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法師法語:我的功德大不大?
1 我們到一個道場,看到“功德箱”,丟幾塊錢,就以為今天做了多少功德了,那是大誤會!那個箱子應當要寫“廣種福田”,因為那是福德,不是功德。福德裡面沒有功德,這個是普通常識,不能不知道。
2 別說你捐這一點錢沒功德,在過去南北朝時代,梁武帝造了四百八十座道場,度了幾十萬人出家,他以為自己的功德很大。剛好在這個時候,印度高僧菩提達摩,中國禅宗祖師,到中國來,梁武帝就向他報告自己護法的成績。
3 他向達摩祖師請教,他問:“我的功德大不大?”達摩祖師這個人很直,說了一句老實話:“並無功德。”梁武帝聽了很不高興,所以就不護他的法,搞得他無可奈何,跑到少林寺去面壁九年,才等到一個慧可傳他的法。
4 功德是斷惡修善,功德是戒定慧,功德要自己修,功德也沒有辦法給別人。福德可以給別人,我有福,我可以分一部分給別人享受,功德不行。當年梁武帝要是問他:“我的福報大不大?”那達摩祖師一定說:“甚大、甚大,你修的福報太大了!”
為何達摩說梁武帝沒有功德?
明暘法師
摩訶迦葉為了要續佛慧命,使法水常流,就是正法眼藏和衣缽以直指單傳的形式,再傳給阿難尊者,這是西天第二代祖師。再由阿難傳法給商那尊者,法燈續焰,一直傳到第二十七代般若多羅尊者,將正法眼藏和衣缽傳付與菩提達摩大師,為西天第二十八代祖師。當時並囑咐達摩大師說:吾滅度以後六十年,希望你將此正法眼藏和衣缽傳到中國去紹隆佛種,普利眾生。菩提達摩大師是印度南天竺國人,剎帝利種姓族。他的父親名字叫做香至。達摩大師是香至的第三個兒子。
到了梁武帝大通元年(公元520年),達摩大師秉承了般若多羅的遺訓,就乘一隻做生意的商船,航海東來。先到中國南海。當時南海的刺史肖昂,馬上就寫了一道表上報梁武帝。梁武帝得知印度來了一個有道德的高僧達摩大師,心裡非常敬仰。於是派人到南海來專程迎接到金陵(南京)弘揚佛法,普度眾生。梁武帝是非常信仰佛法,而且大弘法化,發菩提心,興隆三寶,造廟度僧,佈施結緣。每隔五里地方,就造一座寺,每隔十里地方,就造一所庵,度很多善男信女去出家做和尚、當尼姑。他自己對於佛學也是非常精通,但他只知道著相事修,追求人天福報,不知道離相妙修求證佛果菩提。梁武帝一見到達摩大師,就請求開示法要。
問曰:朕一生所有造寺、度僧、寫經、弘揚佛法、到底有沒有功德。祖曰:沒有功德,只是人天之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看來雖有,實在沒有。
帝曰:如何是真實功德呢?祖曰:清淨智慧是微妙圓融,本體空寂,無法可得,如是功德,絕對不是世間上有為之法所能求到的。
帝曰:如何是聖人所求的第一義諦呢?祖曰:廓然浩蕩,本無聖賢。
帝曰:對朕者誰?祖曰:我不認識。
達摩與梁武帝二人,一問一答,可惜不能契合於梁武帝的小機。由於教大機小,所以梁武帝不領悟達摩大師的根本法要。達摩禪師認為既是機緣不合,就離開金陵到洛陽去。這真是情投意合千言少,話不投機半句多。後來,梁武帝把上面問答情況,告知他的師父志公禪師,禪師聽後就大吃一驚,即對陛下說:達摩大師這個開示實在太好了,他是觀音大士,傳佛心印的大權出現,乘願再來。
粱武帝聽了志公禪師這麼一說,心裡感到懊悔,自愧有眼不識泰山,當面錯過,立刻就下了一道命令,派遣許多兵馬,急急追趕,一定要把達摩大師請回來,承事供養。志公說:陛下千軍萬馬,喚不回頭。達摩大師剛走到江邊,回頭一看,後面有許多兵馬追趕而來,大師正在危急時刻,隨手就折了一支蘆葦,擲在江中,腳踏蘆葦渡江,揚長而去。到了洛陽,住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深入禪定。後來古人寫了一付對聯:「一葦渡江何處去,九年面壁待人來。」
嵩山,是中國五嶽之一,少林寺有一千四百五十五年的歷史。座落在河南省鄭州與洛陽之間的嵩山之麓。當唐代時期,該寺曾經住過僧眾二千五百人之多。這裡的僧眾除了禪宗大德之外,還有武藝拳術著稱的武僧。大家都叫這種拳術為少林拳,並享有僧兵的光榮稱號。僧兵曾經幫助過唐太宗李世民取勝於疆場之上。在明朝也有一度參加抗禦倭寇,這就是達摩大師當年面壁過的聖地。所以嵩山少林寺,在中國佛教史上是一個聞名遐邇的名勝古剎。菩提達摩大師從印度把佛教禪宗傳到中國,被稱為是中國禪宗第一代開山祖師。再由菩提達摩大師,把正法眼藏和衣缽,傳給二祖慧可大師,這叫做燈燈續焰,奕葉相承。
淨空法師:功德與福德的區別
功德與福德的區別
功德跟福德有區分,我們不能不知道。福德,果報在三界,在六道裡面享福,福很大;功德,能幫助你超越三界六道、超越十法界,功德重要!
