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佛說要依法不依人,是否也有人可依?
宏海法師

問:佛說要依法不依人,是否也有人可依?

依法不依人

宏海法師:佛之所以會有這樣一個四依法的囑託提出來,因為四依法折射出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基本上都還是依人。你看藏傳就不必多說,各位都知曉,那是絕對的依止上師。但是它這個體系裡面的依止,前期是什麼呢,前期是有絕對的觀察,要觀察到徹底的心滿意足了,才進行依止。那在我們漢傳裡面來講,你們看禪宗也是這樣,有祖師出現的時候,佛法就盛,追隨者就多,沒有祖師出現了,佛法就衰,所以現實中一直好像還是依人為本。

確實依人也是能成就的。為什麼?因為正好死心塌地全情地生起了金剛信心的時候,其實就把法也依圓滿了。所以說佛法是圓融的,沒有絕對的法,只有你信,這是要絕對的。至於見解也罷、修法也罷,都是圓融的,左也對,右也對,但是有一個適合與否,是不是適合。有的人的根性就不適合,那不適合的話,就應該在理上通透了、明白了以後,再來看待這件事情,稀里糊塗全情地鎖定在一個人的身上,就不是以法來相交的,根本不是依法。是依的什麼呢?是以情來相交的。

現在說實在的,我們出家人的命真苦,有時候是爸的角色,哭哭啼啼有了煩惱來了,你得哄著,趕上心力脆弱的,他不學佛了呀。過一會兒又是兒子的角色,這些老太太呀,老菩薩們,吃什麼喝什麼,拿來給放在這兒,眼看著你必須給吃下去,你再怎麼飽也得要吃下去。

我記得我那會兒點一個香疤,這也是依了人了,我對這個法師特別有信心,我說你會不會點?他說他會,我就讓他給我點。結果點的時候呢,其實點這個疤是要熟香嘛,他不懂,根本就沒點成那個熟的,就用那個實心的生的給我硬生生地點,當時我就是一心一意跪在那兒,手搭在供桌上,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我記得頭一次點的時候沒這麼疼嘛,後來我問他,我說你真的會嗎?他說他看別人點過一次。由於他的操作有問題,發炎了,發炎了被同修們知道了,這時候就都來了,一會兒拿個萬金油,一會兒拿個蒲公英,一會兒拿個雲南白藥,來了就馬上給我抹,終於在這種輪番轟炸下,更加發炎了,一直發炎了一百天。

後來我們老和尚就給我開示說,你這樣好,老了少生些病。我又突然高興了,要不然當時就生了悔心了,這戒疤給我點得,把我害慘了。你看這就還是沒依住,對這個法師沒有依住,如果你一開始就觀想說,他就是故意這樣,就是讓我多消些業,故意這麼演繹一下,這樣我老了少受多少苦呀。老福老福,老了以後福好了,才叫真福嘛。

所以這個依是無處不在的,你真的是要依法。為什麼?法通透了,你人才能依得住。你人依住了,你的法也具足了,這是我自己的理解。

南無阿彌陀佛!


四依中有依法不依人,如果依人會有甚麼過失 -- 性仁法師學佛答疑

學佛要依止善知識,由善知識教導我們,幫助我們。但是為甚麼又說依法不依人呢?

2017.09.04 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佛說佛走後,要依法不依人。是否也有人可依?

這個呢,從我們漢傳佛教的角度來說,尤其是我們淨土宗,我們一直強調的都是依法不依人。為甚麼要依法不依人呢?我們每個人都是凡夫眾生。包括我們法師,我們每個人都是生死罪惡的凡夫眾生。我們凡夫眾生,是百分百靠不住的。你看我們法師現在坐在這裡,冠冕堂皇的。等下來的時候,沒準煩惱有時候來的時候,火燒功德林的時候,也會有種種的毛病,也會有種種的缺點。有時候也會幹一些傻事。所以你如果依止的是我們出家法師,依止這個人的話,那你在修行的過程當中,就會有種種的問題。你肯定會失望的。

我經常跟同修講一個例子。這個例子不僅僅發生在我身邊的法師身上。我遇到有這麼一個居士,這個居士是一個非常虔誠的,受過菩薩戒的這麼一位居士。她對她的師父,特別特別好。好到,讓我羨慕嫉妒恨。她師父所做的,甚麼都是圓滿的,甚麼都是美滿的。所以她看她師父,就是像一個佛一樣,視師如佛。

但是有一天,她突然間,就是她自己心情不好。心情不好,找到她師父,本來想要她師父安慰她幾句,讚美她幾句。結果碰到她師父心情也不好。結果她師父不僅僅沒有安慰她,沒有讚美她,反而把她給痛罵了一頓。然後這個弟子,被這個師父莫名其妙地罵了一頓之後,她跟我說:『這個師父怎麼跟我以前認識的不一樣。我怎麼皈依這麼一位師父,是不是我眼睛瞎了』。她開始對佛法產生懷疑,對她的人生產生懷疑,對所有的一整套的修行方法產生懷疑。你看,這個帶來的負面影響,非常非常大。

