鼻地獄。

  ——《佛藏經捲上 淨法品第六》

  捨利弗。若有比丘著外經義。是人為捨微妙佛法。誦持外道語言為大眾說。但作野干吼。捨利弗。如是惡人名為朽壞沙門。何以故。是外道義,非佛法故。捨利弗。著外道法比丘,不應自稱是佛弟子。何以故。沙門釋子不說尼犍子語。於大眾中但說佛語。 ——《佛藏經卷下 了戒品第九》(姚秦龜茲三藏鳩摩羅什譯)

  (野干:一種野獸的名稱。 尼犍子,人名,尼犍為苦行外道之通名。)

  《諸經要集》:

  世尊。若修行菩薩。習學世間外道疏論。捨棄大乘深義。讚揚外道所說。若見有人明閒外論。樂說聽聞稱美為德。是時會中有諸天眾。心樂聽聞大乘法故。來赴道場。既聞所說外道疏論。心生懊惱而還本宮。發如是言。此善男子今已滅法如來善教。如是修行菩薩於法棟樑。何故翻教世間外論。樂戲論故。棄捨大乘。何以故。諸佛如來為甚深法故。成等正覺。不因世俗外道戲論。成就菩提。世尊。是等修行菩薩。學說外道種種言論。而乃覆藏如來佛法。如是之人於佛法化成等正覺專行斷滅。世尊。此是修行菩薩第九障覆蓋甚深佛法讚揚外道戲論魔鉤。

  又大迦葉。出家之人有二不淨心。何謂為二。一者讀誦路伽耶等外道經書。二者多畜諸好衣缽。

  又捨利弗。菩薩雜學外道經書。巧於諍論多人所敬。是人不能自調伏心。亦復不能調伏諸法。不調伏故不行大乘。

  《法華經》卷七:

  若有受持讀誦正憶念修習書寫是法華經者。當知是人則見釋迦牟尼佛。如從佛口聞此經典。當知是人供養釋迦牟尼佛。當知是人佛贊善哉。當知是人為釋迦牟尼佛手摩其頭。當知是人為釋迦牟尼佛衣之所覆。如是之人不復貪著世樂。不好外道經書手筆。亦復不喜親近其人及諸惡者。

  《優婆塞戒經》:

  雲何名為假名菩薩。善男子。眾生若發菩提心已。樂受外術及其典籍持諷誦讀。即以此法教化眾生。是名假名菩薩。

  雖習外典為破邪見出勝邪見。善知方便調伏眾生。是名實義菩薩。

  《佛藏經》卷三 淨法品第六 :

  捨利弗。若有比丘著外經義。是人為捨微妙佛法。誦持外道語言為大眾說。但作野干吼。捨利弗。如是惡人名為朽壞沙門。何以故。是外道義非佛法故。捨利弗。著外道法比丘。不應自稱是佛弟子。何以故。沙門釋子不說尼犍子語。於大眾中但說佛語。

  捨利弗,說法比丘處在大眾,信樂法者為敷高座,捨佛正法,而說外道嚴飾文辭。我久勤苦求是法寶,而此惡人捨置不說,但以經中相違語義,互相是非不順正法,於聖法中高心自大,隨意而說為求利養。捨利弗,若比丘說法雜外道義,有善比丘勤求道者,應從坐去。何以故?捨利弗,有信白衣敷置高座,不應演說外道語義。若不去者,非善比丘,亦復不名隨佛教者。捨利弗,說法甚難!如是說者,我說此人名為外道,尼犍弟子,非佛弟子。是說法者命終之後,當生尼犍子道。何等是尼犍子道?邪見是尼犍子道。何等為邪見?謂是地獄、畜生、餓鬼。何以故?捨利弗,身未證法而在高座,身自不知而教人者,必墮地獄。捨利弗,如是因緣如來悉知,我諸弟子,以種種門、種種因緣、種種諸見,滅我正法。捨利弗,若有眾生,聞如是經第一義空無所有法,心歡喜者,當知是人真我弟子。