學佛的同修,關於這一方面許許多多人混淆不清,誤以為福德就是功德,這個鑄成很大的錯誤。
福德跟功德在相上是非常相似,這個相似是某些形相裡頭相似,讓一般人產生誤會了。
最容易讓人混淆不清的,是佛門許多寺廟道場都放一個箱子,讓一般人把錢丟到裡面去,那個箱子叫“功德箱”。人誤會了,我們對於三寶拿一點錢財去供養,這就是功德,錯了!如果這樣是修功德,梁武帝為佛教建立四百八十座的道場,規模都很大,供養幾十萬出家人,他問達成摩祖師:“我的功德大不大?”達摩祖師告訴他:“並無功德”。那是什麼?是福德。如果他要問:“我這個福德大不大?”達摩祖師一定說:“甚大!甚大!”你修的是福,你來生享受大福報。人間沒有那麼大的福報,那你就到天上享天福去了。天有二十八層,看你福報的大小,福報會把你不斷往上抬升,上則為天王,福報大的到天上去作天王去了。
功德,有一些功德一分錢都不要花的。譬如修布施,布施到底是對治什麼?對治悭貪。悭吝的心斷掉,沒有了,貪心斷掉了,對世出世間法都沒有貪心,你布施波羅蜜圓滿,這是功德,這不是福德。有沒有福報?有,那個福報超過人家修福的,超過梁武帝。為什麼?梁武帝修的福報是有限的,你把悭貪煩惱斷掉了,那個布施就是捨、就是放下,你這個是稱性的,稱性的福報是永遠享不盡的。持戒也很容易混淆,我看過有一些出家人嚴持戒律,持戒很嚴,他修的是什麼?福德。五戒十善、菩薩戒分真做到,戒律清淨,怎麼知道他是福德,不是功德?他惡念沒有斷,持戒是對治惡業的。惡業怎麼沒有斷?他瞧不起不持戒的人,“某個人不持戒,某個人犯戒,某個人破戒”,這個念頭他不斷,他心不清淨,所以他是福德,他不是功德。
怎樣持戒是功德不是福德?持戒清淨,惡念都斷掉了。不但惡的行為沒有,惡的念頭也沒有了,念頭沒有了這是功德。所以我們看到一些持戒持得很嚴的人,他身雖然沒有犯,他口還有犯,從口裡面批評的,我們就曉得他意惡沒斷。後面忍辱、精進、禅定、般若亦復如是,這個東西要細細去講求,你才真搞清楚、搞明白。換句話說,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心地一定要跟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相應,相應而不著相,那是真實的功德;相應著相,依舊是福德。不能不知道,不要誤把修福當功德。功德有了,福在其中,哪有沒有福報的道理?福報現前的時候,未必具足功德,這個道理一定要懂。“成就一切佛功德海”,佛是證果的人,他的功德成就了,普賢在此地為我們示現,做出樣子來給我們看,我們要知道如何來修學。
學佛的功德,功是功夫,德,這個德在古時候跟得到的得是相通的。你學真正有體悟,你真正得到。你把你所得到的都應用在生活上,所謂活學活用,這裡頭有無盡的喜樂。功德跟福德不一樣,這是我們必須把它辨別清楚。什麼是功德?什麼是福德?佛門裡面很多同學都沒有搞清楚,往往把修福以為是修功德,那就錯了。功德跟福德最大的差別,功德能了生死、能出三界,提升你的靈性,這是功德。福德沒有這個效果,福德,你所感得的是人間天上的福報,不能提升靈性,不能超越六道輪回,這不能不搞清楚。可是功德跟福德有時候是非常接近,在事上非常接近,好事,做好事,實際上在心裡上講不一樣,功德跟福德在用心不同,這是真正修行人不可以不知道的。說到這樁事情,我們會想到梁武帝。達摩祖師從印度來到中國,跟梁武帝見面。梁武帝是佛門大護法,學佛的人沒有人不知道,他在位的時候,為佛教建道場,這好事情,他建了四百八十座,都是很有規模的寺院。喜歡人出家,人家要發心出家,他一定護法,護持供養。他曾經護持供養出家人幾十萬人。達摩祖師來到中國跟他見面,他就拿這些事情向達摩祖師誇耀,他問達摩祖師:我做這些事情功德大不大?達摩祖師給他說了真話,跟他講「並無功德」。他聽了非常不高興,話不投機,就不願意跟他講話,就送客。達摩到少林寺去面壁九年,等到一個慧可。如果梁武帝要問:我的福德大不大?達摩祖師一定說「很大很大」。他是修很大的福德,不是功德。