所以我們大乘佛法,非常側重,所以一定要依法不依人。因為佛陀講的法,佛陀是三界導師,四生慈父,人天教主,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他所說的法是沒有任何一點問題。但是我們出家法師畢竟是一個生死業障的這麼一個凡夫眾生。所以凡夫眾生有時候就會,業障現前的時候有時候就會幹傻事。有時候經常就會火燒功德林。所以你如果要依止的話,那你肯定會有很多的問題。所以我已經跟你講這問題的嚴重性。但是你如果要一味地去依止的話,那是你自己的問題。

當然現在你看,末法時代,很多同修在側重依法不依人的同時,有些同修也喜歡依人。但是我們人之所以為人,有著太多的不確定性。不確定的因素很多很多。所以呢,你如果要依止,我只能勸你一句話。依止有風險,入道有風險。所以呢,你如果依止一個法師的話,風險還是有的。就像現在很多人喜歡炒股,炒股票。然後在炒股票之前,你首先要意識到,股票有風險,入市須謹慎。所以你如果依止一位法師的話,那同樣的問題。所以我奉勸你的是,你依止肯定是有風險。有一定的風險,當然你如果找到一個十全十美的法師,像我們宏海法師那樣,你可能不會失望。但是你如果找到不是特別好的法師,可能在依止的過程當中,你會失去信心。但是這個跟我們法師沒有關係。是你自己依止的過程當中,出現了問題。


【星雲大師如是說】不當的依止

在佛教裡,不管僧眾、信眾,最初想要學佛修行、發心入道的時候,都會尋找一個自己景仰、相應的善知識,「依止」他學習。「依止」,就是「依存」而「止住」的意思,也就是依賴有德、有力的人,跟著他學習而不輕言離開。

在佛經裡,佛陀曾在涅槃前囑咐弟子,學佛要「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但是今日有一些佛教徒,往往不能依照佛陀指示的「四依止」去學習,反而因為對佛教教義產生了偏頗的認知,或是一味的盲從追求,因此做了不當的依止,以致帶來信仰的危機。以下舉出數點錯誤的依止,作為佛教徒的省思,並且有以改進。


一、依神不依佛

佛教徒既然名曰「學佛」,首先要對「佛」有所認識和了解。佛是由人修行成道,是人格圓滿、福慧具足的覺者;佛所證悟的真理,能夠指引眾生如何消除煩惱、獲得身心安樂的究竟解脫。

相對的,神祇跟人一樣,都是六道眾生之一,或許祂們具有一些超乎常人的能力,但是仍然難免五衰相現,輪迴生死。所以佛教雖然承認神祇的存在,但不以神祇為信仰、皈依的對象,因為信仰神祇並非究竟解脫之道。

因此,學佛不能「依神」,而要「依佛」所說,佛陀告訴我們:業力自作自受,凡事有因有果,人才是真正決定禍福的主宰;我們唯有信仰佛教,才能從神權中解脫出來,回復心靈的自由,從而建立對自我的信心。

二、依人不依法

所謂「法」,就是真理,真理是亙古今而不變,歷萬劫而常新,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的,我們依法而修,才能明理悟道;相對的,人有喜怒哀樂,有生死去來,學佛如果「依人不依法」,有朝一日,善知識往生,或感情關係發生變化時,不是增加自己的煩惱嗎?本來依止善知識,是為了淨化心靈、增長智慧,到頭來煩惱沒有減少,反而增加困擾,真是得不償失!因此,學佛之初,固然需要靠善知識的接引;但是一旦入了門,就要依法而修,依法而行,如此才是正道,才能進入佛法的堂奧。


三、依迷不依智

學佛最大的好處,就是能夠「轉迷為悟,轉識成智」。迷,就是不能如實覺知事物的真實性,而執著於錯誤的事理;智,是理性的,具有籌量、分別善惡的能力。

學佛如果「依迷不依智」,就會一直耽溺在五欲六塵之中,以苦為樂,不知出離。相反的,懂得「依智不依迷」,就知道學佛要從淡化物欲開始,慢慢脫離世俗塵勞的束縛,這時智慧就會漸次開啟,法喜禪悅也會不斷從心中湧出;若能進而發心將此法喜、法益布施給人,透過服務奉獻、發心利人的菩薩道實踐,最終必能「轉識成智」,這就是般若現前,才是學佛最大的利益。

四、依求不依行

人之性,在於「有所得」,因此一般人都把信仰建立在「有所求」之上。但是有所求,就會有所限;反之,無所求,才能無限無量。所以我們學佛,要從信佛、求佛,進而要「行佛」;你能行佛所行,就是在為自己累積功德資糧,為自己培養各種福德因緣。這就如同在田地裡耕耘、播種一樣,你播了種,還怕沒有收成嗎?當你透過「行佛」,力行佛的慈悲、智慧、平等、無我、忍耐、喜捨等佛法後,你所培植的各種福德因緣具足時,所謂「善緣好運」,這時即使「不求」,也會「自然而得」,所以學佛要「依行不依求」。

除了以上幾點之外,有的人依邪不依正、依寺不依教、依個人不依團體、依事不依理,這些都是不當的依止,也是不明智的行為;依止錯誤,不但無法引導我們走上成佛之道,甚至可能誤入歧途,所以學佛修行,如何選擇正確的依止對象,不可不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蓮心 的頭像
    菩提蓮心

    菩提蓮心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