  《菩薩戒本》(在家眾可看):

  若菩薩於佛所說棄捨不學。反而習外道邪論、世俗經典。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不犯者若上聰明能速受學。若久學不忘。若思惟知義。若於佛法具足觀察得不動智。若於日日常以二分受學佛經。一分外典。是名不犯。如是菩薩善於世典外道邪論。愛樂不捨不作毒想。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

  若菩薩。聞菩薩法藏甚深義真實義。諸佛菩薩無量神力。誹謗不受。言非利益非如來說。是亦不能安樂眾生。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或自心不正思惟故謗。或隨順他故謗。是菩薩聞第一甚深義不生解心。是菩薩應起信心不諂曲心作是學。我大不是盲無 慧目如來慧眼。如是隨順說如來有餘說。雲何起謗。是菩薩自處無知處。如是如來現知見法正觀正向不犯。非不解謗。

  《菩薩善戒經》卷第一:

  若菩薩不讀不誦菩薩法藏。一向讀誦聲聞經律得罪。

  不犯者。若不聞知有菩薩藏。

  若菩薩不讀不誦如來正經-讀誦世典、文頌、書疏者-得罪!

  不犯者。

  若為論議,破於邪見。

  若二分佛經、一分外書。

  何以故。

  為知外典是虛妄法,佛法真實故。

  為知世事故。

  不為世人所輕慢故。

  《菩薩地持經》卷第五:

  若菩薩於佛所說不作方便、棄捨不學。及習外道邪論世俗經典。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

  不犯者。若上聰明能速受學、若久學不忘、若思惟知義、若於佛法具足觀察得不動智。若一日中。二分受佛經。一分學外典。

  若菩薩於世俗經典外道邪論。愛樂不捨不作棄想。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

  共菩薩聞菩薩藏甚深義、真實義、諸佛菩薩無量神力。誹謗不受。言非利益、非如來說。是亦不能,安樂眾生。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

  菩薩或自心不正思惟或隨順他故謗。聞第一甚深義不生解心。是菩薩應起信心、不諂曲心。作是學。我大不是盲無慧眼。如來慧眼如是隨順說。如是有餘說。雲何起謗。是菩薩自處無知處。如是如來現知見法。正觀正向。非不解謗。不犯。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一 彌勒菩薩說: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現有佛教於佛教中未精研究。於異道論及諸外論精勤修學。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無違犯者。若上聰敏若能速受。若經久時能不忘失。若於其義能思能達。若於佛教如理觀察。成就俱行無動覺者。於日日中-常以二分修學佛語。一分學外。則無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越菩薩法。於異道論及諸外論研求善巧。深心寶玩愛樂味著。非如辛藥而習近之。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佛藏經》:

  若人好讀外經書者。則於其中生堅實想。貪著語者樂說散亂。樂嚴飾辭巧美說者。於佛第一義則無淨心。又於此法不敬不信。捨利弗。譬如不男之人無男子用。至男子中生不男想。而作是念。是諸人等如我無異。如是好著外經書者。常樂嚴飾巧美文辭。於佛第一義心不恭敬。捨利弗。其中有人說清淨經。於此人所亦不恭敬。輕慢清淨持戒比丘。何以故。捨利弗。外道經書無真實語。法應憍慢貢高自大。何以故。是事不為厭離。不為寂滅。不為得道。不為涅槃。是人毀壞信等善根故。於一切處不信有功德。如不男人於諸人中皆謂如己。

  《大智度論》:

  佛告憍屍迦。世間真實善語微妙好語皆出我法中。如贊佛偈中說

  諸世善語 皆出佛法 善說無失

  無過佛語 余處雖有 善無過語

  一切皆是 佛法之餘 諸外道中

  設有好語 如蟲食木 偶得成字

  初中下法 自共相破 如鐵出金

  誰當信者 如伊蘭中 牛頭栴檀

  如苦種中 甘善美果 設能信者

  是人則信 外經書中 自出好語

  諸好實語 皆從佛出 如栴檀香

  出摩梨山 除摩梨山 無出栴檀

  如是除佛 無出實語

  《大智度論》卷18:

  外道法:

  "外道經中,有聽(允許)殺、盜、淫、妄語、飲酒之言!