功德跟福德差別在哪裡?功德在智了其空,那就是功德。做了這麼多事情,心裡頭痕跡都沒有,那就是功德,那達摩祖師一定非常贊歎他。他做的這些好事,念念不忘,我做了這個好事,我做了那個好事,那就是福德。換句話說,大乘教裡面講,只要你有分別執著,統統是福德邊事。如果離開了分別執著,你所做的全是功德。我們再講得粗淺一點,你有自私自利,你沒有把「我」忘掉,你所做的全是福德。如果你真的像《金剛經》上所說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你所做的點點滴滴都是功德。這就說明著相是福德,離相是功德,這個要記住,為什麼?離相跟性德相應。這些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他不著相。不著相是智慧,智慧成就的事情是功德。著相,著相是煩惱,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瞋癡慢沒放下,你用的是妄心,不是真心。我再說一句更清楚的話,你用的是輪回心,輪回心干什麼事情都叫輪回業,輪回業就出不了六道輪回,在六道輪回裡面受果報。你行的善,三善道享福;你造作的不善,三惡道受苦,這要搞清楚、搞明白。你有自私自利,有著我相、人相,你才有所畏懼。如果你真的知道,像《般若經》上所說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還有什麼恐懼?沒有了。沒有恐懼,還是斷惡修善,干什麼?就是這段經文裡面所講的,為主導除惡,這重點,幫助一切眾生斷惡修善,是來幫別人的,與自己毫不相關,那就是功德。如果以為自己做了多少好事,那是福德。像梁武帝問的這些話,全是福德邊事情,與功德毫不相干,點點滴滴還牽掛在心頭,這就錯了。所以這一點我們不能不知道。
清涼大師在此地說,學佛德行,以為能至,一定要學佛的功德,要學佛的行誼,這樣你才能達到你所希求的目標。目標是什麼?開悟。學佛不求別的,學佛要求明心見性,見性就成佛。
文摘恭錄-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二O八八卷)
問:功德、福德、福報,三者有何不同?因為與人談及功德時,以達摩初化梁武帝為例,告訴對方此公案中,達摩說無功德。但對方糾正我應為福報,是否為福報,請老法師慈悲開示。
淨空法師答:這個事情要講清楚、要講明白。達摩到中國來,見到梁武帝,梁武帝跟達摩祖師說,他做了皇帝之後,全心全力護持佛法,建了四百八十多個寺廟、寺院,在他在位的時候,建了四百八十多個寺廟。度人出家,他是非常歡喜人出家,哪個出家他都高興,他都護持,所以在他那個時代,出家人有十幾萬人。他向達摩祖師炫耀,他這個功德很大,他認為這是功德。達摩祖師說老實話,跟他講,你做的這些事情,並無功德!什麼是功德你要清楚,功德是戒定慧。你做這些事情你自己沒有得定,沒有開智慧,你要得定,你就不會問這個問題,不會炫耀,炫耀自己我做這麼多好事,不會。所以他沒有功德,也就是他沒有定慧。不但沒有定慧,連戒也沒有。何以說戒沒有?戒裡有自贊毀他,他雖然沒有毀他,但他自己贊歎自己,這個在《瑜伽菩薩戒本》裡頭是重戒。他還自己誇耀自己,所以戒定慧沒有,他哪來的功德?
梁武帝聽達摩祖師這一說,就很不高興,瞋恚心起來了,不高興,不理他,就叫他走了。所以達摩就跑到少林寺去面壁九年,沒人理他。如果梁武帝要問他:我做的這些事福德大不大?那很大,那真的是甚大、甚大,他做的是福德邊的事,不是功德邊的事。福德不能了生死,不能脫輪回,你的福報到什麼地方去享受?不一定,這個你一定要知道。不是福報很大就生天,沒有那回事情,福報很大照樣可以墮落。這個修的福,我們佛門裡面講,六道輪回裡頭的業因,兩種業,一種叫引業,引導你去投生。你到人道來,人是秉什麼樣的引業?你過去生中修五戒十善;過去生中五戒十善這個業因,引導你到這個世間來投胎。像梁武帝修的這些事情屬於滿業,滿業就是你到這個世間來享福,享受福報,他修的是滿業。
你看看,同樣都是得人身,為什麼有貧富貴賤不一樣,壽命長短不一樣,物質精神生活環境不一樣?那個不一樣,是滿業。你到哪一道來大家都一樣,這個引業是相同的,所以他修的這是滿業。如果他五戒十善都做不到的話,他將來到哪裡去享福?我們能夠想象得到,他到餓鬼道享福,到畜生道享福。餓鬼道裡面做鬼王,做城隍、做土地、山神,這都是有福報的。他有廟,有多少人去祭祀、供養他,到那裡去享福。到畜生道裡面,像安世高的朋友[共+阝]亭湖的龍王,他是蛇,畜生道。你要曉得,那個龍王是安世高的同學,前世是出家人,安世高給我們說,這個出家人不錯,明經好施。你想想看,他講經說法,他通教理,他明經,所以他有智慧。這個龍王很靈驗,有求必應,他靈驗,靈驗是他從前講經,他有智慧。他喜歡布施,布施就福報大,所以他有福、有慧。
為什麼墮到畜生道?換句話說,五戒十善都沒有修好。墮畜生道的業因,安世高說得很清楚,也提醒我們,瞋恚心沒斷。瞋恚心是什麼?那個時候出家人都是托缽,每天到外面去托缽。托缽,人家供養的飯菜好,他就很歡喜,飯菜不好,他心裡面就有憤怒。雖然不發作,他心裡不高興:我天天以法布施來供養大眾,你們給我的回報是這個樣子?就是這麼個念頭,墮到畜生道。我們今天想想自己,我們的功夫比這個龍王不如,沒有他修得好。但是我們今天的脾氣比他大,他還很含蓄,雖不在表面上發作,心裡不平,他還很含蓄。我們天天瞪著眼睛罵人,他墮畜生道當龍王,我們到地獄道去受罪,很明顯的例子,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所以功德、福德不相同。如果梁武帝要問他:福報大不大?那達摩祖師一定說甚大、甚大,他修的是大福報。
你們建富麗堂皇的宮殿、這些寺廟,把佛菩薩像塑成金身供養在那裡面,你都不知道,釋迦牟尼佛在世一生是樹下一宿,日中一食,上頭沒有房屋,他過的是什麼生活,我們要清楚、要明了,他的生活非常簡單,有個小茅蓬他就足夠了。
佛的心是為一切眾生「調眾生,宣妙理」來的,是干這個的!我們真正把他老人家所講的聽明白了、聽懂了,依教奉行,這叫真供養。所以經典裡面不曉得講了多少遍,大千世界七寶供養都比不上四句偈為人演說。
佛經裡面的四句偈,演,我做到了,表演給別人看,我講給別人聽,那個功德超過大千世界七寶的供養。這個話不曉得講多少遍,我們都把它忘得一乾二淨,還塑造金身、造這個大寺廟,以為有福,以為自己有功德,錯了。
當年梁武帝為佛法建了四百八十座的寺廟,供養十幾萬出家人,見到達摩祖師,他在炫耀他的功德。跟達摩祖師說,你看我做的這些事情,功德大不大?達摩祖師說了一句老實話,跟他講,並無功德。這一下把他氣壞了,所謂話不投機半句多,就送客,以後再不見面了。達摩祖師講的是真話,不是假話,他沒聽懂。他那個修法是人天福報,與功德不相干。功德是能幫助你了生死、出三界,那個修福只是來生後世人間福報而已,這不能不懂。所以佛為我們示現、為我們表演怎樣貯積功德。