  為天祠-咒殺無罪為行道故。

  若遭急難欲自全身。而殺小人無罪。

  又有急難為行道故。除金餘者得盜取以自全濟。後當除此殃罪。

  除師婦國王夫人善知識妻童女。餘者逼迫急難得邪淫。

  為師及父母為身為牛為媒故。聽妄語。

  寒鄉聽飲石蜜酒。天祠中或聽嘗一滴二滴酒。"

  佛法:

  "佛法中則不然。於一切眾生慈心等視。乃至蟻子亦不奪命。何況殺人。

  一針一縷不取。何況多物無主。

  淫女不以指觸,何況人之婦女。

  戲笑不得妄語。何況故作妄語。

  一切酒一切時常不得飲。何況寒鄉天祠。"

  "汝等外道與佛法懸殊有若天地。

  汝等外道法。是生諸煩惱處。

  佛法則是滅諸煩惱處。是為大異。"

  《大集大虛空藏菩薩所問經》卷第三:

  供養奉事一切如來。摧壞一切魔怨。制伏一切外道。息滅煩惱顯揚正法。如是善男子。是名持佛世尊佛法寶藏。

  《正法念處經》畜生品之二:

  供養外道。行不淨施。雜漏不堅。以種種食,施於破戒雜行之人。心無正思。如是施已,命終生於畜生之中。

  《入楞伽經》盧迦耶陀品第五:

  外道虛妄說 皆是世俗論

  以邪見因果 無正見立論

  《大般涅磐經》卷第十四:

  善男子。是諸外道痴如小兒。無慧方便不能了達常與無常。苦樂淨不淨我無我。壽命非壽命。眾生非眾生。實非實有非有。於佛法中取少許分。虛妄計有常樂我淨。而實不知常樂我淨。如生盲人不識乳色。便問他言乳色何似。他人答言色白如貝。盲人復問是乳色者如貝聲耶。答言。不也。復問貝色為何似耶。答言。猶稻米末。盲人復問乳色柔軟如稻米末耶。稻米末者復何所似。答言。猶如雨雪。盲人復言。彼稻米末冷如雪耶。雪復何似。答言。猶如白鶴。是生盲人雖聞如是四種譬喻。終不能得識乳真色。是諸外道亦復如是。終不能識常樂我淨。善男子。以是義故。我佛法中有真實諦非於外道。

  (參考譯文:善男子。那些外道像小兒一樣愚蠢。沒有智慧方便,不能了達常與無常,苦樂淨不淨我無我。壽命、非壽命。眾生、非眾生。實、非實,有、非有。在佛法中拿取一點點,虛妄的認為有常樂我淨,卻不是真的知道常樂我淨。如同天生盲人不明白乳的顏色。而問別人乳色是怎樣的。別人回答顏色如貝殼一樣白。盲人又問此乳色如同貝殼的聲因?別人回答。不是。盲人又問貝色又像什麼呢?別人回答像稻米粉末。盲人又問乳色柔軟如同稻米粉末?稻米末又像什麼呢呢?別人回答猶如雨雪。盲人又說稻米末冷如雪麼?雪復又像什麼呢?回答猶如白鶴。此盲人雖然聽聞四種譬喻卻始終不能知道乳的真色。這些外道也是如此。始終不能明白常樂我淨。善男子。因此我佛法中有真實諦,不同於外道。)

  《大乘修行菩薩行門諸經要集》卷中:

  世尊。若修行菩薩。習學世間外道疏論。捨棄大乘深義。讚揚外道所說。若見有人明閒外論。樂說聽聞稱美為德。是時會中有諸天眾。心樂聽聞大乘法故。來赴道場。既聞所說外道疏論。心生懊惱而還本宮。發如是言。此善男子今已滅法如來善教。如是修行菩薩於法棟樑。何故翻教世間外論。樂戲論故。棄捨大乘。何以故。諸佛如來為甚深法故。成等正覺。不因世俗外道戲論。成就菩提。世尊。是等修行菩薩。學說外道種種言論。而乃覆藏如來佛法。如是之人於佛法化成等正覺專行斷滅。世尊。此是修行菩薩第九障覆蓋甚深佛法讚揚外道戲論魔鉤。” (出《海慧菩薩所說經》顯說八條行)

  《大寶積經》卷第一百一十二:

  “又大迦葉。出家之人有二不淨心。何謂為二。一者讀誦路伽耶等外道經書。二者多畜諸好衣缽。”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卷第五:

  佛在室羅伐城逝多林給孤獨園。是時具壽大目干連,於日初分執持衣缽入室羅伐城。次第乞食,至給孤獨長者宅。

  是時長者教其兒子,讀誦外典聲明雜論。時大目連見彼長者,教其兒息讀誦外典。告曰:長者,此諸童子讀習何書?長者白言:阿離耶此是外典。

  告言:長者,夫外典者如鐵石榴,辛苦作得,終不堪食。習學外書亦復如是:徒費功勞終無所獲。不由此故而能出離。入正定聚斷諸煩惱。然佛所說初中後善。若解了者能趣涅槃。何意不教習讀佛法。

  長者白言。聖者無人能教。

  尊者報曰。我當教讀長者白言。

  ......

  佛在王捨城竹林園中。時具壽畢鄰陀婆蹉外甥。於其捨中習讀外典。時畢鄰陀婆蹉。於日初分執持衣缽入王捨城。次第乞食,至妹夫捨。見兒學業,問妹夫曰:“此兒讀者,是何書論?”答言“外典”。尊者令棄外學,勸習佛經。便為妹夫親教兒子。廣說如上。

  (可見佛教也不提倡兒童學習外道典籍,何況修行人?)

  蓮池大師開示:

  “儒者之學,以六經、論、孟等書為準的,而老莊乃至佛經禁置不學者,業有專攻,不足怪也。為僧亦然。乃不讀佛經而讀儒書;讀儒書猶未為不可,又至於讀莊老;稍明敏者,又從而註釋之,又從而學詩、學文、學字、學尺牘,種種皆法門之衰相也,弗可挽矣!”

 (譯文:現在有些出家人不讀佛經,偏要去讀儒書;讀儒書也就罷了,進而又讀《莊子》《老子》;稍聰明的人,還為儒家、老莊著作作註釋;有些人還埋頭學作詩,學寫文章,學書法,學書信等等,這種種都是法門趨於衰微的現象,到了難以挽回的地步!)


做國學老師,算不算學習外道經典呢

大安法師

問:末學是受過五戒的佛弟子,想去學習國學,做個國學老師,這樣做算不算學習外道經典呢?

大安法師答:這個沒有問題。國學主要是儒家和道家的文化,以儒家為主。我們從小的教育當中就缺乏四書五經這種教育,現在還是很缺這方面的老師的。中國真正要走向文化的復興,就一定要向我們的傳統文化汲取智慧的養料。

所以,做國學老師這個想法很好,跟學佛不矛盾,不要以為儒家經典就是外道典籍,不是這樣的。佛法是五乘佛法,你就把儒家的典籍看成是人天乘的佛法就可以了。

當然,學國學也要有擇法眼,因為國學中有精華,也有糟粕。

儒家的根在先秦,在孔孟;道家的根也在先秦,在老莊。他們都是有大智慧的聖賢,極有可能是佛法傳播到中土的先行者,不像後世一些大名鼎鼎的儒者,如韓歐程朱之流,一面接受了佛法的滋養,一面又出於門戶之見大肆闢佛。

因此,學習國學,做國學老師,要取其精華,用其精髓,或明或暗,輔翼佛法,切不可讀來讀去,跟在後世儒者的腳跟後面打轉,頭腦一昏,也不知不覺地走上了闢佛的邪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