功德是什麼?定、慧。戒是福德,因戒得定,戒就是功德,如果戒持得很好,沒有得定,沒有開智慧,那個持戒是福德,功德、福德一定要清楚。功德能解決問題,什麼問題?生死大事,能開悟、能證果。福德不行,福德所感得的是來生的福報。福報小一點在人間得富貴;福報大的,人間沒有這麼大的福報,所以就到天上,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以上還要有一點定功,修了一點定還沒有修成功,在佛法叫未到定,就是考試不及格。上面的四層天,欲界,夜摩、兜率、化樂、他化自在天,是修定不及格。如果定修成了就不在欲界了,這個絕對要明了。定修成是把煩惱伏住了,有時候也是斷,但不是真的斷,是伏斷。古人講石頭壓草沒除根,但是它不起作用,伏住了,這在六道。如果這個煩惱真的斷了,他就不在六道了,他證阿羅漢果,他出去了,這才是我們一生修學真正目的之所在。
文摘恭錄-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九十一集)
我們一直到讀了世尊跟彌勒菩薩對話,才稍稍明白這個事實真相。為什麼它無始?它太短了,你想想看,我們現在就算一秒鐘彈四次,彈指四次,一念是多少時間?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你能說它有開始嗎?我們說這個開始,那不曉得多少個念頭過去了,所以念頭存在的時間太短暫了。經上常講一剎那,就是極短的時間,可是短到什麼程度,說得含煳籠統。彌勒菩薩這個講得清楚,一點不含煳,「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我們彈指彈得快的,可能有比我更快能彈五次,我大概能彈四次。彈五次的話,一千六百兆,五個三百二十兆,你看那個速度這麼快,你怎麼能說它有生滅?所以不能講它有生滅,來不及了。所以佛經上講生滅同時,同時可以這樣講法,不生不滅,只能這個說法,這個說法你要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如果真的沒有生滅,說不生不滅,那不叫廢話,不是多余的嗎?確實有生滅,生滅速度太快,你沒有辦法去觀察它,你眼看不到它,你念頭想不到它,所以只說這個生滅是不生不滅,不生不滅裡頭有生滅,生滅即是不生滅,不生滅即是生滅,你才能把事實真相搞清楚、搞明白。我們搞清楚、搞明白,說老實話,還是用分別執著;不用分別執著,咱們還是搞不清楚、搞不明白,為什麼?不會用真心,用的是妄心。實在搞不清楚,你就別搞了,你就老實念阿彌陀佛,到極樂世界不就清楚了嗎?這是個好法子,何必去惹這些麻煩?大乘經恭恭敬敬念一遍,這是功德。可是你起心動念就想這什麼意思,功德全破壞了,功德就沒有了,就變成福德,福德跟功德不一樣。我們為什麼還要念?念是修定,用讀經的方法來攝心,把所有的妄想執著放下,讀經也不起妄想,也不起執著,讀經是在修定。八萬四千法門,這也是一個法門,問題就是自己會不會。
問:底下一個問題,請問隨喜他人印經,是不是與印經者享有同樣的福德,還只是在行財布施?是自己印經的福德大,還是隨喜別人印經的福德大?
答:福德大小不在這裡論,在你發的心真不真,你的願廣不廣。如果你的心真,你的願廣,超過印經的人,人家是印個一萬本,你雖然隨喜印個一本、兩本,你的福德超過那個人,這是論心力跟願力,不在形式。所以你才曉得,貧窮人可以修大福,大富大貴的人往往修不到大福報,因為他的錢太多了,這麼一點點他沒有放在眼裡,就是他的恭敬心不足,比不上你。你們看《了凡四訓》裡面有個小故事,有個貧女在寺院裡面供養兩文錢,福德超過以後她做了王妃一千兩黃金的供養,這個道理要懂。所以你的真誠心、你的願力大,小布施得大福報。(淨空法師·答香港參學同修之一
問:“《地藏經的啟示》裡有一段說,功德沒有辦法給人,只有福德可以送給人,功德一定要自己修學。請示師父,我們通常都說‘願以此功德,回向於某某’,那個眾生可否會利益於此功德?”
答:你修的有功德,可以。功德跟福德不一樣。我有福報、我有財富,我的財富可以給你共享,可以贈送給你,我有房子可以供給你住,福德。我在社會上有地位,我可以讓給你。像釋迦牟尼佛捨棄王位,福德讓給別人;安世高大師他是伊朗國王,他做了半年國王,發心出家,把王位讓給他的叔父,這就是福德可以送給人。功德不行,功德是什麼?功德是戒定慧。我持戒的功德沒有辦法送給你;你不持戒,我持戒,我沒有辦法把我持戒的功德送給你,這個做不到的。我得定了,我沒有辦法把定送給你;我開智慧了,我也沒有辦法把智慧給你。所以功德沒有辦法給人,福德可以給人。“願以此功德,回向給某個人”,你是特別修功德,是為他修的,這個功德他得到了。譬如我的一個朋友過世了,我為他念一百部《地藏經》,特別為他念的,不為他我就不念了,為他念的,這個功德他能夠得。他得多少?《地藏經》上講得很清楚,七分之一;七分之六自己得,七分之一他才能得到。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特別為他做的,他所得到的,還是福德,還不是功德。
《地藏經》上,諸位去讀誦就明了。婆羅門女母親在世的時候造作惡業,女兒很聰明,女兒懂佛法,要根據佛法裡面所說,她的果報一定在地獄,所以母親死了以後她非常憂郁,怎樣去救她母親?她是有真誠的孝心,感動覺華定自在王如來,佛教給她修學的方法。教她什麼方法?念佛方法。她為了要救母親,一天一夜她自己就成就,這就是我們講的念佛,她成就一心不亂;真誠到極處,才有這個效果。證得一心不亂,這個果位相當於小乘的阿羅漢、大乘法的圓教七信位的菩薩,很不簡單!她母親生天,離開地獄生天了。你們想想什麼原因?如果不是她母親墮惡道,她不肯這麼樣的用功、這麼認真,所以她能夠在一天一夜得一心不亂,是她母親這個力量幫助她的,她母親要不造惡業、要不死,她也不會這麼認真學,她一輩子也得不了一心不亂。母親給她做增上緣,她也真用功、真發憤,成就了,母親能夠脫離地獄生天就得這一分功德,“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來回向她。
我們要是為家親眷屬誦經,有口無心,他得到的非常有限;如果我們都像婆羅門女一樣,你這個回向給他,他決定超脫,非常有效。完全看我們自己修行的功夫,我們功夫愈殊勝,他的地位愈高;如果我們只是念佛、誦經、拜佛,心裡的雜念一絲毫都沒有斷,他得到的太有限了。這個道理都在《地藏菩薩本願經》,這是教我們怎麼樣超度,超度如何才能得效果,要懂這個道理。由此可知,不僅是對別人,更重要的是對自己,要真干!我們自己這一生當中真成就了,真正覺悟了,我們修的是念佛法門,真的往生了,我們往生的品位愈高,我們自己的家親眷屬,一般講的冤親債主,他們得的功德就愈大;我這個功德回向給他們,天天回向“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他得到的愈大。如果我們修行一無成就,他什麼也得不到,一定要靠自己認真努力。(淨空法師《學佛問答》)
問:請問老法師什麼是功德與福德的區別?
答:好,這個問得好。“德”跟得到的“得”意思完全相同,福德就是你得到這個福報,功德就是你得到所修的這些功,這個德跟得到是一個意思。但是功跟福不一樣,福德是講五欲六塵,對外的,這是屬於福德。所以福德,我有福可以跟大家共享,我有房子可以送給人住,我有吃的、穿的可以送給人,布施給人,供養給人,福德可以跟大家共享。功德不行,功德是自己內在的,內在的功夫,這個我沒有辦法給你。如果這個東西要有辦法給我們,我們就不要修行了,釋迦牟尼佛把他修行的功德給我們,我們不統統都得到了嗎?所以功德不行,功德古人講的,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誰都不能幫助誰。
我們在楞嚴會上看到的,你看阿難自以為釋迦牟尼佛是他的大堂兄,最疼愛他的,以為自己不要修行:你們要修苦行,你們不修苦行你們得不到,我大概到時候我的大哥就給我了。在楞嚴會上還遭摩登伽女之難,這才曉得不行,關系再好的,也沒有辦法給你,所以功德是要自己修。最容易體會的,譬如說持戒有功,持戒是你自己事情,戒律持得很好,你得到的是什麼?得到的是定,因戒生定。這個定在佛法的術語叫三昧,你得三昧,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得清淨心。所以,持戒這個功不能給別人,得三昧、得清淨心,這是我得到的,也沒辦法給別人。修定有功,開智慧是德,你看佛家常講,“因戒生定,因定開慧”。所以智慧從哪裡來的?智慧是從戒定來的,你不持戒、不修定,你不會有智慧。聽得再多,看得再多,這在佛法叫世智辯聰,那不是真智慧,那個還是不能夠解決問題,解決問題要真智慧。所以,功德與戒定慧相應,福德沒有。他問的都是與這有關系的。(淨空法師·學佛答問·答香港參學同修之四 )
問:可否轉福德為功德?
答:可以,都在一念之間。修福德不執著福德,修福德不想福德,就轉變成功德了。我有福讓大家去享,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他給我們示現的,我們要注意。他一生每天所修的,三種布施具足,他每天給大家講經說法,講經說法是法布施,開智慧。講經需要身體,這個身體叫內財布施,我用身體、我用體力來為大家服務。像現在許多同學在道場做義工,做義工是內財布施,它的福報比外財布施的福報還要大。外財你雖然有錢,你拿個十萬、八萬到這邊來供養,外財;你在這個地方做一天的義工就不只十萬、八萬。所以內財、外財我們要曉得,釋迦牟尼佛一生內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天天都在干,他是把福德轉變成功德。(出處同上)
問:今世惜福可否轉今世福報為福德和功德?
答:可以轉的。我剛才所說的這個意思你要都懂得的話,你都會學習,你一定能做得到,一定能轉。(出處同上)
1.轉福德為功德
世間事遇到了,我們做,就是修福。做事的時候不要怕吃虧,多做是多修福,這有什麼不好?做的時候不要執著,不要放在心上,心裡面一點痕跡都不露,如《金剛經》上所講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才是真正的福報,就把福德變成功德了。如果心裡常常想:「我已經做了多少事情。」這就是世間法,是有漏的福報,得的果報很小。
年輕的時候多修一點福,到年老的時候,你就享福了,就有很多人來照顧你。年輕不肯修福,到老的時候,沒人照顧你,還是要自己操勞,這因緣果報確實絲毫不爽。
2.離相修福
捨財是福,但是更要緊的是要不著相。著相修福,是人天果報;離相修福才能明心見性,才能夠往生不退成佛。
不但外財能捨,內財也要能捨。什麼是內財?我們的精神,我們的勞力,能無條件的為大眾服務,這叫捨內財。不求報酬,認真的為社會、為大眾服務,這就是布施。
煩惱裡頭最嚴重的就這一條,我不能忍受,不能忍受就到三途去了。你願不願意到三途?聽說到三途又不願意,現在又不能忍受怎麼辦?一定要忍受。要知道,忍受這個事情從哪來的?是自己過去或者是今世之前所造不善業所引發的,沒有一樣不是自作自受。自作自受怎麼可以怨天尤人?決定不可以。
一定要把事實真相看清楚、看明白,我們一生不怨天不尤人,自己每天歡歡喜喜、快樂無比,這就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人生最高的享受,第一個條件就是修忍辱波羅蜜,於一切法清楚、明了,一點都不迷惑。於理上忍,那是很高度的智慧,看破了;於事上忍,確實要承認自己有業障,真正修忏悔,慚愧,積植自己的德行,好事,積功累德無過於此。現在雖然是很苦,後福無窮,為什麼?你做了太大的好事了,後福無窮。
一發脾氣就完了,功德全完了,決定不能發脾氣。有人來引導你,故意讓你發脾氣,你要曉得那是魔來考驗,看我功夫夠不夠?魔不能破壞我的功德,只有自己可以破壞,他一引誘,我的脾氣就發了,你看我多聽他的話。你好不容易修積那些功德,魔在那裡搧風:趕快發脾氣、趕快發脾氣,把它燒得干干淨淨。
你就那麼聽話,一下就燒光了,火燒功德林,上當了!所以什麼樣的逆境、惡緣,不發脾氣,如何應對?笑容應對。發脾氣怎麼罵,罵一個笑面的人,他罵不下去;我們面孔很難看、很不高興,他罵得就很嚴重了。我們是個笑面,若無其事,罵累了他自然就停止。
不能對罵,對罵就沒完沒了。所以都是好事,沒有壞事,都是好人,沒有惡人,這是佛菩薩心目當中所看到的境界。這個世界跟極樂世界沒有兩樣,看你是用的什麼心,你用的是佛心,這個世界就是極樂世界。
1.我們今天世間大富大貴之人,都是過去生中修行不及格的人,修行的果報變成了現前的福報,他一享福就迷惑,就再也不肯修行了。
2.在我們講堂,諸位能看得到,來聽經、念佛的,有幾個是富貴人家?富貴人家他到道場來拜拜,來燒個香,喝杯茶,他就走了。富貴人家來佛門捐錢做功德,他以為“我出了好多錢,我就有好多功德”,其實這還是福德。
3.他不聽經、他不念佛,他錢太多了,認為自己有錢供養這些法師,法師們替他念經、法師替他拜佛,這個福都是他的--想得都很天真。這就是佛常講的“富貴學道難”。
4.諸位一定要記住,如果我們這一生修行沒有成就,來生就跟他們一樣,來生就是富貴人,就不學道了;換句話說,沒有辦法超越輪回。不能超越輪回,佛在經上常常給我們講,絕大多數的時間是在三惡道,尤其是在地獄道。
「佛之善根,念佛最勝,今欲齊等,故亦當持名念佛。」佛的善根無量無邊,說之不盡,但是一切善根裡面最殊勝的、最為第一的就是念佛。所以《彌陀經》上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我們的善根福德因緣要跟往生菩薩相比,我們這三樣,善根、福德、因緣都比不上;換句話說,欠缺太多,怎麼能往生?勤修持名念佛,就能把善根補足!黃念祖老居士給我們做了個示范,往生前半年,也就是說他用半年的時間,一天十四萬聲佛號,半年的時間把善根福德因緣補足了。這是示現,是做給我們看的。我們看到、聽到了,要有警覺心,想想自己善根福德因緣不夠,看到老居士這個示現我們就明白了,不夠可以彌補,用什麼方法?用持名念佛把善根福德因緣統統補起來。
底下告訴我們,為什麼持名有這樣殊勝的善根福德。「名具萬德」,這個萬不是數字,是大圓滿的意思,《華嚴經》用十代表圓滿,那萬就是大圓滿、最極圓滿。這個話是真的。隋唐祖師大德告訴我們,那不是一個人,他們是集體在一起討論一個問題,釋迦牟尼佛當年住世,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教,哪一部是第一?這個第一就是這部經足以能夠代表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一切經的義理這部經裡頭統統都有,這才能稱得上代表。這是所有祖師大德幾乎都公認,《大方廣佛華嚴經》;換句話說,《華嚴經》具足萬德。可是《華嚴經》到最後的圓滿,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那代表極樂世界、代表阿彌陀佛的,就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比《華嚴》就更殊勝。《無量壽經》四十八品,哪一品第一,可以代表全經的?四十八願,這第六品;四十八願哪一願能代表一切願,這一願就代表四十八願?第十八願,十八願是什麼?十念必生。這就顯示出名號功德不可思議。祖師用這種方法,這是歸納的方法,歸納到最後才真正發現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名具萬德,「總攝一切善根」。這祖師們的善巧方便,用這個方法讓我們體會到名號不可思議,執持名號就是無量功德;名號如果失掉,功德就不見了。所以勢至菩薩教我們憶佛念佛、淨念相繼。相繼不是在口裡,口裡念佛中斷沒有關系,意念不能中斷,心裡面真有佛,真的把佛當作自己這一生當中第一樁大事。
大經到末後,教給我們修行一個總原則,叫「歷事煉心」,歷是經歷,事就是一切人事物,你要經歷一切人事物裡面去煉心,煉什麼?真心。善導大師教給我們,「一切從真實心中作」,就是這個道理,而後你離垢才離得干淨。要知道喜怒哀樂愛惡欲七情都是塵垢,不僅說是一般人講煩惱,厭煩叫煩惱,歡喜也是煩惱,只要動了心都叫煩惱,都叫做污染,所以離染污要離得干淨。離染污是真正的忏悔,是真正的修行,就在日常生活之中,一切人、一切時、一切處、一切事物之中,修自己的清淨心,重要!就事相上來講,佛教給我們修學十善業道,這是最初下手之處。我們來對治煩惱、對治七情五欲,恢復自性清淨平等,十善決定不能夠疏忽。善跟戒有差別,事上好像是沒有兩樣,十善前面也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五戒裡面也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好像都是一樣的,條目一樣,用心不一樣,目的不一樣。修五戒,戒的目的是要得定,所以他用心、果報不相同。修善的目的是要得福,要得福報,他不是在得定。所以持戒是功德,行善是福德,這個不相同。事上是一樣,用心不一樣,願求不一樣。一個是世間法,一個是出世間法;五戒是出世間法,十善是世間法。所以這兩者我們要合起來講,一定要認真的去做到。
念老引《勝鬘經寶窟》,這裡面講功德,「德者,得也。修功所得」。這句話解釋得好,什麼叫功德?德是什麼?真正得到了。佛法裡頭什麼叫德?開悟就得到了。修定算上是功,開悟就得了,沒有開悟是在功,在用功,功用到一定的程度就開悟,悟才叫德,悟真明白了,明白就回頭了。德的現象是什麼?德的現象是放下。萬緣放下,功德就圓滿了。還有一樁沒放下,你那個功還沒有圓滿,為什麼?德沒現前,還再用功,必須放下,你就真得到了,所以修功所得。你看禅定有很多等級,世間禅定四種,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初禅生到梵天,他得到了,生梵天就是初禅天的功德,初禅天;二禅,光天;三禅、四禅,小乘人所修的。證得那叫德,證它後頭有得,他真正得到,這叫功德。
留言列表